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纳须弥:云冈石窟艺术特展”自2024年12月7日在台湾高雄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开幕以来,参观人数持续攀升。本次特展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华文物交流协会与佛光山文教基金会联合主办,云冈研究院与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共同承办,是云冈研究院首次在台湾举办的文化艺术展览。展览首月日均接待观众达7000人次。春节期间,展览更是迎来参观高峰,许多家庭将观展作为春节文化活动的重要选择,展厅内摩肩接踵,气氛热烈。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入馆人数突破40万人次,其中2月1日单日参观人数近10万,创下展览开幕以来的最高纪录。
随着观展热潮持续升温,展览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至三月底累计参观人次正式突破百万大关!如此观展盛况和持续高涨的观展热情,在台湾各类文化展览史上实属罕见,彰显云冈艺术对台胞的吸引力。
展品魅力无限,观众流连忘返
展厅中最引人瞩目的展品之一,当属采用3D打印技术复制的云冈石窟第20窟露天大佛佛首。佛首造型方圆有度,挺直的鼻梁、垂肩的双耳与微扬的嘴角相得益彰;其袒右肩式袈裟既保留了犍陀罗艺术特征,又巧妙融入了中华传统审美元素,堪称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艺术杰作。第 6 窟部分佛传故事的展示同样精彩,生动地展现了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传奇一生。观众在欣赏这些造像时,深切感受着那段古老而神秘的佛教历史。精美的雕刻工艺、丰富的故事情节,让每一位观众都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展览中的沉浸式多媒体作品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展体验,运用数字技术动态还原石窟艺术,光影空间令观众感受科技与佛教美学的完美交融。
多元活动助力,丰富观展体验
展览通过学术讲座和公共教育活动深化了观众对云冈文化的认知。学术板块邀请权威学者多维度解析,既有从北魏政治经济背景剖析石窟开凿历史的宏观视角,也有聚焦造像艺术风格、雕刻技法的专业解读。其中云冈研究院历史与民族融合研究中心主任王雁卿和山西大同大学孙瑜教授分别以《法相庄严—云冈石窟佛像的服饰文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缩影:民族融合天下大同》两场讲座围绕云冈石窟的历史文化、艺术特色等多个主题,立体呈现了云冈的文化价值,并回答了听众提出相关的问题。公共教育方面由云冈研究院党委委员、文化遗产保护与监测中心主任卢继文,文旅融合发展中心副主任夏丽君带领台湾的青少年通过拓片制作、互动游戏感知艺术魅力。系列活动将知识传递转化为沉浸式文化体验,观众纷纷表示,他们对云冈石窟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文化交流纽带,两岸心灵共鸣
云冈石窟艺术特展在台湾的成功举办,不仅仅是一场艺术的展示,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它为两岸同胞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彼此的文化平台,让台湾民众有机会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了两岸人民的文化交流,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情感共鸣。
台湾观众在参观后反响热烈,无不为云冈石窟艺术所震撼,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赞叹。一位台湾青年表示:“以前只是在书本上了解过云冈石窟,这次亲眼看到这些精美的造像和精彩的文化展示,真的被深深震撼了。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了更强烈的认同感。” 一位台湾长者感慨地说:“云冈石窟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看到这些展品,就好像看到了我们共同的过去。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展览,让两岸的文化交流更加紧密。”这些真挚的话语,充分体现了云冈石窟艺术特展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增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场展览让我们看到了云冈石窟跨越千年的艺术生命力,也见证了两岸同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