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20世纪70~90年代调查研究
创建时间:2021.02.04

70年代~90年代,云冈石窟的研究进入新阶段,近30年来在石窟历史、石窟分期、石窟图像学分类方面取得较大成果。山西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学考古系、中国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等众多单位的学者专家,对云冈石窟及周边石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发表了一批中小石窟的调查简报和文章。
1972年~1973年,在云冈石窟加固维修工程中,对云冈石窟第9~13窟窟口前方、上方的清理发掘规模甚大,收获尤著,发表了《云冈石窟建筑遗迹的新发现》(《文物》1976年第4期);1987年山西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的同志调查了云冈龙王庙沟西侧的晚期石窟、大同北郊的鹿野苑石窟、西郊的鲁班窑石窟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的丁明夷先生指导调查了西郊的焦山石窟、吴官屯石窟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并合著有《焦山•吴官屯石窟调查记》。北大教授宿白先生指导了云冈石窟洞窟新编号工作等,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云冈石窟保护维修工程和考古发掘清理工作较活跃时期,为新发现的洞窟编号并总结云冈石窟研究成果,成为工作的重点。为此,在北京大学考古系的指导和帮助下,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进行了20世纪最后一次的洞窟编号工作,之后进行了洞窟新的编号并发表《云冈新编窟号说明》。

1978年宿白先生又将研究成果《云冈石窟分期试论》发表,对云冈的分期及其历史背景作了全面的阐述和研究,其学说成果影响至今。这一成果使“云冈分期论”以及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得到解决和佐证,体现了《金碑》的重要作用,这篇试论对云冈石窟的分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与影响。此后又陆续发表了《〈金碑〉的发现与研究》、《平城实力的集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恒安镇与恒安石窟》等。对北魏平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与佛教的发展,对云冈石窟乃至大同历史,对云冈洞窟形制、造像组合、佛装服饰等特征,对云冈石窟开凿分期问题,从历史学与考古学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980年阎文儒《云冈石窟的开创和题材的分析》(刊《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5、6期。)本文论述颇长,开篇首先探讨了云冈石窟的名称和开创的历史,关于云冈石窟的开凿年代,凡举几种不同说法,认为真正开凿的年代,应是文成帝再兴佛法之明年——兴安二年;第二部分叙之云冈石窟艺术题材;第三部分探析云冈造像中根据佛本行诸经镌造出的释迦牟尼成佛前后和诸佛的各种故事形象;第四部分论述了保卫佛的护法像;1981年肖兴华《云冈石窟中的乐器雕刻》(刊《中国音乐》1981年第2期)在我国音乐的历史长河中,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中的各种乐器雕刻丰富多彩,作者把云冈石窟中有关的乐器雕刻,大致分为三类,即弹拨乐器、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本文详尽的表述出自己的看法,对研究中国音乐史具有重要的价值,为我们研究北魏时期的音乐艺术,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还有国外一些专家学者如(日)佐藤智水《云冈佛教の性格——北魏国家佛教成立の一考察》,《东洋学报》第59卷第1、2号1977年;(日)长广敏雄、邓健吾《云冈の昙曜五窟》、《云冈と龙门文化的差异》,均见《中国文明の原像》(下),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78年8月;(日)长广敏雄《驳宿白氏的云冈石窟分期论》,日本京都《东方学》1980年第60辑;诸多学者对云冈石窟多次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遂使云冈石窟的历史与艺术脉络豁然清晰。

1982年宿白针对与日本长广敏雄教授讨论有关云冈石窟的某些问题发表了《〈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的发现与研究》(刊《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本文就长广敏雄(日本)先生《驳宿白氏的云冈石窟分期论》一文提出的主要异议,分四个内容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并讨论了有关云冈石窟的一些问题。文中第一个内容为“《金碑》的著录与发现”,认为从碑文本身的结构和行文两方面分析,所提供的资料是可信的。第二个内容为“《金碑》部份记事的探讨”,详尽的阐述了云冈石窟“十寺”的历史和“十寺”的位置,以及护国、崇教(福)等有关问题。第三个内容为“‘样式论’和魏帝行幸武州山石窟寺问题”,就云冈石窟与长广敏雄提出的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第四个内容为“云冈石窟分期问题余论”,进一步的揭示了云冈石窟分期的问题。本文内容叙述简明,主题明晰深刻曾起到开拓性的作用。

1988年7月5日~9月15日,国家文物局委托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举办了第一届全国石窟考古培训班,在云冈石窟举行。由北京大学考古系主持教学工作,取得圆满成功,为国内各石窟研究和保护单位培养了一批业务人才,同时有力地推动了云冈石窟研究的进程。作为此次学习班的最终成果,之后出版的《佛教石窟考古概要》(国家文物局教育处编,文物出版社1993年出版),很多以往需要研究者翻阅大量旧典才能找到的依据资料,至今仍是中国佛教石窟研究的主要教科书之一,其在云冈石窟的研究中亦具有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这是一部到目前为止全面的、翔实的研究佛教以及石窟寺方面乃至云冈石窟的工具书。

1992年~1993年,为配合云冈石窟“八五工程”,对第1~20窟窟前地面进行了全面考古调查发掘,其中第3窟窟前遗址的发现被评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随着云冈石窟窟前遗址工作的进一步发掘,1991年、1994年云冈石窟研究院与日本平凡社合作出版《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一、二)两卷,《中国美术全集•云冈石窟雕刻》(雕刻篇10)等大型图文并茂的彩色画册,其中在《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一、二册中,收集发表了一批中日学者云冈石窟研究的重要成果,不仅实现了云冈研究的国际性合作,也使石窟保护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得以快速提高,出现了一批身在石窟,学在石窟,用在石窟的石窟研究人才队伍,以及一系列从不同角度对云冈石窟开凿的历史探讨、题材考证的有影响论文等;1998年赵一德《云冈石窟文化》,通过阐述云冈石窟历史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外延文化等石窟文化表现,以引导人们品味云冈石窟文化价值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为出发点和归宿,是一部多角度论述云冈石窟文化内涵的著作;王建舜《云冈石窟艺术审美论》,从美学、文化人类学和审美心理学角度审视云冈,是一部试图以审美理论阐释佛教石窟艺术的著作。

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