top
请输入关键字
探秘云冈——云冈未解之谜
创建时间:2021.01.28

北魏和平年间,古老沉寂的武州山被一个王朝唤醒,一千六百年的时光过去,带走了曾经傲视群雄的鲜卑部落,带走了西域远道而来的僧侣,湮没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历史记忆,留下了无数个谜团,而今,这些未知的谜团带着我们走上千年之前的开凿之路……

1、第3窟的开凿之谜(云冈石窟究竟是如何开凿的?)

from clipboard

有的根据洞窟遗迹,结合文献记载,对石窟开凿工程中的一些问题作了尝试性的探讨,认为首先是“斩山”,即修整崖面,其次在洞窟内造像的雕凿,自上而下进行,最后在粗凿胚体之后,再进行精雕细刻;有的认为开凿石窟的大致作法是先把山体切成一个立面,然后每窟根据佛像大小,在立面上再凿出上、下两个石洞口。由此向里凿进去,先凿出一佛或一佛二胁侍的雏形,之后精雕细琢,磨光即成。总之,学者们普遍推测认为营凿工程是自上而下进行的。

近有学者根据第3窟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发现了北魏文化层,这对解释北魏洞窟的开凿程序和方法,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研究者根据1993年第3窟北魏遗址发掘中一些新发现的未完工遗迹现象认为,北魏时代的每一个大型石窟的开凿都应根据洞窟形制的设计要求进行,先凿出石窟的基本窟形,然后才进行壁面的雕刻造像。如果造像超出或突出壁面,则采用在凿取窟形时预留下每一组中每尊造像的胚料,然后再进行艺术加工。同时在自上而下揭取窟内岩层时,有计划地将岩石取成方形、圆形等不同形状的胚料,以便加工成方石、磨盘等以作它用,成为开凿洞窟过程的副产品。通过第3窟遗址研究推论,一般大型石窟的开凿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主要是斩出洞窟外部接近窟顶的崖壁;第二阶段主要是斩出洞窟外部明窗位置的崖壁,并通过明窗开凿洞窟内的上层空间;第三阶段主要是斩出洞窟外部门拱位置的前庭崖壁,由此开凿洞窟内的下层空间,石窟工程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十分明确。这种论断对于北魏平城地区石窟、乃至北魏其他地区石窟的开凿均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2、第13窟黑石之谜

from clipboard

第13窟平面呈马蹄形,为一单体造像,本尊交脚菩萨像,高13.5米,头戴宝冠,颈佩项圈,胸置璎珞和蛇饰,本尊背光上雕刻有火焰纹、忍冬纹、莲花纹、飞天和坐佛。饶有趣味的是,菩萨右足面上嵌有“黑石”(直径约6.5厘米),由此曾引发学界关于云冈黑石之谜的大讨论。依照君主身样雕造石像,具有强烈的国家政治色彩,使佛教教权强烈依附于皇权,佛教紧密地为当时的政治、为最高的皇权服务。

关于云冈石窟开创时代,主要有神瑞说(公元414年)、兴安说(公元452年)与和平说(公元460年)三种。“黑石”发现者认为,第13窟与“昙曜五窟”相比较,具有颇多的相同特征,另外,右上镶嵌“黑石”的事实与《魏书·释老志》记载暗合。书云:“是年诏有司为石佛,令如帝身,既成,颜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体,上下黑子,论者以为纯诚所感。兴光元年(454)秋敕有司于五段(级)大寺内为太祖已下五帝,铸释迦立像五,各长一丈六尺,都用赤金二万五千斤。”只是颜上由于后世包泥彩绘,黑石尚不可见。结合史料记载以及此窟有着明显的云冈早期造像特点,认为第13窟就是文成帝复法之当年(452)由沙门师贤主持所凿的“帝身石像”,其营建时代当早于“昙曜五窟”。这一推论在学界投入一颗重磅*。

如果此说成立,那么目前有关云冈石窟开凿的年代乃至整个中国石窟寺的分期等一系列问题,就得重新思索和论证。

3、第11窟停工与功德主之谜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第11窟主体工程未俟完工即告停工。学界通常将第11、12、13窟作为一组洞窟讨论,其实,毗邻这组洞窟的13-4窟也是按计划统一斩山辟出的一个立壁,说明这组洞窟是由同一造像集团或同一造像势力在同一时期发愿营造的一个区域。北魏太和前后,社会繁荣稳定,佛教弘昌炽盛,既无石质问题,又与迁都无关,一个区域内同时出现诸多洞窟停工的现象该当何解释?

关于第11窟停工的原因,日本学者认为,与昙曜丧失沙门统地位相关;也有学者认为与某种政治突发事件有关,即宫闱之变,才是第11窟停工的主要原因。

皇兴以来,以献文帝为代表的帝党和以文明太后为代表的后党,为争夺北魏最高统治权发生了宫闱之变。这次政治较量是从文明太后天安元年(466)平息乙浑之乱后第一次临朝听政开始的。此后,文明太后与献文帝之间因权力之争引发的矛盾日渐加深。几经交锋,几经浮沉,最终以显帝皇兴五年禅位、承明元年(476)“暴崩”、文明太后听政而终。每一个朝代的每一次政权的更替与嬗变,伴随而来的即是杀戮与奖掖。文明太后听政后,实行宽宥与镇压相结合的政策,翦除异己,一些曾经党附皇帝的皇戚重臣多遭诛杀。第11窟的缔造者正是因为卷入这场政治事件而受牵连并终致凿窟工程停止的。在这场残酷的政治事件中,家族中受到株连的人员很多。第11窟营建工程猝止,就是因为发愿者遭遇不测,家族罹祸,成为一个无主窟。因涉嫌政治事件,第11窟一度时期可能被视为禁地,无人涉足。其得到可以续凿的授意或允诺,概与孝文帝太和六年(482)三月或太和七年五月巡幸武州山石窟寺有关。

第11窟的创建时间约于延兴末(471~476)至太和之初(477~483)。发愿者为献文时期亲帝势力。

4、第20窟坍塌之谜

from clipboard

第20窟因窟前立壁塌毁,造像露天,俗称“露天大佛”。本尊坐佛高13.8米,面相方圆,体态端庄,造型雄伟,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品。

从第20窟的整体布局和结构来看,造像内容为三世佛题材,其中,西侧胁侍佛像已随着洞窟前立壁塌毁而荡然无存。多年来,第20窟塌毁的具体时间成为中外学界热衷讨论的议题。有的认为是在洞窟开凿不久就已经坍塌,有的认为是在洞窟完工后坍塌的。但均缺乏翔实的考古依据。

1992-1993年,为配合云冈石窟“八·五”保护维修工程,对第14窟-20窟窟前进行了考古发掘。在第20窟的北魏文化层发现了西侧立佛像残留的衣纹石雕,许多石雕内侧凿有二至三个榫槽,说明该窟开窟不久,前立壁就遭遇大面积崩塌,当时曾试图将崩毁的石雕部件与尚存立的佛像进行连接。这次崩塌事件,使东侧第19窟西耳洞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造成局部塌毁;而西侧第21窟破坏十分严重,已不具备开凿大型洞窟的条件。这一事件,可能改变了昙曜五窟的最初布局设计。

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根据第20窟露天大佛膝前下方的石砌墙和石踏步与大同北魏平城明堂(491)砌石的用料、作法及加工手段如出一辙的方法认为,第20窟前的这堵石墙和石踏步也应去此年代不会太久,这就为探讨云冈石窟第20窟前壁的坍塌时间提供了重要线索。

那么,第20窟的坍塌现象是如何发生的?有人认为该窟开凿之初就是露天的;也有人认为由于该窟佛像胸部下层紫红色泥质灰岩,质地松软脆弱,稳定性能差,因此极易造成洞窟坍塌;还有人认为当初该窟南壁的窟门和明窗设计太大,南壁厚度预留得不够,巨大的压力致使松软的紫红色砂岩层首先崩塌,从而引起严重的坍塌。

由云冈石窟悬而未解之谜引发出的种种猜测和探究,使云冈这一北魏皇家大型工程更加充满了神秘的魅力和诱力,其中沉淀着多少历史信息有待我们去探赜索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