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云冈研究院举办云冈学科研课题结项评审会。评审组专家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张庆捷研究员、西北工业大学杨军昌教授、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炜副教授组成。山西省文物局文物科技处副处长孙婉姝、云冈研究院副院长何建国、历史与民族融合研究中心主任王雁卿、科研办主任郭静娜等出席了会议。
专家们对本次参评课题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分别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会议共有七项课题顺利结项,这些课题将高光谱、人工智能、数字化等前沿技术与传统人文研究方法相结合,显著提升了文物保护、艺术史重构及文化价值挖掘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夯实了“云冈学”的研究基础。
《基于高光谱技术的云冈石窟可溶盐特征图谱研究》课题首次将无损光学检测的高光谱技术应用于云冈石窟可溶盐研究。通过详细调查云冈石窟的可溶盐分布情况,完成了光谱数据采集工作,成功建立起云冈石窟可溶盐特征图谱库,通过对光谱数据进行匹配计算,可精准识别出可溶盐种类,为后续云冈石窟盐害治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云冈石窟馆藏壁画高光谱无损分析》课题对云冈研究院收藏的北魏墓葬壁画、辽代墓葬壁画及清代寺观壁画进行了高光谱无损分析,成功获取了49.286平方米壁画的高光谱影像495景、XRF荧光数据206条、ASD点状光谱744条。探究了壁画颜料的多特征融合光谱匹配新方法,通过对部分样本进行拉曼光谱和扫描电镜成分分析,揭示出壁画表面颜料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开发的云冈馆藏壁画颜料光谱库为云冈石窟的色彩分析研究与壁画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持。
《基于深度学习的云冈石窟第39窟造像特征聚类研究》课题是将聚类方法应用在比例信息上的初步尝试,通过数据集构建、算法开发、实践应用和综合分析,对学界关注的佛像底本、工匠群体等问题有了进一步研究,对石窟寺造像考古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云冈石窟装饰纹样研究——以山岳及动物纹样为例》课题系统整理了云冈石窟的山岳与动物纹样图像类型,深入分析了这些纹样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该课题举办的“须弥万象:云冈石窟山岳及动物纹样原稿展”为文物活化利用提供了新的实践经验。
《院藏世界乐器档案整理与研究》课题对云冈研究院收藏的203件乐器进行了多学科交叉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云冈研究院乐器与丝路乐器检索数据库。这些成果不仅为云冈学乐器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云冈研究院未来打造世界乐器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有力支撑,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与展示价值。
《北朝时期石窟乐舞图像谱系研究——以云冈石窟为中心》课题在完成云冈石窟音乐图像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佛教经典,深入阐释了云冈石窟世俗伎乐图像的意涵、天宫伎乐图像的宗教思想以及地居天乐伎的职能体系等问题。该课题研究观点新颖、论据详实,从丝路文化传播的视角重新解读了十六国北朝时期从龟兹到平城的石窟乐舞图像流变。
《云冈石窟第12窟数字化考古》课题由云冈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共同完成,是云冈研究院首部结合数字化三维扫描、近景摄影测量等现代科技手段完成的单体洞窟考古报告。该报告共包含文字约16.5、图版620幅、正射影像图130余幅和线图140余幅,为云冈研究院考古报告撰写工作提供新思路。
这些课题顺利通过结项评审,标志着云冈学建设迈入了多学科协同创新发展的新阶段。从高光谱技术破解千年盐害难题到AI算法解读佛像艺术密码,从数字考古重构洞窟三维档案到文创展览活化利用文化遗产,云冈研究院力争融合科技力量与人文精神,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领域开创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