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云冈石窟编年史
北魏孝文帝时代纪事

471年辛亥(北魏皇兴五年、孝文帝元宏延兴元年⒏,宋泰始七年)

八月①……己酉,太上皇帝徙御崇光宫,②采椽不斫,土阶而已。国之大事咸以闻。(《魏书》卷6《显祖纪》)

①《魏书》卷7《高祖纪上》:“五年秋八月丙午,即皇帝位于太华前殿,大赦,改元延兴元年。”卷105《天象志三》:“上迫于太后,传位太子,是为孝文帝。”

②《魏书》卷33《公孙表传附孙叡传》:“时显祖于苑内立殿,敕中秘群官制名。叡曰:‘臣闻至尊至贵,莫崇于帝王。天人挹损,莫大于谦光。伏惟陛下躬唐虞之德,存道颐神,逍遥物外,宫居之名,当协叡旨。臣愚以为宜曰崇光。’奏可。”

高祖践位,显祖移御北苑崇光宫,①览习玄籍。②建鹿野佛图于苑中之西山,去崇光右十里,岩房禅堂,禅僧居其中焉。③(《魏书》卷114《释老志》)

①卷7《高祖纪上》:延兴“三年春正月……丁亥,改崇光宫为宁光宫。”《水经注》卷13:“其水又迳宁(先)[光]宫东,献文帝之为太上皇所居故宫矣。宫之东次下,有两石柱,是石虎邺城东门石桥柱也。按柱,勒赵建武中造,以其石作工妙,徙之于此。余为尚书祠部,与宜都王穆罴同拜北郊,亲所经见。柱侧悉镂云(矩)[烟],上作蟠螭,甚有形势,信为工巧,去子丹碑则远矣。”按:宁光宫,大致在今大同城北大沙沟北白马城新村一带。

②《南齐书》卷57《魏虏传》:“宏父弘禅位后,黄冠素服,持戒诵经,居石窟寺。”《通鉴》卷133:“魏显祖聪睿夙成,刚毅有断;而好黄老、浮屠之学,每引朝士及沙门共谈玄理,雅薄富贵,常有遗世之心。”

③《通鉴》卷133记:“上皇徙居崇光宫,采椽不斫,土阶而已;国之大事咸以闻。崇光宫在北苑中,又建鹿野浮图于苑中之西山,与禅僧居之。”按:鹿野苑,即释迦牟尼成道处。胡三省注:“释氏相传,以为尸迦国波罗奈城东北十里许有鹿野苑,本辟支佛住此,常有野鹿,故以名苑。今仿西国而建浮图也。……盖因代都鹿苑之旧名,附合西国鹿野之事,而建此浮图也。”

472年壬子(北魏延兴二年,宋泰豫元年)

【发愿文】大代延兴二年岁在壬子,四月癸未朔六日戊子,纪书学生东郡黄□相,为亡父故使持节、侍中、安南将军、南部尚书、定州刺史、东郡简公黄卢头,①造释迦牟尼百七十佛像。愿亡父楷是诚口,永离苦难,值遇诸佛,深解实相,普及众生,既悟道果。(金申《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23《黄□相造坐佛碑像》)②

①黄卢头,见《南巡碑》,又见《魏书》卷5《高宗纪》:和平二年“五月癸未,诏南部尚书黄卢头、李敷等考课诸州。”按:北魏平城时代,在首都先后设立国子太学、中书学,孝文帝太和中改为国子学,公卿子弟多由中书学生而后入仕。中书学中,大约有算、纪等若干科,因有算术学生(算生)、纪书学生(纪生)等。东郡,在今河南滑县。黄卢头死因不明,其子黄□相,为中书学生,为父造像追福,数量众多。我怀疑,其所造一百七十尊佛像,应在云冈石窟中;而以此碑像,作为纪念碑。设若如此,则北魏武州山石窟允许民间造像的时间提前矣。

②此坐佛碑像,砂岩,高39﹒5厘米,日本书道博物馆藏。整体作汉式屋形,龛像居中,十分新颖、别致,大约属于云冈石窟开凿中的新款式。

插图:黄□相造坐佛碑像

夏四月……癸酉,诏沙门不得去寺浮游民间,行者仰以公文。(《魏书》卷7《高祖纪上》)

延兴二年夏四月,诏曰:“比丘不在寺舍,游涉村落,交通奸猾,经历年岁。令民间五五相保,不得容止。无籍之僧,精加隐括,有者送付州镇,其在畿郡,送付本曹。若为三宝巡民教化者,在外赍州镇维那文移,在台者赍都维那等印牒,然后听行。违者加罪。”又诏曰:“内外之人,兴建福业,造立图寺,高敞显博,亦足以辉隆至教矣。然无知之徒,各相高尚,贫富相竞,费竭财产,务存高广,伤杀昆虫含生之类。苟能精致,累土聚沙,福钟不朽。欲建为福之因,未知伤生之业。朕为民父母,慈养是务。自今一切断之。”又诏曰:“夫信诚则应远,行笃则感深,历观先世灵瑞,乃有禽兽易色,草木移性。济州东平郡,灵像发辉,变成金铜之色。殊常之事,绝于往古;熙隆妙法,理在当今。有司与沙门统昙曜令州送像达都,使道俗咸睹实相之容,普告天下,皆使闻知。”①(《魏书》卷114《释老志》)

①济州东平郡,在今山东郓城西北黄河边。按:北魏平城时代,南朝妙像多有运送平城者。《续高僧传》卷30《周鄜州大像寺释僧明》附道宣论:“……余以为兴福之来,事有机会;感见奇迹,其相弥隆。略引五三,用开神理。至如徐州吴寺太子思惟瑞像者,昔东晋……遇见婆罗门僧持像而行,云往徐州与吴苍鹰供养。鹰曰‘必如来言,弟子是也。’便以像付之。鹰将像还至京,诏令模之,合造十躯,皆足下置字,新旧莫辩,任鹰探取。像又降梦示其本末,恰至鹰取,还得本像,乃还徐州,每有神瑞。元魏孝文请入北台,高齐后主遣使者常彪之迎还邺下。齐灭周废,为僧藏弆。大隋开教,还重兴世。今在相州邺县大慈寺也。”此徐州佛像,辗转数朝,作则南北,影响甚广。

【发愿文】延兴二年」八月十日,」清信弟」子张伯□」为父母造」像一区。□」父存亡□」值遇诸佛。①(金申《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22《张伯□造释迦坐像》)

①此砂岩佛像,高33﹒5厘米,日本书道博物馆藏。正面一佛二菩萨,底座双狮双人供养释迦、多宝龛。背面浅雕七佛、太子降生等故事画四幅。应是云冈石窟制造。

插图:张伯□造释迦坐像

【碑文】君姓申,讳洪之,魏郡魏县人也。曾祖锺,前赵司徒、东」阳公。祖道生,辅国将军、兖州刺史、金乡县侯,子孙家」焉。君少遭屯蹇,与兄直懃令乹之归命于魏。君识幹」强明,行操贞敏,孝友慈仁,温恭惠和。兄弟同居,白首」交欢;闺门怡怡,九族式轨。是以诠才委任,甫授东宫」莫堤。将阐茂綪,剋崇世业,而降年不遐。年五十有七,」以魏延兴二年十月五日丧于京师。以旧坟悬远,归」窆理难,且羸慱之葬,盖随时矣;旁谋龟筮,皆称云吉,」遂筑茔于平城桑干河南。形随化往,德与时著,敢剋」斯石,以昭不朽。」先地主文忸于吴提、贺赖吐伏延、贺赖吐根、」高梨高郁突四人边,买地廿顷,官绢百匹。从来」廿一年。今洪之丧灵永安于此,故记之。(大同市博物馆藏《申洪之墓铭》)①

①该墓志,砂岩,1949年以前出土。高60厘米,宽49厘米,四边凸框。对申洪之的考证,见殷宪《北魏早期平城墓铭析》(《北朝研究》1999年第一辑)。

插图:申洪之墓碑

高祖延兴二年,有司奏天地五郊、社稷已下及诸神,合一千七十五所,岁用牲七万五千五百。显祖深愍生命,乃诏曰:“朕承天事神,以育群品,而咸秩处广,用牲甚众。夫神聪明正直,享德与信,何必在牲。《易》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礿祭,实受其福。’苟诚感有著,虽行潦菜羹,可以致大嘏,何必多杀,然后获祉福哉!其命有司,非郊天地、宗庙、社稷之祀,皆无用牲。”于是群祀悉用酒脯。(《魏书》卷108《礼志一》)

《杂宝藏经》十三卷,阙;《付法藏因缘经》六卷,阙;《方便心论》二卷,阙。右三部,凡二十一卷。宋明帝时,西域三藏吉迦夜于北国,①以伪延兴二年,共僧正释昙曜译出,刘孝标笔受。②此三经并未至京师。③(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卷2《新集撰出经律论录第一》)④

①《古今译经图记》卷3:“沙门吉迦夜,此云何事,西域人。游化戒虑,导物在心。以魏孝文帝延兴二年,岁次壬子,为僧统昙曜译《杂宝藏经》等五部,合二十五卷。刘孝标笔受。谓:《杂宝藏经》(十三卷),《付法藏因缘经传》(六卷),《称扬诸佛功德经》(三卷),《大方广菩萨十地经》(一卷),《方便心论》(二卷)。”

②汤用彤先生《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讲:“盖古人之译经也,译出其文,即随讲其义。所谓译场之助手,均实听受义理之弟子。”《南史》卷49《刘怀珍传附峻传》:“峻字孝标,本名法武,怀珍从父弟也。父琁之,仕宋为始兴内史。峻生期月而琁之卒,其母许氏携峻及其兄法凤还乡里。宋泰始初,魏克青州,峻时年八岁,为人所略为奴至中山。中山富人刘宝愍峻,以束帛赎之,教以书学。魏人闻其江南有戚属,更徙之代都。居贫不自立,与母并出家为尼僧,既而还俗。峻好学,寄人庑下,自课读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时或昏睡,爇其须发,及觉复读,其精力如此。时魏孝文选尽物望,江南人士才学之徒,咸见申擢,峻兄弟不蒙选拔。齐永明中,俱奔江南,更改名峻字孝标。”按:“泰始初”,陈垣《云冈石窟寺之译经与刘孝标》考为泰始五年,即北魏皇兴三年(469);“永明中”,《文选》卷43《重答刘秣陵沼书》录其自序云:“永明四年二月,逃归京师。”即北魏太和十年(486)。刘孝标滞留在北国十八年。

③《历代三宝记》卷9云:“《杂宝藏经》十三卷,《付法藏因缘传》六卷,或四卷,因缘广异,曜自出者。《称扬诸佛功德经》三卷,第三出,一名《集华经》,一名《现在佛名经》,一名《诸佛华经》,凡四名,与(秦)[后]秦罗什、宋跋陀罗译者本同出异。《大方广菩萨十地经》一卷,第二出,与晋世法护所出《菩萨十地》大同小异,见《始兴录》。《方便心论》二卷,或一卷,凡四品。右五部,合二十五卷,宋明帝世,西域沙门吉迦夜,魏言何事,延兴二年,为沙门统释昙曜于北台重译,刘孝标笔受。见道慧《宋齐录》。”按:道慧《宋齐录》,原书已佚。

④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藏有延兴二年释迦、多宝并坐金铜像,高16﹒2厘米;美籍华人陈哲敬收藏同年砂岩交脚弥勒像,高41﹒5厘米。

插图:释迦多宝并坐像、砂岩交脚弥勒像

473年癸丑(北魏延兴三年,宋后废帝刘昱元徽元年)

三年六月,京师获大龟。(《魏书》卷112《灵征志下》)

冬十月,……悉万斤国遣使朝献。①(《魏书》卷7《高祖纪上》)

①《北史》卷97《西域传》:“悉万斤国,都悉万斤城,在迷密西,去代一万二千七百二十里。其国南有山,名伽色那山,出师子。每使朝贡。”

十有二月……癸丑,沙门慧隐谋反,伏诛。(《魏书》卷7《高祖纪上》)

是时冯太后宣淫于朝,昵近小人而附益之,所费以钜万亿计,天子徒尸位而已。(《魏书》卷105《天象志三》)

474年甲寅(北魏延兴四年,宋元徽二年)

四年春正月……辛巳,粟特国遣使朝献。二月……辛未,禁断寒食。三月……高丽、吐谷浑、曹利诸国各遣使朝贡。……阔悉国遣使朝贡。(《魏书》卷7《高祖纪上》)

高祖延兴四年五月,雁门崎城有声如雷,自上西引十余声,声止地震。(《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六月,显祖以西郊旧事,①岁增木主七,易世则更兆,其事无益于神明。初革前仪,定置主七,立碑于郊所。②(《魏书》卷108《礼志一》)

①北魏平城西郊祭天旧仪,见《南齐书》卷57《魏虏传》:“城西有祠天坛,立四十九木人,长丈许,白帻、练裙、马尾被,立坛上,常以四月四日杀牛马祭祀,盛陈卤簿,边坛奔驰奏伎为乐。”

②《水经注》卷13谓:“西郭外,有郊天坛,坛之东侧,有郊天碑,延兴四年立。”

十月己亥,京师地震。(《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碑文】唯大代延兴四年,岁在甲寅,」十一月戊辰朔,二十七日甲午,河内温」县倍乡孝敬里人,使持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启府仪同三伺、都」督梁益兖豫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扬州刺史、羽真、瑯瑘贞王」故司马楚之嗣子,使持节、侍」中、镇西大将军、朔州刺史、羽真、」瑯瑘王金龙妻,侍中、太尉、」陇西王、直懃贺豆跋女,」乞伏文照王外孙女,钦文」姬辰之铭。(大同市博物馆藏《钦文姬辰墓铭》①

①此砂岩方碑,纵30厘米,横28厘米,厚6厘米。1965年底出土于石家寨村西南的北魏司马金龙墓。墓志中,“贺豆跋”,据《魏书》卷37《司马金龙传》:“金龙初纳太尉、陇西王源贺女”句,知即源贺。

插图:姬辰墓碑

475年乙卯(北魏延兴五年,宋元徽三年)

【发愿文】延兴五年」四月五日,」张[言+立]戴」为佛」造释加门佛」壹躯。①(金申《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27《张[言+立]戴造释迦立像》)

①此金铜像,高35﹒2厘米,河北满城出土,河北省博物馆藏。制作精美,具有犍陀罗风格。

插图:张[言+立]戴造释迦立像

夏四月丁丑,龟兹国遣使朝献。……诏禁畜鹰鹞,开相告之制。(《魏书》卷7《高祖纪上》)

五月……丁未,幸武州山。①辛酉,幸车轮山。②(《魏书》卷7《高祖纪上》)

①陈垣《记大同武州山石窟寺》:“此未言幸石窟寺也,然以前后书法例之,则当然幸石窟寺。”

②文成帝太安四年北巡阴山,驾次车轮山,当在今内蒙古境。孝文此番巡幸两地, 间隔14天。

高祖延兴五年五月,京师赤风。(《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魏高允《鹿苑赋》①

启重基于朔土,系轩辕之洪裔;武承天以作主,熙大明以御世;洒灵液以滂流,肩仁风以遐被;踵姬文而筑苑,包山泽以开制;殖群物以充务,②蠲四民之常税。

暨我皇之继统,诞天纵之明叡;追鹿野之在昔,兴三转之高义;振幽宗于已永,旷千载而有寄。于是命匠选工,刊兹西岭;注诚端思,仰模神影;庶真容之仿佛,耀金晖之焕炳。即灵崖以构宇,疏百寻而直上;③絙飞梁于浮柱,列荷华于绮井。图之以万形,④缀之以清永;若祇洹之瞪对,孰道场之途迥。嗟神功之所建,超终古而秀出;实灵祇之协赞,故存贞而保吉。凿仙窟以居禅,辟重阶以通述;⑤澄清气于高轩,佇流芳于王室。茂花树以芬敷,涌醴泉之洋溢;祈龙宫以降雨,侔膏液于星毕。

若乃研道之伦,行业贞简,慕德怀风,杖策来践。守应真之重禁,味三藏之渊典;或步林以经行,或寂坐而端宴。会群善以并臻,排五难而俱遣;道欲隐而弥彰,名欲毁而逾显。

伊皇舆之所幸,每垂心于华囿;乐在兹之闲敞,作离宫以营筑。(固)[因]爽垲以崇居,⑥枕平原之高陆;恬仁智之所怀,眷山水之肆目。玩藻林以游思,绝鹰犬之驰逐;眷耆年以广德,纵生生以延福。慧爱内隆,金声外发;功济普天,善不自伐。尚谘贤以问道,询刍荛以补阙;尽敬恭于灵寺,遵晦望而致谒。奉清戒以毕日,兼六时而宵月;何精诚之至到,良九劫之可越。资圣王之远图,岂循常以明教;希缙云之上升,羡顶生之高蹈。思离尘以迈俗,涉玄门之幽奧;禅储宫以正位,受太上之尊号。既存亡而御有,亦执静以镇躁;睹天规于今日,寻先哲之遗诰。悟二乾之重荫,审明离之并照;下宁济于兆民,上克光于七庙。一万国以从风,总群生而为导;正南面以无为,永措心于冲妙。

夫道化之难期,幸微躬之遭遇;逢扶桑之初开,遘长夜之始曙。顾衰年以怀伤,惟负忝以危惧;敢布心以陈诚,效鄙言以自著。⑦(《广弘明集》卷29)⑧

①高允《鹿苑赋》,真实地记述了献文帝时代平城郊苑的佛事情况。参见附录:《鹿苑赋与云冈石窟》。按:兴建东方鹿苑,是当时人的理想与时尚,亦泛指山水佛场。例如,《广弘明集》卷24《僧行篇》录《菩萨戒弟子戴逵贻书仙城命师座下并序》谓:“兴正法于鹿苑,荡妄想于鹫山。……禅师德声远振,行高物表,……不远潇、湘,来仪沔陆。植杖龙泉,仍为精舍;回车马谷,即创伽蓝。凿岭安龛,讵假聚沙成塔?因山构苑,无劳布金买地。”

②务,频伽藏本作“雾”。

③上,频伽藏本作“正”。

④形,频伽藏本作“行”。

⑤述,或作“术”。坐禅者,宜山栖穴处,故而凿窟以为禅居;重阶通术,有通天台之意,遗址现在。仙窟、通术,亦可证禅道混杂。后面所谓“高轩”,说明当时窟前已建有阁楼。

⑥因,碛沙藏本、频伽藏本作“固”,大正藏本作“因”。

⑦北魏当年,高闾曾作《鹿苑颂》,惜后世未传。《魏书》卷54《高闾传》:“高允以闾文章富逸,举以自代,遂为显祖所知,数见引接,参论政治。命造《鹿苑颂》、《北伐碑》,显祖善之。”

⑧唐道宣《广弘明集》卷29《魏高允鹿苑赋》之后,收录有《魏李顒大乘赋并序》,作者身世不明。姑予转录:“大乘者,盖如来之道场也。故缘、觉、声、闻,谓之小乘。言法驾之通驰,如舟车之致远也。夫合抱兴于毫末,九层作于累土,从浅以高大。理妙在于不有,迹粗由乎不无,举有以希无,则无无以畅;忘无以统有,则有有以通。无无以畅,则乘斯小矣;有有以通,则乘斯大矣。夫总福祐之会者,莫尚于法身;宣一切之知者,莫贵乎如来。故神禀灵照,以观三达之权;思周深妙,以入四持之门。知色之空,任而不败;起灭无崖,终始无际。形寄于宇宙之中,而心苞乎二象之外;目察于芥子之细,而识鉴乎须弥之大。美哉!渊乎?其源固不量也。嗟叹不足,遂作赋曰:建大乘之灵驾兮,震法鼓之雷音;除行盖之欲疑兮,餐微妙以悦心。满觉意之如海兮,演《般若》之渊深;平八道之坦荡兮,游总持之苑林。定禅思于三昧兮,灭色想于五阴;执抵罗之引弓兮,操如意之喻琴。破众纲之将裂兮,剗贪垢而绝淫;危泡沫之暂结兮,焉巧风之足钦。或明行而善逝兮,积功勋以迄今;收萨云之空义兮,运十万而魔擒。开止观之光焰兮,消邪见之沉吟;闭必固之垣墙兮,同影响之难寻。”

【发愿文】延兴五年岁在乙卯,北平无终县民阳晏妻韩令姜,为父母造弥勒一区,为一切众生。①(金申《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26《韩令姜造弥勒立像》)

①此金铜像,高24﹒5厘米,日本个人收藏。无终,即今河北蓟县。

插图:韩令姜造弥勒立像

476年丙辰(北魏延兴六年、承明元年⒍,宋元徽四年)

承明元年春二月,蠕蠕、高丽、库莫奚、波斯诸国并遣使朝贡。……六月……辛未,太上皇帝崩。①壬申,大赦,改年。……戊寅,……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临朝称制。(《魏书》卷7《高祖纪上》)

①《魏书》卷6《显祖纪》:“承明元年,年二十三,崩于永安殿,上尊谥曰献文皇帝,庙号显祖,葬云中金陵。”唐《辩正论》卷3:“魏显祖献文皇帝,讳弘,德配彼天,道邻极圣,造招隐寺,召坐禅僧。”

承明元年八月,高祖于永宁寺,设太法供,度良家男女为僧尼者百有余人,帝为剃发,施以僧服,令修道戒,资福于显祖。是月,又诏起建明寺。(《魏书》卷114《释老志》)

九月……癸丑,宕昌、①悉万斤国并遣使朝贡。(《魏书》卷7《高祖纪上》)

①《魏书》卷101《宕昌传》:“宕昌羌者,其先盖三苗之胤,周时与庸、蜀、微、卢等八国从武王灭商,汉有先零、烧当等,世为边患。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南北数千里,姓别自为部落,酋帅皆有地分,不相统摄,宕昌即其一也。……高祖时,遣使子桥表贡朱沙、雌黄、白石胆各一百斤。自此后,岁以为常,朝贡相继。”按:大同地区不闻有朱砂之产,然北魏墓葬出土石刻、陶俑上多有朱砂彩绘。仔细观察云冈石窟内雕像,往往可见,且有的红底色被辽金明清彩绘覆盖。同时,发现不少佛像的面部、胸部贴着金箔。大约在佛像上贴金、彩绘,在白毫处镶嵌珠宝,是北魏当年的习惯做法。这种“金装佛像”的做法,出自佛经,始于西域。梁僧旻、唱宝等《经律异相》卷6引《观佛三昧经》:“佛告阿难,持我语遍告弟子。我灭度后,造佛形像,相好具足,亦作无量化佛。及画佛迹以微妙彩,及颇梨珠安白毫处,令人见之心生欢喜。”

冬十月丁巳,起七宝永安行殿。①……辛未,舆驾幸建明佛寺,大宥罪人。(《魏书》卷7《高祖纪上》)

①既名“行殿”,则不在皇宫。“七宝”,佛典所谓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或琥珀)、珊瑚(或玻璃、玫瑰)等珍物。

插图:中亚出土的嵌珠佛头

沙门统昙曜,昔于承明元年,奏凉州军户赵苟子等二百家为僧祇户,立课积粟,拟济饥年,不限道俗,皆以拯施。(《魏书》卷114《释老志》)

477年丁巳(北魏太和元年,宋元徽五年、顺帝刘凖升明元年⒎)

太和元年春正月……辛亥,……起太和、安昌二殿。(《魏书》卷7《高祖纪上》)

太和元年二月,幸永宁寺设斋,赦死罪囚。三月,又幸永宁寺设会,行道听讲,命中、秘二省与僧徒讨论佛义,施僧衣服、宝器有差。(《魏书》卷114《释老志》)

太和元年四月辛酉,京师地震。(《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夏四月丙寅,蠕蠕国遣使朝贡。①……五月乙酉,车驾祈雨于武州山,②俄而澍雨大洽。(《魏书》卷7《高祖纪上》)

①《魏书》卷103《蠕蠕传》:“太和元年四月,遣莫何去汾比拔等来献良马、貂裘,比拔等称伏承天朝珍宝华丽甚积,求一观之。乃敕有司出御府珍玩金玉、文绣器物,御厩文马、奇禽、异兽,及人间所宜用者,列之京肆,令其历观焉。比拔见之,自相谓曰:大国富丽,一生所未见也。”

②陈垣《记大同武州山石窟寺》:“时帝年十一。祈雨未必至石窟寺,然车驾至武周山,则必经石窟寺。今石佛寺左侧,尚有一龙王庙,其殆古之遗制乎?”按:石佛寺,是元明以后的称谓,即今第5、6窟及其前面的僧院。龙王庙,清代建(已毁),在其东,沟旁。1938年,日本国水野清一等调查云冈石窟,曾对沟北、沟西南寺院遗址进行过小规模的发掘,清理出辽代兽面瓦当和羽纹板瓦滴水等物。1987年,云冈石窟研究所赵曙光等,对龙王沟西侧的石窟(现编号第5:16至5:29窟)及窟前地面清理发掘,清出房屋基址三座,地炕基址一处,长方形蓄水池一个。出土有辽代兽面瓦当、莲花瓦当、羽纹滴水、条纹滴水,瓷枕、瓷碗(外底墨书行体“石寺”二字)、鸡腿坛等多件,发现北宋景德元宝、天禧通宝和辽代太平通宝铜钱各一枚,澄泥砚两件(小砚完整,砚底凹印款识“嘉制”;大砚残半,砚底凹印款识“西京仁和坊eq \o\ac(□,冯)冯……”)。窟前阁楼与僧房,基本可以断定为辽代建筑,辽末焚毁。

插图:龙王庙辽代瓦当

高祖太和元年夏五月,有司奏京师有雌鸡二,头上生冠如角,与众鸡异。是时文明太后临朝,信用群小之征。(《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秋七月……己酉,太和、安昌二殿成。起朱明、思贤门。(《魏书》卷7《高祖纪上》)

【发愿文】太和元年九月十日,安」熹县堤阳□□,」愿己身为祖eq \o\ac(□,父)父母」造释加」闻佛,又」为居家」眷属」大小现世安稳,亡者生天,」宣语诸佛。所愿如」是,故记之耳。①(台北故宫博物院1996年版《历代金铜佛造像·太和元年佛坐像》)

①此金铜像,高40﹒3厘米,日本东京新田氏收藏,大村西崖《支那美术史雕塑篇》著录。安熹县,即北魏定州安喜县,在今河北省安国县西。此像制作,极其华美。

插图:太和元年佛坐像及其背光背面

九月……庚子,起永乐游观殿于北苑,穿神渊池。车多罗、西天竺舍卫、①叠伏罗诸国各遣使朝贡。②冬十月③……龟兹国遣使朝献。……十有一月……闰月,……癸亥,粟提婆国遣使朝献。……十有二月……甲辰,员阔、吐谷浑国并遣使朝贡。(《魏书》卷7《高祖纪上》)

①《新唐书》卷221《西域传上》:“西天竺与罽宾、波斯接。”舍卫,本城名,别名舍婆提城,后以为国名。佛在世时,波斯匿王居于此,城内有祇园精舍。其地在今印度西北部。按:伊东忠太《支那山西云冈石窟寺》:“太和元年,有西天竺之舍卫国来贡,是为印度艺术之输入。”

②《北史》卷97《西域传》:“叠伏罗国,去代三万一千里。国中有勿悉城,城北有盐奇水,西流。有白象,并有阿末黎木,皮中织作布。土宜五谷。宣武时,其国王伏陁末多遣使献方物。自是,每使朝贡。”按:孝文帝太和元年、三年,叠伏罗国两度朝贡,非始于宣武朝。

③《魏书》卷112《灵征志下》:“太和元年冬十月,南部尚书、安定侯邓宗庆奏:‘乡郡民李飞、太原民王显前列称:诣京南山采药,到游越谷南岭下,见清碧石柱数百枚。被诏案检,称所见青碧柱,长者一匹,相接而上,或方一尺二寸,或方一尺,方楞悉就,其数既多,不可具数。请付作曹采用。’奏可。”

【碑文】大代太和元年岁次丁」巳,幽州刺史、敦煌公、敦」煌郡宋绍祖之柩。(山西省博物院藏《宋绍祖墓铭砖》)①

①宋绍祖砖墓,位于大同城东3﹒5公里的大同大学(原雁北师院)院内,是本地区继司马金龙墓之后发现的又一重要墓葬。出土随葬品170多件,其中以仿宫殿型砂岩石板椁最引人注目,这样的石椁建筑,外观形制类似于云冈第9、10和12窟(1974年的抢险加固工程,发现第12窟列柱上方有石雕脊饰、瓦垄等残迹,说明北魏当年这两处宫殿外形的石窟,大约都曾造作仿木构式的石雕窟檐),显系北魏平城宫殿建设与石窟寺建设的折射与影响。石椁顶板仿瓦垄间,阴刻“太和元年,五十人用公三千,盐豉卅斛。”墓内,大量的骑兵、武士、胡人、男、女、驼、马、驴、猪、犬、镇墓兽、牛车等陶佣,组成了气势雄壮的队列。

太和初年,代京阉官自慨刑余,不逮人族,奏乞入山修道,有敕许之。乃赍一部《华严》,昼夜读诵,礼悔不息。夏首归山,至六月末髭须尽生,复丈夫相,(遥)[还]状奏闻。①高祖信敬由来,忽见惊讶,更增常日。于是大代之国《华严》一经,因斯转盛。并见侯君素《旌异记》。②(《续高僧传》卷29《魏泰岳人头山衔草寺释志湛》)

①遥,大正藏本、频伽藏本作“还”。

②《北史》卷83《文苑传》:“开皇中,又有魏郡侯白,字君素,好学有捷才,性滑稽,尤辩俊。举秀才,为儒林郎。通侻不持威仪,好为俳谐杂说。人多爱狎之,所在处,观者如市。……文帝闻其名,召与语,悦之,令于秘书修国史。每将擢用,辄曰“白不胜官”而止。后给五品食,月余而死。时人伤其薄命。著《旌异记》十五卷,行于世。

478年戊午(北魏太和二年,宋升明二年)①

夏四月……京师旱。甲辰,祈天灾于北苑,亲自礼焉。……五月,诏曰:“婚娉过礼,则嫁娶有失时之弊。厚葬送终,则生者有糜费之苦。……乃者,民渐奢尚,婚葬越轨,致贫富相高,贵贱无别。又皇族贵戚及士民之家,不惟氏族,下与非类婚偶。先帝亲发明诏,为之科禁,而百姓习常,仍不肃改。朕今宪章旧典,祗案先制,著之律令,永为定准。犯者以违制论。”六月己丑,幸鹿野苑。……秋七月戊辰,龟兹国遣使献名驼七十头。……八月……丙戌,诏罢诸州禽兽之贡。九月丙辰,曲赦京师。龟兹国遣使献大马、名驼、珍宝甚众。(《魏书》卷7《高祖纪上》)

①是年,刘宋权臣萧道成颁十七条墨书禁令。《南齐书》卷1《高帝纪上》云:“大明、泰始以来,相承奢侈,百姓成俗。太祖辅政,罢御府,省二尚方诸饰玩。至是又上表禁民间华伪杂物:不得以金银为箔,马乘具不得金银度,不得织成绣裙,道路不得着锦履,不得用红色为幡盖衣服,不得翦彩帛为杂花,不得以绫作杂服饰,不得作鹿行锦及局脚柽柏床、牙箱笼杂物、彩帛作屏鄣、锦缘荐席,不得私作器仗,不得以七宝饰乐器又诸杂漆物,不得以金银为花兽,不得辄铸金铜为像。”

高祖太和二年十一月丁未夜,有三白气从地出,须臾,变为黄赤,光明照地。(《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479年己未(北魏太和三年,宋升明三年、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元年⒋)

三年春正月癸丑,坤德六合殿成。……二月……壬寅,乾象六合殿成。……五月丁巳,帝祈雨于北苑,闭阳门,是日澍雨大洽。(《魏书》卷7《高祖纪上》)

高祖太和三年五月戊午,震东庙东中门屋南鸱尾。(《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六月……起文石室、灵泉殿于方山。①八月……乙亥,幸方山,起思远佛寺。②(《魏书》卷7《高祖纪上》)

①      山位于大同城北25公里,今称西寺梁山。《水经注》卷13《㶟水》:“羊水又东注于如浑水,乱流迳方山南。岭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东北,有高祖陵。二陵之南,有永固堂。……庙前镌石为碑兽,碑石至佳。左右列柏,四周迷禽暗日。院外西侧,有思远灵图。图之西,有斋堂。”

②方山工程的指挥者,见《魏书》卷94《阉官传》:“王遇,字庆时,本名他恶,冯翊李润镇羌也。……遇性巧,强于部分。北都方山灵泉道俗居宇及文明太后陵庙,洛京东郊马射坛殿,修广文昭太后墓园,太极殿及东西两堂、内外诸门制度,皆遇监作。”“孟鸾,字龙儿,不知何许人。坐事充阉人。文明太后时,王遇有宠,鸾以谨敏为遇左右,往来方山,营诸寺舍。由是渐见眷识。”

插图:方山思远佛寺遗址

七月丁卯,京师地震。(《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九月……高丽、吐谷浑、地豆于、契丹、库莫奚、龟兹诸国各遣使朝献。……十有二月,粟特、州逸、①河龚、叠伏罗、员阔、悉万斤诸国各遣使朝贡。(《魏书》卷7《高祖纪上》)

①州逸,疑即太武帝时献汗血马、文成帝时朝贡的西域“遮逸”国。

冯熙,字晋昌,长乐信都人,文明太后之兄也。……高祖即位,文明太后临朝,王公贵人登进者众。高祖乃承旨皇太后,以熙为侍中、太师、中书监、领秘书事。熙以频履师傅,又中宫之宠,为群情所骇,心不自安,乞转外任。文明太后亦以为然。于是除车骑大将军、开府、都督、洛州刺史,①侍中、太师如故。洛阳虽经破乱,而旧《三字石经》宛然犹在,至熙与常伯夫相继为州,废毁分用,大至颓落。熙为政不能仁厚,而信佛法,自出家财,在诸州镇建佛图精舍,合七十二处,写一十六部一切经。②延致名德沙门,日与讲论,精勤不倦,所费亦不赀。而在诸州营塔寺多在高山秀阜,伤杀人牛。有沙门劝止之,熙曰:“成就后,人唯见佛图,焉知杀人牛也。”(《魏书》卷83《外戚传上》)

①《魏书》卷7《高祖纪上》:“太和元年……十有一月……丁亥,怀州民伊祁苟初自称尧后应王,聚众于重山。洛州刺史冯熙讨灭之。”可见,冯熙出任洛州刺史,至晚在太和元年。

②敦煌遗书S0996,题记曰:“《杂阿毗昙心》者,法盛大[师]所说,……名曰《毗昙》。是以使持节、侍中、驸马都尉、羽真、太师、中书监、领秘书事、车骑大将军、都督诸军事、开府、洛州刺史、昌黎王冯晋国,仰感恩遇,撰写十一切经一一经一千四百六十四卷,用答皇施。愿皇帝陛下、太皇太后,德包久远,明同三曜,振恩阐以熙宁,协淳风而养寿。……大代太和三年,岁次己未,十月己巳[朔]二十八日丙申,于洛州所书写成讫。”

又于方山太祖营垒之处,建思远寺。①自兴光至此,京城内寺新旧且百所,僧尼二千余人,四方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僧尼七万七千二百五十八人。(《魏书》卷114《释老志》)②

①据2004年10月1日《中国文物报》载胡平等《大同思远佛寺遗址考古发掘成绩斐然》一文,北魏平城思远寺坐落在方山南麓坡阶地上,基址呈长方形,四边用火山浮石堆砌,南北长88﹒2米,东西宽57﹒5米。中央突起长方形基座,南北45﹒8米,东西34﹒2米,高2﹒5米;玄武岩条石包边,中间三合土夯实,铺砖,为实心体回廊式塔基。塔基,南北11﹒8米,东西13﹒5米,高1﹒2米,呈覆斗状。遗址从南往北,依次为山门、回廊形方塔、佛堂(面阔七间)。出土有菩萨、飞天影塑像,“富贵万岁”、“忠贤永贵”、“化生童子”灰陶瓦当,以及条砖、方砖、扇形砖等。也发现有辽代建筑构件。我曾在胡平办公室看到那些黄色的贴塑残像,大概是用黄土掺合白土和泥模拓,相当坚硬。这显然与犍陀罗石膏、灰泥像法东传有关,而其造像风格,与新疆各地、内蒙古白灵淖城、辽宁朝阳北塔(思燕浮图)出土的影塑基本相同,较云冈石窟同期雕像更显异域气息。另有一块细砂岩千佛式样残雕,也当为塔身残件。

②今人多以四方形古塔为中国楼阁式建筑的改造,意谓是中国之塔式,云冈石窟雕刻中多有表现。我览诸书,楼阁建筑非中国古代所独有,希腊、罗马有,古印度亦有。我游新疆古寺,佛殿四围夯土为墙,居中方塔(如云冈第6窟塔殿状),层层列龛塑佛。其寺往往中唐以后衰败,故难以确定其塔寺的始建时代。故而,有人以为是北魏以后受中土佛教建筑的逆向影响。然《法苑珠林》卷38《故塔部》开篇语:“依《像法决疑经》云:‘造新不如修故,作福不如避祸。’斯言验矣。或有村坊坟塔、故寺伽蓝,堂殿朽坏,舍屋崩摧;席扇蓬户,靡隔烟尘;瓮牖茅茨,无掩霜露。是以门墙雕毁,粪秽盈阶;路绝人踪,僧徒漂寄。不修不饰,日就衰羸,造罪造愆,无时暂舍。……伽蓝无固,直为僧徒慢惰;佛法既衰,亦由白衣无敬。”是谓古人特重修旧之功,今印度尚存的窣堵波大佛塔,往往属于历代封扩之作。中国古塔也多原样维修之例。所以,新疆方形古塔,不可简单认定为唐代遗址;而中国四方古塔也不一定是华夏的新式。例如,《法苑珠林》卷38《感应缘》引《西域志》云:“西域乾陀罗城东南七里,有雀离浮图。……浮图南五十步有一石塔,其形正直,举高二丈。”可见,中亚早有方塔。只能说,中国塔层层递减,可能是汉代楼阁遗制。

插图:思远佛寺遗址平面图、原塔身粘贴的影塑像

【墨书】太和三年,」韩尚舆永。(大同市私人藏砖)①

①该北魏墨书墓砖,出土地不详,大约在城南。

480年庚申(北魏太和四年,齐建元二年)

四年春正月癸卯,乾象(六)[四]合殿成。①……丁巳,罢畜鹰鹞之所,以其地为报德佛寺。②(《魏书》卷7《高祖纪上》)

①四合,顾炎武《历代宅京记》卷14《云中》曰:“南监本亦作‘六合’,疑误。”

②《魏书》卷114《释老志》:“四年春,诏以鹰师为报德寺。”卷13《皇后传》:“高祖诏曰:‘朕以虚寡,幼纂宝历,仰恃慈明,缉宁四海,欲报之德,正觉是凭,诸鸷鸟伤生之类,宜放之山林。其以此地为太皇太后经始灵塔。’于是罢鹰师曹,以其地为报德佛寺。”

秋七月……壬子,改作东明观。……悉万斤国遣使朝贡。……八月……甲辰,幸方山。戊申,幸武州山石窟寺。①庚戌,还宫。(《魏书》卷7《高祖纪上》)

①《通鉴》卷135胡注:“《水经注》曰:武州川水东南流,水侧有石祇洹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据道元之言,浮屠氏巨丽处也。”

高祖太和四年九月甲子朔,京师大风,雨雪三尺。(《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九月……乙亥,思义殿成。壬午,东明观成。(《魏书》卷7《高祖纪上》)

四年十月戊戌,雷。(《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481年辛酉(北魏太和五年,齐建元三年)

五年春正月己卯,车驾南巡。丁亥,至中山。亲见高年,问民疾苦。二月辛卯朔,大赦天下。……丁酉,车驾幸信都,①存问如中山。癸卯,还中山。②己酉,讲武于唐水之阳。庚戌,车驾还都。沙门法秀谋反,伏诛。……假梁郡王嘉大破道成将,俘获三万余口送京师。③三月……己巳,车驾还宫。诏曰:“法秀妖诈乱常,妄说符瑞。兰台御史张求等一百余人,招结奴隶,谋为大逆,有司科以族诛,诚合刑宪。④(且)[但]矜愚重命,犹所弗忍。其五族者,降止同祖;三族,止一门;门诛,止身。”(《魏书》卷7《高祖纪上》)

①信都,今河北冀县。

②1966年第5期《考古》载《河北定县出土北魏石函》盖铭:“维大代太和五年岁在辛酉春二月,」舆驾东巡狩,次于中山,御新城宫。北幸唐陂,路迳州市。临」通逵而睹川陆,践缠术而观险易。详眺四瞩,倏然兴想。」帝、后爰发德音而诏群臣曰:‘夫佛法幽深,应召理玄。非夫」触遇斯因,在所致兴,将何以要福冥期、取证来果?’遂命」有司以官财顾工,于州东之门显散之地,造此五级佛图。」夏五月廿八日,基则始建。」二圣乃亲发至愿,缘此兴造之功,愿国祚延苌,永享无穷;妙法熙隆,」灾患不起;时和年丰,百姓安逸;出因入果,常与佛会。与一切臣民、六宫」眷属、十方世界、六趣众生,咸同斯福,剋成佛果。乃作讃曰:」超哉至道,理玄趣广;福证将来,业传既往。妙迹倏缅,梵音继响;」真容谢矣,式照灵像。于穆帝后,仪形是钦;爰因游幸,播此惠心。」建兹图寺,寄诚投衿;愿因此果,永离昏沉。”

③假梁郡王嘉,即太武帝之孙元嘉。《魏书》卷18《太武五王传》云:“高祖初,拜徐州刺史,甚有威惠。”太和九年,绍封广阳王。卷98《萧道成传》:“梁郡王嘉大破道成将,俘获二万余口送京师。”

④《魏书》卷44《苟颓传》:“大驾行幸三川,颓留守京师,沙门法秀谋反,颓率禁卫收掩毕获,内外晏然。驾还饮至,文明太后曰:‘当尔之日,卿若持疑不即收捕,处分失所,则事成不测矣。今京畿不扰,宗社获安者,实卿之功也。’”参见附录:《徐州高僧与云冈石窟》。

宏太和(三)[五]年,道人法秀与苟儿王阿辱瑰王等谋反,①事觉,囚法秀,加以笼头铁锁,无故自解脱,虏穿其颈骨,使咒之曰:“若复有神,当令穿肉不入。”遂穿而殉之,三日乃死。伪咸阳王复欲尽杀道人,太后冯氏不许。宏尤精信,粗涉义理,宫殿内立浮图。②(《南齐书》卷57《魏虏传》)

①按:“瑰王”,各本作“佩玉”。

②《水经注》卷13谓平城宫“太和殿之东北,接紫宫寺”。《南齐书》卷57《魏虏传》所谓:“宏尤精信,粗涉义理,宫殿内立浮图。”又,《魏故比丘尼统慈庆墓志铭》(载《洛阳出土北魏墓志选编》):“尼俗姓王,字钟儿,太原祁人。……掠没奚官,遂为恭宗景穆皇帝昭仪斛律氏躬所养恤,共文昭皇太后有若同生。太和中,固求出家,即居紫禁。……”

又僧明道人,为北台石窟寺主。魏氏之王天下也,每疑沙门为贼,收数百僧,(五)[互]系缚之,①僧明为魁首。以绳急缠,从头至足,克明斩决。②明大怖,一心念观音。至半夜,觉绳小宽,③私心欣幸,精祷弥切。及晓,索然都断。既因得脱,逃逸奔山。明旦,狱监来觅不见,唯有断绳在地,知为神力所加也。即以奏闻,帝信道人不(返)[反],④遂一时释放。(《续高僧传》卷26《魏荥阳沙门释超达传附僧明》)

①五,大正藏本、频伽藏本作“互”。按:僧明之事,疑为太和五年平城法秀事件中的插曲。

②明,大正藏本、频伽藏本作“期”。

③绳,大正藏本、频伽藏本作“缠”。

④返,大正藏本、频伽藏本作“反”。

夏四月己亥,行幸方山。①建永固石室于山上,立碑于石室之庭,又铭太皇太后终制于金册,又起鉴玄殿。②壬子,以南俘万余口班赐群臣。(《魏书》卷7《高祖纪上》)

①《魏书》卷13《皇后传》:“太后与高祖游于方山,顾瞻川阜,有终焉之志,因谓群臣曰:‘舜葬苍梧,二妃不从。岂必远祔山陵,然后为贵哉。吾百年之后,神其安此。’高祖乃诏有司营建寿陵于方山,又起永固石室,将终为清庙焉。太和五年起作,八年而成,刊石立碑,颂太后功德。”

②《水经注》卷13云:“羊水又东注于如浑水,乱流迳方山南。岭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东北,有高祖陵。二陵之南,有永固堂。堂之四周,隅雉列榭,阶、栏、槛及扉、户、梁、壁、椽、瓦,悉文石也。檐前四柱,采洛阳之八风谷黑石为之,雕镂隐起,以金银间云(矩)[烟],有若锦焉。堂之内外四侧,结两石趺,张青石屏风,以文石为缘,并隐起忠孝之容,题刻贞顺之名。庙前镌石为碑、兽,碑石至佳。左右列柏,四周迷禽暗日。院外西侧,有思远灵图。图之西,有斋堂。南门表二石阙,阙下斩山,累结御路。下望灵泉宫池,皎若圆镜矣。”

秋,淫雨,洪水为灾,百姓嗷然。①(《魏书》卷7《高祖纪上》)

①《魏书》卷105《天象志三》:“是岁,京师大霖雨,州镇十二饥。”

释僧渊,本姓赵,颖川人。魏司空俨之后也。少好读书。进戒之后,专攻佛义。初游徐邦,①止白塔寺,从僧嵩受《成实论》、②《毗昙》。③学未三年,功逾十载,慧解之声,驰于遐迩。渊风姿宏伟,腰带十围,神气清远,含吐洒落。隐士刘因之,舍所住山,给为精舍。昙度、慧记、道登并从渊受业。④慧记兼通数论,道登善《涅槃》、《法华》,并为魏主元宏所重,驰名魏国。⑤渊以伪太和五年卒,春秋六十有八,即齐建元三年也。(《高僧传》卷8《齐伪魏济州释僧渊》)

①徐邦,各本作“徐州”。徐州,古今同地,又名彭城,居黄淮间南北交通要冲。东晋末年,刘裕北征长安,姚秦溃败,关中学僧东下徐淮,鸠摩罗什弟子道融、僧嵩等宣教彭城,僧导住锡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徐海义理佛学遂盛。

②《成实论》,古印度诃梨跋摩著。该书在小乘论中说“我空”(认为人无自性),兼说“法空”(认为客观世界无自性),是一部向大乘空宗(中观宗)过渡的著作。后秦时鸠摩罗什译成汉文后,讲习很盛。研习者自成一派,称“成实师”。僧嵩、僧导俱为成实大家,闻名淮河南北。

③《毗昙》,即《阿毗昙》,见本书148年注。印度法胜撰《阿毗昙心》,达摩多罗撰《杂阿毗昙心》,《出三藏记》卷10《杂阿毗昙心序》谓:“宋元嘉三年,徐州刺史太原王仲德,请外国沙门伊叶波罗于彭城出之。”可见,徐州又风行阿毗昙学,而僧嵩、僧渊亦为毗昙师。

④《高僧传》卷13《齐齐隆寺释法镜》:“其后瓦官道亲、彭城宝兴、耆阇、道登并皆祖述宣唱,高韵华言,非忝前例。倾众动物,论者(后)[从]之。”《续高僧传》卷6《魏恒州报德寺释道登》:“释道登,姓芮,东莞人。聪警异伦,殊有信力。闻徐州有僧药者雅明经论,挟策从之,研综《涅槃》、《法花》、《胜鬘》。后从僧渊,学究《成论》。年造知命,誉动魏都,北土宗之。累信征请,登问同学法度曰:‘此请可乎?’度曰:‘此国道学如林,师匠百数,何世无行藏,何时无通塞,十方含灵,皆应度脱,何容尽期。南国相劝行矣。如慧远拂衣庐阜,昙谛绝迹昆山,彭城刘遗民辞事就闲,斯并自是一方,何必尽命。虚想岩穴,远追巢许,纵复如此,终不离小乘之机,岂欲使人在我先道不益世者哉。随方适化,为物津梁,不亦快乎?’登即受请,度亦随行。及到(洛阳)[平城],君臣僧尼莫不宾礼。魏主邀登昆季,策授荣爵,以其本姓不华,改芮为耐。讲说之盛,四时不辍。末趣恒岳,以息浮竞,学侣追随,相仍山舍,不免谈授,遂终于报德寺焉。春秋八十有五,即魏景明年也。”文中“法度”,即昙度。慧记,即《释老志》云孝文帝时高僧“惠纪”。东莞,在今山东莒县。

⑤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21章《北朝之佛教》谓:“徐州为东方义学之渊薮。”按:昙度、道登、惠纪等徐州义学高僧,太和中讲法平城,作匠京缁,斯继玄高、师贤、昙曜等凉州禅门高僧之后,代都佛教的一大转变,亦南北佛教的一大交流。云冈石窟的晚期样式,不能不受此影响。

482年壬戌(北魏太和六年,齐建元四年)

三月庚辰,行幸虎圈,诏曰:“虎狼猛暴,食肉残生,取捕之日,每多伤害,既无所益,损费良多,从今勿复捕贡。”辛巳,幸武州山石窟寺,赐贫老者衣服。壬午,幸方山。(《魏书》卷7《高祖纪上》)

483年癸亥(北魏太和七年,齐武帝萧赜永明元年)①

夏四月……闰月癸丑,皇子生,大赦天下。五月戊寅朔,幸武州山石窟寺。(《魏书》卷7《高祖纪上》)

①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原由溶洞改营石窟寺,现存《孙秋生等造像记》:“大魏太和七年,新城县功曹孙秋生、新城县功曹刘起祖二百人等,敬造石像一区,愿国祚永隆,三宝弥显。……景明三年岁在壬午,五月戊子朔,廿七日造讫。”按:至晚在是年,龙门石窟由民间自发开凿。

【题刻】邑师道育、」文殊师利菩萨、」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邑师普明、」邑师昙秀、」邑师法宗。

太和七年,岁在癸亥,八月卅日,邑义」信士女等五十四人,自惟往因不积,生在」末代,甘寝昏境,靡由自觉。微善所钟,遭」值圣主,道教天下,绍隆三宝,慈被十方,」泽流无外。乃使苌夜改昏,久寝斯悟。弟」子等得蒙法润,信心开敷,意欲仰詶洪」泽,莫能从遂。是以共相劝合,为国兴」福,敬造石庙形像九十五区及诸菩萨。」愿以此福,上为」皇帝陛下、太皇太后、皇子,德合乾坤,」威逾转轮;神被四天,国祚永康;十方归」伏,光扬三宝,亿劫不隧。又愿义诸人、」命过诸师、七世父母、内外亲族,神栖高境,」安养光接;托育宝花,永辞秽质;证」悟无生,位超群首。若生人天,百味天衣,」随意飡服;若有宿殃,堕洛三途,长」辞八难,永与苦别。又愿同邑诸人,从」今已往,道心日隆,戒行清洁,明鉴」实相,晕扬慧日。使四流顷竭,道风」堂扇;①使漫山崩颓,生死永毕。佛性明」显,登阶住地,未成佛间。愿生生之处,」常为法善知识,以法相亲,进止俱游。」形容影响,常行大士,八万诸行,化度」一切,同善正觉,逮及累劫先师七世父②(日本《云冈金石录》第十一洞东壁《邑义信士女等五十四人造石庙形像九十五区及诸菩萨记》)③

①“堂”字不清,或当为“常”。

②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早的北魏造像记。该题记于孝文帝巡视云冈工程整整四个月后出现,恐非偶然。大约是石窟寺开凿对民间开禁的标志。厉寿田《云岗石窟寺源流考》:“此碑是民国六年邑人古钦明在接引佛洞中发现者(即中部第七大窟)。碑在左壁前方,距地高约四丈。流行拓片甚少,偶有所见,亦模糊不清,难以卒读,故传抄者愈传愈讹。”

③云冈第11窟是现存北魏造像记最多的洞窟,题刻时间在太和7~20年之间。《云冈金石录》记该窟题记时间不明者如下:南壁,《清信女造释迦像记》:“清信女为﹖」亡父母,造」释加牟尼佛。」身□安﹖康﹖,」■■觉□”。东壁,《太和□年七月造像记》:“太和■■」七月十■,」为■■,」■■■,」■■■」造。”《候后﹖云﹖造像记》:“候」后﹖」云﹖」为」亡」母。”西壁,《佛弟子造像记》:a﹒“佛弟子祁□」□,发心造药师」留离光像一躯,」愿々从心。”b﹒“弟子□□」造像一区,」愿々从心。”c﹒“弟子王■■■为七」世父母,发心■■■」□母为■■■佛」■■妻祁■■月日。”d﹒“佛弟子」□□□,」发心造」像一区。」父母男女」□□□□。”e﹒“佛弟子贺若﹖步」洛敦,发心造多宝」像一区。善﹖愿从心。”

插图:太和七年龛、碑(或用日本《大同石佛寺》拓片)

七年六月庚午辰时,东北有流星一,大如太白,北流破为三段。十月己亥,星陨如虹。(《魏书》卷105《天象志三》)

冬十月戊午,皇信堂成。①(《魏书》卷7《高祖纪上》)

①《水经注》卷13:“太和殿之东北,接紫宫寺,南对承贤门。门南,即皇信堂。堂之四周,图古圣、忠臣、烈士之容,刊题其侧,是辩章郎彭城张僧达、乐安蒋少游笔。”按:平城宫中设寺,盖即后世之内道场。《大宋僧史略》卷1《服章法式》:“后魏宫人,见僧自恣,偏袒右肩,乃一施肩衣,号曰偏衫。全其两扇衿袖,失祇支之体,自魏始也。”宋《释氏要览》卷1《偏衫》:“竺道(袒)[祖]《魏录》云:魏宫人见僧袒一肘,不以为善,乃作偏袒,缝于僧祇支上相从,因名偏衫。(今开脊接领者,盖遗魏制也。)”

484年甲子(北魏太和八年,齐永明二年)

六月丁卯,诏曰:“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朕……宪章旧典,始班俸禄。①罢诸商人,以简民事。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虽有一时之烦,终克永逸之益。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变法改度,宜为更始,其大赦天下,与之惟新。”……戊辰,武州水泛滥,坏民居舍。秋七月乙未,行幸方山、石窟寺。②(《魏书》卷7《高祖纪上》)

①《魏书》卷110《食货志》:“太和八年,始准古班百官之禄,以品第各有差。先是,天下户以九品混通,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至是,户增帛三匹,粟二石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后增调外帛满二匹。所调各随其土所出。”

②中华书局本未将“方山”与“石窟寺”点开,读者遂以为北魏平城有“方山石窟寺”。然方山古今无石窟遗迹或记载。《通鉴》卷136记为:“秋七月,……乙未,魏主如武州山石窟寺。”不知何据?陈垣《记大同武州山石窟寺》云:“自是年以后,直至太和十八年迁洛以前,十年之间,不复见帝幸石窟寺。史阙文乎?不可知。”

【发愿文】大代太和八年岁次甲子,十一月十二日,比丘僧安造释迦文佛像一区。上为七世父母、皇帝陛下、陈□僧同学,愿宿乾铠,俉无生忍,位登什地。前上□□,一切尘生,普同□□,所愿从心,故记之。①(金申《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40《比丘僧安造释迦佛坐佛》)

①此鎏金铜佛像,高28﹒5厘米,1956年内蒙古托克托县古城(北魏云中宫)庙址出土,现藏内蒙古博物馆。

插图:比丘僧安造释迦佛坐佛

【篆额】《司空瑯瑘康王墓表》:

【碑文】维大代太和八年,」岁在甲子,十一月」庚午朔,十六日乙」酉,代故河内郡温」县肥乡孝敬里,使」持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吏部尚书、羽」真、司空、冀州刺史、」瑯瑘康王司马金」龙之铭。(大同市博物馆藏《司马金龙墓表》)①

①此墓志,碑形,玄武岩石质。通高64厘米,宽46厘米,厚10.5厘米。有碑座。1965年底,出土于大同城东石家寨村西南的北魏司马金龙墓门处。墓中,另有《司马金龙墓志铭》,碑文基本相同,型制相当。这两碑,俱青色玄武岩,不同于目前大同市出土的其他砂岩碑,大约与方山陵寝工程有关。然墓中出土的石棺床、石柱础等,则是武州山细砂岩,而且雕工较石窟更为精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葬的男女佣的面相,往往酷似于云冈石窟中部的窟群的佛、菩萨。相同情况,也见于宋绍祖墓出土的部分陶佣和模制陶人,面相近似云冈第20窟大佛。再有,大同方山、城北、城东寺院遗址发现的模制菩萨泥塑,展现出接近云冈造像、仿佛新疆泥塑的风格特点。这些不能不令人深思。水野清一、长广敏雄《云冈石窟》卷12《云冈石窟中的西方风格》(智夏冰译,载《北朝研究》1994年第2、3期)讲:“三世纪中叶或四世纪中叶之后,沙沙尼艺术可能流传到犍陀罗风格艺术繁荣过的广大地区。……这一时期的犍陀罗艺术表现为:一方面石刻风格的程式化及其衰退,另一方面白膏泥作品的生动与富于变化。”我觉得,大同、朝阳、内蒙等地出土的北魏泥塑佛像,应是西域佛塑的东传再造;而这种西域像法,也是云冈雕刻创作的模本之一。至于太和年间的平城陶佣,则直接效仿了云冈佛像。上述泥塑、石雕、陶佣三种不同材质,所体现出的同一时代风格,诚如唐代高僧道宣对南北朝造像特征的总结:“唇厚、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之相。”

插图:司马金龙墓碑、石棺床、木漆画、陶佣,大同城北出土的模制菩萨泥塑

永明二年……十一月,虏国民齐祥归入灵丘关,闻殷然有声,仰视之,见山侧有紫气如云,众鸟回翔其间。祥往气所,获玺方寸四分,兽钮,文曰‘坤维圣帝永昌’。送与虏太后师道人惠度,①欲献虏主。惠度睹其文,窃谓‘当今衣冠正朔,在于齐国’。遂附道人惠藏送京师,因羽林监崔士亮献之。(《南齐书》卷18《祥瑞志》)

①参见附录:《徐州高僧与云冈石窟》。

今寺中遗刻所存者二:一载在护国,大而不全,无年月可考。一在崇(教)[福],小而完,其略曰:安西大将军、散骑常侍、吏部内行尚书、宕昌[公]钳耳庆时镌也。①岩开寺。②其铭曰:“承藉□福,遮邀冥庆,仰钟皇家,卜世惟永。”盖庆时为国祈福之所建也。末云:“大代太和八年建,十三年毕。”(曹衍《金碑》)

①钳尔庆时,即冯太后身边的宠宦王遇。《水经注》卷13云:“东郭外,太和中阉人宕昌公钳耳庆时,立祗洹舍于东皋。椽瓦梁栋,台壁棂陛,尊容圣像,及床坐轩帐,悉青石也。图制可观,所恨唯列壁合石,疏而不密。庭中有祗洹碑,碑题大篆,非佳耳。然京师帝里,佛法丰盛,神图妙塔,桀峙相望,法轮东转,兹为上矣。”东皋,即近水高地;祗洹舍大约在今文瀛湖畔。

②“岩”前,盖阙“因”字。宿白《〈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校注》一文推测,辽金护国寺、崇福寺分别是:今云冈石窟第7、8双窟和第9、10双窟。我以为,护国即今第1、2双窟,见附录《〈金碑〉小议》。

485年乙丑(北魏太和九年,齐永明三年)

九年春正月戊寅,诏曰:“图谶之兴,起于三季。既非经国之典,徒为妖邪所凭。自今图谶、秘纬及名为《孔子闭房记》者,一皆焚之。留者以大辟论。又诸巫覡假称神鬼,妄说吉凶,及委巷诸卜非坟典所载者,严加禁断。”①(《魏书》卷7《高祖纪上》)

①《续高僧传》卷26《魏荥阳沙门释超达》:“释超达,未详其氏,元魏中行业僧也。多学问,有知解。帝禁图谶尤急,所在搜访,有人诬达有之,乃收付荥阳狱。时魏博陵公检勘穷劾,达以实告,大怒,以车轮系颈,严防卫之。自知无活路,专念观世音。至夜四更,忽不见车轮所在,见守防者皆大昏睡,因走出外。将欲远避,以久系狱,脚遂挛急,不能及远。行至天晓,虏骑四出追之,达唯逃必不免,因伏草中。骑来,蹋草并靡,虽从边过,对而不见。仰看虏面,悉以牛皮障目。达一心服死,至诚称念。夜中虏去,寻即得脱。”

秋七月丙寅朔,新作诸门。(《魏书》卷7《高祖纪上》)

九年秋,有司奏,上谷郡比丘尼惠香,在北山松树下死,尸形不坏。尔来三年,士女观者有千百。于时人皆异之。(《魏书》卷114《释老志》)

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魏主善之,由是始议均田。冬十月丁未,诏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通鉴》卷136)

是年,京师及州镇十三水旱伤稼。(《魏书》卷7《高祖纪上》)

486年丙寅(北魏太和十年,齐永明四年)

十年春正月癸亥朔,帝始服衮冕,朝飨万国。(《魏书》卷7《高祖纪下》)

二月甲子,京师地震。丙寅又震。……三月壬子,京师及营州地震。(《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二月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①(《魏书》卷7《高祖纪下》)

①《魏书》卷53《李冲传》:“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卷110《食货志》:“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按:孝文帝检阅户口,实行三长制,引发了代京司州,乃至全国州郡县的重新划分设置。参见附录:《北魏平城京畿行政区划的演变》。

夏四月辛酉朔,始制五等公服。甲子,帝初以法服御辇,祀于西郊。……八月乙亥,给尚书五等品爵已上朱衣、玉珮、大小组绶。①(《魏书》卷7《高祖纪下》)

①《隋书》卷11《礼仪志六》:“自晋左迁,中原礼仪多缺。后魏天兴六年,诏有司始制冠冕,各依品秩,以示等差,然未能皆得旧制。至太和中,方考故实,正定前谬,更造衣冠,尚不能周洽。及至熙平二年,太傅、清河王怿、黄门侍郎韦廷祥等,奏定五时朝服,准汉故事,五郊衣帻,各如方色焉。”按:期间孝文帝改制,始议于太和五年。《魏书》卷91《蒋少游传》:“及诏尚书李冲与冯诞、游明根、高闾等议定衣冠于禁中,少游巧思,令主其事,亦访于刘昶。二意相乖,时致诤竞,积六载乃成,始班赐百官。冠服之成,少游有效焉。”卷59《刘昶传》:“刘昶,字休道,义隆第九子也。……入国历纪,犹布衣皂冠,同凶素之服。……太和初,转内都坐大官。……后……加仪同三司,领仪曹尚书。于时改革朝仪,诏昶与蒋少游专主其事。昶条上旧式,略不遗忘。”但所谓“旧式”,乃汉魏之制。卷7《高祖纪下》:太和十五年十二月“癸巳,颁赐刺史已下衣冠。”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至此,太和服制改革基本完成。此事,《通鉴》卷139记:“魏主欲变易旧风,壬寅,诏禁士民胡服。国人多不悦。”太和十九年新都洛阳,仍有“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卷7《高祖纪下》),旧习犹存。至于旧都平城,新旧服饰当更混杂。这些变化,必定在云冈石窟中反映出来。

十年八月辰时,有星落如流火三道;戊寅,又有流星出日西南一丈所,西北流,大如太白,至午西破为二段,尾长五尺,复为分二,入云间。(《魏书》卷105《天象志三》)

九月辛卯,诏起明堂、辟雍。(《魏书》卷7《高祖纪下》)

十年冬,有司又奏:“前被敕以勒籍之初,愚民侥幸,假称入道,以避输课,其无籍僧尼罢遣还俗。重被旨,所检僧尼,寺主、维那当寺隐审。其有道行精勤者,听仍在道。为行凡粗者,有籍无籍,悉罢归齐民。今依旨简遣,其诸州还俗者,僧尼合一千三百二十七人。”奏可。(《魏书》卷114《释老志》)

《大吉义咒经》,一部四卷,四十四纸,或二卷。右,后魏太和十年昙曜译。出《达摩郁多罗录》。①(唐沙门明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1)②

①      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12《大乘修多罗失译录》中有:“《大吉义咒经》二卷。”

其水自北苑南出,①历京城内。河干两湄,太和十年累石结岸。夹塘之上,杂树交荫。郭南,结两石桥,横水为梁。②(《水经注》卷13《㶟水》)

①其水,指如浑东水(今名御河),北魏时穿越京城东部。

②北魏如浑东水上的两石桥,今不见遗址。2004年,御河公园建设,在东关御河大桥南约45米处,掘出大量金元明清“兴云桥”玄武岩石构件。我将东桥头华表等散件运回云冈。同时发现遗址中,有几块北魏砖及砂岩。唯太和十年进行如此规模的工程,直接反映出武州山、方山采石量的巨大,说明云冈凿山开窟又掀高潮。

《宝车菩萨经》一卷,一名《妙好宝车经》。右一部,一卷,齐武帝世,元魏淮川沙门释昙辩出,①后青州沙门道侍改治。访无梵本,世多注为疑。见《三藏集记》及诸别录。(《历代三宝记》卷9)

①《出三藏记集》卷5《新集疑经伪撰杂录》曰:“《宝车经》,一卷,或云《妙好宝车菩萨经》。 右一部,北国淮州比丘昙辩撰,青州比丘道侍改治。”文中,没有说明经出的时间。《历代三宝记》卷9补充为“齐武帝世”(483~493年),值北魏太和七年至十七年,姑置是年。

487年丁卯(北魏太和十一年,齐永明五年)

二月甲子,诏以肆州之雁门及代郡民饥,①开仓赈恤。……六月……癸未,诏曰:“春旱至今,野无青草。……”……秋七月己丑,诏曰:“今年谷不登,听民出关就食,遣使者造籍,分遣去留,所在开仓赈恤。”②八月……悉万斤国遣使朝献。九月庚戌,诏曰:“去夏以岁旱民饥,须遣就食,旧籍杂乱,难可分简,故依局割民,阅户造籍,③欲令去留得实,赈贷平均。然乃者以来,犹有饿死衢路,无人收识。……”冬十月辛未,诏罢起部无益之作,出宫人不执机杼者。……十有一月丁未,诏罢尚方锦绣绫罗之工,四民欲造,任之无禁。其御府衣服、金银、珠玉、绫罗、锦绣,太官杂器,太仆乘具,内库弓矢,出其太半,班赉百官及京师士庶,下至工商皂隶,逮于六镇戍士,各有差。……是岁大饥,④诏所在开仓赈恤。(《魏书》卷7《高祖纪下》)⑤

①代郡,盖指东代郡,即今河北蔚县。当时,代京平城号曰“万年”。

②时京师连续两年干旱,听民出关就食。《魏书》卷60《韩麒麟传》:“太和十一年,京都大饥,麒麟表陈时务曰:‘……今京师民庶,不田者多,游食之口,三分居二。盖一夫不耕,或受其饥,况于今者,动以万计。……今秋京都遇旱,谷价踊贵。实由农人不劝,素无储积故也。……自承平日久,丰穰积年,竞相矜夸,遂成侈俗。车服第宅,奢僭无限;丧葬婚娶,为费实多;贵富之家,童妾袨服;工商之族,玉食锦衣。农夫餔糟糠,蚕妇乏短褐。故令耕者日少,田有荒芜。谷帛罄于府库,宝货盈于市里;衣食匮于室,丽服溢于路。饥寒之本,实在于斯。”

③“依局割民,阅户造籍”,即依据郡县分割百姓,并检阅住户,编制民籍。参见附录:《北魏平城京畿行政区划的演变》。

④《魏书》卷110《食货志》:“十一年,大旱,京师民饥。加以牛疫,公私阙乏,时有以马驴及橐驼供驾挽耕载。诏听民就丰。行者十五六,道路给粮禀,三长赡养之。遣使者时省察焉。留业者,皆令主司审核,开仓赈贷。其有特不自存者,悉检集,为粥于术衢,以救其困。然主者不明牧察,郊甸间甚多馁死者。时承平日久,府藏盈积,诏尽出御府衣服珍宝、太官杂器、太仆乘具、内库弓矢刀鉾十分之八,外府衣物缯布丝纩诸所供国用者,以其太半班(赍)[赉]百司,下至工商皂隶,逮于六镇边戍,畿内鳏寡孤独贫癃者,皆有差。”卷105《天象志三》:“是岁,年谷不登,听人出关就食。……其后连年亢阳。”

⑤《魏书》卷62《李彪传》:“李彪……谨冒死上封事七条。……其一曰:……今四人豪富之家,习华既深,敦朴情浅,未识俭素之易长,而行奢靡之难久。壮制第宅,美饰车马,仆妾衣绫绮,土木被文绣,僭度违衷者众矣。……今二圣躬行俭素,诏令殷勤,而百姓之奢犹未革者,……盖朝制弗宣,人未见德,使之然耳。臣愚以为第宅车服,自百官以至于庶人,宜为其等制,使贵不逼贱,卑不僭高,不可以称其侈意,用违经典。……高祖览而善之,寻皆施行。”

太和十一年……广安王慧安。(敦煌文物研究所《新发现的北魏刺绣》)①

①1965年,敦煌莫高窟发现绣有“太和十一年……广安王慧安”发愿文的残绣佛一件,忍冬纹边饰。1972年2期《文物》,发表《新发现的北魏刺绣》一文指出:“它应该是从平城一带被人带到敦煌来的”。关于北魏佛幡的制造与供奉,是当时的社会风俗。《洛阳伽蓝记》卷5《城北》记:北魏末宋云、惠生西行至捍麼城(汉扞弥国,今新疆于田县克里雅城),见其南大寺“悬彩幡盖亦有万计,魏国之幡过半矣。幅上隶书云:太和十九年、景明二年、延昌二年。唯有一幅,观其年号,是姚秦时幡。”

插图:莫高窟发现的北魏平城刺绣

488年戊辰(北魏太和十二年,齐永明六年)

十二年五月壬寅,京师连日大风,甲辰尤甚,发屋拔树。六月壬申,京师大风。(《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碑额】《大代宕」昌公晖」福寺碑》:

【碑文】夫玄宗幽寂,非名相之所诠;至韵冲莫,非称谓之所摄。妙绝称谓,微」言以之载扬;体非名相,圜像以之而应。故群有殊致,道以经焉;万流」竞津,法以纪焉。是以神曦腾曜,镜重昏于大千;三乘肇唱,拯沈黎于」炎宅。用能慈液,流于当时,惠庆光于旷劫。自世道交丧,灵烛潜晖,攸攸群梦,靡照靡矜。我」皇文明自天,超世高悟。鼓淳风以怀万邦,洒灵泽以霑九服。兼遐想虚宗,遵崇道教。」太皇太后圣虑渊详,道心幽畅。协宣皇极,百揆挺惟新之明;缉熙庶绩,八表流击壤之咏。虽智周世□,而方外之志」不亏;形应万机,而恬素之真弗扰。故能优游紫宫,宪章遗法,绍灵鹫于溥天,摹祇桓于振旦。非夫天纵在躬,量齐虚」受,其熟能令英风蔼而重扇,玄猷沦而再扬哉?散骑常侍、安西将军、吏部内行尚书、宕昌公王庆时,资性朗茂,秉」心渊懿,位亚台衡,任总机密。翼赞之功,光于帝庭;忠规之节,彰于朝司。每惟会施之诚罔申,谢生之懃莫报,庶凭冥」津,玄期有寄。乃(磬)[罄]竭丹诚,于本乡南北旧宅,上为」二圣造三级佛图各一区。①规崇爽垲,择形胜之地,临沃衍,据条刚,面修巘而带洛川,佩黄河而负龙门。伐良松于华」畎之阴,掇文瑶于荆山之阳。旌功锐巧,穷妙极思,爰自经始,三载而就。崇基重构,层櫩叠起,法堂禅室,通阁连晖。翠」林渌流,含荣遞暎,蔚若灵椿之茂春阳,嵬若翔云之笼濛汜。金仪赫曜,彩绚光备,睹之者则滢法道心,藻除尘垢;悕」玄者则陶真炼和,遗形忘返。谅罕代之神规,当今之庄观者矣。夫功高德盛,徽声播于管弦;业隆旷载,刊迹流于后」昆。所以光宣轨摹,永垂不朽。故姻旧庆慈善之至,邑里感惠训之诚,遂镌石立言,式扬晖烈。庶洪因锺于」圣躬,微津延于先住。其辞曰:」渊哉冲猷,微矣虚宗;昏耶交扇,氛徒竞锋。有觉爰兴,超悟玄踪;志懃净境,开拯尘蒙。于显大代,长发其祥;景运承苻,」世有喆王。」后皇高悟,道风载扬;哀此群或,照彼祈乡。化因道感,道由人敷;愔愔安西,秉德陈谟。冥期幽属,廓兹灵图;曾是晖福,」庆崇皇居。爰建灵寺,妙契天规;飞椽云翔,浮栏笼曦。金仪烛曜,功殚世奇;蔚如昆峰,瑍若珠丽。闲堂寂寥,禅室虚冲;」朱棂吐霞,翠户含风。僧徒游宴,幽宗是融;心栖化表,形寓俗中。灵津匪辽,□照则镜;蜕神岂缅,藻荃则净。庶运微因,」庆锺」皇圣;爰觊先慈,永超尘径。」太和十二年岁在戊辰七月己卯朔一日建。②(西安碑林藏《大代宕昌公晖福寺碑》)③

①宕昌公,即王遇(钳耳庆时)。太和十二年,他在故乡陕西澄城,为孝文帝与冯太后各造三级佛图。按:北魏营造双塔双寺,又见《水经注》卷6《文水》释僧光在平陶县所建,仿佛属于时尚。

②以上碑阳文。碑阴铭文,笔者仅知云:“父佛弟子、安西将军、秦州刺史、澄城公王贵隆;兄佛弟子、宁远将军、澄城太守,迁雍州刺史、澄城侯王容晖;兄佛弟子、宁朔将军、河东太守、澄城子,迁澄城太守王桃仁;兄子佛弟子、本郡功曹,迁为威远将军、澄城太守王□夏;兄子佛弟子、鹰(阳)[扬]将军、华州戍将王元龟;世子佛弟子、内行内小王道训;宗弟二子佛弟子、中书学生王荣。祕书著作郎傅思益剬文,相州钜鏕苏棠刊文。”

③《续高僧传》卷27《唐代州五台山释明隐》云:“五台山有故宕昌寺,甘泉美岫,往而忘返。”不知是否王遇所建。《洛阳伽蓝记》卷4《城西》:“宣忠寺东王典御寺,阉官王桃汤所立也。时阉官伽蓝皆为尼寺,唯桃汤所建僧寺,世人称之英雄。”

九月,……丁酉,起宣文堂、经武殿。……闰月甲子,帝观筑圆丘于南郊。①(《魏书》卷7《高祖纪下》)

①《魏书》卷108《礼志一》:“十二年闰九月,帝亲筑圆丘于南郊。”

高祖太和十二年十一月丙戌,土雾竟天,六日不开,到甲夜仍复浓密,勃勃如火烟,辛惨人鼻。(《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489年己巳(北魏太和十三年,齐永明七年)

十有三年春正月辛亥,车驾有事于圆丘,于是初备大驾。(《魏书》卷7《高祖纪下》)

夏四月丁丑,诏曰:“升楼散物,以赉百姓,至使人马腾践,多有毁伤,今可断之,以本所费之物,赐穷老贫独者。”①(《魏书》卷7《高祖纪下》)

①《魏书》卷114《释老志》:“世祖初即位,亦遵太祖、太宗之业,每引高德沙门,与共谈论。于四月八日,舆诸佛像,行于广衢,帝亲御门楼,临观散花,以致礼敬。”按:太和十三年四月丁丑,即四月初四,孝文此诏应是取消太武帝以来四月八日登楼散花、散物之俗事。

秋七月……丙寅,幸灵泉池,与群臣御龙舟,赋诗而罢。立孔子庙于京师。①(《魏书》卷7《高祖纪下》)

①唐刘肃《大唐新语》卷11云:“自汉魏以来,历代皆封孔子。”按:北魏崇奉孔子,太武帝始光三年(426)“起太学于城东,祀孔子,以颜渊配。”(本纪)。孝文帝延兴三年(473)“诏以孔子二十八世孙鲁郡孔乘为崇圣大夫,给十户以供洒扫。”(本纪)。此时,立庙京城,儒学方盛。

【题刻】太和十三年七月廿二日,」□□敬造。①(日本《云冈金石录》第十一d龛外东侧壁《太和十三年造像记》)②

①宿白《北朝造型艺术中人物形象的变化》一文指出:“云冈第11窟窟外东侧上方的第11:14龛造像,该龛下方镌刻铭记中的时代是太和十三年。此后,服饰繁缛、造型清秀成为时尚,风行北魏领域”。我想,这与太和改制及徐州高僧北上,南方画风传入平城有关。参见附录:《徐州高僧与云冈石窟》。

②云冈石窟第11、12、13窟属于统一规划开凿的三窟。12、13窟内的造像题记时间均无法考证,兹依《云冈金石录》转录如下:第十二洞前室西壁,《为亡父造像记》:“为亡﹖」父■■」造像■”。第十二洞a龛,《玄事凝寂造像记》:“玄事﹖凝﹖寂﹖■■■」现其寂﹖□■■■」以显■■■■■」必内■■■■■」造像■■■■■」■元年■■■”。第十三洞东壁,《邑子等残字》:a﹒“弟﹖二辰﹖子”。b﹒“法■■」光﹖■■”。c﹒“■」■」亡﹖」父」□」起﹖”。d﹒“愿■■中正”。e﹒“邑子贾﹖”。f﹒“佛弟子■■」为亡﹖■■”。第十三A洞门口西侧,《□僧造像记等》:a﹒“□□僧□」□父□□」■■■」■■■」■■■」□造像一■”。南壁:b﹒“佛弟子■」为﹖父母」□造□」■■■”。c﹒“比丘普□■”。d﹒“□州道﹖人僧■■”。e﹒“■■」道人」僧阁﹖”。f﹒“□」□」翁」造”。g﹒“■■」郭﹖■”。

插图:云冈第11窟外太和十三年造像龛

【题刻】大代太和十三年,岁」在己巳,九月壬寅朔,」十九日庚申,比丘尼惠」定身遇重患,发愿造」释加、多宝、弥勒像三」区。愿患消除,愿现世」安稳,戒行猛利,①道心」日增,誓不退转。以此」造像功德,逮及七世」父母、累劫诸师、无边」众生,咸同斯庆。(日本《云冈金石录》第十七洞明窗东侧《比丘尼惠定造释迦多宝弥勒像记》)②

①猛,厉寿田《云岗石窟寺源流考》识为“福”。

②云冈石窟第16~20窟,为北魏文成帝最初开凿的“昙曜五窟”。兹依《云冈金石录》转录时间不明题记二则:第二十洞西壁,《佛弟子造像记》:a﹒“佛弟子善﹖师﹖,」为七世父母、所」生父母□□■”。b﹒“■■■及知」识,造多宝佛二区。”

插图:云冈第17窟太和十三年龛及造像题记

释昙度,本姓蔡,江陵人。少而敬慎威仪,素以戒范致称。神情敏悟,鉴彻过人。后游学京师,备贯众典,《涅槃》、《法华》、《维摩》、《大品》,并探索微隐,思发言外。因以脚疾西游,乃造徐州,从僧渊法师更受《成实论》,遂精通此部,独步当时。魏主元宏闻风餐挹,遣使征请。既达平城,大开讲席,①宏致敬下筵,亲管理味。于是停止魏都,法化相续,学徒自远而至,千有余人。以伪太和十三年卒于魏国,即齐永明(六)[七]年也。撰《成实论大义疏》八卷,盛传北土。(《高僧传》卷8《齐伪魏释昙度》)

①《释氏要览》卷2《讲僧始》:“讲经,即曹魏时朱士行讲《道行般若》为始也。尼讲,以东晋道馨讲《法华》、《维摩》二经为始也。讲律,即元魏世法聪为始。聪但手披目阅,敷扬《四分律》。有门人道覆,旋听旋抄,渐成疏焉。讲论,即罗什授嵩法师《成实论》为始也。”

490年庚午(北魏太和十四年,齐永明八年)

五月……沙门司马惠御自言圣王,①谋破平原郡。(《魏书》卷7《高祖纪下》)

①惠御,《北史》作“御惠”。

十四年七月丁酉朔,京师大风,拔树发屋。(《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十四年秋,闾上表曰:奉癸未诏书,以春夏少雨,忧饥馑之方臻,……(《魏书》卷54《高闾传》)

九月癸丑,太皇太后冯氏崩。……冬十月……癸酉,葬文明太皇太后于永固陵。①(《魏书》卷7《高祖纪下》)

①该墓,1976年大同市博物馆清理墓室时发现,曾多次被盗。墓壁留有 “大金正隆”、“大定”等白灰书写的字迹,甬道南端石券门西门框墨书题记为:“兴严方僧怀备到此,戌十月永耳。”陵中出土的砂岩捧莲蕾童子、孔雀浮雕、虎头门墩、武士佣残件等石雕,铜簪、铜马腿、铁箭镞、铁矛头等,以及山上散布的各样瓦当、文石残片等,今存大同市博物馆。

插图:永固陵石雕

门下:近得录公等表,①知欲早定沙门都统。比考德选贤,寤寐勤心,继佛之任,莫知谁寄。或有道高年尊,理无劳纡;②或有器玄识邈,高挹尘务。今以思远寺主法师僧显,仁雅钦韵,③澄风(柔)[澡]镜,④深敏潜明,道心清亮,固堪兹任,式和妙众。近已口白,可敕令为沙门都统。⑤又,副仪贰事,缁素攸同,顷因曜统独济,遂废兹任。今欲毗德赞善,固须其人。皇舅寺法师僧义,行恭神畅,温聪谨正,业茂道优,用膺副翼,可都维那,以光贤徒。(《广弘明集》卷24《元魏孝文帝以僧显为沙门都统诏第一》)

①《大宋僧史略》卷2《左右街僧录》:“录公,乃是僧曹总录,犹言录事也。伪秦始立僧正,则以法钦、慧斌二人掌僧录也。”

②劳,大正藏本、频伽藏本作“萦”。

③韵,大正藏本作“韶”。

④柔,大正藏本作“澡”。

⑤按:僧显继昙曜任沙门统,而曜卒年无载。《魏书》最后记载昙曜,在承明元年(476);而唐明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1云:“《大吉义咒经》一部四卷(四十四纸或二卷),右后魏太和十年昙曜译,出《达摩郁多罗录》。”则曜统死期在太和十年以后。僧显任沙门统,姑赘是年。

释僧达,俗姓李,上谷人。十五出家,游学北代,听习为业。①及受具后,宗轨《毗尼》,进止沈审,非先祖习。年登二夏,为魏孝文所重,邀延庙寺,阐弘《四分》,②而形器异伦,见者惊奉。虎头长耳,双齿过寸,机论适变,时其高美。与徐州龙达各题称谓。寻复振锡洛都,因遇勒那三藏,奉其新诲。……终于洪谷山寺,春秋八十有二,即齐天保七年六月七日也。(《续高僧传》卷16《齐林虑山洪谷寺释僧达》)③

①按:僧达出家游学平城时,值太和14年。

②《续高僧传》卷23道宣论曰:“昙无德部《四分》一律,虽翻在姚秦,而创敷元魏。是由赤髭论主初乃诵传,未展谈授,寻还异域。此方学侣,竟绝维持。(迩)[逮]及覆、聪,方开学肆。……今则混一唐统,普行《四分》之宗,故得终始受随,义难乖隔。摄护虽广,其源可寻。自初开律,释师号法聪,元魏孝文北台扬绪,口以传授,时所荣之。沙门道覆,即绍聪绪,赞疏六卷,但是长科。至于义举,未闻于世。斯时释侣,道味犹淳,言行相承,随闻奉用,专务栖隐,不暇旁求。魏末齐初,慧光宅世,宗匠跋陀,师表弘理,再造文疏,广分衢术。学声学望,连布若云,峰行光德。光荣曜齐日月,每一披阐,坐列千僧,竞鼓清言,人分异辩,勒成卷帙,通号命家。然光初禀定宗,后师法律,轨仪大圣,徽猷具焉。所以世美斯人,行解相冠,诚有徒矣。……或传道于东川,或称言于南服。其中高第,无越魏都。”按此叙述,《四分律》翻译于后秦长安,始兴于北魏平城,弘扬于北齐,普行于唐代。赤髭论主,指后秦姚兴时诵出《四分律》的罽宾高僧佛陀耶舍;法聪、道覆,北魏孝文帝时平城律匠;跋陀,天竺僧人,初在平城别设禅林,凿石为龛,后至洛阳,立少林寺;慧光,跋陀之徒,不知与《法苑珠林》谓孝文世之光律师,《水经注》所载释僧光,是否一人?又,《大宋僧史略》曰:“元魏世,法聪律师者,原是昙无德羯磨得戒,而常习《僧祇》。一日,自悟,乃叹曰:体既《四分》而受,何得异部明随?于是罢讲《祇律》,手披目阅,敷扬《四分》。有门人道覆,旋抄,渐成义疏。覆公即解《四分》之始也。至宋元嘉中,慧询善《僧祇》、《十诵》,更制条章。即解二律之始也。今五台山北寺相传,有聪师讲律之遗迹焉。”

③洛阳市东南偃师县境水泉石窟,距龙门石窟23公里,现存北魏洞窟一座,原由天然溶洞改建,其窟正壁并列雕造二立佛,窟外崖刻巨碑,残文曰:“大魏太和拾□年,比丘昙覆……归山自静,于京南大谷之左面,私力崇营□□□□□□皇帝陛下、□皇太后敬造石佛……”按:昙覆,或即道宣所谓“道覆”;二立佛,是他为孝明帝、灵太后所造。

491年辛未(北魏太和十五年,齐永明九年)

十五年正月,侍中、司空、长乐王穆亮,……等言:“臣等受敕共议中书监高闾、秘书丞李彪等二人所议皇魏行次。尚书高闾以石承晋为水德,以燕承石为木德,以秦承燕为火德,大魏次秦为土德,……彪等……据汉弃秦承周之义,以皇魏承晋为水德。二家之论,大略如此。臣等谨共参论,……今欲从彪等所议,宜承晋为水德。”诏曰:“越近承远,情所未安。然考次推时,颇亦难继。朝贤所议,岂朕能有违夺。便可依为水德,祖申腊辰。”①(《魏书》卷108《礼志一》)

①至此,北魏改从水德,颜色尚黑。然《南齐书》卷78《魏虏传》讲平城宫,自太武至献文,“世增雕饰。……并设削泥采,画金刚力士。胡俗尚水,又规画黑龙相盘绕,以为厌胜。”尚黑,恐久已成俗。

三月……己酉,悉万斤等五国遣使朝贡。(《魏书》卷7《高祖纪下》)

夏四月……自正月不雨,至于癸酉。有司奏祈百神,……己卯,经始明堂,①改营太庙。②(《魏书》卷7《高祖纪下》)

①《南齐书》卷《魏虏传》:永明“九年,遣使李道固、蒋少游报使。少游有机巧,密令观京师宫殿楷式。清河崔元祖启世祖曰:‘少游,臣之外甥,特有公输之思。宋世陷虏,处以大匠之官。今为副使,必欲模范宫阙。岂可令毡乡之鄙,取象天宫?臣谓且留少游,令使主反命。’世祖以非和通意,不许。少游,安乐人。虏宫室制度,皆从其出。”按:李道固,即李彪;安乐,《魏书》本传作“乐安”。北魏平城明堂遗址,在今大同市东南柳航里。1995年秋发现,进行了局部发掘。明堂外环辟雍,为20米左右宽的圆环形水渠,水渠石坝,由云冈砂岩石条错缝砌列而成;内缘直径255~259米;内缘的东、西、南、北,各有一个夯土台突入水渠,平面呈“凸”字形,盖四门的基础。辟雍内的陆地中央,有一个厚2米多,边长42米的正方形夯土台,是明堂、灵台的基址。当年的建筑物被火烧毁,在烧土层中,出土了一些硕大的黑灰色磨光板瓦、筒瓦和兽面瓦当。

②《魏书》卷91《蒋少游传》:“平城将营太庙、太极殿,遣少游乘传诣洛,量准魏晋基趾。”

秋七月乙丑,谒永固陵,规建寿陵。①……己卯,诏议祖宗,以道武为太祖。……八月……戊戌,移道坛于桑干之阴,改名为崇虚寺。②(《魏书》卷7《高祖纪下》)

①《魏书》卷13《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传》:“初,高祖孝于太后,乃于永固陵东北里余,豫营寿宫,有终焉瞻望之志。及迁洛阳,乃自表瀍西以为山园之所,而方山虚宫至今犹存,号曰‘万年堂’云。”按:万年堂,即方山孝文帝虚冢,封土小于永固陵。1974年大同市博物馆发掘墓室,仅清理出佩剑武士石雕一尊。

②《魏书》卷114《释老志》:“太和十五年秋,诏曰:‘夫至道无形,虚寂为主。自有汉以后,置立坛祠,先朝以其至顺可归,用立寺宇。昔京城之内,居舍尚希。今者里宅栉比,人神猥凑,非所以祗崇至法,清敬神道。可移于都南桑乾之阴,岳山之阳,永置其所。给户五十,以供斋祀之用,仍名为崇虚寺。可召诸州隐士,员满九十人。’”据《光绪山西通志》考证,崇虚寺在今山阴县岱岳村。所谓岳山,乃黄瓜阜也。按:大道坛庙迁离平城,标志着道教正式退出北魏政治舞台。

八月……戊午诏曰:“国家自先朝以来,飨祀诸神,凡有一千二百余处。今欲减省群祀,务从简约。……凡祭不欲数,数则黩,黩则不敬。神聪明正直,不待烦祀也。”……又诏曰:“先恒有水火之神四十余名,及城北星神。今圆丘之下,既祭风伯、雨师、司中、司命,明堂祭门、户、井、灶、中溜,每神皆有。此四十神计不须立,悉可罢之。”(《魏书》卷108《礼志一》)

冬十月……明堂、①太庙成。十有一月丁卯,迁七庙神主于新庙。……十有二月壬辰,迁社于内城之西。(《魏书》卷7《高祖纪下》)②

①《水经注》卷13:如浑东水流出南郭,“又南迳藉田及药圃西,明堂东。明堂上圆下方,四周十二堂九室,而不为重隅也。室外柱内绮井之下,施机轮,饰缥碧,仰象天状,画北辰,列宿象,盖天也。每月随斗所建之辰,转应天道,此之异古也。加灵台于其上,下则引水为辟雍。水侧,结石为塘,事准古制,是太和中之所经建也。”《隋书》卷68《宇文恺传》:“后魏于北台城南造圆墙,在璧水外,门在水内迥立,不与墙相连。其堂上九室,三三相重,不依古制,室间通巷,违舛处多。其室皆用墼累,极成褊陋。”按:北魏洛京明堂不同于平城。《洛阳伽蓝记》卷3《城南大统寺》:“寺东有灵台一所,基趾虽颓,犹高五丈余,即是汉[光]武帝所立者。灵台东辟雍,是魏武所立者。至我正光中,造明堂于辟雍之西南,上圆下方,八窗四闼。汝南王复造砖浮图于灵台之上。”

②《魏书》卷84《儒林列传》:“太和中,改中书学为国子学,建明堂辟雍,尊三老五更,又开皇子之学。及迁都洛邑,诏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高祖钦明稽古,笃好坟典,坐舆据鞍,不忘讲道。刘芳、李彪诸人以经书进,崔光、邢峦之徒以文史达,其余涉猎典章,关历词翰,莫不縻以好爵,动贻赏眷。于是斯文郁然,比隆周汉。”

初,魏世祖克统万及姑臧,获雅乐器服工人,①并存之。其后累朝无留意者,乐工浸尽,音制多亡。高祖始命有司访民间晓音律者议定雅乐,当时无能知者。然金、石、羽旄之饰,稍壮丽于往时矣。②辛亥,诏简置乐官,使修其职;③又命中书监高闾参定。(《通鉴》卷137)

①胡三省注:“晋永嘉之乱,太常乐工多避地河西;夏克长安,获秦雅乐。故二国有其器服工人。”《隋书》卷13《音乐志上》:“道武克中山,太武平统万,或得其宫悬,或收其古乐,于时经营是迫,雅器斯寝。孝文颇为诗歌,以勖在位,谣俗流传,布诸音律。大臣驰骋汉、魏,旁罗宋、齐,功成奋豫,代有制作。莫不各扬庙舞,自造郊歌,宣畅功德,辉光当世,而移风易俗,浸以陵夷。”

②《魏书》卷109《乐志》:“世祖破赫连昌,获古雅乐,及平凉州,得其伶人、器服,并择而存之。后通西域,又以悦般国鼓舞设于乐署。高宗、显祖无所改作。诸帝意在经营,不以声律为务,古乐音制,罕复传习,旧工更尽,声曲多亡。太和初,高祖垂心雅古,务正音声。时司乐上书,典章有阙,求集中秘群官议定其事,并访吏民,有能体解古乐者,与之修广器数,甄立名品,以谐八音。诏‘可’。虽经众议,于时卒无洞晓声律者,乐部不能立,其事弥缺。然方乐之制及四夷歌舞,稍增列于太乐。金石羽旄之饰,为壮丽于往时矣。”

③《魏书》卷7《高祖纪下》:“十有二月……辛亥,诏简选乐官。”按:云冈音乐窟的雕凿,当在孝文帝复兴声乐之时。

武州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祗洹舍并诸窟室,①比丘尼所居也。②其水又东转,迳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③川水又东南流,出山。《魏土地记》曰:平城西三十里,武州塞口者也。④(《水经注》卷13《㶟水》)⑤

①祇洹舍,简称“祇洹”、“祇园”,全称“祇树给孤独园”、“胜林给孤独园”、“祇洹精舍”。据说释迦牟尼成道后,憍萨罗国的给孤独长者用大量黄金购置舍卫城南波斯匿王太子祇陀的花园,建筑精舍,请释迦说法,祇陀太子也奉献了园内的树木,因此以两人的名字命名。佛陀在此说法二十余年。祇洹舍与舍卫城的竹林精舍齐名。

②赵邦彦《调查云冈造像小记》:“所言尼寺,当在今姑子庙地方,在云冈之西七里。……姑子庙之石舍窟室,因川水之冲刷,久已毁灭;惟河岸石壁,尚有残像,足为昔日尼寺之证也。又云冈渡水而西小山上,尚有二窟,高约丈余,四壁刻佛像数十。相传昔日云冈造像工人聚居此处,开窟凿佛,自为功德;故其地名鲁班窑云。”按:姑子庙,今名吴官屯石窟;云冈西二里隔河的,是鲁班窑石窟。吴官屯石窟,座北朝南,东西约二百米,俱小型龛像,解放前被盗凿严重。现存造像,清瘦削肩,与云冈主窟造像不似一种类型。“风格上与云岗第十一窟外侧诸像及龙门的北魏造像相同,应该都是北魏末期的作品。”(王逊《云岗一带勘察记》,载1951年《雁北文物勘查团报告》)。鲁班窑石窟,座西朝东,有窟室三所,最南一窟,前壁坍塌,土石填满,故而只见二窟。二窟石质欠佳,多夹层、裂缝,俱千佛雕,无大佛雕。窟外壁留有建造阁楼的遗孔,窟前地势较高,也较平敞,有明显的建筑物基址。无论就《水经注》记载分析,还是从遗迹考察,属于北魏尼寺的可能性更大。2002年,我差人将中窟扑地的一尊无头菩萨像搬运回所。此像,应为北魏开凿云冈石窟的副产品;颈部有凿孔,盖后代曾修复安装过佛头。

③陈垣《记大同武州山石窟寺》云:“《水经注》撰于后魏太和之世,去石窟寺之建,不过四五十年。其所记载,至可信据。据《魏书》,则昙曜所凿者只五所,而此已曰‘山堂水殿,烟寺相望’,可知昙曜开山以后,凿者甚众,皆在郦道元注《水经》以前,而不尽在齐、隋以后。又曰‘林渊锦镜,缀目新眺’,则当年景色,美丽可想。武州川水自西北来,先经石祗洹舍,则今石佛寺以西诸窟,必有比丘尼所居之遗迹,惜不能指其处矣。其水东转所迳之处为灵岩,是灵岩者本地名,有称石窟寺为灵岩寺者,寺因地得名也。”按:郦元对代京平城的记述,截止于迁都之前;述大道坛庙,未言迁离,当记于太和15年以前。武周山石窟寺的盛况,郦氏亲眼目睹,最具权威,姑系于是。

④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本《水经注》:“案:‘城’下近刻衍‘宫’字,‘州’讹作‘周’。”

⑤南北朝石窟寺建设的过程、样式,《高僧传》卷13《梁剡石城山释僧护》中记述甚明:“释僧护,本会稽剡人也。少出家,便克意常苦节,戒行严净。后居石城山隐岳寺。寺北有青壁,直上数十余丈,当中央有如佛焰光之形。上有丛树,曲干垂阴。护每经行至壁所,辄见光明焕炳,闻弦管歌赞之声。于是擎炉发誓,愿博山镌造十丈石佛,以敬拟弥勒千尺之容,使凡厥有缘,同睹三会。以齐建武中,招结道俗,初就雕剪。疏凿移年,仅成面朴。顷之,护遘疾而亡。……后有沙门僧淑,纂袭遗功,而资力莫由,未获成遂。至梁天监六年,有始丰令吴郡陆咸罢邑还国,夜宿剡溪,……还都经年,……启建安王,王即以上闻,敕遣僧祐律师专任像事。……初僧护所创,凿龛过浅,乃铲入五丈,更施顶髻。及身相克成,莹磨将毕,夜中忽当万字处,色赤而隆起。今像胸万字处,犹不施金镈,而赤色在焉。像以天监十二年春就功,至十五年春竟。坐躯高五丈,立形十丈,龛前架三层台,又造门阁殿堂,并立众基业,以充供养。其四远士庶,并提挟香华,万里来集。供施往还,轨迹填委。”

插图:吴官屯石窟、鲁班窑石窟

492年壬申(北魏太和十六年,齐永明十年)

二月戊子,帝移御永乐宫。①庚寅,坏太华殿,经始太极。②……四月……癸巳,契啮国遣使朝贡。(《魏书》卷7《高祖纪下》)

①《魏书》卷 27《穆崇传附亮传》:“时将建太极殿,引见群臣于太华殿,高祖曰:‘朕仰遵先意,将营殿宇,役夫既至,兴功有日。今欲徙居永乐,以避嚣埃。土木虽复无心,毁之能不凄怆。今故临对卿等,与之取别。此殿乃高宗所制,爰历显祖,逮朕冲年,受位于此。但事来夺情,将有改制,仰惟畴昔,惟深悲感。’亮稽首对曰:‘臣闻稽之卜筮,载自典经,占以决疑,古今攸尚。兴建之功,事在不易,愿陛下讯之蓍龟,以定可否。又去岁役作,为功甚多,太庙、明堂,一年便就。若仍岁频兴,恐民力凋弊。且材干新伐,为功不固,愿得逾年,小康百姓。’高祖曰:‘若终不为,可如卿言。后必为之,逾年何益?朕远览前王,无不兴造。故有周创业,经建灵台。洪汉受终,未央是作。草创之初,犹尚若此,况朕承累圣之运,属太平之基。且今八表清晏,年谷又登,爰及此时,以就大功。人生定分,修短命也,蓍蔡虽智,其如之何。当委之大分,岂假卜筮。’遂移御永乐宫。”

②《魏书》卷 53《李冲传》:“诏曰:‘昔轩皇诞御,垂栋宇之构,爰历三代,兴宫观之式。然茅茨土阶,昭德于上代;层台广厦,崇威于中叶。良由文质异宜,华朴殊礼故也。是以周成继业,营明堂于东都。汉祖聿兴,建未央于咸镐。盖所以尊严皇威,崇重帝德,岂好奢恶俭,苟弊民力者哉?我皇运统天,协纂乾历,锐意四方,未遑建制,宫室之度,颇为未允。太祖初基,虽粗有经式,自兹厥后,复多营改。至于三元庆飨,万国充庭,观光之使,具瞻有阙。朕以寡德,猥承洪绪,运属休期,事钟昌运,宜遵远度,式兹宫宇。指训规模,事昭于平日;明堂、太庙,已成于昔年。又因往岁之丰资,藉民情之安逸,将以今春营改正殿。违犯时令,行之惕然。但朔土多寒,事殊南夏,自非裁度当春,兴役徂暑,则广制崇基,莫由克就。成功立事,非委贤莫可;改制规模,非任能莫济。尚书冲器怀渊博,经度明远,可领将作大匠;司空、长乐公亮,可与大匠共监兴缮。其去故崇新之宜,修复太极之制,朕当别加指授。’”

十六年九月丁巳,昏时,赤气见于西北,长二十丈,宽八九尺,食顷乃灭。(《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冬十月庚戌,太极殿成,①大飨群臣。十有一月乙卯,依古六寝,权制三室,以安昌殿为内寝,皇信堂为中寝,四(下)[合殿]为外寝。②(《魏书》卷7《高祖纪》)

①《水经注》卷13:如浑西水“又迳平城西郭内,魏太常七年所城也。城周[三十二里] ……其水又南屈,迳平城县故城南。……太和十六年,破太华、安昌诸殿,造太极殿、东西堂及朝堂,夹建象魏。乾元、中阳、端门、东西二掖门、云龙、神虎、中华诸门,皆饰以观阁。东堂,东接太和殿,殿之东阶下有一碑,太和中立,石是洛阳八风谷之缁石也。太和殿之东北,接紫宫寺,南对承贤门。门南,即皇信堂。堂之四周,图古圣、忠臣、烈士之容,刊题其侧,是辩章郎彭城张僧达、乐安蒋少游笔。堂南对白台,台甚高广,台基四周列壁,阁道自内而升,国之图箓、秘籍悉积其下。台西即朱明阁,直侍之官出入所由也。其水夹御路,南流,迳蓬台西。魏神瑞三年,又建白楼。楼甚高竦,加观榭于其上,表里饰以石粉,皜曜建素,赭白绮分,故世谓之白楼也。后置大鼓于其上,晨昏伐以千椎,为城里诸门启闭之候,谓之戒晨鼓也。”

②《魏书》卷46《窦瑾传附子遵传》:“遵善楷篆,北京诸碑及台殿楼观、宫门题署,多遵书也。”

插图:近年大同操场城出土的北魏宫殿瓦当

太和十六年十一月乙亥,高祖与沙门道登幸侍中省。日入六鼓,见一鬼衣黄褶袴,当户欲入。帝以为人,叱之而退。问诸左右,咸言不见,唯帝与道登见之。(《魏书》卷112《灵征志上》)①

①《广弘明集》卷24《元魏孝文帝听诸法师一月三入殿诏第三》:“门下:崇因赞业,莫若宗玄;裨神染志,谁先英哲。故周旦著《其朋》之诰,释迦唱善知之文。然则,位尊者以纳贤为贵,德优者以亲仁为尚。朕虽寡昧,能无庶几也。先朝之世,经营六合,未遑内范,遂令皇庭阙高邈之容,紫闼简超俗之仪。于钦善之理,福田之资,良为未足。将欲令懿德法师时来相见,进可餐禀道味,退可饰光朝庭。其敕殿中,听一月三入,人数法讳,别当牒付。”按:懿德,美德也。姑赘于此。

十六年诏:“四月八曰、七月十五日,听大州度一百人为僧尼,中州五十人,下州二十人,以为常准,著于令。”(《魏书》卷114《释老志》)

阳尼,字景文,北平无终人。……征拜秘书著作郎,奏佛道宜在史录。后改中书学为国子学,时中书监高闾、侍中李冲等以尼硕学博识,举为国子祭酒。①高祖尝亲在苑堂讲诸经典,②诏尼侍听,赐帛百匹。(《魏书》卷72《阳尼传》)

①检阅相关记载,阳尼为国子祭酒当在是年。

②《魏书》卷45《裴骏传附子宣传》:“高祖初,征为尚书主客郎,与萧赜使颜幼明、刘思效、萧琛、范云等对接。转都官郎,迁员外散骑侍郎。……高祖曾集沙门讲佛经,因命宣论难,甚有理诣,高祖称善。迁都洛阳,以宣为采材副将。”同卷《韦阆传附族侄缵传》:“缵,字遵彦。年十三,补中书学生,聪敏明辩,为博士李彪所称。除秘书中散,迁侍御中散。高祖每与名德沙门谈论往复,缵掌缀录,无所遗漏,颇见知赏。”按:韦缵太和三年补中书学生,负责缀录帝僧论经说法,约在迁都之前。

493年癸酉(北魏太和十七年,齐永明十一年)①

三月戊辰,改作后宫,帝幸永兴园,徙御宣文堂。(《魏书》卷7《高祖纪下》)

①是年七月,齐武帝萧赜临终诏曰:“自今公私皆不得出家为道,及起立塔寺,以宅为精舍,并严断之。”

八月,……己丑,车驾发京师,南伐,步骑百余万。……壬寅,车驾至肆州,①民年七十已上,赐爵一级。路见眇跛者,停驾亲问,赐衣食终身。戊申,幸并州。……九月……庚午,幸洛阳,周巡故宫基趾。……丁丑,戎服执鞭,御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请停南伐,帝乃止。仍定迁都之计。冬十月戊寅朔,幸金墉城。②诏征司空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经始洛京。……癸卯,幸邺城。乙巳,诏安定王休率从官迎家于代京,车驾送于漳水上。(《魏书》卷7《高祖纪下》)

①肆州五台山佛寺建设始于孝文帝。《续高僧传》卷27《唐代州五台山释明隐》:“五台山者,斯为神圣所憩。中台最高,所望诸山并下,上有大泉名曰太华。傍有二塔,后诸小石塔,动有百千,云是孝文从北恒安至此所立,石上人马大迹,俨然如初。”又,卷20《唐蔚州五台寺释昙韵》:“又闻五台山者,即《华严经》‘清凉山’也。世传文殊师利常所住处,古来诸僧多入祈请,有感见者具蒙示教。昔元魏孝文,尝于中台东南下三十里大孚灵鹫,置大布寺,帝曾游止。具奉圣仪,前种华园,地方二顷,夏中发艳,状同铺锦,光彩昱耀,乱人心目。”又,《法苑珠林》卷14《唐代州五台山像变现出声缘》:“唐龙朔元年,下敕令会昌寺僧会赜往五台山修理寺塔。其山属代州五台县,备有五台。中台最高,目极千里,山川如掌上,有石塔数千所,砖石垒之,斯并魏高祖孝文帝所立。台北石上,人马犬迹蹈(一作陷)文如新。”

①金墉城,在洛阳西北角,魏明帝所筑。《洛阳伽蓝记序》曰:“迁京之始,宫阙未就,高祖住在金墉城,城西有王南寺,高祖数诣沙门论议。”

十七年,诏立《僧制》四十七条。(《魏书》卷114《释老志》)①

①《法苑珠林》卷89《受舍部感应缘·齐沙门尚统》:“后至元孝文世,有光律师,验《旧羯磨》及以《戒本》,文有加减,多少不足,依大律本次第删集,现世流行,号为《新羯磨》。”光律师,盖即释僧光。《水经注》卷6《文水》:“文水又南,迳平陶县之故城东,……又南迳县右,会隐泉口。水出谒泉山之上顶,……其山石崖绝险,壁立天固,崖半有一石室,去地可五十余丈。爰有层松饰岩,列柏绮望,惟西侧一处,得历级生陟。顶上平地十许顷,沙门释僧光表建二刹。泉发于两寺之间,东流,沥石沿注山下。”平陶县,即今山西平遥。

门下:凝觉澄冲,事超俗外,渊模崇赜,理寄忘言。然非言何以释教,非世何能表真?是以三藏舒风,必资诫典;六度摛化,固凭尺波。自象教东流,千龄已半。秦汉华俗,制禁弥密。故前世英人,随宜兴例,世轻世重,以裨玄奥。先朝之世,尝为僧禁,小有未详,宜其修立。近见沙门统僧显等白云:欲更一刊定。朕聊以浅识,共详至典。事起忽忽,①触未详究。且可设法,一时粗救,世世教殿,须立白一同,更厘厥衷。②(《广弘明集》卷24《元魏孝文帝立僧尼制诏第二》)

①忽忽,大正藏本作“匆匆”。

②大正藏本无“教”字;《初学记》卷23作“且可设法一时,初救俗习,须玄白一同,更厘厥丧。”

494年甲戌(北魏太和十八年,齐明帝萧鸾建武元年⒑):

二月……壬寅,车驾北巡。癸卯,济河。……甲辰,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①闰月癸亥,次句注陉南,皇太子朝于蒲池。壬申,至平城宫。癸酉,临朝堂,部分迁留。甲戌,谒永固陵。三月庚辰,罢西郊祭天。壬辰,帝临太极殿,谕在代群臣以迁移之略。夏五月乙亥,诏罢五月五日、七月七日飨。②(《魏书》卷7《高祖纪下》)

①《魏书》卷60《韩麒麟传附子显宗传》:“既定迁都,显宗上书:‘……顷来北都富室,竞以第宅相尚,今因迁徙,宜申禁约,令贵贱有检,无得逾制。端广衢路,通利沟渠,使寺署有别,四民异居,永垂百世不刊之范,则天下幸甚矣。’”

②《通鉴》胡注:“魏端午、七夕之飨,犹寒食之飨,皆夷礼也。”

秋七月……壬辰,车驾北巡。戊戌,谒金陵。辛丑,幸朔州。……八月癸卯,皇太子朝于行宫。甲辰,行幸阴山,观云川。丁未,幸阅武台,临观讲武。癸丑,幸怀朔镇。己未,幸武川镇。辛酉,幸抚冥镇。甲子,幸柔玄镇。乙丑,南还。……戊辰,车驾次旋鸿池。庚午,谒永固陵。辛未,还平城宫。九月……壬午,帝临朝堂,亲加黜陟。……冬十月……戊申,亲告太庙,奉迁神主。辛亥,车驾发平城宫。①十有一月……己丑,车驾至洛阳。②……十有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③(《魏书》卷7《高祖纪下》)

①《魏书》卷14《神元平文诸帝子孙传》:“高祖迁都,苌以代尹留镇。”

②《续高僧传》卷16《周京师大追远寺释僧实》:“释僧实,俗姓程氏,咸阳灵武人也。……年二十六,乃得剃落。有道原法师,擅名魏代,实乃归焉。随见孝文,便蒙降礼。大和末,从原至洛。因遇勒那三藏,授以禅法,每处皇宫,谘问禅秘。……奇相超伦,有声京洛。……以保定三年(563)七月十八日,卒于大追远寺,春秋八十有八。”按:僧实26岁出家,时为501年,孝文帝已死。姑存疑。

③《通鉴》卷139:“魏主欲变易旧风,壬寅,诏禁士民胡服。国人多不悦。”胡注:“国人者,与魏同起于北荒之子孙也。”

495年乙亥(北魏太和十九年,齐建武二年):

三月……戊子,太师冯熙薨。①……夏四月庚子,车驾幸彭城。辛丑,帝为太师冯熙举哀于行在所。……庚申,行幸鲁城,亲祠孔子庙。(《魏书》卷7《高祖纪下》)

①《魏书》卷83《外戚传上》:“熙于后遇疾,绵寝四载。诏遣医问,道路相望,车驾亦数临幸焉。将迁洛,高祖亲与熙别,见其困笃,歔欷流涕。密敕宕昌公王遇曰:‘太师万一,即可监护丧事。’十九年,薨于代。车驾在淮南,留台表闻,还至徐州乃举哀。为制缌服,诏有司豫辨凶仪,并开魏京之墓,令公主之柩俱向伊洛。凡所营送,皆公家为备。又敕代给彩帛前后六千匹,以供凶用。皇后诣代都赴哭,太子恂亦赴代哭吊。”

十九年四月,帝幸徐州白塔寺。顾谓诸王及侍官曰:“此寺近有名僧嵩法师,受《成实论》于罗什,在此流通。后授渊法师,渊法师授登、纪二法师。朕每玩《成实论》,可以释人染情,故至此寺焉。”(《魏书》卷114《释老志》)①

①《广弘明集》卷24《元魏孝文帝令诸州众僧安居讲说诏第四》:“门下:凭玄归妙,固资冥风;餐慧习慈,实钟果智。故三炎检摄,道之恒规;九夏温诠,法之嘉猷。可敕诸州,令此夏安居清众,大州三百人,中州二百人,小州一百人,任其数处讲说,皆僧祇粟供备。若粟鮮徒寡,不充此数者,可令昭玄量减还闻。其各钦旌贤匠,良推叡德,勿致滥浊,惰兹后进。”

门下:徐州道人统僧逞,风识淹通,器尚伦雅,道业明博,理味渊澄。清声茂誉,早彰于徐沛;英怀玄致,夙流于谯宋。比唱法北京,德芬道俗,应供皇筵,美敷宸宇。仁叡之良,朕所嘉重。依因既终,致兹异世。近忽知闻,悲怛于怀。今路次兖濮,青泗岂遥。①怆然念德,又增厥心。可下徐州,施帛三百匹,以供追福,又可为设斋五千人。(《广弘明集》卷24《元魏孝文帝赠徐州僧统并设斋诏第五》)

①太和十九年四月,孝文帝南伐回师,游徐州彭城,又幸兖州鲁县(今山东曲阜)。期间,乃有是诏。

【题刻】■■■」■■■」比丘□□」比丘惠空侍佛。

唯大代太和十九年四」月廿八日,弟仲吕凋﹖?????昏﹖」七妻周,为亡夫故常」山太守田文(虎)[彪]、①亡息思」须﹖、亡女阿觉,释迦文佛、」弥勒二躯。又为亡夫、亡」息、eq \o\ac(□,亡)亡女,生々□值﹖,庆﹖遭」三宝,弥勒下生,■■道。」若堕三途,速合解脱。」问法解之﹖,悟无生忍□时﹖,」一切普三,有同福庆。」所愿如此。②

比丘尼■■」比丘尼法□」比丘□■」比丘阿﹖道﹖(日本《云冈金石录》第十一洞明窗东侧《妻周氏为亡夫造释迦文佛弥勒二躯记》)③

①虎,应作“彪”。《魏书》卷87《节义传》:“石祖兴,常山九门人也。太守田文彪、县令和真等丧亡,祖兴自出家绢二百余匹,营护丧事。州郡表列,高祖嘉之,赐爵二级,为上造。”

②以上题刻,厉寿田《云岗石窟寺源流考》记曰:“惟大代太和十九年四月二十八日,律仲吕道俗?????七妻,同为亡夫、故常山太守田文原、亡男思颜、亡女阿贲,造释迦文佛石像三区。又愿亡夫、息男女生化之隆,别兴三宝,弥勒下生,得道图。若堕三途,速令解脱,仰慈正觉,无边众生,并一切普亡,胥同斯庆。”

③《云冈金石录》记第11窟另有十九年造像记一则:“太﹖和﹖十九年七月廿一日。”

插图:太和十九年龛及造像题记

六月……癸卯,诏皇太子赴平城宫。①……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②戊午,诏改长尺、大斗,③依《周礼》制度,班之天下。(《魏书》卷7《高祖纪下》

①《魏书》卷22《废太子恂传》:“迁洛,诏恂诣代都。其进止仪礼,高祖皆为定。及恂入辞,高祖曰:‘今汝不应向代,但太师薨于恒壤,朕既居皇极之重,不容轻赴舅氏之丧,欲使汝展哀舅氏,拜汝母墓,一写为子之情。汝至彼,太师事毕后日,宜一拜山陵。拜讫,汝族祖南安,可一就问讯。在途,当温读经籍。(今)[如]日亲见吾也。’”按:南安,即南安王桢。

②《魏书》卷20《文成五王传》:“十九年……诏曰:‘迁洛之人,自茲厥后,悉可归骸邙岭,皆不得就茔恒代。其有夫先葬在北,妇今丧在南,妇人从夫,宜还代葬。若欲移父就母,亦得任之。其有妻坟于恒代,夫死于洛,不得以尊就卑。欲移母就父,宜亦从之。若异葬亦从之。若不在葬限,身在代丧,葬之彼此,皆得任之。其户属恒燕,身官京洛,去留之宜,亦从所择。其属诸州者,各得任意。’”

③孝文帝太和八年实行均田制,废大斗,去长尺,改重秤,以轻民赋。按:北魏尺约长29﹒6厘米。

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①(《魏书》卷7《高祖纪下》)

①孝文帝太和十七年经始洛京,十九年六宫、百官迁离代京。从398年至495年,北魏都于平城98个年头,整整97周年。

又有西域沙门名跋陀,①有道业,深为高祖所敬信。诏于少室山阴,立少林寺而居之,②公给衣供。(《魏书》卷114《释老志》)

①《续高僧传》卷16《魏嵩岳少林寺天竺僧佛陀》:“佛陀禅师,此云觉者,本天竺人。学务静摄,志在观方。结友六人,相随业道,五僧证果,惟佛陀无获,遂勤苦励节,如救身衣,进退惟谷,莫知投厝。时得道友曰:‘修道借机,时来便克。非可斯须,徒为虚死。卿于震旦,特是别缘,度二弟子,深有大益也。’因从之游历诸国,遂至魏北台之恒安焉。时值孝文,敬隆诚至,别设禅林,凿石为龛,结徒定念。国家资供,倍加余部,而征应潜著,皆异之非常人也。恒安城内康家,资财百万,崇重佛法,为佛陀造别院,常居室内,自静遵业。有小儿,见门隙内炎火赫然,惊告院主,合家总萃,都无所见。其通征玄观,斯例众也。识者验,以为得道矣。后随帝南迁,定都伊洛,复设静院,敕以处之。而性爱幽栖,林谷是托,屡往嵩岳,高谢人世。有敕,就少室山,为之造寺,今之少林是也。帝用居处,四海息心之俦,闻风响会者,众恒数百。笃课出要,成济极焉。时或告众曰:‘此少林精舍,别有灵祇卫护,一立已后,终无事乏。’由使造者弥山,而僧廪丰溢。……时又入洛,将度有缘,沙门慧光,年立十二,……遂度之。解冠终古,具如别传。又令弟子道房,度沙门僧稠,教其定业。自化行东夏,唯此两贤,得道记之,谅有深疑。年渐迟暮,不预僧伦,委诸学徒,自相成业,躬移寺外,别处零房。感一善神,常随影护,亦令设食而祠飨之。后报欲终,在房门之壁手画神像,于今尚存。”按:佛陀在平城“别设禅林,凿石为龛,结徒定念”之地,必今云冈沟诸处石窟之一,而青磁窑石窟最有可能。

②《历代名画记》卷7:“僧迦佛陀禅师,天竺人。学行精悫,灵感极多。初在魏,魏帝重之。至隋,隋帝于嵩山起少林寺,至今房门上有画神,即是迦佛陀之迹。”

插图:青磁窑石窟全景、侧景、窟内

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始诏天下用钱焉。十九年,冶铸粗备,文曰“太和五铢”,诏京师及诸州镇皆通行之。内外百官禄皆准绢给钱,绢匹为钱二百。(《魏书》卷110《食货志》)

【题刻】夫幽宗玄明,非□□无以光其化;真容速」隐,①非图像莫能显其迹。②于是□颜□世,③」长夜启正觉之悟;道仪滋□,④□以留叙」□之敬。于是□于先岁,⑤德eq \o\ac(□,谈)谈来世者矣。」含生有识,莫不兴慈以树eq \o\ac(□,善)善,积福以资」常。⑥卷舒待时,屈指常湛。皇上eq \o\ac(□,圣)圣历eq \o\ac(□,穹)穹宇,」化超唐虞。况乃世荫灵征,⑦津沐玄□者」哉。吴氏eq \o\ac(□,忠)忠eq \o\ac(□,伟)伟,为亡息冠军将军、eq \o\ac(□,华)华□侯」吴天恩造像并窟,得依岩侧,妙姿□□。⑧」洸々焉,鉴真容之在于虚空;丽□□,□」释迦本生。⑨藉此微福,愿亡儿生々遇□,」长辞eq \o\ac(□,苦)苦eq \o\ac(□,海)海,腾神净土,□化瀰隆,三法□」敷,万累消融。寻吴氏家先,忠和著□,□」孝并举。至子孙兴茂,绍隆家嗣,□□□」助,彫零而立,惟孤惟念,□微□□,□□」单志,书颂于玄石。其辞曰:」辽﹖々真道,貌々玄凍,⑩非声非□,非□□」知。化由物感,藉应迪昭,eq \o\ac(○,11)11光融□□,□□」九居。eq \o\ac(□,後)後宁熟世,兴由帝王,eq \o\ac(○,12)12非定□□,eq \o\ac(○,13)13」□□□□。薄有深悟,□石□光,依岩□□,eq \o\ac(○,14)14」□□□□。愿□亡儿常eq \o\ac(□,谒)谒□eq \o\ac(□,应)应eq \o\ac(□,生)生□□」□……。(云冈第38窟外壁上部《吴氏造像造窟记》)eq \o\ac(○,15)15

①速,日本《云冈金石录》作“冲”。按:这里收录的碑文,以《云冈金石录》与通一、董玉祥《云冈第五0窟的造像艺术》(《现代佛学》1963年第2期)的辨识为基础形成。笔者多次凝视原碑,近之恍惚,远之莫辨,又不敢拓。

②显,《云冈金石录》作“辟”。

③□颜,《云冈金石录》作“令须”。

④道,《云冈金石录》作“遵”。

⑤先,《云冈金石录》作“无”。

⑥兴、积、福,《云冈金石录》分别作“须”、“权”、“掇”;常,通一作“当”。

⑦征,通一作“徹”。

⑧得、岩侧、姿,《云冈金石录》分别作“漏”、“举倒”、“安”。

⑨迦本,《云冈金石录》作“加平”。

⑩貌々玄凍,通一作“邈貌玄凛”。

eq \o\ac(○,11)11藉,《云冈金石录》作“兹”;昭,通一作“诸”。

eq \o\ac(○,12)12兴,通一作“乐”。

eq \o\ac(○,13)13定□,通一作“是在”。

eq \o\ac(○,14)14□石□光,通一作“将石窟免”;岩,《云冈金石录》作“征”。

eq \o\ac(○,15)15该造像题记,横长方形,雕刻在第38窟上方(附碑的大石块,约1958年掉落,1975年重归原位)。由于碑的西边漫泐、风化,所以无法确定其年代。然而,1929年底历史语言研究所赵邦彦来云冈,所撰《调查云冈造像小记》中曾明确记述:“太和十九年碑——碑在第四十三洞口外左方。记文甚长,惜风雨剥蚀,文字漫漶。”其所谓四十三洞,是以今第20窟为第二十五洞,以西的第十八个洞窟,正是今天的第38窟,非此碑莫属。同年秋九月,古物保管委员会常惠来云冈调查佛头被盗事件,其报告中,也提及此碑。只是常氏将今第20窟编为第二十二洞,以西第十八窟定在今第39窟,称为“塔窑洞”。他讲:“太和十九年碑在此洞外,约于民国十年左右发现者,字迹模糊,未有拓片。”今第39窟外东侧,所知只此一碑。

496年丙子(北魏太和二十年,齐建武三年)

二十年春正月丁卯,诏改姓为元氏。(《魏书》卷7《高祖纪下》)

【题刻】太和廿年」五月,■」弟子■」为■■■(日本《云冈金石录》第十一洞西壁《太和二十年弟子造像记》)①

①《云冈金石录》记第11窟西壁尚有《太和二十年七月记》一则:“太和廿年七月。”

十有二月甲子,以(西)[南]北州郡旱俭,遣侍臣循察,开仓赈恤。……恒州刺史穆泰等在州谋反,遣行吏部尚书任城王澄案治之。①(《魏书》卷7《高祖纪下》)

①北魏定都平城,京畿地区号称司州;孝文迁洛,改为恒州。《魏书》卷105《天象志二》:“二十年[十有]二月,恒州刺史穆泰谋反,伏诛,多所连及。”按照后来北魏河阴之变,死难王公大臣宅第多捐为寺院之例,疑云冈石窟西部多有穆泰等被诛家属追福小窟。

时沙门道登,①雅有义业,为高祖眷赏,恒侍讲论。曾于禁内与帝夜谈,同见一鬼。二十年卒,高祖甚悼惜之,诏施帛一千匹。又设一切僧斋,并命京城七日行道。又诏:“朕师登法师奄至徂背,痛怛摧恸,不能(已)[己]已。比药治慎丧,未容即赴,便准师义,哭诸门外。”缁素荣之。(《魏书》卷114《释老志》)

①《南齐书》卷45《始安贞王道生传附子遥昌传》:“建武……二年,虏主元宏寇寿春,遣使呼城内人,遥昌遣参军崔庆远、朱选之诣宏。……宏大笑。明日引军向城东,遣道登道人进城内施众僧绢五百匹,庆远、选之各裤褶络带。”

497年丁丑(北魏太和二十一年,齐建武四年)

二十有一年春正月……乙巳,车驾北巡。二月……癸酉,车驾至平城。甲戌,谒永固陵。癸未,行幸云中。三月庚寅,车驾至自云中。辛卯,谒金陵。乙未,车驾南巡。(《魏书》卷7《高祖纪下》)①

①《广弘明集》卷24《元魏孝文帝岁施道人应统帛诏第六》:“门下:应统仰绍前哲,继轨道门,徽伫玄范,冲猷是托。今既让俗名,理宜别供。可取八解之义,岁施帛八百匹。准四辈之贶,随四时而给。又修善之本,实依力命;施食之因,内典所美。可依朝官上秩,当月而施。所以远譬深理者,匪独开崇俗心,抑亦奖励道意耳。”按:应统,其人不详。

【发愿文】太和廿一年三月廿三日,大像主侯」[累+页]妻,为所生父母、家」口□□,愿造释迦石像。」安息璜子如、」侯[累+页]妻史和妃侍佛。①(金申《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61《侯[累+页]妻造释迦坐佛》)

①此砂岩佛像,高36厘米,现藏日本,见日本东京古董店龙泉堂编《龙泉集芳》。该主佛,同与云冈第11~13窟外壁龛的“秀骨清像”。

插图:侯[累+页]妻造释迦坐佛、云冈第十一窟外壁像

二十一年五月,诏曰:“罗什法师可谓神出五才,志入四行者也。今常住寺,犹有遗地,钦悦修踪,情深遐远,可于旧堂所,为建三级浮图。又见逼昏虐,为道殄躯,既暂同俗礼,应有子胤,可推访以闻,当加叙接。”先是,立监福曹,又改为昭玄,备有官属,以断僧务。①高祖时,沙门道顺、惠觉、②僧意、③惠纪、④僧范、道弁、⑤惠度、⑥智诞、⑦僧显、僧义、僧利,⑧并以义行知重。(《魏书》卷114《释老志》)

①《隋书》卷27《百官志中》:“后齐制官,多循后魏”,“昭玄寺,掌诸佛教。置大统一人,统一人,都维那三人。亦置功曹、主簿员,以管诸州郡县沙门曹。”

②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按出《贤愚经》者有慧觉,或即此人。”见本书445年条。

③《续高僧传》卷26《魏太山朗公谷寺释僧意传》:“释僧意,不知何人,贞确有思力,每登座讲说,辄天花下散在于法座。元魏中,住太山朗公谷山寺,聚徒教授。迄于暮齿,精诚不倦。寺有高骊像、相国像、胡国像、女国像、吴国像、昆仑像、岱京像,如此七像并是金铜,俱陈寺堂,堂门常开,而鸟兽无敢入者。至今犹尔。……”按:岱京,即代京平城,可见当年平城造像辗转远至。

④惠纪,即“慧记”、“慧纪”、“道记”。《广弘明集》卷24《元魏孝文帝为慧纪法师亡施帛设斋诏第七》:“门下:徐州法师慧纪,凝量贞远,道识淳虚,英素之操,超然世外;综涉之功,斯焉罕伦。光法彭方,声茂华裔,研论宋壤,宗德远迩。爰于往辰,唱谛鹿苑,作匠京缁,延赏贤丛。倏矣死魔,忽歼良器,闻之悲哽,伤恸于怀。可敕徐州施帛三百匹,并设五百人斋,以崇追益。”

⑤道弁,汤用彤以为《续高僧传》之“道辩”。我认为,道辩乃《释老志》载世宗时高僧“惠辨”。《出三藏记集》卷5谓《宝车经》的作者“北国淮州比丘昙辩”,《历代三宝记》卷9补充说“齐武帝世(483~493年),元魏淮川沙门释昙辩出”。此昙辩,盖即道弁,应属北上平城的徐州僧匠之列。

⑥惠度,即“昙度”、“法度”,《广弘明集》卷2《元魏书·释老志》又作“慧度”。

⑦智诞,疑即太延三年(437)在凉州城撰《毗婆沙经序》的沙门“道梴”(又作“道挻”)。

⑧以上名僧,唯道顺、僧范、僧利三人不详。

498年戊寅(北魏太和二十二年,齐建武五年)

夫灵踪□启,则攀宗靡寻;容像不陈,则崇之必□。是以真颜□于上龄,遗形敷于下叶。暨于大代,兹功厥作。……太和廿二年九月十四日讫。朱义章书,孟达文。(清王昶《金石萃编》卷27《始平公造像记》)①

①该题记,在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上层东大龛,今名《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我觉得,文中“暨于大代,兹功厥作”句,耐人寻味。起码说明,当时人认为石窟寺的开凿,到在北魏方盛。

帝频岁南征,后遂与中官高菩萨私乱。……帝闻,因骇愕,未之信,而秘匿之。此后,后渐忧惧,与母常氏求托女巫,祷厌孝文疾不起,一旦得如文明太后辅少主称命者,赏报不赀。又取三牲,宫中祆祠,①假言祈福,专为左道。……帝至洛,②执问菩萨、双蒙等,具得情状。……让后曰:“汝有妖术,可具言之。”后乞屏左右,有所密状。……事隐,人莫知之。(《北史》卷13《后妃传上》)

①祆祠,《魏书》卷13《孝文幽皇后传》作“妖祠”。《周书》卷50《波斯传》云:“俗事火祆神。”《北史》卷97《西域传》曰:“康国者,康居之后也。……有胡律,置于祆祠,将决罚,则取而断之。”《魏书》、《隋书》本传亦相同。按:祆教是中国对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称呼,北朝时传入中国,唐代广为传播。但我国古籍中“祆”与“妖”往往相通,此幽皇后冯氏所为难以定性,姑录存疑。

②孝文帝闻后秽乱,在是年九月;班师回洛,在十二月。

初,太兴遇患,请诸沙门行道,所有资财,一时布施,乞求病愈,名曰“散生斋”。及斋后,僧皆四散,有一沙门方云乞斋余食。太兴戏之曰:“斋食既尽,唯有酒肉。”沙门曰:“亦能食之。”因出酒一斗,羊脚一只,食尽犹言不饱。及辞出后,酒肉俱在,出门追之,无所见。太兴遂佛前乞愿,向者之师当非俗人,若此病得差,即舍王爵入道。未几便愈,遂请为沙门,表十余上,乃见许。时高祖南讨在军,诏皇太子于四月八日为之下发,施帛二千匹。①既为沙门,更名僧懿,②居嵩山。太和二十二年终。(《魏书》卷19上《京兆王子推传》)

①京兆王元太兴剃发为僧,约在太和十九年。然二十年十一月犹改封为西河王。

②《广弘明集》卷29录有“元魏懿法师”(频伽藏本作“元魏释懿”)《伐魔诏并序》、《破魔露布》,乃大兴所作。《序》云:“夫生在三界,恒为四魔所娆。……懿身处下流,……昔在年幼,尝作《破魔露布》,文虽鄙拙,颇为好事者所传。自迁都之后,寓在洛阳,忽于故塔之中得此本文。时遇值今国都法师尚在金刚波若寺讲《胜鬘经》,辄以呈示。(得)法师学涉内外,甚好文彩,乃更披经卷,赐示魔事,兼得拟符氏时释道安《檄魔文》,共寻玩之。复竭愚浅,修改旧文,更作《平魔赦》,重荐法师,更无嫌也。但安公檄文直推天魔,凡为世患,经列有四,且天魔权变,非浮情所测;烦恼阴死,为患实深。辄更起《伐魔诏》、《慰劳文》,冠之于初。是以前后不同,文颇繁重,冀信心君子两得行之。辄并编安法师檄文为次,合为一卷。”由上,知《破魔露布》撰于代都之时,《伐魔诏》、《慰劳文》撰于洛阳。其文义艰涩,这里不载。

499年己卯(北魏太和二十三年,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元年)

三月庚辰,车驾南伐。……夏四月丙午朔,帝崩于谷塘原之行宫,时年三十三。①……帝幼有至性,……雅好读书,手不释卷。②《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已后诏册,皆帝之文也。(《魏书》卷7《高祖纪下》)

①《辩正论》卷3:“魏高祖孝文皇帝,讳宏。神光照室,和气充庭;仁孝绰然,岐嶷显著。听览政事,从善如流;哀矜百姓,恒思济益。以太后忌日,哭于陵左,绝膳二日,哭不辍声。仍于邺都造安养寺,硕德高僧,四方云集。六宫侍女,皆持年三月六。其精进诵经者,并度出家。事无大小,务于(赒给)[周洽]。常谓:‘史官无讳国(恶)[忌]。’手不释卷,览之便讲;爱奇好士,情如饥渴。善谈庄老,尤敦释义;才藻富赡,文章百篇。悠然远迈,不以世务妨道。而幼承洪绪,早著睿圣之风。时以文明摄事,优游拱己,玄览独得,著自不言,神契所标,固以符于冥化。及躬总大政,一日万机,十许年间,曾不暇给。钦明稽古,(叶)[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文章。然而尽圣穷神,继天绍历,奉为先皇,于大觉寺修葺堂宇。嚫施隆厚,供给丰华;影塔经台,粲然备举;上标金剎,下列银楹;雁翼临云,龙首承日;名僧继踵,法侣排肩;朝步莲池,暮栖香阁;风流慧苑,梵响禅林。召三百许僧,六时不坠。所度僧尼一万四千人。”按:邺都,疑指平城都。

②《封氏闻见记》卷2《典籍》:“魏孝文始都洛邑,借书于齐,秘府稍仅充实。”

【题刻】唯大魏太和廿三年,岁次己卯,四月丙午朔,八日癸丑,」诸军事、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上为」皇帝陛下,敬造石窟一区。」夫灵觉冲虚,非像无以答其形;妙门潜寂,非唱□□」生灭昧。识于慧旦,将以轮回,尘网缠服,□弊……」释加如来,契慈心于因初,达妙致于遐劫。□」揖慧舟,以拯溺夷;俎﹖济艰,人天仰德。功盖……」我皇代受命,光□□□,日新景福,增崇圣□。……」皇帝陛下诞禀﹖□□,□高振古,游神虚宗,……」兴,援及州镇,靡不□□。况景籍荫洪基,根……」土虽丽,岂同岩石之固?于州城东北一百……eq \o\ac(□,左)左」暨浩沧,右带龙川,临清流以藻秽,背修峦……」明。可以轨瞩东民,信之威训。穆然存道,久……」皇帝陛下资化无为,一同率土,享祚齐……」明元皇帝栖神常住,降及一切,普沾……」是诣,速证大果。又愿己身并诸眷属,……」文靡述国之杰,祉可无称乎?故于……」玄觉体空真□□□公谁究竟悟兹……」空有,同照无微,□□调风,洒泽怀……」详陟太合,想作□□,雕岩镂馆,……」建兹华窟,投心请庆。仰愿圣……」上愿明元皇帝神栖妙宫,受道……(辽宁义县万佛堂《北魏元景造像题记》)①

①万佛堂石窟,位于辽宁义县县城西北8公里的福山(又称“万佛山”,砂岩地质)南麓,大凌河北岸。石窟坐南朝北,东西分布有大小洞窟17个,窟外小龛12个,造像500余尊。北魏晚期开凿,窟形、造像模仿云冈石窟,明显属于云冈艺术风格之流亚,可能是东徙的平城僧匠所为。今遗北魏造窟题记两方,《元景造像题记》即其一,在西区第5窟内南壁。据考证,元景系明元帝之曾孙、孝文帝之族叔祖,时任营州(今朝阳)刺史。该窟系元景为孝文帝祈福而建,而窟室规模、造像特点,又与毗邻的第6窟相近,疑是双窟。第6窟主尊为交脚弥勒,其波状发髻与云冈第16窟和第6窟主佛相似,其面相、服饰与云冈第7、8窟交脚弥勒相似。碑文中,发愿明元帝神栖常住,令人颇多遐思。莫非第6窟交脚弥勒即是明元帝形象?

插图:义县万佛堂西区第5、6窟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