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云冈石窟编年史
蒙古国元代纪事

1215年乙亥(蒙古成吉思汗十年,金贞祐三年,南宋嘉定八年)

三月……西京军民变,遣官抚谕之。……夏四月……壬子,……诏遣使同山西宣抚司选其民健者为军。……丙辰,谕田琢留山西流民少壮者充军,老幼者令就食于邢、洺等州,欲趣河南者听。……五月庚申,招抚山西军民,仍降诏谕之。是日,中都破,……八月……太祖御容至自西京,奉安于启庆宫。……十二月乙酉朔,徙朔州民分屯岚、石、隰、吉、绛、解等州。①(《金史》卷14《宣宗纪上》)


①《金史》卷122《忠义传二》:“吴僧哥,西南路唐古乙剌乣上沙燕部落人。拳勇善骑射。大安间,选籍山西人为兵,僧哥充马军千户,有功。贞祐初,迁万户,权顺义军节度使。朔州失守,僧哥复取之,……众苦乏食,僧哥乞赐粮十五万斛,朝廷以为应州已破,朔为孤城,其势不可守,乃迁朔之军民九万余口分屯于岚、石、隰、吉、绛、解之间。未行,大元兵至朔州,战七昼夜,有功,……四年,始迁其民南行,且战且行者数十里,僧哥力惫马踬死焉,时年三十。”

1216年丙子(蒙古成吉思汗十一年,金贞祐四年,南宋嘉定九年)

贞祐四年三月,伯嘉奏:“西京副统程琢智勇过人,持心忠孝,以私财募集壮士二万,复取浑源、白登,有恢复山西之志,已命驻于弘州矣。①近者,靖大中、完颜毛吉打以三千人归国,各迁节度副使。今山西已不守,琢收合余众,尽忠于国,百战不挫。……”(《金史》卷100《完颜伯嘉传》)

①白登,今大同市阳高县;弘州,今张家口市阳原县。

自兵兴以来,河北溃散军兵、流亡人户,及山西、河东老幼,①俱徙河南。(《金史》卷108《胥鼎传》)

①中华书局本校勘记:“按山西与河东意复。……疑山西当作陕西。”其实,山西指以大同为中心的西京路、西南路等地,河东指河东北路(治太原府)与河东南路(治平阳府,今临汾市),二者无涉。

1217年丁丑(蒙古成吉思汗十二年,金兴定元年⒐,南宋嘉定十年)

兴定元年春正月……乙未,诏中都、西京、北京等路策论进士及武举人权试于南京、东平、婆速、上京等四路。①(《金史》卷15《宣宗纪中》)

①《金史》卷51《选举志一》:“凡府试策论进士,大定二十年定以中都、上京、咸平、东平四处,至明昌元年,添北京、西京、益都为七处,兼试女直经童。……西京并西南、西北二招讨司者,则赴大同府试。……凡词赋、经义进士及律科、经童府试之处,大定间,大兴、大定、大同、开封、东平、京兆凡六处。”

八月,……蒙古主以穆呼哩有佐命功,①拜太师,封国王,承制行事,赐誓券、金印,分鸿吉哩等十军及蕃、汉诸军,②并隶麾下,建行省于云、燕,且谓之曰:“太行之北,朕自经略,太行以南,卿其勉之!”(《续通鉴》卷161)

①穆呼哩,旧作“木华黎”。

②鸿吉哩,旧作“弘吉剌”。

1218年戊寅(蒙古成吉思汗十三年,金兴定二年,南宋嘉定十一年)

十三年戊寅秋八月,……木华黎自西京入河东,克太原、平阳及忻、代、泽、潞、汾、霍等州。(《元史》卷1《太祖纪》)

中书令湛然居士,①……国初时扈从西征,行五、六万里,留西域六、七年,有《西游录》述其事,人所罕见,因节略于此。公,戊寅春三月,出云中,抵天山,②涉大碛,逾沙漠,达行所在。明年,大举西伐。(元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卷1)

①中书令湛然居士,即耶律楚材。早年出家,师从禅宗高僧万松长老。

②天山,即今呼和浩特市北的阴山,一名大青山。金代时在净州设天山县(今四子王旗西北),即因山得名。《西游录》云:“戊寅之春,三月既望,诏征湛然居士扈从西游。……始发永安,过居庸,历武川,出云中之右,抵天山之北,涉大碛,逾沙漠,未浃十旬,已达行在。”按:永安,即北京香山;武川,约在河北宣化;云中之右,则取道大同西,沿云冈沟进入内蒙。

1220年庚辰(蒙古成吉思汗十五年,金兴定四年,南宋嘉定十三年)

【碑文】《金云州创建太清观碑》:①    禹门进士卫周臣

夫玄元妙,本[敕+韭]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而不为大,彫刻众形而不为巧。巨海扬尘,雄峰可砺,莫得而亏盈。是造物者弗能施其机权,无所容其张(驰)[弛]矣。而縻于造物者,乌可逭其陶铸,拒披荣枯。水则溃,火则焚,虽劲翮健蹢无所逃,曷栋宇丹青之可保?方知秦堑劫灰,信不诬也。是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足知无可存之物。

兹云州者,左缭桑水,右带群山,背依云府,面揖金城。比屋鳞次,富庶之极,可侔于名郡。负国之东北陬,其地岌嶪而爽垲,绝尘冗之嚣喧。一径萦纡,四周恢廓。于昔之道院遗迹,可辨于荆榛、瓦砾中。虽邻圜阓,无圜阓之諠;虽远林泉,有林泉之趣。岁次庚辰,②宣差、管炮都总管唵没海,赍焚香,顿首恳请白君居颐为主持;尊师既允既谢,卜吉日,率僚佐,整军骑,迎鹤驭至;督众役,剪荒芜,(茸)[葺]浅室不数间,权为燕居、庖制之所。时我国家方策马图南,开拓疆土,委总管以重任,所攻必取,战必克。凡遇琳宫、精舍,一无焚毁,止取其功德器用,归献于师,以备祭醮之仪。乃肆家属十数辈,代身入道,侍师左右,为延寿祈福之计。既能救于危亡之间,复能尽其归依之美,可谓取舍两全,仁智皆备矣。师道德崇厚,法箓神应,器识宏雅,言貌恭和,于是阖郡归依,四方景仰。不期年,门徒云集,供施日新,乃恢其垣宇,宏彼栋梁,建三清宝殿于中央,以崇其至尊也。星洞连甍而幽邃,神仪列位而轩昂,以象其朝元也。法箓圣众设供于兰堂,里域真官陪居于要地,以明其还卫也。庖厨在巽之位,云堂构坤之隅。芝房丈室,香蔼云屯;蔬圃药畦,泉甘土堉;峻庑幽(卢)[庐],储币积会,无不备者。校其功缘,凡百所须之物,皆出于宣差、总管都功德主洎诸夫人也。乃辟元门,牓其额曰:“太清”,则开元之正派也。

自祖师金门羽客、元真子张侍宸,声振两朝,德光万世。当徽宗时,有养髭、移竹之异。上曰:“非神仙不能如是。”俄遣校勘《神霄宝箓》。开坛设度,每有瑞应,祥云白鹤旋绕左右,复赐“东台真人”。经金国初,迎师于云中,住持开元观。数载无恙,俄题壁间云:“昨见清华驾绿軿,诏予同去赴瑶天;东风吹破人间梦,金界无由看百年。”是夕,曲肱而卧,纳息于踵。今汴中《养髭瑞应记》石刻存焉。继有阎尊师,讳德源。七岁从侍宸入禁中,谓曰:“汝见帝,当举太平护国天尊。”既见上,即举。其声清亮绕梁,上见其清俊,抚其背而怜之,曰:“此童子神凝秋水,岂尘土所能浼哉!”及受箓后,才德俱备,名动四方。俄奉勅住持开元观,并提点应州元清观。皇统间,始建玉虚道院。大定八年,世宗诏提点中都十方大天长观。为东宫皇太子设大醮于王屋洞天,白鹤成群,彩云如(糹+尔)[练]。二十二年,奉帝令就玉虚观传授法箓,③元鹤降于庭中,瑞云结于空际。帝嘉叹曰:“真在世之仙人耳!”其神异祥若此者众,具载别箓,兹毛举一二焉。二十九年上崩,师梦上赐以貂帽,乃谓诸徒曰:“吾将逝矣!”至嘉平月二十日,无疾作颂曰:“撒手便行不回顾,今朝郤返蓬莱路;瀛峰顶上笑怡然,中霄物外当独步。”颂毕,正子刻,曲肱委蜕焉。今嗣其教者,则白君也。举元纲,提祖印,自皇朝开国以来,住持开元古观。补故增新,重修玉虚,廊庑四合;创建太清,金碧一新。自祖师金门羽客昭彰异迹,自阎尊师继禅宗风,白尊师丕承先裔,师资迭耀,应瑞而出,俾元域愈光而腾辉霄汉,何如是之方荣弥远哉!皆历代住持得人之幸也。

兹观道士李志昌等,恐来业未明宗枝,及建修之本末,命仆文其实而刊之,乃谬属翠屏,庶几永彰茂绩矣。(《光绪怀仁县新志》卷10)

①《怀仁县新志》成书于清光绪三十二年,由知县李长华主持修撰。按《金史》卷24《地理志上》:“怀仁,辽析云中置,贞祐二年五月升为云州。”怀仁县创建三清观,碑文云在庚辰年,因其中述及金大定年间事,故知是金兴定四年。然此时西京属地已为蒙古兵占据,但元朝尚未建立,无年号可署,所以仍遥奉金源。忽必烈中统四年(1263),升辽金望云县为云州,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北。从此,云州与大同地区无涉。

②《正德大同府志》卷4《寺观》云:“太清观,一在怀仁县治东北,元己未年建。国朝洪武十九年,置道会司于内。”按:元己未年,即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距本碑所载庚辰年(1220)已99年,疑为重修之年。

③《道藏·宫观碑志》录金郑子聃《中都十方大天长观重修碑》云:“大定十四年三月,户部尚书臣仲愈、劝农使臣僅言奏:十方大天长观馆御既安,像设既严,敢以闻。是月既望,天子暨皇太子率百执事,欵谒修虔,遂命为道场三日夜以庆成。先是,召西京路传戒坛主、清虚大师阎德源住持,勅授提点观事。越十九年秋九月,乃诏承学之臣文其碑。”又录《十方大天长观玄都宝藏碑铭》,言大定二十六年孙明道奉诏提点观事。综合大同市出土的金大定三十年《西京玉虚观宗主大师阎公墓志》,知二十二年(1182)阎德源返归西京玉虚观,时年89岁。

1221年辛巳(蒙古成吉思汗十六年,金兴定五年,南宋嘉定十四年)

刘伯林,济南人。好任侠,善骑射,金末为威宁防城千户。壬申岁,太祖围威宁,伯林知不能敌,乃缒城诣军门请降。①太祖许之,遣秃鲁花等与偕入城,遂以城降。帝问伯林,在金国为何官,对曰:“都提控。”即以元职授之,命选士卒为一军,与太傅耶律秃怀同征讨,招降山后诸州。太祖北还,留伯林屯天成,遏金兵,前后数十战。进攻西京,录功,赐金虎符,以本职充西京留守,兼兵马副元帅。癸酉,②从征山东,攻梁门、遂城,下之。乙亥,③同国王木华黎攻破燕京。丁丑,复从大军攻下山东诸州。木华黎上其功,赐名马二十匹、锦衣一袭。戊寅,同攻下太原、平阳。己卯,破潞、绛及火山、闻喜诸州县。时论欲徙闻喜民实天成,伯林以北地丧乱,人艰于食,力争而止之。部曲所获俘虏万计,悉纵之。在威宁十余年,务农积谷,与民休息,邻境凋瘵,而威宁独为乐土。④……辛巳,以疾卒,年七十二。累赠太师,封秦国公,谥忠顺。子黑马。(《元史》卷149《刘伯林传》)

①壬申,即1212年。按:刘伯林之降,《元史》卷1《太祖纪》谓在辛未年(1211)冬。

②癸酉,即1213年。按:蒙古国皇帝无年号,《元史》率用千支。

③乙亥,即1215年。

④威宁,在今内蒙古集宁市东。

1223年癸未(蒙古成吉思汗十八年,金元光二年,南宋嘉定十六年)

是月九日至云中,①宣差、总管阿不合与道众出京,以步辇迎归于第。楼居二十余日,总管以下晨参暮礼,云中士大夫日来请教,以诗赠之:“得旨还乡早,乘春造物多;三阳初变化,一气自冲和。驿马程程送,云山处处罗;京城一万里,重到即如何!”②……又闻宣德以南诸方道众来参者多,恐随庵困于接待,令尹公约束。付亲笔云:“长行万里,一去三年;多少道人,纵横无赖!”……八月初,东迈杨河,历白登、天城、怀安,渡溃河,凡十有二日至宣德。(《道藏》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③

①是年,长春子丘处机从西域雪山返汉地,统领道教。七月初,自丰州(今呼和浩特东)、下水(今凉城岱海南)起程,九日抵达西京。参见附录:《全真道与云冈石窟》。

②《道藏·甘水仙源录》卷6王鹗《浑源县真常子刘君道行记》:“君讳道宁,云中白登人。……泰和壬戌,闻浑源隐士刘柴头号得道,乃与家人诀,诣屏风山金泉观师事焉。师历试诸难,至遣丐食,君乐从不屑也。师知可教,遂授微旨。自是东游海上,西历关中,寓华山上方之白云宫。……庚辰春,浑源长高定饱闻君誉,敬请之来。曰龙泉,曰金泉,曰玄元,皆名观也,君更为住持,而兴废起顿之功为多。癸未秋,真人丘长春入觐回,君执弟子礼,迓诸银海之东。目系道存,一见如故。问君之初事,以柴头对。师颔之,曰:‘仙人中天隐也。’因授祕诀,加号‘真常’,令筑室西京。未几,推为道官长。游戏十年,庭无一讼。逮长春仙蜕,清和绍休,尤与君相得。丙申之春,尹清和谒祖庭还,会君于古恒岳之阳,……癸卯中夏,田侯修华岳庙,复与丞相胡公天禄同署邀君于云、应间。”

③《山右石刻丛编》卷38《重修兴真万寿宫记》:“洎我圣朝征长春真人于海上,问以修身之术,师曰:‘外修阴德,内固阳精。’上大阅,命掌全真之教,俾为道者除徭役、免赋税,为国焚修。由是玄风大振,天下莫不宫观焉。”

1225年乙酉(蒙古成吉思汗二十年,金正大二年,南宋理宗赵昀宝庆元年)

乙酉,金降将武仙据真定以叛,从孛罗讨之,破真定,武仙遁去。金将忽察虎以兵四十万复取山后诸州,黑马逆战隘胡岭,大破之,斩忽察虎。(《元史》卷149《刘柏林传附子黑马传》)


1228年戊子(蒙古拖雷监国,金哀宗完颜守绪正大五年,南宋理宗赵昀绍定元年)

长春大宗师既仙去,嗣其教者尹公乃易其宫之东甲第为观,号曰“白云”,为葬事张本也。①越明年三月朔,召其徒而告之,……以四月丁未除地建址。越四日庚戌,云中、河东道侣数百辈,裹赢粮来助。凡四旬成其堂,制度雄丽。”(《道藏·甘水仙源录》卷9陈时可《燕京白云观处顺堂会葬记》)②

①丘处机死于1227年。第二年,尹清和改长春宫(旧名十方大天长观)东为白云观,即今北京白云观。

②关于全真道的兴起,《佛祖历代通载》卷20云:“金国学士元遗山裕之撰《紫微观记》,文曰:……贞元、正隆以来,又有全真家之教。咸阳人王中孚倡之,谭、马、丘、刘诸人和之。本于渊静之说,而无黄冠禳禬之妄;参以禅定之说,而无头陀缚律之苦。耕田凿井从身以自养,推有余以及之人。视世间扰扰者,差若省便然,故堕窳之人翕然从之。南际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向海,山林城市庐舍相望,什百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上之亦尝惧其有张角、斗米之变,着令以止绝之,当时将相大臣有为主张者,故已绝而复存,稍微而更炽。五、七十年以来,盖不可复动矣。贞祐丧乱之后,荡然无纪纲文章,蚩蚩之民靡所趣向,为之教者独是家而已。今河朔之人,什二为所陷没,……乃人敬而家事之。……”

1229年己丑(蒙古窝阔台汗元年,金正大六年,南宋绍定二年)

己丑,太宗即位,扈从至西京,攻河中、河南、钧州。癸巳,攻蔡州。以功赐恩州一千户。先是,收天下童男童女及工匠,置局弘州。既而得西域织金绮纹工三百余户,及汴京织毛褐工三百户,皆分隶弘州。命镇海世掌焉。(《元史》卷120《镇海传》)

黑马,名嶷,字孟方。……骁勇有志略,年几弱冠,随父征伐,……岁壬午,①袭父职,为万户,佩虎符,兼都元帅。癸未,从国王木华黎攻凤翔,不克,回屯绛州。又从孛罗攻西夏唐兀。甲申,从按真那延攻破东平、大名。乙酉,金降将武仙据真定以叛,从孛罗讨之,破真定,武仙遁去。金将忽察虎以兵四十万复取山后诸州,黑马逆战隘胡岭,大破之,斩忽察虎。岁己丑,太宗即位,始立三万户,以黑马为首,重喜、史天泽次之,授金虎符,充管把平阳、宣德等路管军万户,仍佥太傅府事,总管汉军。(《元史》卷149《刘伯林传附子黑马传》)

①壬午,即1222年。

1230年庚寅(蒙古窝阔台汗二年,金正大七年,南宋绍定三年)

冬十一月,始置十路徵收课税使,以陈时可、赵昉使燕京,刘中、刘桓使宣德,周立和、王贞使西京,……(《元史》卷2《太宗纪》)

1231年辛卯(蒙古窝阔台汗三年,金正大八年,南宋绍定四年)

秋八月,幸云中。始立中书省,改侍从官名。以耶律楚材为中书令,①粘合重山为左丞相,镇海为右丞相。(《元史》卷2《太宗纪》)

①《元史》卷146《耶律楚材传》:“太祖之世,岁有事西域,未暇经理中原,官吏多聚敛自私,赀至钜万,而官无储偫。……辛卯秋,帝至云中,十路咸进廪籍及金帛陈于廷中,帝笑谓楚材曰:‘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国用充足,南国之臣,复有如卿者乎?’对曰:‘在彼者皆贤于臣,臣不才,故留燕,为陛下用。’帝嘉其谦,赐之酒。即日拜中书令,事无钜细,皆先白之。楚材奏:‘凡州郡宜令长吏专理民事,万户总军政,凡所掌课税,权贵不得侵之。’ ……中贵可思不花奏采金银役夫及种田西域与栽蒲萄户,帝令于西京、宣德徙万余户充之。楚材曰:‘先帝遗诏,山后民质朴,无异国人,缓急可用,不宜轻动。今将征河南,请无残民以给此役。’帝可其奏。”

1234年甲午(蒙古窝阔台汗六年,金天兴三年,南宋理宗赵昀端平元年)

春正月……金亡。……五月……蒙古主大会诸王,申严条令。郭德海尝请试天下僧尼、道士,选精通经文者千人;有能工艺者,则命小通事哈珠领之,①余皆为民。又请天下置学校,育人才,立科目,选之入仕。蒙古主颇采其言。(《续通鉴》卷167)

①哈珠,旧作“合住”。

1235年乙未(蒙古窝阔台汗七年,南宋端平二年)

二月……蒙古城和林,①作万安宫。(《元史》卷2《太宗纪》)

①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

七年七月,签宣德、西京、平阳、太原、陕西五路人匠充军,命各处管匠头目,除织匠及和林建宫殿一切合干人等外,应有回回、河西、汉儿匠人,并札鲁花赤及札也、种田人等,通验丁数,每二十人出军一名。(《元史》卷98《兵志一》)

余髫龀间,尝闻先大人言,龙山之胜甲乡山。时幼,未能往。其后在南方,北望依依,每以为歉。甲午岁还浑水。明年秋八月,释菜于先圣。越明日,拉友人河阳乔松茂寿卿、云中刘偕德升,暨弟郁同游。……迟明,上永安山。……盖玉泉寺也。……既入寺,寺宇嵗深,且经乱,多摧毁。厨堂、钟阁雨崩草翳,僧寮多坏址。独万圣殿完丽可观。殿中金碧璀璨溢目,又有石罗汉像数百,击之铿然,亦奇致。……乃率二三子登北峰,……北望平原百里;际北岭外,云中城阙,浮屠如锥;金(成)[城]、浑源二郡及诸村落,若盘盂罗列。……粥余,别寺僧,游龙山。(金刘祁《归潜志》卷13续录《游西山记》,中华书局1983年版)

岁乙未,帝从容谓速哥曰:……“西山之境,八达以北,汝其主之。汝于城中构大楼,居其上,使人皆仰望汝,汝俯而谕之,顾不伟乎。”乃以为山西大达鲁花赤。受命方出,有回回六人讼事不实,将抵罪,遇诸途,急止监者曰:“姑缓其刑,当入奏。”复见帝曰:“此六人者,名著西域,徒以小罪尽诛之,恐非所以怀远人也。愿以赐臣,臣得困辱之,使自悔悟迁善,为他日用,杀之无益也。”帝意解,召六人谓之曰:“生汝者速哥也,其竭力事之。”至云中,皆释之。子……忽兰之母以后戚故,①得袭职。锄强植弱,均役平刑,阖郡赖以安辑。乙未之抄户籍也,前赐崞人已入官籍,更赐山西户三百。西方多盗,郡县捕不得,则法当计所失物直倍偿,郡县苦之。有甄军判者,率群盗往来阜平、曲阳间,杀人浑源界而夺之财。县以失捕当偿,忽兰曰:“此大盗也,县岂能制哉。”即遣千人捕甄杀之,剿捕其余党,其害乃除。忽兰性纯笃,然酷好佛,尝施千金修龙宫寺,②建金轮大会,供僧万人。卒年四十二。赠太保、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追封云国公,谥康忠。(《元史》卷124《速哥传》)

①忽兰,即《西京大华严寺佛日圆照明公和尚碑铭并序》所记:庚戌(1248)年,疏请海云住持华严寺的“西京忽蘭大官人”。《顺治云中郡志》卷10《人物》:“忽兰,大同人。世袭大同路达鲁花赤,经七辈。赠惟忠翊运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太师、宣宁王。”

③大同龙宫寺,明清方志无载。陈垣《谈北京双塔寺海云碑》谓,海云卒于大同华严寺,曾住龙宫寺,元延祐元年(1314)立塔碑于二寺。

1236年丙申(蒙古窝阔台汗八年,南宋端平三年)

铁在河东者,太宗丙申年,立炉于西京州县,拔冶户七百六十煽焉。(《元史》卷94《食货志二》)

丙申春始达,……时陕右甫定,遗民犹有保栅未下者。闻师至,相先归附,师为抚慰,皆按堵如故。既而,被命于云中,令师选天下戒行精严之士为国祈福,化人作善。①时平遥之兴国观、崞之神清、前高之玉虚白云洞、定襄之重阳、沁之神霄、平阳之玄都,皆主于师。秋,帝命中书杨公召,还燕。(《道藏·甘水仙源录》卷3《清和妙道广化真人尹宗师碑铭并序》)

①云冈第2窟外壁上方,残留着摩崖题额“山水□清□”五个大字;下方的明窗西,镌有“云深处”径尺三字;靠近第3窟,上方有一石室,门额题“碧霞洞”三字。这些遗迹,拙文《全真道与云冈石窟》,疑与尹清和到大同布道有关。关于第2窟寒泉洞的大字额,白志谦《大同云冈石佛寺记》曰:“门上磨石作匾,位置系五字格,惟东首‘山水’二字,双钩形迹,尚可辨识,余皆灭没,意似山水有清音,未知是否?”我每每驻足凝视,以为信然。“山水有清音”,语出西晋左思《招隐诗》(《艺文类聚》卷36):“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白雪傍阴岗,丹葩耀阳林;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1237年丁酉(蒙古窝阔台汗九年,南宋嘉熙元年)

八月……耶律楚材言于蒙古主曰:“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业。儒臣之业,非积数十年,殆未易成也。”蒙古主曰:“果尔,可官其人。”①(《续通鉴》卷169)

①《元史》卷81《选举志一》:“太宗始取中原,中书令耶律楚材请用儒术选士,从之。九年秋八月,下诏命断事官术忽[角+碍—石]与山西东路课税所长官刘中,历诸路考试。”按:山西东路,所指不明。

大朝丁酉岁,遣使马珍考试天下随路僧道等,共止取一千人。德方乃中泽、潞二州选第一。是岁八月,于燕京受戒,回请白鹤王志道知神霄宫事,郡长段公从之。(金李俊民《庄靖集》卷八《重修悟真观记》)①

①李俊民,山西泽州人。该文虽记泽州之事,但从中可知当时寺观僧道由地方官任用

1238年戊戌(蒙古窝阔台汗十年,南宋嘉熙二年)

《元故三白渠副使郭公墓碣铭》:……公讳时中,字器之,其先太原人,后徙居蒲城,遂占籍焉。……羁丱,嗜读书,颖悟强记;少长,业词赋,才思敏捷,迥出伦辈。府试第三人,一赴殿廉。戊戌岁,天朝开选,举公试西京,复中第三,抡魁多士。监试官术虎乃辟公为山西东路考试官。明年,携所业谒中书耶律公于和林城,一见即加赏异,屡有诗想相酬和。……再娶翰林学士、监察御史浑源雷公之女。(《藕香零拾》收录元李庭《寓庵集》卷7)

1240年庚子(蒙古窝阔台汗十二年,南宋嘉熙四年)

蒙古千户郝和尚,以善战名,……入觐于帐殿,蒙古主命解衣,数其疮痕二十一,嘉其劳,进拜宣德、西京、太原、平阳、延安五路万户。(《续通鉴》卷170)

孙威,浑源人。幼沉鸷,有巧思。金贞祐间,应募为兵,以骁勇称。及云中来附,守帅表授义军千户,从军攻潞州,破凤翔,皆有功。善为甲,①尝以意制蹄筋翎根铠以献,太(祖)[宗]亲射之,不能彻,大悦。赐名也可兀兰,佩以金符,授顺天、安平、怀州、河南、平阳诸路工匠都总管。从攻邠、乾,突战不避矢石,帝劳之曰:“汝纵不自爱,独不为吾甲胄计乎。”因命诸将衣其甲者问曰:“汝等知所爱重否?”诸将对,皆失旨意。太(祖)[宗]曰:“能捍蔽尔辈以与我国家立功者,非威之甲耶!而尔辈言不及此,何也?”复以锦衣赐威。每从战伐,恐民有横被屠戮者,辄以搜简工匠为言,而全活之。岁庚子,卒,年五十八。(《元史》卷203《方技传》)

①按:雁北制作的铠甲,唐代即有名声。唐裴廷裕《东观奏记》卷2记:“大理卿马曙,任代地水运使。代北出犀甲,曙罢职,以一、二十领自随。……奴……即告于御史台,……坐贬邵州刺史。”

1241年辛丑(蒙古窝阔台汗十三年,南宋淳祐元年)

辛丑,改授都总管万户,统西京、河东、陕西诸军万户,夹谷忙古歹、田雄等并听节制。入觐,帝慰劳之,赐银鼠皮三百为直孙衣。寻命巡抚天下,察民利病。应州郭志全反,胁从诖误者五百余人,有司议尽戮之,黑马止诛其为首者数人,余悉从轻典。……中统……三年,命兼成都路军民经略使。泸州被围,黑马已属疾,犹亲督转输不辍。……遂卒,年六十三。累赠太傅,封秦国公,谥忠惠。(《元史》卷149《刘伯林传附子黑马传》)①

①黑马,即《西京大华严寺佛日圆照明公和尚碑铭并序》所记:庚戌(1248)年,疏请海云住持华严寺的西京大同府尹、总管刘公。

1242年壬寅(蒙古乃马真后元年,南宋淳祐二年)

壬寅,护必烈大王请师赴帐下,问佛法大意,王大悦,从师受《菩提心戒》。(《补续高僧传》卷12《海云大士传》)①

①海云为北方临济宗领袖,后掌汉地释教。《佛祖历代通载》卷22:“帝诞生太子,诏海云国师摩顶立名。奏云:世间最尊贵,无越于真金。帝命东宫围场斋,帝师作忏悔。帝师云:众生度脱尽,仁王悲愿深。帝设资戒大会,随处放光,帝问帝师云:光从何处来。帝师回奏云:感应道交,佛光应现。……帝召东宫云:海云是汝师,居住金田宜加崇饰。由是鼎新庆寿大剎。”

刘秉忠,字仲晦,初名侃,因从释氏,又名子聪,拜官后始更今名。……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久之,天宁虚照禅师遣徒招致为僧,以其能文词,使掌书记。①后游云中,留居南堂寺。②世祖在潜邸,海云禅师被召,过云中,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秉忠于书无所不读,……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海云南还,秉忠遂留藩邸。(《元史》卷157《刘秉忠传》)

①《析京志辑佚·名宦》:“为五台山书记”。

②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48《佛国普安大禅师塔铭》:“师讳至温,字其玉,一号奎一,邢州郝氏子也。……故太保刘文贞公,长师一岁,少时相好也。刘公厌世,故思学道,师劝之为僧,同参西京宝胜明公。既而,为世祖知遇,侍帷幄为谋臣。”

1244年甲辰(蒙古乃马真后三年,南宋淳祐四年)

岁甲辰,帝在潜邸,思大有为于天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元史》卷4《世祖纪一》)

1245年乙巳(蒙古乃马真后四年,南宋淳祐五年)

【碑文】《城西祖师坟买地契》:西京刘宣差下,武君福」今为要银使用,别无所得,遂将本户下宋家」庄村西南地一段,南北畛记,地贰拾伍亩,东至」韩老地,南至官道,西至韩大地,北至小道。其」地四至,立契出卖与本京龙翔观」冯大师,永远为主。两议定价,银贰拾五两。立」契日,各交分付讫。如日后但有诸般违碍,有」人争占,卖地主武君福一面代当无词。一定」已后,各不番悔。如有先番悔者,罚银壹拾两。」恐人无信,故立此文字为凭。」乙巳年九月二十八日,卖地人武君福押,」同卖地母阿贾押,邻人韩老押,」邻人韩大押,见人王贞押,」西京都税使司给年月同使押。①(《山西省大同市元代冯道真、王青墓清理简报》,载1962年第10期《文物》)

①此买地契,刻在《冯道真墓志铭》背面,参见1265年条。

1247年丁未(蒙古贵由汉二年,南宋淳祐七年)

【碑文】 公之先,家于平遥者,其世盖久,然自公始大著。……公讳瑛,少有大志,勇力绝人,善骑射。金季,中原受兵,所在郡邑望风奔溃。戊寅,圣元太师、国王领兵南下,公曰:“天也,死填沟壑,何益?”乃率众诣军门上谒,即授元帅左监军。使抚定居民,攻诸城堡之未下者。……丁未,公年五十有七,告老不允。诏公充西京、平阳、太原、京兆、延安五路万户,治太原。以子翼袭行军千户。公以太原甫定,民多离散,恳闻于朝,给复三年。于是四方来归者三万余户。刑简令信,境内以宁。丙辰三月十九日,卒于居地之正殿。享年六十有六。(《山右石刻丛编》卷31《故征行都元帅五路万户梁公神道碑铭》)

1250年庚戌(蒙古海迷失后二年,南宋淳祐十年)

庚戌,太保刘秉忠荐亨于世祖,召见潜邸,甚器之。既而籍诸路户口,以亨副八春、忙哥抚谕西京、太原、平阳及陕西五路,俾民弗扰。(《元史》卷163《马亨传》)

1251年辛亥(蒙古蒙哥汗元年,南宋淳祐十一年)

元年辛亥夏六月,……命皇弟忽必烈领治蒙古、汉地民户;①……以僧海云掌释教事,以道士李真常掌道教事。(《元史》卷3《宪宗纪》)

①《元史》卷4《世祖纪一》:“岁辛亥,六月,宪宗即位,同母弟惟帝最长且贤,故宪宗尽属以漠南汉地军国庶事,遂南驻爪忽都之地。…岁壬子,帝驻桓、抚间。”

蒙古号僧纳摩为国师。①纳摩,西域竺乾国人,与兄鄂多齐俱学浮屠。②定宗常命鄂多齐佩金符,③奉使,省民瘼。至是,复尊礼纳摩,令总天下释,鄂多齐亦贵用事。(《续通鉴》卷173)

①纳摩,旧作“那摩”。《元史》卷202《释老传》:“释、老之教,行乎中国也,千数百年,而其盛衰,每系乎时君之好恶。是故,佛于晋、宋、梁、陈,黄老于汉、魏、唐、宋,而其效可睹矣。元兴,崇尚释氏,而帝师之盛,尤不可与古昔同语。维道家方士之流,假祷祠之说,乘时以起,曾不及其什一焉。……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民犷而好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乃立宣政院,其为使位居第二者,必以僧为之,出帝师所辟举,而总其政于内外者,帅臣以下,亦必僧俗并用,而军民通摄。于是帝师之命,与诏敕并行于西土。百年之间,朝廷所以敬礼而尊信之者,无所不用其至。”

②竺乾,印度的别称;鄂多齐,旧作“斡脱赤”。

③定宗,即蒙古贵由汉。

1255年乙卯(蒙古蒙哥汗五年,南宋宝祐三年)

岁乙卯,春,复驻桓、抚间。①冬,驻奉圣州北。②(《元史》卷4《世祖纪一》)

①桓州,在今内蒙古正蓝旗;抚州,在今河北张家口市张北县。

②奉圣州,宋置,辽因之,金升为德兴府,今河北涿鹿县治。世祖忽必烈曾驻白登(今阳高县东南),约在此时。《藕香零拾》收录元孛术鲁翀《菊潭记》卷2《大都路都总管姚公神道碑》:“公姓姚氏,讳天福,字君祥。……世为平阳绛人。公考处士君,讳君实,字仲华。甫冠,辟兵雁门。金进士赵泰以子妻之,生公及和众主薄天禄。公……仕怀仁为县史。世皇以太弟驻白登,公县进蒲萄酒,见奇之,留侍宿卫。至元初,丞县怀仁。大帅杨阔阔出荐其能。……”

乙卯,问道士丘处机李志常等,毁西京天城夫子庙为文城观;①毁灭释迦佛像、白玉观音、舍利宝塔;谋占梵剎四百八十二所;传袭王浮伪语《老子八十一化图》,惑乱臣佐。(元祥迈《至元辩伪录》张伯淳序)。

①天城,即今天镇县。文城观,祥迈《至元辩伪录》作“文成观”。

1256年丙辰(蒙古蒙哥汗六年,南宋宝祐四年)

岁丙辰,春三月,命僧子聪卜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城开平府,经营宫室。①(《元史》卷4《世祖纪一》)

①《元史》卷58《地理志一》:“世祖命刘秉忠相宅于桓州东、滦水北之龙冈。中统元年,为开平府。五年,以阙庭所在,加号上都,岁一幸焉。”按:开平,即元上都,在今内蒙古多伦西北。2004年5月初,我驱车经游,山丘重重,寂寞赤壤,令人心神震肃。

1257年丁巳(蒙古蒙哥汗七年,南宋宝祐五年)

秋,少林复奏:续奉纶旨,伪经再焚,僧复其业者二百三十七所。①(元祥迈《至元辩伪录》张伯淳序)。

①参见附录:《全真道与云冈石窟》。

1258年戊午(蒙古蒙哥汗八年,南宋宝祐六年)

常平仓,国家自丁巳年初立。明年戊午,宣德、西京等处霜损田禾,谷价腾涌,百姓阙食,官为减价出粜,民赖以安。(《乌台笔补·论钞息复立常平仓事》)①

①《乌台笔补》作者王恽(1227~1304年),字仲谋,号秋涧,汲县(今河南卫辉)人。著述颇丰,俱收入《秋涧集》。

1259年己未(蒙古蒙哥汗九年,南宋开庆元年)

己未,从世祖攻鄂州,洎北还,遣亨驰驿往西京等处罢所签军,并抚谕山西、河东、陕右、汉中。(《元史》卷163《马亨传》)

1260年庚申(蒙古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⒌,南宋景定元年)

中统元年春三月戊辰朔,车驾至开平。……辛卯,帝即皇帝位。……夏四月戊戌朔,立中书省,以王文统为平章政事,张文谦为左丞。以……粘合南合、张启元为西京等处宣抚使。……五月……丙戌,建元中统。①……乙未,立十路宣抚司:以……粘合南合为西京路宣抚使,崔巨济副之。……六月戊戌,诏燕京、西京、北京三路宣抚司运米十万石,输开平府及抚州、沙井、净州、鱼儿泺,以备军储。……秋七月戊辰,敕燕京、北京、西京、真定、平阳、大名、东平、益都等路宣抚司,造羊裘、皮帽、袴、靴,皆以万计,输开平。……十二月……以梵僧八合思八为帝师,授以玉印,统释教。②(《元史》卷4《世祖纪一》)

①《佛祖统记》卷48:“中统元年,大赦,普度僧尼。”

②《元史》卷202《释老传》:“帝师八思巴者,土番萨斯迦人,族款氏也。相传自其祖朵栗赤,以其法佐国主霸西海者十余世。八思巴生七岁,诵经数十万言,能约通其大义,国人号之圣童,故名曰八思巴。少长,学富五明,故又称曰班弥怛。岁癸丑,年十有五,谒世祖于潜邸,与语大悦,日见亲礼。中统元年,世祖即位,尊为国师,授以玉印。命制蒙古新字,字成上之。其字仅千馀,其母凡四十有一。其相关纽而成字者,则有韵关之法;其以二合三合四合而成字者,则有语韵之法;而大要则以谐声为宗也。至元六年,诏颁行于天下。诏曰:“朕惟字以书言,言以纪事,此古今之通制。我国家肇基朔方,俗尚简古,未遑制作,凡施用文字,因用汉楷及畏吾字,以达本朝之言。考诸辽、金,以及遐方诸国,例各有字,今文治寖兴,而字书有阙,于一代制度,实为未备。故特命国师八思巴创为蒙古新字,译写一切文字,期于顺言达事而已。自今以往,凡有玺书颁降者,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国字副之。”遂升号八思巴曰大宝法王,更赐玉印。十一年,请告西还,留之不可,乃以其弟亦怜真嗣焉。十(六)[七]年,八思巴卒,讣闻,赙赠有加,赐号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至治间,特诏郡县建庙通祀。泰定元年,又以绘像十一,颁各行省,为之塑像云。”

十一月,命……汉军、质子军及签到民间诸投下军,于西京、宣德屯驻。(《元史》卷99《兵志二》)

昔班,畏吾人也。……昔班事世祖潜邸,命长必阇赤。中统元年,以为真定路达鲁花赤,改户部尚书、宗正府札鲁花赤。阿里不哥之叛,帝命昔班诣河西,督粮运给军。还至西京北,闻万户阿失铁木儿等方选士卒,将从阿里不哥。昔班矫制召其军赴行在,阿失铁木儿狐疑未决,昔班委曲谕之,且曰:“皇帝兄也,阿里不哥弟也。从兄顺事也,又何疑焉。”阿失铁木儿等请夜议之,期以翌日复命,且以兵围昔班以待。明日皆至,曰:“从尔之言矣。”即便宜以西京钱粮给其军,遂率之以行。入见,帝叹曰:“战阵之间,得一夫之助,犹为有济。昔班以二万军至,其功岂少哉。”(《元史》卷134《昔班传》)

1261年辛酉(蒙古中统二年,南宋景定二年)

中统二年五月,西京陨霜杀禾。(《元史》卷50《五行志一》)

秋七月……庚辰,西京、宣德陨霜杀稼。辛巳,……命西京宣抚司造船备西夏漕运。……八月……赐庆寿寺、海云寺陆地五百顷。敕西京运粮于沙井,北京运粮于鱼儿泊。……冬十月……括西京两路官民,有壮马皆从军,令宣德州杨庭训统之,有力者自备甲仗,无力者官与供给。两路奥鲁官并在家军人,凡有马者并付新军刘总管统领。……十一月……罢十路宣抚司,止存开元路。(《元史》卷4《世祖纪一》)

世祖中统二年,始以钞一千二百锭,于上都、北京、西京等处糴三万石。……二年,免西京、北京、燕京差发。(《元史》卷96《食货志四》)

1262年壬戌(蒙古中统三年,南宋景定三年)

三月……徙弘州锦工绣女于京师。①……免西京今年丝银税。……夏四月……以米千石、牛三百,给西京蒙古户。……五月……西京、宣德、威宁、龙门霜,顺天、平阳、河南、真定雨雹,……六月……壬寅,陕西行省言西京、宣德、太原匠军困乏,乞以民代之。有旨:“军籍已定,不宜动摇。宜令贫富相资,果甚贫者,令休息一岁。”……八月……丙午,立诸路医学教授。戊申,……西京、宣德、北京陨霜害稼。……十一月……敕河西民徙居应州,其不能自赡者百六十户,给牛具及粟麦种,仍赐布,人二匹。(《元史》卷5《世祖纪二》)

①弘州,即今河北阳原。《元史》卷120《镇海传》:“己丑,太宗即位,扈从至西京,攻河中、河南、钧州。癸巳,攻蔡州。以功赐恩州一千户。先是,收天下童男童女及工匠,置局弘州。既而得西域织金绮纹工三百余户,及汴京织毛褐工三百户,皆分隶弘州,命镇海世掌焉。”

三年,……德辉遂起为山西宣慰使。权势之家籍民为奴者,咸按而免之,复业近千人。至元元年,罢宣慰司,授太原路总管。(《元史》卷163《李德辉传》)

1263年癸亥(蒙古中统四年,南宋景定四年)

八月……壬子,命中书省给北京、西京转运司车牛价钞。(《元史》卷5《世祖纪二》)

1264年甲子(蒙古中统五年、至元元年⒏,南宋景定五年)

至元元年春正月……癸卯,命诸王位下工匠已籍为民者,并征差赋,儒、释、道、也里可温、达失蛮等户,①旧免租税,今并征之。②其蒙古、汉军站户所输租减半。西北诸王率部民来归。敕北京、西京宣慰司、隆兴总管府和籴以备粮饷。……八月……癸丑,命僧子聪同议枢密院事。诏子聪复其姓刘氏,易名秉忠,拜太保,参领中书省事。乙卯,诏改燕京为中都,其大兴府仍旧。(《元史》卷5《世祖纪二》)

①也里可温,即基督教;达失蛮,即答失蛮,今伊斯兰教。《元史》卷93《食货志一》:“五年,诏僧、道、也里可温、答失蛮、儒人凡种田者,白地每亩输税三升,水地每亩五升。”

②《佛祖历代通载》卷22:“帝自有四海,天下寺院田、产二税,尽行蠲免。普令缁侣,安心办道。天下寺院山林树木,遍谕玉音:严加护持,毋令斫伐,以严佛如来之境界。帝以俗制于僧失其崇敬,遍谕天下,各主纲维、主掌教门护持佛法。臣下闻奏:有俗僧人,宜令同民。帝令修补寺院,以遮其过。”

至元元年冬十有一月,括金乐器散在寺观民家者。……又中都、宣德、平滦、顺天、河东、真定、西京、大名、济南、北京、东平等处,括到大小钟、磬五百六十有九。(《元史》卷68《礼乐治二》)

十一月……蒙古廉希宪建言:“自开国以来,纳土及始命之臣,咸令世守,至今将六十年,子孙皆奴视部下,都邑长吏皆其皂隶僮使,前古所无。宜更张之,使考课黜陟。”蒙古主从之。庚午,诏罢诸侯世守,立迁转法。(《续通鉴》卷177)

五年,谕北京、西京等路市糴军粮。(《元史》卷96《食货志四》)

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至元初,立总制院,而领以国师。①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元史》卷87《百官志三》)

①八思巴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及西藏地方僧俗军政大权,藏传佛教遂流入蒙古、中原地区。如《佛祖历代通载》卷22云:“佛法流于中国久矣,三乘之教风靡九州岛,其道至焉。唐宋间,始闻有秘密之法,典籍虽存,犹未显行于世。国初,其道始盛西鄙。统、元中,天子以大萨思迦法师有圣人之道,尊为帝师,于是秘密之法日丽乎中天,波渐于四海。精其法者,皆致重于天朝,敬慕于殊俗。故佛氏之旧,一变于齐鲁。”

1265年乙丑(蒙古至元二年,南宋度宗赵禥咸淳元年)

二月……甲子,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诏谕总统所:“僧人通五大部经者为中选,以有德业者为州郡僧录、判、正副都纲等官,仍于各路设三学讲、三禅会。”……闰五月……以……中书左丞姚枢行省事于西京、平阳、太原等路。①……是岁,……西京、……蝗旱。(《元史》卷6《世祖纪三》)

①《续通鉴》卷178作“姚枢行省于西京。”《元文类》卷60录姚燧《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曰:“姚公讳枢,字公茂。事世祖潜邸十年,……帝即大位,……二年,……又申奏曰:内地之民,不习武事,不耐劳苦,第可使出财赋,以资国用。西京、北京诸路之民,习武耐劳,可尽复其差赋,充本路保甲屯田。使进有取,而出有归,可镇内窃,以御外侮。汉军除守御南边,可选精勇富强三万,燕京东西分屯,置营以壮神都。”


【碑文】西京创建龙翔万寿宫宗主、清虚德政助」国真人,乃清虚之三祖也。道号青云子,」姓冯,讳道真,西京大同县玉龙洞七峰」山人氏。壮年出家,从教主」岳公道易真人传授法箓,礼宗主」王玄庆为师。生于大定二十九年己酉」十二月二十三日申时,升于」大朝乙丑年六月初八日,春秋七十有」七。嗣法门人杨志祥、乔志通、李志常等」谨卜宅兆,安葬于此。」至元二年六月初八日,门人杨志祥等建,」门人乔志通书。(《冯道真墓志》,见《山西省大同市元代冯道真、王青墓清理简报》,载1962年第10期《文物》)①

①冯道真墓,1958年在明清大同城西二公里的宋庄西南发现。墓内随葬品颇多,壁画尤精。该墓志碑碣,纵47厘米,横43厘米,厚8.3厘米,下有碑座,现存市博物馆。碑背为买地契文,见1245年条。

大同路,……领……县五:大同,中,倚郭。至元二年,省西县入焉。①(《元史》卷58《地理志一》)

①《乾隆大同府志》:“元省云中入大同。……按:元时大同路无云中县,则西县当指云中,即今左云以西地,所谓云西也。”


1266年丙寅(蒙古至元三年,南宋咸淳二年)

夏四月……诏以僧机为总统,居庆寿寺。①(《元史》卷6《世祖纪三》)

①庆寿寺,在元大都(今北京)。《析津志辑佚》云:“庆寿寺圣容之殿,在顺承门里,近东。又云大殿之后有圣容之殿,专以奉泗州大士僧伽宝公,即集庆誌公也。”《佛祖历代通载》卷22:“新筑京城,监筑者谋毁海云国师塔,两雉相合,奏帝欲去其塔。帝云:‘海云高僧,筑城围之。’贵僧之德,千古不磨。”

五月丙午,蒙古诏:“凡良田为僧所据者,听蒙古人分垦。”(《续通鉴》卷178)

1267年丁卯(蒙古至元四年,南宋咸淳三年)

四年春正月……禁僧官侵理民讼。①……五月……乙未,应州大水。……秋七月丙戌朔,敕自中兴路至西京之东胜立水驿十。(《元史》卷6《世祖纪三》)

①元代西僧跋扈,干涉政治。《元史》卷202《释老传》云:“为其徒者,怙势恣睢,日新月盛,气焰熏灼,延于四方,为害不可胜言。”

1269年己巳(蒙古至元六年,南宋咸淳五年)

秋七月……壬戌,西京大雨雹。己巳,立诸路蒙古字学。(《元史》卷6《世祖纪三》)

州县宜检括出家僧、道、不(上着)[土著]等人,有以妖术扇惑人众,及造作伪金银者,通行治罪。(《乌台笔补·论州县检括僧道事状》)①

①王恽《乌台笔补》,是他任监察御史时,至元五年七月到八年三月间的条章奏事。姑录此条于是年。

1270年庚午(蒙古至元七年,南宋咸淳六年)

九月……西京饥,①敕诸王阿只吉所部就食太原。……十二月……敕更定僧服色。(《元史》卷7《世祖纪四》)

①《元史》卷163《李德辉传》:“七年,帝以蝗旱为忧,命德辉录囚山西、河东。行至怀仁,民有魏氏发得木偶,持告其妻挟左道为厌胜,谋不利于己。移数狱,词皆具。德辉察其冤,知其有爱妾,疑妾所为,将构陷其妻也。召妾鞫之,不移时而服,遂杖其夫而论妾以死。”

慧明,蔚州灵丘人。其母梦异人乘白马素衣借宿而娠,生异恒童,习诗书,傍通百家之言。弃之,谒海云简禅师,言下知归。海云美之以颂,还住灵丘曲回寺。适西京大华严虚席,请海云,海云举师以代。华严前住者失纲,颓圮荒凉,久不成丛林矣。师御下宽明,持身谨肃,道声高振,凡殿廊、方丈、厨库、堂寮、丛席所宜有者,莫不化朽为新,起废为兴,即坏为成。壬子,世祖在潜,享师名德,奉师升堂说法,锡以徽号。既而,迁庆寿燕京府僚,致请及海云也。世祖与太子屡临法筵,出内帑作大施会。师倦于化道,告退曲回。闲庭净几,翛然静适者数年,而华严之命复下矣。师赋性淳谨,器宇恬愉,临事不回,与人谦穆。每升堂演法,万指围绕,师凭陵数言,使闻者人人得意于言象之外,有古尊宿之风。虽日接贵显,一之以坦,未尝枉道以从物。以至元七年二月示微恙,谓门人曰:“日色晚矣。”索笔书一偈,复云:“蓦直去。”掷笔而卧,若熟睡。然撼之,以逝矣。俗寿七十二,坐夏四十五。茶毗,舍利五色灿然,分葬华严、曲回二刹,表之以石。(明明河《补续高僧传》卷25《元慧明传》)

1271年辛未(元至元八年,南宋咸淳七年)

二月……己亥,罢诸路转运司入总管府。……赈西京饥。①三月乙丑,增置河东山西道按察司。……十一月……建国号曰大元。……十二月辛卯朔,诏天下兴起国字学。(《元史》卷7《世祖纪四》)

①《乌台笔补·论借贷饥民米粮事状》:“如西京一路,见阙食者三万余户,今许借贷米粮仓(槛)[斛]二万石,约户给七斗,家以五口为率,日食二小升,是仅能支持月余。兼山后地寒,霜雪早至,设或天灾依然,二月之外,不知复何存活?而秋田又无所望,此又当虑者。”

八年,以粮赈西京路急递铺兵卒。(《元史》卷96《食货志四》)

1272年壬申(元至元九年,南宋咸淳八年)

二月……改中都为大都。……戊戌,以去岁东平及西京等州县旱蝗水潦,免其租赋。庚子,……建中书省署于大都。……是岁,……建大圣寿万安寺。①(《元史》卷7《世祖纪四》)

①《佛祖历代通载》卷22:“帝建大圣寿万安寺,帝制:四方各射一箭,以为界至。”

1273年癸酉(元至元十年,南宋咸淳九年)

【篆额】《大同云中郡额设大华严寺碑》

【碑文】《西京大华严寺佛日圆照明公和尚碑铭并序》:

兴平府道者山大云峰寺住持、袭祖如意老人祥迈撰,蔚州灵丘县曲廻山寺住持、嗣法松菴悟圆书,嘉议大夫、宣授西京路总管、兼大同府尹田介篆额,云中宋德彰刊。

缅惟荆山之璧世称其宝者,美其无瑕也;太阿之剑人赏其利者,贵其立断也;凡海之人而言及佛者,谓其达性也。未明本觉,认真性以为情;体妄元空,即凡心而了道。其有幼具金刚坚种,内韬瑚琏奇材,蕴匪席不转之心,透自肯不传之妙者,余于圆照见之矣。

师讳慧明,蔚州灵丘人。其父李族,沉信佛乘,赈贫济苦。其母刘氏,雅量弘远,懿德昇闻。因梦异人白马素衣,来乞寄宿,从此有娠。载诞之后,果异恒童。相者觇之,乃曰:“此子,他日必大空门,非世尘中所能拘恋。”纔及佩觿,即习青衿。诵练诗书,傍通黄老,渔猎子史,综覈篇章。尝叹曰:“周孔名教,未穷有有之诠;庄老重玄,岂达空空之理?”稔闻西京崇玄寺崇业大师,籍甚一时,誉流四表,即从之落发,受满分戒。探赜经论,陶冶真宗;听习《华严》,备淹圆别。未周数载,幽致大通。事理匝于一尘,生佛融于当念。往复千变,动静一如。星罗心目之间,珠连文句之下。方悟佛教之浅浅,已胜孔老之深深。学者追崇,负帙座下。仍念理居文表,道非语中,寻文难以证真,循指岂能识月?屡闻教外别传之旨,每欣离念见佛之谈,不历阶梯,径登觉地。遂决志游方,遍寻禅匠。初投冲虚昉公,次依松嵓晖公。退步忘怀,孜孜日切;备蒙淘汰,指授无遗。虽碍膺之物已除,而见觉之情未泯。后抵燕之庆寿,参海云老师,一见欣然,便通入室。老师左提右挈,痛下钳鎚,棒喝交驰,迅机无滞。海云一日忽问师曰:“临济三顿棒,汝作么生会?”师震声一喝,海云笑曰:“此子徹耶!”师以手掩耳,趍出。自此情忘执谢,更无余惑。师将辞行,海云以颂送之曰:“古鑑圆明,洞然莹徹;魔佛容分,虚空扑裂;大用纵横,雷轰电掣;宛转无为,不存轨辙;弄拈日里,浮沤团撮;炉心片雪,倒骑吼月;磁牛惊起,追风石鼈。咄当头打,破绝偏圆,拨转玄关,奚辨别时?”当乙巳年七月望日也。于是,遂隐灵丘之曲廻寺,荒蓝废址,重兴新之。

庚戌中,西京忽蘭大官人,府尹、总管刘公,华严本主法师英公具疏,敬请海云老师住持本府大华严寺,②海云邀师偕行。既至云中,海云抑师住持,代摄寺任。师天资粹美,难违上命,勉就住持。即其年九月十五日。师既主其柄,厚下宽明,励力公清,宗风大振。先是,德公长老摄持,院门牢落,庭宇荒凉,官物、人匠、车甲、绣女,充牣寺中。至是,并令起之,移局他处。大殿、方丈、厨库、堂寮朽者新之,废者兴之,残者成之,有同创建。③本寺《藏教》零落甚多,或写或补,并令周足。金铺佛熖,丹漆门楹,供设俨然,粹容赫焕,香灯璨列,钟鼓一新。非师有大因缘,孰能如是成就也。又于市面创建浴室、药局、塌房及赁住房廊近百余间,以赡僧费。洪规远虑,固以深矣。

壬子春,今上皇帝未及龙飞,享师名德,特旨令太保聪公述书,④命师陞堂开法,永住大华严焉。即其年六月十五日也。癸丑中,有独谟干翁主者,太祖之女也,⑤权倾朝野,威震一方,仰师硕德,加“佛日圆照”徽号焉。乙卯春,庆寿虚席,燕京府僚及海云疏,命师主之。⑥凡百循规,不事边幅,增完补弊,修葺田薗。丈室肃清,门无俗客。今上皇帝及东宫太子,屡于庆寿作大法会,师厌于将迎,退归灵丘之曲廻寺。闲庭隐几,终日翛然。小师冲公及西京官僚知师在彼,扣门坚请,荐移大华严寺焉。怡颜永日,贵贱一之;衢罇恒盈,酌而匪竭;踵门造阃,虚往实归。丈室未开,而户外之屦满矣。至元七年二月初,觉有微疾,遂罄舍衣资作大法会。至六日己未,日薄虞渊,乃谓门人曰:“日色晚也。”即嗦笔书偈曰:“这箇闲家,破具知他,贩了幾度,翻身踢倒,乾城是处,清风满路。”复云:“蓦直去。咄!”偈毕,掷笔而卧,似若熟眠。然撼之,已逝矣。颜色无变,顶煖若生。攀慕追号,来往如市。恨人天之眼灭,伤苦海之舟沉。阇维之际,红光亘空,蕃汉瞻之,叹未曾有。俗寿七十二,僧蜡四十五。嗣袭法道者七人:首曰昭冲,奉旨住大庆寿寺,承海云之道,为僧门总统;次曰义辩,住西京南关崇玄寺;次曰法钟,继住华严,堂构先业。余者各为一方法主。舍利暐晔,五色皎然。门人两处建塔:一窆于华严寺之坟,一穸于灵丘曲廻寺。

师赋性淳谨,器宇恬愉,临事不回,与人谦穆。陞堂演法,涖众俨然,诱掖后昆,绰有余裕。平生以第一义谛为人,未尝枉道以从物。前后五迁大刹,阅《龙藏》一终。出家门资隶名受训者,百有余人;在家士女请名禀教者,亦千余数。雍雍肃肃,敬法崇师,上下有伦,良可羡也!一日,庆寿总统冲公,使嗣法长老月公、华严监寺昭伟来,谓余曰:“先师盛德,岂可无文;诲导之恩,孰敢忘却?假师笔力,庶可发挥;刻诸贞珉,冀其永久!”余文惭丽则,学谢博闻。勉力抽毫,劳杨雄之五藏;雕虫小巧,乏曹娥之八词。古井引泉,枯稊生肄。昔黄檗示灭,裴相誄其功;佛觉归真,蔡珪旌其德。琼编之下,草绠续之。嘉庆寿之孝诚,美老师之鸿范。义不可让,谨系以铭。其词曰:

无位真人本自全,昭昭出入面门前。一段光明烁大千,六门开豁独连轩。海云法道若天悬,异种昙华夺色鲜。旃檀林下师子眠,大用全威真可传。华严古刹起因缘,阤址穨簷皆端妍。憧憧往来孰后先,结秀人华佛果圆。全身跳出金刚弮,吞却杨歧栗棘丸。闭门静扫龙潜渊,乘兴闲游没底舡。庆寿三年炕未毡,叶落归根来不言。本自无生复寂然,云中日月坠深泉。空华落影水归源,徒令后学增悲缠。亭亭宝塔金玉坚,层层无缝映荒芊。碑披盛德几何年,磨尽苍崖名愈宣。

峕大元国至元十年岁起昭阳作噩、季春月律中姑洗甲寅朔初六日己未巽时立。

功德主:昭勇大将军、西京路总管府达鲁花赤秃烈秃古思;功德主:昭勇大将军、西京路总管,兼大同府尹、守菩提心戒佛子蒙古;功德主:西京路前达鲁花赤、守菩提心戒佛子帖木都忽思;绀殿内庄严诸供养具、云中大檀越、守菩提心戒佛子、悟圆居士高至定;本京大华严寺住持、嗣法归隐法钟,提点沙门至迁,监寺沙门昭昶,同立石。

宣授诸路释教都总统、领海云后事、大都大庆寿寺住持、嗣法筠菴昭冲,立石。

【碑阴】门人于后:嗣法小师筠菴长老昭冲,崇玄寺住持、嗣法小师长老义辩,本寺住持、嗣法小师隐菴长老法钟,嗣法小师松菴悟圆,曲廻寺住持、嗣法小师蓬菴宝印,嗣法小师菴主至迁,嗣法小师菴主文浩。

小师雪菴长老昭鉴,⑦尚座沙门昭琼,灵丘县曲廻山大云寺兼管内僧官昭玉,小师通妙大师昭沂,小师沙门昭伦,本寺药主、通密大师昭进,诵经沙门昭著,首座沙门道实,小师沙门昭印,小师英辩大师昭辩,⑧小师通真大师昭阐,小师和众大师昭微,小师监寺昭昶,小师沙门昭达,小师沙门昭初。

小师沙门昭斌,小师知客昭显,灵丘县孤山寺小师昭瑞,小师沙门昭昌,小师沙门昭备,小师沙门昭相,小师沙门昭性,小师沙门昭然,灵丘县邓峰寺小师昭荣,冶窝龙泉院小师沙门昭彰,小师维那昭伟,小师浴主昭泰,藏主沙门智坚,小师沙门昭体,小师沙门昭用,小师沙门昭耿,小师沙门昭珷,小师沙门昭德,小师药主昭旭,灵丘县漩峪寺小师昭廻,小师沙门昭浩,小师昭延,小师昭觅,小师昭昙,小师昭立,故小师寂照大师昭湛,普济大师昭因,沙门昭裕,普救大师昭廓,沙门昭燦。

法孙行常,法孙行愿,法孙殿主行周,法孙钱帛行辉,法孙行和,法孙行琬,法孙行福,法孙行素,法孙行如,法孙行遂,法孙行济,法孙行润,法孙副寺行珪,法孙行从,法孙行讷,法孙行平,法孙行信,法孙行义,法孙行禄,法孙行雄,法孙行受,法孙行祖,法孙行广,法孙行顺,法孙行聪,法孙行谦,法孙行春,法孙行满,法孙居政,法孙居道。

一在家佛子:西京路达鲁花赤帖木都忽、思守菩提心戒佛子昭昇,宣德路蔚州灵丘县达鲁花赤、守菩提心戒佛子赵昭政,太原府路坚州县尉、守菩提心戒佛子孙昭吉。守菩提心戒佛子李昭祥。(大同市博物馆藏碑)

①祥迈,高僧,撰《至元辩伪录》。见附录:《全真道与云冈石窟》。

②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28《住持》:“僧家住持,各据席说法,未尝有崇卑位分之异。宋末,卫王奏立五山十刹,如世所谓官署。然有服劳其间最久者,乃出主小院。俟声华彰著,乃拾级而升,改主大寺,得至于五名山。则如仕宦而至将相,为人情之至荣。元亦因之。国朝两京考之礼部,省直考之府官,其气势不如宋元之烜赫,僧亦不复倚之为重矣。”

③《元文类》卷42《僧寺》云:“自僧法入中国,为世所重,而梵宇遍天下,至我朝尤加崇敬。室宫制度咸如帝王居,而侈丽过之,或赐以内帑,或给之官帑,虽所费不赀,而莫与之较。故其甍栋连接,檐宇翚飞,金碧炫耀,亘古莫及。”

④聪公,即刘秉忠,初名侃,字仲晦,僧名子聪。

⑤清 《山右石刻丛编》卷25《华严寺明公和尚碑》按:“独木干公主,睿宗女,非太祖女。”

⑥慧明在庆寿时,有徒曰妙文(1237~1319)。《大明高僧传》卷2《京都宝集寺沙门释妙文传》:“释妙文,蔚州孙氏子也。九岁出家,十八受具。已而游学于云、朔、燕、赵之境。二十一,抵京师,依大德明和尚,学圆顿教。遂陆沉于众十有一年。众请出世,始赤服升猊座,纵无碍辩,若峡倒川奔。及乎闲居简默,言不妄发。其涵养冲挹,无欲速、不躁进,大类如此。年四十八,住蓟之云泉。勤俭节用,老者怀其德,少者严其教,故众睦而寺治。廪有余粟,以赈饥民,蓟人称之。世祖召见,顾谓侍臣曰:‘此福德僧也。’诏居宝集。自尔教乘法席益盛,性相并驱,僧俗浦济。斯时,海内讲席纷纷,方胶固于名相,凝滞于殊途。文独大弘《方等》,振以圆宗,使守株者融通于寂默之表,龙象蹴踏,竞驾一乘。年逾八十,专修念佛三昧。延祐六年,预知时至,诫诸弟子,高声称弥陀佛名,面西趺坐,手结三昧印,泊然而蜕。塔于平则门外。”按:妙文住持大都宝集寺,《永乐大典》天字韵《顺天府》条引《析津志》记在至元二十二年(1285),曰:“仍命同门圜融清慧大师妙文领祖刹,修治弊坏。”对于当时佛教形势,《补续高僧传》卷4《妙文讲主传》云:“诏居宝集。时禅教寖微,教乘益盛。性相二宗,皆以大乘并驱。海内相学之流,囿于名数,滞于殊途,蔽情执之,见惑圆顿之旨。师独大弘《方等》,振起圆机,……延祐六年坐脱,年八十三。”

⑦雪菴长老昭鉴,疑即李溥光。《大清一统志》卷146《大同府》:“李溥光,大同人,号雪菴。幼为僧,博学工诗,善书法,一时宫殿扁额皆出其手。至元间,诏蓄发,授昭文馆大学士。”《永乐大典》天字韵《顺天府》条引《析津志》曰:“大头陀教胜因寺,圆通玄悟大禅师溥光所建也。始祖曰纸衣和尚,立教于金之天会。示灭之后,门人嗣法,自河涧铁华、兴济义希、双桧春、燕山永安、蓬莱志满、真教猛觉、临猗觉业、普化守戒、清安练性、白霫妙,一十有一而传至溥光大禅师。师五岁出家,十九受大戒。励志精勤,克嗣先业。虽寓迹真空,雅尚儒素。游戏翰墨,所交皆当代名流。世祖皇帝尝问宗教之原,师援引经纶,应对称旨。至元辛巳(1281),赐大禅师之号,为头陀教宗师。会诏假都城苜蓿苑,以广民居。请于有司,得地八亩。萧爽靖深,规建精蓝,为岁时祝圣颂祷之所。圣上御极之初,玺书锡命加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掌教如故。宠数优异,向上诸师所未尝有。……师姓李氏,字玄晖,云中人,自号雪庵。”

⑧英辩大师昭辩,疑即释英辩(1247~1314年)。《大明高僧传》卷2《秦州景福寺沙门释英辩传》:“释英辩,号普觉,俗姓赵。垂髫,为驱鸟沙弥。弱冠,受具戒。年二十有五,得传于柏林潭法师之学。未三秋,出世于秦州景福寺。其道大震,声驰四表,摧伏异见,树正法幢。辩之资性真纯,如玉含璞,不加雕绘,人爱重之。至于悍卒武夫,亦能敬其为无佛世之佛也。每得襯币,悉以创梵刹、食僧伽、施贫乏。元世祖闻其高风,降旨旌异。至延祐元年六月庚戌,无疾辞众坐寂。焕异景于易篑之夕,标奇迹于火葬之余。塔于普觉寺之后。阅世六十有八,腊六十有一。”按:秦州,在今甘肃天水市。


1274年甲戌(元至元十一年,南宋咸淳十年)

三月……帝师八合思八归吐番国,以其第亦邻真袭位。建大护国仁王寺成。①夏四月……甲寅,诛西京讹言惑众者。(《元史》卷8《世祖纪五》)

①《元史》卷203《方技传》:“阿尼哥,尼波罗国人也、其国人称之日八鲁布。幼敏悟异凡儿,稍长,诵习佛书,期年能晓其义。同学有为绘画粧塑业者,读《尺寸经》,阿尼哥一闻,即能记。长善画塑,及铸金为像。中统元年,命帝师八合斯巴建黄金塔于吐蕃,尼波罗国选匠百人往成之,……帝师一见奇之,命监其役。明年,塔成,请归,帝师勉以入朝,乃祝发受具为弟子,从帝师入见。……凡两京寺观之像,多出其手……至元十年,始授人匠总管,银章虎符。十五年,有诏返初服,授光禄大夫、大司徒,领将作院事,宠遇赏赐,无与为比。……有刘元者,尝从阿尼哥学西天梵相,亦称绝艺。元字秉元,蓟之宝纸人。始为黄冠,师事青州把道录,传其艺非。至元中,凡两都名刹,塑土、范金、抟换为佛像,出元手者,神思妙合,天下称之。其上都三皇尤古粹,识者以为造意得三圣人之微者。……仁宗尝敕元,非有旨不许为人造他神像。后大都南城作东岳庙,元为造仁圣帝像,巍巍然有帝王之度,其侍臣像,乃若忧深思远者……其所为西番佛像多秘,人罕得见者。元官为昭文馆大学士、正奉大夫、秘书卿,以寿终抟换者,漫帛土偶上而髹之,已而去其土,髹帛俨然成像云。”

1275年乙亥(元至元十二年,南宋恭宗赵显德祐元年)

六月……戊申,签平阳、西京、延安等路达鲁花赤弟男为军。……秋七月……八月己亥[朔],免北京、西京、陕西等路今岁丝银。(《元史》卷8《世祖纪五》)

1276年丙子(元至元十三年,南宋端宗赵昰景炎元年⒌)

六月……庚午,敕西京僧、道、也里可温、答失蛮等有室家者,与民一体输赋。(《元史》卷9《世祖纪六》)

【题记】至元十三年■■■」至元十□年■■■」沿」支■(日本《云冈金石录·元人墨书》第三十三洞西壁《至元十三年题记》)①

①第三十三洞,即今第33窟,1964年定为43窟。阎文儒《论云冈石窟的造像题材与风格》记该窟北壁墨书题记为:“至元十三年四月”;“至元十三年仲夏……记”。按:云冈石窟元代墨书,现在只存隐约,难以辨识了。

1277年丁丑(元至元十四年,南宋景炎二年)

十四年春正月……括上都、隆兴、北京、西京四路猎户二千为兵。……二月……诏以僧亢吉祥、怜真加加瓦并为江南总摄,①掌释教,除僧租赋,②禁扰寺宇者。(《元史》卷9《世祖纪六》)

①西僧杨琏真伽为江南释教总统,明年遂发南宋诸帝陵,盗取宝物。随后,大力弘佛。清褚人獲《坚瓠七集》卷3《改观为寺》:“至元中,杨琏真伽恢复佛寺三十余所。时弃道为僧者七八百人,皆挂冠于上永福寺帝师殿梁间。飞来峰石壁,皆镌佛像。会稽王元章冕,诗曰:‘白石皆成佛,苍头半是僧。’鉴湖天长观有道士为僧者,献观于总统,云是贺知章倚托史弥远声势,将寺改观,乞复原寺额。杨髡从其语。时传以为笑。”

②元初,江南寺院经济空前膨胀。《元史》卷20《成宗纪三》载大德三年(1299)“秋七月……庚辰,中书省臣言:‘江南诸寺佃户五十余万,本皆编民,自杨总摄冒入寺籍,宜加厘正。’从之。”当时北方寺院经济虽无统计数字,但一定有类似的发展。

1278年戊寅(元至元十五年,南宋赵昺祥兴元年⒌)

十五年春正月……癸巳,西京饥,发粟一万石赈之,仍谕阿合马广贮积,以备阙乏。(《元史》卷10《世祖纪七》)

1279年己卯(元至元十六年)①

二月……诏河南、西京、北京等路课程,令各道宣慰司领之。……五月……丙辰,以五台僧多匿逃奴及逋赋之民,敕西京宣慰司、按察司搜索之。……癸酉,兀里养合带言:“赋北京、西京车牛俱至,可运军粮。”帝曰:“民之艰苦汝等不问,但知役民。使今年尽取之,来岁禾稼何由得种。其止之。”……冬十月……戊子,张融诉西京军户和买和雇,有司匿所给价钞计万八千余锭。官吏坐罪,以融为侍卫军总把。……十一月……乙卯,罢太原、平阳、西京、延安路新签军还籍。(《元史》卷10《世祖纪七》)

①此年,南宋灭亡。

1280年庚辰(元至元十七年)

二月……丙申,诏谕真人祁志诚等焚毁《道藏》伪妄经文及板。①……三月……乙卯,立都功德使司,从二品,掌奏帝师所统僧人并吐鲁军民等事。……十二月……敕镂板印造帝师八合思八新译戒本五百部,颁降诸路僧人。(《元史》卷11《世祖纪八》)

①《元史》卷202《释老传》:“处机之四传有曰(祈) [祁]志诚者,居云州金阁山,道誉甚著。丞相安童尝过而问之,志诚告以修身治世之要。安童感其言,故其相世祖也,以清静忠厚为主。”按:云州金阁山,在今河北赤城西北。

1281年辛巳(元至元十八年)

冬十月……己酉,张易等言:“参校道书,惟《道德经》系老子亲著,余皆后人伪撰,宜悉焚毁。”从之,仍诏谕天下。(《元史》卷11《世祖纪八》)

冬,钦奉玉音,颁降天下:除《道德经》外,其余说谎经文尽行烧毁;道士爱佛经者为僧,不为僧道者娶妻为民。”(元祥迈《至元辩伪录》张伯淳序)①

①大正藏《佛祖统记》卷48明万历刻印本补记:“十八年,特奉圣旨,僧道二家辩折,除《道德经》是老子真实经旨,其余皆后人造作谎说,多有诋毁释教,偷窃佛语,更有收拾阴阳、医药诸子等书,往往改移名号,传注讹舛,失其本真。伪造符咒,妄言:佩之,令人商贾倍利;夫妻和合,犹如鸳鸯;子嗣蕃息,男寿女贞。诳惑万民,非止一端。欲贪图财利,诱说妻女。其有教人非妄,佩符在臂,男为君相,女为后妃;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刀剑不能伤害等语。及令张天师、祁真人、李真人、杜真人试之于火,皆求哀请命,自称伪妄,不敢试验。今议得:除老子《道德经》外,随路但有《道藏》说谎经文并印板,尽行焚毁。如有爱佛经的,做和尚去者;不愿为僧,娶妻为民去者。若所在官司不行,用必拘刷,与隐藏之人,一体要罪过者。”

1282年壬午(元至元十九年)

七月,以隆兴、西京军士代上都戍卒,还西川。①先是,上都屯戍士卒,其奥鲁皆在西川,而戍西川者,多隆兴、西京军士,每岁转饷,不胜劳费,至是更之。(《元史》卷99《兵志二》)

①西川,四川西部之称。

十九年秋八月,大同路蝗伤禾稼。(《乾隆大同府志》卷25《祥异》)

冬十月……罢西京宣慰司。(《元史》卷12《世祖纪九》)

师名功嘉葛刺思,此云普喜名闻,又名胆巴,此云微妙,西番突甘斯旦麻人。……巴入中国,诏居五台寿宁。①壬申,留京师,王公咸禀妙戒。……辛巳岁,师得《道藏·化胡经》并八十一化图,幻惑妄诞。师乃叹曰:“以邪惑,正如此者。”遂奏闻。召教禅大德及翰林承制等诣长春宫辩证(《辨伪录》明),诏下诸路除《道德经》外,其余伪文尽令焚毁。至壬午,师力乞西归,上不能留。初,相哥受师戒。继为帝师,门人屡有言其豪横自肆者,师责而不悛。由是(御)[衔]之。逮登相位,惧师谠直,必言于上,乃先入巧言(赞)[谮]师。故有是请。②首于云中,次至西夏,以及临洮,③求法益众。未几,权臣复谮,令归本国。师至故里,阅六寒暑。己丑,相哥遣使传召还都,于圣安寺安置。(《佛祖历代通载》卷22《胆巴帝师》)

①《元史》卷202《释老传》:“八思巴时,又有国师胆巴者,一名功嘉葛剌思,西番突甘斯旦麻人。幼从西天竺古达麻失利传习梵秘,得其法要。中统间,帝师八思巴荐之。”

②《元史》卷202《释老传》:“至元末,以不容于时相桑哥,力请西归。既复召还,谪之潮州。”

③云中即今大同,西夏即今银川,临洮即今甘肃岷县,此条线路过大同,渡黄河而西趋银川,应是元代西僧往来大都的主要途径。不同于蒙古国时代丘处机、耶律楚材赴西域,所走的阴山北线之路。

1285年乙酉(元至元二十二年)

二十二年,敕建焚毁诸路伪道藏经之碑。翰林院臣唐方、杨文郁、王构、李谦、阎复、李铸、王磐奉敕撰。十月壬子,集百官于悯忠寺,焚《道藏》伪经杂书。遣使诸路,俾遵行之。命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臣张伯淳撰《至元辩伪录函序》。时江南释教都总统、永福大师杨琏真佳大弘圣化,凡三载,恢复佛寺三十六所。(大正藏《佛祖统记》卷48明万历刻印本补记)

是岁,……集诸路僧四万于西京普恩寺,作资戒会七日夜。①(《元史》卷13《世祖纪十》)

①此次大会,具体时间有疑问。原平市崞阳镇下大林村《慈云和尚创建弥陀院记》碑云:“弥陀院者,临溪弘辩大师所建。师俗姓郭,法名聪,慈云其自号也。……至元二十有三年,与资戒大会于云中。既毕,假道崞阳,暂停锡于下大林里。”

1286年丙戌(元至元二十三年)

【题记】至元廿三年七月■■■,」保定路玉川元﹖广□众僧六人﹖」到此。元﹖记■■■①(日本《云冈金石录·元人墨书》第三十三洞北壁《保定路众僧游记》)②

①阎文儒《论云冈石窟的造像题材与风格》记作:“至元廿三年七月,保定路五川、元广众僧六个到此记”。

②《云冈金石录》记该墨书旁有游记三则:“七元士■■■”;“尧都金台府■■■」太平县董■■■”;“三人」至元廿﹖三年仲夏■■■」记可﹖■”。又记北壁墨书游记四则:a﹒“西■■■■■■来」开口气心干」古寺■■僧■■”。 b﹒“鲁班造就石佛山﹖,」不见僧人□自记。”c﹒“至元岁﹖□■”。 d﹒“大都﹖院■■一行四人到此。」■■■」■■■」■■■」悲■”。

1287年丁亥(元至元二十四年)

春正月……皇子奥鲁赤部曲饥,命大同路给六十日粮。……闰二月……西京等处管课官马合谋自言岁以西京、平阳、太原课程额外羡钱市马驼千输官,而实盗官钱市之。按问有迹,伏诛。①……省太原提刑按察司,分置西京者入太原。……五月……移……太原按察司治西京。……是岁,……西京、北京、隆兴、平滦、南阳、怀孟等路风雹害稼。(《元史》卷14《世祖纪十一》)

①《元史》卷130《不忽木传》:“二十三年,改工部尚书。九月,迁刑部。河东按察使阿合马,以赀财谄媚权贵,贷钱于官,约偿羊马,至则抑取部民所产以输。事觉,遣使按治,皆不伏,及不忽木往,始得其不法百余事。会大同民饥,不忽木以便宜发仓廪赈之。……阿合马竟伏诛。”

【碑额】《祖公」墓荣》

【碑文】维大元国山西京大同县复礼乡窝窝寨居住」故祖父王德兴,于辛酉年九月十二日生,任」子年七月二十四日化,①年五十有二。祖母周」氏,年八十六岁,在堂。故父王全,己丑年十二」月初三日生,②至元二十四年二月初三日化,」享年五十九岁。故母冯氏,庚寅生,癸亥年正」月十七日化,年三十三岁。③故叔父,三十三岁」化。叔父僧普文,在堂。葬主长男王仲仪,次男」仲仁,次男仲祥。长女适刘,次女适冯,次女适李。」至元二十四年岁次丁亥二月二十九日葬主等立。(大同市私人藏碑)④

①辛酉年,即金章宗泰和元年(1201);任(壬)子年,即1252年。

②己丑年,即金哀宗正大六年(1229)。

③庚寅,即金哀宗正大七年(1230);癸亥年,即1263年;三十三岁,当为“三十四岁”。

④该碑碣,圆首,陶质,高51厘米,宽25﹒2厘米,厚2﹒5厘米。边框刻双线纹。碑额、碑文,楷书。下有榫,与龟座相接。据殷宪先生讲,出土于口泉西南七峰山东麓的上下窝寨村。

【题记】南亩□■■」浑源宗﹖峰僧二﹖人」来□。」至元廿四年后﹖二月廿四﹖日。①」□百□□□(日本《云冈金石录·元人墨书》第三十三洞北壁《浑源宗峰僧游记》)②

①“后二月”,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是年闰二月。

②《云冈金石录》记旁有墨书:“不石佛﹖灵﹖州”。又记北壁有一处游记三则,二为蒙文各一行,一作《探马赤哈失二人游记》:“佛住﹖」晨立﹖晨■■■写来」探马赤哈失二人随□子题记。」至六年五月廿九日张徐﹖文。”按:文中“至六年”,考元代年号有三:前至元六年(1269)、后至元六年(1340)、至正六年(1346)。不知何年?

1288年戊子(元至元二十五年)

二十五年正月十九日,江淮释教都总统杨琏真佳集江南教、禅、律三宗诸山,至燕京问法。禅宗举云门公案,上不悦。云梦泽法师说法称旨,命讲僧披红袈裟,右边立者。于是赐斋香殿,授红金襕法衣,锡以佛慧玄辩大师之号。使教冠于禅之上者,自此。(大正藏《佛祖统记》卷48明万历刻印本补记)

二月……改南京路为汴梁路,北京路为武平路,西京路为大同路,东京路为辽阳路,中兴路为宁夏府路。……秋七月……运大同、太原诸仓米至新城,为边地之储。……发大同路粟赈流民。……冬十月……大同民李伯祥、苏永福八人,以谋逆伏诛。①(《元史》卷15《世祖纪十二》)

①《元文类》卷25录刘敏中《丞相顺德忠献王碑》云:至元十三年至二十七年间,“大同民群斗,殴鹰房三人死,近臣以变闻。帝怒,亟遣王治,止坐其首斗者。”盖此事。

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大同路,上。唐为北恒州,又为云州,又改云中郡。辽为西京大同府。金改总管府。元初置警巡院。至元二十五年,改西京为大同路。户四万五千九百四十五,口一十二万八千四百九十六。领司一、县五、州八。州领四县。(《元史》卷58《地理志一》)

1289年己丑(元至元二十六年)

二月……皇孙甘不剌所部军乏食,发大同路榷场粮赈之。……五月……发大同、宣德等路民筑仓于昴兀剌。……尚书省臣言:“括大同、平阳、太原无籍民及人奴为良户,略见成效。益都、济南诸道,亦宜如之。”诏以农时民不可扰,俟秋冬行之。(《元史》卷15《世祖纪十二》)

二十六年夏,平阳、大同、保定等郡大雨雹。(《元史》卷50《五行志一》)

八月……徙……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司治太原,宣慰司治大同。①……闰十月……遣使钩考大同钱谷及区别给粮人户。……是岁,……诏天下梵寺所贮《藏经》,集僧看诵,仍给所费,俾为岁例。(《元史》卷15《世祖纪十二》)

①元初西京、河东,俱属中书省,此时因罢西京,遂合为河东山西道。

1290年庚寅(元至元二十七年)

二十七年春正月……以河东山西道宣慰使阿里火者为尚书右丞,宣慰使如故。(《元史》卷16《世祖纪十三》)

二十七年七月,大同、平阳、太原陨霜杀禾。(《元史》卷50《五行志一》)

八月辛未朔,……禁诸人毋沮平阳、太原、大同宣课。……九月壬寅,河东山西道饥,敕宣慰使阿里火者炒米赈之。……乙巳,禁诸王遣僧建寺扰民。敕河东山西道宣慰使阿里火者发大同钞本二十万锭,籴米赈饥民。……十一月……丁未,大同路蒙古多冒名支粮,置千户、百户十员,以达鲁花赤总之,食粮户以富为贫者,籍家赀之半。……己未,禁山后酿酒。……十二月……大同路民多流移,免其田租二万一千五百八石。(《元史》卷16《世祖纪十三》)

二十七年,和糴西京粮,其价每一十两之上增一两。(《元史》卷96《食货志四》)

刘哈喇八都鲁,河东人,本姓刘氏,家世业医。……二十七年,迁正奉大夫、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奏曰:“臣累战而归,衣裘尽弊。河东,臣故乡也,愿乞锦衣以为荣。”帝以金织文衣赐之。居二年,召还。(《元史》卷169《刘哈喇八都鲁传》)

1291年辛卯(元至元二十八年)①

二十八年春正月……敕大同路发米赈瓮古饥民。……二月辛未,……尚书省言:“大同仰食于官者七万人,岁用米八十万石,遣使覆验,不当给者万三千五百人,乞征还官。”从之。……丙子……遣使同按察司赈大同、太原饥民,口给粮两月或三月。(《元史》卷16《世祖纪十三》)

①是年,解除道教全真派禁令,全真道复苏。

宗亲海都作乱,其民来归者七十余万,散居云、朔间。桑哥议徙之内地就食,绍持不可。桑哥怒曰:“马左丞爱惜汉人,欲令馁死此辈耶?”绍徐曰:“南土地燠,北人居之,虑生疾疫,若恐馁死,曷若计口给羊马之资,俾还本土,则未归者孰不欣慕。言有异同,丞相何以怒为?宜取圣裁。”乃如绍言以闻,帝曰:“马秀才所言是也。”①(《元史》卷173《马绍传》)

①此事,《续通鉴》卷190记于是年七月。按:海都,窝阔台之孙,1266年在岭北举兵叛。

冬十月……遣使发仓,赈大同屯田兵及教化的所部军士之饥者。……十二月……宣政院上天下寺宇四万二千三百一十八区,僧、尼二十一万三千一百四十八人。(《元史》卷16《世祖纪十三》)

二十八年,诏免腹里诸路包银、俸钞。其大都、上都、隆兴、平滦、大同、太原、河间、保定、武平、辽阳十路丝线并除之。(《元史》卷96《食货志四》)

1292年壬辰(元至元二十九年)

伯颜,蒙古八邻部人。……十一年,大举伐宋,……专任伯颜,……二十六年,进金紫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出镇和林。……二十九年秋,宗王明理铁木儿挟海都以叛,诏伯颜讨之,……未几,海都复犯边,伯颜留拒之。廷臣有谮伯颜久居北边,与海都通好,仍保守,无尺寸之获者,诏以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代之,居伯颜于大同,以俟后命。玉昔帖木儿未至三驿,会海都兵复至,伯颜遣人语玉昔帖木儿曰:“公姑止,待我翦此寇而来,未晚也。”伯颜与海都兵交,且战且却,凡七日,诸将以为怯,愤曰:“果惧战,何不授军于大夫。”伯颜曰:“海都悬军涉吾地,邀之则遁,诱其深入,一战可擒也。诸军必欲速战,若失海都,谁任其咎?”诸将曰:“请任之。”即还军击败之,海都果脱去。乃召玉昔帖木儿至军,授以印而行。……三十年冬十二月,驿召至自大同,世祖不豫。明年正月,世祖崩,伯颜总百官以听。(《元史》卷127《伯颜传》)

1293年癸巳(元至元三十年)

二月……甲辰,中书省臣言:……“今岁给饷上都、大都及甘州、西京,经费浩繁,自今赏赐悉宜姑止。”从之。……五月……辛未,敕僧寺之邸店,商贾舍止,其物货依例收税。(《元史》卷17《世祖纪十四》)

1294年甲午(元至元三十一年)

甲午四月,成宗皇帝践祚,遣使召师。师至,庆贺毕,奏曰:“昔成吉思皇帝有国之日,疆土未广,尚不征僧、道税粮。今日四海混同,万邦入贡,岂因微利而弃成规。倘蠲其赋,则身安志专,庶可勤修报国。”上曰:“师与丞相完泽商议。”奏曰:“此谋出于中书省官,自非圣裁,他议何益。”上良久曰:“明日月旦,就大安阁释迦舍利像前修设好事,师宜早至。”翌日,师登内阁,次帝师坐。令必阇赤朗宣敕旨,顾问师曰:“今已免和上税粮,心欢喜否?”师起谢曰:“天下僧人咸沾圣泽。”(《佛祖历代通载》卷22《胆巴帝师》)

1295年乙未(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

春正月……癸亥,诏道家复行《金箓》、《科范》。(《续通鉴》卷191)

闰四月丙午,为皇太后建佛寺于五台山,以前工部尚书涅只为将作院使,领工部事;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使宋德柔为工部尚书,董其役;以大都、保定、真定、平阳、太原、大同、河间、大名、顺德、广平十路,应其所需。①(《元史》卷18《成宗纪一》)

①《元文类》卷15录元贞二年李元礼《谏幸五台疏》:“伏见五台创建寺宇,土木既兴,工匠夫役不下数万人,附近数路州县供亿烦重,男不暇耕,女不暇织,百物踊贵,则民将有不聊生者矣。”

1296年丙申(元元贞二年)

六月……大同、隆兴、顺德、太原雹。(《元史》卷19《成宗纪二》)

孙威,……子拱,……元贞二年,授大同路总管,兼府尹。①大德五年,迁两浙都转运使。(《元史》卷203《方技传》)

①《正德大同府志》卷15录元张起岩《崇文堂记》:“云中,在辽金为陪都,国朝路置总管府,大同实为上路,河东山西道宣慰治所在焉。民物繁辏,号西北都会。学即辽故国子监,宏敞靖深冠他所。大德元年,工部侍郎、浑源孙公拱以便养来为总管,兼府大尹,为创建是堂于大成殿之西北。”

1297年丁酉(元元贞三年、大德元年⒉)

十一月壬戌,禁权豪、僧、道及各位下擅据矿炭山场。……徙大同路军储所于红城。(《元史》卷19《成宗纪二》)

【碑文】《王青墓记》:」大同府录事司赞德坊居住□……□」祖父实平阳府汾西县□……□父因兵革而」至西京。自幼亡其父,□……□后改王成为妻,随」与继父王成同□……□庄附籍,签充军」户,世为农商,同母兄第四人。寿年六十五岁,」于元贞二年八月十九日亡化。妻高氏、卫氏;长男」仲璧,次男仲信,次男仲诚,幼男金刚奴;孙男典驴,次」孙帖疙疸,次孙伴哥,次孙迴光奴,孙女妙哥。」大德元年八月末旬吉日,男王仲璧志。①(《王青墓志》,见《山西省大同市元代冯道真、王青墓清理简报》,载1962年第10期《文物》)

①王青墓,砖墓木棺,位于大同城北十里的白马城村一带,1957年发现发掘。墓碑,龟座承碣,全高66﹒2厘米,碑高60厘米,宽27厘米,厚2厘米。

朵罗台,唐兀氏。…朵罗台之弟阔阔出,亦业弓,…俄擢为大同路广胜库达鲁花赤。广胜者,贮兵器之所。时总管唐兀海牙以库作公署,置甲仗于虚廪中,多被虫鼠之害,阔阔出言于帝,复之,且责其偿兵器之既坏者。使者薛绰不花、纳速鲁丁以檄取鹰房军衣甲弓矢若干,阔阔出责其入文书,领去。时宪副速鲁蛮令毋入文书,且命有司封钥其库,将点视之,阔阔出不从。事闻,帝命答速鲁蛮,罢之。大德元年,升大同路武州达鲁花赤,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元史》卷134《朵罗台传附弟阔阔出传》)


1299年己亥(元大德三年)

大德三年八月,大同雨雹。(《乾隆大同府志》卷25《祥异》)

五月壬午,罢江南诸路释教总统所。(《元史》卷20《成宗纪三》)

1301年辛丑(元大德五年)

【题记】烟岭村僧四人行到。①」大德伍年二月二十四日行可﹖(日本《云冈金石录·元人墨书》第三十三洞北壁《烟岭村僧四人游记》)②

①烟岭村,在今大同城西南42里的口泉沟内。

②《云冈金石录》记旁边有游记三则:“鲁班造就就。」应州在城主人王大。”“古寺」■■僧”。“山中有古寺。”又记北壁有《大同府曹生游记》:“□东路大同府曹生记﹖」自誓﹖。」大德□年六人”。按:□东路,当为“河东路”。

1302年壬寅(元大德六年)

六年春正月……诏:“自今僧官、僧人犯罪,御史台与内外宣政院同鞫。宣政院官徇情不公者,听御史台治之。” ……六月……大同路、宁海州亦饥,以粮一万六千石赈之。(《元史》卷20《成宗纪三》)

六年八月,大同、太原霜杀禾。(《元史》卷50《五行志一》)

冬十月……置大同路黄花岭屯田。罢军储所,立屯储军民总管万户府,设官六员,仍以军储所宣慰使法忽鲁丁掌之。①(《元史》卷20《成宗纪三》)

①《元史》卷58《地理志一》:“大德四年,于西京黄华岭立屯田。六年,立万户府,所属山阴、雁门、马邑、鄯阳、洪济、金城、宁武凡七屯。”

【塔题】《特赐第十三代佛惠净□」普安西溪志公长老灵eq \o\ac(□,塔)塔》①

【塔铭】大同路在城大龙宫住﹖寺□□……」尝言:师……」□□□师……」妻事。师性﹖□□□□……」一年有□□□□□北□非﹖俗真﹖□……」师□□却□本乡,于大普恩寺□讲……」□经过□随参学,二年后,至云京龙宫寺……」至元□三﹖年二月十五日云居圆寂□……」十四年□拙﹖庵﹖住持龙宫寺□□……」□龙泉寺□□开堂有□□□……」□□□□特﹖□建三门,重修□□□……」畜﹖三十余□置□人口未交﹖盈仓。其……」大同路达鲁花赤总管府出□□□□……」又置典库一眼。师劳倦不胜﹖住持□□……」□内有功德主、平章相公唐□□……」请师复住龙宫。至大德六年□□□……」一藏。更﹖置典库一眼两□库内□……」如泉弗竭又别﹖□□……」……」②无公□□□随缘……」师名□□……」圆祐,师孙惠□、惠□……小师圆鉴立石。……。

①此八棱石幢,黄砂岩,下部风化,上部文字隐约。现存大同市博物馆,据说是1983年从南门城墙挖出。

②这里两个半棱面剥落,字迹全无。

1303年癸卯(元大德七年)

二月……丙子,……命西京也速迭而军及大都所起军,皆以四月至上都,五月赴北。……己卯,……太原、大同、平滦路饥,并减直粜粮以赈之。……闰五月……辛巳,诏僧人与民均当差役。……六月……庚子,西京道宣慰使法忽鲁丁以瑟瑟二千五百余斤鬻于官,①为钞一万一千九百余锭。有旨除御榻所用外,余未用者,宜悉还之。……秋七月……中[书]省臣言:“大同税课,比奉旨赐乳母杨氏,其家掊敛过数,扰民为甚。”敕赐钞五百锭,其税课依例输官。……九月……丙子,罢僧官有妻者。……十一月……丁巳,诏大同、净州、隆兴等路运粮五万石入和林。(《元史》卷21《成宗纪四》)

①《元史》卷176《曹伯启传》:“大同宣慰使法忽鲁丁,扑运岭北粮,岁数万石,肆为欺罔,累赃钜万,朝廷遣使督征,前后受赂,皆反为之游言,最后伯启往,其人已死,喻其子弟曰:‘负官钱,虽死必征,与其纳赂于人,曷若偿之于官。第条汝父所赂之数,官为征之。’诸受赂者皆惧,而潜归赂于其子,为钞五百余万缗。”按此知,大同乃运粮和林的重要中转站。

七年,拜监察御史。……七月,迁中书左司都事,扈从上京。西京贾人有以运粮供饷北边而得官者,盗用至数十万石,以利啖主者,匿不发,俨按征之以输边。(《元史》卷175《敬俨传》)

《重刻禅源诠序》:《禅源诠》者,唐圭峯禅师之所作也。①……唐大中时,裴相国休为之叙,复手书是图,付金州延昌寺。后传唯劲师,再传玄契师,而图行闽、湘、吴、越间。国朝至元十二年,世祖御广寒殿,愿问禅教要义,帝师及诸耆德以《禅源诠》对。上意悦,命板行于世。后二十有九年,为大德癸卯,嗣法雪堂仁禅师,奉旨之五台,回途过大同,得金时潜庵觉公禅师所书图,益加考订、锦粹,以传诸远。……文原与师为方外交,乃随喜赞叹,为之次序其说,书诸编首。是岁闰月朔,应奉翰林文字、将仕佐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巴西邓文原书。(《禅源诸诠集都序》)

①唐圭峯禅师,即“唐圭峯山沙門宗密”。

《重刻禅源诠序》:雪堂禅师,①智识雄迈,行解圆通,喜修为,乐施与。一日,谓余曰:‘愚甞患世之学佛者,不究如来设教之因,妄执空有,竞分大小,曰顿曰渐曰禅曰律。訾訾纷纷千数百年,如护父足,使具受病。虽遇一二同志有以启之,恨不能家喻而户晓也。幸得圭峯所述《禅源诠》,其文博雅,其旨切当,悉叙前所患者,道其所以然;且作图示心,一真实谛,含三大义,无明缘染,诸相妄起。依修断法,获证入理,提纲举要,如指诸掌。昔至元十二年春正月,世祖皇帝万机之暇,御琼华岛,延请帝师,太保文贞刘公亦在焉。乃召在京耆宿,问诸禅教乖互之义。先师西庵赟公等八人,因以圭峯《禅源诠》文为对,允惬宸衷。当时,先师嘱其弟双泉泰公为之记,仍命雪堂镂板流行。愚以参问诸方,未暇及此。向于云中普恩、兴国二寺,各获一本。后在京万寿方丈,复得辽朝崇天皇太后清宁八年印造、颁行天下定本。与文士较正,拟欲刻梓,以传永久。请叙一言,庸伸先师遗志。’余闻之,……翰林待制、朝列大夫、同修国史贾汝舟序。(《禅源诸诠集都序》)

①雪堂禅师,时任佛教总统。

1304年甲辰(元大德八年)

八年春正月……大同、……等路被灾人户,免二年。……五月……隆兴之天城、怀安,大同之白登大风雨雹伤稼,人有死者。……八月,……大同之怀仁雨雹陨霜杀禾,杭州火,发粟赈之。……十一月……丁卯,复免僧人租。……壬申,诏:“凡僧奸盗杀人者,听有司专决。”(《元史》卷21《成宗纪四》)

1305年乙巳(元大德九年)

二月……甲午,免天下道士赋税。……夏四月……乙酉,大同路地震,有声如雷,坏官民庐舍五千余间,压死二千余人。怀仁县地裂二所,涌水尽黑,漂出松柏朽木,①遣使以钞四千锭、米二万五千余石赈之,是年租赋税课徭役一切除免。(《元史》卷21《成宗纪四》)

①《元史》卷50《五行志一》:“九年四月(己)[乙]酉,大同路地震,有声如雷,坏庐舍五千八百,压死者一千四百余人。怀仁县地震,二所涌水尽黑,其一广十八步,深十五丈,其一广六十六步,深一丈。五月癸亥,以地震,改平阳路为晋宁,太原路为冀宁。十一月壬子,大同地震。”卷197《孝友传》:“贾进,大同人。大德九年,地震,民居多伤,且乏食,进给酒药炭米济之。每岁冬,制木绵裘数百袭衣寒者。买地为义阡,使无墓者葬之。”据我国现代地震学家推测,此次地震为6﹒5级。

九年六月,晋宁、冀宁、宣德、隆兴、大同等郡大雨雹,害稼。(《元史》卷50《五行志一》)

秋七月乙巳朔,禁晋宁、冀宁、大同酿酒。……十一月……给四川征戍军士其家居大同为地震压死者户钞五锭。(《元史》卷21《成宗纪四》)

1306年丙午(元大德十年)

十年春正月……戊午,罢江南白云宗都僧录司,汰其民归州县,僧归各寺,田悉输租。……丁卯,……弛大同路酒禁。……二月……是月,大同路暴风大雪,坏民庐舍,明日雨沙阴霾,马牛多毙,人亦有死者。(《元史》卷21《成宗纪四》)

1308年戊申(元武宗海山至大元年)

二月……甲寅,和林贫民北来者众,以钞十万锭济之,仍于大同、隆兴等处籴粮以赈,就令屯田。……五月……禁白莲社,毁其祠宇,以其人还隶民籍。①……甲申,立大同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②以丞相赤因铁木儿为使,摘通惠河漕卒九百余人隶之,漕事如故。……七月……禁鹰坊于大同、隆兴等处纵猎扰民。……八月……己酉,大同陨霜杀禾。……十二月……中都立开宁县,降隆兴为源州,升蔚州为蔚昌府。省河东宣慰司,以大同路隶中都留守司,冀宁、晋宁二路隶中书省。(《元史》卷22《武宗纪一》)

①白莲社,即白莲教,佛教净土宗的一个支派。崇奉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宣扬“弥陀出世”,号召世人“同生净土”。白莲教教义浅显,修行便利,南宋后期得到广泛传播,入元后大盛。元武宗禁教,元仁宗即位恢复。元末农民大起义,往往因此爆发。明代禁止。

②《元史》卷86《百官志二》:“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秩正三品。至元二十九年,始立屯田府。大德十一年,增军数,立为大同等处指挥使司。至大四年,属徽政院。延祐元年,改中都威卫使司,仍隶徽政院,寻复改属枢密院。至治元年,改为忠翊侍卫。后定置都指挥使三员,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员,从三品;佥事二员,正四品;经历二员,从七品;知事二员,照磨一员,俱从八品;令史七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一人。镇抚二员。”卷100《兵志三》:“忠翊侍卫屯田: 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十一月,命各万户府,摘大同、隆兴、太原、平阳等处军人四千名,于燕只哥赤斤地面及红城周回,置立屯田,开耕荒田二千顷,仍命西京宣慰司领其事,后改立大同等处屯储万户府以领之。成宗大德十一年,改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仍领屯田。武宗至大四年,以黄华(领)[岭]新附屯田军一千人,并归本卫,别立屯署。是年,改大同侍卫为中都威卫,属之徽政院,分屯军二千置弩军翼,止以二千人分置左右手屯田千户所,黄华(领)[岭]新附军屯如故。仁宗延佑二年,迁红城屯军于古北口、太平庄屯种。五年,复签中都威卫军八百人,于左都威卫所辖地内,别立屯署。七年十二月,罢左都威卫及太平庄、白草营等处屯田,复于红城周回立屯,仍属中都威卫。英宗至治元年,始改为忠翊侍卫,屯田如故,为田二千顷。后移置屯所,不知其数。”“大同等处屯储总管屯田: 成宗大德四年,以西京黄华岭等处田土颇广,发军民九千余人,立屯开耕。六年,始设屯储军民总管万户府。十一年,放罢汉军还红城屯所,止存民夫在屯。仁宗时,改万户府为总管府,为户军四千二十,民五千九百四十五,为田五千顷。”

1309年己酉(元至大二年)

六月……皇太子言:“宣政院先奉旨,殴西番僧者截其手,詈之者断其舌,此法昔所未闻,有乖国典,且于僧无益。僧俗相犯,已有明宪,乞更其令。”……并从之。乙亥,中书省臣言:“河南、江浙省言,宣政院奏免僧、道、也里可温、答失蛮租税。臣等议,田有租,商有税,乃祖宗成法,今宣政院一体奏免,非制。”有旨,依旧制征之。……九月……三宝奴言:“冀宁、大同、保定、真定以五台建寺,所须皆直取于民,宜免今年租税。”从之。(《元史》卷23《武宗纪二》)

1310年庚戌(元至大三年)

九月……监察御史张养浩上时政书,其略曰:“……五曰土木太盛。……今创城中都,崇建南寺,外则有五台增修之扰,①内则有养老宫殿营造之劳,括匠调军,旁午州郡,……九曰异端太横。今释、老二氏之徒,畜妻育子,②饮醇啗腴,萃逋逃游惰之民,为暖衣饱食之计。使吾民日羸月瘠,曾不得糠粃以实腹,褴缕以盖体。今日诵《藏经》,明日排好事,今年造某殿,明岁构某宫,凡天下人迹所到,精蓝胜观,栋宇相望。使吾民穴居露处,曾不得茎芽撮土以覆顶托足。昔世祖尝欲沙汰天下僧道有室者,籍而民之,后夺于众多之口,寻复中止。臣尝略会国家经费,三分为率,僧居二焉。……”养浩言切直,当国者不能容。(《续通鉴》卷197)

①按:元代五台山佛寺建设接连不断,可谓登峰造极,大同从役者众。

②《日知录之余》卷3《僧尼之滥》:“元时,妇女一切受戒。自妃子以下至大臣妻室,时时延帝师堂上戒,师于帐中(受)[授]戒,诵经作法。凡受戒时,其夫自外归,闻娘子受戒,则至房不入。妃主之寡者,间数日,则亲自赴堂受戒,恣其淫污,名曰大布施,又曰以身布施。其风流行中原。河北僧皆有妻,公然居佛殿两庑。赴斋,称师娘。病则于佛前首谢,许披袈裟三日。殆与常人无异,特无发耳。”

1311年辛亥(元至大四年)

二月……辛亥,……禁宣政院违制度僧。……丁卯,命西番僧非奉玺书驿券及无西蕃宣慰司文牒者,勿辄至京师,仍戒黄河津吏验问禁止。①罢总统所及各处僧录、僧正、都纲司,凡僧人诉讼,悉归有司。……三月……辛卯,禁民间制金箔、销金、织金。……冬十月……丁丑,禁诸僧寺毋得冒侵民田。辛巳,罢宣政院理问僧人词讼。(《元史》卷24《仁宗纪一》)

①元代西僧跋扈,汉僧为之折腰。《佛祖历代通载》卷22《五台山大普宁寺弘教大师了性》:“时国家尊宠西僧,其徒甚盛,出入骑从,拟迹王公。其人赤毳峨冠,岸然自居。诸名德辈,莫不为之致礼。或磬折而前,抠衣接足,丐其按顶,谓之摄受。公独长揖而已。”

1312年壬子(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元年)

皇庆元年春正月……癸卯,敕诸僧犯奸盗、诈伪、斗讼,仍令有司专治之。(《元史》卷24《仁宗纪一》)

1313年癸丑(皇庆二年)

二月……各寺修佛事日用羊九千四百四十,敕遵旧制,易以蔬食。……三月……以晋宁、大同、大宁、四川、巩昌、甘肃饥,禁酒。(《元史》卷24《仁宗纪一》)

八月,大同怀仁县雨雹。(《元史》卷50《五行志一》)

单鹄《重修雷公庙碑记》:①

大同之西郊外十里许,有山曰雷公,有庙亦曰雷公,或以为山以神名,或以为庙以山名。岁有水旱疾疫,有司暨邦人祷之辄应,故祠之日愈加谨,或葺或新。沿之,罔别自何代。金李钦止尝作记,镌于壁,亦卒无考也。或额于庙曰“润济侯”者,亦莫可别封于何时也。即其像而考之,殆侯王服也。究庙之与封,有不可悉者,为民捍大患、御大灾,山之有神,足凭乎是。皇庆改元,大同厢之南贾人雷时举、赵翥,感庙之湫溢弗称神居,惟恐人之失虔也,遂醵财命工,毁者易之,败者葺之,而庙貌一新,而观瞻是肃。皇庆二年中秋日记。(《乾隆大同府志》卷27《艺文》)

①单鹄,生平不详,《元史》卷30《泰定帝纪二》载泰定四年(1327)八月,“奉元路治中单鹄言,令民采捕珍禽异兽不便,请罢之。”

八月,大同怀仁县雨雹。(《元史》卷50《五行志一》)

1314年甲寅(元延祐元年)

延祐元年六月,白登县雨雹损稼,伤人畜。(《乾隆大同府志》卷25《祥异》)①

①是年,诏于海云住过的大同龙宫、华严等寺树立塔碑。

1315年乙卯(元延祐二年)

二年五月,大同、宣德等郡雷雹害稼。(《元史》卷50《五行志一》)

1316年丙辰(元延祐三年)

三月……壬申,鹰坊孛罗等扰民于大同,敕拘还所奉玺书。(《元史》卷25《仁宗纪二》)

【题记】汴梁路汝宁府」光州□□关住坐□□」任宣一行□□人到□。」延祐□年□月」我有□□」人□□行山」有■■■」一身■■■(日本《云冈金石录·元人墨书》第四洞南壁《一行□□游记》)①

①姑赘此游记于是年。另,第33窟北壁,《云冈金石录》尚录有时间不明题记三处:《友太题记》:“与」得」■」■」■」神」传」仁」人」友」太」得」若」人」觉」人”。《大土仁君题记》:“故﹖大土仁君伺得」昨日留﹖游,至西山观望。」湜﹖左﹖右八﹖天下□□□■年」至﹖大正德兴□”。《方寸题记等》:a﹒“■■细露■■雨■」■■头■■」■■山水■■」来方寸何﹖大淮写﹖」■香理日不落弓﹖」水」去”。 b﹒“至圣三像”。

1318年戊午(元延祐五年)

六月……以宣政院副使张思明为西京宣慰使。岭北戍士多贫者,岁凶相挺为变。思明威惠并行,边境乃安,因条上和林运粮不便十二事。帝劳以端砚、上尊。(《续通鉴》卷199)①

①时朝廷礼佛之费巨大,名目繁多,纵僧害政。《元史》卷202《释老传》曰:“自至元三十年间,醮祠佛事之目,仅百有二。大德七年,再立功德司,遂增至五百有余。僧徒贪利无已,营结近侍,欺昧奏请,布施莽斋,所需非一,岁费千万,较之大德,不知几倍。……若夫天下寺院之领于内外宣政院,曰禅,曰教,曰律,则固各守其业,惟所谓白云宗、白莲宗者,亦或颇通奸利云。”

九月……大同路金城县大雨雹。……十月……辛卯,禁大同、冀宁、晋宁等路酿酒。(《元史》卷26《仁宗纪三》)

1319年己未(元延祐六年)

三月……免大都、上都、兴和、大同今岁租税。……六月……庚戌,大同县雨雹,大如鸡卵。……八月甲申,以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张思明为中书参知政事。(《元史》卷26《仁宗纪三》)

1320年庚申(元延祐七年)

二月……赈大同、丰州诸驿饥。……以辽阳、大同、上都、甘肃官牧羊马牛驼给朔方民户,仍给旷地屯种。……五月……大同云内、丰、胜诸郡县饥,发粟万三千石贷之。……六月……辛酉,诏免僧人杂役。……秋七月……癸未,括马于大同、兴和、冀宁三路,以颁卫士。……十一月……丁酉,诏各郡建帝师八思巴殿,其制视孔子庙有加。……是岁,……大同雨雹,大者如鸡卵。①(《元史》卷27《英宗纪一》)

①《元史》卷50《五行志一》:“七年八月,大同路雷风雨雹。”

1321年辛酉(元英宗硕德八剌至治元年)

三月……己丑,大同路麒麟生。……六月……大同路雨雹。①……秋七月……大同等路雨雹。(《元史》卷27《英宗纪一》)

①《元史》卷50《五行志一》:“至治元年三月,大同路大风,走沙土,壅没麦田一百余顷。”“至治元年六月,大同路旱。”

1322年壬戌(元至治二年)

十二月……大同、……风。(《元史》卷28《英宗纪二》)

1323年癸亥(元至治三年)

三月……辛亥,以圆明、王道明之乱,禁僧、道度牒、符录。……五月……大同路雁门屯田旱,损麦。……秋七月……冀宁、兴和、大同三路属县陨霜。①(《元史》卷28《英宗纪二》)

①《元史》卷50《五行志一》:“七月,冀宁阳曲县、大同路大同县、兴和路威宁县陨霜。”

1324年甲子(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尔泰定元年)

春正月……己酉,命诸王远徙者悉还其部。召亲王图卜特穆尔于琼州,阿穆尔克于大同。①(《续通鉴》卷202)

①图卜特穆尔,旧作“图帖睦尔”;阿穆尔克,旧作“阿木哥”。

三月……罢大同路黄华岭及崇庆屯田。……六月……癸亥,作礼拜寺于上都及大同路,给钞四万锭。(《元史》卷29《泰定帝纪一》)

泰定元年六月,车驾在上都。先是,帝以灾异,诏百官集议,……其议曰:“……世祖之制,凡有田者悉役之,民典卖田,随收入户。铁木迭儿为相,纳江南诸寺贿赂,奏令僧人买民田者,毋役之以里正主首之属,逮今流毒细民。臣等议:惟累朝所赐僧寺田及亡宋旧业,如旧制勿征;其僧道典买民田及民间所施产业,宜悉役之,著为令。僧道出家,屏绝妻孥,盖欲超出世表,是以国家优视,无所徭役,且处之官寺;宜清净绝俗为心,诵经祝寿。比年僧道往往畜妻子,无异常人,如蔡道泰、班讲主之徒,伤人逞欲、坏教干刑者,何可胜数!俾奉祠典,岂不亵天渎神!臣等议:僧道之畜妻子者,宜罪以旧制,罢遣为民。……”帝不从。(《元史》卷175《张珪传》)

泰定元年秋,大同路城东新修石桥成,河东连率图绵公题曰“兴云之桥”。(《正德大同府志》卷12录元虞集《兴云桥记》)

八月……辛未,绘帝师八思巴像十一,颁各行省,俾塑祀之。十一月……己酉,诏免也里可温、答失蛮差役。(《元史》卷29《泰定帝纪一》)

1325年乙丑(元泰定二年)

二年春正月……闰月……庚申,修野狐岭、色泽、桑乾岭道。……二月……丙戌,颁《道经》于天下名山宫观。(《元史》卷29《泰定帝纪一》)

1326年丙寅(元泰定三年)

五月……以西僧驰驿扰民,禁之。……六月……大同属县大水。①……七月……乙丑,发兵修野狐、色泽、桑乾三岭道。……大同浑源河溢。(《元史》卷30《泰定帝纪二》)

①《元史》卷50《五行志一》:“大同县大水。”

1327年丁丑(元泰定四年)

九月丙申朔,……禁僧道买民田,违者坐罪,没其直。(《元史》卷30《泰定帝纪二》)

1328年戊辰(元致和元年⒉,幼主阿速吉八天顺元年⒐,文宗图帖睦尔天历元年⒐)

致和元年春正月……禁僧、道匿商税。(《元史》卷30《泰定帝纪二》)

致和元年……五月,河南、东平、大同等郡饥。(《元史》卷50《五行志一》)

冬十月……敕:“天下僧道有妻者,皆令为民。”①(《续通鉴》卷204)

①此诏并未有效执行。《元史》卷38《顺帝纪一》载:后至元元年(1335),“凡有妻室之僧,令还俗为民,既而复听为僧。”

1329年己巳(元天历二年)

天历二年春正月……大同路言,去年旱且遭兵,民多流殍,命以本路及东胜州粮万三千石,减时直十之三赈粜之。……二月……永平、大同二路,……皆告饥。永平赈粮五万石,大同赈粜粮万三千石,……十二月……诏僧尼徭役一切无有所与。……诏:“诸僧寺田,自金、宋所有及累朝赐予者,悉除其租。其有当输租者,仍免其役。僧还俗者,听复为僧。”(《元史》卷33《文宗纪二》)①

①《元史》卷94《食货志二》:“逮至天历之际,天下总入之数,视至元七年所定之额,盖不啻百倍云。商税额数:……大同路,八千四百三十八锭一十九两一钱。”

【塔题】《佛日圆明海云祐」圣国师舍利宝塔》①

【塔铭】《佛日圆明海云祐圣国师舍利宝塔记》:」师法讳印简,乃西岚宁远人也。俗姓宋氏,于泰和壬戌十」二月望诞生。人品恢伟,童幼神悟,发语不群,慧辩骇众。八」岁,礼中观老人沼公为师。一日,老人将示寂,遂问其师□:」“某甲当依何人了此大事?”观嘱曰:“贺八十去。”师后果入燕,」至大庆寿寺。忽省前谶“贺八十”,即庆寿也。于是往谒中和」老人璋公。一日,谓曰:“吾有正法眼,藏蜜付于汝耳。”掩耳而出,」时当十九。二十开堂,凡七坐道场,四主庆寿,再居永庆。」斋僧百万,阅《藏经》十厝;自披两藏,劝缘印造五藏。七主□」会,四游台渊山;累奉」宸章,令旨仅百道。师惟以方便,接物仁慈,修心孝闻﹖。□」至于丙辰年八月□,□赴护兰那延请,入云中,居华严」西堂。至□□□□□□□□□手书偈,寄海云寺并寂庵」英禅师曰:②“旧来诸事付憨痴,不似秋来更丧痴;堪笑岭云闲」不彻,临崖撒手脱毛皮。皮毛还付寂庵子,莫谓当人堕生死;」了知谁是我知音,独有寂庵知己死。”③死前,□识尽□□□」丁巳闰四月初三日早,④召画工王忠信,令于华严方丈□,」遍画海水行云之状,从门飞出。约当日令就,士以工□□」不能成。师云:“今日不就,则不济也。”皆不能测。至晚,师□□」僧数人,经行廊庑,与诸知事话别,语笑归方丈。久乃呼□」者云:“是何时节?”侍者云:“将曙矣。”师曰:“汝等少喧,吾欲偃息。”」⑤侍僧急呼主事人至,师吉祥,泊然而逝。时四月初四日也,」寿五十有六。越三日,道俗幾十万人,送师出城西南阇维,」获舍利罔知其数,分为八处建塔:庆寿一,西京华严、龙宫」二,镇阳临济、万岁二,⑥平州之昭圣一,兴安之永庆一,昌平」之桃林一,皆供养。此其一也。凡得师法乳者一十三人,落」发弟子千有余人;受戒俗徒、王公贵人,不暇百数;善友信」士,以千万计。师余行状,备在《杂毒海录》,兹不复繁铭,姑以」略记其大要云尔。省院选试写金字《藏经》李士衡敬书,云中贾信卿」镌。天历二年岁次己巳九月上朔日,大龙宫寺住持、第十五代传法嗣祖沙门龙云、智俊立□。」本寺持事首座文□,提点智昌,监寺圆□,维那义坚、圆政,宫门圆实,典座道恩,副寺智□、惠□,」直岁智□,库主义□,钱帛福□,外库惠金,殿主戒就,知客惠恩,监修□□。(《山西碑碣》)

①海云,宁远(今山西五寨)人,是金元之际北方最负盛名的高僧。元世祖忽必烈早年奉以为师,蒙哥汗任命为僧统。明明河《补续高僧传》、明《清凉山志》分别立传;陈垣先生《谈北京双塔寺海云碑》一文,有所考述。此《海云舍利塔》(简称),塔顶、塔座不存,仅剩八棱石幢一玫,黄砂岩,文字漫漶不清。据说明代原立于大同南关(疑即龙宫寺故址),1983年拆南城门挖出,遂移至善化寺。这里在《山西碑碣》收录碑文基础上,参校各书,继续辨识,有所更正。

②、③部分文字,据《清凉山志》卷3《佛日圆明传》补校。

④“丁巳闰”,据各书补。即1257年。

⑤前六字,据明明河《补续高僧传》卷12《海云大士传》补。

⑥临济宗,禅宗五家之一,因开创者义玄在镇州(今河北正定)临济禅院传法而得名。镇阳,在镇州。

1330年庚午(元天庆三年、至顺元年⒌)

二月……僧、道输己粟者,加以师号。秋七月……开元、大同、……自夏至于是月不雨。……大同李文实妻齐氏、……以夫死自缢殉葬,并旌其门。……闰七月……大同、晋宁诸路属县陨霜杀稼。……中书省臣言:“内外佛寺三百六十七所,用金、银、钞、币不赀,今国用不充,宜从裁省。”命省人及宣政院臣裁减。……八月……有言蔚州广灵县地产银者,诏中书、太禧院遣人莅其事,岁所得银归大承天护圣寺。(《元史》卷34《文宗纪三》)

1331年辛未(元至顺二年)

二月……戊申,立广教总管府,以掌僧尼之政,凡十六所:曰京畿山后道,曰河东山右道,曰辽东山北道,……曰云南诸路。秩正三品,府设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府事、判官各一员,宣政院选流内官拟注以闻,总管则僧为之。……三月……大同路累岁水旱,民大饥。……夏四月……御史台臣言:“平章政事曹立,累任江浙,今虽闲废,犹与富民交纳,宜遣还其本籍大同路,……”……晋宁、冀宁、大同、河间诸路属县,皆以旱不能种告饥。(《元史》卷35《文宗纪四》)

1334年甲戌(元惠宗妥懽帖睦尔元统二年)

是岁,禁私创寺观庵院。僧道入钱五十贯,给度牒,①方听出家。(《元史》卷38《顺帝纪一》)

①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28:“元时僧度牒,以羊皮为之。”

1337年丁丑(元至元三年)

诸僧寺私芘猾民,有所谓道人、道民、行童者,类皆渎伦常,隐徭役,使民力日耗。(《续通鉴》卷207)

1339年己卯(元至元五年)

五年春正月癸亥,禁滥予僧人名爵。(《元史》卷40《顺帝纪三》)

1342年壬午(元至正二年)

二年春正月……是月,大同饥,人相食,运京师粮赈之。①(《元史》卷40《顺帝纪三》)

①《元史》卷51《五行志二》:“至正二年,彰德、大同二郡及冀宁平晋、榆次、徐沟县,汾州孝义县,忻州皆大旱,自春至秋不雨,人有相食者。”

【塔题】《西溪祥公」和尚灵塔》①

【塔铭】小师:……宝﹖用、宝珍」……宝泉」……」……□印阜、印偮、印妙﹖……」元﹖至﹖正二﹖年四月二十九日。」右□□□刘彦﹖□刊。」……②」东堂大圣□寺第三」十代,南堂□永宁寺」第十四代,□州大宝宫寺嗣法□主福瑞。

①此石幢,黄砂岩,六棱,仿钟形。半侧风化、破损,半侧三间长方框内文字可辨。现存大同市善化寺内,20世纪70年代劈为上下两半,筑为南墙西侧基础,2002年掘出。

②这里,三间长方框内文字全无。

1345年乙酉(元至正五年)

至正五年,除佥河南廉访司事,行部西京,以法绳赵王府官属之贪暴者,王三遣使请,不为动。(《元史》卷186《归旸传》)

1353年癸巳(元至正十三年)

十二月……是月,大同路疫,死者太半。……是岁,自六月不雨至于八月。(《元史》卷43《顺帝纪六》)

1355年乙未(元至正十五年)

十五年春正月……丙戌,大同路饥,出粮一万石减价粜之。(《元史》卷44《顺帝纪七》)

1356年丙申(元至正十六年)

十六年,大同路秦城乡嘉禾生,一茎二穗、五穗,有九穗者,有异茎而同穗者。(《元史》卷51《五行志二》)

1358年戊戌(元至正十八年)

三月……辛丑,大同路夜黑气蔽西方,有声如雷;少顷,东北方有云如火,交射中天,遍地俱见火,空中有兵戈之声。……辛酉,大同诸县陷,察罕帖木儿遣关保等往击之。是时贼分二道犯晋、冀,一出沁州,一侵绛州。……九月……关先生攻保定路,不克,遂陷完州,掠大同、兴和塞外诸郡。……丙午,贼兵攻大同路。……冬十月……壬辰,大同路陷,达鲁花赤完者帖木儿弃城遁。①(《元史》卷45《顺帝纪八》)

①《元史》卷141《察罕帖木儿传》:“十八年,山东贼分道犯京畿。朝廷征四方兵入卫。诏察罕帖木儿以兵屯涿州。察罕帖木儿即留兵戍清湫、义谷,屯潼关,塞南山口,以备他盗。而自将锐卒往赴召,而曹、濮贼方分道逾太行,焚上党,掠晋、冀,陷云中、雁门、代郡,烽火数千里,复大掠南且还。察罕帖木儿先遣兵伏南山阻隘,而自勒重兵屯闻喜、绛阳。贼果走南山,纵伏兵横击之,贼皆弃辎重走山谷,其得南还者无几。”

1359年己亥(元至正十九年)

二月……是月,诏孛罗帖木儿移兵镇大同,以为京师捍蔽。置大都督兵农司,仍置分司十道,专督屯种,以孛罗帖木儿领之。所在侵夺民田,不胜其扰。……八月,……大同路蝗。(《元史》卷45《顺帝纪八》)

1360年庚子(元至正二十年)

八月戊子,命孛罗帖木儿守石岭关以北,察罕帖木儿守石岭关以南。①(《元史》卷45《顺帝纪八》)

①《元史》卷141《察罕帖木儿传》:“先是,山西、晋、冀之地皆察罕帖木儿所平定。而答失八都鲁之子曰孛罗帖木儿,以兵驻大同,因欲并据晋、冀,遂至兵争,天子屡下诏和解之,终不听。”

1361年辛丑(元至正二十一年)

八月……乙酉,大同路北方,夜有赤气蔽天,直过天庭,自东而西,移时方散,如是者三。(《元史》卷51《五行志二》)

1362年壬寅(元至正二十二年)

二十二年二月,伪平章左李遣杨荣祖至大同降。三月,孛罗帖木儿遣裨将也速不花等招兵五万,戍大同。(《元史》卷207《逆臣传》)

1363年癸卯(元至正二十三年)

三月……壬戌,大同路夜有赤气亘天,中侵北斗。……是岁,御史大夫老的沙与知枢密院事秃坚帖木儿,得罪于皇太子,皆奔大同,孛罗帖木儿匿之营中。(《元史》卷46《顺帝纪九》)

冬十月……先是,监察御史张冲等上章雪故丞相托克托之冤,①诏复托克托官爵,并给复其家产。召其子哈喇章、三宝努还朝。②……乃授哈喇章中书平章政事,封申国公,分省大同;三宝奴知枢密院事。(《续通鉴》217)

①托克托,旧作“脱脱”。

②哈喇章,旧作“哈剌章”;三宝努,旧作“三宝奴”。

癸卯年腊月二十四日,予从东胜来。①是日,宿于寺之方丈,②受清供。次日,达西(江)[京]。次年二月八日,始录上草本于何尚书思诚东斋。③(曹衍《金碑》文后附熊梦祥自述)④

①东胜,辽、金时治陕西榆林,蒙古废入州,在今内蒙古托克托。

②《维摩诘经》说维摩诘的居处,室方一丈,能广容大众,因称“方丈”。遂指禅寺的长老或住持所居之处。后为一般寺院主持者的称谓。

③思诚,元大都坊名。见宿白《〈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的发现与研究》。

④熊梦祥始录《金碑》于元大都,说明他从云冈带走的是《金碑》的拓片或抄本。那么,有可能当时《金碑》尚存。今读明叶盛《水东日记》,其中提到明初改用旧碑一事,见卷28《旧碑石》:“宣府《庙学记》、《弥陀寺碑》二文,皆出东里杨公。《庙学碑》尤伟,螭刻颇工。盖二石皆古墓旧石,……古诗云‘后人重取书年月’,又云‘知作谁家柱下石’,又云‘留与田家夜捣衣’。观是碑,咏是诗,不自知其感叹之至矣。尝闻阮安督工建太学时,悉取前元进士碑,磨去刻字,置之隙处。今三年一立石,皆此物也。”按:宣化、北京,与大同民风、习俗相近,当不免旧碑新刻之事。今天大同市传世之碑,以金碑为最早;云冈石窟碑碣,以明代嘉靖碑为最先。古碑不存或罕存,自然风化与民间破坏之外,旧碑新刻是一个重要原因。

1364年甲辰(元至正二十四年)

五月……戊辰,扩廓帖木儿奉命讨孛罗帖木儿,屯兵冀宁,其东道以白锁住领兵三万,守御京师,中道以貊高、竹贞领兵四万,西道以关保领军五万,合击之。关保等兵逼大同,孛罗帖木儿留兵守大同,而自率兵与秃坚帖木儿、老的沙复大举向阙。(《元史》卷46《顺帝纪九》)

1365年乙巳(元至正二十五年)

夏四月……乙巳,关保等兵进围大同。……乙卯,关保入大同。(《元史》卷46《顺帝纪九》)

1367年丁未(元至正二十七年)

夏五月……辛巳,大同陨霜杀麦。……九月……己丑,诏也速以中书右丞相分省山东,沙蓝答里以中书左丞相分省大同。①(《元史》卷47《顺帝纪十》)

①《元史》卷141《察罕帖木儿传附子扩廓帖木儿传》:“凡扩廓帖木儿所总诸军,在帐前者白锁住、虎林赤领之,在河南者李克彝领之,在山东者也速领之,在山西者沙蓝答儿领之,在河北者貊高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