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佛教考古与石窟寺考古研究专题研修班收获(三)| 理论与实践结合出真知——参加佛教考古与石窟寺考古专题研修班有感
创建时间:2022.09.21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在云冈的日子总是短暂而充实,回首这一月有余的培训,从怯懦、稚嫩到从容、熟稔,这一切都离不开为此付出的老师、助教,以及同学的帮助。学习的时间已经过半,回首这段学习生活更像是一段认知不断更新的旅程。对于石窟保护工作的基础认识和工作流程不断地清晰,加上与来自不同工作单位、有着不同学科背景同学们的交流,也产生了更多对于现有工作的思考与拓展。

2022年7月26日,我们从天南海北聚集到了云中古城——大同,来到了“真容巨壮,世法所希”的云冈石窟。初见云冈,窟群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全方面地观看这些洞窟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体验。

2022年7月27日至8月6日,我们开始了此次培训的第一阶段课程,这一阶段的内容主要是石窟寺考古相关的基础理论培训。云冈研究院张焯书记为我们介绍了作为东方佛教第一圣地的云冈石窟历史及其艺术;杭侃院长以小见大,从一张素描讲起,为我们详尽的讲解了石窟寺造像的题材、类型和样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彭明浩老师以其博士论文作为底本,从建筑的角度教会我们如何观察石窟寺窟面和窟前遗迹,如何调查与记录石窟寺洞窟窟型与龛像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何利群老师则为我们详细解读了《中国石窟寺考古中长期计划(2020-2025)》,从宏观的角度认识到石窟寺作为重要的文化遗迹在阐释历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李崇峰老师引经据典,系统梳理了中国石窟寺的发展脉络及各种类型和特征;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李志荣老师为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数字化技术在石窟寺考古中的最新应用成果。这像是一场知识的盛宴,令人意犹未尽。全面的知识让我们对于佛教美术、石窟寺考古、佛教史等方面都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之后,课程进行到第二阶段,开始逐渐进入了实践的部分,我们开始实地走进洞窟,开始更加细致的观察,绘制石窟的外立面、平面、窟顶和相关的文字记录。铅笔削了无数遍,橡皮磨了一层又一层,从最初在脚手架上颤颤巍巍的爬上爬下到最后轻车驾熟般的如履平地,洞窟的外立面图、平面图、内壁展开图、窟顶图在我们的笔下呈现。大到整个崖面的洞窟分布、窟龛之间的关系,小到每一条裂缝、每一处衣褶的表现,都需要细致认真的观察和辨别。作为从未做过石窟寺相关工作的新人,我们在绘图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譬如如何在有限的画纸上表现更多更重要的信息?如何将龛窟之间的各种关系表现在图纸上?佛衣上的翻领如何表现?反观自己的绘图,最大的问题就是比例没有掌握好,导致很多信息无法传达出来。针对这些问题,杭侃院长、彭明浩老师亲自在洞窟为我们一一解答,拿起铅笔、尺子和线坠,借助一盏灯光,教我们一笔笔勾勒,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2022年8月16日至8月26日,我们的培训已经进行到第三个阶段——数字化实训。这一阶段的课程主要由云冈研究院数字化团队授课,内容包括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手持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控制网与全站仪使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数字考古绘图等,不可谓不丰富。以往的数字化工作给人的感觉是枯燥且难懂的,但是这些内容在各位授课老师的讲解下变得生动、好理解。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些老师虽然都很年轻,但是非常有耐心,他们一遍遍的讲解,一次次的陪我们在实验室完成作业,帮我们解决包括但不限于软件、设备、技术等问题。在这个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也意识到了:数字化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虽然能在很大程度上能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便利,但还是需要人来把握控制,而不能依赖和被其控制。

from clipboard


我们从炎炎夏日而来,到如今已是初秋乍寒,一个月的时间我们无数次进出洞窟,亲自感受云冈石窟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三十多个日夜我们在图书馆绘图、阅读,汲取养分,接下来的学习我们也将不负韶华,掌握更多知识。


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