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相约云冈】 听“老云冈”讲云冈!
创建时间:2021.01.04

from clipboard

2017年5月19日,原云冈中学1987届高32、33班老同学在班长何富组织下,于中国旅游日这天相约云冈,回来看看我们阔别30多年的母校,看看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

上午九点从市区出发,直奔云冈。从观音堂门前路段开始,车流缓慢,国道上已经排起了几十里的长龙,中午12点我们终于到达魂牵梦绕的地方——云冈石窟。小中同学刚刚从山东调研回来,鞍马劳顿,但兴致勃勃,匆匆吃了午饭,稍事休息,就带我们重游石窟。

亲爱的母校,我们来了!久别的石窟,我们来了!

from clipboard

云冈石窟的大门已经今非昔比,高大宽阔多了,过去的那个大门位于第五、六窟正南面,建筑在月台之上,窄小而且只能行人,由于景区扩大,现在缩成云冈石窟景区内部一景。新的景区入口扩建在原来云冈村口东部的铁路桥墩下。这条铁路线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青磁窑煤矿运煤专线,铁路桥半圆形跨过河床,链接南北两山。现在车流、人流从桥墩间进进出出,巨石阙形大门楼给美丽的云冈石窟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东面离大门入口不远的河床上,上世纪50年代建的连环圆拱桥梁依然健在,过去曾连接着十里河两岸的煤矿职工居住区。现在这座桥梁还静静地卧在河面上,默默地关注着云冈石窟的变迁。30年前还在中学时代的我们,节假日经常走过这座桥,去往同煤集团晋化宫矿乘车、购物、玩耍。那时候感觉煤矿要比石窟热闹。

from clipboard

石窟新大门上题有“云冈石窟”四个大字,是根据北宋诗人黄庭坚字拼集而来。黄庭坚(公元1045—1105)与苏轼、米芾、蔡京(一说蔡襄)并称“宋代书法四大家”。我们熟悉的词《清平乐.春归何处》:春归何处。寂寞无归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我更喜欢他的《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算尽不如君。与“苏门四学士”其他人相比,黄庭坚诗属于二流,但书法一流。未进石窟,先领略黄庭坚书法,真是莫大荣幸。

from clipboard

云冈石窟研究院位于30年前云冈峪工人村和麻村之间,经过多年的扩展,已经找不到旧村落的影子了。 这是员工闲暇休息学习的地方,看看这个书桌,大约有50多米长,1.4米高,是一块块木料做成的,因为料大进不来,截成两截拼对,有点可惜。前几年在修筑“山堂水殿”时候运过来的,这么长的木料做其他的有点可惜,经过专家的设计,做了书桌,成为云冈石窟的一景。 坐在大桌子前看看书,回味一下学生时代的生活,回忆那浪漫而苦涩的青春岁月。

from clipboard

研究院南面是景区阶梯停车场,在通往石窟检票口的路上,人流熙熙攘攘,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操着不同的口音,涌向检票口。30年前工人村和校尉屯中间的那条沟现已改建成了停车场。沟东部位原麻村旧村也已搬迁,沟口也建成了现在的游客中心,游客中心内悬挂的两张证书原件十分荣耀,一个是云冈石窟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证书,另一个是云冈石窟旅游景区2007年5月8日被中国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证书。

from clipboard
进入检票口就是昙曜广场,是为了纪念云冈石窟的开创者昙曜而建。历史记载,昙曜本来是北凉僧人,年少出家,志存高远,公元439年太武帝灭北凉,迁徙至京城(大同),深得太子拓跋晃(恭宗)的信任。后武帝灭佛,昙曜离开平城逃亡于山泽。文成帝继位后复兴佛事,昙曜返回平城,适值成帝出巡,御马上前咬住昙曜衣襟,演绎了一场“马识善人”的故事。后来昙曜主持在武周山建造石窟,弘扬佛法。30年前这里是云冈公园的东部林场,冬天,学校常组织学生来这里拾柴(生炉子用的树枝),平时很少有人来这里,只有早晨和傍晚人们来这里锻炼身体。
from clipboard
沿着佛光大道向西走去,十三对“千佛方柱”分列大道两旁,高8.73米,每根柱下都有一头沉稳端庄、气势庄严的六牙白象。六牙象是佛教吉祥物,代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即佛家的六种修行方式。蔚为壮观,雕刻精美。 
from clipboard
礼佛大道前面是黄金色菩提树,两侧是帝后礼佛图。要说起帝后礼佛图,还得说龙门石窟的宾阳洞,当年孝文帝从大同迁都洛阳后,继续在龙门开凿石窟,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隋唐至宋历经400年,造像10万多。在宾阳洞分别开凿了北魏孝文帝朝拜佛祖的《皇帝礼佛图》和文昭皇太后朝拜佛祖的《帝后礼佛图》。1931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东方部主任普爱伦到洛阳游玩,大感兴趣,他到达北京与倒卖古董的文物贩子岳彬签订了一个合同,以五年为期,四万元为价,预定了《帝后礼佛图》。利令智昏的岳彬买通了当地看守龙门石窟的驻军,勾结当地土匪,找了本村的三个石匠,经过断断续续的疯狂盗掘,两幅精美的国宝,变成了一块块大小不一的石头被运回北京,开始拼对,但是有两箱碎石已经无法复原。现在《孝文帝礼佛图》陈列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文昭皇太后礼佛图》则陈列在美国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如今流失海外的国宝仍旧客居异国,回“家“遥遥无期……云冈石窟大景区新增的帝后礼佛图正是弥补了这一缺憾,在穿过神柱林立的佛光大道向西,呈现于世人眼前的是两面相对的扇形皇家礼佛浮雕墙。浮雕墙总体呈圆弧状,长约20米、高约4米,画面构图完美,雕刻细致,以高浮雕的形式,生动表现了北魏皇家盛大的帝后礼佛图。北魏皇帝在推行穿汉服、讲汉话、通汉婚等一系列加速民族融合政策的同时,也加快了佛教文化建设的进程,而最有效的手段,当来自皇帝的身体力行。这组浮雕所表现的帝后礼佛场景,是最好的例证。让世人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当年皇帝皇后祈福礼佛的盛大场面。
from clipboard

这就是位于云冈大景区东北部、石窟外围景区的灵岩寺。亭台楼阁,水榭庙宇,纵横交错,气势雄浑,将武周山、十里河水、仿古建筑融为一体,这些建筑是根据郦道元《水经注》所描述的云冈石窟“山堂水殿”的形象而造的。过去这里是云冈河湿地,后建设成为云冈公园,30年前是我们下午放学后背课文的地方。

from clipboard

长长的石桥连接着大门和水中的亭台楼阁,像一条巨龙横卧在蓝天下、碧水中,微风吹来,荡起了小小的涟漪,轻轻拍打着桥墩,着装休闲的游人从桥面上走过。过去这里是东西方向的109国道,国道南面是十里河,北面是云冈公园,公园的红色围墙紧挨着国道,运输煤炭的车辆川流不息驶往全国各地。通往山堂水殿前面的石拱桥,静静卧在湖面上。

from clipboard

这是石窟湖心岛上一景,五层佛塔耸立在湖心岛中央,俯视着穿梭的人流。30年前,佛塔下面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把十里河与第一次扩建后的石窟一分为二,第一次扩建后的云冈石窟红色围墙里面是十里河森林公园,现在已经是云冈石窟的一部分。围墙外面是109国道,还有一个汽车站。每到星期六下午,放学后的学生拥挤在车站,等待乘车回家。 
       扩建后的云冈石窟已经今非昔比,排名中国四大石窟之首当之无愧。络绎不绝的游客从新建大雄宝殿两边的步道走过,不时地驻足留影,欣赏美景。大雄宝殿是灵岩寺主要建筑之一,气势雄伟,宝殿前广场宽阔,草木葱茏。这个地方在30年前是云冈公园的南门所在,那时候居住在附近喜欢晨炼的人们从这里进入公园。

from clipboard

在云冈石窟东部山丘崖壁上刻有“高视千古”四个字,左面刻“唐开元一十四年御制御书”,意思是石窟大佛端坐在武周山南麓,默默地看着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变迁。唐玄宗李隆基喜爱书法音律,尤其擅长行书、隶书。是统治唐朝时间最长的皇帝,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开元盛世”。30年前,这里是一条约6米宽的水泥路,闲暇时候我们经常在这条路上散步,或者骑上自行车撒欢儿。现在这条路已经不存在了,劈山扩建形成了陡峭的山崖。
       从大雄宝殿北侧门出来,耳目一新,曲曲折折的石桥上人来人往,宽阔的湖面碧波荡漾,芦苇茂盛,原来这里是同煤集团晋华宫矿工人村南坡,经过人工改造,挖掘成湖。湖的东部是一个小码头,炎热的夏日里游客们坐船在水面上游乐,避暑开心。大家记得30年前云冈公园东部那个孤零零的小亭子吗?那时候的我们也抽空约几个同学来这个小亭子坐坐,现在已经不见了。过了山堂水殿,跨过弯弯曲曲的石桥,眼前是莽莽苍苍的绿,远山、树木草坪被绿色连成一体,一座白色的牌楼矗立在绿色海洋中,显得格外醒目耀眼。在牌楼正前方,一条石砌台阶直接通向第一窟、第二窟。

from clipboard

过了牌楼,向西一条林荫大道沿着石窟群平行而修,熙熙攘攘的人流,游走在浓密蔽日的树林中。微风吹来,远眺伟岸的石窟,忽隐忽现,给人一种敬仰而又神秘的感觉。
       第一、二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群最东面,里面壁雕都是仿照北魏建筑而雕刻的,是研究北魏建筑学的形象资料,上面有很多北魏鲜卑风格的佛像,与其他洞窟雕像大不一样。为了保护洞窟,上世纪60年代石窟的保护者在洞窟上面砌筑了一道墙,避免了上面土层滑落的危险。

from clipboard

第一窟雕刻维摩诘佛像价值连城,不同于云冈石窟群其他佛像,头戴桶状帽子,嘴唇微鼓,小而玲珑,好像有很多智慧藏在脑子中,看起来就像一个说客。  2017年3月9日纽约亚洲艺术周上,美国古董商J.J.LallyX先生带来的“佛像”雕刻专题中,就有来自云冈第一窟南壁东侧屋形龛内的高35.5厘米的维摩诘头像。据记载,192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喜龙仁先生经天龙山石窟转道云冈考察,然后在英国伦敦发表的《五至十四世纪的中国雕刻》一书,有这件头像被盗前的完整画面。1930年德国柏林出版了一本图册,其中赫然出现了这件头像被盗后的照片,1949年——2016年这件头像又展于洛杉矶博物馆。由于竞买人的信息保密,拍卖一旦成交,其流向很难追寻。这件头像能否回来,也的看机缘。站在这里我们的心情激动而又遗憾,心中感到深深的刺痛,激动的是中华民族有如此瑰宝、人民有如此的创造智慧、遗憾的是后代人缺乏对民族瑰宝的保护意识、痛的不只是国宝的流失,而是我们民族尊严。如果你们有机会,可以去第一窟看看,祝愿我们的国宝早日回家。

from clipboard

第一窟和第二窟合称“石鼓寒泉洞”,由于石窟地处层状石灰岩含水带,一股冰凉清冽甘甜的泉水从第二窟佛像后面潺潺涌出,经过佛像身边的暗渠,从石窟小广场前面吻兽嘴里吐出来,流进下面的池塘,滋润着池边那颗百年大柳树。我们的母校就在对面不远处。中学时代,夏天晚上,下了晚自习的我们从燥热的教室冲出来,三三两两结伴到这里打水。享受这里凉爽的气候。这是我们一天最愉快放松的时候,紧张忙碌了一天的学子们,打闹着、调侃着,有洗脸洗衣服的、唱歌的、弹吉他的、坐在水塘边聊天的。在清凉如水的夜色中、在空旷寂静的武周山谷、在世界闻名的大佛脚下,回荡着清脆的笑声与歌声。看看我们的老班长,今天带领同学们来到这里重温旧梦,大家个个喜笑颜开。

from clipboard

见证我们欢乐与迷茫的百年老树现在已经弱不禁风、老态龙钟,但坚强地站立在池塘边,探着身子,似乎在焦灼地等待我们这些旧时的小伙伴。站在这里我们倍感亲切,为我们撑了多年阴凉的老树,我们看你来了! 站在古树下池塘边,看看石鼓寒泉洞叮叮咚咚涌出的泉水,注入了偌大的池塘,清脆的蛙鸣声不绝于耳,池边大柳树倒影在水中,泛起光闪闪的绿。站在树下,看看排队接取圣水的人们,回忆起了我们青春时光。感叹岁月蹉跎,一去不返。

from clipboard

第三窟前面断崖高25米,过去依附山崖有木建筑大阁楼,不知道何年何月被破坏,现在虽然没有修复,但可以想象这个建筑是多么高俊、雄伟。相传这里是昙曜的翻译经书的地方,中学时候的我们每次进入洞窟就想,石窟里面阴冷而且光线不好,昙曜一个堂堂的沙门统,怎么会在这里翻译经书呢?今天在洞窟前面遇到一个以前在这里居住的老人,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民间传说:不知在多少年以前,武周山下有一个村庄——叫云岗村。这个村子里都住着历代打不动仗的边关老兵,他们子子孙孙在这里开荒种地、苦度岁月。村旁有个小沙丘,可后来越长越大,最后竟长成一个高五十丈,宽四、五里的大沙丘。每当夜幕降临,沙丘里就会传出十分动听悦耳的乐曲。那乐曲象天庭瑶池群仙聚会。村里的人十分惊奇,互相打探。村子里有一个放羊的后生,他胆大心细,聪明勇敢,对这件事十分好奇。每天赶着羊群到沙丘前听乐曲,日子一长他就学会了吹笛子,哼调子。说也怪,他一吹笛子,一哼调子,沙丘里也附和着奏乐。羊倌越来越奇怪,决心要弄个水落石出。一次,他回到村里劝人们和他一起去挖沙丘,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奥秘。可村里人谁也不敢去,羊倌只好自己拿了把锄头去挖。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整整挖了七七四十九天,才挖了一个大沙坑。里面除去沙子,还是沙子。他丧气地坐在沙坑旁望着沙坑愣神,这时忽然从沙坑里传出来“隆隆”的声音,羊倌耳朵附在沙坑,听的一个声音说:“我要出采,我要出来!”羊倌一惊;顺口答道:“出来就出来吧!”说罢,只听天崩地裂一声巨响,红光四射,照亮了半个天空。眨眼间,沙丘从当中裂开一条大沟,一座好几里长的寺院倏然出现在面前。你瞧,那雕梁画柱的楼阁一座接着一座,万尊石佛金光闪耀,寺院里鼓乐喧天,欢声笑语,无数美丽的伎乐在空中飞舞,不一会都飞到石壁上变成“飞天”石头人。羊倌被这眼前的奇妙情景迷住了,他迈步走进大殿一看,原来大殿后面都是石窟,一尊尊十几丈高的石佛端坐在莲花台上,周围有数不清的天女、力士、罗汉和诸神。这一奇景惊动了方圆几十公里的老百姓,人们成群结队,纷纷前来观赏。从此云冈便成了闻名中外的佛家圣地,朝拜者川流不息,香烟不断。为了纪念这位发现云冈出世的羊倌,他死后人们在云冈石窟的顶上照他的样子塑了一个像,每逢节日,前来烧香的人络绎不决。

from clipboard

第四窟在靠近山沟的地方,开凿时显然不讲究,窟室外观不明显,依其规模,应该是民间自行开凿的洞窟,窟室内一尊造像留有铭文:【为亡夫侍中造像记........】证实了人们的推断。山崖上西坡也有一些小雕像,雕刻工艺大不如前,显然是当时民间一般匠人雕刻的。
       30年前这里被上面滑落下来的黄土覆盖着,现在发掘、整理、保护起来。斜坡东面是一条沟,从沟里面上去就能到达山顶烽火台和屯兵堡。这条沟把云冈石窟景区分成东西两部分。我的家乡水泉村就坐落在武周山主峰背后,离这里只有2.5公里,沟口南面偏东就是我们的母校——云冈中学,那时充满梦想与希望的我,就是从这条沟穿过进入学校。每天往返4次,4年多,大概穿越足够2000多次吧。夏天避雨避暑,冬天避寒避风,沟两边的洞窟是最佳场所。每到夏天的黄昏、心情舒畅的时候,男女同学们手牵着手,穿过山顶一望无边的绿色草甸,爬上烽火台或者屯兵堡的土围墙,一览云冈胜景,感觉“山高人为峰,天阔心无界”的禅意。享受这里绵绵的风的气息,看看千年大佛护佑下晚归的牛羊;看看袅袅炊烟笼罩下的云冈人家;看看奔驰在109国道上渐行渐远的车流;看看奔流不息、宛如玉带的十里河。同学们心情澎湃,双手当做喇叭,齐声高喊:云冈!我们爱你! 
       顺着沟口小石桥出来,是一条美轮美奂、绿荫遮挡的小河,涓涓细流从嫩绿的草丛间滑过,悄无声息地注入十里河,滋润着两岸的灌木丛。河的西岸是一条水泥石子铺就的小路,与小河相随一直通向石窟前面的观光大道。我们看到的树林末端左边就是我们过去母校位置所在。现在已经找不到一点痕迹,小河正前方是过去云冈人民公社大食堂,与我们母校相邻。员小中带领我们来到这里,看到几颗高大粗壮的杨树,告诉我们这就是以前云冈中学门口前的大杨树,我们如梦初醒、恍然回忆起过去的时光:30年前,我们放学后经常在这里乘凉,等候学友。默默关注着我们成长的老树一如既往,俯视着这些大男孩、大女孩。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故地重游,感慨万千。仰望老树,思绪勃发。合个影吧,留个纪念。  

from clipboard

这就是石窟旧大门外南面的清代戏台,坐南朝北,经过多年的建设,周围铺上了60—80厘米的垫层和瓷砖,使戏台失去了当年的巍峨气势。过去有一条马路从戏台和大门前面的小广场中间穿过,3路公共汽车站就在门口东面20米处。戏台周围就是云冈村最热闹的地方,戏台东面不到200米就是我们的母校——云冈中学。在哪个迷茫困惑的年代,我们是这里的常客,每到夏天中午,戏台上面乘凉的、摆残棋的、买武侠小说的......人流络绎不绝。

from clipboard

戏台东面是周恩来纪念室,它的原址在第五窟东面,近几年因为石窟改造保护环境搬迁到这里。周总理于1973年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参观云冈石窟,并且做出保护云冈石窟的指示,使云冈石窟旧貌得到改观。为纪念这位伟人,云冈石窟将他与法国友人当年下榻过的地方辟为纪念室,供游人瞻仰。 

from clipboard

第五、第六窟是一双姊妹窟,四层楼阁依山而建,俊俏挺拔,背后是武周山主峰,可以想象当年拓跋氏以武立国,崇佛化民的建国理念。远远可以看见山上明代修筑的屯兵堡和烽火台。处在边塞要地的石窟保存到现在实属不易。30年前这里是云冈石窟的主要景点,游客来这里一定会照相留念。

from clipboard

在第五窟木结构楼阁外东侧 ,有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立的大理石碑刻《重修大佛寺碑记》,这块碑刻是记录清朝修缮云冈石窟捐款人功德的,碑高230厘米、宽74.5厘米、厚22.5厘米。前面横额:永垂不朽,后面横额:万世流芳。碑文:”云郡之西有冈焉,上出浮云,下临绝壑,刊石为佛,即岩为宫。浩浩乎,法象之大,佛图之多,矗不知几千万座。然而倾椅剥落,亦莫甚于此者。......夫大庙以观山之高,溪之流,农民之熙皞,鸟兽之遨游,盖诚至净至土而极乐之地者。我圣祖仁皇帝且驻跸焉。特是前人创之,而后人不继之;即一人继之,而众人不助之,则所谓美者无由彰,而盛者无由传。古迹之废弛,大都类此。诚使由是倡之,而集期腋,而聚其沙,而千佛之洞皆大放其光明。” 
       当时捐款的有和硕亲王及正黄、正红、镶红、正蓝等各旗贵族和乡间贤达,我的祖先水泉村党日明慷慨解囊,捐钱500文。我每次走进石窟都要来到这个石碑前看看,感觉特别自豪。今天,我又来到这个石碑前面,偷偷地摸摸碑刻上祖先的名字,内心有点小激动,美哒哒的,呵呵!

from clipboard

看见远处那颗高大的沙枣树吗?我们年轻时候经常光顾这里,惦记着沙枣,每当中午,烈日炎炎,趁石窟管理员午休,顽皮的男同学蹭蹭蹭就窜上树去,偷摘还没有成熟的沙枣,女同学在树下追逐着扔下来的沙枣,装进绿色的军用小书包。跑到不远处树荫下,把半红半绿的沙枣倒在石桌上。尽情享用着佛家特产。真有点“孙悟空大闹蟠桃园”的感觉。
        往前走就是著名的五华洞即九至十三窟,这五个洞窟因为清朝末年施以彩绘华丽异常,五彩斑斓,故称其为“五华洞”,第九窟前室两壁的中部,佛龛上楣端坐的佛像只有2厘米大,是云冈石窟群最小的佛像。这是五华洞前面的木结构建筑,里面窟雕有飞天、护法天王和伎乐表演。折射出北魏虽然是盛世王朝,但是居安思危、不忘改革、锐意进取,推动社会发展洪流滚滚向前。30年前,这两个洞窟前就林荫蔽日,大树参天,是游客休息的好去处。 经过几次改扩建的石窟广场比以前宽阔多了,一边是端庄古朴的石窟,一边是枝繁叶茂的大树,下面是朝圣的人流,组成一道绝美的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30年来云冈石窟变化之大,真的不能用语言述。 

from clipboard

看看石窟前的大树,大家可以发现,根部粗壮,腰部枝系发达,树冠发育不良。据民间迷信传说:石窟前面的万物不管怎么生长,高度也不敢超过佛像,遮挡佛光。这是真的吗?云冈河谷地质构造垂直划分由上而下主要有泥岩层、粉土层、砂卵层、粉质粘土层。最下层粉质粘土层就是我们所说的胶泥层,平均厚度1.5米,隔水性能好,当树木根部生长发育到达胶泥层时候,就会因为吸收不到足够的水分供养树干、树冠,导致树木枯死。大家还迷信吗?

from clipboard

看见前面那条台阶小路吗?30年前从这里可以上山,直达屯兵堡。据史料记载,明王朝嘉靖三十七年(1558),大同巡抚杨选被鞑靼土蛮部追杀,围困与此,于是根据地形修建土堡节节抵抗,派兵从十里河南取土,依考山崖修筑土堡,便于取水,叫旧堡,但是容易遭到来自山崖上面的敌人攻击。后来在山崖上面又修建一土堡,就是现在看到的新堡,与旧堡成为掎角之势,易守难攻。从此佛教圣地成为刀兵战乱之所。万历十四年这里的驻军又将两座堡连成一体,哪些台阶就是上下新旧堡的通道。沿着台阶而上,到达新堡,可以放眼俯瞰云冈全景。清朝以后,前堡废弃,作为民居,就是当年的云冈村。直到2009年,为了保护石窟,发展旅游,耿彦波市长亲自签发《大同市人民政府关于云冈景区周边村庄拆迁补偿办法》(同政发【2009】74号)文件,云冈村开始拆迁,移到109国道小站村东的云佛小区。

from clipboard

大家看看洞窟内佛像上面有很多很多的小孔、有规律的分布在佛像身上,这些小孔是怎么来的呢?古时候对石窟进行了大规模的泥塑翻新,工匠把木桩打入佛像并以绳子缠绕,便于外面覆盖泥塑彩绘。但时间一久,泥层脱落,木桩裸露腐烂、掉落,后期无人进行维护,而且打孔的地方风化更快,就形成现在这个模样。这么密集分布的小孔,根本不是人们所说的用来固定脚手架的,大家明白了吗。
       再仔细看看这些佛像的眼睛,前期石窟佛像眼睛都是和佛身石头一体雕刻的,大佛显得自然、慈悲、肃穆、洞明,给人的感觉是一半在尘世、一半在天上。后期的石窟修缮中,工匠故意把佛像的眼睛珠用琉璃做好镶嵌进去,虽然大佛看起来有了灵感,但是失去了佛的禅定与庄严。这些琉璃做的眼睛珠有的足有拳头大,而且被后来者认为是珠宝而盗窃,大多数已经流落国外。没有眼睛珠的佛像也从此失去了昔日的风采。         
       从石窟断崖可以看出这里的地质构造,上面是黄土覆盖层、泥岩层、砂岩层,岩体内层状软弱结构面的存在使岩石遇到水就容易软化,岩体构造裂隙和层面裂隙相互交切,在重力作用下,容易产生向南面临空崩塌的危险。洞窟顶部为低山丘陵,呈波状起伏,最大高差55米,位于武周山北麓的云冈镇水泉村南最高海拔1218米,石窟前沿1163米,石窟区出露的地层为距今二、三百万年前形成的侏罗纪及第四纪冲积砂岩。冰冻融化、冬夏温差、气流干湿等导致岩石稳定性不断恶化,再加上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年附近煤矿的开采震动等外部因素,加剧了石窟风化速度。为了保护佛像,石窟顶部不容许栽植任何树木,避免因为浇水产生渗透造成人为破坏。
       30年前,这些断崖石窟是鸟和蝙蝠的乐园,每到夏天黄昏时分,数以千计的蝙蝠在石窟前面飞来飞去,像一个个黑色的精灵,掠空翱翔,姿态优美。白天则在洞窟内倒挂栖息,遇到惊动,转动头部,抖动双耳,发出鸣叫,疾速而飞,洞窟附近上空顿时密密匝匝,蔚为壮观。       

from clipboard

这个佛龛就像一所民居的窗户,里面是空的,薄薄的一层石头墙,两面凿刻佛像,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佛龛内佛像之美,无以伦比,在佛龛内端坐着姿势各不相同的九个佛像,其中三个已经不在,据讲解员介绍,这三尊佛像100多年前已经被盗往国外。在那个年代,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屡受外辱,列强的铁蹄与魔爪不断伸向这个善良的国度,大量的珍贵文物流落国外。我们期待着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期待着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同圆“中国梦”。

from clipboard

五华广场的前面,绿木葱葱,这里有员小中父亲员海瑞先生捐资供养的一颗松树,上学时,常到老先生家,听员老先生讲抗美援朝打仗的故事。老先生二十几岁转业到石窟工作后,一直没离开过这块土地,去世后,骨灰撒于武州山顶。他的三个儿子都在这里工作,为文物保护奉献着他们的青春。老先生执着地爱着这里的每个佛像及这里的一草一木。2004年当石窟旧大门前那颗300年老树倒下去以后,老先生经常去那个地方坐坐,默默不语。近年,石窟将这颗老松树以老先生命名供养,算是对老人灵魂的一种安慰吧。 

from clipboard

昙曜广场前面有一块花岗岩石刻,是曾经担任北京大学考古系第一任系主任的考古学家、中国石窟考古的开山鼻祖宿白先生为云冈石窟亲自题写的“昙曜五窟”。宿白先生一生致力于考古学,尤其专长汉唐、宋元、和佛教考古,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考古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协会常务理事,曾经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的、学术价值很高的《白沙宋墓》一书。编纂了《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一书,书中涉及了西藏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
       宿白先生1942年就读北大期间游历了云冈石窟,1952年又来到云冈石窟实习,并于2010年将自己考古藏书11641册,拓本135份捐赠北大图书馆311室,作为一笔宝贵财富留给北大。1985年,云冈石窟流失海外的300多尊佛像中,唯有一只佛眼回归,就是通过宿白先生之手,现在收藏于云冈石窟陈列馆。

from clipboard

昙曜五窟广场前面有北魏修筑的河坝遗址,1600年前十里河水在坝下流过,坝里面被开凿石窟的废料充填,为了免遭河水侵蚀佛像,金国大元帅命令士兵向南移动河槽400米,形成现在十里河云冈段的样子,30年前这条河坝还没有被发掘出来,那时候同学们来到这里玩耍,谁能知道北魏大坝就被我们踩在脚下呢?呵呵!直到1993年在云冈石窟考古研究中发现了这条河坝并进行了保护,对外界展示。 
       第二十窟的露天大佛依然端庄如故,13.7米的高度足以让任何来到这里朝拜的人们肃然起敬。只要你站在露天大佛前面,不管多远,露天大佛都高高在上,人们都的抬头仰视。露天大佛头顶的岩土层经过历年的风化,已经坍塌, 崖壁上均匀的布置了两排孔,是当初维护石窟前岩而凿的,大佛东边有一个站佛,西面空空如也,显得极不对称。 站在露天大佛西侧台阶上回头看,涌动的人流一眼望不到尽头,大佛面带微笑,迎接四方嘉宾。让我们感觉更加亲切。

from clipboard

露天大佛是依照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的形象雕刻的,是云冈石窟最具代表的标志性佛像,雕刻艺术精湛。慈祥肃穆、形态端庄是汉族文化的传统的表现手法;额宽鼻高、眼大嘴薄有外域文化的某些特征。既有看破红尘,避世脱俗的感觉;又有积极入世,静观尘世的神态,既有冲出坚岩、挣脱禁锢的雄风;又有根植山川、融与天地的胆略,既有摄服华夏、威仪九州的性格;又有通彻人类、震撼世界的气魄,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最具智慧的结晶。千年以来,露天大佛日看众生芸芸、夜观斗转星移,吸天地之灵气,纳宇宙之光华。30年前,我们每次来到石窟,一定会光顾这个地方。今天,站在佛前,我才彻然大悟,在云冈石窟59000余尊佛像中,只有站在露天大佛下面,才能真正领悟到:“我佛如来”的深刻含义。
       云冈石窟研究院文物考古室副主任员小中向我们介绍,早在上世纪40年代,日本学者就在第20窟前进行过考古发掘,仅仅发现了少量西立佛的残片。大量西立佛残片是1992年云冈石窟“八五规划”窟前地面硬化前考古挖掘新发现的。这些残片被埋在地下已经1600年了,迹象表明,西立佛坍塌后,古人也做了保护,把它顺衣纹切割成130多块埋藏于地下。等待有缘人。今年,包括《大同日报》、《山西晚报》、《环球时报英文版》等大量的新闻媒体相继刊登报道了西立佛复原的消息,扩大了大佛的影响力,赞扬声誉不断。负责这项工作的人们功不可没。能让三世佛恢复原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人们希望藏于地下1600多年的西立佛早日面世,一睹真容。

from clipboard

露天大佛广场正南不知道什么时候放了一块花岗岩石刻,上刻“真容巨壮”四个字,出自郦道元《水经注》文,是用来阐释露天大佛的绝佳用词,马勇站在石刻前,虽然称不上“巨壮”,但表现出来的一定是“真容”,你看看他笑的多么纯真、灿烂。

from clipboard

“西岩绝唱”石刻,是近几年立的碑刻,碑刻以东佛像全部是北魏王朝修建的,修建成功后北魏王朝从大同迁都洛阳,西面是后来民间修建的石窟,规模已经不如东面,30年前西面山崖上面的土石滑下来,覆盖到坡上,一片狼藉,人们很少光顾,只有我们这些年轻好奇的少年偶尔上去看看。      
       文化学者余秋雨多次来到云冈,2006年11月7日,余先生看到石窟保护工作得到政府高度重视而有序进行,激动万分,亲自为云冈石窟题词:“北魏雄风犹拂面,万里铁骑归佛山”,其后题词:“西天梵音”,后来“西天梵音”碑刻置于西部石窟。由此往西,石窟规模已经大不如前。30年前,这些洞窟多数被黄土掩埋或者遮挡,很少有人光顾,现在可以看见斜坡下面已经长满了草木。我直到现在都有疑惑,挖开斜坡土,是不是还有洞窟呢?下面是不是还有北魏时期修筑的河坝呢?

from clipboard

2008年,余秋雨先生在《从何处走向大唐》文中云:"通向大唐之路,最具象征意义的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三年后,余先生再访云冈,更是感慨万千,发出:"万卷阅尽尊北魏,此生只为拜云冈“的感叹。书:“中国由此迈向大唐”。这句话寄托了我们的国家要像大唐帝国那样繁荣昌盛、四方来贺。象大唐帝国那样尊崇佛教、社会和谐。这块石刻的南面不远处是原云冈村所在地,现在已经扩展成为石窟的环境区部分。

云冈中学老照片:

2005年前的云冈中学教学楼、宿舍楼依稀可辨,体育场已经做了停车场,南面那条国道也可以看见,3路车每天从这里驶过,每到假节日,同学们就是从这里离开我们可爱的校园。

from clipboard

当年云冈中学的门楼,安装了两扇铁栅栏门,我们不知道翻越了多少次,偷偷出去玩,再偷偷回来。大家可曾记得吗?

from clipboard

看看这辆3路车,想不想再去坐坐?

from clipboard

这些能够勾起大家的回忆吗?石窟前面的红色砖墙是2001年前期改造留下来的。1987年夏季,我们完成了三年的高中学业毕业了,离开了我们相伴几年恋恋不舍的云冈石窟;离开了晨读暮耍时候就能看见的露天大佛;离开了带给我们欢乐的清朝戏台;离开了那颗为我们遮风避雨的百年胡杨;离开了清冽甘甜的寒泉圣水。离开了寒窗苦读、缔结友谊的校园。

from clipboard
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