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王恒:潜心云冈探幽人
创建时间:2020.12.16

云冈景区深处,葱茏绿树之间,佛光与自然完美地融合如一,这里就是云冈石窟研究院,一个充满神奇与梦想的云冈人的栖息地。不夸张地说,连这里的空气都充满着云冈的味道,一种清新的芬芳在静静地引领着我们找到今天的采访之人。

寻香识人,在走廊的尽头,一扇门敞开着。一位清瘦矍铄的学者正在与年轻的后学探讨老一代日本佛像摄影家小川晴旸的图册,他们指点着一幅幅精美绝伦的云冈佛像的黑白图片,陶醉于云冈的光影之间。当学者兴之所至拿起书桌上佛像的测绘手稿时,目光与笔者不期而遇,这样睿智而又谦逊的目光背后究竟潜藏着多深的云冈情,才能投射出如此具有佛性的深沉、优雅而又清澈的光芒。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不禁也在学者的讲述中感受到自己的心一点一点地腾空,重新被云冈填满。这位学者就是本期《印象大同》的专访人物,云冈石窟研究院研究员——王恒。

从犍陀罗到云冈

云冈,并非王恒事业的起点,最终却成为了他事业的高点,“正像石雕佛像艺术发端于犍陀罗,却最终成就了云冈石窟的举世闻名。”王恒的第一篇论文《从犍陀罗到云冈》发表于1999年1月的《文物季刊》之上,这是他自1985年来到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历经14年研究之后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而英国考古学家马歇尔所著的《犍陀罗佛教艺术》亦是王恒来到云冈研读的第一部佛教艺术史著作。

在王恒看来,云冈石窟的惊世之处,不单在于它是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更在于它文化的多元性,既有着清晰的西方文化渊源,又有着深刻的中国文化烙印。“自亚历山大征服犍陀罗时,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刻艺术就自然地流淌进犍陀罗石雕佛像的艺术血液之中,犍陀罗艺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欧洲艺术文明与古印度宗教文明深刻而又富于创新的艺术结合。而犍陀罗艺术对云冈石窟造像艺术的影响,更是佛学东渐的有力证明,再加上北魏本土文化的影响,云冈石窟无疑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艺术宝藏。”王恒的研究既从历时的角度剖析石窟艺术的传承与演进,又从共时的平面考量各种文化艺术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这样的研究无疑是深入云冈精髓的金针,在切中云冈要脉的同时,也阐发出更多的云冈精义。

愈是深刻的体悟,愈是需要艺术化的思考与解读,犍陀罗始于艺术,王恒的人生同样始于艺术。自16岁进入剧团,小号演奏将王恒带入了艺术的殿堂,随后研习西方作曲理论,更是让王恒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所在,“艺术就是让人诗意地活着,在俗世中开辟一块净土,让人栖息、停泊。”后来,王恒进入文化局搞党务工作,政治的艺术同样让王恒痴迷,“也许我就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虽然没有主动选择职业的机会,但在每一个地方我都能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在无形中支撑着我走到今天。”

进入到云冈工作,王恒最初担任的是研究所书记,党务工作仍旧是他的重点,但在工作之余,拿起《犍陀罗佛教艺术》一书研读并非偶然,这正是他心中艺术火花的绽放,更是他心中艺术能量的喷发。自言从来都闲不住的王恒处身云冈这块艺术的广袤之地,他可做的事情实在太多,“光是深入到洞窟中观察、记录、思考、研究,一生的时间都显得不够。”
至此,与云冈石窟相关的原始佛教典籍、历史、艺术史的书籍摆在了他的书桌上,“在洞窟实物与原始典籍的对照中,研究的内容变得丰富,研究的乐趣也随之渐长。这是云冈文化对我逐步侵入的过程,我喜欢文化自然渗透的感觉,而绝非是蛮力式地挖掘。”在王恒看来,云冈石窟的丰富性无须刻意挖掘、演绎、放大,自然地流露或许更加扎实,更富于生命力。
从犍陀罗到云冈,既是探究云冈艺术渊源的深切思考,更是王恒艺术之路的清晰轨迹,在云冈,王恒与石窟发生了微妙的艺术化的化学反应,二者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王恒也自《从犍陀罗到云冈》一文发表后证实了自己云冈研究的禀赋,随后其研究成果井喷式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自发到自觉

在日渐深入的云冈研究之中,王恒愈发感受某种力量在牵绊着云冈学前进的道路。“自发式的研究,只能是片段化的云冈,而不是一个整体。从自发到自觉,就是要将云冈整体化地理解、研究,以比较研究的眼光,将云冈置于世界石窟艺术背景中研究,在佛教、艺术、历史、文化、人类学等多方面着力,这需要不同专业领域的学者通力合作,才能形成自觉的云冈文化的研究氛围,时刻明辨自己的研究水平在世界云冈研究界中处于何种地位,应该将研究的着力点放在哪里。同时,引起全社会对云冈自觉的保护意识也很重要,只有存在,才有研究的可能。另外,在社会大众中普及云冈的总体认识也很关键,只有大家都来关注云冈,欣赏云冈,思考云冈,才能让云冈学真正成为世界性的显学。”王恒所言在其《云冈学:从自发到自觉》一文中有着更为生动、立体化的论述,从自发到自觉,不仅是王恒对云冈研究困境的超越性思考,更是王恒身体力行的研究实践。

编著、出版《云冈石窟辞典》就是王恒运用整体化的研究方法,将云冈的内涵与外延统一的典范之作。80万言,2300多个词条,耗时数十年,呈现出的正是云冈百态。这个云冈,不仅于其内在的窟龛形制、佛教造像、佛教故事中有丰富地展现,其更为突出的意义在于将与云冈发生文化关系的其它文化形态涵盖其中,包括历史人物、访问辞赋等充分地展现,云冈的内涵与外延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合力,推动着云冈学向前迈进。“编写《云冈石窟辞典》,一方面是对我这些年来研究云冈的阶段性总结,也是希望通过这部书让更多年轻的云冈研究者更快地进入到研究角色中,为云冈研究注入全新的活力。”

云冈石窟的研究氛围在王恒看来“仍然很稀薄”,因此唯有更多的年轻人走进云冈,扎根云冈,认真地感悟云冈,才能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云冈文化研究梯队,自觉地推动云冈研究的向上发展。“很多年轻人向我抱怨,云冈研究的知名学者那么多,云冈研究的著作也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我们还有什么研究的空间?”这样的疑虑在王恒看来不过是未识云冈真容的妄谈,“云冈的课题是几辈子都做不完的,云冈就像是一张永远都无法做完的填空试卷,等待我们接力完成。”十余年前,王恒驻足于第5窟中的雕塑中,有感于形态各异的供养人发乎幽思,其画面所呈现的意义直到最近才得以解答,“原来,这就是云冈石窟中弥勒信仰的体现,弥勒是未来佛,云冈石窟中塑造大量的弥勒像,既是北魏统治者对未来政权生息发展的期许,也是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展望。看到弥勒,就预示着希望。”王恒由此写成《兜率之约》的论文,弥勒生于第四天兜率内院之中,释迦牟尼涅槃之时,正是弥勒成佛之日,未来也就属于虔诚的供养人,意即芸芸众生。
云冈研究的自觉,亦是众生乐享云冈的时刻。“对云冈的研究,最终的目的还是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云冈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于云冈之中,能够对自己的生活、生命有所启迪,这就是云冈造福后世的最大功绩。若想做到这些,就要从最基础的层面着手,实地勘察、测绘、记录,让云冈的全貌得以彰显。”

王恒目前所做的工作,正是立足于云冈实地的洞窟调查中,通过引进激光三维扫描测绘技术,来更加真实、完整地记录云冈。“这样宏大的工程,我这辈子都无法完成,但只要我活一天,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我依旧会做下去,洞窟调查,是一项功在千秋的大事,也许千万年后,云冈石窟也会成为一堆沙砾,但这些记录的文字、图片、拓本、测绘,包括云冈研究,会留给后世继续传承下去,他们会记得曾经历史上拥有过云冈石窟,而且它是如此美丽,如此深刻。”

编者语:云冈赋予了王恒生命的灵魂,王恒给予了云冈毕生的心血。云冈石窟中凝结着无数人的艺术梦,王恒也将这艺术之梦交给了艺术的远方。众神亦会涅槃,何况肉身凡人,但云冈石窟不会陨灭,因为有王恒,有一群和他一样自信自觉地将云冈石窟传承后世的云冈人。

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