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云冈·北朝建筑研讨会”在云冈研究院顺利召开
创建时间:2023.11.08

1933年9月,梁思成、林徽因等中国营造学社成员调查云冈石窟北魏建筑,之后发表《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第一次从建筑学角度阐释了云冈石窟的价值,至今仍然是研究云冈石窟北魏建筑样式的重要参考文献。为纪念营造学社调查云冈石窟90周年,11月4日,云冈研究院联合中国考古学会建筑考古专业委员会,在云冈石窟共同举办了“云冈·北朝建筑研讨会”。

from clipboard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钟晓青,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庆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钱国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岩,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刘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何利群,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诸葛净,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张文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倪润安,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副主任李若水,云冈研究院副院长何建国等出席本次研讨会。会议由云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杭侃主持。十位专家作了主旨发言。

from clipboard

杭侃在致辞中指出,90年前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莫宗江等营造学社前辈对云冈石窟进行调查,其后所作诸如《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等文章为学界留下宝贵的财富。云冈石窟所表现的建筑式样,大部为中国固有式样,总体来说并未动摇中国建筑基本精神。而如何用新材料推进相关研究,是本次研讨会的主要目的。

from clipboard

研讨会首先由云冈研究院云冈学博士研究生吴娇向与会专家学者汇报了近年来在云冈石窟的考古发掘、保护维修、日常巡查中发现的建筑遗迹。遗迹年代涉及北魏、隋唐以及辽金时期,对了解云冈石窟的历史景观具有重要价值。

from clipboard

钟晓青表示,从建筑空间和使用角度来看,窟与龛属于不同性质的两种存在,窟及窟内空间形式往往与建筑有较强的关联性。要重新考虑窟形的定名问题,应尽可能按照窟室的空间形态及其所包含的各种信息推定其使用功能。要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对窟室外观形象、窟内空间构成、尺度,以及建筑构件、装饰刻画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未来加强学科融合,有更多的建筑学者加入到相关资料整理当中。

from clipboard


张庆捷以《北魏平城的建筑遗迹与建材》为题,依据北魏明堂遗址、操场城宫殿遗址、云冈山顶佛教寺院遗址中所见建筑和建材等,确认了上述遗址的性质、时代与用途。同时结合北魏墓葬出土的建筑模型、云冈石窟雕刻的北魏建筑式样,分析了北魏平城时代的建筑及技术,揭示出平城时期建筑的全貌。

from clipboard

钱国祥以《北魏洛阳永宁寺的发掘研究》为题,从史书记载、勘察发掘、出土遗物、复原情况等角度全面介绍了北魏洛阳永宁寺的工作成果。永宁寺的总体特征,是将九级佛塔作为主体建筑置于寺院中心,该九级佛塔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高的土木混构佛塔。礼佛者通过塔内回廊式殿堂拜佛观佛是这座佛塔的重要特征。结合同时期石窟造像的相关内容,对永宁寺塔基结构与出土泥塑像的研究可大致了解到该木塔神龛造像的布置、主要题材与基本内容。

from clipboard

何利群以《邺城建筑基址的考古发现与探索》为题,通过对赵彭城东魏北齐皇家寺院遗址、核桃园北朝佛寺遗址、邺城北齐明堂园、邺南城宫城区的勘探与发掘,指出不同建筑基址下的夯土建造技术各有不同。主体建筑的地下基础和地上台基均为夯土结构,局部采用夯土和碎石块或鹅卵石分层叠筑的方式来增强承重力,展现了北齐时期多样的建造基础和建造技术。

from clipboard

张文平以《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坝顶遗址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为题,首先对盛乐一词进行考证,而后详细介绍了坝顶遗址的发掘过程及主要收获。该遗址由圆台、二壕、二壝所构成,应属于北魏礼制建筑遗存。祭坛在废弃后,被北齐人二次利用,作为军营。此外,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出发,推断出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北巡盛乐及阴山地区的路线。坝顶遗址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生动的实物见证。

from clipboard

李若水以《云冈石窟第五、六窟窟顶佛塔遗迹的研究与复原》为题,首先介绍了云冈石窟第五、六窟窟顶佛塔遗迹情况。以考古发掘的北朝佛塔(永宁寺塔、方山思远佛图、朝阳思燕佛图、赵彭城佛塔、核桃园佛寺、云冈石窟山顶2010年发掘塔基)为依据,通过对其营造尺、平面规制、立面、层数、高度、收分等方面进行细化研究,将云冈石窟第五、六窟窟顶佛塔进行复原,并尝试性还原了石窟崖面上的历史景观。

from clipboard

倪润安以《北魏平城墓葬建筑综述》为题,将壁画、葬具和地面上所出现的绘画或实体建筑形象视为讨论对象,对墓葬壁画建筑、葬具图像建筑、葬具形制建筑等进行考古类型学划分,指出墓葬壁画中的建筑由墓葬表达的时空场景化向只勾勒建筑边框、拘泥于墓葬本身的无场景转变。通过近年来多次实地勘察方山永固陵,已初步掌握基本布局,从南到北可依次分为四区,而诸如方山石窟、灵泉宫等,有待进一步寻访探察。

from clipboard

诸葛净以《北魏平城(398—494)房形石堂墓研究》为题,认为房形石堂保留和再现了北魏早期墓葬图像,可能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某些代人集团应对朝廷所推动的制度改革所作的策略。房形石堂兼具祠神、藏形的双重属性,显示出对墓主个人意识的强烈关怀。同时通过墓主人、砖石床、壁画、石堂、随葬品、墓室层层套叠的组织方式,发展出符合晋制且独具创新的新葬式。

from clipboard

刘杰以《北朝时期木构建筑技术之承檐构造研究——以石窟寺和墓葬等考古材料为线索》为题,认为南朝继承汉魏正统,南方木构建筑技术在整体上一直领先于北方的观点有点商榷。北朝在经历长时段动乱与民族融合后,其局部构造做法反而因内外文化融合而独具特色。北朝政权属地所示的建筑檐下构造形象,展现了北朝木构建筑在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相关木构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隋唐宫廷建筑的先声。

from clipboard

郑岩以《梁思成与<中国雕塑史讲义>》为题,表示尽管该讲义受到当时美术史形式主义研究潮流的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对于雕塑独立性的强调,清晰地突出了雕塑与建筑的联系,提示我们要时时注意中国文化自身的性格特征。梁先生的种种转译、提示与留白,为以后中国雕塑史写作和中国雕塑本土化创作提供了重要启迪。

from clipboard

最后,杭侃感谢专家学者们的精彩发言,同时表示云冈研究院将继续打造云冈学学术研究高地,期待与会专家及更多学者加入到相关研究当中!

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