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C]//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四卷),1933.[2]杨泓.云冈第六窟的佛本行故事雕刻[J].现代佛学,1963,(第2期):36-40.[3]宿白.云冈石窟分期试论[J].考古学报,1978(01):25-38.[4]王恒.论云冈石窟中瓦顶建筑式样的表现特征及其影响[J].敦煌研究,2000,(04):45-57.[5]王恒.云冈双窟研究[J].敦煌研究,2003,(04):9-17+109.[6]张华.云冈石窟窟顶雕饰图案[J].敦煌研究,2003,(04):18-25+109-110.[7]李静杰.北朝佛传雕刻所见佛教美术的东方化过程——以诞生前后的场面为中心[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04):76-95+158.[8]赵昆雨.云冈第6窟佛本行故事雕刻内容再识[J].文物世界,2004,(第5期):24-29.[9]马丽霞.云冈伟观第6窟[J].文物世界,2004,(第5期):71-73.[10]八木春生.关于云冈石窟第5、6窟的人工系统[C]//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5.[11]陈悦新.佛装概念与汉地佛装类型演变[J].文物,2007,(04):60-69.[12]赵昆雨.云冈石窟乐舞雕刻研究[J].敦煌研究,2007,(02):34-43+116.[13]张华.云冈石窟的建筑脊饰[J].敦煌研究,2007,(06):13-19+115.[14]陈悦新.云冈石窟佛衣类型[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03):47-58+158.[15]费泳.佛衣样式中的“半披式”及其在南北方的演绎[J].敦煌研究,2009,(03):25-34.[16]殷光明.初说法图与法身信仰——初说法从释迦到卢舍那的转变[J].敦煌研究,2009,(01):5-15+117-119.[17]邹清泉.虎头金粟影:维摩画像研究献疑[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第4期):129-139.[18]朴基宪.论云冈石窟所见楼阁式佛塔的起源及演变[J].石窟寺研究,2011:158-166.[19]黄继忠,姜建利,戴仕炳.云冈石窟石雕科学保护的技术限制[J].文物世界,2011,(第5期):3-10.[20]员小中.云冈石窟第6窟金身佛像之谜[J].科技信息(山东),2012,(第21期):102.[21]卢少珊.北朝隋代维摩诘经图像的表现形式与表述思想分析[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01):64-96+158-159.[22]孙晓峰.北朝时期水波纹发髻佛像及相关问题研究[J].石窟寺研究,2014:255-275.[23]刘连香.北朝佛传故事龙浴太子形象演变[J].敦煌研究,2014(06):8-16.[24]李美燕.汉传佛经中的“琉璃琴”初探——兼以云冈石窟第六窟“耶输陀罗入梦图”为例[J].艺术百家,2015,(第6期):161-165.[25]李静杰.北朝后期法华经图像的演变.艺术学,第21期,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4.[26]黄文智.大同云冈北魏中晚期窟龛佛像造型分析——以双领下垂式袈裟佛像为中心[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7,(第5期):76-92,161.[27]郦宁宁.北朝石窟佛龛与柱头图像及其渊源考察[J].石窟寺研究,2017:347-382.[28]陈文革.胡笳、箛、篍、簌、筚篥名实辨[J].音乐研究,2018,(第3期):96-105.[29]李晔.云冈石窟菩萨头冠的类型研究[J].艺术科技,2018,(第9期):14-15,34.[30]八木春生,王雁卿,刘军淼.关于云冈石窟第13窟的营造[J].石窟寺研究,2019:93-128.[31]王友奎.大同云冈第5、6窟图像构成分析[J].敦煌研究,2019,(第3期):17-31.[32]谭浩源.北朝维摩诘经变与南朝因素——从云冈第6窟胡服维摩变谈起[J].故宫学刊,2020,(第1期):448-460.[33]姚乐清,郭静娜.云冈石窟第6窟佛传故事犍陀罗文化因素初探[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第4期):67-74,83.[34]于向东,陈阿曼.云冈石窟第6、38窟“天人骑兽图”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20,(第4期):82-88.[35]杨泓.从穹庐到殿堂——漫谈云冈石窟洞窟形制变迁和有关问题[J].文物,2021(08):62-80+1.[36]代鹏飞,宋海军.云冈石窟二佛并坐的象征意义与图像组成再探[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第1期):56-60.[37]员小中.论云冈第6-11窟的宗教意义[J].云冈研究,2022,(第1期):1-6.[38]付蓉.云冈石窟第6窟美术装饰与故事雕刻[J].云冈研究,2022,(第2期):41-49.[39]吴娇.云冈石窟中期洞窟建筑空间探讨[J].云冈研究,2022,(第4期):10-17.[40]常青.云冈石窟第6窟佛传故事雕刻再研究[J].美术研究,2023,(第2期):15-24.[41]八木春生,侯悦斯.云冈石窟第一·二窟的造窟思想及其革新性[J].美术大观,2023,(第5期):112-121.[42]孙晓峰.北朝菩萨造像圆形肩饰及相关问题[J].敦煌研究,2023,(04):240-254.[43]张思宁,祁姿妤.北朝中心柱窟形制发展脉络初探[J].中原文物,2023,(03):81-89.[1]李美燕.汉传佛经中的“琉璃琴”初探——兼以云冈石窟第六窟“耶输陀罗入梦图”为例[J].艺术百家,2015,31(06):161-165.[2]小泽正人.云冈石窟第6窟上层龛如来立像制作一考[C]//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5.[1]张元林.北朝——隋时期敦煌法华艺术研究[D].兰州大学,2009.[2]秦艳兰.云冈石窟泥塑的调查与初步研究[D].山西大学,2010.[3]赵鹏.北朝佛传故事图像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4]陈丽芳.“文殊问疾”图像解析与版画创作:以云冈石窟第6窟为例[D].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5]许飞.云冈石窟砂岩裂隙发育特征及其对水分聚散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6]金建荣.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背光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7]吴浩楷.北魏悬裳座佛像研究[D].南京大学.2018.[8]林汉强.云冈第二期石窟研究——第11-13窟在其艺术发展中的枢纽作用[D].中央美术学院,2016.[9]高平传.云冈石窟北魏时期的探测性凿孔[D].中央美术学院,2016.[10]安瑾煜.明清时期云冈石窟的修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9.[11]张洁.云冈石窟的护法天众研究[D].山西大学,2019.[12]曹彦.云冈石窟佛塔研究[D].山西大学,2019.[13]丁得天. 泾川佛教考古研究[D].兰州大学,2019.[14]代鹏飞.云冈六窟塔柱纹饰在景区公共艺术中的意象化设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15]李晔.中原地区4-6世纪菩萨造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22.[16]安祎. 十六国北朝时期的维摩诘图像研究[D].兰州大学,2023.[17]蔡宛霖.云冈石窟第六窟之研究[D].台湾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日〕長廣敏雄《大同石仏藝術論》,高桐書院,1946.
[2]〔日〕水野清一、長廣敏雄《雲岡石窟:西暦五世紀における中國北部佛教窟院の考古學的調査報告》第三卷第六洞,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雲岡刊行會,1955.
[3]〔日〕八木春生《雲岡石窟文様論》,法藏馆,2002.
[4]阎文儒《云冈石窟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傅熹年《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6]赵昆雨《云冈石窟佛教雕刻艺术》,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7]〔日〕石松日奈子著,筱原典生译《北魏佛教造像史研究》,文物出版社,2012.
[8]王天銮《岩·时·空:云冈石窟空间艺术》,文物出版社,2013.
[9]彭明浩《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文物出版社,2017.
[10]张焯《云冈石窟全集》,青岛出版社,2017.
[11]〔日〕木下杢太郎《云冈日录》,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8.
[12]刘芳《云冈服饰文化研究》,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
[13]〔日〕冈村秀典著,徐小淑译《云冈石窟的考古学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
[14]云冈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大同市考古研究所《云冈石窟山顶佛教寺院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21.
[15]王恒 、张海雁《博览云冈》,青岛出版社,2021.
[16]熊坂聡美《雲岡石窟中小窟龕の展開》,法藏館,2022.
[17]赵昆雨《不可错过的云冈》,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