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院士专家大同共话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
创建时间:2021.10.13

四川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工地用上了多功能考古工作舱;先进射线技术可以把敦煌壁画更加精彩地呈现出来;云冈石窟建起超算中心,有效解决了石窟三维数字资源的安全存储、高效计算和广泛应用问题;利用好微生物可以在文物表面形成一层“防护衣”……10月12日,众多自然科学领域和文物保护领域的院士、专家聚首古都大同,共同探索前沿科技创新跨界融合助力文物保护的方向和路径。

当天,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文物局共同主办的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123期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战略研究——“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院士论坛在山西省大同市举行。为更好地推动石窟寺文物更好的保护与传承,论坛期间,还举行了“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

当下的先进科技如何应用于历史文物保护?论坛上,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上海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还从微生物组、文物材料研究、壁画制作工艺等不同角度探讨了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

论坛开幕式上,“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揭牌。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发掘是今年我国考古界的一件大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唐飞院长的报告表示,在上世纪80年代三星堆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就因为缺乏有效地保护手段,致使很多出土的纺织品、象牙等文物损坏严重。而在今年的这次发掘中,三星堆遗址有了多功能考古工作舱,可以控制温度、湿度、光线,防止由于出土环境剧烈变化导致文物快速劣化。对于未来的考古工作,唐飞认为,应建立融合文物勘探、考古发掘、科技考古、文物修复等多学科的跨界团队。

借助科技力量更好地守护千年石窟壁画,是敦煌研究院苏伯民院长孜孜以求的目标。他呼吁相关材料领域专家要加强对古代壁画材料的研究,加强文物科技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突破关键共性技术,为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利用提供有力支撑。中国科学院张统一院士主要研究材料力学性能、微纳米力学等领域,但对文物保护也有了跨界思索。针对多数文物不可移动的现实,他建议“把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引入其中”。而在中国科学院杨卫院士看来,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对文物保护的支撑引领作用,是全球性课题。科技应用在文物修复、考古调查勘探等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先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广泛应用正为我国的文物保护提供更加科学的解决方案。云冈石窟是由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建造。作为开凿在砂岩体上石窟群,云冈石窟从开凿时就面临崩塌、裂隙、渗水等问题。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云冈石窟历经石窟风化崩塌治理、煤尘渗水治理、文物本体修缮等阶段。面向未来,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教授表示,建立云冈石窟超算中心,就是要更为广泛地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手段,让大数据、三维立体扫描等前沿科技引入文物保护领域

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