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我院举办文物保护工作系列讲座
创建时间:2022.02.11

2022年1月,为了加强对云冈研究院员工的知识培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我院在文保大楼会议厅举办了文物保护工作系列讲座。讲座由我院文物保护研究专家闫宏彬、王雁卿、宁波、范潇、张润平进行授课。云冈研究院副院长闫丁主持此次系列讲座。

 

 

闫宏彬在讲座中介绍了石窟寺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我国石窟寺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理念和技术体系,之后以云冈石窟为例讲解了云冈石窟保护的突出问题、保护理念,并以鲁班窑石窟抢险加固工程和云冈石窟第7、8窟日常保养工程为例开展了探讨。

 

 

历史与民族融合研究中心主任王雁卿主要介绍了云冈石窟的五次考古发现,1938—1944年日本东方文化研究所(现人文科学研究所)学者水野清一、长广敏雄率云冈石窟调查班对昙曜五窟窟前、第8窟与五华洞(第9窟-第13窟)前及山顶部分台地上开探沟进行了发掘。1972—1974年,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和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对第9、10窟、第12窟前庭和前室上方平台进行了清理。1987年,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在石窟维修加固工程中,对龙王沟西侧第5窟的一些附属小洞窟前进行了考古发掘。1992—1993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联合考古队对云冈石窟窟前的地面进行了全面清理发掘。2008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和云冈石窟研究院对云冈石窟山顶进行首次发掘。2011年又对第5窟和第6窟山顶部进行发掘,发掘面积近5000平方米,又发现一处北魏辽金塔院式寺院遗址,以及辽金铸造工场,获得2011年十大考古新发现。

 

 

数字化保护中心主任宁波介绍了云冈石窟数字化是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生成洞窟中各个方向的剖面图,使洞窟得以多角度展示,为云冈石窟建起三维的“数字档案”。宁波详述了云冈研究院数字化的最新成果,包括云冈研究院运用3D打印技术实现了云冈石窟第3窟,第12窟、第18窟的1:1等比例的复制等。


 

范潇介绍了矿物与岩石、地质构造等与石质文物保护密切相关的地质学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了岩石的风化作用,并通过云冈石窟第3窟后室顶板加固工程为例讲述了地质知识在保护工程中的作用。此外,范潇还就山西省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的成果进行了介绍。

 

 

张润平结合图片及现场工作实际就石窟寺的主要病害的识别作了介绍,内容包括:裂隙、危岩、破碎带、剥离、水害、差异风化、盐害、表层污染、刻画及生物病害等。其中着重介绍了水对石窟的影响,主要包括毛细水、大气降水、渗水、凝结水及山体水汽循环等五大类水的表现形式及特点,以及物理、化学、生物等三大类水的破坏作用。


本次系列讲座取得圆满成功,参加讲座的相关工作人员纷纷表示,通过聆听讲座进一步提升了文物保护意识和相关业务知识,未来要将学习的成果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专业的素质、更加扎实的业务水平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共创我院文物保护工作新局面。

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