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博物馆
云冈石窟博物馆建于2011年,是一座专题性博物馆,通过窟前、山顶出土的大量文物和征集文物,介绍鲜卑民族与北魏王朝发展史以及云冈石窟的开凿历程和艺术源流。
博物馆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640平方米,为半地下式建筑。屋顶为跨度40米的拱形钢梁结构,外形运用忍冬纹样形成了一个大写意、多波浪形的结构,隐喻中外文化艺术的交融。北端入口处广场,环绕数条放射状通道,象征云冈多元文化的汇聚。
前言
第一单元
长路:尼霍夫...
第二单元
洛可可式“中...
第三单元
中国城乡风光
第四单元
纪实图像
第五单元
杜米埃的“中...
唐纳德·斯通教授纪念展厅
结语
前言

本次展览主要汇集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题材西方版画。展品来自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国语言文学系客座教授、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名誉顾问唐纳德·斯通教授的捐赠。北京大学与云冈研究院情谊深厚,交流密切,云冈石窟曾留下斯通教授热诚的足迹与美好的回忆,本次在云冈石窟博物馆举办中国题材版画展,以感念斯通教授跨越国界与时间的高尚情怀。

from clipboard

第一单元 长路:尼霍夫的访华纪行

16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带着对东方帝国的想象接续踏上中国的土地;他们自远方传递的文字与图像,又在大陆的另一端构筑着新的中国图景。约翰·尼霍夫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团访华纪实》可能是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著作。作为东印度公司使团成员之一,尼霍夫于1655年至1657年间自南而北穿越中国,最终抵达北京,谒见了清朝顺治皇帝。回到荷兰之后,他的中国见闻被编成《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团访华纪实》出版,在欧洲各国风靡一时。本单元展出的版画就出自该书的英文译本。

与后世许多诞生于想象的“中国图像”不同,《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团访华纪实》的插图源于尼霍夫旅途中的速写。从这些版画中,我们可以领略数百年前中国的山川城池,从西方人的眼中一瞥中华帝国的衣冠容貌;也可以从画面背后西人来华的历程中,获得些许沉思与回味。


from clipboard

第二单元 洛可可式“中国风”

18世纪初,随着法国的统治权力由路易十四向路易十五过渡,华丽壮观的巴洛克式艺术风格也逐渐让位于活泼轻巧的洛可可风格。与此同时,远东舶来品中繁复华丽的装饰也正好迎合了上层贵族对于漂亮优雅的终极追求,由此也缔造出具有奇幻与想象色彩的洛可可式中国风。这种艺术风格首先出现在法国的装饰艺术和室内设计领域,之后也逐渐向绘画、瓷器等其他领域延伸,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在这一时期欧洲的雕塑、绘画、挂毯以及建筑设计中,来自中国的青花瓷、花篮、团扇、伞等元素蔚然成风。

本单元中华托、布歇与皮耶芒三位艺术家均从未到访中国,他们笔下的中国风景与人物大多是在宫廷收藏的中国艺术品以及归国传教士和商人们关于中国的言说与出版物等基础之上,加入一定的想象与夸张,构建出的“中国风”作品。

from clipboard

第三单元 中国城乡风光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上半叶,随着尼霍夫的游记在欧洲各国发行,以及洛可可艺术“中国风”的发展,中国元素成为了艺术家青睐的创作题材。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对先前中国主题艺术品进行模仿和再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一方面作为艺术装饰、日常娱乐的一部分,迎合了当时人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满足了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好奇。

from clipboard

第四单元 纪实图像

远行条件有限的欧洲艺术家们曾凭丰富的想象创作了许多关于中国的艺术作品,但由于创作者未能实际到场,这些作品难免会偏离真实。随着欧洲的航海技术愈渐发达,远赴重洋不再是极少数人才能拥有的体验。在这一时期,欧洲的艺术家们纷纷到访中国,用笔和刻刀向欧洲揭开中国神秘的面纱。

本单元的几位艺术家包括马戛尔尼使团(1793年)中的绘画员威廉·亚历山大、荷兰蒂进访华团(1794年)的口译员德吉涅、1785年经东印度公司批准前往印度途径中国的画家丹尼尔叔侄、曾服务于东印度公司的爱德华·邓肯以及借已有图像复刻中国景观但实际从未来过中国的托马斯·阿罗姆。

在诸多海外政治与经济活动的推动下,欧洲各国不但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还通过对东方景观的记录获得了进一步认识世界的无价精神财富。如今这些纪实画作已经成为再现18、19世纪中国景观的重要历史资料。


from clipboard

第五单元 杜米埃的“中国之旅”

19世纪40年代,中国风元素的商品在欧洲大陆深受欢迎,随着贸易的深入,引发了人们对东方“异国情调”的极大兴趣,法国讽刺版画家杜米埃“中国之旅”(Voyage en Chine)系列作品在这样的背景中应运而生。因为杜米埃从没有真正来过中国,所以这个系列完全是一次想象的中国旅行,他将当时很多法国人的日常生活投射到“异国情调”的环境——中国,通过夸张幽默的漫画形式向巴黎民众展示了幻想中的旅行见闻。

from clipboard

唐纳德·斯通教授纪念展厅

自2007年至2019年的十三年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客座教授、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名誉顾问唐纳德·斯通教授将用毕生薪水购买的六百余件西方艺术品佳作及二十余件组中国文物陆续捐给北京大学赛克勒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并将百余本艺术书籍捐赠至北京大学图书馆考古文博学院分馆。

正是有了斯通教授的慷慨捐赠,北大赛克勒博物馆得以拥有了国内最为完整的西方版画收藏体系,策划十余场专题展览,并与多家机构合作,在全国多地举办展览,供校内外广大观众近距离欣赏学习西方艺术、提升美学涵养。

早在2018年筹备“印·迹:馆藏版画十二年回顾展”时,斯通教授就萌生了举办一场中国题材西方艺术专题展览的想法。令人遗憾的是,在相关馆藏尚在整理时,我们得知了教授仙逝的噩耗。在本纪念厅中,我们展示斯通教授的部分捐赠和遗物,借此铭记北大师生喜爱的“石头爷爷”,并感激他为中美友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from clipboard


唐纳德·斯通教授,生于1942年,于1963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学士学位,1968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原为纽约城市大学皇后学院英语系教授,荣休后从2006年起受聘为北京大学英语系客座教授,从事英国文学研究长达半个多世纪,在19世纪英国文学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其著作包括《变化中的世界的小说家:梅瑞狄斯、詹姆斯和19世纪80年代英语小说的转型》、《维多利亚小说中的浪漫主义情怀》和《对话中的马修·阿诺德:与未来的沟通》等,均是19世纪英国文学研究的重要著作。同时,斯通教授也是一位版画收藏家和艺术史学家,把用毕生积蓄收藏的展品无偿捐献给北京大学。2014年,斯通教授获得中国政府对贡献突出的外国专家给予的最崇高荣誉——中国政府“友谊奖”。2021年1月,斯通教授在纽约去世,享年79岁。


结语

从尼霍夫、布歇到亚历山大、杜米埃,一代代欧洲艺术家用作品留下了或实或虚的中国图景,绘制出西方人对中国的朦胧印象。斯通教授深谙美育之道,因此以捐赠艺术品的方式,希望中国学子能够借此增进对世界文明的理解。他说,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一定有一所一流的博物馆,馆中不能只有中国的艺术品,还要有西方的艺术品。

斯通教授像是一道彩虹,架起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他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太平洋两岸,将绚丽的西方文学与艺术带到“像月球一样遥远”的中国,又发自内心地热爱并传播着中国文化。他的功勋被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所铭记,他鲜活而热烈的生命为同事、朋友与学生所难忘。

唐纳德·斯通,他的名字同不朽的诗篇,同精致的版画镌刻在一起,与天无极,与美相长。

from clipbo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