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云冈石窟编年史
五代辽朝纪事

908年戊辰(唐天祐五年,①后梁太祖朱晃开平二年)

及武皇丧事有日,②嗣本监护其事,改云中防御使、云蔚应朔等州都知兵马使,加特进、检校太保。九年,周德威讨刘守光,嗣本率代北诸军、生熟吐浑,收山后八军,得纳降军使卢文进、武州刺史高行珪以献。幽州平,论功授振武节度使,号“威信可汗”。(《旧五代史》卷52《唐书·李嗣本传》)

①时入五代十国,然河东李氏境内犹奉唐朝正朔。大同在其境,故从其年号。

②后唐武皇李克用是年正月卒于晋阳,葬于雁门。墓在今代县城西七里铺,忻州考古队发掘。

916年丙子(唐天祐十三年,后梁末帝朱瑱贞明二年,辽太祖耶律亿神册元年)

十三年,王檀逼太原,存璋率汾州之军入城固守,授大同防御使、应蔚朔等州都知兵马使。秋,契丹攻蔚州,阿保机遣使驰木书求赂,存璋斩其使。契丹逼云州,存璋拒守,城中有古铁车,乃镕为兵仗,以给军士。敌退,以功加检校太傅、大同军节度使、应蔚等州观察使。十九年四月,以疾卒于云州府第。(《旧五代史》卷53《唐书·李存璋传》)

918年戊寅(唐天祐十五年,后梁贞明四年,辽神册三年)

三年春正月丙申,以皇弟安端为大内惕隐,命攻云州及西南诸部。①(《辽史》卷1《太祖纪上》)

①《辽史》卷64《皇子表》:“神册三年,讨平云州。”

921年辛巳(唐天祐十八年,后梁贞明七年、龙德元年⒌,辽神册六年)

梁末帝龙德元年,禁天下私度僧尼。有愿出家,勒入京比试后,祠部上请焉。后唐无闻。(《僧史》卷2《管属僧尼》)

924年甲申(后唐庄宗李存勖同光二年,辽天赞三年)

秋七月……庚申,以应州为云州属郡,……八月……丙子,以云州刺史、雁门以北都知兵马使安元信为大同军节度留后。(《旧五代史》卷32《唐书·庄宗纪六》)

后唐庄宗同光二年九月,敕天下应有本朝所造寺观,宜令所在长吏取寺司尝住物添修,至万寿节日须毕其功。①(《册府元龟》卷52)②

①《藕香零拾》收录《元河南志》卷1:“立德禅院,后唐同光二年庄宗为僧无学大师契澄建,三年赐名。契澄,姓史,云州人,骁勇善斗战,号史银枪。从庄宗入洛,自请度为僧。”

②《僧史》卷3《赐僧紫衣》:“庄宗喜赐僧紫衣,晋汉周皆尔。”

925年乙酉(后唐同光三年,辽天赞四年)

同光三年……二月……甲戌,……以大同军留后安元信为沧州节度使。……六月癸亥,云州上言:去年契丹从碛北归帐,达靼因相掩击,其首领于越族帐自碛北以部族羊马三万来降,已到南界,今差使人来赴阙奏事。(《旧五代史》卷32《唐书·庄宗纪六》)

同光三年,复以云州为大同军节度使。(《辽史》卷41《地理志五》)

926年丙戌(后唐同光四年、明宗李亶天成元年⒋,辽天显元年)

六月……丙申,新州留后张庭裕、云州留后高行珪并正授本军节度使。①(《旧五代史》卷36《唐书·明宗纪二》)

①《旧五代史》卷38《唐书·明宗纪四》:天成二年九月“己未,以前云州节度使高行珪为邓州节度使。”

明宗天成元年十一月,敕:“……今日已前修改得寺院,无令毁废。自此已后,不得辄有建造。如要愿在僧门,亦宜准佛法条例,官坛受戒,不得擅私剃度。”(《册府元龟》卷52)①

①《佛祖统记》卷42:“天成元年诞节,敕僧录云辩与道士入内殿谈论。”

927年丁亥(后唐天成二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天显二年)

夏四月……辛丑,以前利州节度使张敬询为云州节度使。①……十二月……己卯,蔚州刺史周令武得代归阙,帝问北州事,令武奏曰:“山北甚安,②诸蕃不相侵扰。③雁门已北,东西数千里,斗粟不过十钱。”(《旧五代史》卷38《唐书·明宗纪四》)

①《旧五代史》卷61《唐书·张敬询传》:“张敬询,胜州金河县人,世为振武军牙校。祖仲阮,历胜州刺史。父汉环,事武皇为牙将。敬询当武皇时,专掌甲坊十五年,以称职闻。……明宗即位,正授昭武军节度使。天成二年,诏还京师,复授大同节度使,至镇,招抚室韦万余帐。四年,征为左骁卫上将军。”

②考“山北”之称,五代以后出现,或谓幽州(今北京)山北,或谓河东并州恒山之北,北宋、辽金后渐成俗称,又谓之山后、岭北。其雁门关外称山北,疑始于唐后期,朱邪“执宜乃保神武川之黄花堆,更号阴山北沙陀”(《新唐书》卷218《沙陀传》)。既名阴山北沙陀,实际驻牧大同盆地,山北遂有厥指。北宋时,因与辽朝以恒山为界,山北、山后之称成为习惯。而辽、金皆于今北京立都,今大同、张家口等太行山以西地区,又有山右、山西之称。山西,初为辽金大同西京区域的专称,元代以降,遂定制为山西行省,囊括全晋。这便是今天山西省的由来。

③《辽史》卷31《营卫志上》:“并、营以北,劲风多寒,随阳迁徙,岁无宁居,旷土万里,寇贼奸宄乘隙而作。”

928年戊子(后唐天成三年,辽天显三年)

九月乙亥,以捧圣左右厢副都指挥使索自通为云州节度使。①……冬十月……戊辰,以云州节度使索自通领寿州节度使,以前云州节度使张温复为云州节度使。(《旧五代史》卷39《唐书·明宗纪五》)

①《旧五代史》卷65《唐书·索自通传》曰:“出为大同军节度使”。再联系张敬询的职务,可知此时:云州节度使,即大同军节度使。

929年己丑(后唐天成四年,辽天显四年)

夏四月……契丹寇云州。……五月……云州奏,契丹犯塞。六月……壬寅,夔州节度使杨汉章移镇云州。①……冬十月……以云州节度使张敬询为左骁卫上将军。(《旧五代史》卷40《唐书·明宗纪六》)

①《旧五代史》卷42《唐书·明宗纪八》:长兴二年三月庚辰,“以前云州节度使杨汉章为安州节度使。”

930年庚寅(后唐天成五年、长兴元年⒉,辽天显五年)

夏四月……丁巳,云州奏:掩袭契丹,获头口万计。……十一月……庚午,应州节度使张敬达移云州,以捧圣都指挥使、守恩州刺史沙彦(询)[珣]为应州节度使。(《旧五代史》卷41《唐书·明宗纪七》)

932年壬辰(后唐长兴三年,辽天显七年)

十一月……丁亥,以河阳节度使兼六军诸卫副使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兼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时契丹帐族在云州境上,与群臣议择威望大臣以制北方,故有是命。……乙巳,云州奏,契丹主在黑榆林南捺剌泊造攻城之具。(《旧五代史》卷43《唐书·明宗纪九》)

933年癸巳(后唐长兴四年,辽天显八年)

三月……以右龙武统军张温为云州节度使。(《旧五代史》卷44《唐书·明宗纪十》)

张敬达,字志通,代州人,小字生铁。……敬达少以骑射著名,庄宗知之,召令继父职,平河南有功,继加检校工部尚书。明宗即位,历捧圣指挥使、检校尚书左仆射。长兴中,改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超授检校司徒,领钦州刺史。三年,加检校太保、应州节度使。四年,迁云州。时以契丹率族帐自黑榆林捺剌至没越泊,云借汉界水草,敬达每聚兵塞下,以遏其冲,契丹竟不敢南牧,边人赖之。(《旧五代史》卷70《唐书·张敬达传》)

934年甲午(后唐闵帝李从厚应顺元年、末帝李从珂清泰元年⒋,辽天显九年)

九月……乙卯,次云州。(《辽史》卷3《太宗纪上》)

九月……己未,云州奏,契丹寇境。冬十月……契丹寇云、应州,诏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率兵屯代州。……十一月……甲寅,以振武节度使杨光远充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兵马都虞候。(《旧五代史》卷46《唐书·末帝纪上》)

935年乙未(后唐清泰二年,辽天显十年)

清泰二年春正月……乙丑,云州节度使张温移镇晋州,以西京留守安重霸为云州节度使。①秋七月……甲辰,以右神武统军沙彦珣权知云州。……八月……辛巳,以权知云州、右神武统军沙彦珣为云州节度使。……十一月……以徐州节度使张敬达为晋州节度使,依前充大同、振武、威塞、彰国等军兵马副总管。(《旧五代史》卷47《唐书·末帝纪中》)

①《旧五代史》卷61《唐书·安重霸传》:“安重霸,云州人也。性狡谲,多智算。初,自代北与明宗俱事武皇,因负罪奔梁,在梁复以罪奔蜀,蜀以蕃人善骑射,因为亲将。……天成初,用为阆州团练使,未几,召还为左卫大将军,常以奸佞揣人主意,明宗尤爱之。……清泰初,移授西京留守、京兆尹。……其年冬,改云州节度,居无何,以病求代,时家寄上党,及归而卒。”

三月……辛亥,功德使奏:“每年诞节,诸州府奏荐僧道,其僧尼欲立讲论科、讲经科、表白科、文章应制科、持念科、禅科、声赞科,道士欲立经法科、讲论科、文章应制科、表白科、声赞科、焚修科,以试其能否。”从之。(《旧五代史》卷47《唐书·末帝纪中》)

936年丙申(后唐清泰三年、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元年⒒,辽天显十一年)

秋七月……丁酉,云州节度使沙彦珣奏,此月二日夜,步军指挥使桑迁作乱,以兵围子城,彦珣突围出城,就西山据雷公口。三日,招集兵士入城诛乱军,军城如故。……八月……己巳,云州沙彦珣奏,供奉官李让勋送夏衣到州,纵酒凌轹军都行,劫杀兵马都监张思慇、都指挥使党行进,其李让勋已处斩讫。(《旧五代史》卷48《唐书·末帝纪下》)

十一月丁酉,皇帝即位,国号晋。以幽、涿、蓟、檀、顺、瀛、莫、蔚、朔、云、应、新、妫、儒、武、寰州入于契丹。①(《新五代史》卷8《晋本纪·高祖纪》)

①《旧五代史》卷75《晋书·高祖纪一》“是日,帝言于戎王,愿以雁门已北及幽州之地为戎王寿,仍约岁输帛三十万,戎王许之。”按:是日,即十一月十二日,契丹主在太原册立石敬瑭为晋帝。

今楼有铜钟,其上款识,乃是清泰三年岁在丙申所铸造也。(朱弁《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

937年丁酉(后晋天福二年,辽天显十二年)

吴峦,字宝川,汶阳卢县人也。少好学,以经业从乡试下第。唐长兴初,为沙彦珣从事,累迁大同军节度判官。高祖建号,契丹之援太原也,彦珣据云中,二三顾望,及契丹还塞,彦珣出城迎谒,寻为所掳。时峦在城中,谓其众曰:“岂有礼义之人而臣于异姓乎。”即与云州将吏阖门拒守。契丹大怒,攻之,半岁不能下。高祖致书于契丹,乃解围而去。①召峦归阙,授徐州节度使。(《旧五代史》卷95《晋书·吴峦传》)

①《辽史》卷3《太宗纪上》:“十二年春正月丙辰,次堆子口。唐大同军节度判官吴峦闭城拒命,遣崔廷勋围其城。庚申,上亲征,至城下谕之,峦降。辛酉,射鬼箭于云州北。”按:吴峦被石敬瑭南调任职,史有明载。“峦降”,奉后晋诏也。

938年戊戌(辽天显十三年、会同元年⒒,后晋天福三年)

十一月……大赦,改元会同。是月,晋复遣赵莹奉表来贺,以幽、蓟、瀛、莫、涿、檀、顺、妫、儒、新、武、云、应、朔、寰、蔚十六州并图籍来献。①于是诏以皇都为上京,府曰临潢,升幽州为南京,南京为东京。改新州为奉圣州,武州为归化州。(《辽史》卷4《太宗纪下》)

①宋田况《儒林公议》卷下:“契丹,自阿保机雄据燕北之地,修其国之威法,诸戎逐渐为所制。……石晋求援,为耶律德光所立,约为父子之国,岁输绢三十万,举雁门以北及幽州之地为德光寿,……山后郡县,俗情笃实,高上武士,士农工商,四者俱备,以资其用。其主虽迁徙出入,非庐不居,然有垣垒宫室矣。其民虽瘃堕寒冽,非旃毳不御,然有衣服染绩矣。自开运中,德光乱华,尽得吾朝帑实、图书、服器、工巧,事多摹拟中国,久而益盛矣。始石晋时,关南、山后初莅虏,民既不乐附,又为虏所侵夺,日久企思中国声教,常若偷息苟生。周世宗止平关南,功不克就。岁月既久,汉民宿齿尽逝,新少者渐便习不怪,然居常右虏下汉。”“契丹既有幽蓟及雁门以北,亦开选举,以收士心。”

张彦超,本沙陀部人也。……天成中,擢授蔚州刺史。素与晋高祖不协,属其总戎于太原,遂举其城投于契丹,即以为云州节度使。(《旧五代史》卷129《周书·张彦超传》)

944年甲辰(辽会同七年,后晋出帝石重贵开运元年⒎)

八月……晋镇州兵来袭飞狐,大同军节度使耶律孔阿战败之。(《辽史》卷4《太宗纪下》)

945年乙巳(辽会同八年,后晋开运二年)

十二月……乙丑,云州节度使耶律孔阿获晋谍者。(《辽史》卷4《太宗纪下》)

947年丁未(辽会同十年、大同元年⒉、世宗耶律阮天禄元年⒐,后汉高祖刘暠天福十二年)

【碑文】公讳从赟,字温毅。……唐清泰初,事云州元帅沙公,遂补为马步使,典疑难之狱。……会嗣圣皇帝提虎旅而越雁门,剪唐师而解晋难,公遂率身而归焉,乃授大同军节度副使、……洎天授皇帝出绍丕基,①特旌勋旧,授大同军节度使,检校司徒。由是安民和众,吐惠含仁,抑酋豪而恤鳏寡,重刑罚而轻赋役。期月之间,政成事立;三年之内,家给人足。(大同市博物馆藏《许从赟墓志》)

①辽世宗号“天授皇帝”。

952年壬子(辽穆宗耶律璟应历二年,后周太祖郭威广顺二年)

九月甲寅朔,云州进嘉禾,四茎二穗。①(《辽史》卷6《穆宗纪上》)

①《辽史》卷59《食货志上》:“应历间,云州进嘉禾,时谓重农所召。”

953年癸丑(辽应历三年,后周广顺三年)

三月……庚寅,如应州击鞠。(《辽史》卷6《穆宗纪上》)

954年甲寅(辽应历四年,后周显德元年)

通乐石窟,魏曾灭法,因白足高僧,帝令恒安即云州,西北三十里武周山谷北面石崖凿石窟,就其寺,初名通乐,亦号灵岩。有大石堂,高广二十丈,受三千人。相连三十里,日供千人。僧昙(明)[曜],高僧。(《义楚六帖》卷21)①

①宋齐州开元寺释义楚《义楚六帖》,成书于此年。上文系对唐道宣记述云冈石窟的改编。

955年乙卯(辽应历五年,后周世宗柴荣显德二年)

周显德二年,废天下寺院,存者二千六百有奇,废者三万三百有奇,见僧四万二千有奇,尼一万八千有奇,①此但河、洛、关、陕、山东、江北数省,未及天下之半,而数已如此矣。有令民间铜器、佛像输官铸钱。②世宗谓侍臣曰:“卿辈勿以毁佛为疑。夫佛以善道化人,苟志于善,斯奉佛矣,彼铜像岂所谓佛耶?且吾闻,佛在利人,虽头目犹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此虽矫俗弥惑之言,然与佛教济人之旨有吻合者,唐家三百年陋习,片言而止,真英主也。③(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17《释道》)

①《旧五代史》卷115《世宗纪》:“是岁,诸道供到帐籍,所存寺院凡二千六百九十四所,废寺院凡三万三百三十六,僧尼系籍者六万一千二百人。”

②《通鉴》卷192:“帝以县官久不铸钱,而民间多销钱为器皿及佛像,钱益少,九月丙寅朔,敕始立监采铜铸钱,自非县官法物、军器及寺观钟磬钹铎之类听留外,自余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直;过期隐匿不输,五斤以上其罪死,不及者论刑有差。”

③《旧五代史》卷115《世宗纪》:五月“甲戌,诏曰:释氏贞宗,圣人妙道,助世劝善,其利甚优。前代以来,累有条贯,近年已降,颇紊规绳。近览诸州奏闻,继有缁徒犯法,盖无科禁,遂至尤违,私度僧尼,日增猥杂,创修寺院,渐至繁多,乡村之中,其弊转甚。漏网背军之辈,苟剃削以逃刑;行奸为盗之徒,托住持而隐恶。将隆教法,须辨否臧,宜举旧章,用革前弊。诸道州府县镇村坊,应有敕额寺院,一切仍旧;其无敕额者,并仰停废;所有功德佛像及僧尼,并腾并于合留寺院内安置。天下诸县城郭内,若无敕额寺院,只于合停废寺院内,选功德屋宇最多者,或寺院僧尼各留一所,若无尼住,只留僧寺院一所。诸军镇坊郭及二百户已上者,亦依诸县例指挥。如边远州郡无敕额寺院处,于停废寺院内僧尼各留两所。今后并不得创造寺院兰若。王公戚里诸道节刺已下,今后不得奏请创造寺院及请开置戒坛。男子女子如有志愿出家者,并取父母、祖父母处分,已孤者取同居伯叔兄处分,候听许方得出家。男年十五已上,念得经文一百纸,或读得经文五百纸,女年十三已上,念得经文七十纸,或读得经文三百纸者,经本府陈状乞剃头,委录事参军、本判官试验经文。其未剃头间,须留发髻,如有私剃头者,却勒还俗,其本师主决重杖勒还俗,仍配役三年。两京、大名府、京兆府、青州各处置戒坛,候受戒时,两京委祠部差官引试,其大名府等三处,只委本判官、录事参军引试。如有私受戒者,其本人、师主、临坛三纲、知事僧尼,并同私剃头例科罪。应合剃头受戒人等,逐处闻奏,候敕下,委祠部给付凭由,方得剃头受戒。应男女有父母、祖父母在,别无儿息侍养,不听出家。曾有罪犯,遭官司刑责之人,及弃背父母、逃亡奴婢、奸人细作、恶逆徒党、山林亡命、未获贼徒、负罪潜窜人等,并不得出家剃头。如有寺院辄容受者,其本人及师主、三纲、知事僧尼、邻房同住僧,并仰收捉禁勘,申奏取裁。僧尼俗士,自前多有舍身、烧臂、炼指、钉截手足、带铃挂灯、诸般毁坏身体、戏弄道具、符禁左道、妄称变现还魂坐化、圣水圣灯妖幻之类,皆是聚众眩惑流俗,今后一切止绝。如有此色人,仰所在严断,递配边远,仍勒归俗,其所犯罪重者,准格律处分。每年造僧账两本,其一本奏闻,一本申祠部,逐年四月十五日后,勒诸县取索管界寺院僧尼数目申州,州司攒账,至五月终以前文帐到京,僧尼籍帐内无名者,并勒还俗。其巡礼行脚,出入往来,一切取便。”

960年庚申(辽应历十年,北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

六月庚申,汉以宋兵围石州来告,遣大同军节度使阿剌率四部往援,诏萧思温以三部兵助之。(《辽史》卷6《穆宗纪上》)

968年戊辰(辽应历十八年,北宋乾德六年)

是秋,猎于西京诸山。①(《辽史》卷7《穆宗纪下》)

①时西京未立,盖史追称。

972年壬申(辽景宗耶律贤保宁四年,北宋开宝五年)

秋七月,如云州。①(《辽史》卷8《景宗纪上》)

①《续通鉴》卷7作“秋七月,如云州射柳。”

973年癸酉(保宁五年,北宋开宝六年)

如应州。(《辽史》卷68《游幸表》)

979年己卯(辽保宁十一年、乾亨元年⒒,北宋太宗炅太平兴国四年)

三月……己丑,汉复告宋兵入境,诏左千牛卫大将军韩侼、大同军节度使耶律善补以本路兵南援。……九月己卯,燕王韩匡嗣为都统,南府宰相耶律沙为监军,惕隐休哥、南院大王斜轸、权奚王抹只等各率所部兵南伐;仍命大同军节度使善补领山西兵分道以进。(《辽史》卷9《景宗纪下》)①

①是年,约有大批云州、朔州民及应州部落民南下宋境,成为北宋骑兵中的“安庆直”、“三部落”、“清朔”、“擒戎”四支部队。见《宋史》卷187《兵志一》。

980年庚辰(辽乾亨二年,北宋太平兴国五年)

五年正月,敕内侍张廷训往代州五台山,造金铜文殊万菩萨像,奉安于真容院。诏重修五台十寺,①以沙门芳润为十寺僧正。十寺者:真容、华严、寿宁、兴国、竹林、金阁、法华、秘密、灵境、大贤。(南宋《佛祖统记》卷43)

①五台山佛寺,创建于北魏;十寺,大约形成于唐代。《广清凉传》云“古十寺:大孚灵鹫寺、王子寺、灵峯寺、飰仙寺、天盆寺、清凉寺、石窟寺、佛光寺、宕昌寺、楼观寺。”按:北宋重修五台十寺,虽与辽境无涉,但西京大同府近迩,特别是辽朝随后在云冈、小五台山建设十寺,或是受其影响。

982年壬午(辽乾亨四年,北宋太平兴国七年)

八月,如西京。九月庚子,幸云州。甲辰,猎于祥古山,帝不豫。①壬子,次焦山,崩于行在。②年三十五,在位十三年。遗诏梁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听皇后命。(《辽史》卷9《景宗纪下》)

①祥古山,《辽史》卷5《世宗纪》谓在归化州(今张家口宣化)。

②焦山,盖今云冈西三十里的焦山。焦山孤峰,南临武州川水(今十里河),山阳斩崖开窟,明清号曰悬空寺、焦山寺。王逊《云岗一带勘察记》(载1951年《雁北文物勘查团报告》)讲:“山坡上有庙一组,依山势叠次而上,上下共四层。第一层正中泰山庙,是三个横窟。每窟三门,内塑三像,已经毁坏,或无头或断手。门外西侧有建修泰山庙碑碣,万历三十二年四月吉日立。庙东山坡旁有十二座道士寿塔,所记的年日最早是康熙四十三年,最迟是道光二十三年。又距离稍远处有一孤立的寿塔,文字漫灭,似乎时代较早。第二层正中河神庙二间,像已全毁。东西壁都有道教题材的彩画。西壁间而且有二人作蒙古装束。最后有比丘像,并且有‘万历□□年创建修理’的题记。殿东有修建白衣观音庙的残碑,立于万历三十四年,撰文者署名为‘钦赐守备大同高山城地方都指挥陈国策’。第二层观音殿外东西山坡石壁上都有石窟,西石窟中塑二菩萨。东窟较大,方形,横宽390公分,纵深305公分。内塑释迦大坐像,高440公分。窟外西壁上有两个小龛,内有坐像,都已风化不清楚。自第二层东行折北上山小路旁,忽然又有一小窟,内系多宝、释迦二佛并坐。这一小窟之引人注意,是因为多宝、释迦的题材唯北魏有之。……但坐像风化损坏太甚,能辨其轮廓,而已不能欣赏其风格。第三层有平顶长方一大窟,横宽660公分,纵深670公分,内塑道教像。两壁有画,比较粗糙。窟顶装绘红黑二色相间的云纹。窟西外侧依岩壁堆砌砖石,刨开以后可见砖仿木构明代式样的龛门。再上有一小窟,横宽230公分,纵深270公分,塑像和绘画都已残破。山顶矗立三层六面砖塔,有砖梯上下,砖塔型式较奇特。最上层高与宽不依从第一、二层的比例。宽度不够,而高度超过。所以最上层显得较高耸细长,整个建筑远处望见,像海滨的灯塔。焦山南坡的这一组庙宇和石窟,按时代也许可以分作这样三期:明、辽金和北魏。木构建筑部分和壁画、塑像以及各种装绘都是明代风格,残存二碑也已经明白指出创建的年代。……道释不分正是明代的风气。第二层东大窟就坐佛像法,可推断为辽金故物,而残存二碑也都记载旧有焦山寺。……各庙正殿之为石窟,大概都是利用旧窟改建的。否则,没有理由凿成为第一层和第二层那样不合规制的殿堂的。当然,辽金旧窟也可能有因袭北魏的旧窟。”

武周山,《冀州图》云:武周山在郡西北,东西数百里,南北五十里。山之南面,千仞壁立。(《太平寰宇记》卷51《朔州》)①

①北宋乐史著《太平寰宇记》二百卷,太平兴国时基本完成。姑系是年。另,《僧史》卷3《临坛法》:“我大宋太平兴国初年及七年,度僧一十七万有余。古之莫比,缁徒孔炽,在于兹矣。”

985年乙酉(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三年,北宋雍熙二年)

秋七月……以……大同军节度使、守太子太师兼政事令刘延构为义成军节度使。(《辽史》卷10《圣宗纪一》)

986年丙戌(辽统和四年,北宋雍熙三年)

三月甲戌,于越休哥奏宋遣曹彬、崔彦进、米信由雄州道,田重进飞狐道,潘美、杨继业雁门道来侵,①……夏四月……辛丑,宋潘美陷云州。②……六月……癸亥,以节度使韩毗哥、翰林学士邢抱朴等充云州宣谕招抚使。③……秋七月……宋守云、应诸州者,④闻继业死,皆弃城遁。⑤……八月……复山西今年租赋。诏第山西诸将校功过而赏罚之。乙室帐宰相安宁以功过相当,追告身一通;谛居部节度使佛奴笞五十。惕隐瑶升、拽剌欻烈、朔州节度使慎思、应州节度使骨只、云州节度使化哥、军校李元迪、蔚州节度使佛留、都监崔其、刘继琛,皆以闻敌逃遁夺官;欻烈仍配隶本贯;领国舅军王六笞五十。……冬十月……政事令室昉奏山西四州自宋兵后,人民转徙,盗贼充斥,乞下有司禁止。(《辽史》卷11《圣宗纪二》)

①《宋史》卷5《太宗纪二》:“二月壬子,以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朔等州都部署,云州观察使杨业副之,出雁门。三月癸酉,曹彬与契丹兵战固安南,克其城。丁丑,田重进战飞狐北,又破之。潘美自西陉入,与契丹兵遇,追至寰州,破之,其刺史赵彦辛以城降。辛巳,曹彬克涿州。潘美围朔州,其节度副使赵希赞以城降。癸未,田重进战飞狐北,获其西南面招安使大鹏翼、康州刺史马頵、马军指挥使何万通。乙酉,曹彬败契丹于涿州南,杀其相贺斯。丁亥,潘美师至应州,其节度副使艾正、观察判官宋雄以城降。……辛卯,田重进攻飞狐,其守将吕行德、张继从、刘知进等举城降,以其县为飞狐军。……丙申,进围灵丘,其守将穆超以城降。”

②《宋史》卷5《太宗纪二》:“夏四月辛丑,潘美克云州。田重进战飞狐北,破其众。壬寅,曹彬、米信战新城东北,又破之。己酉,田重进再战飞狐北,再破之,杀二将。乙卯,重进至蔚州,其牙校李存璋、许彦钦杀大将萧啜理,执其监城使、同州节度使耿绍忠,以城降。五月庚午,曹彬之师大败于岐沟关,收众夜渡拒马河,退屯易州,知幽州行府事刘保勋死之。丙子,召曹彬、崔彦进、米信归阙,命田重进屯定州,潘美还代州。徙云、应、寰、朔吏民及吐浑部族,分置河东、京西。会契丹十万众复陷寰州,杨业护送迁民遇之,苦战力尽,为所擒,守节而死。”按:《宋史》卷187《兵志一》载北宋骑军中,有“吐浑直,指挥三。太原二,潞一。太平兴国八年,太原迁云州及河界吐浑立,屯并、代州。雍熙三年,又得云、朔归明吐浑增立,屯潞州。”

③《辽史》卷80《邢抱朴传》:“邢抱朴,应州人,……统和四年,山西州县被兵,命抱朴镇抚之,民始安,加户部尚书。”

④《续通鉴》卷11:四月“辛亥,潘美克云州。……壬子,命左拾遗张舒同知云州。”《辽史》卷83《耶律休哥传》:“统和四年,宋复来侵,其将范密、杨继业出云州。”

⑤《宋史》卷5《太宗纪二》:七月“壬午,徙山后降民至河南府、许汝等州。”

988年戊子(辽统和六年,北宋端拱元年)

二月……甲寅,大同军节度使、同平章政事刘京致仕。①……秋七月……东京留守兼侍中、漆水郡王耶律抹只为大同军节度使。……八月……大同军节度使耶律抹只奏:“今岁霜旱乏食,乞增价折粟,以利贫民。”诏从之。(《辽史》卷12《圣宗纪三》)

①刘京,《续通鉴》卷14作“刘景”。

989年己丑(辽统和七年,北宋端拱二年)

二月……甲戌,云州租赋请止输本道,从之。……三月……己丑,诏免云州逋赋。《辽史》卷12《圣宗纪三》)

991年辛卯(辽统和九年,北宋淳化二年)

九年春正月……丙子,诏禁私度僧尼。①(《辽史》卷13《圣宗纪四》)

①《续通鉴》卷15:“先是,晋国公主建佛寺于南京,辽主许赐额。昉奏曰:‘诏书悉罢无名寺院,今以公主请,赐额。不惟违前诏,恐此风愈炽。’辽主从之。”

992年壬辰(辽统和十年,北宋淳化三年)

十年春正月丁酉,禁丧葬礼杀马,及藏甲胄、金银、器玩。……二月……壬午,免云州租赋。……辛卯,给复云州流民。……五月癸巳,朔州流民给复三年。……九月癸卯,幸五台山金河寺饭僧。①(《辽史》卷13《圣宗纪四》)

①《辽史》卷68《游幸表》记是年九月,“射鹿于蔚州南山”;十月,“射熊于紫荆口。”按:蔚州南山,即古飞狐口所在;紫荆口,亦紫荆岭口,即经飞狐道入河北易县的紫荆关(宋称金陂关),可见辽圣宗此间盘桓于太行山中。据清《蔚州志》卷4:“五台山,在城东一百里内,其山五峰突起,俗称小五台,又曰东五台,以别与晋之清凉山。”《辽史拾遗》卷15引《山西通志》云:“金河十寺,在蔚州东(南)[北]八十里五台山下,河中碎石如金,故名金河寺,俱辽统和间所建。”《游幸表》又载辽道宗清宁九年七月,“幸金河寺。”可见,西京蔚州金河寺在辽代兴盛一时。萧村《辽朝别有一五台山》(载《文物》1984年9期)一文讲,辽金河寺高僧行均、道[辰+殳],分别在圣宗、道宗朝,撰《龙龛手鉴》、《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

993年癸巳(辽统和十一年,北宋淳化四年)

秋七月己丑,桑干、羊河溢,居庸关西,害禾稼殆尽。①(《辽史》卷13《圣宗纪四》)

①《续通鉴》卷16:“辽境自夏末大雨,至是桑干、羊河溢,居庸关西害禾稼殆尽。”

995年乙未(辽统和十三年,北宋至道元年)

八月……壬辰,诏修山泽祠宇、先哲庙貌,以时祀之。①(《辽史》卷13《圣宗纪四》)

①《续通鉴》卷18:“辽命修山泽祠宇、先哲庙貌,以时祀之。于是诸州孔子庙及奉圣之黄帝祠、儒州之舜祠,并得修缮。”

997年丁酉(辽统和十五年,北宋至道三年)

冬十月……丁酉,禁诸山寺毋滥度僧尼。(《辽史》卷13《圣宗纪四》)

1000年庚子(辽统和十八年,北宋真宗赵恒咸平三年)

【塔铭】今于坟所建斯幢者,奉为荐亡考妣之亡灵也。……是以特抽净俸,用构良缘,市翠琰于灵岩,命奇工于帝里;罄之巧思,运彼殊材,次皓鹤以翔飞,列狻猊而绕座。①……时统和十八年岁次庚子四月戊申朔七日甲寅丙时建。大同军节度管内观察处置使、金紫崇禄大夫、检校太保、使持节、云州诸军事、云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陇西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李翊,弟将仕郎、守秘书省校书郎懿建幢。(《李翊为考妣建陀罗尼经幢记》)②

①狻猊,即狮子。这种石幢座,我在大同见过,六棱六狮头,黄色砂岩。李翊讲,买石于“灵岩”,莫非辽时云冈或武州山犹为采石雕刻之所?

②此幢,原在北京市,今已不存。幢记,《北京辽金史迹图志》(下)录自《日下旧闻考》、《八琼室金石补正》和《辽文存》。

1002年壬寅(辽统和二十年,北宋咸平五年)

【碑文】《故归化州都提辖使、银青崇禄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兼殿中侍御史、武骑尉、」陇西郡李府君墓记》:」夫生前可遵者礼之与乐,殁后所重者坟之」与铭。滕公奇异于都门,王果叹伤于峭屻。」古贤若此,今士宜然。粤有大同军都商税务使、」盐铁出使巡官李璲,奉为先亡皇考司空、」妣亲娘子博陵崔氏,殂落年深,攀思日积,」【碑阴】既安厝之未就,在寝寐以不遑。今于云中」县右衙堡子住人李彦进等处买地,南北长」陆拾步,东西阔肆拾步。以统和二十年五月」一日合祔,礼也。璲虑其时代改易,谷变陵」迁,刊勒贞珉,以为实录。词曰:」陇西名望,神授英聪;内传孝敬,外播公忠。」子孙赫弈,荣耀门风;卜其宅兆,路吉时通。」葬于九泉之下,长扃万代之中。(大同市私人藏碑)①

①该碑碣,圆首,有榫,砂岩质,高48﹒3厘米,宽31厘米。两面刻文,楷书。碑阳上边雕一朵牡丹,两侧为波浪纹;碑阴四边饰斜回形纹。2005年大同周家店购得,出土地不详。

1004年甲辰(辽统和二十二年,北宋景德元年)

十一月……壬申,次澶渊。……十二月……戊子,宋遣李继昌请和,以太后为叔母,愿岁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许之。①(《辽史》卷14《圣宗纪五》)

①澶渊,在澶州(今河南濮阳)。澶渊之盟后,辽宋各守旧界,基本保持了和平。

1005年乙巳(辽统和二十三年,北宋景德二年)

十一月……辛亥,观渔桑乾河。(《辽史》卷14《圣宗纪五》)

1007年丁未(辽统和二十五年,北宋景德四年)

臣寮言:“愚民无知,佞佛过度。谓舍财可以邀福,修供可以灭罪。蠹害国政,宜加禁止。”上谓宰臣曰:“佛教使人迁善,诚有其益,安可禁之。且佛法所至甚广,虽荒服诸国皆知信奉。唯道教中原有之,然不甚盛。王旦对曰:“顷岁,虏使登开宝塔,瞻礼甚虔,誓当戒杀。及至上清宫,不复屈膝。是知四夷唯重佛而不敬道也。”上曰:“然。”(南宋《佛祖统记》卷44)

1008年戊申(辽统和二十六年,北宋大中祥符元年)

释睿谏,俗姓刘氏,云州人也。风俗神俊,出乎人表,志轻轩冕,性乐林泉。辞亲出家于五台,礼真容院僧统大师继颙为师。厥后师既去世,葬礼云毕,胜愿内兴,欲崇佛事。乃于楼观谷内东北,有泉名曰鹿泉,泉侧不远,结庐诵经。励精勤苦,晨夕忘倦。一日,忽梦老叟告曰:“尔不须独善,可崇大事,兼于此地,大有因缘,吾赞尔力。”言讫而寤,内自惟曰:“斯必圣贤相誓,于此处建大伽蓝。”异日办装,之北地缘化。北朝宁王与夫人,先梦见师化缘修造,及师达境,一见如旧。既符先梦,大施金币。暨回本山,募工修建。复诣太原,谒伪主刘氏,亦蒙厚赉。寺号曰白鹿之寺。宋太宗讨平晋地,师乃躬诣行宫请见,上问台山兴建之由,师奏对称旨,又蒙恩锡甚厚。寻,赐额,号太平兴国之寺。师之感召,大概如此。至大中祥符元年八月初一日,以疾而终,春秋六十有六,僧腊四十九。影塔具在。(《广清凉传》卷下《宋僧俗所覩灵异》)

1009年己酉(辽统和二十七年,北宋大中祥符二年)

冬十月……甲午,诏天下置天庆观。①(《宋史》卷7《真宗纪二》)

①《续通鉴》卷28:“甲午,诏天下并建天庆观。时罕习道教,惟江西、剑南人素崇重,及是天下始遍有道像矣。殿中侍御史张士逊上言:‘今营造竞起,远近不胜其扰,愿因诸旧观为之。’诏从其请。”按:北宋真宗大力推行道教,后来宋徽宗废佛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道教盛极一时。宋朝之事,虽与辽境无涉,但对后世北方道教的兴盛不无影响,故而收录。

1012年壬子(辽统和三十年、开泰元年⒒,北宋大中祥符五年)

五月……乙亥,以邢抱质为大同军节度使。……十一月甲午朔,……大赦,改元开泰。改幽都府为析津府,蓟北县为析津县,幽都县为宛平县,覃恩中外。(《辽史》卷15《圣宗纪六》)

1013年癸丑(辽开泰二年,北宋大中祥符六年)

十一月……癸丑,枢密使豳王化哥以西征有罪,削其官封,出为大同军节度使。①(《辽史》卷15《圣宗纪六》)

①《续通鉴》卷31:“癸丑,削其豳王爵,以侍中遥领大同节度使,寻卒。”

先是,辽主猎云中。故事,车驾经行,长吏当有所献,云中节度使进曰:“臣境无他产,惟幕僚张俭,①一代之宝,愿以为献。”辽主尝梦四人侍侧,赐食,人二口,至是闻俭名,始悟,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由此顾遇特异,以为政事舍人。(《续通鉴》卷30)

①《辽史》卷80《张俭传》“张俭,宛平人,性端悫,不事外饰。统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调云州幕官。”后为辽代名臣。

1014年甲寅(辽开泰三年,北宋大中祥符七年)

三月……戊申,南京、奉圣、平、蔚、云、应、朔等州置转运使。(《辽史》卷15《圣宗纪六》)

1016年丙辰(辽开泰五年,北宋大中祥符九年)

【碑文】买地壹块,东至青龙,西至白虎,前至朱雀,后至玄」武,上至穷仓,下至黄泉,四至分明。其地南北长二十九步,」东西阔二十七步。其地周流步亩,地合三才。开泰五年四月一日,」没殁人刘重绍遂于后土黄灵君边,买上件地安置坟茔,」交邈钱九万九千九伯九十九文。①足伯其地并钱,当日交相分」祔讫,并无怠欠。如卖后廻,有土状,辄来扞格,直代燋榖」重生,熟灰有烟,断鸡能鸣,乱丝能□。孝呜头」白代,保人东王公、西王母。官有明文,以为后捡。急急如」律令勑[亻+聶]合同天地。②

【碑阴】摄南王府教练、孙男延贞,孙弟延金,孙弟延玉,重孙男八哥,重孙男军儿,重孙男福孙,重孙男兴儿,重孙男□□,重孙男□□。③

大同军云中县北刘庄刘延贞开立庄帐地段顷」亩如后:壹段,村西,东西畛,计贰拾捌亩,东南西至道,北至」刘加和。壹段,村西,东西畛,计贰拾伍亩,东至坡,南至刘加和,西自至,」北至刘加和。壹段,村西南,东西畛,计佳拾佳亩,④东南至邢守素,」西自至,北至刘加和。壹段,村西,南北畛,计壹顷壹拾亩,东自至,南至」翟彦进,西至刘加和,北至道。壹段,村西,东西畛,叁拾亩,东自至,南至道,西至」河,北至刘加和。壹段,村西北,河东,东西畛,计肆拾亩,东至翟頵,南至翟彦进,西至」河,北至刘加和。壹段,村西南,南北畛,贰拾亩,东至刘加和,南至邢守素,西至刘加和,」北至道。壹段,村西南,南北畛,计佳拾亩,⑤东至刘加和,南至邢守素,西至河,北至道。」壹段,村西北,河西里,东西畛,肆拾伍亩,东至河,南至翟彦瑍,西至杨荣,北至刘加和。」壹段,村西南,河西里,东西畛,壹顷,东至河,南至万頵,西至杨,北至翟頵。」壹段,村西南,南北畛,肆拾亩,东至翟彦瑍,南至道,西至翟彦进,北至邢守素。」壹段,村北坡下,南北畛,壹拾伍亩,东至坡,南至刘加和,北至万延璲。」村东坡上,共计壹拾叁段。内坊城,壹段,东至长城,南至邢守素,」西至万守邻,北至刘加和。庄宅肆面,各壹百步,前面园内有碾」壹盘,榆树叁拾根,后院榆树壹拾伍根。其庄田地土玖」□。后有粘带,交加读验碣为凭。(大同市殷宪藏《刘重绍买地券》及《刘延贞庄帐》碑)⑥

①清褚人獲《坚瓠广集》卷6《买地券》:“《癸辛杂识》:今人造墓,必用买地券。以梓木为之,朱书云:用钱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文,买到某县某都某山某阡云云。此堪舆风俗如此。以为可笑。及观元遗山《续夷坚志》,载曲阳燕川青漾坝,有人起墓,得铁券,刻金字云:敕葬忠臣王处存,赐钱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贯,九百九十九文。此唐哀宗时事也。然则此事由来久矣。”按:买地券,亦名墓券。

②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11:“急急如律令五字,本汉公移常语。张天师汉人,故承用之,道流至今祖述。见《云麓漫钞》。”宋王楙《野客丛书》:“符祝之类,末句‘急急如律令’者,……谓汉朝每行下文书,皆云‘如律令’。言非律令文书行下,当亦如律令。故符祝有‘如律令’之言。……宋时有文书‘如千里驿行’之语,正汉人‘如律令’之意也。”按:日本国中村不折《禹城出土墨宝书法源流考》

(中华书局2003年版,李德范译)中,录书道博物馆藏我国西安出土的东汉墓瓮上的墨书题记,内容确似道符之言,文末均有“如律令”或“急如律令”语。

③以上铭文,由右向左竖书。以下铭文,由左向右竖书。

④、⑤佳,盖即“陆”。

⑥该碑碣,有榫有座。碑高55厘米,宽44厘米。约2003年出土,应系大同城北之物。

西京龙门山石龛佛岁久废坏,上命沙门栖演给工修饰,凡一万七千三百三十九尊。(南宋《佛祖统记》卷44)①

①宋修龙门石窟佛像,不知是否曾对辽代修复云冈佛像,有所影响。

1017年丁巳(辽开泰六年,北宋天禧元年)

冬十月丁卯,南京路饥,挽云、应、朔、弘等州粟振之。(《辽史》卷15《圣宗纪六》)

1019年己未(辽开泰八年,北宋天禧三年)

十一月甲寅,置云州宣德县。①(《辽史》卷16《圣宗纪七》)

①辽立宣德县,在今内蒙古凉城岱海东北。

十一月,东女真国入贡,乞赐《大藏经》,诏给与之。(南宋《佛祖统记》卷44)

《大乘造像功德经》云:优陀延王雕像始,夜自思惟,但其像为坐为立?时有智臣白王:“当作坐像。何以故?一切诸佛得大菩提,乃至转法轮,现神变,皆悉坐故。是故应作师子座、结加之像。”王雕像讫,以顶戴像,至如来所,白佛言:“如来最上微妙之身无与等,我所造像,不似于佛,窃自思惟,深为过咎。”佛告王言:“非为过咎,汝已作无量利益,更无与汝等者。汝今于佛法中,初为轨则,未来世中,有信之人皆因王故,造佛形像而获大福。”佛在《金棺敬福经》云:造经像主,莫论雇匠,匠人不得饮酒食肉;不依圣教,虽造经像,其福甚少。若匠人造像,不具相好者,五百万世,诸根不具。《五百问经》云:治生破戒,得财造佛,尚不免地狱,何况得福?《罪福决疑经》云:僧尼、白衣,或自财或劝化得财,拟作佛像用经久,将此钱造作鸟兽形,安佛盘上,计损五钱,犯逆罪,究竟不还一劫堕阿鼻地狱;若用赎香油供养者,不犯。宣律师云:“造像梵相,宋齐间,皆唇厚、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之相。①自唐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夸宫娃如菩萨也。”又云:“今人随情而造,不追本实;得在信敬,失在法式。但论尺寸长短,不问耳目全具。或争价利,计供厚薄;酒肉饷遗,身无洁净。致使尊像虽树,无复威灵。乃至抄写经卷,惟务贱得,弱笔粗纸,使前工无敬,自心有慢,彼此通贱,法仪减矣。若使道俗存法,造得真仪,鸟兽尚不敢污,何况人乎?”(钞文多,但撮要言,故不次第焉。)(《释氏要览》卷2《造像》)

①日本国岩崎继生《大同风土记》讲:“云岗石窟的佛像,其表情极其快活,拥有丰满的容貌和严格的躯体;与所谓的超人的佛陀相比,这多半是表现的写实的人类。唐僧道宣在一千三百年以前就已评论说:‘唇厚、鼻隆、目长、颐丰,具有挺然的壮健之相。’这是最直截了当地把握了云岗石窟之特征的评价。”

②宋释道诚《释氏要览》撰成于是年。

1020年庚申(辽开泰九年,北宋天禧四年)

十二月丁亥,禁僧燃身、炼指。(《辽史》卷16《圣宗纪七》)

1022年壬戌(辽太平二年,北宋乾兴元年)

三月……地震,云、应二州屋摧地陷,嵬白山裂数百步,泉涌成流。①(《辽史》卷16《圣宗纪七》)

①据我国现代地震学家推测,此次地震震中在怀仁县,震级6﹒5度。

1025年乙丑(辽太平五年,北宋仁宗赵祯天圣三年)

太平五年,出为武定军节度使,移镇大同。(《辽史》卷80《张俭传》)

1026年丙寅(辽太平六年,北宋天圣四年)

三月戊寅朔,以大同军节度使张俭入为南院枢密使、左丞相兼政事令。(《辽史》卷17《圣宗纪八》)

1031年辛未(辽太平十一年、兴宗耶律宗真景福元年)

【碑文】茹承诲等。」右承诲等四房下分另,到今年深,所有」在州并州外庄田、地土、物业等,四房下各」自为主。今因三叔身亡,虽有旧坟,缘」承诲等亡父、亡叔等俱在浅土,承诲与房兄」承行、房弟承遂、房侄文贵、翁儿等,求告房」兄承辇,都起移亡翁、亡父、亡叔等灰骨,就云」中县西阳河庄上一处安置坟园。如经葬后,承」诲与诸房下弟兄却称:在州地宅并西阳河庄田、地土稍有分剂,或承诲等三房下后廿子」孙,亦称有分剂之时,罚军粮叁佰硕,征马壹」疋,没纳入」官,罪取」官裁。恐后无凭,立此文总为验。」太平十一年岁次辛未,二月戊寅朔,五日壬午建墓,故记。(大同市博物馆藏《茹承诲等墓志铭》)①

①该碑,灰砂岩,纵42厘米,横43厘米。不知出土于何时、何地。“云中县西阳河庄”,大约就是今天大同城西阳合坡村。

1037年丁丑(辽重熙六年,北宋景祐四年)

夏四月,猎野狐岭。闰月,猎龙门县西山。①(《辽史》卷18《兴宗纪一》)

①野狐岭,在今河北万全北;龙门县,在今河北赤城西南。

观音堂,府城西十五里佛字湾。辽重熙六年建,①明宣德三年修,万历三十五年重修。……国朝顺治六年姜瓖变,焚毁;八年,总督佟养量重建,有碑记;康熙五十二年、乾隆二十八年,相继修葺。(《乾隆大同府志》卷15《祠祀》)

①今观音殿内尚存辽代砂岩石雕观音大像一尊,观音堂西石崖壁有高丈余的双钩“佛”字,大约刻于当时。按武周山谷的北魏几处佛教石窟寺院,今天都留有辽代重修的遗迹,观音堂实是这些寺院的门户,颇疑当时建观音堂、书大佛字,即有到此步入佛境之意。


1038年戊寅(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七年,北宋宝元元年)①

华严寺,在大同县西门内。……旧志:辽重熙七年,建薄伽教藏于正殿东南。②(《大清一统志》卷146《大同府》)

【题记】推诚竭节功臣,大同军节度,云、弘、德等州观察处置等使、荣禄大夫,检校太尉,同政事门下平章事,使持节,云州诸军事,行云州刺史,上柱国,弘农郡开国公,食邑肆仟户,食实封肆百户杨又玄。③(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北梁上墨书)

维重熙七年岁次戊寅玖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午时建。(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南梁上墨书)

①宋景祐四年十二月初二,即1038年1月9日,定襄地震,地裂泉涌,坏城郭庐寺,杀人畜十之六。代州、忻州、并州死伤数万人。据我国现代地震学家推测,震级为7﹒25。

②按:薄伽教藏大殿之立,在清宁八年(1062)建华严寺之前,但不知当时寺院之何名也。殿在正殿东南,则正殿盖即今上华严寺的大雄宝殿。

③杨又玄,《辽史》无传,但卷14《圣宗纪五》载:统和十六年(998),“放进士杨又玄等二人。”卷16《圣宗纪七》:开泰七年(1018)“十一月壬戌,以吕德懋知吏部尚书,杨又玄知详覆院。”太平二年(1022)十月“癸卯,赐宰臣吕德懋、参知政事吴叔达、枢密副使杨又玄、右丞相马保忠钱物有差。”卷17《圣宗纪八》:太平五年(1025)“三月壬辰,以左丞相张俭为武定军节度使、同政事门下平章事,……枢密副使杨又玄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兼枢密使。”七年(1027)十一月“辛亥,以杨又玄、邢祥知贡举。”按:辽前期进士稀少,国家珍视,杨又玄应是汉族文臣,在圣宗一朝位尊权重,身名显赫。此时,坐镇大同,主持了下华严寺大殿建造。

1039年己卯(辽重熙八年,北宋宝元二年)

十一月……戊戌,辽命皇子梁王召僧论佛法。辽主重佛教,僧有正拜三公、三师兼政事令者凡二十人。(《续通鉴》卷42)

1044年甲申(辽重熙十三年,北宋庆历四年)

三月……先是,辽人犯法,例须汉人禁勘,受枉者多。太弟重元请五京各置警巡员使,从之。(《续通鉴》卷46)

九月……壬申,会大军于九十九泉,以皇太弟重元、北院枢密使韩国王萧惠将先锋兵西征。①十一月……甲子,班师。丁卯,改云州为西京。②辛巳,朝皇太后。十二月己丑,幸西京。(《辽史》卷19《兴宗纪二》)③

①九十九泉,在今内蒙古卓资县北;西征,即征伐西夏李元昊。

②《辽史》卷37《地理志一》:“太宗以皇都为上京,升幽州为南京,改南京为东京,圣宗城中京,兴宗升云州为西京,于是五京备焉。”《辽史》卷36《兵卫志下》:“西京大同府,统县七,辖军、府、州、城十七,有丁三十二万二千七百。”按:辽制,一户出二丁。若以每户五人计,则当时西京大同府约八十万人。

③《辽史》卷41《地理志五》:“西京大同府,陶唐冀州之域。虞分并州。夏复属冀州。周《职方》,正北曰并州。战国属赵,武灵王始置云中郡。秦属代王国,后为平城县。魏属新兴郡。晋仍属雁门。刘琨表封猗卢为代王,都平城。元魏道武于此遂建都邑。孝文帝改为司州牧,置代尹,迁都洛邑,改万年,又置恒州。高齐文宣帝废州为恒安镇,今谓之东城,寻复恒州。周复恒安镇,改朔州。隋仍为镇。唐武德四年置北恒州,七年废。贞观十四年移云中定襄县于此。永淳元年默啜为民患,移民朔州。开元十八年置云州。天宝元年改云中郡。乾元元年曰云州。乾符三年,大同军节度使李国昌子克用为云中守捉使,杀防御使,据州以闻。僖宗赦克用,以国昌为大同军防御使,不受命。广明元年,李琢攻国昌,国昌兵败,与克用奔北地。黄巢入京师,诏发代北军,寻赦国昌,使讨贼。克用率三万五千骑而南,收京师,功第一,国昌封陇西郡王。国昌卒,克用取云州。既而所向失利,乃卑词厚礼,与太祖会于云州之东城,谋大举兵攻梁,不果。克用子存勖灭梁,是为唐庄宗。同光三年,复以云州为大同军节度使。晋高祖代唐,以契丹有援立功,割山前、代北地为赂,大同来属,因建西京。敌楼、棚橹具。广袤二十里。门,东曰迎春,南曰朝阳,西曰定西,北曰拱极。元魏宫垣占城之北面,双阙尚在。辽既建都,用为重地,非亲王不得主之。清宁八年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又有天王寺、留守司衙,南曰西省。北门之东曰大同府,北门之西曰大同驿。初为大同军节度,重熙十三年升为西京,府曰大同。”

1046年丙戌(辽重熙十五年,北宋庆历六年)

夏四月辛亥朔,禁五京吏民击鞠。……六月癸丑,以西京留守耶律马六为汉人行宫都部署。(《辽史》卷19《兴宗纪二》)

十二月壬申,辽曲赦徒以下罪,以是日为圣宗在时生辰也。辽主溺浮屠法,①务行小惠,数降赦宥,释死囚甚众,圣宗之风替矣。《续通鉴》卷48)

①辽兴宗、道宗世,佛事炽盛。五京之内,塔庙相望,修旧建新,棋布星列。

1048年戊子(辽重熙十七年,北宋庆历八年)

十一月……封皇子和鲁斡为越王,阿琏许王,忠顺军节度使谢家奴陈王,西京留守贴不汉王。①(《辽史》卷20《兴宗纪三》)

①《辽史》卷20《兴宗纪三》:十九年闰十一月“乙卯,以汉王贴不为中京留守。”

大同县,本大同川地,重熙十七年西夏犯边,析云中县置,户一万。云中县,赵置,沿革与京府同,户一万。(《辽史》卷41《地理志五》)

1049年己丑(辽重熙十八年,北宋皇祐元年)

辽重熙十八年,母后再修。①(曹衍《金碑》)②

①母后者,辽圣宗钦哀皇后、兴宗母萧氏,也称章圣皇太后。钦哀,辽宁省博物馆藏石刻《哀册》作“钦爱”。钦哀狠戾,初为宫人生兴宗,圣宗崩,自立为皇太后,摄政,枉杀嫡后。重熙三年,欲废兴宗而立少子重元,被废幽。后帝召僧讲《报恩经》,悔悟,奉迎太后回京,侍养孝谨。十六年太后病,帝驰往视疾;痊愈,遂两度大赦境内。十八年,重修云冈石窟,盖兴宗为母后祈福也。清宁三年(1057),钦哀死。另,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索博利嘎苏木辽庆州白塔内,1992年发现重熙十八年建塔碑三块,署曰:“南阎浮提大契丹国章圣皇太后特建”。

②从历史上看,契丹佞佛甚于女真;云冈石窟的历代维修,无疑以辽朝皇家重修为最具规模。今天我们在五华洞看到的大型、细致的泥塑修补工程遗迹,可以感觉到,当时是尽可能依照北魏原貌进行补塑,不能不令我们钦佩。其最明显的重修实例,是第11窟中心塔柱南壁下龛。主佛包泥彩绘,不见真容,但两侧的侍从菩萨被改刻为辽像。菩萨浮雕的身躯变薄,右像头顶高冠被截掉,大约当年因故像毁坏严重而重雕。


1050年庚寅(辽重熙十九年,北宋皇祐二年)

萧滴冽……出为中京留守。十九年,改西京留守,卒。(《辽史》卷95《萧滴冽传》)

1051年辛卯(辽重熙二十年,北宋皇祐三年)

辽国以畜牧、田渔为稼穑,财赋之官,初甚简易。自涅里教耕织,而后盐铁诸利日以滋殖,既得燕、代,益富饶矣。……山西路都转运使司:①杨晳,兴宗重熙二十年为山西转运使。(《辽史》卷48《百官志四》

1056年丙申(辽道宗耶律洪基清宁二年,北宋嘉祐元年)

应州治西佛宫寺,辽清宁二年田和尚奉敕立。有释迦塔,高三百六十尺,围半之;六檐八角,上下皆巨木为之。层如楼阁,玲珑宏敞,称宇内浮图第一。塔后大雄殿九间,通一茨梁。(明谈迁《枣林杂俎》“义集”二十三)

1059年己亥(辽清宁五年,北宋嘉祐四年)

夏六月……己丑,以……东京留守吴王贴不西京留守。①(《辽史》卷21《道宗纪一》)

①按:此吴王贴不,即重熙十七年之汉王贴不。《辽史》卷64《皇子表》有耶律隆佑,景宗第三子,圣宗同母弟;贴不即其第三子。贴不两任西京留守,第二年均有修缮云冈石窟之工程,恐非偶然巧合,或有力也,但史无详载。

1060年庚子(辽清宁六年,北宋嘉祐五年)

清宁六年,又委刘转运监修。(曹衍《金碑》)①

①是年春,帝如鸳鸯泺(即今河北省张北县西北的安固里淖)。

南台……北有复宿堆,即夏屋山也。后魏孝文皇帝避暑往覆宿此,因以名焉。下见云州石窟寺。(《广清凉传》卷上)①

①宋五台山华严寺僧延一《广清凉传》,成书于此年。

1062年壬寅(辽清宁八年,北宋嘉祐七年)

十二月……癸未,幸西京。戊子,以皇太后行再生礼,曲赦西京囚。(《辽史》卷22《道宗纪二》)

清宁八年建华严寺,①奉安诸帝石像、铜像。②(《辽史》卷41《地理志五》)③

①辽道宗重《华严经》,本纪载咸雍四年(1068)二月“癸丑,颁行《御制华严经赞》。”八年七月“丁未,以御书《华严经五颂》出示群臣。”按:大同上、下华严寺座西朝东,形制特殊。《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录一》:“契丹好鬼而贵日,每月朔旦,东向而拜日,其大会聚、视国事,皆以东向为尊。”

②唐宋以降,宫殿寺观往往有先帝御容之设,顾炎武《日知录》罗列史书记载多例。然此风俗始盛,盖自北魏文成帝在平城为自己及先祖造像。历代或金,或石,或绘,或织,形式多样,迄明清御容渐以绘像为主。

③《续通鉴》卷60记是年六月癸未:宋“以单州团练使刘永年知代州。辽人取山木,积十余里,辇载相属于路,前守惧生事,不敢遏。永年……遣人纵火,一夕尽焚之。”疑辽因西京建寺而伐木恒山。

1064年甲辰(辽清宁十年,北宋英宗赵曙治平元年)

秋七月……辛巳,禁僧尼私诣行在,①妄述祸福取财物。……是岁,南京、西京大熟。(《辽史》卷22《道宗纪二》)

①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1:“《唐书志》:道士、女冠、僧、尼,见天子必拜。今之不拜,未知起自何时仪。”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17《释道》:“六朝沙门见人主多不致敬。唐初,僧尼受父母及尊者礼拜,亦六朝遗俗也。自高宗诏革,其礼乃止。至胡元之世,而国师、法王至与人主抗礼,夷狄之法,益不足言矣。”按:唐制多承北朝,南宋犹有六朝遗风,辽金则循唐制,元代西僧跋扈。

1066年丙午(辽咸雍二年,北宋治平三年)

冬十二月……丁酉,以西京留守合术为南院大王。(《辽史》卷22《道宗纪二》)

1068年戊申(辽咸雍四年,北宋神宗赵顼熙宁元年)

四年春正月……辛卯,遣使振西京饥民。(《辽史》卷22《道宗纪二》)

1069年己酉(辽咸雍五年,北宋熙宁二年)

咸(熙)[雍]五年,禁山樵牧,又差军巡守。(曹衍《金碑》)

1070年庚戌(辽咸雍六年,北宋熙宁三年)

咸雍六年,授西京留守、判大同尹事。(《皇弟秦越国王耶律弘世墓志》,载2002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版《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①

①弘世,兴宗第三子,道宗之弟,名阿琏,字讹里本。《辽史》卷64《皇子表》:“咸雍间,历西京、上京留守。”

1073年癸丑(辽咸雍九年,北宋熙宁六年)

冬十月,幸阴山,遂如西京。(《辽史》卷23《道宗纪三》)

1075年乙卯(辽大康元年,北宋熙宁八年)

大康元年春正月……壬寅,振云州饥。(《辽史》卷23《道宗纪三》)

1078年戊午(辽大康四年,北宋元丰元年)

【题刻】■■■■■■■彳﹖马」□张﹖间﹖□妻寿﹖□□」□□征﹖■■■■■■」契丹■■■■郭﹖四﹖」■■耶律■■■教﹖征﹖」妻■■■□□」郭﹖署传﹖彳﹖■■妻□氏」张通﹖判﹖官行■■■■」■■■妻张氏■」□大小一千八百七十六尊。」戊﹖午﹖十二月一日建,六月三十日毕。①(日本《云冈金石录·辽代修像记》第十三洞南壁《张间□妻等修像记》)②

①宿白《金碑校注》讲:“此铭记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拓毁。就现存遗迹观察,知道辽时修整云冈造像,有的在剥蚀的石像外面泥塑,有的就空白石壁(?)补刻。前者数量较多,如第37窟东壁的释迦坐像和第11窟西壁七佛的最末二尊(此二尊佛像,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捣毁)。后者较少,如第11窟中心柱南面的左右胁侍。”

②近年大同有人提出:辽代屡改国号,“契丹”、“大辽”更迭使用,太祖阿保机始建契丹国,太宗德光改称大辽,983年圣宗隆绪又称契丹,1066年道宗洪基复改大辽,若题记中“契丹”为国号,时间应是1018年。笔者案:辽修云冈,事由母后,1018年未成气候。且文中“契丹”,不一定是国名;即便是,也不足为凭。因为982年的《许从赟墓志》犹称“契丹国”,说明当时的称谓并不严格。

1079年己未(辽大康五年,北宋元丰二年)

九月己卯,诏诸路毋禁僧徒开坛。……十二月……乙卯,幸西京。戊午,行再生礼,赦杂犯死罪以下。(《辽史》卷24《道宗纪四》)

1080年庚申(辽大康六年,北宋元丰三年)

十二月……庚午,免西京流民租赋一年。(《辽史》卷24《道宗纪四》)

1087年丁卯(辽大安三年,北宋哲宗赵煦元祐二年)

耶律燕哥……大安三年,为西京留守,致仕。(《辽史》卷110《奸臣传上》)

1088年戊辰(辽大安四年,北宋元祐三年)

四年春正月……丁丑,曲赦西京役徒。(《辽史》卷25《道宗纪五》)

1089年己巳(辽大安五年,北宋元祐四年)

三月癸酉,……辽自清宁后,五京、诸州各建孔子庙,颁《五经》传疏,至是复下诏谕学者当穷经明道。(《续通鉴》卷81)

1090年庚午(辽大安六年,北宋元祐五年)

耶律俨,字若思,析津人。本姓李氏。……俨仪观秀整,好学,有诗名,登咸雍进士第。……大安初,为景州刺史。绳胥徒,禁豪猾,抚老恤贫,未数月,善政流播,郡人刻石颂德。……六年冬,改山西路都转运使,刮剔垢弊,奏定课额,益州县俸给,事皆施行。寿隆初,授枢密直学士,……(《辽史》卷98《耶律俨传》)

1095年乙亥(辽寿昌元年,北宋绍圣二年)

九月……丙辰,诏西京炮人、弩人教西北路汉军。十一月……甲辰,夏国进贝多叶佛经。(《辽史》卷26《道宗纪六》)

1097年丁丑(辽寿昌三年,北宋绍圣四年)

辽主好佛法,能自诵其书,每夏季辄令诸京僧徒及其群臣执经亲讲,所在修盖寺院,度僧甚众。①僧徒纵恣,放债营利,侵夺小民,民甚苦之。(《续通鉴》卷85)

①《续通鉴》卷87:“道宗即位,求直言,访治道,劝农桑,兴学校,救灾恤患,粲然可观。及谤讪之令既行,告讦之赏日重,群邪并进,贼及骨肉,诸部浸叛,用兵无宁岁。唯一岁饭僧三十六万,一日而祝发者三千人,崇尚佛教,罔知国恤,辽亡征见矣。”

1099年己卯(辽寿昌五年,北宋元符二年)

【塔铭】先于大安甲戌岁,天炎流行,淫雨作阴,野有饿莩,交相枕藉。时有义士收其义骸,仅三千数,于县之东南郊,同瘗于一穴。洎改元今号,己卯春二月,厌其卑湿,掘地及泉,出其掩骼,暴露荒甸,积聚如陵,议徙爽垲而改藏焉。……时西京大华严寺提点诠悟大德法称示化游方,挂锡于北禅院,开大来菩萨戒坛。闻白前乘,遽发大悲,与院主运头,领诸徒众就诣其所,依教凭缘,运心拯济,作法已竟,信步而回。……寿昌五年七月十五日记。(《义冢幢记》)①

①《义冢幢记》,辽析津府昌平县知县马仲规撰,乡贡进士刘诏书。幢记,讲述的是昌平众善迁建义冢的故事。原载《昌平外志》,这里自《北京辽金史迹图志》(下)转录。

元符二年三月……己未,……河东报:北人于边界批斫林木,准备戎主打围,恐于西京坐冬。上云:“必生事。”余云:“恐必有之。熙宁、元丰中,皆曾似此斫林木打围,寻遣萧禧来理办边界。熙宁十年地界了,元丰二年复来打围故也。”……四月……丙子,……河东奏:北人沿代州边界置围场十所,今岁必于西京坐冬。……丁丑,……又呈:嘉祐、熙宁,北界打围,亦皆批斫林木。然熙宁六年于西山打围,七年便遣萧禧理办地界,十(五)年分画毕,元丰二年又坐冬于西京。……辛丑,同呈边报:近河朔诸路数报虏主今岁必于西(安)[京]坐冬,及于河东对境多作围场,屯兵聚粮,以俟受礼。……六月壬申朔,……河东奏:北人于贾胡疃拆石墙,侵入天涧取水。诏经略司指挥折克行,如北人先行粗暴,令顺宜应接施行。……乙酉,……再对河东报:代州对境伐薪烧炭,准备戎主今冬西山打围。……七月壬寅朔,……河东奏:北人自六月十六日后,更不来天涧取水。……八月……辛巳,……再对北虏报:今冬于西京云(仲)[中]甸受礼。自去年探报果不虚。……九月……甲寅,……同呈河东经略司乞,更不牒问戎主近边打围?从之。戎主以今秋至西京沿边打围,去代州边境止十里至五、七里。知代州王崇极言:庆历中,戎主西山打围,尝牒报河东令勿惊动。今乃不牒报。乞移文取问。而熙宁、元丰中亦尝于此打围,不曾报,亦不曾问。尝以此谕并帅,故有是请。是岁,北虏于云中甸受回谢、生辰、正旦、国信礼。……闰九月庚午朔,……再对雄州奏:回谢泛使于云中甸受礼。(《藕香零拾》收录宋曾布《曾公遗录》卷7)①

①曾布,字子宣,入《宋史·奸臣传》。时同知枢密院事。此其手记,从《永乐大典》录字韵中抄出。

[寿]昌五年,委转运使提点。①(曹衍《金碑》)

①是年,辽道帝在西京坐冬,《辽史》本纪无载,《曾公遗录》言之,而“委转运使提点”云冈石窟事务,一则表明维修工程尚未结束,二则说明帝曾临幸。

1100年庚辰(辽寿昌六年,北宋元符三年)

三月甲申,弛朔州山林之禁。(《辽史》卷26《道宗纪六》)

1106年丙戌(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乾统六年,北宋徽宗赵佶崇宁五年)

五年十月,诏曰:“有天下者,尊事上帝,敢有弗虔。而释氏之教,乃以天帝置于鬼神之列。渎神逾分,莫此之甚。有司其除削之。”又敕:“水陆道场内设三清等位,元丰降诏止绝。务在检举施行。旧来,僧居多设三教像,遂为院额、殿名。释迦居中,老君居左,孔圣居右,①非所以奉天真与儒教之意。可迎其像归道观、学舍,以正其名。”洛京沙门永道读诏,泣曰:“域中孔、老,法天制教,故不违天。佛出世法,天人所师,故不违佛。自古明王奉佛以事上帝者,为知此理也。佛法平等,故其垂教。虽圣凡俱会,而君臣尊卑之分,莫不自殊。祖宗以来,奉法已定,一旦除削,吾恐毁法之祸兆于此矣。”闻者为之怃然。(南宋《佛祖统记》卷46)

①中原此俗,不知始于何时,然塞北辽境不曾闻说。

1107年丁亥(辽乾统七年,北宋大观元年)

【碑文】大辽西京警巡院右厢住人久居系通百姓」董承德,今为亡妻郭氏于京西南约五里,」买到云中县孙权堡刘世言地五亩,长三十八步,」阔三十二步。其茔方二十九步。其妻葬在甲穴。」长男孝穆,妻段氏;次男孝温,」妻王氏;长女张郎妇,次杨郎妇,」次赵郎妇,次杨郎妇。」孙男四:兴寿、称住、册住、国住。」孙女三:尼圆朗、弓哥、寿哥。」维乾统七年岁次丁亥八月甲寅朔十九日壬申壬□。①(大同市博物馆藏《董承德妻郭氏墓志》)②

①左后有印度中古悉昙字母两行。

②该墓志,1956年出土于大同十里铺村。碑石纵44厘米,横41﹒3厘米,厚4﹒5厘米。原立于墓室北壁,旁为石骨灰棺床。

【碑文】唵[口+篮],耶耶文质,孃孃焦氏,灰衬枢张。」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一字法舍利塔记。唵引步噜唵三合。」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乾统柒年拾月捌日再建,孙僧怀谦、公孝、公义写记。」亏﹖壬唵齿临。重孙箂哥、庆哥、僧德拱记。①(张秉仁《山西大同卧虎湾四座辽代壁画墓》,载《考古》1963年8期)

①该墓志,为3号墓出土,系墨书写在白砂石骨灰棺盖内壁。“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是《佛说造塔功德经》末尾偈语。“三合”,约指三人合用的骨灰棺,指的是爷爷文质、娘娘焦氏和儿子张式。张式,见同墓的龟座《净法界真言》碑碣(碑文省略),碑中,提到“二合”;碑末铭刻:“寿昌二年九月十四日丙子岁记,男张式,二孙男公孝、公义亲书自□□”;碑侧铭刻:“愿以此功德,上资父母。”显然,该墓是寿昌二年(1096)张式为父母建,乾统七年张式死,其子又将他的骨灰放入爷奶的石棺。值得注意的是,辽代僧人对葬事的直接参与。

1113年癸巳(辽天庆三年,北宋政和三年)

三年春正月……甲戌,禁僧尼破戒。(《辽史》卷27《天祚帝纪一》)

1114年甲午(辽天庆四年,北宋政和四年)

【碑文】《大辽故左谏议大夫、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致仕史公墓志铭》:①……公讳洵直,字知命,儒州缙山人也。……清宁八年,登进士第,释褐,授著佐。寻,差充西京管内都商税判官。迩后复历一十八任,官至左谏议大夫,致仕。乾统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午时获疾,右胁而逝,终于昌平县之私第,春秋八十有三。……孙男三:长曰天倪,西头供奉官,前三河县商麴铁都监;次曰天刚,举进士;次曰禄孙,出家,法名行敷,礼西京石佛院诠正大师。②……以天庆四年岁次甲午六月甲辰朔二十三日丙寅乙时,迁葬于昌平县仁和乡东道里。(《北京辽金史迹图志》下)

①此《史洵直墓志铭》方碑,1956年出土于北京市昌平县西城墙下。

②西京石佛院,盖即大同云冈石窟或观音堂。这里的诠正大师,与1099年的华严寺提点诠悟大德,应系师兄弟,因此两寺即古人所谓“法眷”也。从此角度分析,元初慧明和尚住持华严寺,又被尊奉为云冈石窟佛寺的开山祖师,可见两寺的法眷关系。

1117年丁酉(辽天庆七年,北宋政和七年,金太祖完颜旻天辅元年)

二月,涞水县贼董庞儿聚众万余,西京留守萧乙薛、南京统军都监查剌与战于易水,破之。十二月……丁丑,以西京留守萧乙薛为北府宰相。(《辽史》卷28《天祚帝纪二》)

1119年己亥(辽天庆九年,北宋宣和元年,金天辅三年)

宣和元年春正月……乙卯,诏:“佛改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之号。僧为德士,易服饰,称姓氏。寺为宫,院为观,即住持之人为知宫、观事。所有僧录司,可改作德士司;左右街道录院,可改作道德院。德士司隶属道德院,蔡攸通行提举。天下州府僧正司,可并为德士司。”寻又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①(《续通鉴》卷93)②

①宋徽宗崇道教,焚释典,南朝佛教遭受沉重打击。但事隔不久,佛教再复。

②宋岳珂《愧郯录》卷12:“政和以后,道家者流始盛。群羽士因援江南故事,林灵素等多赐金门羽客。道士居上者,必赐以涂金银牌,上有天篆,咸使佩之,以为外饰;被宠异则又得金牌焉。及后金人入汴,其臣僚皆佩金牌为号,始寤前兆之不祥。”

【碑文】《故彭城刘公墓志》:」公讳承遂,世本云中三井里人也。生禀刚」义,素全聪惠,心常慕善,诀信大乘。」公父文秀,母郭氏,乾统十年以具茔而葬」讫。公然身居俗谛,念契佛家。天庆三」年,充维那,粧印《大藏经》全。四年,请诸师读」《大藏经》,其于斋櫬之资,皆自供拟。又于王」子寺画毗卢会,洎暖汤院绘大悲坛及慈」氏相,井楼内画观音菩萨像,皆威容庠雅,」侍从端凝。公焚课筵僧,不可尽纪。天庆五」年八月二十日,忽疾而逝,享年七十有四。」公[歹+冬]之次,请王子寺僧录演菩萨戒,经讲」一百日。洎三祥,请诸师德读《大藏经》三遍。」其余斋僧,不可胜数。公妻王氏,亦皆吉善。」子生二:长公立,五常饰己,百行华身,妻程氏;」次公存,知礼法,识廉愚,妻王氏。长孙仁安,」妻殷氏;次宝兴,次九住。长子曰:“孝者五事」然备,奈阙于葬,岂为孝哉?”准价五十贯文,」于孙权堡刘士言处,买地九亩,择其日,选」其时,卜宅兆,而乃葬之。念先人之德,固刻」贞珉记耳。祖宗之荫,遗子遗孙;」感时思亲,陈其祭祀。」天庆九年岁次己亥五月丙午朔十五日庚申乾时葬记。(大同市博物馆藏《刘承遂墓志》)①

①该墓碑,黄砂岩,纵31厘米,横46厘米。1958年出土于大同新添堡村。

八月,以赵王习泥烈为西京留守。九月,至西京。复遣习泥烈、杨立忠先持册藁使金。(《辽史》卷28《天祚帝纪二》)

1120年庚子(辽天庆十年,北宋宣和二年,金天辅四年)

【碑文】《于居士墓志铭》:」应英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徐道撰。」于之著姓,尚矣。昔周武王有子封于邘,谓之邘叔,」子孙遂以国为氏。后去“邑”,单为“于”。汉有于公,一日」里门坏,乡人将治之,诫曰:“宜高大重﹖门,使容驷马。」吾理狱多树阴德,后世必有兴者。”至孙定国为丞」相,厥后枝叶扶疎,遂满天下。居士,阴德树之一枝」也。不然何恤隐推慈、(矜)[衿]贫乐施,犹有祖之遗风焉?」公名莹,字客冰,世为云中大族,曾祖讳教,祖讳守贞,」生三子,伯从式,仲从善,季从显。从善,居士之父也。」娶同县长荣村李氏,乃生公。性行淳正,事父母以」孝闻。长嗣经营,不欺于物,治家勤俭,久而益丰。常」以慈恕为心,赒贫济困者非一,袭父追明王,普会」等邑,读念经文,诵扬歌赞,恢张法务,弹糺邑人,众」以为能,推为长者。愿请僧读佛经十藏,四藏已竟,」六藏留遗子孙终之。先娶同邑颜睿女,生一子肇,」未孩而颜氏亡。后娶京南堡名医李延福女,抚视」遗儿,备极慈爱,乡人不以为异母。教肇读书,中改」学契丹大小字,由此途入仕,捷历官资,今为作坊」使。厉节至廉,繇其父之素教也。乾统二年冬,病风,」绝庆吊交游者殆十三载。天庆五年五月十八日,」卒于旧疾,春秋六十三。一子,作坊君也。孙四人:长」女适舅子李臣愿,早卒;次男,安仁,在班﹖[礻+匠],候举进」士,逾冠而亡;女石姑,男天庆,尚幼。以十年七月廿」三日,葬于京右西成乡孙权堡北原新茔。铭曰:」生劳而来,死逸而去;魂荡于空,骨销于土。」惟名不朽,惟德不腐;直书贞珉,垂示终古。」云中张融书,羕山史永刊。(大同市博物馆藏《于莹墓志》)①

①该碣,细砂岩,高54厘米,宽38厘米。

冬,复至西京。(《辽史》卷28《天祚帝纪二》)

天庆十年,赐大字额。(曹衍《金碑》)

1121年辛丑(辽保大元年,北宋宣和三年,金天辅五年)

冬十一月癸亥,以西京留守赵王习泥烈为惕隐。(《辽史》卷28《天祚帝纪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