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院士论坛举办‖“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
创建时间:2021.10.12



10月12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123期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战略研究“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在山西大同召开。中国科学院成会明院士担任论坛执行主席,十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诸多长期工作在文物保护领域的领导与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文物保护科技创新这一主题深入交流、分享经验、探求新路,为我国文物保护领域的蓬勃发展助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由省科技厅授予云冈研究院的“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举行揭牌仪式,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杨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福、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峻、大同市市长张强、山西省文物局局长刘润民、山西省科技厅副厅长牛青山共同为重点实验室揭牌。



此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文物局主办,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云冈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科研管理处、陕西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碳中和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承办,《中国科学》杂志社、上海市无机质文物考古与保护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协办。
 


大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翟永清致欢迎词



论坛上,院士和专家们结合各自专业背景探讨文物保护领域的重要瓶颈问题。
 


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就《中国传统纸质文物保护相关的科学与技术问题》做主旨报告,阐述了纤维在水中的悬浮液的稳定性、湿纸叠合及Velcro效应、纤维素降解动力学与预期纸寿的测量、超薄修复用纸的开发等。
 


中国地质科学院袁道先院士围绕雨水、凝结水、裂隙水等对石质文物的影响做了详细分析。他指出,正确认识石质文物周围水分的运移规律及其与岩石的相互作用,对石质文物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福在报告《微生物组与文物保护》中提出,应由中国牵头做文物微生物组,由微生物组所形成的生物膜、矿化膜对文物做定向保护。例如真菌、地衣、细菌等对云冈石窟石质的影响,通过在石质表面形成生物膜,对原有石质文物进行保护。
 


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现场通过图片“还原”了云冈石窟的开凿过程与如今面临的各种保护问题。他提出云冈石窟在北魏开凿过程中就出现了崩塌、裂隙、渗水等工程问题,这些信息保留在云冈石窟现存的遗迹中,这些过程信息对于云冈历史、考古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在云冈石窟保护中,既要考虑保护的需要,也要考虑保留相关的历史信息。

 


敦煌研究院苏伯民院长介绍了敦煌壁画制作材料和工艺分析技术发展的研究成果;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唐飞院长在报告中阐释了多学科协同在本次三星堆祭祀坑发掘与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并对未来考古发掘工作进行了展望;上海大学罗宏杰教授以古陶瓷与若干文物保护材料为例,展示了其团队在文物病害机理、保护材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圆桌研讨为文物保护领域发展的议题搭建了深入交流的平台,10位院士及专家探讨了文物保护中科技创新的瓶颈问题及解决对策,共商相关体制机制的推动与提升,为文物保护领域的发展提出了不少精彩见解和宝贵建议。我院党委书记张焯指出,近些年云冈石窟的保护突破了单一的石质文物保护,走向多元文物保护。尤其云冈研究院在3D打印、大数据、三维激光扫描等数字化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未来包括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都会在文物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闭幕式上,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主任杨卫院士指出,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对文物保护的支撑引领作用是全球性课题。科技应用在文物修复、考古调查勘探等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本次论坛充分展示了院士专家们在文物保护领域的潜心研究成果和重要发现,是一次交流的盛会、思想的盛宴,为文物保护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充分体现了院士、专家的科技引领作用。
 


本次论坛聚焦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前沿的科学技术瓶颈以及相关的体制与机制问题,在广泛开展文物保护现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院士和国内外文物保护领域科技人员的多层次深入沟通与交流,寻求文物保护科技瓶颈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为全面提升我国文物研究、保护以及利用的科技水平贡献力量。值此,“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落户云冈研究院,对于云冈石窟的文物保护和传承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对于构建石窟寺保护理论与技术体系,整合多学科研究力量,共同推进全省石窟寺的保护和发展具有极大的作用。


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