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冈研究院研究员王恒带领下,北大师生团队实地考察了云冈石窟。王恒结合自身六十年的保护研究经验详细介绍了云冈石窟的开凿历史、艺术特色及保护历程,为师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视角。
学术报告会上,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以《在北大理解云冈》为题,系统阐释了云冈石窟作为国家工程的开凿背景与过程、“云冈模式”的艺术特征及其广泛影响,以及云冈的历史景观与造像量度等内容。杭侃全面回顾了北京大学与云冈研究院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领域的长期合作成果,重点展示了石窟三维扫描、虚拟复原等数字化技术应用案例。他强调,未来云冈研究院将深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构建更加完善的石窟寺预防性保护与研究体系,推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传承。
云冈研究院文博馆员乔尚孝以云冈石窟第39窟为例,展示了科研团队基于深度学习的千佛造像比例分析研究。该研究通过三维扫描采集数据,构建可供模型学习的数据集,训练分割模型以自动提取比例信息,并结合传统考古研究与无监督聚类方法,尝试探索数字化基础上的石窟科技研究的新路径。
在研讨环节,双方学者重点围绕云冈石窟第39窟项目的技术难点和跨学科合作模式展开深入交流。与会专家一致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科研合作,推动学术研究成果向实际保护工作转化,进一步强化了院校协同创新机制,为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拓展思路,助力云冈石窟的保护研究事业在数智时代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