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云冈石窟编年史
文成献文纪事

452年壬辰(北魏正平二年、文成帝拓跋濬兴安元年⒑,宋元嘉二十九年)①

魏世祖晚年,佛禁稍弛,民间往往有私习者。及高宗即位,群臣多请复之。(《通鉴》卷126)

①是年二月,中常侍宗爱轼太武帝,立南安王余,改元承平。十月,文成帝即位。

十有二月……乙卯,初复佛法。①丁巳,……保达、沙猎国各遣使朝献。(《魏书》卷5《高宗纪》)

①汤用彤指出:文成帝即位,年只十二,而作此巨大之兴革,除受其父奉佛虔至的影响外,必其左右大臣及接近的僧人所主张。

高宗践极,下诏曰:“夫为帝王者,必祗奉明灵,显彰仁道。其能惠著生民,济益群品者,虽在古昔,犹序其风烈。是以《春秋》嘉崇明之礼,祭典载功施之族。况释迦如来功济大千,惠流尘境,等生死者叹其达观,览文义者贵其妙明,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斥群邪,开演正觉。故前代已来,莫不崇尚,亦我国家常所尊事也。世祖太武皇帝,开广边荒,德泽遐及。沙门道士善行纯诚,惠始之伦,无远不至,风义相感,往往如林。夫山海之深,怪物多有,奸淫之徒,得容假托,讲寺之中,致有凶党。是以先朝因其瑕衅,戮其有罪。有司失旨,一切禁断。景穆皇帝每为慨然,值军国多事,未遑修复。朕承洪绪,君临万邦,思述先志,以隆斯道。今制诸州郡县,于众居之所,各听建佛图一区,任其财用,不制会限。其好乐道法,欲为沙门,不问长幼,出于良家,性行素笃,无诸嫌秽,乡里所明者,听其出家。率大州五十,小州四十人,其郡遥远台者十人。各当局分,皆足以化恶就善,播扬道教也。”天下承风,朝不及夕,往时所毁图寺,仍还修矣。佛像经论,皆复得显。①

京师沙门师贤,本罽宾国王种人,少入道,东游凉城,凉平赴京。罢佛法时,师贤假为医术还俗,而守道不改。于修复日,即反沙门,其同辈五人,帝乃亲为下发。师贤仍为道人统。是年,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②既成,颜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体上下黑子。③论者以为纯诚所感。(《魏书》卷114《释老志》)

①北魏文成帝复法,标志着中国佛教进入一个新的高潮。其特征之一,便是北朝造像之风盛行。清王昶《金石萃编》卷39《附北朝造像诸碑总论》曰:“按造像立碑,始于北魏,迄于唐之中叶。大抵所造者,释迦、弥陁、弥勒及观音、势至为多。或刻山崖,或刻碑石,或造石窟,或造佛堪(或作龛,或作碪),或造浮图。其初不过刻石,其后或施以金,涂采绘。其形模之大小、广狭,制作之精粗,不等。造像或称一区(或作塸,或作躯),或称一堪,其后乃称一铺。造像必有记(记后或有铭颂),记后题名。……盖自典午之初,中原板荡。继分十六国,沿及南北朝魏、齐、周、隋,以迨唐初,稍见平定。旋经天宝安史之乱,干戈扰攘。民生其间,荡析离居,迄无宁宇。几有‘尚寐无讹’、‘不如无生’之叹。而释氏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上升兜率天宫之说诱之。故愚夫愚妇相率造像,以冀佛佑。百余年来,浸成风俗。释氏谓:弥陁为西方教主,观音、势至又能率念佛人归于净土;而释迦先说此经,弥勒则当来次补佛处。故造像率不外此。综观造像诸记,其祈祷之词,上及国家,下及父子,以至来生,愿望甚赊。其余鄙俚不经,为吾儒所必斥。然其幸生畏死,伤离乱而想太平,迫于不得已,而不暇计其妄诞者。仁人君子,阅此所当恻然念之,不应遽为斥詈也。……凡造像之人,自称曰佛弟子、正信佛弟子、清信士、清信女、优婆塞、优婆夷;凡出资造像者,曰像主、副像主、东西南北四面像主、发心主、都开光明主、光明主、天宫主、南面北面上堪中堪像主、檀越主、大像主、释迦像主、开明像主、弥勒像主、弥勒开明主、观世音像主、无量寿佛主、都大檀越、都像主、像斋主、左右葙斋主;造塔者曰塔主;造钟者曰钟主;造浮图者,曰东面、西面、南面浮图主;造灯者,曰登(同灯)主、登明主、世石主(未详)。劝化者,曰化主、教化主、东西南北面化主、左右葙化主、都化主、大都化主、大化主、都录主、坐主、高坐主。邑中助缘者,曰邑主、大都邑主、都邑主、东西面邑主、邑子、邑师、邑正、左右葙邑正、邑老、邑[﹄+胃](疑同胥)、邑[﹄+ 谓](疑同谞,亦同胥)、邑[﹄+渭](疑同[﹄+ 谓],亦即胥)、邑政(疑同正)、邑义、邑日(未详)、都邑、忠正、邑中正、邑长、乡正、邑平正、乡党治律(并未详)。其寺职之称,曰和上、比邱、比邱尼、都维那、维那、典录、典坐、香火、沙弥、门师、都邑维那、邑维那、行维那、左右葙维那、左右葙香火。其名目之繁如此。撮其大凡,以广异闻,而造像题记之梗概备于此矣。入唐以后,不复赘论云。”

②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讲:“北朝造像,类用石质。南朝帝王凿石造像,似无所闻。即民间亦不多。即此亦可见风土之殊异也。”

③近年,大同市陆毅峰,发现第13窟交脚弥勒大像的右脚面有两颗绛红石如拳,撰文疑是文成帝兴安石像。但因本尊面部因为后代包泥彩绘所覆,未能验实。按:北魏平城武州山石窟寺,唐人认为拓跋嗣神瑞元年始建;梁《高僧传》记拓跋焘太平真君五年玄高所居塔寺有“禅窟”,而近年大同以及周围地区发现的墓志、石佛、石塔等,证实了武州山削山营窟,早在昙曜造五大窟之前已有行动。联系史记与现今考古发现,北魏平城建筑所用,有砂岩、青石(火山岩)、缁石、文石、云母,而后四种岩石中包含黑色石核的可能性甚微。武州山砂岩属于侏罗纪沉积岩,易于雕琢,且以黄色或浅红色为主调,夹层中有赤色、黄色、青色、豆青色泥沙岩,偶有其他杂质,如石核包含其中。粗砂岩,多用于北魏建筑材料及墓葬用品;细沙岩、泥沙岩,多用来雕刻精细的墓碑、棺床、石砚、小佛像等。兴安石像,应是一尊单独的帝王像,以砂岩雕刻最为可能。

453年癸巳(北魏兴安二年,宋元嘉三十年)

二月……乙丑,发京师五千人穿天渊池。①……三月……乙未,疏勒国遣使朝献。……秋七月……筑马射台于南郊。八月辛未,渴槃陀国遣使朝贡。……十有二月,……库莫奚、契丹、罽宾等十余国各遣使朝贡。(《魏书》卷5《高宗纪》)

①天渊池,约在今大同市北。《魏书》卷13《皇后传》:“高宗初,穿天渊池,获一石铭,称桓帝葬母封氏,远近赴会二十余万人。有司以闻,命藏之太庙。”

释僧周,不知何[许]人。性高烈,有奇志操。而韬光晦迹,人莫能知。常在嵩高山头陀坐禅。①魏虏将灭佛法,周谓门人曰:“大难将至。”乃与眷属数十人,共入寒山。山在长安西南四百里,溪谷险阻,非军兵所至,遂卜居焉。俄而,魏虏肆暴,停者悉毙。其后寻悔,诛灭崔氏,更兴佛法。伪永昌王镇长安,②奉旨将更修立,访求沙门。时有说寒山有僧,德业非凡,王即遣使征请。周辞以老疾,令弟子僧亮应命出山。……僧亮,姓李,长安人,受业于僧周。初,永昌王请僧,无敢应者,咸以言佛法初兴,疑有不测之虑。亮曰:“像运寄人,正在今日。若被诛剪,自身当之;如其获全,则道有更振之期。”又僧周加劝,于是随使至长安。未至之顷,王及民人扫洒街巷,比室候迎。王亲自抂道,接足致敬。亮为陈诫祸福,训示因果。言约理诣,和而且切。听者悲喜,各不自胜。于是修复故寺,延请沙门。关中大法更兴,亮之力也。(《高僧传》卷11《宋长安寒山释僧周僧亮》)

①头陀,梵文音译,一译“杜多”,意译“抖擞”(抖擞烦恼)。僧人行头陀时,应守十二项苦行,即住空闲处、常乞食、着粪扫衣等,称为“头陀行”。僧人修禅,有佛经可依。后世禅宗弟子的必读经书,见清俞樾《茶香室续钞》卷17《禅家六籍》:“国朝乔松年《萝藦亭札记》云,佛书《大般若经》、《金刚经》、《维摩诘经》、《楞伽经》、《圆觉经》、《楞严经》,号禅家六籍。犹儒之六经。”

②《魏书》卷5《高宗纪》:兴安二年“秋七月辛亥,行幸阴山。濮阳王闾若文,征西大将军、永昌王仁谋反。乙丑,赐仁死于长安,若文伏诛。”按:永昌王请僧兴佛事,在此年初。

初,昙曜以复佛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以为马识善人。帝後奉以师礼。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①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②(《魏书》卷114《释老志》)③

①关于武州山石窟开凿的动机和指导思想,关野贞、常盘大定《山西云冈》(赵一德译,载《北朝研究》1990年下半年刊)讲:“昙曜请求文成帝开凿石窟五所,又是为太祖以下五帝而设,无庸置疑。这样,五窟就含有五帝的灵庙的意义。从五窟内部佛像的样式判断,第三区西端的五窟,即从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推定可以对应。由此可知,既有昙曜的付法藏精神,也有魏王室忏悔及追孝的动机,这样的因缘凑合,产生了千古的佛教艺术。而造像的指导思想,至少与佛传以及法华、维摩、金光明、无量寿、弥勒等诸大乘经卷有关,华严的思想也是有的。”

②陈垣《记大同武州山石窟寺》云:“武州塞之石窟,始凿于昙曜,据此毫无疑义。昙曜之赴京,在复法之明年,即兴安二年,西历四百五十三年也。是时佛法初复,图像大兴,西域画像,接踵而至。魏之先世,本有凿石为庙之风(见《魏书·礼志》),佛教又重偶像,故能致此奇伟。”

③姜亮夫《莫高窟年表》:“云冈造型艺术,与敦煌风格气韵,皆显为嫡系宗亲。其面相、手法、印相及佛与菩萨单躯庄严,皆与印度相类,而不全同。盖其粉本得之凉州,不为北印、中印冢適,而经变图传,则渗入中土固有成分极多。即属佛教事物中,亦有为印度本土所无。如尖圆搏风之象龛、弥陀之坐势、飞天等。余疑为依仿经文,杂以中土故习,而自为结构之说,在此更得一证明。凡此等情实,皆与敦煌全同。”按:中国的石窟寺建设,以北魏平城武州山石窟(云冈石窟)最为宏大壮伟。云冈的开凿,上承西域、凉州石窟营造模式,下启遍布全国各地的石窟寺建设,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454年甲午(北魏兴安三年、兴光元年⒎,宋孝武帝刘骏孝建元年)

【篆额】《平国」侯韩」弩真」妻碑》:①

【碑文】维大代兴安三年,岁次」鹑火,春正月己亥朔廿」六日[穴+見]大,幽州范阳郡」方城县民,平远将军、平」国侯韩弩真故妻王億」变,春秋六十有二,寿终。」故建立斯石以记之耳。(大同市私人藏《王亿变碑》)②

①此碣并座,武州山黄色细砂岩,20世纪90年代出土于大同城南智家堡一带北魏墓地。碑高44厘米,宽24厘米,厚5.5厘米。上部圆弧部,雕双鸟交颈戏珠。碑文隶书。

②清钱泳《履园丛话》卷3《墓碑》:“墓之有碑,始于秦汉。碑上有穿,盖下葬具,并无字也。其后有以墓中人姓名、官爵及功德、行事刻石者。《西京杂记》载杜子夏葬长安,临终作文,刻石埋墓。此墓志之所由始也。至东汉渐多,有碑、有诔、有表、有铭、有颂。然惟重所葬之人,欲其不朽,刻之金石,死有令名也。故凡撰文书碑,姓名俱不著所列者,如门生故吏,皆刻于碑阴或别碑。汉碑中如此例者,不一而足。自此以后,谀墓之文日起,至隋唐间,乃大盛。则不重所葬之人,而重撰文之人矣。宋元以来,并不重撰文之人,而重书碑之人矣。”

插图:王亿变碑

二月甲午,帝至道坛,登受图箓。礼毕,曲赦京师,班赏各有差。(《魏书》卷5《高宗纪》)

高宗兴光元年二月,有云五色。所谓景云,太平之应也。(《魏书》卷112《灵征志下》)

兴光元年秋,敕有司于五级大寺内,①为太祖已下五帝,铸释迦立像五,各长一丈六尺,都用赤金二十五万斤。②(《魏书》卷114《释老志》)

①五级大寺,盖即道武帝天兴元年(398)在平城所建“五级佛图”。

②古人以铜为金,“赤金”即今所谓红铜;真金,称作黄金、紫金。

十有二月……出于、叱万单国各遣使朝献。(《魏书》卷5《高宗纪》)

释志道,姓任,河内人。性温谨。十七出家,止灵曜寺。①蔬素少欲,六物之外,略无兼畜。学通三藏,尤长律品。何尚之钦德致礼,请居所造法轮寺。先时魏虏灭佛法,后世嗣兴,而戒授多阙。道既誓志弘通,不惮艰苦,乃携同契十有余人,往至虎牢。②集洛、秦、雍、淮、豫五州道士,会于引水寺。讲律明戒,更申受法。伪国僧禁获全,道之力也。后还京邑,王奂出镇湘州,③携与同游。以永明二年卒于湘土,春秋七十有三。(《高僧传》卷11《齐钟山灵曜寺释志道》)

①灵曜寺,在刘宋都城建康(今南京)钟山。

②虎牢,即汉成皋县,在今河南荥阳西北。释志道由建康赴虎牢,姑系是年。

③王奂任湘州刺史,在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即北魏太和七年。

455年乙未(北魏兴光二年、太安元年⒍,宋孝建二年)

太安元年春正月辛酉,奉世祖、恭宗神主于太庙。……三月己亥,诏曰:“今始奉世祖、恭宗神主于太庙,又于西苑遍秩群神。……其曲赦京师死囚已下。”(《魏书》卷5《高宗纪》)

【发愿文】太安元年乙(酉)[未]二月,佛弟子张永敬造。弟子张秉、弟子张保、弟子张兴、弟子张酋、弟子张旻、弟子张昌。①(金申《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13《张永造石佛坐像》)

①此砂岩石佛坐像,高35﹒5厘米。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藏。主佛结跏趺坐,造型丰满,斜披袈裟,衣纹厚重,同于云冈初期大像风格。主佛螺发,为现存单尊造像之最早所见。两旁狮背上立束草座,各坐一半跏思惟菩萨。底座正面供养有三龛佛像,中央大龛为释迦、多宝并坐。二佛并坐,出典于《法华经·见宝塔品》,大约是佛教进入中土的新创造。光背后浮雕,为“睒子本生”和“舍身饲虎”故事。按:此像造型没有问题,应该是北魏武州山石刻;但此年六月始改元太安,题记中作“乙酉”、“二月”,使人疑伪。

插图:张永造石佛坐像

夏六月壬戌,诏名皇子曰弘,曲赦京城,改年。……是月,遮逸国遣使朝贡。……冬十月,波斯、①疏勒国并遣使朝贡。(《魏书》卷5《高宗纪》)

①《北史》卷97《西域传》:“波斯国,都宿利城,在忸密西,古条支国也。去代二万四千二百二十八里。城方十里,户十余万,河经其城中南流。土地平正,出金、银、鍮石、珊瑚、琥珀、车渠、马脑,多大真珠、颇梨、琉璃、水精、瑟瑟、金刚、火齐、镔铁、铜、锡、朱砂、水银、绫、锦、叠、毼、氍毹、毾 [登+毛]、赤獐皮,及薰陆、郁金、苏合、青木等香,胡椒、毕拨、石蜜、千年枣、香附子、诃梨勒、无食子、盐绿、雌黄等物。气候暑热,家自藏冰。地多沙碛,引水溉灌。其五谷及鸟兽等与中夏略同,唯无稻及黍、稷。土出名马、大驴及驼,往往有一日行七百里者,富室至有数千头。又出白象、师子、大鸟卵。有鸟形如橐驼,有两翼,飞而不能高,食草与肉,亦能啖火。其王姓波氏,名斯。坐金羊床,戴金花冠,衣锦袍、织成帔,饰以真珠宝物。其俗:丈夫剪发,戴白皮帽,贯头衫,两箱近下开之,亦有巾帔,缘以织成。妇女服大衫,披大帔,其发前为髻,后披之,饰以金银花,仍贯五色珠,络之于膊。……兵有甲、矟、圆排、剑、弩、弓箭。战兼乘象,百人随之。其刑法:重罪悬诸竿上,射杀之。次则系狱,新王立乃释之。轻罪则劓、刖,若髡或剪半鬓,及系牌于项,以为耻辱。犯强盗者,系之终身。奸贵人妻者,男子流,妇人割其耳鼻。赋税,则准地输银钱。俗事火神、天神。文字与胡书异。多以姊妹为妻妾,自余婚合,亦不择尊卑,诸夷之中最为丑秽矣。百姓女年十岁以上有姿貌者,王收养之,有功勋人,即以分赐。死者多弃尸于山,一月著服。城外有人别居,唯知丧葬之事,号为不净人,若入城市,摇铃自别。以六月为岁首,尤重七月七日、十二月一日。其日,人庶以上,各相命召,设会作乐,以极欢娱。又每年正月二十日,各祭其先死者。”

插图:大同北魏墓葬出土的波斯银盘

太安初,有师子国胡沙门邪奢遗多、浮陀难提等五人,①奉佛像三,到京都。皆云,备历西域诸国,见佛影迹及肉髻,外国诸王相承,咸遣工匠,摹写其容,②莫能及难提所造者,去十余步,视之炳然,转近转微。③又沙勒胡沙门,④赴京师致佛钵并画像迹。⑤(《魏书》卷114《释老志》)

①师子国,即今斯里兰卡。《梁书》卷54《海南诸国传》:“师子国,天竺旁国也。其地和适,无冬夏之异。五谷随人所种,不须时节。其国旧无人民,止有鬼神及龙居之。诸国商估来共市易,鬼神不见其形,但出珍宝,显其所堪价,商人依价取之。诸国人闻其土乐,因此竞至,或有停住者,遂成大国。晋义熙初,始遣献玉像,经十载乃至。像高四尺二寸,玉色洁润,形制殊特,殆非人工。此像历晋、宋世在瓦官寺,寺先有征士戴安道手制佛像五躯,及顾长康维摩画图,世人谓为三绝。至齐东昏,遂毁玉像,前截臂,次取身,为嬖妾潘贵妃作钗钏。宋元嘉六年,十二年,其王刹利摩诃遣使贡献。”唐《艺文类聚》卷76《内典上》:“《宋元嘉起居注》……又云:师子王国遣使奉献,诏答曰:此小乘经甚少,彼国所有,皆可写来。”

②《高僧传》卷6《晋庐山释慧远》:“闻天竺有佛影,是佛昔化毒龙所留之影,在北天竺月氏国那竭呵城南古仙人石室中。”《法显传》云:“至那竭国界醯罗城,城中有佛顶骨,精舍尽以金薄、七宝挍饰。……骨黄白色,方圆四寸,其上隆起。每日出后,精舍人则登高楼,击大鼓,吹蠡,敲铜钵。王闻已,则诣精舍,以华香供养。供养已,次第顶戴而去。……供养都讫,乃还顶骨于精舍中,有七宝解脱塔,或开或闭,高五尺许,以盛之。……从此北行一由延,到那竭国城,是菩萨本以银钱贸五茎华,供养定光佛处。城中,亦有佛齿塔,供养如顶骨法。城东北一由延,到一谷口,有佛锡杖,亦起精舍供养。杖以牛头旃檀作,长丈六七许,以木筒盛之。正复百千人举,不能移。入谷口西行,有佛僧伽梨,亦起精舍供养。彼国土俗亢旱,时国人相率出衣礼拜供养,天即大雨。那竭城南半由延,有石室,博山西南,向佛留影。此中去十余步,观之如佛真形,金色相好,光明炳著。转近转微,仿佛如有。诸方国王遣工画师摹写,莫能及。彼国人传云:千佛尽当于此留影。影西四百步许,佛在时剃发剪爪,佛自与诸弟子共造塔,高七八丈,以为将来塔法。今犹在。边有寺,寺中有七百余僧。此处,有诸罗汉、辟支佛塔乃千数。”按:那竭国醯罗城,法显记在弗楼沙国(即富楼沙,今白沙瓦)西十六由延(一由延,华言四十里),即今阿富汗贾拉拉巴德一带。

③陈垣《记大同武州山石窟寺》云:“武州诸像,未识是否为难提等五人所造,然至今石质剥落,间有影迹模糊,近而即之,一若无有,远而睇之,神态宛在者,正与所谓‘远视炳然,转近转微’之说相合,则真足代表五世纪东方美术之一斑也。”

④沙勒,北朝时在渴盘陁、罽宾以北,与康居、于阗、安息等三十余国皆役属于嚈哒。今天一般认为即疏勒(今新疆喀什),我想应是沙(莎)车与疏勒之合称。莎车国原本附属于疏勒,此时可能并为一国。然《高僧传》卷2《晋长安鸠摩罗什》:“进到沙勒国,顶戴佛钵”,而《法显传》记弗楼沙国,“佛钵即在此国。”莫非有两个佛钵?

⑤云冈石窟的开凿,研究者多以为追踵凉州模式。然而,我们目前在河西早期石窟中,并没有发现与云冈完全相同的佛教造像或造型。通常说,云冈艺术具有浓郁的外来文化因素。然而,考察中亚的犍陀罗、印度的马土拉造像,与云冈石窟的艺术风格存有较大差异。在云冈的雕刻形象图案中,虽然可以找到古印度、希腊、罗马,以及西亚萨珊波斯的某些风格,但大量运用的却是中国传统的雕刻技艺和表达方式。那么,到底云冈艺术之源何在?我认为主要源头在新疆。云冈石窟开凿之时,凉州寺院已属凋零,且其形制为平城的凉州僧众所熟知,艺术创新的源泉,似乎又重新回到了曾为凉州效仿过的新疆地区。关于这一点,从《魏书》中记载西域国家使节的频繁往来,可见端倪。西域源源而来的新的艺术造型,不断丰富着云冈意匠的创作灵感。虽然新疆古代佛教艺术不以石雕为主,但大量存在于塔里木盆地南北沿路古国的佛寺遗迹,出土了异彩纷呈的泥塑和壁画,展现出不同于中土文化的艺术特色。而在那些佛塑中,我们可以直接感觉到云冈造像的影子。特别是近年在大同出土的北魏佛塔塑像,从制作方法到造型样式,无不表现为新疆泥塑的翻版。对此,我们将方山思远浮图出土的悬挂式低温黄陶佛像、大同城北的灰陶佛像,与新疆遗像进行对比,即可得到启示。显然,《释老志》记载师子国、沙勒国胡僧相继将西域画本带至平城的故事,是作为特例而言。当然,也由此表露出云冈石窟的多元文化特点。

插图:思远寺佛塔挂像、城北佛像、新疆遗像

456年丙申(北魏太安二年,宋孝建三年)

二年春正月乙卯,立皇后冯氏。①二月丁巳,立皇子弘为皇太子,大赦天下。(《魏书》卷5《高宗纪》)

①《魏书》卷13《皇后传》:“文成文明皇后冯氏,长乐信都人也。父朗,秦、雍二州刺史、西城郡公,母乐浪王氏。后生于长安,有神光之异。朗坐事诛,后遂入宫。世祖左昭仪,后之姑也,雅有母德,抚养教训。年十四,高宗践极,以选为贵人,后立为皇后。高宗崩,故事:国有大丧,三日之后,御服器物一以烧焚,百官及中宫皆号泣而临之。后悲叫自投火中,左右救之,良久乃苏。”

秋八月……平西将军、渔阳公尉眷北击伊吾,克其城,大获而还。(《魏书》卷5《高宗纪》)

高宗太安二年十月,白鹿见于京师西苑。(《魏书》卷112《灵征志下》)

十有一月,……嚈哒、①普岚国并遣使朝献。(《魏书》卷5《高宗纪》)

①《北史》卷97《西域传》:“嚈哒国,大月氏之种类也,亦曰高车之别种。其原出于塞北。自金山而南,在于阗之西,都乌许水南二百余里,去长安一万一百里。其王都拔底延城,盖王舍城也。其城方十里余,多寺塔,皆饰以金。风俗与突厥略同。其俗,兄弟共一妻,夫无兄弟者,其妻戴一角帽,若有兄弟者,依其多少之数更加角焉。衣服类加以缨络,头皆剪发。其语与蠕蠕、高车及诸胡不同。众可十万,无城邑,依随水草,以毡为屋,夏迁凉土,冬逐暖处。分其诸妻,各在别所,相去或二百、三百里。其王巡历而行,每月一处。冬寒之时,三月不徙。王位不必传子,子弟堪任,死便授之。其国无车有舆,多驼、马。用刑严急,偷盗无多少皆腰斩,盗一责十。死者,富者累石为藏,贫者掘地而埋,随身诸物,皆置冢内。其人凶悍,能斗战,西域康居、于阗、沙勒、安息及诸小国三十许,皆役属之,号为大国。与蠕蠕婚姻。自太安以后,每遣使朝贡。”

457年丁酉(北魏太安三年,宋大明元年)

三年春正月……粟特、于阗国各遣使朝贡。①(《魏书》卷5《高宗纪》)②

①伊东忠太《支那山西云冈石窟寺》:“文成帝即位,隆兴佛教,石窟寺之工程,亦当再继续。是时,波斯、嚈哒、于阗等来贡,足征萨珊艺术之东渐。”

②周一良《云冈石佛小记》:“伊东忠太氏谓后魏雕刻艺术之受于于阗,于阗夙为葱岭以东佛教最盛之国。……而于阗文化之受健陀罗、迦湿弥罗影响者,已有定论。……《释老志》胡僧来魏者甚多,《于阗传》显祖时蠕蠕寇于阗,其王上表求援曰:‘奴世奉大国,至今无异。’传又云:‘自后每使朝献。’赵万里氏集《冢墓遗文》,卷二第廿二有魏帝先朝故于夫人墓志,乃于阗国王女之为文成帝妃者,云冈石佛即始建于文成帝之世,其间消息又可窥矣。”

插图:新疆和田出土的于阗国佛像

【发愿文】太安三年九月廿三日,岁次」丁酉,清信士宋德兴,伪命」过亡女猔香,造作释迦文佛」像。愿先师、七世父母、外内眷属、」□全知识,亡女猔香、一切众」生,生生共其福所;往生□□,」值遇诸佛,永离苦因,必」获此愿,早成菩提大道。①(金申《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14《宋德兴造石佛坐像》)②

①此砂岩坐佛像,高41﹒5厘米,日本国私人收藏。与太安元年张永造像风格一致,但背光为尖楣,佛座供养像不同。背面上部雕释迦牟尼“腋下出生”、“九龙灌浴”本生故事二则,下部为发愿铭文。金申疑此像与太安佛像产于一地,我以为亦应属武州山石刻。

②宋《释氏要览》卷2《造像》:“宣律师云:造像梵相,宋、齐间,皆唇厚、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之相。自唐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妓女之貌。”

插图:宋德兴造石佛坐像

十有二月,……于阗、扶余等五十余国各遣使朝献。(《魏书》卷5《高宗纪》)

458年戊戌(北魏太安四年,宋大明二年)①

太安四年,始设酒禁。②是时年谷屡登,士民多因酒致酗讼,或议主政。帝恶其若此,故一切禁之,酿、沽、饮皆斩之。吉凶宾亲,则开禁,有日程。(《魏书》卷111《刑罚志》)

①周叔迦《元魏太安四年写本〈戒缘〉跋》(原载《现代佛学》第1卷第2期):“元魏太安四年写本《戒缘》卷下一卷,为北京图书馆藏敦煌写经中有题记可考之最古者。所书始自九十单堕法之第三十九不受饮食著口中犯堕起,迄第七灭诤法止。以戒法次第考之,应是依《四分》戒本而作。每戒初明制缘,次释制意,兼及开遮大致。考佛陀耶舍之译《四分律》,据《四分序》云:戊申岁,是弘治十年,慧辩为译。《高僧传》称弘治十二年,竺佛念译为秦言,道含笔受。其时关中盛行《十诵》,江左多依《僧祇》,是故《四分》未广宣通。至北齐慧光禅师始大宏《四分》,光之学上承道覆,覆承法聪。……今此卷虽不著撰人,以写经年月考之,当远在法聪之前,上距译时不过四十余年。纵非译场诸德亲承译主所撰述,要亦为《四分律》中最古之著作,洵可宝也。”姜亮夫《莫高窟年表》:“按是卷今存北京图书馆,编号第七六,共存十七页,四百九十行。……卷末题‘大安四年’。或以为《戒缘》,非本名也。”

②《魏书》卷5《高宗纪》:“四年春正月丙午朔,初设酒禁。”

三月……丙辰,车驾还宫。起太华殿。①……九月……辛亥,太华殿成。(《魏书》卷5《高宗纪》)

①《魏书》卷91《术艺传》:“高宗时,郭善明甚机巧,北京宫殿,多其制作。”另,《宋书》卷18《礼志五》:“索虏拓跋焘使工人郭善明造指南车,弥年不就。扶风人马岳又造,垂成,善明酖杀之。”

459年己亥(北魏太安五年,宋大明三年)

五月,居常国遣使朝献。(《魏书》卷5《高宗纪》)

十二月,六镇、云中、高平、雍、秦饥旱。(《魏书》卷105《天象志三》)

460年庚子(北魏和平元年,宋大明四年)

六月……崔浩之诛也,史官遂废,至是复置。①(《魏书》卷5《高宗纪》)

①崔浩被杀在真君十一年(450)六月,距此十一个年头。按:北魏史事,任在著作、秘书,俱属秘书监。卷46《李訢传》云:“高宗即位,訢以旧恩亲宠,迁仪曹尚书,领中秘书。”卷52《赵柔传》曰:“高宗践阼,拜为著作郎。”卷32《高湖传附子谧传》:“(天)[太]安中,以功臣子召入禁中,除中散,专典秘阁。肃勤不倦,高宗深重之,拜秘书郎。谧以坟典残缺,奏请广访群书,大加缮写。由是代京图籍,莫不审正。”我怀疑,崔浩国史案后,并非无史官,只是史官不感有所著述也。

冬十月,居常王献驯象三。(《魏书》卷5《高宗纪》)

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初,昙曜以复佛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以为马识善人。帝後奉以师礼。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①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②昙曜奏:平齐户及诸民,有能岁输谷六十斛入僧曹者,即为“僧祇户”,粟为“僧祇粟”,至于俭岁,赈给饥民。又请民犯重罪及官奴以为“佛图户”,以供诸寺扫洒,岁兼营田输粟。高宗并许之。③于是僧祇户、粟及寺户,④遍于州镇矣。⑤(《魏书》卷114《释老志》)

①周一良《云冈石佛小记》:“惟昙曜在兴安二年见帝后即开窟,抑为沙门统之后始建斯议,不可晓。要之,石窟之始开也,在兴安二年(453)至和平元年(460)之八年间,据《贞元释教录》(九),和平三年昙曜已在石窟寺译经,是时必已有开凿完成者矣。”按:云冈石窟的开凿时间,目前学术界盛行和平元年说,甚为不妥。陈垣《记大同武州山石窟寺》讲:“《释老志》明谓文成复法以后,昙曜白帝所凿。魏收,北齐人。……其言至为可据。”魏收的文字记载,采用的是插入追叙的写法,先讲昙曜就任沙门统,后补其复法归来之事。陈述的很清楚:兴安二年(453)昙曜被诏回京,后来拜为帝师,遂建议开凿武州山石窟。他根本没有说,我们今天也无法认定和平元年开凿。从昙曜回京到出任僧统,历时八年,正值崔浩国史碑案以后,北魏废置史官期间,大约魏收也不知道是在哪一年,所以只好采取了这种巧妙的回旋式记述法。

②宋释道诚《释氏要览》卷2《造像》谓:“宣律师云:“造像梵相,宋齐间,皆唇厚、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之相。”观云冈之佛,斯言信然。

③按:“高宗并许之”,则事不晚于和平年间;然“平齐户”的出现,在献文帝平定青齐之后。针对这一矛盾,《通鉴》系于献文皇兴三年(469),应该是比较妥当的。不过,依常理推测,僧祇户、粟之设,与武州山佛事工程浩大,需要为僧侣、工匠供应粮食有关;佛图户之设,应为侍侯高僧、提供杂役。由此看来,这条记载反映的时间、对象,恐怕不是一次诏令就解决的。另外,“诸民”中,包括凉州徙民,如《释老志》所载“凉州军户赵苟之等二百家”。

④僧祇,译曰“众”,即比丘、比丘尼之大众也。佛图户,即寺户。按照《唐律疏议》卷6记载,寺院、道观有两种贱民,一是“部曲”,二是“奴婢”。部曲,原为汉代军队编制,魏晋南北朝时转化为豪门大族家兵的称谓,其身份介于编户齐民与奴婢之间,正与北魏凉州、青齐等被俘配役的所谓“军户”、“隶户”地位相当。唐代寺观的部曲,应该就是由北魏僧祇户演变而来。奴婢,即北魏的佛图户、寺户、净人,由官奴转赐而来。净人,早年西域寺院中即有。

⑤姜筑夫《莫高窟年表》云:“自此寺院产业人口脱离政治而独立,颇与印度佛教团体之僧园民相似,更益以僧律之独立,于是寺院俨然为一独立王国矣。在佛教宣教上虽为一大胜利之措施,而与政治上之斗争,至数四毁法,亦此一举措有以激之使然也。”这种新兴的寺院经济,依仗着政治、经济上的治外法权,从此成为中国地主庄园经济的一种特殊形式,与封建社会相始终。

插图:云冈石窟的昙曜五佛

461年辛丑(北魏和平二年,宋大明五年)

二月辛卯,行幸中山,丙午,至于邺,遂幸信都。三月,……灵丘南有山,高四百余丈。乃诏群官仰射山峰,无能逾者。帝弯弧发矢,出山三十余丈,过山南二百二十步,遂刊石勒铭。①(《魏书》卷5《高宗纪》)

①《水经注》卷11《滱水》云:“滱水出代郡灵丘县高氏山。即沤夷之水也。出县西北高氏山。……其水东南流,山上有石铭,题言‘冀州北界’,故世谓之石铭陉也。……滱水自县南流入峡,谓之隘门。设隘于峡,以讥禁行旅。历南山,高峰隐天,深溪埒谷。其水沿涧西转,迳御射台南。台在北阜上,台南有御射石碑。南则秀嶂分霄,层崖刺天,积石之峻,壁立直上。车驾沿溯,每出是所游艺焉。”按:滱水,即今唐河。此青石大碑,现存灵丘县觉山寺,已裂成数块。

【额篆】《皇帝」南巡」之颂》:

【碑文】维和平二年,岁在辛丑,三月丁巳朔……」皇帝南巡,自定州至于邺都,所过郡国……三月止……」禊于衡水之滨,尝射于广平之野。于时皇……文……」宋遣使庆□□报修聘问之义,贡殊方之……」□□滨,舞□□之舞,奏金石之乐。乐成礼毕,……」□□□□□□讴歌之声,野夫有击壤之欢焉。……」□□□□□刃。兴安二年,尝拉射于此山,复……」□□□□□□安南将军、南郑公毛□仁,宁南……」□□□□□前将军、鲁阳侯韩道仁,内阿……将……」□□□□□□宗等数百人,皆出山数丈。然□……」□□□□□而射之。整□□□□□川岳,箭出□……」□□□□□□□□□知事□□□固有非常□……」□□□□□□□□□道仁□□□□□未之闻……」……审□□主……威……郡□□御射…… 既超□冠□风……将□□灵……

【背阴】侍中、抚军[大将军、太子太傅、司徒公、平原王步六孤伊□,」 侍中、特进、车骑大将军、□太子太保、尚书、太原王一弗步□□,」六□将军、□羽真、襄邑子吕河一西,」中常侍、宁东将军、太子太保、尚书、西郡公尉迟其地,」中常侍、宁西将军、仪曹尚书、领中秘书、太子少师、彭城公张益宗,」中常侍、宁南将军、太子少傅、尚书、平凉公林金闾,」散骑常侍、宁东将军、西起部尚书、东海公杨保年,」宁南将军、殿中尚书、日南公斛骨乙莫干,」左卫将军、内都幢将、福禄子乙旃惠也拔,」  宁□将军、宰官、内阿干、魏昌男代伏云右子尼,」左卫将军、内阿干、太子左卫帅、安吴子乙旃阿奴,」□□ 将军、太子庶子、内阿干、晋安男盖娄太拨,」扬烈将军、内阿干、阴陵男社利幡乃娄,」安北将军、内阿干、东平公是娄勅万斯,」宁东将军、内阿干、建安男尉迟沓亦干,」中常侍、宁南将军、太子率更令、内阿干、南阳公张天度,」 中常侍、宁南将军、□□□太子家令、平阳公贾爱仁,」散□□□、内阿干、嘉宁男若干若周,」□□□□□□拔忍昕,」□□□□□□□□普陵,」□□□□□□□□阳男吐难子如剀,」□□□□□□□□□江乘男一弗阿伏真,」宁朔将军、□□、范阳子韩天爱,」  中坚将军、□□□□、□武子贺若盘大罗,」库部内阿干、□□库兰,」内行、内三郎高平国,」内行、内三郎段鱼阳,」宁朔将军、内行令、永平子胡墨田,」广威将军、建德子、内行、内小贺若贷别,」内行、内小步六孤龙成,内行、内小贺赖去本,」内行、内小素和莫各豆,内行、内小□金□,」内行、内小乙旃伏洛汗,内行、内小□□□□,」内行、内小□□他仁,内行、内小伊楼诺,」内行、内小挟库仁真,内行、内小人马橐,」内行、内小高□各拔,内行、内小叱罗骐,」内行、内小吐伏卢大引,内行、内小步六孤罗,」内行、内小卫道温,内行、内小乙旃俟俟,」内行、内小同□各拔,内行、内小吕□,」内行、内小韩□生,内行、内小莫耐娄□,」鹰扬将军、内行令、蔡阳男宿六斤阿□,」内行令、直懃□六孤。」右五十一人,内侍之官。

……」右将……」□材将……懃天□」……将军□列□□□王□□提折闾□,」卫大将军、乐安王、直□何良,」平东将军、乐良王、直□□大汗□,」征西将军、常山王、直□□□连戊烈,」散骑常侍、征东将军、光禄□□、中山公社丰,」散骑常侍、平西将军、驾部尚□、□阳公□□尸婆,」征东大将军、附马都尉、□□郡王茹茹常友,」散骑常侍、龙□将军、□□公素和勅俟伕,」侍中、安南大将军、殿中尚书、□□、东安王独孤侯尼须,」侍中、尚书左仆射、安南将军、□□□、平昌公素和其奴,」平东将军、选部尚书、□□、阳乐侯常伯夫,」散骑常侍、安南将军、尚书、羽真、南郡公毛法仁,」武卫将军、特□、□城子比子乙得,」散骑常侍、□□□□□部尚书、丹阳公符真卫,」宁东将□、□□□□侯胡优比西□陀,」散骑常□、□□□□□□安复侯拔拔俟俟头,」散骑常□、□□□□、太子少保、仪曹尚书、扶风公李真奴,」散骑□□、□□□□□□尚书、汝南公袁纥尉斛,」散骑□□、□□□□□□部尚书、兴平侯宜懃渴侯,」宁□□□、□□□□□□□、永兴侯热阿久仁,」□□□□□□□□□□□、顺阳公、直懃郁豆眷,」□□□□□□□□□□□□选部尚书、长广公豆连求周,」□□□□□□□□□□尚书、东□公黄卢头,」□□□□□□□□□□□□□书、高都公慕容白曜,」□□□□□□□□□□、鲁阳侯韩道仁,」□□□□□□□□□□□拔□地力懃真,」□□□□□□□□□□□、野王侯吕罗汉,」□□□□□□□□□斛律诺斗拔,」□□□□□□□□□□□□侯斛律頞拔,」□□□□□□□□□□□中、济阳男孔伯恭,」□□□□□□□□□□男胡莫那,」□□□□□□□□□□□素和匹于堤,」□□□□□□□□□□□□右以斤,」□□□□□□□□□□□□懃倍斤,」□□□□□□□□□□□□□天爱,」□□□□□□□□□□□□□□乾,」……

中坚将军、内三郎、□将、南□□□□,」折冲将军、内三郎、□□□□□□□□,」□□将军、内三郎□□特土何□□,」右将军、内三郎、□□□□素□与娥驽,」□□将军、内三郎□□□□□□□,」鹰扬将军、内三郎□□贺□□娄,」中垒将军、□□□□素和使若须,」宁朔将军都长史、给事中、河中□□子盖娄内亦干,」威远将军都长史、给事中、高平男扬丑[秀+页],」左将军、给事夷都将、越懃右以斤,」鹰扬将军、太官给事、慕容男吴都,」右卫将军、驾部给事□惕乙弍小,」宁远将军、驾部给事□□□□进蒙,」右军将军、殿中给事、□□子丘目陵□仁,」振武将军、殿中给事□□□□乌地干,」□□将军、殿中给事、寿张子胡翼以吉智,」绥远将军、中书给事李何思,」骁骑将军、给事、新安子赵腾,」骁骑将军、给事、武安子任玄通,」鹰扬将军、给事、驰鱼男杨思福,」折冲将军、给事、南□男胡比他纥,」东钾杖库给事拔烈兰真树,」宣威将军、殿中给事出大汗僖德,」骁骑将军、殿中给事、武原子屋引立真□,」骁骑将军、殿中给事、新安子莫那娄爱仁,」骧威将军、内三郎斛骨呈羯,」轻车将军、内三郎、泰昌男赵三月,」武毅将军、内三郎斛律莫烈,」内三郎高长城,」内三郎其连受洛拔,」内三郎独孤□□,」宣威将军、典驽库、内三郎拔烈兰黄头,」前将军、内三郎、钟离侯斛律羽都居,」明威将军、斛洛真军将、内三郎万忸于忿提,」奋威将军、内三郎、永宁子、直懃苟黄,」后军将军、内三郎、遂安子、直懃乌地延,」明威将军、内三郎殷普陵,」宁朔将军、内三郎、晋安子斛律出六拔,」折冲将军、内三郎、沙渠男独孤去[秀+页],」厉威将军、内三郎达奚屈居陵,」厉威将军、内三郎封平吴,」厉威将军、内三郎三次,」  威烈将军、内三郎大□长命,」伏波将军、内三郎、比阳男达奚库勾,」威寇将军、内三郎契胡库力延,」威寇将军、内三郎盖毛万言真,」内三郎、直懃乌地干,」威寇将军、内三郎、直懃解愁,」威虏将军、贺浑吐略渥和稽乞鱼提,」威武将军、内三郎独孤他突,」广威将军、内三郎素和具文,」广威将军、内三郎步六孤步斗官。

折冲将军、内三郎、北德男□□匹和以斤,」右将军、内三郎、□□男□和拔□□,」□□将军、内三郎□比首□□,」轻车将军、内三郎王□□,」武烈将军、内三郎□□尉□,」武烈将军、内三郎、直懃他莫行,」轻车将军、内三郎、野陟男□□□懃,」宁远将军、内三郎、比阳男拔烈兰步爱,」武烈将军、内三郎独孤乙以爱,」奋武将军、内三郎赵道生,」轻车将军、内三郎、夹道男独孤□□,」武毅将军、内三郎□壬去右,」扬烈将军、内三郎、□□男段去斤,」扬烈将军、内三郎、祁阳男野□石顶,」扬烈将军、内三郎、灵开男茹茹命以斤,」扬烈将军、内三郎、永宁男斛律西婼,」宣威将军、内三郎、直懃斛卢,」武毅将军、内三郎勅烦阿六敦,」武毅将军、内三郎叱罗吴提,」武毅将军、内三郎斛律伏和真,」内三郎袁纥退贺拔,」内三郎侯莫陈乌孤,」内三郎契胡乌已,」内三郎折枋侠提,」内三郎素和斛提,」内三郎怡吴提,」内三郎奚斗孤男□,」内三郎、直懃阿各拔,」内三郎、直懃来豆眷,」内三郎叱干幡引,」内三郎孟菩萨,」内三郎丘目陵吴提,」内三郎王右右引,」内三郎张仆兰,」内三郎王洛生,」鹰扬将军、北部折纥真、宣道男泣利[亻+辱]但,」左卫将军、南部折纥真、平棘子李敷,」宣威将军、主客、折纥真俟文出六于,」建威将军、□□折纥真、建德子独孤平城,」游击将军、内都坐、折纥真、曲梁子叱奴地□,」宣威将军、折纥真、直懃……」中都坐、折纥真……」外都坐、折纥真……」宣威将军……」贺浑吐略渥厍狄……」征虏将军令方兴侯素和……」中坚将军、库部内小、幢将都……」扬威将军、内小、幢将……」宣威将军、内小、幢……」中坚将军、[身+侯]乐……」前军将军……」鹰扬将军……」太……」奋武……」威虏……」中垒……

宣威将军……」宣威将军、□□三郎、幢将……」宣威将军、三郎幢将……」三郎幢将……」三郎幢将……」三郎幢将……」宣威将军、三郎幢将……」三郎幢将……」陵江将军、三郎幢将……」折冲将军、三郎幢将……」鹰扬将军、三郎幢将……」宣威将军、三郎幢将……」宣威将军、三郎幢将……」三郎幢将拔拔古斤……」折冲将军、三郎幢将□□□□□□□折,」三郎幢将独孤□真,」雅乐真幢将堂宾俟其惠,」前军将军、雅乐真幢将□□素和□思拔,」宣威将军、雅乐真幢将、直懃木□,」后军将军、雅乐真幢将□□子□,」雅乐真幢将步六孤,」宣威将军、雅乐真……」雅乐真幢将……」陵江将军……」威远将军……」宣武将军……」宣威将军……」扬武将军……」后军将……」宣威将……」后军……」……西将军□□,」……将军□□□□以,」……将军……」……将军、直懃乳树,」……三郎幢将尉□□□,」……军三郎幢将张圹比,」……三郎幢将□□子长儿大良勤,」……三郎幢将采洛生,」……

……宣威将军□令尸□那□于□,」□□将军□□□□□爱□,」右军将军□□□拔天封河光,」后军将军□都令□拔扎□有□,」宣威将军□大□令□紽莫成,」都长史□□杖库令怡长命,」……

宣威将……」宣威将军……」宣威将军……」宣威将军……」威□将军、斛洛真……」斛洛真……」斛洛真□叱……」斛洛真紽纥……」宣威将军、斛洛真……」斛洛真[糹+名]直……」斛洛真□贺赖内……」斛洛真……(1997年12期《文物》,张庆捷辨识)

插图:文成帝《南巡碑》额、座

高宗和平二年三月壬午,京师大风晦暝。(《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四月旱,下诏州郡,于其界内神无大小,悉洒扫荐以酒脯。年登之后,各随本秩,祭以牲牢。至是,群祀先废者皆复之。①(《魏书》卷108《礼志一》)

①唐许敬宗《文馆词林》卷346录北魏高允《南巡颂》序曰:“我后以圣哲钦明,君临四海,播文教以怀远服,彰武功以威不庭。是以遐荒慕义,宇内归心。执玉奉珍贡其方物于门庭者,继轨而至。比之先代,于斯为盛。乃望秩山川,遍飨群神。”

和平二年七月,甘露降于京师。(《魏书》卷112《灵征志下》)

八月戊辰,波斯国遣使朝献。(《魏书》卷5《高宗纪》)

自太祖定中原,世祖平方难,收获珍宝,府藏盈积。和平二年秋,诏中尚方作黄金合盘十二具,径二尺二寸,镂以白银,钿以玫瑰,其铭曰:“九州致贡,殊域来宾,乃作兹器,错用具珍。①锻以紫金,镂以白银,②范围拟载,吐耀含真。③纤文丽质,若化若神,皇王御之,百福惟新。”(《魏书》卷110《食货志》)

①具,《初学记》卷27作“奇”。

②白银,《初学记》卷27作“烛银”。

③观古代中华及希腊、罗马等国文物,多以银器镂刻鎏金、涂金,而金器往往钿以珠翠。此北魏合盘,黄金锻造,环嵌白银镂花,标新立异。

462年壬寅(北魏和平三年,宋大明六年)①

三月甲申,刘骏遣使朝贡。高丽、蓰王、契啮、思厌于师、疏勒、②石那、悉居半、渴槃陀诸国各遣使朝献。(《魏书》卷5《高宗纪》)

①此年,南朝沙门敬礼王者。《通鉴》卷129:“初,晋庾冰议使沙门敬王者,桓玄复述其议,并不果行。至是,上使有司奏曰:‘儒、法枝派,名、墨条分,至于崇亲严上,厥猷靡爽。唯浮图为教,反经提传,拘文蔽道,在末弥扇。夫佛以谦卑自牧,忠虔为道,宁有屈膝四辈而简礼二亲,稽颡耆腊而直体万乘者哉!臣等参议,以为沙门接见,比当尽虔;礼敬之容,依其本俗。’九月戊寅,制沙门致敬人主。及废帝即位,复旧。”

②《北史》卷97《西域传》:“文成末,其王遣使送释迦牟尼佛袈裟一,长二丈余。高宗以审是佛衣,应有灵异,遂烧之以验虚实,置于猛火之上,经日不然,观者莫不悚骇,心形俱肃。”

元魏北台《净度三昧经》一卷,①第二出,与宝云译二卷者同,广略异耳。见《道祖录》。《付法藏传》四卷,见《菩提流支录》。 右三部,合七卷。②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丙戌,是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太武皇帝信纳崔皓邪佞谄谀,崇重寇谦,号为天师,残害释种,毁破浮图。至庚寅年,太武遭病,方始感悟,兼有白足禅师来相启发,生愧悔心,即诛崔皓。到壬辰岁,太武帝崩,(子)[孙]文成立,即起浮图;毁经七年,还兴三宝。至和平三年,(诏)[昭]玄统沙门释昙曜,慨前凌废,欣今载兴,故于北台石窟寺内集诸僧众,③译斯传经,流通后贤,庶使法藏住持无绝。④(隋《历代三宝记》卷9)

①《净度三昧经》,即《净土经》。《续高僧传》卷1《元魏北台恒安石窟通乐寺沙门释昙曜》:“曜慨前凌废,欣今重复,故于北台石窟,集诸德僧,对天竺沙门,译《付法藏传》并《净土经》。流通后贤,意存无绝。时又有沙门昙靖者,以创开佛日,旧译诸经并从焚荡,人间诱导,凭准无因,乃出《提谓波利经》二卷。”

②《古今译经图记》卷3:“沙门释昙(耀)[曜],恒安石窟通乐寺僧。……和平三年岁次壬寅,昙(耀)[曜]为昭玄统。慨前陵废,欣今再兴,自于北台石窟寺,对印度沙门集诸大德,译《净度三昧经》一卷,《付法传》四卷,凡二部合五卷。”《开元释教录》卷6:“沙门释昙曜,三部七卷经传。”“《大吉义神咒经》二卷,或四卷,见《法上录》。《净度三昧经》一卷,第四出,见《竺道祖录》及《续高僧传》;《付法藏传》四卷,第二出,见《菩提流支录》及《续高僧传》。右三部七卷,《吉义咒经》一部二卷,见在;《净度经》等二部五卷,阙本。”

③隋费长房《三宝记》谓北魏昙曜译经于“北台石窟寺”,唐道宣的《大唐内典录》抄袭此说,而在《广弘明集》、《续高僧传》中,始称“元魏北台恒安石窟通乐寺沙门释昙曜”。可见,通乐寺,隋以前无此称,盖唐名。然汤用彤与日本国常盘大定据此认为,和平三年前石窟寺已有毕工者。关野贞、常盘大定《山西云冈》(赵一德译,载《北朝研究》1990年下半年刊)进一步讲:“昙曜的付法藏精神,由隋代的灵裕完整地继承下来,灵裕开的宝山石窟,在其内壁刻有世尊寂灭后传法圣师二十四祖像,就是按《付法藏传》二十四祖刻的,灵裕以后尚有许多继承者。”

④《开元释教录》卷6:“沙门释昙曜,未详何许人也。少出家,摄行坚贞,风鉴闲约。以魏和平年中(住)[任]北台昭玄统,绥缉僧众,妙得其心;住恒安石窟通乐寺,即魏帝之所造也,去恒安西北三十里,武周山北面石崖就而镌之,建立佛寺,名曰灵岩。龛之大者,举高二十余丈,可受三千许人。面别镌像,穷诸巧丽,龛别异状,骇动人神。栉比相连三十余里。东头僧寺,恒供千人。碑碣见存,未卒陈委。先是,太武皇帝太平真君七年,司徒崔皓邪佞謏词,令帝崇重道士寇谦之,拜为天师,珍敬老氏,残害释种,焚毁寺塔。至庚寅年,太武感致厉疾,方始开悟;兼有白足禅师来相启发,生愧悔心,即诛崔皓,埋之都市,以口为厕,令众秽之。至壬辰年,太武云崩,孙文成立,即起塔寺,搜访经典。毁法七载,三宝还兴。曜慨前陵废,欣今重复,以和平三年壬寅,故于北台石窟集诸德僧,对天竺沙门译《吉义》等经三部,流通后贤,意存无绝。”

《提谓波利经》,二卷。旧别有《提谓经》一卷。①右一部,宋孝武时,北国比丘昙靖撰。②(《出三藏记集》卷5《新集疑经伪撰杂录》)

①《出三藏记集》卷4《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条新撰目录阙经,未见经文者如左:……《提谓经》,一卷。”卷12《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序》:“《旋塔围绕记》第十三,出《提谓经》。”

②宋孝武帝刘骏(454~464)时,值北魏文成帝在位中后期。《历代三宝记》卷9曰:“《提谓波利经》二卷,见《三藏记》。右一部,合二卷,宋孝武世,元魏沙门释昙(静)[靖]于北台撰。见其文云:‘东方太山,汉言代岳;阴阳交代,故云代岳。’于魏世出,只应云魏言,乃曰汉言,不辩时代,一妄。太山,即此方言,乃以代岳译之,两语相翻,不识梵魏,二妄。其例甚多,不可具述,备在两卷。经文旧录别载有《提谓经》一卷,与诸经语同,但靖加足五万行,用石糅金,致成疑耳。今以一卷成者为定。”《续高僧传》卷1《昙曜传附昙靖》:“时又有沙门昙靖者,以创开佛日,旧译诸经并从焚荡。人间诱道,凭准无因。乃出《提谓波利经》二卷,意在通悟,而言多妄习。”按:陈垣《云冈石窟寺之译经与刘孝标》认为,昙靖译《提谓波利经》,与昙曜同时同地。

昙曜又与天竺沙门常那邪舍等,译出新经十四部。①又有沙门道进、②僧超、法存等,并有名于时,演唱诸异。③(《魏书》卷114《释老志》)④

①昙曜在云冈译经,见于著录有:一是《净度三昧经》,即《净土经》,今阙;二是《付法藏传》,今阙;三是《大吉义神咒经》,简称《吉义咒经》、《吉义》,今存;四是《付法藏因缘传》,亦称《付法藏因缘经》,今存;五是《杂宝藏经》,今存;六是《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亦称《称扬诸佛功德经》,又名《集华经》、《现在佛名经》、《诸佛华经》,今存;七是《佛说大方广菩萨十地经》,亦称《大方广菩萨十地经》,今存;八是《方便心论》,今阙;九是,昙靖《提谓波利经》,今存。另有昙辩《宝车经》,属于北国译经,但不一定属于昙曜译经。

②《高僧传》卷2《晋河西昙无谶传附道进》:“初,谶在姑臧,有张掖沙门道进,欲从谶受菩萨戒,谶云:‘且悔过。’乃竭诚七日七夜,至第八日诣谶求受,谶忽大怒。进更思惟,但是我业障未消耳。乃戮力三年,且禅且忏。进即于定中,见释迦文佛与诸大士授己戒法,其夕同止十余人,皆感梦如进所见。进欲诣谶说之,未及至数十步,谶惊起唱言:‘善哉,善哉,已感戒矣,吾当更为汝作证。’次第于佛像前,为说戒相。时沙门道朗,振誉关西,当进感戒之夕,朗亦通梦。乃自卑戒腊,求为法弟。于是从进受者千有余人,传授此法,迄至于今,皆谶之余则。”卷10《宋高昌释法朗》言:“朗师释法进,亦高行沙门,……昔庐山慧远以一袈裟遗进,……至魏虏毁灭佛法,朗西适龟兹。”又,卷12《宋高昌释法进》:“释法进,或曰道进,或曰法迎,姓唐,凉州张掖人。幼而精苦习诵,有超迈之德,为沮渠蒙逊所重。”后随沮渠安周在高昌,割股饲饥人死。汤用彤认为,三者同系一人。

③异,《册府元龟》卷5作“典”。

④按:昙曜平城译经是继鸠摩罗什长安译经、昙无谶凉州译经之后的又一盛举。而此时南朝译业低迷,《出三藏记集》卷14《求那毗地传第十》云:“自大明以后,译经殆绝。”南方僧学转趋义理、史传。

463年癸卯(北魏和平四年,宋大明七年)

夏四月癸亥,上幸西苑,①亲射虎三头。(《魏书》卷5《高宗纪》)

①西苑,即平城西郊的皇家苑囿。

十有二月辛丑,诏曰:“名位不同,礼亦异数,所以殊等级,示轨仪。今丧葬嫁娶,大礼未备,贵势豪富,越度奢靡,非所谓式昭典宪者也。有司可为之条格,使贵贱有章,上下咸序,著之于令。”①(《魏书》卷5《高宗纪》)

①北魏平城民风趋奢,从此成为社会问题。至孝文帝太和二年五月,再次下诏禁止,著为律令。

464年甲辰(北魏和平五年,宋大明八年)

十有二月,……吐呼罗国遣使朝献。①(《魏书》卷5《高宗纪》)②

①《新唐书》卷221《西域传下》:“吐火罗,或曰土豁罗,曰睹货逻,元魏谓吐呼罗者。居葱岭西,乌浒河之南,古大夏地。”其地,约在今天阿富汗北部。然《北史》卷97《西域传》分为两国记述:“吐呼罗国,去代一万二千里。东至范阳国,西至悉万斤国,中间相去二千里;南至连山,不知名;北至波斯国,中间相去一万里。薄提城,周匝六十里,城南有西流大水,名汉楼河。土宜五谷,有好马、驼、骡。其王曾遣使朝贡。”“吐火罗国,都葱岭西五百里,与挹怛杂居。都城方二里,胜兵者十万人,皆善战。其俗奉佛。兄弟同一妻,迭寝焉,每一人入房,户外挂其衣以为志,生子属其长兄。其山穴中有神马,每岁牧马于穴所,必产名驹。南去漕国千七百里,东去瓜州五千八百里。大业中,遣使朝贡。”

②吐火罗,中亚细亚古国。当即巴克特里亚或大夏。《太平广记》卷311引《唐画断》:“唐尉迟乙僧,土火罗国胡人也。贞观初,其国王以丹青巧妙,荐之阙下。云其国尚有兄甲僧,未有见其画踪。乙僧,今慈恩寺塔前面中间,功德叉凹垤花;西面中间,千手千眼菩萨,精妙之极。光宅寺七宝台后面,画降魔像,千怪万状,实奇踪也。然其画功德、人物、花草,皆是外国之象;无中华礼乐、威仪之德。”按:即便北魏时吐呼罗,非隋唐时吐火罗,但由此西僧画风,可以推想云冈石窟的异域特色及其由来。

【发愿文】和平五年岁在甲辰,清信女□姜为父母、兄弟、姊妹,造无量寿佛。愿舍身受身,常与诸佛共会。①(金申《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15《□姜造铜佛坐像》)

①此鎏金铜佛,宣字形佛座,大舟形光背,高8﹒6厘米。

插图:□姜造铜佛坐像

465年乙巳(北魏和平六年,宋明帝刘彧泰始元年⒓)

二月……高丽、蓰王、对曼诸国各遣使朝献。……夏四月,破洛那国献汗血马,普岚国献宝剑。(《魏书》卷5《高宗纪》)

高宗和平六年四月乙丑,陨霜。(《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五月癸卯,帝崩于太华殿,①时年二十六。(《魏书》卷5《高宗纪》)

①唐初法琳《辩正论》卷3:“魏高宗文成皇帝,讳濬,聪达颖悟,风格异伦,重兴佛教,修复寺宇。释门广被,始自文成。凡度僧尼三万许人。”道宣《释迦方志》、道世《法苑珠林》因承此说:“重复佛教,更开释门,凡度僧尼三万许人。”

陇西王源贺采佛经幽旨,作《祗洹精舍图偈》六卷,①柔为之注解,咸得理衷,为当时俊僧所钦味焉。又凭立铭赞,颇行于世。(《魏书》卷52《赵柔传》)

①源贺,原本河西鲜卑,父秃发傉檀,曾据姑臧,自署河西王。明元帝时,傉檀为沮渠蒙逊、乞伏炽磐破灭,源贺奔魏。太武帝时,任殿中尚书,统领禁兵。文成帝太安二年(456),封陇西王,后出为冀州刺史。献文帝天安元年(466)征拜太尉,后与高允、刁雍等被尊为国老。孝文帝太和三年(479)死,享年73岁。赵柔,河西金城人,沮渠牧犍金部郎,凉平入魏。文成帝即位,拜为著作郎,后来出任河内太守。源贺奉佛,《魏书》本传记在冀州时,“武邑郡奸人石华告沙门道可与贺谋反,有司以闻。”其作《祗洹精舍图偈》,不知对云冈石窟有何影响,姑系是年。

466年丙午(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天安元年,刘宋泰始二年)

显祖即位,尊为皇太后。丞相乙浑谋逆,显祖年十二,居于谅闇,太后密定大策,诛浑,遂临朝听政。(《魏书》卷13《皇后传》)

三月……辛亥,帝幸道坛,亲受符箓。曲赦京师。高丽、波斯、于阗、阿袭诸国遣使朝献。(《魏书》卷6《显祖纪》)

【发愿文】天安元年四月八日,冯受受敬造供养时。①(金申《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17《冯受受造石佛坐像》)

①此砂岩石佛坐像,高28﹒7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山口氏收藏品。此佛结跏趺坐,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持衣角,衣纹厚重,磨光肉髻,是典型的云冈初期作品,与20窟大佛酷似。

插图:冯受受造石佛坐像

九月……己酉,初立乡学,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刘彧徐州刺史薛安都以彭城内属。①……冬十月,曹利、彤曷国各遣使朝献。②十有一月壬子,刘彧兖州刺史毕众敬遣使内属。③(《魏书》卷6《显祖纪》)

①彭城,郡名,徐州治所。

②曹利,不知是西域曹国或漕国。《北史》卷97《西域传》:“曹国,都那密水南数里,旧是康居之地也。国无主,康国王令子乌建领之。都城方三里,胜兵千余人。国中有得悉神,自西海以东诸国并敬事之。其神有金人,破罗阔丈有五尺,高下相称,每日以驼五头、马十匹、羊一百口祭之,常有数千人,食之不尽。东南去康国百里,西去何国百五十里,东去瓜州六千六百里。大业中,遣使贡方物。”“漕国,在葱岭之北,汉时罽宾国也。其王姓昭武,字顺达,康国王之宗族也。都城方四里,胜兵者万余人。国法严,杀人及贼盗皆死。其俗重淫祠,葱岭山有顺天神者,仪制极华,金银鍱为屋,以银为地,祠者日有千余人。祠前有一鱼脊骨,有孔,中通马骑出入。国王戴金牛头冠,坐金马座。多稻、粟、豆、麦,饶象、马、犎牛、金、银、镔铁、氍[叟+毛]、朱沙、青黛、安息青木等香、石蜜、黑盐、阿魏、没药、白附子。北去帆延七百里,东去劫国六百里,东北去瓜州六千六百里。大业中,遣使贡方物。”

③《魏书》卷91《术艺传》:“李修,字思祖,本阳平馆陶人。父亮,少学医术,未能精究。世祖时,奔刘义隆于彭城,又就沙门僧坦研习众方,略尽其术,针灸授药,莫不有效。徐兖之间,多所救恤,四方疾苦,不远千里竟往从之。……修兄元孙,随毕众敬赴平城,亦遵父业而不及。……修略与兄同。晚入代京,历位中散令,以功赐爵下蔡子,迁给事中。太和中,常在禁内。高祖、文明太后时有不豫,修侍针药,治多有效。赏赐累加,车服第宅,号为鲜丽。集诸学士及工书者百余人,在东宫撰诸药方百余卷,皆行于世。……迁洛,为前军将军,领太医令。”

【发愿文】夫至宗凝寂,弘之由」人;圣不自运,畅由来」感。①是以仰慕者(悲叹)[愿莫]」不如,②功务者因莫不」果。乃感竭家珍,造兹」石塔,(饰)[饬]仪丽晖,③以eq \o\ac(□,释)释」永或。愿」圣主契齐乾坤,eq \o\ac(□,德)德eq \o\ac(□,隆)隆」运表。皇太后、皇太子eq \o\ac(□,延)延eq \o\ac(□,祚)祚」无穷。」群辽百辟,存亡宗eq \o\ac(□,亲)亲,」延沈楚炭。有形未eq \o\ac(□,亥)亥,」菩提是获。」天安元年,岁次鹑eq \o\ac(□,火)火,」侣登蕤宾,④五日辛eq \o\ac(□,卯)卯,」内小曹天度为亡eq \o\ac(□,父)父」颖宁、亡息玄明,于eq \o\ac(□,兹)兹」平城造。⑤(史树青《北魏曹天度造千佛石塔》,载《文物》1980年第1期)⑥

①来,拓片又似“表”字。

②悲叹,拓片作“愿莫”。

③饰,拓片作“饬”。

④鹑火,十二次之一,与十二辰相配为午;蕤宾,十二律中的第七律。

⑤此砂岩九级千佛石塔,高155厘米,塔刹残高49﹒5厘米。原存于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现在塔身存台湾故宫博物院,塔刹存朔州文物保管所。此塔应是云冈石窟开凿时的副产品,出自北魏工匠之手,四方形,殿宇式层楼,形制大体如第6窟中心塔柱,四角亦为小佛龛塔柱,底层、塔刹各有坐佛和二佛并座龛。发愿文中,唯“皇太子”,时未降生。另,河北蔚县博物馆新近发现一幢残损的北魏九级砂岩佛塔,与此塔大同小异。

⑥水野清一《云冈石窟调查记》讲:1938年6月,在大同城“还调查了○○部队本部的天安元年九层石塔,特务机关的石佛。”长广敏雄《云冈日记》:1939年9月2日“下午,去看黑田部队保管的北魏天安元年(466)的九层石塔。在笔记本上画了图。”按:黑田部队是驻守大同的军队,该塔应即崇福寺弥陀殿原藏,但其间辗转过程不明。

插图:曹天度造九层千佛石塔及刹,蔚县新发现的九层石塔

显祖即位,敦信尤深,览诸经论,好老庄。每引诸沙门及能谈玄之士,与论理要。①初,高宗太安末,②刘骏于丹阳中兴寺设斋。有一沙门,容止独秀,举众往目,皆莫识焉。沙门惠璩起问之,答名惠明,又问所住,答云,从天安寺来。语讫,忽然不见。骏君臣以为灵感,改中兴为天安寺。是后七年而帝践祚,号天安元年。是年,刘彧徐州刺史薛安都始以城地来降。明年,有淮北之地。(《魏书》卷114《释老志》)

①按:北魏自显祖好浮屠之学,高祖、世宗、肃宗,以至胡太后无不通晓而弥信。南北朝时代,社会中佛教的狂热影响到政治,统治者的狂热更助长了佛教的泛滥。

②太安末,当为“和平初”。《宋书》卷97《夷蛮传》:“世祖大明四年,于中兴寺设斋。有一异僧,众莫之识,问其名,答言名明慧,从天安寺来,忽然不见。天下无此寺名,乃改中兴曰天安寺。”按:刘宋大明四年(460),即北魏和平元年。其事,本缘于铸像,《法苑珠林》卷17《普贤验·宋路昭太后》:“宋路昭太后,大明四年造普贤菩萨乘宝舆白象,安于中兴禅房,因设讲于寺。”《高僧传》卷7《宋京师中兴寺释道温》:“皇太后睿鉴冲明,圣符幽洽,……乃创思镕斫,栖写神华,摸造普贤,来仪盛像。宝倾宙珍,妙尽天饰。”

又按《云中图》云:文成和平八年、①献文天安元年革,兴造石窟寺。然未知有何所据。②(曹衍《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

①按:文成帝崩于和平六年,因疑“八”为“六”或“元”之讹。

②《云中图》一书,今不见著录。北宋《太平寰宇记》卷49《云州云中县》引隋《冀州图》云:“古平城,在白登台南三里有水焉。其城,东西八里,南北九里。”云中,汉魏以降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唐宋辽金为今大同市的称谓;《云中图》,成书于唐代的可能性较大。金代曹衍“献文天安元年革,兴造石窟寺”,所指不甚明确,大致与北魏高允《鹿苑赋》:“暨我皇之继统,……追鹿野之在昔,……于是命匠选工,刊兹西岭;注诚端思,仰模神影;……即灵崖以构宇”的记载相吻合,意谓献文帝时武州山石窟曾搭建阁楼,改为寺院。遗憾的是,现今考古虽可证明昙曜五窟前有过北魏木构窟檐,却不能肯定为献文时代所为。

至天安、皇兴间,岁频大旱,绢匹千钱。①(《魏书》卷110《食货志》)

①《通鉴》卷132曰:“魏自天安以来,比岁旱饥,重以青、徐用兵,山东之民疲于赋役。”

467年丁未(北魏天安二年、皇兴元年⒏,宋泰始三年)

二月,……高丽、库莫奚、具伏弗、郁羽陵、日连、匹黎尒、于阗诸国各遣使朝贡。①(《魏书》卷6《显祖纪》)

①《北史》卷97《西域列传》:“真君中,太武诏高凉王那击吐谷浑慕利延,慕利延惧,驱其部落渡流沙。那进军急追之,慕利延遂西入于阗,杀其王,死者甚众。献文末,蠕蠕寇于阗,于阗患之,遣使素目伽上表曰:‘西方诸国,今皆已属蠕蠕。奴世奉大国,至今无异。今蠕蠕军马到城下,奴聚兵自固,故遣使奉献,延望救援。’显祖诏公卿议之。……先是,朝廷遣使者韩羊皮使波斯,波斯王遣使献驯象及珍物。经于阗[中],于阗(中于)王秋仁辄留之,假言虑有寇不达。羊皮言状,显祖怒,又遣羊皮奉诏责让之。自后每使朝献。”

显祖皇兴元年七月,东北无云而雷。(《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秋八月,……丁酉,行幸武州山石窟寺。①戊申,皇子宏生,②大赦,改年。(《魏书》卷6《显祖纪》)

①陈垣《记大同武州山石窟寺》:“史记魏帝之幸石窟寺,自此始也。……前此闻幸武州山,未闻幸石窟寺。《魏书·礼志》‘太宗永兴三年三月,帝祷于武周、车轮二山’是也。(武州或作‘周’,通)永兴三年,当西历之四百十一年,此时未有石窟寺。惟自皇兴元年以后,则帝幸石窟寺,凡七八次,或岁一幸焉,或间岁一幸焉。未知史有阙文否乎?盖常有《魏书》纪者,《北史》无之矣。抑有奇者,诸帝之幸石窟寺,多在幼冲之年,其殆太后所挟与俱往者乎?不可得知也。”按:这是史书中首次记载北魏皇帝视察云冈石窟,日本学者疑为“昙曜五窟”开光建成的标志。八年之后的延兴五年(475),孝文帝第一次幸武州山,太和元年(477)祈雨武州山,四年、六年、七年幸武州山石窟寺,凡孝文帝六次巡视,大约无不与石窟工程进展有关。

②《魏书》卷13《皇后传》:“及高祖生,太后躬亲抚养。是后罢令,不听政事。”《通鉴》卷132云:“魏主始亲国事,勤于为治,赏罚严明,拔清节,黜贪污,于是魏之牧守始有以廉洁著闻者。”

九月壬子,高丽、于阗、普岚、粟特国各遣使朝献。(《魏书》卷6《显祖纪》)

其岁,高祖诞载。于时起永宁寺,构七级佛图,高三百余尺,基架博敞,为天下第一。①又于天宫寺,造释迦立像。高四十三尺,用赤金十万斤,黄金六百斤。②(《魏书》卷114《释老志》)③

①《正德大同府志》卷4《寺观》:“南堂寺,在府城东南,又号永宁寺,后魏建。内有金玉像,高一丈八尺,外有九级浮屠,高九十余丈。上刹复高十丈,铃铎声闻十里。”按:此南堂寺,盖辽代在北魏永宁寺基址上重建,元初刘祁《归潜志》谓“云中城阙,浮图如锥”者,刘秉忠曾住,清初已废。

②《通鉴》卷132:“魏于天宫寺作大像,高四十三尺,用铜十万斤,黄金六百斤。”

③《水经注》卷13《㶟水》:如浑西水“又南迳皇舅寺西,是太师昌黎王冯晋国所造,有五层浮图,其神图像,皆合青石为之,加以金、银、火齐众彩之上,炜炜有精光。又南迳永宁[寺]七级浮图西,其制甚妙,工在寡双。”冯太后兄冯熙,字晋昌,献文即位,为太傅;孝文帝即位,始为太师。《魏书》卷83《外戚传上》:“熙以频履师傅,又中宫之宠,为群情所骇,心不自安,乞转外任。文明太后亦以为然。于是除车骑大将军、开府、都督、洛州刺史,侍中、太师如故。洛阳虽经破乱,而旧《三字石经》宛然犹在,至熙与常伯夫相继为州,废毁分用,大至颓落。熙为政不能仁厚,而信佛法,自出家财,在诸州镇建佛图精舍,合七十二处,写一十六部一切经。延致名德沙门,日与讲论,精勤不倦,所费亦不赀。而在诸州营塔寺多在高山秀阜,伤杀人牛。有沙门劝止之,熙曰:‘成就后,人唯见佛图,焉知杀人牛也。’其北邙寺碑文,中书侍郎贾元寿之词。高祖频登北邙寺,亲读碑文,称为佳作。”

468年戊申(北魏皇兴二年,宋泰始四年)

二年春二月癸未,田于西山,亲射虎豹。崔道固及刘彧梁邹戍主、平原太守刘休宾举城降。①……夏四月……高丽、库莫奚、契丹、具伏弗、郁羽陵、日连、匹黎尒、叱六手、悉万丹、阿大何、羽真侯、于阗、波斯国各遣使朝献。……十有二月……是月,悉万丹等十余国各遣使朝贡。(《魏书》卷6《显祖纪》)

①《魏书》卷108《礼志一》:“显祖皇兴二年,以青徐既平,遣中书令兼太常高允奉玉币祀于东岳,以太牢祀孔子。”

469年己酉(北魏皇兴三年,宋泰始五年)

五月,魏徙青、齐民于平城,①置升城、历城民望于桑乾,立平齐郡以居之;②自余悉为奴婢,分赐百官。魏沙门统昙曜奏:“平齐户及诸民,有能岁输谷六十斛入僧曹者,即为僧祇户,粟为僧祇粟,遇凶岁,赈给饥民。”又请“民犯重罪及官奴,以为佛图户,以供诸寺洒扫。”魏主并许之。于是僧祇户、粟及寺户,遍于州镇矣。③(《通鉴》卷132)

①《魏书》卷6《显祖纪》:“五月,徙青州民于京师。”

②《魏书》卷24《崔道固列传》:“白曜送道固赴都,有司案劾。奏闻,诏恕其死。乃徙青齐士望共道固守城者数百家于桑乾,立平齐郡于平城西北北新城。以道固为太守,赐爵临淄子,加宁朔将军。寻徙治京城西南二百余里旧阴馆之西。是时,频岁不登,郡内饥弊。道固虽在任积年,抚慰未能周尽,是以多有怨叛。延兴中卒,年五十。”卷43《刘休宾列传》:“白曜送休宾及宿有名望者十余人,俱入代都为客。及立平齐郡,乃以梁邹民为怀宁县,休为县令。延兴二年卒。”按:北新城,疑即慕容垂所筑“老公城”。

③胡三省注:“史言魏割民力以奉释氏。”

二年七月,东北有声如雷。(《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显祖皇兴二年十一月夜,震电。(《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皇兴中,又构三级石佛图。榱栋楣楹,上下重结,大小皆石,高十丈。镇固巧密,为京华壮观。①(《魏书》卷114《释老志》)

①      三级石浮图”之建,姑系此年。《水经注》卷13《㶟水》云:如浑东水(今名御河),“水右有三层浮图,真容鹫架,悉结石也。装制丽质,亦尽美善也。”按:《魏书》、《水经注》对平城建筑物用石的记载,往往说明其来源或颜色,而此石塔则不言石质,疑用开凿云冈石窟所出石料砌制。大同武州山的石质为砂岩,方山以北为青色玄武岩,今遗存所见云冈山顶塔基、方山思远寺石刻、明堂辟雍石材,以及北魏石雕用具、冥器、建筑装饰构件多矣,俱云冈沟石。

470年庚戌(北魏皇兴四年,宋泰始六年)

【发愿文】皇兴四年七月九,王钟夫妻为亡父母,造观世音像一躯。愿令亡父母常与观世音菩萨共生一处。①(金申《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18《王钟造观音立像》)

①此金铜像,高27﹒8厘米,日本个人收藏。金申解说:“十六国及北魏早期佛像,多为一佛趺坐于方座,两旁有二狮子,题材和构图单调。至皇兴(467年)后,造像的题材趋多样化,站立之观音、弥勒亦多出现。”竟与我所撰《高允〈鹿苑赋〉与云冈石窟》(见附录)一文,考证献文帝以后云冈建设,图像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结论,不谋而合。由此,可见当年武州山石窟造像的引领时尚作用。

插图:王钟造观音立像

十有一月,诏弛山泽之禁。十有二月甲辰,幸鹿野苑石窟寺。①(《魏书》卷6《显祖纪》)

①鹿野苑,即佛成道处。《四十二章经》云:“世尊成道已,作是思维,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按:北魏鹿野苑石窟寺,在今大同市西北小石子村西、大沙沟的上游。循河湾西行进山二里多,沟北有大石崖,崖壁凿有洞窟11个,东西长约30米,中央为礼佛窟,两侧各五个坐禅窟。主窟平面呈马蹄形,两旁各为侍从菩萨,正中雕佛像一尊,端坐、右袒,头部、两手残缺,但双肩宽厚,气宇轩昂。窟外两侧各一力士雕像,漫漶不清。整体雕造风格与云冈昙曜五窟近似。鹿野苑石窟的开凿时间,应该在皇兴初年,献文帝此番临幸,盖为竣工巡礼。

插图:鹿野苑石窟遗址及其北魏瓦当

471年辛亥(北魏皇兴五年、孝文帝元宏延兴元年⒏,宋泰始七年)

【发愿文】皇兴五年三月廿七日,新成县民仇寄奴为父母造像一区。愿父母上生天上,直遇诸佛;下生人间,侯王长者。清信士仇成侍佛时,清信士女韩□□,□供主寄奴、佛主伯生、萨主阿寄侍佛时,□□僧任侍佛时,韩双侍佛时,清信士女韩□□□①(金申《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19《仇寄奴造铜佛立像》)

①此金铜像,高25﹒8厘米,日本个人收藏。

插图:仇寄奴造铜佛立像

皇兴五年三月廿七日,」新城县民仇寄奴」为父母」造观」音像,愿」亡父母上生天上……①(金申《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20《仇寄奴造观音立像》)②

①此金铜像,高25﹒5厘米,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按:陕西博物馆藏有兴平县出土的皇兴五年造石灰岩交脚弥勒像,该像与云冈造像风格相同。大约此时各地的石刻佛像皆效仿平城样式,如同北魏各处石窟都曾追随平城模式。到在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石灰岩佛像大量出现,取代砂岩而成为石刻佛像的主流。

②敦煌遗书P4506为《金光明经》卷2,题记曰:“皇兴五年,岁在辛亥,大魏定州中山郡卢奴县城内西坊里住□乡,凉州武威郡租厉县梁泽北乡武训里方亭南、苇亭北,张壊主父宜曹讳昺,息张兴保,自慨多难,父母恩育,无以仰报;又感乡楥,靡托思恋。是以在此单城,竭家建福,兴造素经《法华》一部、《金光明》一部、《维摩》一部、《无量寿》一部,欲令流通本乡,道俗异玩。”按:此乃武威徙民施钱,以绢写经,送归凉土之事。可见,当时佛教自东向西的回流与逆向影响。

插图:仇寄奴造观音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