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数字化,正让云冈插上“翅膀”(下)
创建时间:2021.04.23

    “数字”是用的、动的、活的,不是摆在那里看的,更不是采集回来以后被束之高阁的——从一开始,云冈研究院就秉承着这样的理念:“数字云冈”一定要体现出应用价值。

研究和保护,当然是第一位的。上海大学文化遗产基础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黄继忠是一位“老云冈”,10年前曾任云冈石窟研究院副院长。他目睹和见证了云冈数字化的发展过程。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数字云冈”的快速发展,就在近十年。现在云冈的大部分大型石窟的数据已经采集完成,数据机房建设也接近尾声,这对未来云冈的数字化建设,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数字云冈”,首先应该与石窟的考古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最重要的是检测石窟的风化,希望未来在监测方案设计、监测平台建设与监测数据输出方面继续强化,为解析文物病害和加强保护,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信息。

云冈造像在北魏是什么本色?清代重修上色的依据是什么?云冈石窟的色彩研究,一直是空白。而“数字云冈”为解析以上谜题提供了可能。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童华对此寄予很大期望,他建议以采集的海量数据,对颜料色彩进行复原,在普查矿物颜料成分分析、动态变化、色彩监测分类的基础上,建立颜料数据库,模拟颜料老化过程,分析老化机理。

而在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李志荣看来,“数字云冈”可以更深入地支持石窟寺考古。她认为,在国家政策支持和高科技发展的双重背景下,以石窟寺报告为核心的石窟寺考古,数字化考古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以文物保护、“数字云冈”为基础,用高科技实现考古产出,建立起全面完整的考古数据库,正在成为现实。

“数字化”下的云冈,自然有着自己独特的底色。北京建筑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侯妙乐建议,“数字云冈”的目标,应以文物保护与考古为基础,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云冈核心竞争力;以保护工程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从工程需求到技术研发,形成“数字云冈”的核心理念,最终彰显出“云冈特色”。

近两年来,“数字云冈”团队联合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先锋的团队,对云冈第13窟整窟进行了三维建模,并设计出若干平台应用场景。目前拍摄了28万张高清影像,原始图像超过13TB,自主研发的软件自动合成了云冈石窟第13窟的超高精度三维数字化模型,取得整窟超过300DPI的高精度数字化成果。该窟三维展示系统结合了漫游展示、知识图谱信息、语音讲解、历史文化的关联、石窟病害的标注、强大的灯光渲染效果,并提供了多种形式三维模型、真实的高精度位置信息、量测工具、考古图件的输出服务,为云冈文物的研究、保护、考古、文旅发展提供了保障。该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三大突破,第一是应用门槛低,手机、平板、电脑都可以作为载体;第二是用户体验一致性;第三是数据防御,保证了无论是私有数据还是共有数据的安全性。

“文化云冈数字共同体”、文化科技融合、5G+智慧景区、数字文旅、数字产品供给……在云冈研究院的视野中,这些文博数字化领域的新模式、新技术、新理念、新成果,都是积极探索的方向。记者采访山西省文物局文物科技处处长张晶晶时,她对“数字云冈”的建设定位、整体构架和目标的评价是:“数字云冈”在实现云冈资源保存的同时,为保护、研究、修复、展览展示、公众教育等多元利用,已经提供了无限可能。她还透露,“数字云冈”联合实验室已被纳入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的培育范围,4月份将接受省相关部门现场评估。

谈到“数字云冈”下一步的建设和发展思路,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张焯认为,云冈的数字化是手段,不是目的。目前,“数字云冈”未来的发展方向已经明确,那就是为云冈的研究、保护和“云冈学”的创立提供方法、提供动力、提供服务,这是云冈数字化的生命所在。“数字云冈”下一步的重点,是立足“云冈学”的实际需求,实施过程中产生一系列采集、加工、存储、展示以及元数据等标准,为石窟寺和构建数字化博物馆提供非常清晰的科学依据,在文博行业数字化行业标准制定、技术开发、数字资源产权保护等方面实现更强的推广性和应用性。

他表示,“云冈人”将不辱使命,坚守“文博人”的主责主业,自始至终地以保护文物、挖掘其文化内涵为核心,矢志不渝地做好云冈石窟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利用工作,在增强文化自信、构建民族共同体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数字云冈”,未来可期。

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