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云冈石窟考古调查报告体例”讨论会在线上顺利召开
创建时间:2022.12.09

编写报告,体例先行。体例是考古报告的规范和工作细则。由云冈研究院组织的“云冈石窟考古调查报告体例”讨论会于12月2日晚在线上召开。会议邀请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庆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彭明浩老师参会指导,杭侃院长、何建国副院长及院内相关的青年学者们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历史与民族融合研究中心主任王雁卿主持。

结合目前国内已出版的石窟寺考古调查报告体例,如《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大足石刻全集》《龙门石窟考古报告—东山擂鼓台区》等,周世茂从洞窟编号、窟内四壁及造像叙述顺序、章节及附龛设置等方面简要的进行了对比分析。

from clipboard

根据2022年“佛教考古与石窟寺考古研究专题研修班(第二期)”的教学成果,吴娇做《云冈石窟中心柱窟考古调查报告体例》,以第1、2窟为例,结合其它同类型洞窟初步讨论中心柱洞窟的体例问题,包括中心塔柱、洞窟四壁的描述顺序,以及具体佛龛和造像的叙述。

from clipboard

侯瑞以《云冈石窟大像窟及方形窟考古调查报告》为题,就云冈石窟大像窟、方形窟等洞窟的编写体例、报告文本、测绘图、图版方面作了汇报,并讨论了洞窟四壁叙述顺序、龛像描述顺序及编号方式等问题。

from clipboard

与会专家学者就有关本次会议内容进行充分讨论并建言献策。

王恒认为双窟是云冈石窟的精髓,编写报告时应充分考虑其对称性及其佛教思想的发掘。同时他特别指出第11窟和第13窟的复杂性,应注重对佛龛的认识,报告中可以对其采用划分单元的形式来论述。

张庆捷强调,应根据各个洞窟的特点规定体例。在描述洞窟外立壁时,不仅要注意洞窟的形制,还要兼顾窟前考古遗迹,尽可能体现出原始面貌。并指出在报告编写过程中要注意术语的规范与统一以及测绘图工作的比重。

彭明浩认为要充分考虑到体例的双面性。体例可以规范报告的编写工作,但也可能会给具体洞窟的编写带来一定的问题。因为云冈石窟设计理念有其自身特点,所以应该在总体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内容决定体例。另外,洞窟报告不同于田野发掘报告,田野发掘报告是一次性的,石窟报告根据记录手段、关注问题等的不同,可以不止一次地做。此次考古报告的编写应该和日本学者的考古报告有所不同,不仅仅限于对图像的简单描述与测绘,更要注意龛像之间的空间关系、对考古遗迹的认识、加强窟外遗迹叙述的完整性、对岩层的分析以及洞窟在山体中空间体量的认识等。同时,还需关注后期泥塑、彩绘、维修、改造工程在报告中的体现以及科技考古的应用。

会议最后,杭侃对此次会议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编写考古报告是石窟研究的基础性工作,鉴于云冈石窟的特殊性,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可以有统一的凡例,具体洞窟报告的编写,可以根据洞窟的实际情况按卷单独设置体例。另外,要做到术语相对统一,以便“云冈模式”影响下的石窟寺考古使用。

此次会议的召开将有助于完善《云冈石窟考古调查报告》的编写,推动“云冈学”基础性工作建设,有利于深化石窟寺考古学术研究,进一步促进石窟寺考古调查与成果普及。


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