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当今中国正经历着一场飞速发展的城市化革命,大量新建筑拔地而起,旧建筑被拆除,旧道路被翻新,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建筑规模最大的国家。在这一城市大改造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或被弃诸郊野,或被覆土填埋,不断侵占着我们生存的土地,污染着我们生活的环境,破坏着我们子孙未来的地球。如何妥善处理这些建筑垃圾,成为一大社会难题。
云冈石窟是我们祖先一千五百年前营造的一座佛教艺术宝库。它以整座山为材料,成就了旷世奇观。它是建筑的山,也是山的建筑,山与建筑融为一体,是人类创造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我们从那鬼斧神工的艺术殿堂中领略到的是古人石头变艺术、自然变人文的创造意识。北魏时期,云冈石窟采用减法凿挖空间,斩掉了半座山,那些废料到哪里去了?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寻史觅踪,在云冈古河坝、山顶寺院遗址和大同(古平城)古建筑遗址发现了它们的踪影,甚至在北魏墓葬中发现了云冈石雕的大量艺术造型,就是说当年开窟所余的山石全部被用于都城建设和生活、艺术再创造。由此,我们终于领悟出古人化腐朽为神奇的超凡创造力和循环利用自然资源的环保意识。面对着因地制宜、因山而建的艺术圣殿,面对着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祖传秘法,引发了我们对云冈景区建筑材料的无限思索。
2009年3月,云冈石窟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启动,核心是打造绿色云冈、人文云冈、和谐云冈,使云冈景区真正与其世界文化遗产地位相匹配。于是,我院主动向市政府请缨,承担景区围墙的建设任务。我们否定了设计师最初提出的青砖墙方案,提出石墙与云冈最为和谐的设计观点,大胆利用339道路改线工程的开山废石作为材料。这种砂岩废石与云冈山体一致,按传统方法砌筑,成功修筑了云冈石窟后山的砂岩围墙,赢得了一致好评。
2013年,云冈石窟研究院在建筑办公院周围挡土墙时,更多地是考虑如何在实现功能性的同时,体现历史文化与生态环保双重意义。于是一个大胆的设想被付诸行动,那就是循环利用废旧石块、废弃水泥混凝土块,再造质感凝重的文化建筑,再现古人的环保理念。我们从大同近郊路边拉回废弃水泥路面混凝土石块,从倒闭工厂捡回曾经围砌烟囱的弧形石块,又收集利用云冈工程剩余玄武岩青石板,经过切割、拼接,进行墙面艺术性组合,设计建造出一处充满历史韵味而又新颖典雅的围墙——云冈文化墙。
“云冈文化墙”环绕云冈石窟研究院,给人以古拙、质朴之感,显得沉稳肃穆;又由于石块的有序排列与石板的随机镶嵌,以及半圆柱体非等分设置,实现了方圆结合、规律与变异结合、固定与灵活交织,赋予墙体建筑艺术之美;还由于石板实际是碑板,现已雕刻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月下云冈记》等碑记,随着书法或图案雕刻的增加,使文化内涵逐步深化与体现,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墙。该墙浓郁的文化气息与云冈研究院相印成趣,于是,我们给她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蘭阇”(胡语“美好”也,见《世说新语》),一如文人雅士、得道高僧的庭院书斋之名,更添文化寓意。体现了现代云冈人在历史文化里品读艺术精魂的情趣,更与古人崇尚自然、提倡环保的理念交相辉映。
文化墙砌成后,受到普遍好评。我们进一步思考,是否能够扩大成果,应用于更大建筑范围,于是又设计建造出了监控房、公厕等石质房屋。它们结构方正、庄重肃穆,坐落在石窟气氛之中,那种朦胧粗犷的美感好似无声的空间凝聚,又似有声的时间延伸,追忆着历史的积淀。使云冈石窟这座艺术殿堂“天人合一”的卓绝表达得以延伸,并发扬光大。
随着对生态环保理念的深入理解与实践,我们又将丰镇石材厂的锯板废料捡回,用于铺设研究院停车场地面。在注重其实用性的同时,还兼顾其美观性,用云冈工程废弃石板和河卵石点缀地面,呈现出八卦之形,寓道教文化于环保性建筑中,使云冈石窟这座“北魏历史博物馆”,更加展现出文化艺术的崭新气象。
从云冈山顶的砂岩围墙,到研究院周边的绿化文化墙,再演化至景区的旧石房屋和停车场地面,每块混凝土和石材都像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表现出一种淳朴的自然美。云冈石窟研究院怀着对大自然的尊重和对生态环境的高度负责,让废石的功效回归一幢建筑、一条道路,使之循环利用,再铸辉煌。从简约的石材艺术组合,演化为更加实用的房屋和路面,一块块石头彰显着当今云冈人对佛教生命轮回理论的现实理解和对生态环保思想的深化与实践,目及长远,且步伐坚实。更加重要的是,云冈研究院环境保护工作的背后,是一种创新、一种祈盼。我们希望通过云冈石窟的影响力,让生态环保观念走进每个人的内心,成为全市、全省、全国的行动,带动全社会走上一道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为民族贡献更多的绿色GDP,同时也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清雅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