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年会上通过了一项重要文件,即《国际文化遗产旅游宪章(2021):通过负责任和可持续的旅游管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及社区韧性》(以下简称《宪章》)。该《宪章》是在上一版本(1999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更新,更新的原因是“全球旅游业的迅猛扩张和乱象丛生”的背景。副标题表达了《宪章》的宗旨。此前,1999年《宪章》是在1976年版的基础上修订的。可见,自《宪章》诞生后45年时间内有过两次修订和更新,都是在文化遗产面临旅游发展新形势下进行的。新《宪章》的发布没有中文版本,中译本约7600字左右。由导言、目标、针对群体、背景、准则等五大部分内容组成。
《宪章》导言中提到:“除了认识到旅游业对文化遗产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过度开发外,《宪章》还回应了人们对文化遗产退化以及与旅游相关的社会、伦理、文化、环境和经济权利等问题的日益关切。”认为“在参与文化生活时参观文化遗产是一项人权。然而,旅游业的变迁导致对包括文化和自然遗产在内的全球资源从根本上不可持续利用。”因此,本《宪章》“倡导负责任和多样化的文化旅游开发和管理,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进社区赋权,增强社会韧性,提升社会福祉;同时营造一个健康的全球环境。”
《宪章》的三个目标:“1.将保护文化遗产和社区权利置于文化遗产旅游政策和项目的核心。为此,提供一些准则,为文化遗产保护、增强社区韧性和适应力提供负责任的旅游规划和管理的相关信息;2.在文化遗产和旅游业的管理中推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及参与式治理,采用以人为本和权利本位的方法,强调文化遗产的参观、教育和享受;3.指导对文化遗产和旅游的管理,以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气候行动政策。”
《宪章》针对的群体:“《宪章》为国际、国家和地方政府机关、组织、机构和行政部门内的遗产和旅游从业者、专业人士以及决策者提供指导,并致力于为从事文化遗产和旅游行业的教育工作者、学者、研究人员和学生提供参考。《宪章》适用于所有文化遗产的管理,及其保护、保存、阐释、展示和推广等全方位的活动,因为所有这些活动都与公众使用和参观紧密相关,并深受其影响。”
《宪章》更新的背景:遗产地旅游业的指数级增长不仅对拥有文化遗产的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还影响了遗产本身。“考虑上述问题的背景,包括气候危机、环境退化、冲突、灾害的灾难性影响、大众旅游、数字化转型和技术发展。有必要也有机会重新调整一直以来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旅游方式,认识并减少不可持续的问题。”
《宪章》提出的准则:“1.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保存置于负责任的文化旅游规划和管理的中心;2.利用根据监测、承载力和其他规划工具制定的管理计划管理文化遗产地的旅游业;3.通过易于公众理解的文化遗产阐释和展示,提高公众意识和游客体验;4.通过鼓励人们接触与参加对旅游业中被利用的公共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的参与性治理,承认和增加社区、原住民和传统所有者的权利;5.提高所有旅游业利益相关者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并加强其合作;6.通过能力建设、风险评估、战略规划和适应性管理,提高社区和文化遗产的韧性;7.将气候行动和可持续性措施纳入文化旅游及文化遗产管理。”
云冈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品牌传播力榜单佼佼者,近几年旅游火爆的现象呈现出与国内国际文化遗产旅游相同趋势。游客人数逐年递增带来的经济效益的确令人鼓舞,但作为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旅游行为过度会影响到它的保存状况,对游览空间、资源、环境、体验等各方面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如何平衡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矛盾,是此次ICOMOS新《宪章》的宗旨,也是今后一定时期内需要研究的课题。我们要遵循《宪章》提出的目标、准则,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书写新时代建设旅游强国的优秀答卷。笔者就云冈石窟文化遗产保护和阐释展示方面已在前两期文章中作了介绍,这里简要介绍目前云冈景区可持续发展采取的一些办法。
作负责任的规划和管理。现行的《云冈石窟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5》在2010年3月5日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复后施行。《规划》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云冈石窟规划编制组共同完成。可以说,《规划》为2008——2010年云冈大景区环境整治提供了依据。目前,现行总体规划中大部分内容已落实实施。2024年3月,云冈研究院启动《云冈石窟保护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积极响应高质量发展目标下国家对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整体要求,对现行规划实施成效和远期适用潜力进行科学评估,进行优化和调整,谋划在新时代发展格局下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新规划可体现《宪章》准则第1、2、3条。
早在2022年1月,由云冈研究院组织编制的《云冈文化长廊旅游总体规划研究》出台,规划云冈文化长廊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将云冈峪30余处文保单位串联起来,以世界遗产云冈石窟为核心,连带其他五片区,反映佛教石窟文化、平城丝路文化、边塞西口文化、工业文明、史前文明、民俗风情。分近期(2025年)、中期(2030年)、远期(2035年)三期完成。该规划属战略性规划,是《宪章》准则中第4、5、6条的体现。
进行石窟与游客风险评估。石窟的风险评估由云冈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与监测中心完成,整体遗产地的评估每半年一次上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评估目的是保证石窟的安全和游客安全。在游客承载量的测算方面,现行规划明确提出“要科学测算、持续监测、及时修正、严格控制,满足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双重要求。”2020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发文《关于加强石窟寺等开放管理和实行游客承载量公告制度有关工作的通知》,原云冈石窟研究院根据相关行业标准《文物保护单位游客承载量评估规范》和《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制定发布了《云冈石窟景区游客承载量公告》,核定云冈景区日最大承载量为46250人,瞬时最大承载量为14453人,并将核定数据公布在景区入口的显示屏上。承载量核定其实也是一种风险评估,是可游览空间内容纳人数的极限值。
能力建设和适应性管理。2021年2月,新的云冈研究院成立,内部设十个部室,其中文旅融合发展中心是和旅游产业相关的职责部门,下设票务科、讲解服务处等科室和公司,服务对象是游客。为了对接标准、提高服务质量,2023年,云冈研究院发布了《云冈研究院标准体系》,其中《服务提供标准体系》有79种规范,含景区服务、停车场服务、票务服务、接待服务、讲解服务、场馆服务、观光车船服务、研学服务等服务规范和管理规范、以及投诉反馈处理、服务评价与改进等规范。《服务保障标准体系》(第一册)有52种规范,含环境与能源标准子体系、安全与应急标准子体系等。上述两个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行,对旅游服务高质量发展有很大促进。安全与应急标准子体系里的突发事件管理、交通安全、应急预防与管理、安全培训与评估等规范即是适应性管理的体现。但适应性管理更多的是对动态形势分析研判后的主动应对,如旅游增多带来的窟内微环境变化问题,采取洞窟封闭保养办法,让内部温湿度缓释改善。针对游客购票问题,实行预约门票管理,人数达到最大承载量90%时停止线上售票。针对承载量问题,实行早开晚关延长时间的开放政策。针对停车问题,扩大停车场地,减免停车费用,疏通道路,设立大屏公开信息,同时联合社区增加周边停车位置。针对女性如厕特点,增加女性专用厕所数量。为了鼓励淡季避峰旅游,景区联合市文旅部门开展淡季旅游促销活动。当然,以上措施是在景区可控范围内的应对,如果无限制的人车涌入,则需要在更广范围内的应对部署。2023年,云冈景区游客人数突破300万,创历史新高,比2017年总人数翻了一倍。未来几年人数可能还要翻番,如何应对需要认真谋划。
韧性,字面理解是柔软坚实不易断裂的性质和顽强持久坚韧不拔的精神。在ICOMOS《关于自然-文化关键词阐释性文件》里,“韧性”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灾害风险管理方面,更偏向于“韧性思维”。“强调的是面对变化和干扰时的适应能力,或是转换为新的和不同的东西,以摆脱不利的状况。”(阿尔贝科)《宪章》准则第6条提出要提高社区和文化遗产的韧性,前提是通过能力建设、风险评估、战略规划和适应性管理。几乎与《宪章》提出的同时,我国2021年11月1日发布实施了国家标准《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指南》可视为中国版的《宪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