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云冈石窟编年史
金代纪事

1122年壬寅(金太祖完颜旻天辅六年,辽保大二年,北宋宣和四年)

保大二年,金人陷中京,①天祚幸燕,……西走云中府,②……天祚与诸王并长公主、驸马、诸子弟三百余骑由石窟寺遁去。过云中城下,留守萧查剌以下接见,有旨:“贼马不远,好与军民守城。”但取马五十匹随行,迤逦入天德军。③(《三朝北盟会编》卷21引《亡辽录》)

①辽中京,即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

②《辽史》卷29《天祚帝纪三》:“二年春正月乙亥,金克中京,进下泽州。上出居庸关,至鸳鸯泺。……余睹引金人逼行宫,上率卫兵五千余骑幸云中,遗传国玺于桑乾河。”

③天德军,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三朝北盟会编》卷5:“宣和四年……天祚大窘,因仓皇从云中府由石窟寺入天德军。”

三月,都统杲出青岭,宗翰出瓢岭,追辽主于鸳鸯泺。辽主奔西京。宗翰复追至白水泺,不及,获其货宝。己巳,至西京。壬申,西京降。①希尹追辽主于乙室部,不及。乙亥,西京复叛。②……四月辛卯,复取西京。③(《金史》卷2《太祖纪》)④

①《金史》卷73《完颜希尹传》:“宗翰袭辽帝于五院司,希尹为前驱,……几及辽主于白水泺南。辽主以轻骑遁去。尽获其内库宝物,遂至西京。西京降,使蒲察守之。”卷23《五行志》:“天辅六年三月,师攻西京,有火如斗,坠其城中。是月,城降而复叛,四月辛卯,取之。”卷73《宗雄传》:“西京既降复叛,时粮饷垂尽,议欲罢攻。宗雄曰:‘西京,都会也,若委而去之,则降者离心,辽之余党与夏人得以窥伺矣。’乃立重赏以激士心。既而,夜中有火,大如斗,坠于城中。宗雄曰:‘此城破之象也。’……与宗翰等击耿守忠兵七千于西京之东四十里,大破之。”

②《契丹国志》卷11:“金兵自追天祚,旬日未回,府中兵变,推马权、韩执谦为都统,逐出萧查剌等及卫兵,闭门拒守,飞申燕王求救。时燕王僭立之初,无兵可遣,但指挥蔚州发兵应援。金兵回至城下,见留守等被逐,督军民攻城,弥旬破贼,执马权、韩执谦等,尽杀诸军。”《金史》卷76《杲传》:“西京已降复叛,杲使招之不从,遂攻之。留守萧察剌逾城降。四月,复取西京。”

③《金史》卷19《景宣皇帝宗峻纪》:“辽主走阴山,耿守忠救西京,帝与宗翰等击走之。西京城南有浮图,敌先据之,下射,士卒多伤。帝曰:‘先取是,则西京可下。’既而攻浮图,克之,遂下西京。”卷71《斡鲁传》:“西京已降复叛,敌据城西浮图,下射攻城者。斡鲁与鹘巴鲁攻浮图,夺之,复以精锐乘浮图下射城中,遂破西京。”卷71《阇母传》:“宗翰等攻西京,阇母、娄室等于城东为木洞以捍蔽矢石,于北隅以刍茭塞其隍,城中出兵万余,将烧之。温迪罕蒲匣率众力战,执旗者被创,蒲匣自执旗,奋击却之。又为四轮革车,高出于堞,阇母与麾下乘车先登,诸军继之,遂克西京。”《辽史》卷69《部族表》记:四月,“金师取西京,沙漠以南部族皆降之,帝遁讹莎烈。”

④元好问《续夷坚志》卷4《边元(恕)[忠]所纪二事》:“国兵初西来,云中先下,后复纳辽天祚。国相怒其反复,攻城破,驱壮士无榆坡,尽杀之。中有喉丝不断者,亦枕籍积尸中,得雨复甦,候暮夜欲逃。人定后,忽见吏卒群至,呼死者名字,随呼皆应,独不呼此人。吏卒去,此人匍匐起,仅能至家。求医封药,疮口渐合。又数月,平复。年七十余病终。同时,曹氏小童,为军士驱逐,与群儿乱走。追及者,皆以大棓击杀之。次第及曹,忽二犬突出,触军士仆地。军士怒,逐犬入人家。比出,儿辈得散走,逃空室中。俄有执黄旗过者,大呼曰:‘国相军令,杀人者斩。’残民皆得活。曹氏儿,后至节度。”按:国相,盖指宗翰;无榆坡,明清讹为“无忧坡”,即今御河东坡。

六月,……夏国援兵至,亦为金所败。①(《辽史》卷29《天祚帝纪三》)

①《金史》卷71《斡鲁传》:“夏国王使李良辅将兵三万来救辽,次于天德之境。娄室与斡鲁合军击败之,追至野谷,杀数千人。”

辽兵三万,列营于西京之西,阇母以三千击之。阇母使士卒皆去马,阵于沟堑之间,曰:“以一击十,不致之死地,不可使战也。”谓众曰:“若不胜敌,不可以求生。”于是人皆殊死战,辽兵遂败,追至其营而止。①(《金史》卷71《阇母传》)

①此战,《辽史》、《金史》本纪无载,疑是六月天祚传檄天德、云内、朔、武、应、蔚等州,合精骑五万之后事。

宣和四年,诏山前收复州县,合置监司,以燕山府路为名,山后别名云中府路。①(《宋史》卷90《地理志六》)

①金始伐辽,与北宋结盟,许以燕、云之地。此年十月,宋预设燕山府(即辽燕京)、云中府(即辽西京)。《宋史》卷90《地理志六》:“云中府路,云中府,唐云州,大同军节度。石晋以赂契丹,契丹号为西京。宣和(三)[四]年,始得云中府、武、应、朔、蔚、奉圣、归化、儒、妫等州,所谓山后九州也。”俄而,金责宋出兵失期,毁约。

1123年癸卯(金天辅七年、金太宗完颜晟天会元年⒐,辽保大三年,北宋宣和五年)

六月壬午朔,次鸳鸯泺。……丙申,上不豫,将还上京,命移赉勃极烈宗翰为都统,①昊勃极烈昱、迭勃极烈斡鲁副之,驻兵云中,以备边。②(《金史》卷2《太祖纪》)

①《金史》卷78《韩企先传》:“宗翰为都统经略山西,表署西京留守。天会六年,刘彦宗薨,企先代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枢密院事。”

②《金史》卷46《食货志一》:“天辅六年,既定山西诸州,以上京为内地,则移其民实之。……七年,以山西诸部族近西北二边,且辽主未获,恐阴相结诱,复命皇弟昂与孛堇稍喝等以兵四千护送,处之岭东,惟西京民安堵如故,……”按此知,“山西”的范畴大于西京,当囊括今天大兴安岭以西的内蒙古、晋北、冀西北地区。

太宗即位,诏宗翰曰:“寄尔以方面,当迁官资者,以便宜除授。”因以空名宣头百道给之。宋人来请割诸城,宗翰报以武、朔二州。(《金史》卷74《宗翰传》)

1124年甲辰(金天会二年,辽保大四年,北宋宣和六年)

二年春正月……甲戌,西南、西北两路都统宗翰、宗望请勿割山西郡县与宋,上曰:“是违先帝之命也,其速与之。”①夏国奉表称藩,以下寨以北,阴山以南、乙室耶剌部吐禄泺西之地与之。(《金史》卷3《太宗纪》)

①《金史》卷74《宗翰传》:“宗翰请曰:‘宋人不归我叛亡,阻绝燕山往来道路,后必败盟,请勿割山西郡县。’太宗曰:‘先皇帝尝许之矣,当与之。’诸将获耶律马哥,宗翰归之京师。……宗翰复奏曰:‘先皇帝征辽之初,图宋协力夹攻,故许以燕地。宋人既盟之后,请加币以求山西诸镇,先皇帝辞其加币,盟书曰:无容匿逋逃,诱扰边民。今宋数路招纳叛亡,厚以恩赏。累疏叛人姓名,索之童贯,尝期以月日,约以誓书,一无所致,盟未期年,今已如此,万世守约,其可望乎。且西鄙未宁,割付山西诸郡,则诸军失屯据之所,将有经略,或难持久,请姑置勿割。’上悉如所请。”

秋七月,……上遂率诸军出夹山,下渔阳岭,取天德、东胜、宁边、云内等州。南下武州,遇金人,战于奄遏下水,复溃,直趋山阴。①(《辽史》卷29《天祚帝纪三》)

秋七月,……上遂率诸军出夹山,下渔阳岭,取天德、东胜、宁边、云内等州。南下武州,遇金人,战于奄遏下水,复溃,直趋山阴。①(《辽史》卷29《天祚帝纪三》)

①《释氏稽古略》卷4:“辽甲辰秋七月,天祚牵鞑靼诸军五万,携其后妃、二子曰秦王赵王及宗属,南来越渔阳岭。金人粘罕回军云中,天祚复奔山。”

太宗天会二年,立大圣皇帝庙于西京。①(《金史》卷33《礼志六》)

①大圣皇帝,即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完颜旻)。当时设立御容,金末南迁汴梁。

本朝天会二年,大军平西京,①故元帅、晋国王到寺随喜赞叹,②晓谕军兵,不令侵扰。并戒纲首,长切守护。又奏,特赐提点僧禅紫衣,③并“通慧大德”号。④……先是,亡辽季世,盗贼群起,寺遭焚劫,灵岩栋宇,扫地无遗。(曹衍《金碑》)

①金兵平西京,在辽保大二年、金天辅六年(1122)。天会二年(1124),宗翰奏请撕毁与宋朝的盟约,拒绝割让西京领土,正式开始经营山西。

②故元帅、晋国王,即宗翰(粘罕)。《金史》卷74《宗翰传》:“天会八年……宗翰为国论右勃极烈,兼都元帅。熙宗即位,拜太保、尚书令,领三省事,封晋国王。乞致仕,诏不许。天会十四年薨,年五十八。”

③唐朝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辽代改从五品以上。对高僧赐紫衣,表示其享有相应级别的荣誉待遇。

④“大德”之号,始见于唐。唐赵璘《因话录》:“元和以来,京城诸僧及道人,尤多大德之号。偶因势进,则得补署,遂以为号。各因所业谈论,取本教所业,以符大德之目。”

1125年乙巳(金天会三年,北宋宣和七年)

三年……二月壬戌,娄室获辽主于余睹谷。①……十月甲辰,诏诸将伐宋。以谙班勃极烈杲兼领都元帅,移赉勃极烈宗翰兼左副元帅先锋,经略使完颜希尹为元帅右监军,左金吾上将军耶律余睹为元帅右都监,②自西京入太原。……诏建太祖庙于西京。③(《金史》卷3《太宗纪》)

①余睹谷,诸书记载不同,或云应州新城东,或云应州西;或云朔州阿敦山。《乾隆大同府志》卷4《山川》考订在西山口一带。

②《金史》卷133《叛臣传》:“耶律余睹,辽宗室子也,……宗翰伐宋,余睹留西京。天会十年,余睹谋反,云内节度使耶律奴哥等告之。余睹亡去,其党燕京统军萧高六伏诛,蔚州节度使萧特谋自杀。边部斩余睹及其诸子,函其首以献。”

③《金史》卷33《礼志六》记在此前一年,不知何是。

大金十二月,斡离不、粘罕分道入侵宋。……东路之军,斡离不主之,建枢密院于燕山,以刘彦宗主院事;西路之军,粘罕主之,建枢密院于云中,以时立爱主院事。国人呼为东朝廷、西朝廷。于是,斡离不之军自燕山直犯河北,粘罕之军犯河东,陷朔、武、代、忻等州,直趋太原。(《释氏稽古略》卷4)

1126年丙午(金天会四年,北宋钦宗赵桓靖康元年)

三月癸未,银术可围太原,宗翰还西京。……八月庚子,诏左副元帅宗翰、右副元帅宗望伐宋。……庚戌,宗翰发西京。①……九月丙寅,宗翰克太原,……十一月甲子,宗翰自太原趋汴。……闰月……丙申,克汴城。……十二月癸亥,宋主桓降。(《金史》卷3《太宗纪》)

①《大金国志》卷4:“粘罕大起云中路民兵,之太原。”

1127年丁未(金天会五年,南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⒌)

四月……宗翰、宗望以宋二帝归。①(《金史》卷3《太宗纪》)

①曹勋《北狩闻见录》:“先是,三月二十九日有语分路去,徽庙同二太子由河北路,渊圣同国相由河东路,约会于燕京。……四月初一日起程。”

五月……壬寅,……是日,渊圣皇帝次代州,①度太和岭,至云中,留十余日。……秋七月,……渊圣皇帝自云中至燕山府,居愍忠寺。(《续通鉴》卷98)

①渊圣皇帝,即宋钦宗。《光绪山西通志》卷85记是年六月,“宋上皇自燕京移居云州。……十月,宋二帝徙居中京。”

十月,通问使傅雱见金左监军希尹于云中,①希尹以国书授雱,为夏国请熙宁以来侵地。(《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①《续通鉴》卷99:“傅雱、马识远至云中,金左副元帅宗翰在凉陉未还,左监军完颜希尹遣其大理卿、昭文馆学士李侗馆伴,问雱使指,雱以二帝表文及国书授之。凡六日,乃得见希尹与右监军耶律伊都,权知枢密院事时立爱,席地重毡,参决堂上,兵部尚书高庆裔立其旁,雱跪听其语。”按:伊都,即余睹。

1129年己酉(金天会七年,南宋建炎三年)

秋七月……时金左副元帅宗翰自东平还云中,……是秋,金元帅府复试辽国及两河学人于蔚州;辽人试词赋,河北人试经义。①(《续通鉴》卷106)

①《续通鉴》卷122:“金人科举之制,先于诸州分县赴试,县令为考试官,号乡试,惟杂犯者黜,榜首曰乡元。次年春,分三路类试,自河以北至女真皆就燕,关西及河东就云中,河以南就汴,皆取旨选官知举,号曰府试,凡二人取一,榜首为府元。至秋,尽集诸举于燕,号会试,凡六人取一,榜首曰状元。”《续通鉴》卷130:海陵王时,“府试分六路:……山后及河东人于大同。”

1130年庚戌(金天会八年,南宋建炎四年)

是春,金左副元帅宗翰、右监军希尹、右都监耶律伊都皆在大同,……夏五月……癸卯,金禁私度僧尼,……十二月……辛未,金左副元帅宗翰,命诸路州县同以是日大索南人及拘之于路;至癸酉,罢籍客户,拘之入官。至次年春,尽以铁索锁之云中,于耳上刺“官”字以志之,①散养民间。②既而立价卖之,余者驱之夏国以易马,亦有卖于蒙古、室韦、高丽之域者。时金既立刘豫,复以旧河为界。宗翰恐两河陷没士庶非本土之人,③逃归豫地,故有是举。(《续通鉴》卷107)

①《藕香零拾》收录宋李心传《旧闻证误》卷3:“建炎四年十二月,尼堪籍诸路客户,拘之入官。次年春,尽锁之云中,耳上刺官字以志之。河间府乐寿县初县客户六十八人,而误作六百八人。以报后,尼堪不容诉,于是县官驱穷民孤旅五百四十人以补数。至则一例卖之,莫能辨也。”

②宋洪迈《容斋三笔》卷3《北狄俘虏之苦》:“元魏破江陵,尽以所俘士民为奴,无问贵贱。盖北方夷俗皆然也。自靖康之后,陷于金虏者,帝子王孙、宦门仕族之家,尽没为奴婢,使供作务。每人一月支稗子五斗,令自舂为米,得一斗八升,用为餱粮。岁支麻五把,令缉为裘。此外更无一钱一帛之入。男子不能缉者,则终岁裸体。虏或哀之,则使执爨,虽时负火得暖气,然才出外取柴归,再坐火边,皮肉即脱落。不日辄死。惟喜有手艺如医人、绣工之类。寻常只团坐地上,以败蓆或芦藉衬之。遇客至开筵,引能乐者使奏技。酒阑客散,各复其初,依旧环坐刺绣。任其生死,视如草芥。”

③两河,指河北路、河东路。《大金弔伐录》载:天会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金枢密院曾令河内汉民“随处既归本朝,宜同风俗,亦仰削去头发,短巾左衽。”

1131年辛亥(金天会九年,南宋绍兴元年)

九年,元帅府以河流近寺,恐致侵啮,委烟火司差夫三千人,改拨河道。①(曹衍《金碑》)

①武州川水原沿石窟边缘东流,北距各窟约25~50米。经此南拨河道,遂成现状。

是秋,金左副元帅宗翰尽迁祁州居民,①以其城为元帅府。……时盗贼愈多,宗翰用大同尹高庆裔计,令窃盗赃一钱以上者皆死。云中有一人拾遗钱于市,庆裔立斩之。……由是窃盗少衰而劫盗日盛。……道路寂然,几无人迹矣(《续通鉴》卷109)

①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

1132年壬子(金天会十年,南宋绍兴二年)

四月……移赉勃极烈、左副元帅宗翰朝京师。庚午,以……移赉勃极烈、左副元帅宗翰为国论右勃极烈兼都元帅,右副元帅宗辅为左副元帅。……九月,元帅右都监耶律余睹谋反,出奔。①(《金史》卷3《太宗纪》)

①《光绪山西通志》卷85引《大金国志》:“十年九月,元帅右都监耶律余睹反,尽约云中、河东守郡之契丹、汉儿,令诛女真之在官在军者,天德知军伪许之。时兀室为西监,自云中来燕,伺知之,事遂败。兀室至云中,余睹微觉,父子以游猎为名,遁入夏国,夏国不纳;投鞑靼,鞑靼先受兀室之命,其首领诈出迎,具食帐中,密以兵围之,余睹出敌,不胜,父子皆死。”

按旧记,大同,古平城。如浑之水循其城东而南行,亦名曰御河。朝会转输,东趋京师,必逾是焉。河水本盛,遇积雨,益横溢,阻行者。故自元魏以至于唐,河流分合不同,率造桥以达。岁久,沿革不能详焉。其可知者,金天会壬子,留守高庆裔所作。不一年,以大雨震电,有怪物出,坏其十一二。后三年乙卯,居民高居安葺完之。事具宇文虚中《记》。(《正德大同府志》卷12录元虞集《兴云桥记》)

壬子之岁,尼堪闻蜀地富饶,①欲提兵亲取,令云中副留守刘思恭条陈书传所载下蜀故事,及图画江山形势,锐然欲往。夏人闻云中聚兵,以为攻己,举国屯境上,以备其来,而尼堪亦不敢出兵,止遣萨里干等以兵攻饶风。②(《续通鉴》卷132录李宗闵上宋高宗书)

①尼堪,即粘罕、宗翰。

②萨里干,旧作“撒离喝”。

1133年癸丑(金天会十一年,南宋绍兴三年)①

八月……戊戌,金主诏曰:“比以军旅未定,尝命帅府自择人授官,今并从朝廷选法。”……是月,韩肖胄等始至云中,见金国都元帅宗翰议事。(《续通鉴》卷112)

①南宋《佛祖统记》卷47:“八月,自治平末始鬻度牒,旧以黄纸印,造伪为者多,户部朱异始奏,令僧道用敕绫牒。述曰:唐明皇天宝中,度牒已用绫素。本朝太宗初年普度十七万,真宗天禧普度二十三万,应此时但用纸牒,使之易辨。今既斥卖,欲重其价,故用敕绫。比同品官之告身,亦见朝廷之重僧也。”

1134年甲寅(金天会十二年,南宋绍兴四年)

是夏,金都元帅宗翰、右监军希尹自云中之白水泊,……避暑。……迁西京枢密院于归化州。(《续通鉴》卷113)

四年,金遣李永寿、王翊来,求还刘豫之俘,及西北人在东南者,又欲画江以益刘豫。时议难之,欲遣大臣为报使。参政席益以母老辞,荐谊为代,加谊龙图阁学士,充军前奉表通问使,给事中孙近副之。谊至云中,与粘罕、兀室论事,不少屈。金人谕亟还,谊曰:“万里衔命,兼迎两宫,必俟得请。”金人乃令萧庆授书,并以风闻事责谊,谊诘其所自。金人以实告,乃还。(《宋史》卷379《章谊传》)

1135年乙卯(金天会十三年,南宋绍兴五年)

调燕、云、两河夫四十万入蔚州交(邪)[牙]山,采木为栰,开河道,运至虎州,将造战船。(《续通鉴》卷115)

1137年丁巳(金熙宗完颜亶天会十五年,南宋绍兴七年)

是春,金右监军完颜昌居祁州,……完颜杲居云中。尚书左丞高庆裔,以赃下大理寺。……秋七月……金太保、领三省事、晋国王宗翰薨。(《续通鉴》卷118)

郓王昂,本名吾都補,世祖最幼子也。天会六年,权元帅左都监。十五年,为西京留守。天眷三年,为平章政事。(《金史》卷65《始祖以下诸子传》)

1138年戊午(金天眷元年,南宋绍兴八年)

九月……己酉,省燕中西三京、平州东、西等路州县。(《金史》卷4《熙宗纪》)

1139年己未(金天眷二年,南宋绍兴九年)

是春,夏人乘折可求之丧,陷府州。可求子彦文挈家依左副元帅、鲁国王昌于大同府。后金人命彦文知代州。(《续通鉴》卷121)

金主以富勒玛为招讨使,①提点夏国、达勒达两国市场。达勒达者,②在金国之西北,其近汉地谓之熟达勒达,食其粳稻;其远者谓之生达勒达,止以射猎为生,性勇悍,然地不产铁,矢镞但以骨为之。辽人初置市场与之回易,而铁禁甚严,至今始弛其禁。又,刘豫不用铁钱,由是河东、陕西铁钱率自云中货于达勒达,蒙古得之,遂大作军器焉。(《续通鉴》卷122)

①富勒玛,旧作“胡卢马”。

②达勒达,旧作“达达”。按:辽金西京之设,主要系对西夏、宋朝用兵。

1140年庚申(金天眷三年,南宋绍兴十年)

六月,……大旱。使萧彦让、田珏决西京囚。(《金史》卷4《熙宗纪》)

1141年辛酉(金皇统元年,南宋绍兴十一年)

大同府,中,西京留守司。晋云州大同军节度,辽重熙十三年,升为西京,府名大同,金因之。皇统元年,以燕京路隶尚书省,西京及山后诸部族隶元帅府。旧置兵马都部署司,天德二年,改置本路都总管府,后更置留守司。……县七、镇三:大同,倚。辽析云中置,金因之。有牛皮关、武周山、方山、奚望山、盛乐城、御河、 斗鸡台、平城外郭盐场、如浑水、桑干河、纥真山。有辽帝后像,在华严寺。镇一奉义。①(《金史》卷24《地理志上》)

①奉义镇,即今大同城东古城村。北齐筑立恒安镇,隋唐用为州郡县治所,后名东州城、东城,辽代为奉义县。《辽史》卷41《地理志五》:“后唐武皇与太祖会此。辽析云中置。户三千。”卷36《兵卫志下》:“奉义县丁六千。”

1142年壬戌(金皇统二年,南宋绍兴十二年)①

秋,燕、西东二京、河东、河北、山东、汴、平州大熟。(《金史》卷23《五行志》)

①《佛祖历代通载》卷20:“壬戌,……金国英悼太子生日,诏海惠大师于上京宫侧,刱造大储庆寺,普度僧尼百万,大赦天下。癸亥,金诏海惠、清慧二禅师住储庆寺,迎瑞像于本寺积庆阁中供养。……乙丑,金海慧迁化,帝偕后亲奉舍利,五处立塔,特谥佛觉佑国大禅师。”然《释氏稽古略》卷4记:皇统三年“夏六月,英悼太子生,诏海慧大师于上京宫侧,创造大储庆寺;普度境内童行;有籍于官者为僧尼。道士亦如之。通百万计。”按:英悼太子济安,生于皇统二年二月。

1143年癸亥(金皇统三年,南宋绍兴十三年)

大同《普恩寺碑记》,宋修武郎、借吉州团练使、充通问副使婺源朱公弁所作也。公以建炎元年十一月奉使,为金人所留,迫之事刘豫,不可;欲易其官,不可。……《记》成于金皇统三年二月,实高宗绍兴之十三年也。于是公之去国,盖十七年矣。……考公之归宋,在是秋七月;①《记》之作,当在和议初成而公临发之时也。(《道光大同县志》卷19朱彝尊《普恩寺碑跋》)

①《续通鉴》卷126记:六月“庚戌,金人遣通问使徽猷阁待制洪皓、直龙图阁张邵、修武郎朱弁还行在。先是,金主大赦,始许皓等南归。渡江后,奉使几三十人,生还者三人而已。”

师名禀慧,姓王氏,弘州永宁人。①幼于天成县幽峰院出家,受具。自十八岁讲《华严经》、《摩诃演论》,辩折疑微,听者常数百人。四十五散徒游方,即其所传。天眷元年,奉圣旨传菩萨戒。皇统三年,转运司定充本寺提点,②申行台尚书省,继准唐堂帖。(曹衍《金碑》)

①弘州永宁,即今河北阳原。

②盖辽金大寺官资建设,僧官遂归属于转运司。

1144年甲子(金皇统四年,南宋绍兴十四年)

耿光禄坟,在大同府城西二十里。耿,金臣,有三冢,皇统四年建塔,上有志云:父曰光禄,子曰银青,孙曰昭勇。(《成化山西通志》卷5《陵墓》)①

①《康熙山西通志》卷5:“武州山,……武州川水出焉,峪中有石窟寺,魏孝文帝常幸焉。山下有耿氏三冢,金皇统间建塔,上有志,父曰光禄,子曰银青,孙曰昭勇。”《道光大同县志》卷5云:“耿氏三冢,城西二十里,失其名。《明一统志》:武周山下有耿氏三冢,金皇统四年建塔,父曰光禄,子曰银青,孙曰昭勇。”按:墓所建塔,由来已久。耿氏三代名,皆为官称头衔。

1145年乙丑(金皇统五年,南宋绍兴十五年)

 十五年,敕天下僧道始令纳丁钱。自十千至一千三百,凡九等,谓之清闲钱。年六十已上及残疾者听免纳。道法师致书于省部曰:“大法东播,千有余岁,其间污隆随时,暂厄终奋。特未有如今日抑沮卑下之甚也。自绍兴中年,僧道征免丁钱,大者十千,下至一千三百。国四其民,士农工商也。僧道旧籍仕版,而得与儒分鼎立之势,非有经国理民之异。以其祖大圣人,而垂化为善故耳。至若天灾流行雨旸不时,命其徒以祷之,则天地应,鬼神顺。抑古今耳目所常闻见者也。夫苟为国家御菑而来福祥,亦宜稍异庸庶之等,夷可也。若之何遽以民赋,赋且数倍。今天下民丁之赋,多止缗钱三百,或土瘠民劳而得类免者,为僧反不获齿于齐民。以其不耕不蚕而衣食于世也。夫耕而食,蚕而衣,未必僧道之外人人耕且蚕也。”云云。(南宋《佛祖统记》卷47)

1146年丙寅(金皇统六年,南宋绍兴十六年)①

皇统初,缁白命议,以为欲图修复,须仗当仁,乃请惠公法师住持。师既驻锡,即为化缘。富者乐施其财,贫者愿输其力,于是重修灵岩大阁九楹,②门楼四所,香厨、客次之纲常住寺位,凡三十楹,轮奂一新。又创石垣五百余步,屋之以瓦二百余楹。皇统三年二月起工,六年七月落成,约费钱二千万。自是,山门气象,翕然复完矣。(曹衍《金碑》)

①《佛祖历代通载》卷20:是年,“金复赐清惠佛智护国大师号,登国师座,特赐金襕大衣及所用珍异。其钦敬,古所未有,帝后亲奉,接足礼授。”

②灵岩大阁,即今云冈第3窟。该窟为云冈最大窟,其营造样式、雕刻风格,耐人寻味。北魏开山凿壁东西近60米,通高23米。石壁下方突出一座平台,高约6米,纵深7﹒5米,横宽50米。台上,中央凿一屋形弥勒窟,东西两侧各雕一座方形三级石塔,皆为北魏风格。在平台上方8米多高的石壁间,东西排列长方形大梁孔12个,约一人高宽,入孔一米余有向上的竖井,直通山顶。山顶前沿铲出约3米宽的一条基岩,排列着12个长方形井穴。这些梁孔、柱穴,当年大约都穿扣过呈直角的下梁与立柱。下梁的外端,与外立柱相连,便可搭建一座面阔十一间的大型多层殿堂。这便是最初的灵岩大阁,20世纪末对梁孔中残留的木炭曾进行过碳14测定,属于北魏建筑遗迹。金代的灵岩大阁,亦有遗迹。平台岩石上分南、北两排,各有10个长方形柱坑,双双对应;而这两排柱坑,又与1993年窟前发掘发现的夯土柱基相对应。显然,这正是《金碑》所载“灵岩大阁九楹”的遗址。再看洞窟,平台内里凿空,分作东西两室,平面俱呈“凸”字形;各有一门洞通向后室。后窟整体凿作“凹”字形大室,入深15米多,横宽42﹒7米。窟内空空荡荡,仅在后壁中突出的柱体西侧雕造一大龛,龛中一佛二菩萨,艺术风格近乎隋唐。整个第3窟,北魏时的建筑样式、意义,隋唐迄于辽代的建筑样式、意义,不知如何?


1147年丁卯(金皇统七年,南宋绍兴十七年)

七年春正月……癸未,以西京鹿囿为民田。(《金史》卷4《熙宗纪》)

九月……是月,金主出猎至阴山之北,遂之西京。(《续通鉴》卷127)

【碑文】《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①

昔如来出世,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分形化体于无边华藏庄严世界海。微尘刹土,随缘赴感,应[身]现前。②当此之时,宝山[之]相,满月之容,有目者皆得见;狮子之吼,海潮之音,有耳者皆得听闻。而优填王暂离法会,已生渴仰,遂以旃檀刻为瑞相。何况示灭鹤林,潜辉鹫岭,真容莫睹,像教方兴,宜乎范金、合土、刻木、绘丝,而广兴供养者也。然而,虑不远不足以成大功,工不大不足以传永世。且物之坚者莫如石,石之大者莫如山。上摩高天,下蟠厚地,与天地而同久。是以昔人留心佛法者,往往因山以为室,即石以成像,盖欲广其供养,与天地而同久,虑远而功大矣。与夫范金、合土、[刻木]、绘丝者,岂可同日而语哉!

西京大石窟寺者,后魏之所建也。凡有十名:一通(示)[乐],二灵岩,三鲸崇,四镇国,五护国,六天宫,七崇(教)[福],八童子,九华严,十兜率。按《北史》,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以东晋武帝太元十(三)[一]年称王于定襄之盛乐,国号代,建元登国。后乃即真,迁都平城,号恒安都,今西京是也。二世曰明元帝。三世曰太武帝。四世曰文成帝。五世曰献文帝。六世曰孝文帝,始都洛阳,改姓元氏。七世曰宣武帝。八世曰孝明帝。孝明之后,权归藩镇,而魏祚衰矣。《魏纪》,凡建寺皆书,而不书此寺。唯《献文纪》书:皇兴元年八月,幸武州山石窟寺。又按《云中图》云:文成和平(八)[元]年、献文天安元年革,兴造石窟寺。然未知有何所据。

今寺中遗刻所存者二:一载在护国,大而不全,无年月可考。一在崇(教)[福],小而完,其略曰:安西大将军、散骑常侍、吏部内行尚书、宕昌[公]钳耳庆时镌也。岩开寺。③其铭曰:“承藉□福,遮邀冥庆,仰钟皇家,卜世惟永。”盖庆时为国祈福之所建也。末云:“大代太和八年建,十三年毕。”按道武登国元年即代王位,四月改称魏王,皇始元年称帝,天兴元(帝)[年]诏群臣议国号,咸谓国家启基云代,应以代为号,帝不从,诏国号魏。天兴至孝文太和(至)[十]三年,凡九十载,而碑仍称代,何也?参稽内典,矛楯为文。《元氏录》云:道武皇帝改号神瑞,当东晋武帝太元元年,立恒安都,于郊西(土)[大]谷石壁皆劖凿为窟,东西三十里,栉比相连。按神瑞时,明元所改,岁在癸丑,④当东晋安帝隆安十七年,在太元后三十七年矣。其舛误如此。《续高僧传》云:沙门昙曜,于文成帝和平中住石窟通乐寺。《大唐内典录》云:昙曜,帝礼为师。请帝开石窟五所。东为僧寺,名曰灵岩;西为尼寺,不言其名。僧法轸为《寺记》云:十寺,魏孝文帝之所建也。护国东壁,有拓国王骑从。《广弘明集》云:即孝文皇帝建寺之主也。帝王于天宫寺以金铜造释伽像。

众记参差如此,竟不知经始在于何帝。以(竟)[意]推之,道武迁都之后,终其世才十年。其间创立城郭、宫室、宗庙、社稷、百官制度,见于史笔,其事实繁。至于凿山为寺,理应未暇。(道)[太]武毁教,末,帝虽感白足之言,寻即殂落,亦非其所为也。献文即位之初,幸其寺,则寺兴于前矣。其间,唯明元、文成二帝。据《录》特标神瑞之号,明元实经其始;《内典录》明载和平之事,则文成实继其后矣。彼《(和)[弘]明》所记,以孝文为建寺之主者,盖指护国而言也;法轸云十寺皆孝文所建,非也。然则明元始兴通乐,文成继起灵岩,护国、天宫则创自孝文,崇福则成于钳耳,其余诸寺次第可知。复有上方一位石室数间,按《高僧传》云:孝文时天竺僧陁(番)[翻]经之地也。十寺之外,西至悬空寺,在焦山之东,远及一舍,皆有龛像,所谓栉比相连者也。验其遗刻,年号颇多,内有正光五年,即孝明嗣位之九年也。然则此寺之建,肇于神瑞,终乎正光,凡七帝,历百一十一年。虽辍于太武之世,计犹不减七、八十年。何(则)[者]?⑤崇福一寺五年而成,以此较之,不为多矣。《录》云魏成于一帝,何其谬欤!此即始终之大略也。

自神瑞癸丑,迄今皇统丁卯,凡七百三十四年。(此即历年之大略也。){唐贞观十五年,守臣重建。辽重熙十八年,母后再修;天庆十年,赐大字额;咸(熙)[雍]五年,禁山樵牧,又差军巡守;[寿]昌五年,委转运使提点;清宁六年,又委刘转运监修。李唐以前,虽无遗迹,以近推远,从可知也。此则历年之大略也。

本朝天会二年},⑥{大军平西京,故元帅、晋国王到寺随喜赞叹,晓谕军兵,不令侵扰;并戒纲首,长切守护。又奏,特赐提点僧禅紫衣,并“通慧大德”号。九年,元帅府以河流近寺,恐致侵啮,委烟火司差夫三千人,改拨河道。此则皇朝外护之大略也。}⑦

叠嶂峥嵘而西去,长沙浩渺以东来,岚影相连,波声不断,势壮京邑,润分林薮,岂特国家之宝,抑亦仙圣之宅。此则形势之大略也。

峰峦后拥,龛室前开,广者容三千人,高者至三十丈。三十二瑞相,巍乎当阳;千百亿化身,森然在目。烟霞供宝座之色,日月助玉毫之辉;神龙夭矫以飞动,灵兽雍容而助武。色楯连延,则天皇弥勒之宫;层檐竦峙,则地通多宝之塔。以至八部之眷属,诸经之因地,妙笔不能同其变,辩口不能谈其目,巧力不能计其数。(况)[怳]若神游[于]鹫岭,⑧宛如身诣于耆阇。此则制{度之大略也。⑨

《尔雅》云:石山戴土,谓之崔嵬。此山是山,外积黄壤,中含翠石,高卑莫测,厚薄难知。然而良工预为其制,群匠争奋其力,迄□隳坏,绩用有成。虽大禹之凿龙门,六丁之开蜀道,不过摧其顽险,务于通达而已;方之于此,未足为难。倘非诚心一发,圣力潜扶,安能致是哉?又,护国二龛不加力而自开,以至扣地则神钟}发响,闻者摄心;琢石则醴泉流出,饮之愈疾。珍禽时聚,毒虫屏迹。此则灵感之大略也。⑩

呜呼,青鸳肇于西域,徒见其名;白马兴于中土,(景)[竟]隳其志。未如此寺殊功圣迹,亘古今而常存者也。

先是,亡辽季世,盗贼群起,寺遭焚劫,灵岩栋宇,扫地无遗。皇统初,缁白命议,以为欲图修复,须仗当仁,乃请惠公法师住持。师既驻锡,即为化缘。富者乐施其财,贫者愿输其力,于是重修灵岩大阁九楹,门楼四所,香厨、客次之纲常住寺位,凡三十楹,轮奂一新。又创石垣五百余步,屋之以瓦二百余楹。皇统三年二月起工,六年七月落成,约费钱二千万。自是,山门气象,翕然复完矣。师又以灵岩古刹既为灰烬,护国大碑又复摧毁,胜概不传,居常叹息。欲表前踪,以垂后世,乃砻巨石,谒文于予。予既闻师名,又嘉其志,遂不复辞,为摭实而书之。

师名禀慧,姓王氏,弘州永宁人。幼于天成县幽峰院出家,受具。自十八岁讲《华严经》、《摩诃演论》,辩折疑微,听者常数百人。四十五散徒游方,即其所传。天眷元年,奉圣旨传菩萨戒。皇统三年,转运司定充本寺提点,申行台尚书省,继准唐堂帖。师性明悟,威仪端重,一方钦仰,建化之功颇多,至于石窟为最(玄)[云]。

皇统七年,夷门曹衍记并书。eq \o\ac(○,11)11传菩萨戒、提点大石窟寺沙门禀慧助(辩)[办]。经武将军、前西京军器库使、骑都尉、太原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王庆祐,前西京……

癸卯年腊月二十四日,予从东胜来。是日,宿于寺之方丈,受清供。次日,达西(江)[京]。次年二月八日,始录上草本于何尚书思诚东斋。eq \o\ac(○,12)12(曹衍《金碑》,载熊梦祥《析津志》,今见北京图书馆善本组《析津志辑佚》)

①该碑,今已无存。元江西人熊自得(字梦祥)《析津志》收录,清缪荃荪抄自《永乐大典》,20世纪中叶宿白发现并研究。这里抄录,主要依照宿先生点校的碑文,但笔者有所改动。详见附录:《金碑小议》。

②身,赵一德《云冈石窟文化》补,颇有道理。《魏书》卷114《释老志》曰:“诸佛法身有二种义,一者真实,二者权应。真实身,谓至极之体,妙绝拘累,不得以方处期,不可以形量限,有感斯应,体常湛然。权应身者,谓和光六道,同尘万类,生灭随时,修短应物,形由感生,体非实有。权形虽谢,真体不迁,但时无妙感,故莫得常见耳。明佛生非实生,灭非实灭也。”

③“岩”前,盖阙一“因”或“依”字。

④神瑞元年(414),岁在甲寅,是北魏明元帝即位初的年号。这里,曹衍往前推误了一年。

⑤则,这里改为“者”,因下文“崇福一寺五年而成,以此较之,不为多矣”句,是曹衍对上文“然则此寺之建,肇于神瑞,终乎正光,凡七帝,历百一十一年。虽辍于太武之世,计犹不减七、八十年”句推理的解释。

⑥大括号中的九十二字,原抄本在“此则灵感之大略也”句后。这里,因“此即历年之大略也”句,前后重复,必有讹误;据文意提前于此,似为妥当。另,从时间顺序上分析,“天庆十年赐大字额”与“清宁六年又委刘转运监修”二句的位置,应当互换。

⑦大括号中的八十六字,原在下文“以至扣地则神钟”之后,据文意提前。

⑧“怳”,原抄为“况”,此据意改;“于”,原抄阙,此补。

⑨“度之大略也”五字,原抄本在下文“本朝天会二年”后,致使意不可解。这里,据文意将大括号中一百二十四字提前于此,则前后文理、秩序井然。

⑩原抄本在上文“此则制”与“发响,……”连接,意不可解。插入大括号文字后,恰使“神钟”与“发响”连接,整个句意,合若符契。按:“护国二龛不加力而自开,以至扣地则神钟发响,闻者摄心;琢石则醴泉流出,饮之愈疾”句,所指为今天的第1、2双窟。在明清方志中,第1窟名曰“石鼓洞”,第2 窟名为“寒泉窟”,至今扣地声声,流水潺潺。这样,便与宿白先生判定的,护国寺为现在的第7、8窟,意见相左了。参见附录:《〈金碑〉小议》。

eq \o\ac(○,11)11夷门,乃北宋首都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市)的别称。曹衍,生平不详。根据历史推测,金天会四年(1126),破汴梁,灭北宋,随后大批南人被宗翰掳掠北上,夷门曹衍大约是流亡西京大同的北宋遗民。皇统七年(1147),曹衍在收集史料的基础上撰写《金碑》,盖羁旅大同已历年月。系统研究云冈石窟,曹衍为第一人。《金碑》,元末尚存,大约废于明代。“肇于神瑞,终乎正光”说,后为现存明《成化山西通志》以降的各种地方志承袭。然《宋史》卷204《艺文志三》“霸史类”,录有“曹衍《湖湘马氏故事》二十卷”;卷206《艺文志五》“小说类”,录有“曹衍《湖湘神仙显异》三卷”。湖湘,即洞庭湖与湘江地带;马氏故事,乃叙述五代十国中楚国的建立者马殷家族政权的兴亡史事。可见,曹衍是一位文史学家。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11《曹衍托意为鹭鸶、贫女绝句》云:“曹衍,衡阳人。太平兴国初,石熙载尚书出守长沙,以衍所著野史,缴荐之。因得召对,袖诗三十章上进。首篇乃《鹭鸶》、《贫女》两绝句,盖托意也。《鹭鸶》云:‘波澜静处立身孤,氄雪攒霜腹转虚;尽日滩头延颈望,能销大海几多鱼?’《贫女》云:‘自恨无媒出嫁迟,老来方始遇佳期;满头白发为新妇,笑杀豪家年少儿。’太宗大喜,召试学士院,除东宫洗马,监泌阳酒税。”按此故事,曹衍系北宋初衡阳人,大约中年以后始入汴京为官,与金初夷门曹衍,似为二人。姑留存疑。

eq \o\ac(○,12)12此段系熊自得所加。癸卯年,即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康熙丰城县志》卷10:“熊自得,字梦祥,横冈里人。博学强记,尤工翰墨,得米老家法,而兴致幽远。元末,以茂才异等,荐为白鹿洞书院山长,授大都路儒学提举,崇文监臣。以老疾归,年九十余。著有《析津志》。”

1149年己巳(金皇统九年、海陵王完颜亮天德元年⒓,南宋绍兴十九年)

春正月……丙午,……以南京留守宗贤为左副元帅兼西京留守。己酉,宗贤复为太保、领三省事。(《续通鉴》卷128)

1150年庚午(金天德二年,南宋绍兴二十年)①

大同府,……旧置兵马都部署司,天德二年,改置本路都总管府,后更置留守司。置转运司及中都西京路提刑司。贡玛瑙环子、玛瑙数珠。产白驼、安息香、松明、松脂、黄连、百药煎、芥子煎、盐、捞盐、石绿、绿矾、铁、甘草、枸杞、碾玉砂、地蕈。户九万八千四百四十四。县七、镇三。(《金史》卷24《地理志上》)

①《佛祖历代通载》卷20:“庚午,金废度僧道。”

1151年辛未(金天德三年,南宋绍兴二十一年)

四月丙午,诏迁都燕京。(《金史》卷5《海陵纪》)

1152年壬申(金天德四年,南宋绍兴二十二年)

云中县城家庄住人刘忠」立。今于当县下王庄住人白」孝麟处,买到坟地二亩二分。」东至白甫,南□□,西至卖地人白」孝麟,北至坟界白孝麟。其地」四至分明,准买坟地价钱貮」百贯。又恐后无凭,故立坟碣」为凭。天德四年五月廿六日迁坟」人孙男刘忠,孙男乞住。(大同市殷宪藏《刘忠买坟地墨书砖》)①

①该方砖,约40厘米,2001年出土于大同城北陈庄西与下皇庄间的看守所墙东。当时,村民挖葡萄沟,发现一砖室墓,内有此墓砖和一个骨灰罐。殷宪认为:陈庄,旧志或称陈家庄,此砖则记为城家庄。下皇庄,此砖称下王庄。二亩二分值二百贯,可见当时地价亩才百贯左右。

1153年癸酉(金天德五年、贞元元年⒊,南宋绍兴二十三年)

三月辛亥,上至燕京,初备法驾。……乙卯,以迁都诏中外。改元贞元。改燕京为中都,府曰大兴,汴京为南京,中京为北京。……五月辛卯,杀弟西京留守蒲家。①西京兵马完颜谟卢瓦、编修官圆福奴、通进孛迭坐与蒲家善,并杀之。(《金史》卷5《海陵纪》)

①《金史》卷76《太宗诸子传》:贞元元年三月,海陵王“及迁中都,道中以蒲家为西京留守。西京兵马完颜谟卢瓦与蒲家有旧,同在西京,遂相往来。蒲家尝以玉带遗之。蒲家称谟卢瓦骁勇不减尉迟敬德。编修官圆福奴之妻与蒲家姻戚,圆福奴尝戒蒲家曰:‘大王名太彰著,宜少谦晦。’蒲家心知海陵忌之,尝召日者问休咎。家奴喝里知海陵疑蒲家,乃上变告之,言与谟卢瓦等谋反,尝召日者问天命。御史大夫高桢、刑部侍郎耶律慎须吕就西京鞫之,无状。海陵怒,使使者往械蒲家等至中都,不复究问,斩之于市。谟卢瓦、圆福奴并日者皆凌迟处死。”

世宗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讳雍,本讳乌禄,太祖孙,睿宗子也。……贞元初,为西京留守。三年,改东京,进封赵王。(《金史》卷6《世宗纪上》)

全真教,金国贞元元年,有吏员咸阳人王中孚者倡全真教,谈、马、丘、刘和之,其教盛焉。章宗泰和四年,元学士作《紫微观记》。(《释氏稽古略》卷4)

1156年丙子(金贞元四年、正隆元年⒉,南宋绍兴二十六年)

二月癸酉朔,改元正隆,大赦。庚辰,御宣华门观迎佛,①赐诸寺僧绢五百匹、彩五十段、银五百两。……十一月……癸巳,禁二月八日迎佛。②(《金史》卷5《海陵纪》)③

①庚辰,初八日。《辽史》卷53《礼志六》:“二月八日为悉达太子生辰,京府及诸州雕木为像,仪仗百戏导从,循城为乐。悉达太子者,西域净梵王子,姓瞿昙氏,名释迦牟尼。以其觉性,称之曰佛。”中华书局本《校勘记》引《考异》曰“二月当四月”,且有碑证。然《金史》卷11《章宗纪三》亦云:“二月……庚午,御宣华门,观迎佛。”又《元史》卷202《释老传》云:“每岁二月八日迎佛,威仪往迓,且命礼部尚书、郎中专督迎接。”可见,辽金元之俗,一脉相承,《校勘记》言出不足为凭。《析津志辑佚》记元世祖有“游皇城”之诏,当时诗词曰:“二月天都初八日,京西镇国迎牌出,鼓乐铿鍧侪觱篥。金身佛,善男信女期元吉,白伞帝师尊帝释,皇城望日游宫室,圣主后妃宸览毕。劳宣力,金银缎匹君恩锡。”另有“浴佛”之俗:“四月八日浴佛。宫庭自有佛殿,是(曰)[日],剌麻送香水、黑糕、斋食奉上。有佛处,咸诵经赞庆。国有清规,一遵西番教则。京城寺宇进有等差。”

②清俞樾《茶香室三钞》卷17《佛生日》云:唐以前,在二月八日;诸经以四月八日为多。笔者按:二月、四月,东晋法显《佛国记》中,所见各国已有不同(参见本书424年注),中印度摩竭提国二月初八日行像,于阗则在四月,北魏也在四月八日。《魏书》卷102《西域传》谓焉耆国“俗事天神,并崇信佛法。尤重二月八日、四月八日。是日也,其国咸依释教,斋戒行道焉。”两节并行。此宗公案的症结,据俞樾分析,诸经无论谓佛生于周庄王九年,或是十年,或是周昭王二十四年,皆云四月八日,而“姬周以十一月为正,四月八日,即今之二月八日也。”周历四月,即汉武帝(改正月为岁首)至今的夏历二月。因此,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遂出现奉行二月初八、四月初八,甚或两节并行的不同。

③佛经有浴佛之法,北宋《释氏要览》卷2《浴佛》:“而今江浙用四月八日浴佛。”南宋临安(今杭州)浴佛之俗,见宋周密《武林旧事》卷3《浴佛》:“四月八日,为佛诞辰,诸寺院各有浴佛会。僧尼辈竞以小盆贮铜像,浸以糖水,覆以花棚,铙钹交迎,遍往邸第富室,以小杓浇灌,以求施利。是日,西湖作放生会,舟楫甚盛,略如春时。小舟竞买龟鱼螺蚌放生。”

1157年丁丑(金正隆二年,南宋绍兴二十七年)

二月……癸卯,改定亲王以下封爵等第,命置局追取存亡告身,存者二品以上,死者一品,参酌削降。公私文书,但有王爵字者,皆立限毁抹,虽坟墓碑志并发而毁之。①(《金史》卷5《海陵纪》)

①按:大同地面辽代以前的碑碣,今一无所存,大约与此有关。云冈《金碑》,大约逃过了此劫,元末熊自得来石窟寺获取拓片。但是,抄本中碑末施善名录王庆祐以后,突然终止,盖此时磨毁。当然,也可能其余文字刻在碑阴,熊公未录。

进封郓王,改封魏王,除济南尹。按答海不堪卑湿,多在病告,海陵闻之,改西京留守。正隆例夺王爵,改广宁尹。(《金史》卷73《宗雄传附子按答海传》)

晏本名斡论,景祖之孙,阿离合懑次子也。……正隆二年,例削王爵,改西京留守。未几,为临潢尹,遂致仕,还居会宁。(《金史》卷73《阿离合懑传附子晏传》)

1159年己卯(金正隆四年,南宋绍兴二十九年)

【塔题篆书】《观音院故」敬公塔记》①

【塔铭】《观音院故敬公」塔记》:」昔薄伽梵之御世也,为无量众生说无量乘,乘」中之□上者,乃秘蜜玄」□□□□智印,通诸佛之心要,证圣果之」□□。□然以教树一门,而有多种。若夫大」□神呪,放摩尼宝光,破尘網而成无漏,脱」□□而造正觉者,佛顶尊胜之谓欤!故善」□□□,凡一闻密呪之言,称﹖七反榜﹖生之」□。□□议力,其大矣哉!粤以故寺主敬」eq \o\ac(□,公)公,□□弘州永宁人也,俗兰氏,僧名遵敬。」eq \o\ac(□,其)其□纯而直,其皃恭而温,其德□eq \o\ac(□,而)而」□。□其言也,信而诚。年方弱eq \o\ac(□,冠)冠,□」□□进具之。eq \o\ac(□,后)后游方,在念持诵,□□□」□□eq \o\ac(□,天)天会之际,□□本寺,主掌建□□□」□而行,乃于本院特建观音堂□□□」塑像金彩,皆圜边壁雄仪图□□□」廊、花木,并以完全。始终诵□□□」经一万余部。以至报龄六十□□□」正隆岁次己卯三月□□□,□」疾而终。然以俗有生,尽色养eq \o\ac(□,之)之□,」极哀思之道,灌﹖树负土之者,宀﹖□」咸服之贤,诚达泉□,感通鸟兽。□□」为贤达之行,未造无漏之□□□」者也。矧以澄叡者,乃俗□□孙□」于资,列处遵庭,训□振……」缘,荐资冥福,故建……塔」一座。庶夫风递轻尘,□□□□□□□」灵,生乎胜域,且一……」得生于兜率。况久□久临,必迥□于」梵天。凡善报恩而示后者,无□……」石,以昭先者也。峕大金纪……」二年十一月二十八坤时。门人:……」小□:澄叡。法孙:行□」俗姪:……」俗孙:……」鹫峰寺读﹖经沙门……」武安茅山渤海廣﹖□□□」丹并□额。灵﹖□刊。

①该八棱青石幢,首、座皆佚,现存大同市善化寺。

1160年庚辰(金正隆五年,南宋绍兴三十年)

孔彦舟,字巨济,相州林虑人。……正隆例降金紫光禄大夫,改西京留守。……正隆五年,除南京留守。(《金史》卷79《孔彦舟传》)

1161年辛巳(金正隆六年、世宗完颜雍大定元年⒑,南宋绍兴三十一年)

【碑文】《徐龟之墓》:」徐君讳龟,字龟,天德人也。」兵火之后,隐居于云中,因」而家焉。正隆六年六月二」十八日寝疾,终于家。时年」六十八。男子元备丧礼,九」月甲申,葬于云中之北阳。(大同市博物馆藏《徐龟墓志》)①

①该小型骨灰棺,砂岩,长方形,棺盖外表居中磨平,刻碑文面积28×20厘米。上世纪九十年代出土于大同火车站东。

六月癸卯,命枢密使仆散师恭、西京留守萧怀忠将兵一万讨契丹诸部。……八月……癸亥,杀右卫将军萧秃剌、护卫十人长斡卢保,族枢密使仆散师恭、北京留守萧赜、西京留守萧怀忠,杖尚书令张浩、左丞相萧玉。(《金史》卷5《海陵纪》)

1162年壬午(金大定二年,南宋绍兴三十二年)①

世宗大定二年,诏免二税户为民。初,辽人佞佛尤甚,多以良民赐诸寺,分其税一半输官,一半输寺,故谓之二税户。辽亡,僧多匿其实,抑为贱,有援左证以告者,有司各执以闻,上素知其事,故特免之。(《金史》卷46《食货志一》)

①《佛祖历代通载》卷20:是年,“金国移都燕京,敕建大庆寿寺成,诏请玄冥禅师顗公开山第一代。敕皇子燕王降香,赐钱二万,沃田二十顷。”又,王若虚《滹南集》卷42《清虚太师侯公墓碣》:“大定二年,凡释道之居无名额者,许进输赐之。”

宗宪本名阿懒。……左副元帅宗翰弟也。……世宗即位,遣使召之,……明年,改西京留守。八月,改南京。(《金史》卷70《宗宪传》)

【额】《大华严寺重修薄伽教藏碑记》①

【碑文】《大金国西京大华严寺重修薄伽藏教记》:

云中段子卿撰,京东会龙寺讲经沙门法慧书,云中张公徽篆,雁门解遵仁刊。

《薄伽藏教》者,乃三世诸佛、十方菩萨、声闻罗汉、一切圣贤言行之总录也。至于六道四生、因果之法,靡所不载。大概设百千万种善巧方便,劝诫众生,迁善远罪而已。此教乘之本意也。及乎离拔苦海,超证菩提者,未有不由于斯也。

教之始出,出于西方佛刹之中。来之东土者,因缘运历所使之然也。虽三皇五帝之初,其道亦已行矣。止以世质人纯,未识因果,故不能大兴尔。迄至汉明帝之有天下,夜梦金人飞空而至,爰从傅毅之占,远出天竺之使,委寻佛法,适遇摩腾,使乃具言帝命,要来中国。帝因见而异之,曰:“吾之所梦,正以是夫!”故崇恩礼以接之,置精舍以处之。起居出入,莫不奉焉。腾乃译经四十有二章,缄之于兰台石室。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人稍稍而敬信焉。迨夫夜鸣白马,名改于招提寺;瓶出舍利,塔建于佛陀里。自兹厥后,其道日隆。

降及三国之末,联绵五代之终,其间则有高僧前后相续,继踵而至者三十余辈。率皆逾沙越漠,冒险涉危,心乎济渡,苦不为难。或自西而东者,挟教而来;或自东而西者,得法而返。咸依梵本,译而传之。故佛之旨意,至此而彰;僧之轨仪,从兹而著。自天子至于庶人,莫不倾耳而听之,拭目而视之者欤!故能廓含灵之慧眼,通法界之迷津。与夫日月出而昏蒙披,雷雨作而草木解,一何异哉?使知祸福之因,得悟死生之趣,咸云厥道大可依归。渐渍成俗,久而益着。故梵刹精蓝,靡所不有;浮图佛庙,是处争兴。后世虽有诽谤为梗之徒若退之者,②致辞以攻,愈攻则愈坚;抗力以扑,益扑而益炽。信所谓如山之苞,如川之至,其何动御哉!此盖不可思议、无边功德之所致也。异哉!佛之教化,若此以大兴;教之简牍,亦从而浸广。故纂成门类,印造颁宣。派而别之,则有大小、权实、顿渐、偏圆、显密之类分焉。遂使都城、郡墎、山方、兰若,凡有僧尼佛像之所,往往聚而藏之。以其广大悉备,故谓之《藏教》。至大唐咸通间,沙门从梵者,集成《经源录》,以纪绪之。其卷(秩)[帙]品目、首末次第,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可使后人易为签阅尔。及有辽重熙间,复加校证,通制为五百七十九帙,则有《太保太师入藏录》具载之云。今此大华严寺,从昔已来,亦有是教典矣。

至保大末年,伏遇本朝大开正统,天兵一鼓,都城四陷,殿阁楼观,俄而灰之。唯斋堂、厨库、宝塔、《经藏》,洎守司徒大师影堂存焉。③至天眷三年闰六月间,④则有众中之尊者,僧录、通悟大师慈济,广达大师通利,大德、通义大师辩慧,大德、妙行大师洎首座义普,二座德祚等,因游历于遗址之间,更相谓曰:“曩者,我守司徒大师秀出群伦,兴弘三宝,霈教雨而润民苗,鼓化风而熏佛种。岂特人天之仰止,亦惟在上者师之。爰出官财,建兹梵宇;壮丽严饰,稀世所有。一旦隳残,以至于此,诚可以痛乎哉!惜乎哉!为人之后者,苟不能继其绝而兴其废,补已弊而完已隳者,能无愧乎?殊不闻,厥父菑,厥子弗肯获;厥父基,厥子弗肯构?则俗人尚为诮尔,况我等之为释子,可不念哉?”已而,玄先出己之净财,仍化同居之清众,暨诸外内信心之流,加之援助。乃仍其旧址,而特建九间、七间之殿,又构成慈氏、观音、降魔之阁,及会经、钟楼、三门、垛殿。不设期日,巍乎有成。其左右洞房、四回廊庑,尚阙如也。其费十千余万,所给甚易尔。奈何天与之始,而不与之终;事见其作,而不见其成?哀哉!不数年,上五人乃化,倾城士庶举多哀恸者,皆以此也。

呜乎!昔人之同力,功尚未终;主时者先归,谁复为葺?果见星霜屡变,佛宇荒凉。顾左右前后之间,唯瓦砾蒿莱而已。虽有殿堂,岂堪游礼者乎?则有故僧录大师门人省学者,一日慨然念先师等之勤,曰:“昔者服劳,兴修废业,其事未终而奄然长往。我为之后,宁不痛兹?虽不能嗣续而大成之,盍不务专精而守视尔。”于是聚徒兴役,刈楚剪茨,基之有缺者完其缺,地之不平者治以平,四植花木,中置栏槛,其费五百余万焉。此乃不使前人之功坠,以待将来之缘合。暨得成全,亦今日之力也。而后,因礼于药师佛坛,乃睹其

【碑阴】《薄伽教藏》,金碧严丽,焕乎如新。唯其教本错杂而不完,考其编目,遗失过半。遂潜运于悲心,庶重兴于素教。将弃其遗本,愍家之旧物;拟补以新经,虑字之讹错。紬绎再三,皆不若择其一同者补而全之。俄而,具以其事言于当寺沙门惠志、省涓、德严等三人焉。庶几协力,克成厥功。彼人闻是语已,一意欣而奉之。遂聚其清信家,乃立为薄伽邑。佥曰:“凡事为之有作,须头目而后行。然而托之大者,易以建效,非其人则劳而无功。”反复谘询,未知其可。众乃同声唱言曰:“有兴严寺前临垣传戒慈慧大师可。是师也,素具慈悲,复修性相。旁施惠力,常转于法轮;济拔群生,超登乎觉岸。倘肯为缘,事无难矣。”是时,同跻状而请之,曰:“愿住寺设度,而为邑长,加之援助,圆满功德,我等之素愿也。”师乃答其众望,俯而从之。则于正月元日、七月望辰,陛座传演,鸠集邑众;所获施赠,以给其签经之直。然后遍历乎州城、郡邑、乡村、岩谷之间,验其厥目,从而采之。或成帙者,或成卷者;有听赎者,有奉施者。朝寻暮阅,曾不惮其劳;日就月将,益渐盈其数。岁历三周,迄今方就。其卷轴式样,新旧不殊;字号诠题,后先如一。此不亦难哉!又况,难聚易散者,物之常情;恶求喜施者,人之同病。今兹《藏教》废已久矣,苟匪斯人,终为弃物,其何复完之有?且省学之辈,皆异人也。非止乎进修为念,亦颇以学行著名。同心戮力,不惮经营,积日累功,圆兹教典,亦佛家之美事尔。

原其所用心者,颇有显奘之风焉。既而,以事嘱于余,而请铭焉。余亦惜其专精致志,迓续先功,拾其遗而补其阙,真释氏之子耶!恐后之来者,不知今日之勤,而忽于宝护,因书以记之,而勒于石。其辞曰:

梵教始生,生于西域;风化旁流,流及中国。肇自摩腾,弟多传泽;济拔群生,无边功德。功德盖多,依归为则;世历汉唐,传之不息。地久天长,绵绵罔极;精舍伽蓝,宝藏各得。大华严家,素有是籍;兵火流离,缺其简册。省学之徒,视之怆恻;迨与重兴,同心协力。弃其遗篇,心无不尽;补以新经,字多讹忒。爰历诸方,躬勤采摭;能者助之,与给其直。日就月将,纂成嘉绩;新旧一同,宛如合璧。目见耳闻,欣然有色;亿万斯年,家风辉赫。

大定二年岁次壬午五月丁酉朔十四日庚戌巽时,沙门省学等立石。同办圆满功德立石沙门德严,同办圆满功德立石沙门省涓,故同办圆满功德立石沙门惠志。当寺大众同心倡助成办人等,下项:比丘道洁、比丘惠令、比丘德佶、比丘德存、比丘道震、比丘道延、比丘德璘、比丘义琼、比丘省奥、比丘德云、比丘省鉴、比丘省琼、比丘义洪、比丘省微、比丘省惠、比丘德声、比丘德雄、比丘省尘、比丘善云、比丘善渊、比丘道净。见临坛净行大德、沙门法融,讲经律论沙门惠柔,诵持沙门德祚,善护大德、赐紫沙门雲吟,⑤故律主、通义大德、赐紫沙门觉海,前临坛传菩萨戒、慈慧大师、赐紫沙门思琼,首座讲经律论沙门义普,故都僧录诠融,通悟大师、赐紫沙门志昱。居邑众中诸寺院师德如后:故都僧录、净惠大师、赐紫沙门德惠,见都僧录、智妙明悟大师、赐紫沙门祥均,见都僧录判、通微大德、赐紫沙门觉枢,前都僧录判、传戒净业大德、赐紫沙门圆明,永宁寺故长老性淳,宝林寺长老行惠,大圣寿寺长老智柔,弘法院长老道通,圆修大德、赐紫沙门惠文,圆悟大德、赐紫沙门惠琮,传演大德、赐紫沙门法善,宣戒大德、赐紫沙门省诠,文惠大德、赐紫沙门栖灵。临垣宣戒大德道照,临垣诠戒大德圆成,临坛慈度大德性广。是外,仍有薄伽邑众八百余名,以其如之浩大,不能具书,故略之耳。(大同市博物馆存《重修薄伽教藏碑》)

①此碑,现存大同市博物馆,即下华严寺正殿内。该殿“薄伽教藏”大匾额,明代所题。

②韩愈,字退之。

③守司徒大师,法名无载,但据下文所述,知是辽清宁八年(1062)华严寺初建之寺主,且曾为帝师。

④由此可见,华严寺于天眷三年(1140)开始重修。

⑤雲吟,见大定七年《善护大师塔铭》。

1163年癸未(金大定三年,南宋孝宗赵眘隆兴元年)

二月甲子,诏太子少詹事杨伯雄等廉问山西路。①庚午,上谓宰相曰:“滦州饥民,流散逐食,甚可矜恤。移于山西,富民赡济,仍于道路计口给食。”……四月……乙酉,赈山西路猛安谋克贫民,给六十日粮。(《金史》卷6《世宗纪上》)

①按:辽金勃兴于辽潢,国土主要在大兴安岭、大马群山、太行山一线以东平原;西侧山区、高原,从广义上讲,均为山西,或称山后、山右。“山西”的范畴,金代明确为今内蒙古中部及山西、河北北部,即西京(今大同市)辖区。《金史》卷3《太宗纪》载天辅七年“三月癸未,银术可围太原,宗翰还西京。”而卷74《宗翰传》作:“留银术可围太原,宗翰乃还山西。”山西,即指雁门关外的西京之地;山西路,即西京道。山后,逐渐改指西京以北地区,元代为岭北省。金代,今张家口地区从西京析出,山西范围进一步缩小至今雁北地区;时分太原、晋南为河东南北路。元代合并西京与河东两路,设置河东山西道,总括全晋,后来称山西省,遂成今制。今山东省,北宋时为京东东路、京东西路,金代始称山东东、西路。

五月……丁巳,以富察特默为大同军节度使。(《续通鉴》卷138)

1164年甲申(金大定四年,南宋隆兴二年)

四年正月……上谓侍臣曰:“秦王宗翰有功于国,何乃无嗣?”皆未知所对。上曰:“朕尝闻宗翰在西京坑杀丐者千人,①得非其报耶。”(《金史》卷6《世宗纪上》)

①丐者,《续通鉴》卷138作“降者”。

唐括德温本名阿里,上京率河人也。……大定……四年,为劝农使,出为西京留守,赐犀弓玉带,召入为皇太子太傅,卒。(《金史》卷120《世戚传》)

1165年乙酉(金大定五年,南宋乾道元年)

四月癸卯,西京留守、寿王京谋反,狱成,特免死,杖之,除名,岚州安置。①(《金史》卷6《世宗纪上》)

①《金史》卷74《宗望传附子京传》:大定“二年……改西京留守,赐佩刀厩马。京到西京,京妻尝召日者孙邦荣推京禄命。邦荣言留守官至太师,爵封王。京问:‘此上更无否?’邦荣曰:‘止于此。’京曰:‘若止于此,所官何为?’邦荣察其意,乃诈为图谶,作诗,中有‘鹘鲁为’之语,以献于京。京曰:‘后诚如此乎?’遂受其诗,再使卜之。邦荣称所得卦有独权之兆。京复使邦荣推世宗当生年月。家人孙小哥妄作谣言诳惑京,如邦荣指,京信之。京妻公寿具知其事。大定五年三月,孙邦荣上变。诏刑部侍郎高德基、户部员外郎完颜兀古出往鞫之。京等皆款伏。”

西京路,府二,领节镇七,剌郡八,县三十九,镇九。大定五年建宫室,名其殿曰保安,其门南曰奉天,东曰宣仁,西曰阜成。(《金史》卷24《地理志上》)

五年,上谓宰臣曰:“顷以边事未定,财用阙乏,自东、南两京外,命民进纳补官,及卖僧、道、尼、女冠度牒,紫、褐衣师号,寺观名额。今边鄙已宁,其悉罢之。庆寿寺、天长观岁给度牒,每道折钱二十万以赐之。”(《金史》卷50《食货志五》)

1166年丙戌(金大定六年,南宋乾道二年)

三月甲寅,上如西京。庚申,次归化州,西京留守唐括德温上谒。戊辰,至西京。①庚午,朝谒太祖庙。壬申,击球,百姓纵观。……五月戊申,幸华严寺,观故辽诸帝铜像,②诏主僧谨视之。壬子,诏云中、大同县及警巡院给复一年。壬戌,诏将幸银山,诸扈从军士赐钱五万贯,有敢损苗稼者,并偿之。六月辛巳,太白昼见,经天。丙戌,发自西京。(《金史》卷6《世宗纪上》)

①《金史》卷89《移剌子敬传》:“上幸西京,州县官入见,猛安谋克不得随班。子敬奏军民一体,合令猛安谋克随班入见,上嘉纳之,于是责让宣徽院。及端午朝会,诏依子敬奏行之。子敬言山后禁猎地太广,有妨百姓耕垦,上用其言,遂以四外猎地与民。”

②此等辽像,元代忽必烈时尚存,至清朝已无存。《元史》卷153《石天麟传》:世祖时,“江南道观偶藏宋主遗像,有僧素与道士交恶,发其事,将置之极刑。帝以问天麟,对曰:‘辽国主、后铜像在西京者,今尚有之,未闻有禁令也。’事遂寝。”《乾隆大同府志》卷6《古迹》:“铜石像在舍利坊华严寺中。按《辽史》,清宁八年建华严寺,奉安诸帝铜石像。石像五、铜像六。内一铜像衮冕,垂足而坐,余俱常服。今并失所在。”卷15《祠祀》:“旧有南北阁、东西廊,像在北阁下,已失所在。”

1167年丁亥(金大定七年,南宋乾道三年)

【塔铭】《善护大师塔铭并序》:①」清凉院故友、圆教eq \o\ac(□,大)大德、赐紫沙门士﹖孝﹖篹。」师本弘州顺圣人也。eq \o\ac(□,俗)俗姓张氏,僧名雲吟。以」童幼之岁,父企送到华﹖亭院,礼僧景觉为师。」以乾统初遇恩得度。□其□发,从﹖师受教,于」是识通诸部,妙□□□。以天会末游止本京,」住市北院,主掌建□,□勤不息。以皇统初□,」特授前件师号。然其□□,其性温而恭,其思﹖」□而纯,其言信而诚,eq \o\ac(□,其)其行端而义。以大定七」年正月二十日遘疾eq \o\ac(□,而)而终,享年七十五,僧夏」五十六。以八月初二日坤旹,于祖坟内葬毕。」□其词曰:」吾宗之贵,德行居先;宗室英灵,」擢秀东川。风标秀美,才德之□;」辩李之岁,乃遇戒缘。有孝有□,」尚仁尚贤;戒则清肃,教乃穷玄。」游止京师,德风遐宣;襟怀落落,」懿气权权。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奔流径刃,吾身宁□。遂捨衣盂,」集于福田;供设僧伽,讽诵白莲。」济诸贫乏,图画金仙;②睹斯妙行,」道俗忻然。七十有五,遘疾而迁;」门人追思,树□之传﹖。至诚所感,」福荐无边;尘霑影覆,妙果克圆。」大金大定岁次丁亥己酉月丙申日坤旹。」门人智英建。」同建善演。」同建□□。」同建备数﹖。」同建六﹖兒。」《观世音菩萨陁罗尼》:……③

①该八棱青石幢,首、座皆佚,现存大同市善化寺。约20世纪70年代劈为上下两半,筑为南墙西侧地基,2002年掘出。

②佛家称外道仙人修行坚固者,为金仙。唐朝皇家重道,睿宗二女出家为女冠,一封金仙公主,一封玉真公主。《稽古录》卷4云:“宋徽宗宣和元年,诏改佛为大觉金仙。”由此可见,唐宋以来释老合流趋势,以及金代南风北渐。

③以下梵文咒语,省略。

1168年戊子(金大定八年,南宋乾道四年)

八年正月……辛未,谓秘书监移剌子敬等曰:“……朕于宫室惟恐过度,其或兴修,即损宫人岁费以充之,今亦不复营建矣。如宴饮之事,近惟太子生日及岁元尝饮酒,往者亦止上元、中秋饮之,亦未尝至醉。至于佛法,尤所未信。①梁武帝为同泰寺奴,辽道宗以民户赐寺僧,复加以三公之官,其惑深矣。”(《金史》卷6《世宗纪上》)

①《金史》卷7《世宗纪中》记大定十九年(1179),帝曰:“人多奉释、老,意欲徼福。朕蚤年亦颇惑之,旋悟其非。且上天立君,使之治民,若盘乐怠忽,欲以侥幸祈福,难矣。果能爱养下民,上当天心,福必报之。”

1171年辛卯(金大定十一年,南宋乾道七年)

世宗大定……十一年,谓侍臣曰:“往岁,清暑山西,傍路皆禾稼,殆无牧地。尝下令,使民五里外乃得耕垦。今闻其民以此去之他所,甚可矜悯。其令依旧耕种,毋致失业。”(《金史》卷47《食货志二》)

十一年正月,用西京盐判宋俣言,更定狗泺盐场作六品使司,以俣为使,顺圣县令白仲通为副,以是岁入钱为定额。①(《金史》卷49《食货志四》)

①《金史》卷49《食货志四》:“大定二十五年,更狗泺为西京盐司。是后惟置山东、沧、宝坻、莒、解、北京、西京七盐司。……西京等场盐以石计,大套之石五,小套之石三。……西京、辽东盐各行其地。……章宗大定二十九年……十二月,遂罢西京、解盐巡捕使。”

1172年壬辰(金大定十二年,南宋乾道八年)

十二年正月……丙申,以水旱,免中都、西京、南京、河北、河东、山东、陕西去年租税。(《金史》卷7《世宗纪中》)

1176年丙申(金大定十六年,南宋淳熙三年)

【额篆】《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之记》①

【碑文】《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诸佛菩萨之应世也,亦犹哲王之捄弊,或忠,或质,或文,虽制治不同,其趋一也。世人徇达磨对萧梁氏之言,遂疑有为功德不可复作,而」不知指示神地,以植五王之福;补理故寺,当获二梵之报者。释迦遗训,具存贝典,则崇饰塔庙,兴建寺宇,以示现佛菩萨境界,盖将诱接」众生,同归于善。其为功德,讵可测量哉!彼达磨大士,方以妙元明心,亲提教外别传之印,则于有为功德不无抑扬,是亦因时捄弊耳,非」实贬也。具愿力苾刍,能克遵付属,而成就兹事,其为功德尚何訾耶?

大金西都普恩寺,自古号为大兰若。辽未以来,爯罹锋烬,楼阁飞为埃坋,堂殿聚为瓦砾。前日栋宇所仅存者,十不三四。骄兵悍卒指为」列屯,而喧寂顿殊;掠臧俘获纷然错处,而垢净俄变。残僧去之而饮泣,遗黎过之而增欷。阅历滋久,散亡稍还。于是寺之上首、通玄文慧」大师圆满者,思童戏于画沙,感宿因于移础,发勇猛心,得不退转,舍衣盂凡二十万,与其徒合谋协力,化所难化,悟所未悟。开尸罗之坛,」阐卢舍之教,以慈为航,遂其先登之志;以信为门,咸怀后至之耻。于斯时也,人以须达自期,家用给孤相勉,咸蕴至愿,争舍所爱。彼髓脑」支体尚无所吝,况百骸外物哉!于是辇币委珠金,脱袍鬻裘裳者,相系于道。累月逾时,殆无虚日。经始于天会之戊申,②落成于皇统之癸」亥。③凡为大殿暨东西朵殿,罗汉洞,文珠、普贤阁,及前殿、大门、左右斜廊,合八十余楹。瓴甓变于埏埴,丹雘供其绘画,榱椽梁柱饰而不侈,」阶序牖闼广而有容。为诸佛萨埵,而天龙八部合爪掌围绕,皆选于名笔;为五百尊者,而侍卫供献各有仪物,皆塑于善工。脺容庄穆,梵」相奇古。慈悯利生之意,若发于眉宇;秘密拔苦之言,若出于舌端。有来瞻仰,莫不钦肃,五体投地,一心同声。视此幻身,如在龙华会上,百」宝光明中。其为饶益,至矣,大矣,不可得而思议矣!」圆满今年七十有四,自惟君恩、佛恩,等无差别。成此功德,志实有在,非独为前途」津梁也。然此功德,为于治安无事之时,则其成也甚易;图于干戈未戢之际,则其成也实难。圆满身更兵火,备历囏勤。视己财货,犹身外」影。既捐所蓄,又裒檀信。经营终始,淹贯时序,皆予所目睹也。则其成就,岂得以治安无事时比哉?

始予筑馆之三年,岁在庚戌冬十月,乃」迁于兹寺。④因得与寺众往来,首尾凡十四年如一日也。众以满之意状其事,以记为请。记事之成,要得其实。今予既身亲见之,其可辞哉?」按寺建于唐明皇时,与道观皆赐“开元”之号,而寺独易名,不见其所自。今楼有铜钟,其上款识,乃是清泰三年岁在丙申所铸造也。其易」今名,当在石晋之初或唐亡以后,第未究其所易之因耳。后之作者,见其阙文,倘得其本未,为我著之,乃予之志也。非特予志,亦寺众之」所欲闻也。皇统三年二月丁卯,江东朱弁记。⑤

少中大夫、同知西京留守、大同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府事、上轻车都尉、济阳郡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赐紫金鱼袋丁暐仁篆额。⑥」中宪大夫、西京路都转运副使、上骑都尉、鲁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孔固书。」通玄文慧大师、赐紫沙门圆满提点。」大定十六年丙申八月丁酉初一日癸酉,三纲:寺主沙门惠躅,尚座行完,都维那栖演立石。雁门解遵一刊。⑦

【碑阴】重建本寺故紫褐师德具列如后:」管内都僧录、⑧辩正大师、赐紫沙门善邃,」管内都僧录、司空大师、赐紫沙门孝深,」净修大师、赐紫沙门方昭,」宣戒大德、赐紫沙门智良,」提点、通玄文惠大师、赐紫沙门圆满,」清行慈济大师、赐紫沙门圆利,」管内都僧录、智妙明悟大师、赐紫沙门祥均,」洪通大德、讲经律沙门存杲,」通慧大师、赐紫沙门□□,」慈救广设大师、赐紫沙门义普。

今同立石尊宿具列如后:」首座、讲经沙门存侃,二座、讲诵沙门志捷,」三座、讲律沙门志密,持念沙门法诠,」持念沙门清隆,讲论沙门归政,」持念沙门德源,讲经沙门志昱,」持念沙门归定,讲论沙门归相,」住持沙门志明,讲论沙门法莹,」持念沙门慧恩,持念沙门法晖,」讲论沙门觉莹,讲律沙门法著,」讲经沙门法寿,讲论沙门德深,」持念沙门行成,讲论沙门志朗,」讲经沙门澄叡,圆果大师、赐紫沙门觉行,」讲经沙门志宪,讲论沙门惠霑,」住持沙门慧湛,持念沙门行广,」见寺主、讲论沙门慧躅。

故提点、讲经沙门圆周,」讲论沙门鲜彻,」讲论沙门义全,」讲经沙门惠思,」持念沙门存祐,」持诵沙门遵敬,」讲经沙门慧照,」讲经沙门法章,」持念沙门去微,」持念沙门惠□,」讲律沙门圆戒,」讲律沙门鲜顒,」持念沙门景本,」讲经沙门惠崇,」持念沙门遵诲,」持念沙门觉通,」持念沙门行渊,」持念沙门志玄,」持念沙门慧善,」持念沙门惠超,」持念沙门智省,」讲经沙门慧令,」持念沙门玄应,」持念沙门存珍,」持念沙门去回,」讲论沙门志揖,」持念沙门志璿,」持念沙门法才,」持念沙门清鉴,」持念沙门即英,」讲经沙门智略,」讲论沙门惠云,」持念沙门志规,」持念沙门存臻,」持念沙门取疑,」持念沙门智柔,」讲论沙门即彦,」持念沙门志琼,」持念沙门惠柔,」持念沙门归净。

今同立石众名:」习经比丘清明,」习论比丘了性,」持诵比丘行赜,」习律比丘觉胜,」讲经比丘了达,」楞严比丘行惠,」习论比丘法桂,」持念比丘了淳,」持诵比丘道贞,」习经比丘栖裕,」习经比丘性学,」习论比丘栖演,」习经比丘行完,」习经比丘栖观,」持念比丘性江,」习经比丘道显,」习禅比丘悟理,」持念比丘栖弼,」习论比丘性海,」持诵比丘宗惠,」持诵比丘行圆,」习律比丘栖度,」习经比丘栖俊,」持诵比丘道悟,」习律比丘道誌,」习经比丘宗善。」

云中灵源闲人法相书。」浑源陈子固成造鼋鼍赑屃。

①此碑现存大同善化寺(原名大普恩寺,明正统十年赐今名,清代以来俗称南寺)三圣殿内。

②普恩寺始修于天会之戊申,即天会六年(1128)。

③普恩寺修竣于皇统之癸亥,即皇统三年(1143)。

④朱弁入住普恩寺于庚戌年,即天会八年(1130)。

⑤《道光大同县志》卷19《艺文志》收有清康熙初年朱彝尊《普恩寺碑跋》,云:“大同《普恩寺碑记》,宋修武郎、借吉州团练使、充通问副使、婺源朱公弁所作也。公以建炎元年十一月奉使,为金人所留,迫之事刘豫,不可;欲易其官,不可。……《记》成于金皇统三年二月,实高宗绍兴之十三年也。于是公之去国,盖十七年矣。题曰‘江东朱弁’,而不书官,又其上系以皇统年号,论者疑公自贬,其词合乎古君子‘危行言孙’之义,而未得其本也。考公之归宋,在是秋七月,《记》之作当在和议初成,而公临发之时也。彼寺僧者,见公既去,不能原公大节所在,惟知奉国人之法,辄删去其官爵,增易其纪年,无足怪者。……史又载,公以文字教金之贵人子弟,使之就学,因得以和好之说进。盖公之文,有不得已而为之者。当其时,宋诸臣留于金,若宇文虚中、吴激、蔡松年之徒,多以文学自命。顾寺僧独以公之言为足重于世,亦以见恭敬之不可弃,而忠信所行者远也。”

⑥《金史》卷90《丁暐仁传》:“丁暐仁,字藏用,大兴府宛平人。……皇统二年,登进士第,……大定……改同知西京留守事,首兴学校,以明养士之法。迁陕西西路转运使。大定二十一年,卒官。”

⑦本书录入该碑文,依照拓片,参校《道光大同县志》、《山右石刻丛编》。

⑧《佛法金汤编》云:“《金国志》曰:浮屠之教,虽贵戚望族多舍男女为僧尼,禅多律少。在京曰国师,帅府曰僧录、僧正,列郡曰都纲,县曰维那。披剃威仪,与南宋等。所赐之号,曰大师、曰大德,并赐紫。国师服真红袈裟;僧录、僧正限三年为任,并服紫袈裟;都纲亦以三年为任,有师号者赐紫,无者如常。僧维那、僧尼有讼者,杖以下决遣之,杖以上者并申解僧录、都纲司。”

1177年丁酉(金大定十七年,南宋淳熙四年)

三月……辛亥,诏免河北、山东、陕西、河东、西京、辽东等十路去年被旱、蝗租税。(《金史》卷7《世宗纪中》)

【塔铭】《普恩寺高僧院英师幢铭并序》:①」师俗姓丁氏,僧名eq \o\ac(□,即)即英,②云中蔚州疃人也。天」会十有三年,白其所亲,志欲落发,知其莫夺,」遂以义全为师,诵《首楞严》,以冀比丘之戒。至」皇统二年,遇恩得度。师赋性好善,雅乐贤□,」奉」上以谨,接下以和,颇好释老之书。至大定」十有六年正月十七日,顺世而灭,春秋□」十,僧夏三十有六。门人行圆等求文刻□,□」庶﹖师资之道云:」佛留大教,度僧奉持。旃檀林内,草堕□□。」师来侍佛,得其所依。□□之待,□□□□。」灭而不灭,人熟可知。」灵泉大经法□沙门……」大定十七年□月九日……」同……」当寺……」雁……③」南无大……」唵離波離……」尼帝尼诃……」□无□□□□门」佛顶eq \o\ac(□,尊)尊eq \o\ac(□,胜)胜eq \o\ac(□,陁)陁罗尼真言曰:」……④

①此八棱青石幢,无首与座,现藏大同市善化寺。

②即英,见朱弁碑阴沙门名单。

③此行应为:“雁门解遵一刊”。

④以下《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文,占了四个棱面,漫泐严重,省略。

【塔铭】《普恩寺释迦院章师墓铭并序》:①」师为□姓,法章其名,襄阴恶石人也。②祖宗」世袁,不知所自。天会十有三年厌俗,以志」捷为师。至皇统元年,以所诵习来示有司,」选中乙科,具比丘戒。至大定十有六年七」月二十八日,无疾示灭。春秋六十eq \o\ac(□,有)有□,僧」夏三十有六。门人立幢刻石识□□□」其思云:」染衣削发,侍天人□。讲出尘语,」为离世资。六十七年,一梦﹖觉时。」门人怀虑,识墓□思。而今而后,」魂何所之?eq \o\ac(□,灵)灵泉大经沙门搓﹖□撰。」大定十七年十月十九日,门人性海立石。」同立石门人性江。」雁郡薄守信书。」□雁门解遵一刊。」南无僧伽□法门。」佛顶尊胜陁罗尼真言曰:」……③南无大方等陁罗尼」灭罪真言曰:」……④

①此八棱青石幢,无首与座,现藏大同市善化寺。

②襄阴,辽曰永宁,大定七年改名,在今河北阳原。

③④咒文省略不录。

1178年戊戌(金大定十八年,南宋淳熙五年)

三月……己酉,禁民间无得创兴寺观。(《金史》卷7《世宗纪中》)

1179年己亥(金大定十九年,南宋淳熙六年)

十九年秋,中都、西京、河北、山东、河东、陕西以水旱伤民田十三万七千七百余顷,诏蠲其租。(《金史》卷47《食货志二》)

1180年庚子(金大定二十年,南宋淳熙七年)①

三月……乙丑,以新定猛安谋克,诏免中都、西京、河北、山东、河东、陕西路去年租税。②(《金史》卷7《世宗纪中》)

①《佛祖历代通载》卷20:“金国大定二十年正月,敕建仰山栖隐禅寺(今大都西山),命玄冥、顗公开山,赐田、设会,度僧万人。”

②《金史》卷47《食货志二》:“二十年三月,以中都、西京、河北、山东、河东、陕西路前岁被灾,诏免其租税。”

【塔铭】维大定二十年岁次庚子四月癸」未朔二十七日己酉、丙寅时建。」五明孙沙门善清书。」浑源陈子固刊。①

①该青石八棱幢,大同市博物馆藏。汉文之上,线刻一褒衣坐僧,左手持锡杖。其余六个棱面,俱为梵文。

【塔题】《大金普照禅寺」浹公长老灵塔》①

【塔铭】《大金朔州普照禅寺第五代、故浹公长老塔》:」通隐居士高潜撰并书。」师讳慧浹,俗姓吴氏,涿州范阳人也。幼而奇秀,不茹荤辛,出尘之姿,盖亦」天赋。七岁,俾读书,聪慧异于常儿。年十二,启其亲,志求出家。父母既许,遂」依崇教寺行直为师。侍奉之余,听习《华严大经》为业,默通其义,直深器美」之。而于皇统壬戌岁遇恩,始具戒,时年二十二矣。忽一日,究寻之次,叹」曰:“永嘉所谓分名别相,如算海沙,区区曷益?”适闻海慧、清慧二大士提祖」佛印,自南方来,振扬玄风于燕台之上,乃辞直师,径造会中。顶谒一见,师」资冥契,投诚问道,积有晦朔。一日,诣其室,清慧师竖起拂子,云:“汝拟议,则」丧身失命。”师于是豁然开悟,如桶底子脱。与之问答,如珠走盘,了无凝滞。」遂密以宗印付师,复付一颂,有针芥相投一句亲之语。已而,二老师特奉」诏住持会宁长庆禅寺,②师亦参随诣彼。其清慧老人命师为侍首,朝夕谘」参,温研不懈,尽得云门之宗旨也。久之,师欲遍谒诸方,以契同异,乃礼辞」清慧老师。而老师仍以颂送行,末章有云:“待看他日起风雷,南山吐云北」山雨。”师乃腰包西迈,凡见尊宿,锋机险绝,世所稔闻。后届云中,参佛日显」老。未几,命师为书记。室中相见,重蒙印可。遂令分座秉拂为众,欲嗣续曹」洞之宗风。师默自念,始于佛觉晦堂处有所得,安敢负于初心哉!竟不受。」乃拂衣至朔州南禅。盘桓少时,复飞锡之长安,历名山大川、灵境胜迹,无」不瞻礼。又东南抵灵岩道场,乃憩锡焉。未逾旬,众请师为座元。是时,」今上龙潜,知济南。晦堂专介驰书,嘱之曰:“知灵树果熟自香,傥不忘灵山」付嘱,乃古今一时之遇也。”」上以法属之故,忘位[白+八]之,崇以尺书府帖,遣使命师就府,署出世。」上躬度疏及法衣一顶,师接授讫,遂升座开法。潮音一震,四众欣然。迎归」普照禅寺,匡弘唱道。俄经数载,倦于应接,因退院事,□□凉五峰,礼吉祥」已,于范仙山度夏。在烦暑不到处作佛祖向上人而益可敬焉。其平城僧」尼士庶素钦师之道风,同白州官丐疏文往彼懃﹖请,辞不获免,复来南禅,」一居二十余年。其道容清深,家风壁立,门如死灰,来者不拒,去亦不留。或」游戏文墨,则词源雄壮;接物为人,则机辩峭捷,罕有投其机者。至于寺之」东西廊庑、三门、钟阁并寺额等,皆师一新修备。以缘力故,不劳而成。呜呼,」生灭之数,自古而然。□于大定己亥仲冬二十四日示有微疾,俨然坐亡。」[骨+見]闻之人,岂胜悲悼。师世寿五十有九,僧夏三十有七。茶毗已,收灵骨,建」新坟于城西以瘗之,树石塔为表焉。其圣安□堂无为道人,与余友旧也,」遣师之门人昭秀状师行事,请文于余,义不可辞,加以余素尝参观师之」座右,熟知所为大略。固如是,敢不书之,以昭方来,辄稽首勉为之。铭曰:

伟哉普照老古锥,师子威雄象王仪;坤维高步更有谁?」尝瞻妙相清且奇;霜莲亭亭出淤泥,晦堂法窟真白眉;」定力道眼绝瑕疵,香销一炷忘所思;宴坐静宇疏簾垂,」少林家风唯自知;肯将黄叶诳小儿,二十年居天一涯;」坐阅四海争奔驰,忽然隻履去不疑;寄言门人莫谩悲,」明月自满千家□;我今唐突作赞词,装点太虚徒尔为!

大定二十年岁次庚子七月望日,监寺僧祖宁建。在州张公政刊。

①此石灰岩八棱塔幢,现存大同市博物馆。碑文所述禅宗之云门、曹洞二系,对于我们了解北方特别是大同地区佛教的情况,颇有价值。

②海慧、清慧是金初大师。据《大明高僧传》,海慧下五台而入燕京,知名天下,皇统三年住持上京会宁府大储庆寺,五年入寂。次年,清慧继任,登国师座。

【塔铭】《□□□□□eq \o\ac(□,慧)慧明真济大师塔铭》:①」伏以浮图[旁—方+衣]内,四部之中。比丘尼,乃怀仁县下岭之□□沙之氏,得闻其」名,去前三十有八岁,捐俗滓虑,□发为勤,□相﹖法□,粉之□□,黼黻」之美。投□大奉,礼西京报恩院临坛严行大德为亲,数尚﹖座﹖,其德也。」向日,淖约布濩﹖,不易馥郁,风飘五德,彰乎闾里。八敬,誉扇﹖遐方,真□□」秀,挺机﹖同林﹖,俗□夫□。讽诵妙法之文,如□鸿福无□。□□二朝□□。」至若以足脂动大千界之□言,同寐偶寤,喟然叹曰:□□□□□□□□□」□是发难发心,捨难捨事,私家默造,捨事之具,因负送□,□饷□□而□□□□」三十里有村曰盐场,乃众恒归﹖,古像之堂内,炬□无名之□,亡其□□□□□□」□心上契圣情,光耀出厦,处野之人,无非骇目,尽以惧然,愿为炽□□而□□□」挞及□之,实斯人现善之兆也。四邻庄竖,纠集螺钹,喜赞善□□□骨,即□三成,出」五彩之辉。见闻争诸尽敬之。诚虽不如动大千之事,斯足魂□耶。后讽篹之□」□□□以常课,若闻斯人之风,懦夫□有立志。次年,岁当天会□□□□□□□□」□不失,哂以为非器。是人一考,冠群尼首,邻里亲非,咸悉讶焉。至乙卯五月内,受具」足毗尼。日后缉讽《楞严》全帙。后年二十有九,登狻猊座,唱真实经,□□开﹖敷,□□□」义。至皇统三载,大扇悲门,拯恤陕西流移饥生,特受四字“慧明真济”之号。尝﹖□□」院,创建观音堂,金彩之像两□洞内,绘三世三千之圣容。先后所费金七□□□」缗。修善集庆庶千,出离之期,视世显如浮云,□□躯犹梦幻。数以妙供祷□□□」□流,孰能匹焉?有是多善,乌忍藏而不还。至大定己亥甲申十二月戊申二十五日,」□□□□□而逝。俗寿□十有□岁,夏腊知命□□□。门人临坛妙行大德□□□葬,嘱」友人永言于余,以纪其术﹖,用酬﹖法乳之恩,竹﹖尽诚之孝。然孝有二焉:一世从学,生侍」死葬,祭之焉。一但作世之先□可乎?曲未尽妙。若祭为孝,至于□□赀百」祭。若养为孝,至于犬马皆有养,斯乃未尽之义。二者出世之孝,乃有西天□□□□」大圣所演秘密王言陁罗尼,口其名,身其化,标诸婉□,尘沾影覆,咸遍﹖利乐之乡,捨生」死之苦矣。实为大孝也。苦以义交﹖,不□他辞,故铭之云:」法□灵孕,为苾刍尼,□□□□,□□□□,□□□□,□贿如姨,」教传毗□,□轨□持,功圆行集,授号真济,□□□□,□□□□,」□□□□,□□□□,孰之乎□,□□□□,月明天霁。」大定二十年庚子岁十二月十九日,法属临坛通秘大德德□立石。」法属普明大师德相﹖,同立石。」法属……eq \o\ac(□,大)大德□□,同立石。」门人妙行大德圆□……」门人圆超,门人圆□,门人圆□。」门人圆□,门人圆惠……」门人□□圆顺﹖、圆满……」怀仁县大觉寺诵经沙门圆瑞□□」……」南无大方等陀罗尼灭罪真言曰:」……②

①此八棱青石幢,无首与座,现藏大同市善化寺。

②以下咒文,占一个棱面,省略。

1181年辛丑(金大定二十一年,南宋淳熙八年)

三月,陈言者言,豪强之家多占夺田者。上曰:“前参政纳合椿年占地八百顷,①又闻山西田亦多为权要所占,有一家一口至三十顷者,以致小民无田可耕,徙居阴山之恶地,何以自存。其令占官地十顷以上者皆括籍入官,将均赐贫民。”……时中都大水,而滨、棣等州及山后大熟,命修治怀来以南道路,以来粜者。(《金史》卷47《食货志二》)

①《金史》卷83《纳合椿年传》:“纳合椿年本名乌野,初置女直字,立学官于西京,椿年与诸部儿童俱入学,最号警悟。久之,选诸学生送京师,俾上京教授耶鲁教之,椿年在选中。……冒占西南路官田八百余顷。大定中,括捡田土,百姓陈言官豪占据官地,贫民不得耕种。温都思忠子长寿、椿年子猛安参谋合等三十余家凡冒占三千余顷。诏诸家除牛头税地各再给十顷,其余尽赋贫民种佃。”

【塔铭】《大金国西京奉恩院首座沙门皓英、道信」普通塔记》:①佛顶尊胜陁罗尼真言曰:」……②大定二十一年九月十一日巽时建幢﹖,首座沙门皓□」同﹖建,皓辨、皓纯、惠崇、临坛英悟大德智、□」□、皓□

①此六棱青石幢,高仅40厘米,原在大十字街居民院,郭彪收藏。2005年,经我转捐云冈石窟。

②以下咒语,约即梵文,省略。

1182年壬寅(金大定二十二年,南宋淳熙九年)

大定辛丑,又以大雨震电,坏其十八九。明年壬寅,留守完颜褒重作之。事具边元忠《记》,今桥是也。(《正德大同府志》卷12录元虞集《兴云桥记》)

【塔题篆书】《大金西京开元」观新建坟幢记》

【塔铭】《故清虚大师、前西京管内都道录、赐□孙公幢记》:」古平城刘沔撰并书。」师名道柔﹖,字□中,姓孙氏,世居云中人也。性刚不□,异志寡合。少事父母,」孝敬有闻。自搃角间不好嬉弄,凡动作肃然有成,平城人尝奇之。既长,□」师为刀笔吏。几周载,师自谓:“旦从﹖意委曲,斯不可为。”遂投笔归去,□山□」田衣,读柱下、漆园书。凡数年矣,后备。礼前住开元观、后提点」中都十方大天常观宗主先生阎公为师氏焉。抠衣林下,勤服﹖其劳,□□」日矣。公谓曰:“妙道久襄,得汝可振吾宗。”不二十年后,果□师为管内都道」录,领唱玄风,住持古观。至华簪已来,但如如也。一日,慨然告众曰:“出家儿,」到处宫观,则为一家。况开元旧趾,香火胜地,尚阙茔葬之所,吾实怃然。”乃」出己钱一百千,令姪子孙宜﹖于□□浮屠之南,买地一十三亩,使后来下」□者﹖皆有归焉。故以状施与﹖开元观。常住,除坟垣外,耕稼余地,永为本观」道粮之用。于是,乃见师有仁人之心矣。大定二十二年二月九日,尸解于」本观清虚庵,春秋享年六十有八。凡身后事,自以文嘱,至于斋筵、殡葬之」费,以己币单﹖之用,悉皆散去,兢不须人了,如常日。呜呼!京师四众无不伤」焉。卜百日内,葬于坟之壬位。有首座先生武居实者,将立石于墓右,而未」有文,因来谒余,求记其事。余谓:幼有﹖亲师之义,礼不敢辞。乃为□而铭曰:」□水资质,渊然曰□;刻意嚮道,雅咏玄虚。」名尚仙籍,教启乡闾;厌斥缆﹖□,澹□其居。」行上不屈,一如云舒;施财若土,其孰能欤?」视生死道,终亦如初;千载洒落,清风吹墟。

大定二十二年岁次壬寅五月庚午朔十五日甲申建。」开元观首座道士武子华,二座道士白志□,门人冲寂大德杨居纯,」门人都讲道士赵居□,门人知观道士□居□,门人知书道士孙居微,」门人殿主道士安居仁,道士李志微,道童刘洞贞、」安志潜、赵志□、张□□、李志常、陈洞讓、杨□□、」孙志静。」雁门解遵一刊。①

①此八棱幢,石灰岩,现存大同市博物馆。是本地唯一见到的道士墓上塔幢。

1183年癸卯(金大定二十三年,南宋淳熙十年)

十一月……闰月甲午,……以西京留守婆卢火等为贺宋正旦使。(《金史》卷8《世宗纪下》)

1186年丙午(金大定二十六年,南宋淳熙十三年)

夹谷清臣,本名阿不沙,胡里改路桓笃人也。……二十六年,改西京留守。阅三岁,迁枢密副使。(《金史》卷94《夹谷清臣传》)

1188年戊申(金大定二十八年,南宋淳熙十五年)

丘处机《岭北西京留守夹谷清神索》:①

东海疏狂犹目断,西京留守未心开;去年奉敕三冬往,今夏赍书九月来。

北地官荣何日罢,南山道隐几时回;直须早作彭城计,燕国家风自不隤。(明正统《道藏》载丘处机《磻西集》卷1)

①丘处机为全真道七祖之一;夹谷清神,《金史》作“夹谷清臣”。该诗,约系戊申年二月丘公奉旨至燕京,主持万春节醮事;中秋后,得准归山,取道山西,途经大同所作。

1189年己酉(金大定二十九年,南宋淳熙十六年)

【碑文】《西京玉虚观宗主大师阎公墓志》:①」先生法讳德源,字之曰深甫,乡居汴梁也。少而寤道,顿舍尘缘,」师事宣和侍晨张公,②为职箓道士,命授金坛郎。迨乎」上天革命,稽首向」风,携尘而来,寓迹此地。既而,卜筑于京西,兴创土木,度集徒众,」琳宫壮丽,计日而成。③清高之行,喧传宇内。由是」贵戚公侯大夫士庶敬之如神,」朝廷累赐师号,为羽流之宗。呜呼,使」太上之教,丕阐于朔方者,」先生之力也。享寿九十有六,临终,其数书颂而辞世,有遗蒿之」存焉。特谓门弟子曰:“云中故俗,人亡则聚薪而焚之,吾所弗欲」也。当以遗骸瘗之于丈室之后,无扰乡人。”众垂涕而应之曰:“敢」不奉教。”遂遽然而逝。是日,大定己酉十二月中旬也。于是召日」者卜其吉辰,谨依遗命安葬。礼毕,铭之于石,以纪岁月。」先生功行,具载亭碑。大定三十年正月十八日,门弟子韩去恋」等谨志。进士祝庭用撰,小师孔道辩泣血书丹。(《大同金代阎德源墓发掘简报》,载于1978年第4期《文物》)

①阎德源墓,1973年出土于大同市宋庄东南,明清大同城西约一公里处。随葬品颇多,中有牛角印章五方:“天长方丈老人”、“玉虚丈室老师”、“龙山道人”、“青霞子记”、“德源”。墓志碑,高67厘米,宽49厘米,厚16.5厘米。

②张侍宸、阎德源事迹,见《光绪怀仁县新志》卷10《金云州创建太清观碑》,本书录于1220年。

③《金云州创建太清观碑》云:“皇统间,始建玉虚道院。大定八年,世宗诏提点中都十方大天长观。”

章宗初即政,①议罢僧道奴婢。太尉克宁奏曰:“此盖成俗日久,若遽更之,于人情不安。陛下如恶其数多,宜严立格法,以防滥度,则自少矣。”襄曰:“出家之人安用仆隶?乞不问从初如何所得,悉放为良。若寺观物力元系奴婢之数推定者,并合除免。”诏从襄言。由是二税户多为良者。(《金史》卷94《内族襄传》)

①是年正月,世宗崩,皇太孙璟继位。

1190年庚戌(金章宗完颜璟明昌元年,南宋光宗赵惇绍熙元年)

明昌元年春正月……戊辰,制禁自披剃为僧道者。……六月……壬辰,奉皇太后幸庆寿寺。甲辰,敕僧、道三年一试。(《金史》卷9《章宗纪一》)

【碑文】《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释迦如来成道碑铭并序》:①

观夫释迦如来之垂化也,净法界身,本无出没;大悲愿力,示现受生。洎乎兜率天宫,为护明菩萨,降迦毗罗国,号一切义成。金团天子选其家,净饭圣王为其父,玉象乘日,示来于大術胎中;金轮作王,降诞」于无忧树下。现八十种随形之妙好,粲若分花;示三十二大士之相仪,皎如圆月。十方而各行七步,九水而共沐一身。现优壜花,作狮子吼,言胎分之已尽,早证常身;为度生以还来,重垂化迹。于是还羁襁」褓,示类婴孩。为占相也,悲畅于阿私陁仙;往郊祠也,惊起于大自在庙。或为童子,或学声明。为讲武也,箭塔箭井犹存;为捅力也,象没象坈仍在。受欲乐于十岁,现游观于四门。乐沙门身,厌老病死。于是澡」瓶天子,以儆觉彰伎女之丑容;净居天子,以捧持跃车匿而严驾。逾春城于八夜,栖雪岭于六年。人辞怆恋主之心,马舐落连珠之泪。挥宝剑而落绀发,塔起天宫;将衮服以贸皮衣,形参麋鹿。扣林仙之所」得,了世定之非真。食麦食麻,降苦降乐。且夫,瑶琴奏曲,必自中而曲成;佛果圆因,亦假因而果满。由是择其处也过龙窟,沐其身也入莲河。示其食也,受难陁之乳糜;示其座也,受吉祥之茹草。以最后之圣」体,诣菩提之道场。圆解脱之深因,登金刚之法座。一百四十之功德,不共二乘;八万四千之法门,高超十地。由是魔军威慑于慈力,愁怖旋归;媚女贩毒于定心,媸羸变质。于是坚牢地神,踊跃以作证;虚空」天子,展转而报知。类莲花而出水,赫焕无方;若桂月以悬空,光明洞彻。经七日,受提卫之麨蜜,惊以少小之言;垂一音,受贾客之戒归,赐与人天之福。既成佛已,观所化缘。悲二仙而不遇雷音,喜五人而堪」从佛化。然以尘根昧劣,圣智渊深,顺其法则法不应根,顺其根则根无达法。莫不为爱河之所溺,缘痴乐之所盲。苟不利于当闻,仍假言而入灭。于是忉利帝释,云驱于三十三天;堪忍界王,雾拥于一十八」梵。头面作礼,致敬精专;请转法轮,劝随宜说。如来寻念,善逝通规,顺古佛之佳谟,应群机之鄙欲。于是十方佛现,同兴赞美之词;一法乘分,共创尘劳之域。由是起道树,诣鹿园。三月调根,五人得度。憍陈如」悟慈尊之首唱,创解标名;舍利弗逢马胜以传言,于途见缔。採菽氏继踵以师事,率门属以同归;迦叶氏晕迹以降心,领火徒而回席。莫不以甘露洪注,末泥普熏。天界,人界,鹦林,鹿林。或鹭池,或鹫岭,或海」甸,或庵薗;或猕猴江,或火龙窟;或住波罗奈,或居摩竭提;或依坚守林,或止音乐树;或海滨楞伽顶,或山际补陁岩;或迦兰陁竹林,或舍卫国金地;或应念而空现,或没山而出宫;或说法假于六方,或变身」而为三尺;或掌覆指变,或光流佛来;或一身普集于多身,或此界便明于他界。②其间所说,《阿含》四有,《般若》八空;《蜜严》、《华严》,《佛藏》、《地藏》。思益天之请问,楞伽顶之悟心。万行《首楞严》,一乘《无量义》;大悲芬陁利,法」炬陁罗尼。无垢称之说经,须达挐之瑞应。本事本生之别,讽诵重诵之殊。象马兔之三兽渡河,羊鹿牛之三车出宅。或谓之有,守边中也;或谓之无,转照持也。或谓之顿也渐也,或谓之半也满也。③无小而不大,」无边而不中。三乘同入一佛乘,三性同归一佛性。真可谓父母孩孺,道师崄巇。悬朗月于幽霄,布慈航于幻海。为云为雨,使楛槁以还滋;为救为归,指穷途于寿域。于是所作已办,功成不居。将返本以还源,」类薪尽而火灭。由是指力地,诣金河,光流面门,相惊尘刹。山摇地动,俱兴苦痛之声;异类变容,同现奢华之血。受纯陁之后供,纳毗夜之真言,唱四德以显三伊,指万有而归一性。训多罗迦叶,四十二请问」已周;度须跋陁罗,八十一化缘咸毕。破十仙之横计,使获朝闻;建四塔之崇规,遐分末叶。将欲明有为之有灭,表无相以无生。上升金刚身,往复虚空界。日月犹其坠落,荧光如何久留?诫有常身,使无放逸。」于是还登玉座,首卧鹤林。遍游三昧之门,往复一真之性。逆入顺入,全超半超。依四禅之等持,湛三点之圆寂。是时也,天人叨躃,鸟兽哀号;飘风骤云,山吼波逆。按轮王之古式,方俟葬仪;命力士以捧持,竟」无能动。由是金棺自举,绕拘尸之大城;宝炬不然,驻阇维之盛礼。莫不未生怨在于王舍,创结梦于十号慈尊;大迦叶远下鸡峰,将盛礼于千辐轮足。必以兜罗緻氎,圣自火焚。[艹+热]王众旃檀之薪,澍帝释澡」瓶之水。彼愿力犹在,悲心尚熏。碎金刚之盛身,为舍利之遗骨。于是八国严卫,四兵肃容。各自捧于金壜,竟争兴于宝塔。于是若牙若发,迦叶波礼于忉利天宫;或炭或灰,无忧王建于瞻部洲界。若乃金言」道在,尘劫法存。象王去而象子随,一灯灭而一灯续。莫不,大迦叶云迎千众,阿难陁雷吼三轮;商那表定于未来,毱多化筹而满室。始自坏梁之感,终乎流乳之祯。瓶器异而水必同,灯点殊而光终一。是以」大乘之真空妙有,文殊、弥勒异其宗;小乘而分氎析金,上座、大众元其部。或十枝横阐,或千部郁兴。或马鸣、龙树继其芳,或无著、天亲播其美。或提婆凿眸而作器,或陈那吼石以飞声。或百偈齐祛于外宗,」或十师翊赞于遗颂;或闻经而夜升兜率,或待佛而窟寄修罗;或剑誓首以邀期,或象驮经而请译;或赏能而食邑,或得胜以建幢。或论《般若》之理也,名灯;或究俱舍之非也,名雹。莫不殊途异辙,终会一源;」自有及空,皆成万德。自商周见虹贯,炎汉梦金人,教及神州,声流华夏。④见闻尽尔,宗致昭然。盖委遗文,不复备而言也。乃为铭曰:

化起从本源,功成应贤劫。万行显真宗,三祇积鸿业。为法出于世,降灵示分胁。眉横天帝弓,目带清莲叶。仙师相垂泪,地神惊捧接。灌顶当在宫,飞轮化弥帖。」宗乘天日贵,象权师子颊。善教谁与传,抨弹独豪侠。游观惊老死,逾城弃臣妾。落发亲宝刀,贸衣遇群猎。寄迹狎麋鹿,苦身示羸怯。食麋人尽知,坐草魔方慑。」洁若莲出水,明逾镜开匣。山海类高深,云雷等词捷。三时教弥阐,万类根自惬。四句聊欲詶,十仙度相蹑。补处记慈氏,遗文嘱迦叶。卧树徒再春,香薪已焚氎。」悲心及绵远,舍利光炜晔。独感生后时,余波幸沾涉。太原王勃记。

明昌元年十二月初八日,三纲:寺主沙门法晖、尚座清明、都维那道显同建。雁门解遵一刊。」奉政大夫、试国子祭酒、兼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党怀英篆额。」银青荣禄大夫、柱国、金源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食实封贰伯户瑜书。」皇伯、起复开府仪同三司,判西京留守,大同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食邑一万户,食实封壹阡户,大功德主汉王立石。⑤

【碑阴】本寺尊宿师德名位具后:」首座、持念沙门法诠,」二座、持念沙门清隆,三座、持念沙门志昱,」持念沙门归定,」住持沙门志明,」讲论沙门法莹,」持念沙门慧恩,」持念沙门法晖,」讲论沙门觉莹,」讲律沙门法著,」讲论沙门德深,」住持沙门慧湛,」持念沙门行广,」讲论沙门慧躅,」讲经沙门清明,」习经沙门性学,」持诵沙门宗慧,」持诵沙门行赜,」习论沙门栖演,」持念沙门觉胜,」持诵沙门行圆,习经沙门行完,」习律沙门栖铎,」习经沙门栖观,习经沙门栖俊,」持念沙门性江,见三学律主、宣戒大德、讲经律论沙门了达,」见讲主、讲经律论住寺传法沙门慧明,」前竹林长老、住寺传法沙门□宝,」习律比丘法恒,」习论比丘性洪,」习律比丘清升,」习论比丘法桂,」习论比丘栖嵩,」习经比丘道显,」讲经比丘道悟,」持念比丘道严,」读诵比丘悟理,」持念比丘了淳,」习律比丘道志,」习论比丘了昫,」习经比丘道贞,」持念比丘栖弼,」习经比丘栖宽,」习经比丘宗善,」习经比丘性希,」习律比丘悟聪,」习禅比丘智册。

①此碑现存大同善化寺(原名大普恩寺)三圣殿内。《释迦如来成道记》,初唐王勃撰。既曰“重修”,盖大普恩寺旧有是碑。今碑身断裂,党怀英篆额遗失,龟趺亦非原有。

②此句后,大同上华严寺现存明成化间潞城王所立《释迦如来成道记》碑(沙门觉同书),与宋钱塘道诚法师《释迦如来成道记注解》,尚有28字:“或变净而以净覆秽,或随俗而即俗明真。若空谷之答响,洪钟之待扣矣。”

③此句后,上华严寺《释迦如来成道记》碑,与宋道诚《释迦如来成道记注解》,尚有24字:“或无说而常说,或不闻而恒闻;或保任而可凭,或加被而不忘。”

④此句后,上华严寺《释迦如来成道记》碑,与宋道诚《释迦如来成道记注解》,尚有25字:“勃叨生季世,获奉真谭。虽录续而以叙金言,在飘零而不逢玉相。”

⑤该碑末,书写者与立石者的两行字迹被逐字敲损,官衔、名字模糊不清。兹参考赵一德《大同金代诸碑释议》,笔者进一步辨识,发现立石功德主乃金世宗长子永中,书者为永中长子石古乃,世宗赐名曰“瑜”。遂径予补全。《金史》卷85《世宗诸子传》记:“镐王永中,本名实鲁剌,又名万僧。大定元年,封许王。……二十五年……加开府仪同三司。……章宗即位,起复判西京留守,进封汉王,与诸弟各赐金五百两、银五千两、钱二千贯、重币三百端、绢二千匹。再赐永中修公廨钱三百万,……明昌二年……四月,进封并王。三年,判平阳府事,进封镐王。……明昌五年,……诏赐永中死,……子孙禁锢,自明昌至于正大末,几四十年。”按:永中父子被疑谋反而死,殃及此碑。碑折为两截,落款被损,党篆、龟趺不翼而飞,其中故事不难想象。2004年6月,我从母校天津师大复印回《山右石刻丛编》,见清人已有考订,然误以“永中”为“永蹈”,“瑜”为“璹”。

1191年辛亥(金明昌二年,南宋绍熙二年)

二月……壬辰,上始视朝。敕亲王及三品官之家,毋许僧、尼、道士出入。(《金史》卷9《章宗纪一》)

1192年壬子(金明昌三年,南宋绍熙三年)

三月……癸巳,尚书省奏:“言事者谓,释、道之流不拜父母亲属,败坏风俗,莫此为甚。礼官言唐开元二年敕云:‘闻道士、女冠、僧、尼不拜二亲,是为子而忘其生,傲亲而徇于末。自今以后并听拜父母,其有丧纪轻重及尊属礼数,一准常仪。’臣等以为,宜依典故行之。”制可。(《金史》卷9《章宗纪一》)

1193年癸丑(金明昌四年,南宋绍熙四年)

三月庚午,金主将幸景明宫,御史中丞董师中、侍御史贾铉等上书谏曰:“……况西北二京、临湟诸路,比岁不登,加以民有养马、签军、挑濠之役,财用大困,流移未复,米价甚贵,若扈从至彼,又必增价。……” ……金主……曰:“朕欲巡幸山后,不禁署热故也。……”(《续通鉴》卷153)

六月……壬戌,尚书右丞相夹谷清臣进封戴国公,西京留守完颜守贞为平章政事,①封萧国公。(《金史》卷10《章宗纪二》)②

①《金史》卷73《完颜希尹传附孙守贞传》:大定“二十五年,起为西京警巡使。世宗爱其刚直,授中都左警巡使,迁大兴府治中,进同知,改同知西京留守事。御史台奏守贞治有善状,……章宗即位,召为刑部尚书,兼右谏议大夫。……明昌三年夏,……出知东平府事。……寻改西京留守。”

②据《金史》卷94《内族襄传》,大约此年出任西京留守。

金诏洞宗禅派万松长老于内殿说法,章宗躬亲迎礼,奉锦绮大僧祇衣诣座授施,后妃、贵戚罗拜于前,各施珍财。建普度会,每岁设斋。后于承安二年,诏万松禅师住西山之仰山(《金志》)。(《释氏稽古略》卷4)

1194年甲寅(金明昌五年,南宋绍熙五年)

明昌五年,散騬马,令中都、西京、河北东、西路验民物力分畜之。(《金史》卷44《兵志》“禁军”条)

冬十月……金主问辅臣曰:“孔子庙诸处何如?”完颜守贞曰:“诸县见议建立。”金主因曰:“僧徒修饰宇像甚严,道流次之,惟儒者修孔子庙,最为灭裂。”守贞曰:“儒者不能长居学校,非若僧道久处寺观。”金主曰:“僧道以佛、老营利,故务在庄严闳侈,起人敬奉布施,非所以为观美也。”(《续通鉴》卷153)

1195年乙卯(金明昌六年,南宋宁宗赵扩庆元元年)

三月……戊戌,以北边粮运,括群牧所、三招讨司猛安谋克、随乣及迭剌、唐古部诸抹、西京、太原官民驼五千充之,惟民以驼载为业者勿括。(《金史》卷10《章宗纪二》)

1196年丙辰(金明昌七年、承安元年⒒,南宋庆元二年)

六月……丁卯,敕自今长老、大师、大德不限年甲,长老、大师许度弟子三人,大德二人,戒僧年四十以上者度一人。其大定十五年附籍沙弥,年六十以上并令受戒,仍不许度弟子。尼、道士、女冠亦如之。(《金史》卷10《章宗纪二》)

六月……金定僧、道、女冠剃度之制。金主尝问谏议大夫张暐曰:“僧道三年一试,八十取一,不已少乎?”暐曰:“此辈浮食,无益有损,不宜滋益也。”金主曰:“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皆贤君,其寿不永,虽曰偶然,似亦有因也。”对曰:“三君矫枉太过。今不崇奉,不毁除,是谓得中矣。”(《续通鉴》卷154)

七年,秩满,改国子助教。是岁,同知西京路词赋贡举。(《杨瀛神道碑》)①

①《杨瀛神道碑》,见《北京辽金史迹图志》上册。按:金元西京文人的崛起,颇由于词赋举士。

金国改元,十一月二十三日大赦,度僧千员(《金志》)。(《释氏稽古略》卷4)

酒,金榷酤因辽、宋旧制,天会三年始命榷官以周岁为满。世宗大定三年,诏宗室私酿者,从转运司鞫治。……二十七年,议以天下院务,依中都例,改收麴课,而听民酤。户部遣官询问辽东来远军,南京路新息、虞城,西京路西京酒使司、白登县、迭剌部族、天成县七处,除税课外,愿自承课卖酒。上曰:“自昔监官多私官钱,若令百姓承办,庶革此弊。其试行之。”……西京酒使司,大定间,岁获钱五万三千四百六十七贯五百八十八文,承安元年岁获钱十万七千八百九十三贯。(《金史》卷49《食货志四》)

1197年丁巳(金承安二年,南宋庆元三年)

夏四月……尚书省奏:“比岁北边调度颇多,请降僧道空名度牒紫褐师德号,以助军储。”从之。①……九月……壬寅,遣官分诣上京、东京、北京、咸平、临潢、西京等路招募汉军,不足则签补之。……丁卯,分遣官于东、西、北京,河北等路,中都二节镇,买牛五万头。……十二月……癸未,遣户部侍郎上官瑜体究西京逃亡,劝率沿边军民耕种。(《金史》卷10《章宗纪二》)②

①《金史》卷50《食货志五》:“承安二年,卖度牒、师号、寺观额,复令人入粟补官。”

②据《金史》卷94《内族襄传》,大约此年前后,徒单镒曾任西京留守。

承安二年十月,……时交钞所出数多,民间成贯例者艰于流转,诏以西北二京、辽东路从宜给小钞,且许于官库换钱,与它路通行。①(《金史》卷48《食货志三》)

①《金史》卷48《食货志三》:“承安三年……时交钞稍滞,命西京、北京、临潢、辽东等路一贯以上俱用银钞、宝货,不许用钱,一贯以下听民便。”

1198年戊午(金承安三年,南宋庆元四年)

三年,西京饥,诏卖度牒以济之。(《金史》卷50《食货志五》)

1199年己未(金承安四年,南宋庆元五年)

金九月,太后赵氏寝疾,国王候起居,郑宸妃亦至。后曰:“我有一心愿未遂,宸妃能成我意乎?我家三、四百口为炀王(即海陵炀王也)所杀,丛冢在和龙(即燕慕容氏之黄龙府也),我欲创一寺在彼,追荐冥福,岁时奠享。我不敢费公钱,我自有钱七万可以办。汝说与皇帝。”越旬,太后崩,宸妃……奏,手诏下和龙府起大明寺,造九级浮图。遣太后殿内侍侯衍监造,务极壮丽。且度僧三万人,施以度牒。度及五万人也,寺傍建八寺以处之(《金志》)。(《释氏稽古略》卷4)

承安四年,改河南路按察副使,就迁本路副统军,中都、西京等路按察使。时世袭家豪夺民田,亨检其实,悉还正之。(《金史》卷97《裴满亨传》)

1201年辛酉(金泰和元年,南宋嘉泰元年)

【碑文】故叔父、宣武将军、行文绣署、承骑都尉、清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张公。公讳澄,字彦清。出官历任」,另建丰碑。今记本官、年甲其实。公,天会十三年乙」卯十月廿九日戌时生,逮下世之岁,承安三年戊」午八月初九日戌时卒,享寿六十有四。命终于」燕山文绣署官舍。附」灵柩归于本家,未获便时,权寄之」佛寺。常念白骨帽露于僧舍,今得姓通将以泰和」元年岁次辛酉,三月壬辰、辛亥朔十七日丁卯乙」时破土,至当月二十日庚午乙时,葬叔父于」先祖旧茔庚穴,与父次焉。故书于此,以纪其实,庶贻不朽。」泰和元年岁次辛酉三月壬辰、辛亥朔卄日庚午乙时扣掩。姪男张师仁书。(大同市博物馆藏《张澄墓志》)①

①此长方形骨灰棺,细砂岩,棺盖外表磨平,居中碑文面积48×37厘米。出土地不详。

泰和元年七月,改西京路转运使。二年正月,为北京临潢府路按察使。(《金史》卷107《高汝砺传》)

八月……诏推排西、北京、辽东三路人户物力。①(《金史》卷11《章宗纪三》)

①推排,即推排通检,按民户的人力、财物确定赋役。

1202年壬戌(金泰和二年,南宋嘉泰二年)

十一月……以西京留守宗浩为枢密使。(《金史》卷11《章宗纪三》)

十二月癸酉,金以皇子特哩晬日,放僧、道牒三千,设醮于元真观,①为特哩祈福。(《续通鉴》卷156)

①按:道士设醮,始于汉代。醮者,祭之别名。牺牲血食,谓祭;蔬果清修,曰醮。

1204年甲子(金泰和四年,南宋嘉泰四年)

八月,……辛丑,以西京留守崇肃为御史大夫。(《金史》卷12《章宗纪四》)

1205年乙丑(金泰和五年,南宋开禧元年)

泰和……五年,以西京、北京边地常罹兵荒,遣使推排之。(《金史》卷46《食货志一》)

泰和五年,章宗谕宰臣曰:“十月民获未毕,遽令纳税可乎。”改秋税限十一月为初。中都、西京、北京、上京、辽东、临潢、陕西地寒,稼穑迟熟,夏税限以七月为初。(《金史》卷47《食货志二》)

1207年丁卯(金泰和七年,南宋开禧三年)

九月……甲申,定西、北京,辽东盐司判官诸场管勾增亏升降格。……壬寅,敕女直人不得改为汉姓及学南人装束。(《金史》卷12《章宗纪四》)

越王永功本名宋葛,又名广孙,……泰和七年,改西京留守。八年,复判平阳府事。(《金史》卷85《世宗诸子传》)

1210年庚午(金卫绍王完颜永济大安二年,蒙古成吉思汗五年,南宋嘉定三年)

六月,大旱。下诏罪己,振贫民阙食者。曲赦西京、太原两路杂犯,死罪减一等,徒以下免。……九月,地大震。……庚子,遣使慰抚宣德行省军士。丙午,京师戒严。上日出巡抚,百官请视朝,不允。辛亥,宣德行省罢。癸丑,诏抚谕中都、西京、清、沧被兵民户。①(《金史》卷13《卫绍王纪》)

①此年蒙古大兵围掠大同,史载欠明。《金史》卷110《赵秉文传》:“大安初,北兵南向,召秉文与待制赵资道论备边策,秉文言:‘今我军聚于宣德,城小,列营其外,涉暑雨器械弛败,人且病,俟秋敌至将不利矣。可遣临潢一军捣其虚,则山西之围可解,兵法所谓出其不意、攻其必救者也。’卫王不能用,其秋宣德果以败闻。”按:宣德,今张家口宣化。

1211年辛未(金大安三年,蒙古成吉思汗六年,南宋嘉定四年)

四月,我大元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来征。遣西北路招讨使粘合合打乞和。平章政事独吉千家奴,参知政事胡沙行省事备边。西京留守纥石烈胡沙虎行枢密院事。①……九月,千家奴、胡沙败绩于会河堡,居庸关失守。禁男子不得辄出中都城门。大元前军至中都,中都戒严。……十一月,……纥石烈胡沙虎弃西京,②走还京师,即以为右副元帅,权尚书左丞。是时,德兴府、弘州、昌平、怀来、缙山、丰润、密云、抚宁、集宁,东过平、滦,南至清、沧,由临潢过辽河,西南至忻、代,皆归大元。(《金史》卷13《卫绍王纪》)

①《金史》卷132《逆臣传》:“纥石烈执中,本名胡沙虎,……除西南路招讨使,改西京留守。大安元年,授世袭谋克,复知大兴府事,出知太原府,复为西京留守,行枢密院,兼安抚使。”

②《续通鉴》卷159:“八月……时汾阳郡公郭宝玉屯定州,举其军降于蒙古。蒙古遂破白登城,进攻西京。七日,赫舍哩执中等惧,率麾下百骑弃城突围走,……”按:赫舍哩执中,即纥石烈胡沙虎。

1212年壬申(金崇庆元年,蒙古成吉思汗七年,南宋嘉定五年)

秋,围西京。金元帅左都监奥屯襄率师来援,帝遣兵诱至密谷口逆击之,尽殪。复攻西京,帝中流矢,遂撤围。①(《元史》卷1《太祖纪》)

①《元史》卷149《刘伯林传》:“刘伯林,济南人。好任侠,善骑射,金末为威宁防城千户。壬申岁,太祖围威宁,伯林知不能敌,乃缒城诣军门请降。……即以元职授之,命选士卒为一军,与太傅耶律秃怀同征讨,招降山后诸州。太祖北还,留伯林屯天成,遏金兵,前后数十战。进攻西京,录功,赐金虎符,以本职充西京留守,兼兵马副元帅。”

十月,曲赦西京、辽东、北京。(《金史》卷13《卫绍王纪》)


1213年癸酉(金崇庆二年、至宁元年5.、宣宗完颜珣贞祐元年9.,蒙古成吉思汗八年)

泰和……八年,入为吏部郎中,累迁中都、西京按察使。……及执中自紫荆关走还中都,诏尽忠为左副元帅兼西京留守。以保全西京功进官三阶,……未几,拜尚书右丞,行省西京。贞佑初,进拜左丞。诏曰:“卿总领行省,镇抚陪京,守御有功,人民攸赖。朕新嗣祚,念尔重臣,益勉乃力,以副朕怀。”二年五月,自西京入朝,①……(《金史》卷101《抹捻尽忠传》)

①宋谢采伯《密斋笔记》曰:“余尝观粘罕克河东,斡离不引大兵自涿州入安肃,陷开封府,至顺河,凡一百八十余州,八百七十五县,蹂践残减,何可胜计!而贞祐元年十一月至二年正月,鞑靼残破河东、河北、山东、山西,复一十七府,九十余州,镇县二十余处。数千里间,杀戮皆尽,城郭丘虚,金帛、子女、牛羊马畜皆席卷而去,屋宇悉皆烧毁,此杀戮大果报也。”

1214年甲戌(金贞祐二年,蒙古成吉思汗九年,南宋嘉定七年)

夏五月,金主迁汴,以完颜福兴及参政抹捻尽忠辅其太子守忠。留守中都。(《元史》卷1《太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