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牢记嘱托 开启云冈石窟保护研究新篇章 ——访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
创建时间:2020.05.14

张焯接受记者采访。


天湛蓝,花盛开,杨柳吐新绿,潋滟湖光里的灵岩胜境,游人们安静舒心地游览,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可在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的心中,激动幸福的波澜仍在强力荡漾。

这一刻起自5月11日17时30分。“对于我们‘云冈人’,这一刻终生难忘;对于云冈石窟,这一刻要载入史册。”说起难忘时刻,张焯仍十分动情。

5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山西考察,当天傍晚来到云冈石窟,走进这座享誉中外的文化艺术宝库。张焯迎候在石窟群景区入口,期待这一刻的到来。

“当时我的心情特别激动。去年8月,总书记到甘肃考察时曾去过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同为世界文化遗产,从那时起,我就盼着总书记能来咱这里视察,没想到,不到一年时间,真的把总书记盼来了。”回忆当天的情景,张焯记忆犹新,恍若仍置身现场。

缓步登阶,仔细询问,亲切交流。张焯向记者介绍,习近平总书记从第1窟一直步行到第20窟,一路上认真了解云冈石窟开凿的社会背景、文化特征、历史沿革、保护历程及研究现状,不时就中西方文化交流、北魏平城时代、民族融合、石窟保护等提出问题。

“塞上的傍晚略有凉意,可咱当时内心火热,能真切地感受到总书记对云冈石窟的关心,对我们文物工作者的关怀。”张焯说。

第5、6窟是一组双窟,开凿于北魏中期,造像精美、题材丰富、保存完好,是最能体现云冈石窟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石窟之一。特别是第6窟,雕刻有大量包含异域风格元素的精美造像,充分展现了1500多年前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张焯说,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个窟停留时间较长,看得很专注,还不时向他们提一些专业方面的问题。

第9窟至第13窟俗称“五华洞”,古色斑斓,文华绚丽,为减缓雨水冲刷、降低风化速度,2016年前后,此处相继建起保护性窟檐。在窟内,张焯重点为习近平总书记讲解了代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古希腊式的爱奥尼亚柱头”和“缠枝忍冬纹”,并简要汇报了石窟保护方面的工作。

“考察过程中,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保护第一’,明确指出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张焯告诉记者,这些年,云冈石窟研究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物保护方面的指示精神,在文物保护方面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并取得一些成果,包括岩体加固、保护性窟檐建设工程、防渗水、防风化治理等。在保护好石窟本体文物的同时,还成立数字中心,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联合,利用先进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保存石窟测绘与形象数据,开展洞窟复制试验,成功完成第3窟、第12窟、第18窟等比例复制,实现了可拆装、可运输、随时可移动“行走”的云冈石窟,迈出了云冈石窟“行走”世界的第一步。

“当总书记听到这些汇报后,既对我们的工作予以肯定,又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一定要保护好、研究好。”张焯说,听着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的叮嘱,更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亲身跟随陪同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我真切感受到总书记对中华文化的深情,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回到办公室,张焯在工作笔记里工整地写下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冈石窟的重要指示。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张焯表示,这是下一步云冈石窟保护研究的方向与指南,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勇挑重担、不辱使命,在继续加强对云冈石窟的精细化保护的基础上,深挖云冈文化艺术内涵,持续推动“云冈学”向纵深发展。目前,研究院已出版《云冈石窟编年史》《云冈石窟词典》《平城丝绸之路论文集》等多部著作。特别是2019年,出版20卷本《云冈石窟全集》,全面超越上世纪中叶日本出版的16卷本《云冈石窟》,为国内“云冈学”研究标定出新高度。下一步要组织全院上下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此为动力鞭策自身,以国际视野、世界高度,开启云冈石窟保护研究新篇章。


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