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云冈石窟编年史
明代纪事

1368年戊申(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

洪武元年立善世、玄教二院。四年革。(《明史》卷74《职官志三》)

1369年己酉(明洪武二年)

二年春正月……庚申,常遇春取大同。①……秋七月己亥,鄂国公常遇春卒于军,诏李文忠领其众。……八月丙寅,元兵攻大同,李文忠击败之。(《明史》卷2《太祖纪二》)

①《明太祖实录》卷38:“副将军常遇春率师至大同,故元守将竹贞等弃城走。”

大同府,元大同路,属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洪武二年,为府;领州四,县七。①南距布政司六百七十里。大同,倚。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建代王府。②(《明史》卷41《地理志二》)

①大同府辖:大同县,怀仁县;浑源州;应州,山阴县;朔州,马邑县;蔚州,广灵县,广昌县,灵丘县。府县民居稀少,《正德大同府志》卷4记:洪武二十四年(1301),人口139550;正德七年(1512),155381人。

②按:二十五年三月改封豫王桂为代王,八月诏赴大同。明正德《大同府志》卷2:“代王府,在大同府城内东。洪武二十五年,以辽金西京国子监改建。”

1370年庚戌(明洪武三年)

三年春正月癸巳,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副之,分道北征。(《明史》卷2《太祖纪二》)

《石窟寒泉》:    无名氏①

云根小穴秋半泓,青丝百尺悬银罂。入口倾消炎暑气,透骨直将冰雪清。

十年京路厌驰逐,胸次泥尘动盈掬。濯缨何日坐盘陁,临流细咏沧浪曲。(《成化山西通志》卷16《集诗》“云中八景”)

①石窟寒泉,《成化山西通志》列为“云中八景”第二。“云中八景”,最早见于《成化山西通志》,遂为后来的明清大同方志沿用。《成化山西通志》“云中八景”每题的首诗,俱署名曰“无名氏”,洪武前期任大同府学训导的王达善《御桥官柳》,永乐年间任职代王府的邵观《雪山返照》,竟不得首位,可见“云中八景”诗属于“无名氏”首创,且时代恐在明朝之前。姑赘于此年。

1372年壬子(明洪武五年)

七月,徐州、大同蝗。(《明史》卷28《五行志一》)

大同府城,大同前后二卫守。洪武五年,大将军徐达因旧城城南之半增筑。周围十(二)[三]里,高四丈二尺,壕深四丈五尺,明年都指挥周立以砖外包。门四:东曰阳和,南曰永泰,西曰清远,北曰武定,上各建楼。角楼四座,敌台楼五十四座,窝铺九十六座。西半属前卫,东半属后卫。景泰间,巡抚副都御史年富请于府城北别筑北小城,周围六里,高(五)[三]丈八尺。门三:东曰长春,西曰延秋,南曰大(厦)[夏]。天顺间,佥都御史韩雍续于府城东修筑东小城,南修筑南小城,各周围五里,壕深一丈五尺,东、西、南三门。(《成化山西通志》卷3《城池》)

五年,给僧道度牒。①(《明史》卷74《职官志三》)

①《明史》卷77《食货志一》:“僧道给度牒,有田者编册如民科,无田者亦为畸零。”按:畸零,如鳏寡孤独不任役者,附录于里甲民籍。

1373年癸丑(明洪武六年)

洪武六年八月……己丑……大同卫指挥王约率兵夜袭胡人之神仙寨,破之,执其平章定定以归。先是,约遣游骑至石佛寺,①获宣宁县民,问知定定所在,乃以兵袭之,获其省都镇抚闪忽鲁别及民人牛驴孽畜甚众。上闻之,遣人谕约曰:“民人无罪,悉送大同府隶籍,仍以所获牛驴给之。”于是,民悉以定定出处告约,约遂发兵擒之。(《明太祖实录》卷84)

①据此,“石佛寺”之称,至晚元代已有。云冈第六窟院东西门楣,今犹存“石佛寺”、“大佛寺”砖雕题额。

十一月壬子,扩廓帖木儿犯大同,徐达遣将击败之,达仍留镇。(《明史》卷2《太祖纪二》)

1377年丁巳(明洪武十年)

明黄佐《翰林记》云:洪武十年九月,令僧徒皆通《般若心经》、《金刚般若经》、《楞伽经》,命学士宋濂考校之。不通者,令还俗。①(清俞樾《茶香室续钞》卷17)②

①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17《释道》:“江左以降,盛谈老、庄;隋唐以来,多修佛乘。今之谈老、庄者少矣,而为佛乘之言者,亦非其本旨也。何者?佛教之入中国,本缘经典;其后,以经教为土苴,而直指禅宗;又其后,以禅宗为葛藤,而专修净业。故有税冕而勤礼拜,闭室而诵祗陀,若谓调御之位可以立地而成,青莲之会可以应声而至。西来之旨,岂固然哉?”

②清俞樾《茶香室续钞》卷17《善男善女有二解》:“《金刚经六译疏记》云,善男善女有二义:一以人称,是四众人也。一以法喻,以罗汉性刚直,能自善,不能化人,表为善男子;菩萨性柔和慈悲,能自化、化人,种佛善根,绍隆佛种,表为善女子。按此,知观世音菩萨今作女像,亦非无理。”

1381年辛酉(明洪武十四年)

僧道服,洪武十四年定。禅僧,茶褐常服,青绦玉色袈裟;讲僧,玉色常服,绿绦浅红袈裟;教僧,皂常服,黑绦浅红袈裟。僧官如之。惟僧录司官,袈裟,绿文及环皆饰以金。道士,常服青法服,朝衣皆赤,道官亦如之。惟道录司官,法服、朝服,绿文饰金。凡在京道官,红道衣,金襕,木简;在外道官,红道衣,木简,不用金襴。道士,青道服,木简。(《明史》卷67《舆服志三》)

王达善《题石窟寺寒泉》:①在西三十里。


一脉元从石罅来,湛于秋镜绿于苔。羌胡不解煎茶法,下马争分涤酒杯。(《正德大同府志》卷18《寺观》)

①清《乾隆大同府志》卷17《宦迹》:“王达善,江南无锡人。洪武间,任大同府学训导。学问渊博,气度和雅遇诸生恩义兼至,称经、人两师。尝着《梅花百咏》,后累官翰林学士。”明《正德大同府志》卷7又云:著有《天游小稿》传世。是诗,清《雍正朔平府志》卷12题名《寒泉灵境》。按:《山右石刻从编》卷40《太平县重建夫子庙记》云,大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权教谕王达善立石。可见,王氏元末即在山西任教。他到大同府学任教,当在洪武前期。姑赘于此年。


1382年壬戌(明洪武十五年)

十五年始置僧录司、道录司。①僧凡三等:曰禅,曰讲,曰教。道凡二等:曰全真,曰正一。设官不给俸,隶礼部。(《明史》卷74《职官志三》)

①《明史》卷74《职官志三》:“僧录司:左、右善世二人,正六品;左、右阐教二人,从六品;左、右讲经二人,正八品;左、右觉义二人,从八品。道录司:左、右正一二人,正六品;左、右演法二人,从六品;左、右至灵二人,正八品;左、右玄义二人,从八品。……僧、道录司掌天下僧道。在外府州县有僧纲、道纪等司,分掌其事,俱选精通经典、戒行端洁者为之。”按:僧录司,始见于《宋史》、《元史》;明清中央、地方僧官机构相同。

府僧纲司,都纲一人,从九品,①副都纲一人。州僧正司,僧正一人。县僧会司,僧会一人。府道纪司,都纪一人,从九品,副都纪一人。州道正司,道正一人。县道会司,道会一人。俱洪武十五年置,设官不给禄。(《明史》卷75《职官志四》)

①《明史》卷72《职官志一》:“各府卫儒学、税课司,阴阳学、医学、僧纲司、道纪司、各巡检司,俱正从九品,铜印,方一寸九分,厚二分二厘。”


1383年癸亥(明洪武十六年)

洪武[十]六年(十)六月戊戌,并僧、道寺观,禁女子不得为尼。时上以释道二教,近代崇尚太过,徒众日盛,安坐而食,蠹财耗民,莫甚于此。乃令府州县大寺观一所,并其徒而处之,择有戒行者领其事。若请给度牒,必考试精通经典者方许之。又以民家多以女子为尼姑、女冠,自今四十以上者听,未及者不许,著为令。(《日知录之余》卷3《禁僧》)

1384年甲子(明洪武十七年)

十七年闰十月癸亥,礼部尚书赵琩言:“自设置僧道二司,未及三年,天下僧尼已二万九百五十四人,①今来者益多,其实假此以避有司差役。请三年一次出给度牒,且严加考试,庶革其弊。”从之。(《日知录之余》卷3《禁僧》)

①《明史》卷139《李仕鲁传》:“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襕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徙横甚,谗毁大臣。……诸僧怙宠者,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道教亦然。度僧尼道士至逾数万。”

1387年丁卯(明洪武二十年)

《实录》:“洪武二十年八月壬申,诏民年二十以上者,不许落发为僧。年二十已下来请度牒者,俱令于在京诸寺试事三年,考其廉洁无过者,始度为僧。”(《日知录之余》卷3《二十以上不许为僧》)

1391年辛未(明洪武二十四年)

二十四年六月丁巳,命礼部清理释、道二教,敕曰:“佛本中国异教也,自汉明帝夜有金人入梦,其法始自西域而至。当是时,民皆崇敬。其后,有去须发出家者。其所修行,则去色相,绝嗜欲,洁身以为善。道教始于老子,以至汉张道陵,能以异术役召鬼神,御灾捍患,其道益彰。故二教历世久不磨灭者以此。今之学佛者曰禅,曰讲,曰瑜伽;学道者曰正一,曰全真。皆不循本俗,污教败行,为害甚大。自今天下僧道,凡各府州县,寺观虽多,但存其宽大可容众者一所,并而居之,毋杂处于外,与民相混。违者治以重罪,亲故相隐者流,愿还俗者听。其佛经翻译已定者,不许增减词语。道士设斋蘸者,亦不许拜奏青词。为孝子慈孙演诵经典报祖父母者,各遵颁降科仪,毋妄立条章,多索民财。及民有效瑜伽称为善友,假张真人多私造符箓者,皆治重罪。”七月丙戌朔,诏天下僧道,有创立庵堂子寺观,非旧额者,悉毁之。(《日知录之余》卷3《禁僧》)

二十四年,清理释、道二教,限僧三年一度给牒。凡各府州县寺观,但存宽大者一所,并居之。凡僧道,府不得过四十人,州三十人,县二十人。民年非四十以上、女年非五十以上者,不得出家。(《明史》卷74《职官志三》)

下寺,辽重熙七年建。……明洪武三年,改大殿为大有仓。二十四年,即教藏置僧纲司,复立寺。(《道光大同县志》卷5《营建》)

1392年壬申(明洪武二十五年)

山西行都指挥使司,本大同都卫,洪武四年正月置,治白羊城。八年十月更名。二十五年八月,徙治大同府。①二十六年二月,领卫二十六,后领卫十四。(《明史》卷41《地理志》)

①《明史》卷3《太祖纪三》:“八月……丁卯,冯胜、傅友德帅开国公常升等分行山西,籍民为军,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明代大同驻兵众多,《正德大同府志》卷3曰:“大同切近虏境,屏障京师,捍卫中原,其兵马之数,迩来渐增。官军六万三千余名,马三万七百余匹。”《明宣宗实录》卷97记宣德七年(1432),“山西行都司所辖十二卫军士,二万余人皆土军。”

二十五年,命僧录司造《周知册》,颁于天下僧寺。时京师百福寺隐(四)[囚]徒逋卒,往往易(石)[名]姓为僧,游食四方,无以验其真伪。于是命造《周知之册》,自在京及在外府州县寺院僧名,以次编之。其年甲、姓名、字行,及始为僧年月与所授度牒字号,俱载于僧名之下。既成,颁示天下僧寺。凡游方行脚至者,以册验之。其不同者,许获送有司,械至京师,治之重罪。容隐者,罪之。(《日知录之余》卷3《禁僧》)

1393年癸酉(明洪武二十六年)

二月丁丑,晋王统山西、河南军出塞。……三月辛亥,代王桂率护卫兵出塞,听晋王节制。……丙辰,冯胜、傅友德备边山西、北平,其属卫将校悉听晋王、燕王节制。(《明史》卷3《太祖纪三》)

1394年甲戌(明洪武二十七年)

二十七年正月,命礼部榜示天下僧寺、道观。凡归并大寺,设砧基道人一人,以主差税。每大观道士,编成班次,一年高者率之。余僧、道,俱不许奔走于外,及交构有司,以书册称为题疏,强求人财。其一、二人于崇山深谷修禅及学全真者听,三、四人勿许,仍毋得创庵堂。①若游方问道,必自备道里费,毋索取于民间,民亦毋得辄自侮慢。凡所至僧寺,必揭《周知册》以验其实,不同者获送有司。僧道有妻妾者,许诸人捶逐,相容隐者罪之,愿还俗者听。亦不许收民儿童为僧,违者并儿童父母皆坐以罪。年二十以上愿为僧者,亦须父母具告,有司奏闻,方许。三年后赴京考试,通经典者始给度牒,不通者杖为民。有称白莲、灵宝、火居,及僧道不务祖风,妄为议论沮詅者,皆治重罪。(《日知录之余》卷3《禁僧》)

①此乃明清以后云冈石窟衰落之因。

1395年乙亥(明洪武二十八年)

二十八年十月己未,礼部言:“今天下僧道数多,皆不务本教,宜令赴京考试,不通经典者黜之。”诏从其言,年六十以上者免试。(《日知录之余》卷3《禁僧》)

二十八年,令天下僧道赴京考试给牒,不通经典者黜之。其后,释氏有法王、佛子、大国师等封号,道士有大真人、高士,高士等封号,赐银印蟒玉,加太常卿、礼部尚书及宫保衔,至有封伯爵者,皆一时宠幸,非制也。①(《明史》卷74《职官志三》)

①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7《释道盛衰》:“至永乐,而帝师哈立麻,西天佛子之号而极矣。历朝因之不替。惟成化间宠方士李孜省、邓常恩等,颇于灵济、显灵诸宫加奖饰。又妖僧继晓用事,而佛教亦盛,所加帝师名号,与永乐年等。其尊道教亦名耳。武宗极喜佛教,自列西番僧,呗唱无异。至托名大庆法王,铸印赐诰命。世宗留心斋蘸,置竺乾氏不谈。初年,用工部侍郎赵璜言,刮正德所铸佛镀金一千三百两;晚年,用真人陶仲文等议,至焚佛骨万二千斤。逮至今上,与两宫圣母首建慈寿、万寿诸寺,俱在京师,穹丽冠海内。至度僧为替身出家;大开经厂,颁赐天下名刹殆遍。”

二十八年春正月……是月,周王橚、晋王率河南、山西诸卫军出塞,筑城屯田。(《明史》卷3《太祖纪》)

1400年庚辰(明惠帝朱允炆建文二年)

二年春正月丙寅,克蔚州。二月癸丑,至大同。①(《明史》卷5《成祖纪一》)

①时燕王朱棣靖难。《明史》卷5《成祖纪一》:“王乃谋侵大同,曰:‘攻大同,彼必赴救,大同苦寒,南军脆弱,且不战疲矣。’”

1403年癸未(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

永乐元年夏四月……丁卯,上以代王桂擅兴土木,疲劳军民,命所司:自今王府非得朝命,不许擅役一军一民,及敛一钱一物,听从者有罚。(《明太宗实录》卷19)

1408年戊子(明永乐六年)

六年六月辛巳,命礼部移文中外,凡民子弟、僮奴自削发冒为僧者,并其父兄送京师,发五台输作。毕日,就北京为民种田及卢龙牧马。寺主僧擅容留者,亦发北京为民种田。(《日知录之余》卷3《禁僧》)

1416年丙申(明永乐十四年)

十四年,大同府饥。(《乾隆大同府志》卷25《祥异》)

1417年丁酉(明永乐十五年)

十五年闰五月癸酉,禁僧尼私建庵院。上以洪武年间天下寺院皆以归并,近有不务祖风者仍以僻处私建庵院,僧尼混处,屡犯宪章,乃命礼部榜示天下,俾守清规,违者必诛。(《日知录之余》卷3《禁僧》)

1418年戊戌(明永乐十六年)

十六年十月癸亥,上以天下僧道多不通经典,而私簪剃,败辱教门,命礼部定制:今后愿为僧道者,府不过四十人,州不过三十人,县不过二十人。限年十四以上、二十以下,父母皆允,方许陈告有司,行邻里保勘无碍,然后得投寺观,从师受业。俟五年后,诸经习熟,然后赴僧录、道录司考试。果谙经典,始立法名,给与度牒;不通者,罢还为民。若童子与父母不愿,及有祖父母、父母无他子孙侍养者,皆不许出家。有年三十、四十以上,先曾出家而还俗,及亡命黥刺者,亦不许出家。若寺观住持不检察而容留者,罪之。仍命礼部榜谕天下。(《日知录之余》卷3《禁僧》)

1424年甲辰(明永乐二十二年)

二十二年春正月甲申,阿鲁台犯大同、开平,诏群臣议北征,敕边将整兵俟命。(《明史》卷7《成祖纪三》)

1429年己酉(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四年)

宣德四年六月,有顺天府大兴县真元观女冠成志贤等九人,诣行在礼部,请给度牒。礼部言:“太(宗)[祖]皇帝时,命尼姑皆还俗,今成志贤等亦宜还父母家。”上命先朝令,仍申明妇女出家之禁。(《日知录之余》卷3《禁女冠尼姑》)

1432年壬子(明宣德七年)

七年三月壬戌,申严僧人化缘之禁。上谓都察院右都御史顾佐曰:“佛本化人为善,今僧人多不守戒律,不务祖风,往往以创造寺院为名,群舁佛象,历州郡化缘,所得财物皆以非礼耗费。其申明洪武中禁令,违者必罪之。”(《日知录之余》卷3《禁僧》)

1435年乙卯(明宣德十年)

宣德十年八月癸卯,广东按察使佥事赵礼言:“各处寺观多因田粮浩大,与民一体当差,是致混同世俗。……每当春秋耕敛,群僧往来佃家,男女杂坐,嬉笑酣饮,岂无污染,败坏风俗?乞依钦定额数设僧人,府四十名,州三十名,县二十名,就于本寺量给田亩,听其自种自食,余田均拨有丁无田之人耕种纳粮。”上命行在礼部依所言行之。(《日知录之余》卷3《禁僧》)

1436年丙辰(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

十月甲戌,行在礼部尚书胡濙等奏:“洪武间,天下僧道给过度牒者,令僧录司、道录司造册,颁行天下寺观。凡遇僧道,即与对册,其父兄、贯籍、告度日月如有不同,即为伪冒。迨今年久,前令寝废。有亡没遗留度牒未经销缴为他人有者,有逃匿军民及囚犯伪造者,有盗卖影射者,及私自簪剃者,奸弊百端,真伪莫辨。乞自今以后,给度牒者仍造册,颁行天下寺观,以防奸诈。”从之。(《日知录之余》卷3《禁僧》)

①《明史》卷169《胡濙传》:“英宗即位,诏节冗费。濙因奏减上供物,及汰法王以下番僧四五百人,浮费大省。”

1438年戊午(明正统三年)

夏四月……癸未,立大同马市。①(《明史》卷10《英宗前纪》)

①《明史》卷81《食货志五》:“大同马市始正统三年,巡抚卢睿请令军民平价市驼马,达官指挥李原等通译语,禁市兵器、铜铁。帝从之。十四年,都御史沈固请支山西行都司库银市马。时也先贡马互市,中官王振裁其马价,也先大举入寇,遂致土木之变。”

1439年己未(明正统四年)

三月戊午,代府寝殿火。……是年,大同饥。(《乾隆大同府志》卷25《祥异》)

1440年庚申(明正统五年)

五年正月辛未,给僧童一万人度牒。(《日知录之余》卷3《禁僧》)

1441年辛酉(明正统六年)

正统六年《实录》云:“旧例,僧有妻者,诸人得捶逐之,更索其钞五十锭,无钞殴死勿论。”(《日知录之余》卷3《禁僧》)

1443年癸亥(明正统八年)

七月辛未,……大同巡警军至沙沟,风雷骤至,裂肤断指者二百余人。(《明史》卷28《五行志一》)

《石窟寒泉》:    仰瞻①

半顷寒泉石涧幽,山光云影共悠悠。波涛自信非淮海,(茔)[莹]彻谁言异渭流。

相对每怀鱼在藻,兴来空忆客乘舟。行吟独愧输渔父,常向春风把钓钩。(《成化山西通志》卷16《集诗》“云中八景”)

①仰瞻《石窟寒泉》,《成化山西通志》列在“无名氏”诗后,名曰“同题”。《明史》卷150《仰瞻传》:“仰瞻,长洲人。永乐中由虎贲卫经历迁大理寺丞。正统间,宦官王振用事,百官多奔走其门,惟瞻与大理卿薛瑄不往。会与瑄辨杀夫冤狱,益忤振,下狱,谪戍大同。景泰初,召为右寺丞,执法愈坚,在位者多不悦。移疾归,加大理少卿。”《成化山西通志》卷8《寓贤》:“仰瞻,直隶苏州人。由进士任大理寺丞。正统六年,谪戍大同威远。以经学授徒,兼以医术济人。景泰初,蒙宥致仕还乡。”按:薛瑄辨冤下狱事,《明史》记在正统八年六月。仰瞻该诗,当作于此后。姑系是年。

1444年甲子(明正统九年)

正统九年八月……甲寅,……巡抚大同、宣府佥都御史罗亨信奏:①“大同、宣府自正统六年以砖甃城,至今未能毕工,请以河南操守军夫协助。”从之。(《明英宗实录》卷120)

①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正统五年至十四年,巡抚宣府、大同。期间,因蔚州籍太监王振用事,小五台山佛寺得以重建,亨信撰《敕赐金河禅寺记》(见《觉非集》卷3),云:“塞北蔚州之阳,山多奇峻,其东八十里有五峰,尤为秀拔,名曰五台山。闻昔如来灭度,文殊师利东涉赡部,曾游此山,欲就说法,化导群迷。后觉其地狭隘,不足以容众善,因往西五台清凉山启建道场,召集诸天拥护,以成胜会。然而佛祖所过,灵迹常存,神光屡现,有足感人,登览者多甃塔其上。至北魏文帝太和间,有僧宝、普贤相台东北五十里,四山回合,中有旷墟,天然禅窟,乃创大刹,以延奉师利香火其中。寺趾有河,由东南曲折而出于北,当水涸日丽,沙石闪烁如金,故曰金河云。”文中,关于孝文帝太和僧事,史传无载,姑录存疑。

1447年丁卯(明正统十二年)

《实录》:正统十二年二月庚戌,弥陀寺僧奏:“本寺原种宛平县土城外地十八顷有奇,近蒙户部委官踏勘,令臣输税。然臣空寂之徒,乞赐蠲免。”上曰:“僧既不能输税,其地令没官。”(《日知录之余》卷3《僧地没官》)

1449年己巳(明正统十四年)

十四年四月甲戌,上御奉天门,谓礼部尚书胡濙等曰:“旧制:僧、道之数,府四十,州三十,县二十。其行童度牒之请,悉由里老并所司勘实,方得申送。近闻多不通本教,及来历不明之人妄报贯籍,一概冒请。尔礼部即行文,请诸司待三年后,凡有应给牒者,先令僧、道衙门勘试,申送该管有司,审系额内并贯籍明白,仍试其精通本教经典。如行童令背《法华》等经并诸品经咒,道童令背《玉皇本行集》等经并诸品科范,番僧审通坛道十个,方许申送礼部复试,中式,然后具奏请给。敢仍前滥保,事发,其经由诸司官吏、里老,具重罪不宥。”(《日知录之余》卷3《禁僧》)

秋七月己丑,瓦剌也先寇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下诏亲征。……甲午,发京师。……丁酉,次居庸关。辛丑,次宣府。……丙午,次阳和。八月戊申,次大同。镇守太监郭敬谏,议旋师。己酉,广宁伯刘安为总兵官,镇大同。庚戌,师还。丁巳,次宣府。庚申,瓦剌兵大至,……辛酉,次土木,被围。壬戌,师溃,死者数十万。……帝北狩。……戊辰,帝至大同。(《明史》卷10《英宗前纪》)

虏奉车驾次大同,遣袁彬持驾牌往,告以土木败兵之事。……是夕,虏奉上驻跸于城西二十余里,郭登遣人告袁彬,①欲使夜不收五人入虏营,奉上往石佛寺,乘间入城。彬以闻,上曰:“我命在天,今若为此,万一不虞,自取也。”不从其计。(《明英宗实录》卷181)

①郭登,时为镇守大同总兵官。

冬十月戊申,也先拥上皇至大同。(《明史》卷11《景帝纪》)

1450年庚午(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元年)

景泰元年春正月……闰月……庚午,大同总兵官郭登败瓦剌于沙窝,又追败之于栲栳山,封登定襄伯。……二月……丙戌,石亨为镇朔大将军,帅师巡大同。夏四月……辛巳,瓦剌寇大同,官军击却之。……癸卯,瓦剌寇大同,郭登击却之。……六月壬午,瓦剌寇大同,郭登击却之。丙戌,也先复拥上皇至大同。(《明史》卷11《景帝纪》)

景泰元年,大同府饥。(《乾隆大同府志》卷25《祥异》)

1451年辛未(明景泰二年)

景泰二年,饥。(《道光大同县志》卷2《岁时》)

1452年壬申(明景泰三年)

景泰年间,巡抚都御史年富于府城北别筑北小城。周围六里,高(五)[三]丈八尺。门三:东曰长春,西曰延秋,南曰大夏。内有草场。①城北建玉虚观及钟鼓楼,后层台上建玄帝庙。廊迤东,立马神庙,每年冬初,将士致祭于此。(《正德大同府志》卷2)

①《明英宗实录》卷214记:三月初四日,“命山西大同府所属人民今年该征粮草俱于本处仓场上纳,从知府霍瑄奏请也。”

1454年甲戌(明景泰五年)

景泰(十)五年十一月辛卯,云南虚仁驿驿丞尚褫言:“近年以来,释教盛行,聋瞽士民,诱煽男女,廉耻道丧,风俗扫地。此盖前之掌邦礼者屈于王振之势,今年曰度僧,明年曰度僧,百十万亿,日炽月盛。今虽云止度裁抑,不过示虚文、应故事而已。臣以为宜尽令长发,敕使归俗务农,庶邪术不兴,沴气自息。”(《日知录之余》卷3《禁僧》)

1456年丙子(明景泰七年)

年富《和石窟寺韵》:①

寒泉汩汩石中来,湿润禅宫长绿苔。堪笑胡僧只胡俗,宁知上巳好流杯。(《正德大同府志》卷18《寺观》)

①年富,字大有,安徽凤阳人。景泰二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提督军务。执法不避豪贵,威名重天下。七年底,上章请老;天顺元年(1457)春,逮京致仕。是诗,为和王达善《题石窟寺寒泉》而作,姑系此年。

邢哲《石窟寒泉》:①

乾坤灵异信非常,石窦泉流水自香。尽日澄天涵素影,终宵漾月吐寒光。

味甘不羡姜诗井,意适应同德裕庄。地脉一源应有自,尘缨何必濯沧浪。(《正德大同府志》卷18《云中八景》)

①邢哲,生平不详。姑系该诗于此。

1457年丁丑(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

释净澄,字孤月,姓张氏,宛平人也。……明天顺初元,言返清凉,道声远震。代王请诣内掖问道,感白光袭室之异,为舍资建刹五台山华严谷,额曰“普济”,事之唯谨。(民国喻谦《新续高僧传四集》卷19《明五台山普济寺沙门释净澄传》)

1460年庚辰(明天顺四年)

八月甲子,孛来三道入寇,大同总兵官李文、宣府总兵官杨能御之。癸酉,孛来入雁门,掠忻、代、朔诸州。九月庚辰,孛来围大同右卫。(《明史》卷12《英宗后纪》)

1467年丁亥(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三年)

三月……己巳,毛里孩犯大同。(《明史》卷13《宪宗纪一》)

五月壬申,宣府、大同地震,①有声,威远、朔州亦震,坏墩台墙垣,压伤人。(《明史》卷30《五行志三》)

①这次地震,《乾隆大同府志》、《道光大同县志》误记在天顺三年。

1470年庚寅(明成化六年)

六年春正月……己亥,大同总兵官杨信败毛里孩于胡柴沟。(《明史》卷13《宪宗纪一》)

1473年癸巳(明成化九年)

觉澄,山后蔚州人。十岁,不茹荤。从云中天晖昶公落发。痛绝人事,阅《大藏》,越五寒暑乃周。后因提无字话有省,道誉隆起,钜卿名公交荐之。住南阳香岩寺,大为人所归。逾年弃去,上西蜀,游江南,受大戒于杭之戒坛。……后即雨花台,……有《药师科仪》、《雨花集》行世。成化癸巳八月九日,端坐夷然而化。(明明河《补续高僧传》卷16《香岩澄禅师传》)

1474年甲午(明成化十年)①

石窟寒泉,在大同府城西三十五里,石窟寺左。(《成化山西通志》卷2《山川》)

①《成化山西通志》成书于是年。该书对云冈石窟的记载,为现存方志中最早。摘录于此。

石佛寺口,在大同府城西三十里,左卫东一百十里,有墙堡。①(《成化山西通志》卷3《关塞》)

①赵邦彦《调查云冈造像小记》:“明永乐时,曾筑堡于云冈之上,嘉靖时,移置山麓。”按:谓云冈上堡筑于永乐间,不知何据。考察云冈堡历史(见附录:《云冈堡与石佛寺堡》),盖属无稽之谈。

大同行都司十三铺,俱三十里至。……西路七:石佛寺铺、高山站铺、左卫北门铺、牛心站铺、右卫在城铺、双山儿铺、威远在城铺。(《成化山西通志》卷4《驿递》)

石窟十寺,在大同府城西三十五里,后魏时建。始于神瑞,终于正光,凡七帝,历百十有一年。其寺:一同升,二灵光,三镇国,四护国,五崇福,六童子,七能仁,八华严,九天宫,十兜率。寺内有元载所修石佛二十龛。金皇统间修。①(《成化山西通志》卷5《寺观》)

①上述,承袭《金碑》之说,而十寺名、次稍异。莫非当时《金碑》尚存?此文,后为明清各方志沿袭。

寰宇之内,大而一方,次而一郡一邑,各有景致。近世,词人摭而拟之,其目不一,各形图咏,盖表其名胜以为伟观云。……云中八景即大同府:凤台晓月见古迹,魏陵湮雨即永固陵见陵墓,桑干晚渡见川,御桥官柳即兴云桥见梁,石窟寒泉见川,雷公夕照山名见山,采山积雪即采掠山见山,宝塔凝烟在南堂寺见寺。(《成化山西通志》卷7《景致》)

《石窟寒泉》:    淡庵①

仙翁跨鹤远难招,才到冰壶暑气消。纹动秋风翻碧玉,音和夜雨漱琼瑶。

洁清可濯巢人耳,渴饮须操许氏瓢。莹若醍醐甘若醴,太平宜表圣明朝。(《成化山西通志》卷16《集诗》“云中八景”)

①淡庵,《成化山西通志》谓:“国朝古平人。”该诗,列在仰瞻《石窟寒泉》诗后,名曰“同题”。不知作于何年。

《石窟寒泉》:    周勖①

凿开玉峡出飞龙,一道灵泉与海通。冷气积成三伏雪,縠纹微动九宵风。

药镵春洗锄云客,茶臼时分避地翁。吟赏几回声触石,恍疑鸣珮水晶宫。(《成化山西通志》卷16《集诗》“云中八景”)

①周勖,生平不详。该诗,《成化山西通志》列在淡庵诗后,名曰“同题”。不知作于何年。

1482年壬寅(明成化十八年)

十八年,……山西大旱。十九年,复旱。(《明史》卷30《无行志三》)

1483年癸卯(明成化十九年)

秋七月辛丑,迤北小王子犯大同。癸卯,总兵官许宁御之,败绩。己未,朱永为镇朔大将军,充总兵官,帅京军御之。八月……朱永败寇于大同、宣府。(《明史》卷14《宪宗纪二》)

成化十九年八月……己丑,镇朔大将军、保国公朱永等奏:“虏贼复侵扰大同等边,臣永等督兵击之。初十日,都指挥刘鈗等与战于石佛寺。①……”(《明宪宗实录》卷243)

①鈗,一作“铳”。

十月十三日,……召保国公朱永还京。永既奏虏酋远遁,且言:大同东西延袤千里平漫,居民星散,无险可守,宜及此闲暇修治边墙及增筑野口、宣宁、四方涧、石佛寺六堡。虏至,驱人畜入其中,既可以自固,亦可以伏兵。(《明宪宗实录》卷245)

1484年甲辰(明成化二十年)

成化二十年夏四月……己未,……兵部臣曰:“……比者,石佛寺之功不允升赏。……”(《明宪宗实录》卷251)

1485年乙巳(明成化二十一年)

继晓,江夏僧也。宪宗时,以秘术因梁芳进,授僧录司左觉义。进右善世,命为通元翊教广善国师。日诱帝为佛事,建大永昌寺于西市,逼徙民居数百家,费国帑数十万。员外郎林俊请斩芳、继晓以谢天下,几得重谴。继晓虞祸及,乞归养母,并乞空名度牒五百道,帝悉从之。帝初即位,即以道士孙道玉为真人。其后,西番僧扎巴坚参,封万行庄严功德最胜智慧圆明能仁感应显国光教弘妙大悟法王、西天至善金刚普济大智慧佛,其徒扎实巴、锁南坚参、端竹也失皆为国师,锡诰命。服食器用,僭拟王者。出入乘棕舆,卫卒执金吾仗前导,锦衣玉食几千人。取荒冢顶骨为数珠,髑髅为法碗。给事中魏元等切谏,不纳。寻进扎实巴为法王,班卓儿藏卜为国师,又封领占竹为万行清修真如自在广善普慧弘度妙应掌教翊国正觉大济法王、西天圆智大慈悲佛,又封西天佛子扎失藏卜、扎失坚参、乳奴班丹、锁南坚参、法领占五人为法王,其他授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者,不可胜计。羽流加号真人、高士者,亦盈都下。大国师以上金印,真人玉冠、玉带、玉珪、银章。继晓尤奸黠窃权,所奏请立从。成化二十一年,星变,言官极论其罪,始勒为民,而诸番僧如故。(《明史》卷307《继晓传》)

1486丙午(明成化二十二年)

马钧阳尝上疏言:“国制:僧、道,府各不过四十人,州三十人,县二十人。今天下百四十七府,二百七十七州,千一百四十五县,额该僧三万七千九十余人。成化十二年,度僧十万;成化二十二年,度僧二十万。以前所度僧、道,又不下二十万人,共该五十余万人。以一僧一道食米六石论之,该米二百六十余万石,足当京师一岁之用。况不耕不织,赋役不加。军民匠灶,私自披剃而隐于寺观者,又不知其几。创修寺观,遍于天下,自京师达之四方。公私之财,用于僧、道过半。乞严加禁约。”(明郑晓《今言》卷2)

1487年丁未(明成化二十三年)

二十三年八月,宪宗崩。①九月壬寅,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冬十月……革法王、佛子、国师、真人封号。②(《明史》卷15《孝宗纪》)③

①《万历野获编》卷1《大行丧礼》:“本朝大行皇帝、皇后初丧,每寺各声钟三万杵。盖佛家谓地狱受诸苦者,闻钟声即甦。故设此,代亡亲造福于冥中。非云化者有罪,为之解禳也。声钟一事,累朝皆见之诏旨。盖自唐宋以来,相沿已久。”

②《明史》卷307《继晓传》:“孝宗初,诏礼官议汰。礼官言:诸寺法王至禅师四百三十七人,剌麻诸僧七百八十九人,华人为禅师及善世、觉义诸僧官一百二十人,道士自真人、高士及正一演法诸道官一百二十三人,请俱贬黜。诏法王、佛子递降国师、禅师、都纲,余悉落职为僧,遣还本土,追夺诰敕、印章、仪仗诸法物。真人降左正一,高士降左演法,亦追夺印章及诸玉器。僧录司止留善世等九员,道录司留正一等八员,余皆废黜。而继晓以科臣林廷玉言,逮治弃市。”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6:“喇嘛有二种:一曰黄教,一曰红教。各以其衣别之也。黄教讲道德,明因果,与禅家派别而源同;红教则惟工幻术。”

1500年庚申(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三年)

夏四月,火筛寇大同,游击将军王杲败绩于威远卫。……五月……癸亥,火筛大举入寇大同左卫,游击将军张俊御却之。……冬十月……是月,小王子诸部寇大同。十二月辛丑,火筛寇大同,南掠百余里。(《明史》卷15《孝宗纪》)

1504年甲子(明弘治十七年)

六月……癸未,火筛入大同,指挥郑瑀力战死。(《明史》卷15《孝宗纪》)

云冈先凤坊,(宏)[弘]治甲子杨继芸。①(《乾隆大同府志》卷12《建置》)

①《正德大同府志》卷3:“举人坊,弘治甲子科杨季芸。”《顺治云中郡志》卷3、《道光大同县志》卷5俱作“杨继芸”。

1507年丁卯(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二年)

夏五月戊午,度僧道四万人。(《明史》卷16《武宗纪》)

1508年戊辰(明正德三年)

三年二月己丑,大同暴风,屋瓦飞动,三日而止。(《明史》卷30《五行志三》)

1510年庚午(明正德五年)

六月庚子,帝自号大庆法王,所司铸印以进。①(《明史》卷16《武宗纪》)

①《万历野获编》卷1《武宗托名》:“上自号大庆法王、西天觉道圆明自在大定慧佛,给金印、玉轴诰命。”同卷《帝后别号》:武宗“自称大庆法王,则同西番入贡僧所封,斯已怪矣。”

1513年癸酉(明正德八年)

八年三月十七日,虏大举入寇,……五月四日,复以五千骑从八股泉入……复以百骑从大窑山墩入,来往石佛寺堡、滑石岭、安边堡至东山村诸处,四散大掠。……(《明武宗实录》卷117)

八年,大同县旱。(《乾隆大同府志》卷25《祥异》)

武州山,在府城西二十里,武州川水出焉。(《正德大同府志》卷1《山川》)①

①张钦《大同府志》成书于正德八年十二月,实际已进入1514年。但本书纪事,皆从旧历,故录相关记载于此。

武州川,出武州山西白羊山溪谷中,引为石渠,流经府城南十五里,东南合如浑水,故又名合河,入桑干。一名黑河。(《正德大同府志》卷1《山川》)

石窟寒泉,在府城西三十五里,石窟寺左。(《正德大同府志》卷1《山川》)

石佛寺堡。(《正德大同府志》卷2《土堡续设》)

石佛寺口,在府城西三十里,左卫东一百十里,有墙堡。(《正德大同府志》卷2《关塞》)

石窟十寺,在府城西三十里,后魏时建,始于神瑞,终于正光,凡(十)[七]帝,历百十年。其寺:一同升,二灵光,三镇国,四护国,五崇福,六童子,七能仁,八华严,九天宫,十兜率。内有元载所修石佛二十龛。(《正德大同府志》卷4《寺观》)

观音堂,在府城西十五里,(金)[辽]重熙间修。相[传]有飞来佛,国朝宣德三年修。(《正德大同府志》卷4《寺观》)

太宁观,在府治东南,辽建,旧名湛然坛。有九真堂。国朝洪武初,废为大同县。洪武十年,改为太宁观,置道纪司于内。(《正德大同府志》卷4《寺观》)

后魏宫垣,在府城北门外,有土台东西对峙,盖双阙也。后为天王寺。(《正德大同府志》卷5《寺观》)

1514年甲戌(明正德九年)

秋七月乙丑,小王子犯宣府、大同。(《明史》卷16《武宗纪》)

1516年丙子(明正德十一年)

十一年,大同县旱。(《乾隆大同府志》卷25《祥异》)

1517年丁丑(明正德十二年)

九月……壬辰,如阳和,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冬十月癸卯,驻跸顺圣川。甲辰,小王子犯阳和,掠应州。丁未,亲督诸军御之,战五日。辛亥,寇引去,驻跸大同。①(《明史》卷16《武宗纪》)

①据《明武宗实录》卷154:十月初五日,上亲督诸军御虏于应州,虏遁,驾还,驻大同左卫城。十一月初一,上驻大同。十六日,还至宣府。

1518年戊寅(明正德十三年)

八月乙酉,如大同。①九月庚子,次偏头关。(《明史》卷16《武宗纪》)

①《明武宗实录》卷166记九月初一,“上驻跸大同。先是,镇守大同太监马锡以总兵叶椿第为献。江彬传旨,令椿立鬻券,遂改为总督府居焉。又夺都指挥关山、指挥杨俊所置店二所,改为酒肆,榜曰‘官食’,亦令立券如椿,实未尝予直云。”

1520年庚辰(明正德十五年)

秋七月,小王子犯大同、宣府。(《明史》卷16《武宗纪》)

1523年癸未(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年)

三月乙巳,俺答寇大同。(《明史》卷17《世宗纪一》)

二年,两京、山东、河南、湖广、江西及嘉兴、大同、成都俱旱,赤地千里,殍殣载道。(《明史》卷30《五行志三》)

1524年甲申(明嘉靖三年)

八月癸巳,大同兵变,杀巡抚都御史张文锦。……冬十一月己卯,户部侍郎胡瓒提督宣、大军务,都督鲁纲充总兵官,讨大同叛卒。(《明史》卷17《世宗纪一》)

1526年丙戌(明嘉靖五年)

六月丁巳,大同县雨冰雹,俱大如鸡子。(《明史》卷28《五行志一》)①

①《明史》卷99《艺文志四》记:“龚用卿《云冈集》二十卷。”卷97《艺文志二》又记:“龚用卿《使朝鲜录》三卷。”卷17《世宗纪一》载:嘉靖五年(1526)“三月辛丑,赐龚用卿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按:龚用卿生平不详,其《云冈集》当撰于嘉靖年间,不知与云冈石窟有无关系。

1528戊子(明嘉靖七年)

十二月丙子,小王子犯大同,指挥赵源战死。(《明史》卷17《世宗纪一》)

1530年庚寅(明嘉靖九年)

嘉靖九年,大学士张璁……缘帝意,言:“孔子宜称先圣先师,不称王。祀宇宜称庙,不称殿。祀宜用木主,其塑像宜毁。①……”(《明史》卷50《礼志四》)

①《万历野获编》卷14《孔庙废塑像》:“至嘉靖初,张永嘉用事,而普天塑像被毁矣。”同卷《先圣木主》:“张永嘉当国,议易先圣孔子塑像为木主。……盖高皇帝谓塑像为故元夷俗,一切城隍、岳渎尽易木主,废王侯之号。独孔庙存塑像,仍王爵。至永嘉承世庙意,易王为师,并弃像设。时论不以为然。然广东广州府城隍神木主,至景泰中,巡抚都御史王翱仍易以塑者,则高皇制作,当时已不能尽奉行矣。又宣府儒学圣像,亦系土偶。”

1531年辛卯(明嘉靖十年)

嘉靖十年十一月……癸酉,……诏定军功袭替令。……正统十四年至景泰元、二、三年,大同东岳庙、雷公山、黑峪口、石佛寺,……等处当先被伤及杀贼功越升者,俱袭。(《明世宗实录》卷132)

1533年癸巳(明嘉靖十二年)

冬十月乙亥,大同兵乱,杀总兵官李瑾,代王奔宣府。(《明史》卷17《世宗纪一》)

1534年甲午(明嘉靖十三年)

二月己丑,总督宣大侍郎张瓒抚定大同乱卒。辛卯,代王返国。三月壬申,振大同被兵者。(《明史》卷17《世宗纪一》)

1535年乙未(明嘉靖十四年)

六月,吉囊犯大同,总兵官鲁纲御却之。(《明史》卷17《世宗纪一》)

1536年丙申(明嘉靖十五年)

十五年七月,蝗飞蔽空,伤稼。(《道光大同县志》卷2《岁时》)

嘉靖十五年,上既敕废禁中大善佛殿,建太后宫矣。①礼部尚书夏言以殿中有佛像及佛骨、佛头、佛牙等,②乃建议请敕有司,俱瘗之中野,以杜愚冥之惑。上曰:“今虽埋之,岂无窃发以惑民者。可议所以永除之。”于是言复议投之火。上从之。凡毁金银佛像一百六十九座,③金银函贮佛头牙等一万三千余斤,燔之通衢。④(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4《废佛氏》)⑤

①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17《释道》:“自古帝王崇重佛教则道教被斥,兴起道教则释典被汰,其势不并立如此。林灵素欲尽废佛教,至改佛为金仙,僧为德士,寺院为宫观。嘉靖中,陶仲文、邵真人以祈祷用事,亦请拆毁寺院,沙汰僧尼,焚佛骨于大通桥下,皆其证也。两家道术原不相下,入主出奴,至于为敌,皆非其本也。要之,道家兴废不常,入人亦不甚深,终不能与佛教角尔。”

②俞樾《茶香室续钞》卷17按:“据此,则佛骨兼有佛头、佛牙,且必是元代所奉番僧之遗蜕。非唐时所迎奉者比也。”

③清蒋超伯《南漘楛语》卷5《藏佛》:“藏佛有铜、泥二种。铜者,穷年累月始竟其功。中有蝇头细字佛经,非重价不可获。其红泥范像,俗言屑佛骨,和朱砂以为之。番人珍若拱璧,并西藏亦不可多得。”

④《万历野获编》卷27《释道盛衰》:“世宗留心斋蘸,置竺乾氏不谈。初年,用工部侍郎赵璜言,刮正德所铸佛镀金一千三百两。晚年,用真人陶仲文等议,至焚佛骨万二千斤。”

⑤《万历野获编》卷1《赐百官食》:“四月八日为释迦生日,所赐亦面食,名不落夹者,从释氏名也。世宗辟佛,改赐期于四月五日。其食亦改新麦面。盖凡属释氏必尽废为快。如大慈恩寺,先朝最盛梵刹,宪、孝、武历朝,法王、国师居停者万人,皆仰给天庖。嘉靖初,尽革去,驱众番僧于他所。至二十二年,遂命毁之。”同卷《京师帝王庙》曰:“唯寺内欢喜佛,为故元丑俗,相应毁弃。”

1540年庚子(明嘉靖十九年)

十九年春正月……辛亥,吉囊寇大同,杀指挥周岐。(《明史》卷17《世宗纪一》)

1541年辛丑(明嘉靖二十年)

二十年六月,大同陨霜杀稼,阳和、应州饥。(《乾隆大同府志》卷25《祥异》)

石碣韵《石佛寺》四首:①

崚嶒龛峇倚云开,昙影缤纷天际来,三十二观随处是,石莲浮动现金胎。

茎草原从帝释开,妙同宝月印川来。推开慧海留生面,亿万恒沙结髻胎。

宝宫杰构五丁开,金粟飞花匝地来。何处是空何处色?须弥芥子一班胎。②

心眼关头不易开,维摩悟后(谒)[偈]飞来。③饱参玉版三乘偈,笑指摩尼五色胎。(《顺治云中郡志》卷14)④

①石碣韵,殆非人名,指刻在石碑或石壁上的诗。按:辽道宗寿昌年间,僧人智化刻造玉石观音像,立于兴中府(今辽宁朝阳)南境之天庆寺,并首唱胎字韵诗二章,一时官僧和者二十四人。寿昌五年,勒石寺中,篆额横镌玉石观音像唱和诗碑,今尚存。云冈的摩崖石刻,集中在东部“碧霞洞”以东;第2窟之西,今遗存有几处矩形摩崖石刻,字迹风化,石碣胎字韵诗,大约刻于该处。该处犹有可分辨的题刻诗文,俱止清代,其中清初朱廷翰诗,韵脚与石碣韵诗相同,大约即系和石碣韵而作。若此推测不误,石碣韵在清初仍可辨识,按云冈岩石风化速度进一步推测,石碣韵大约刻于明代以前。姑赘于是年。

②“班”,《雍正朔平府志》卷12作“般”。

③“谒”,当为“偈”字误。佛经以四句为一偈。

④《顺治云中郡志》卷14收有明代大同人徐化溥《题大同观音寺》(赠断愚上人)诗:“谁把罗浮向此移,清芬禅味两相宜;便当携手赵松雪,来访中峰百韵诗。”按:观音寺,盖即今观音堂;赵松雪,即元代书画家松雪道人赵孟頫。我怀疑,赵松雪、百韵诗,与云冈的石碣韵有一定关系。

1542年壬寅(明嘉靖二十一年)

嘉靖二十一年二月……己巳,……诏停大同修边之议。①(《明世宗实录》卷258)②

①《明世宗实录》卷258追述去年(1541)秋廷臣集议曰:“大同连年不登,重遭虏寇,物力既黜,又时近秋高,恐工未及竣,虏已立至。罢为便。”

②《明史》卷91《兵志三》:“是时,俺答诸部强横,屡深入大同、太原之境,晋阳南北烟火萧然。”

闰五月戊辰,俺答、阿不孩遣使款大同塞,巡抚都御史龙大有诱杀之。六月辛卯,俺答寇朔州。壬寅,入雁门关。丁未,犯太原。①(《明史》卷17《世宗纪一》)

①《明史纪事本末》卷60《俺答封贡》:“嘉靖壬寅失事之后,大同弃墙不守。”按:此墙,指外长城(大边)。从此,大同防御主要依靠边墙内的墩堡。

王仪《石佛寺》二首:①

巉崖暂憩啸临风,却爱空楼望不穷。淡淡瑞烟移嶂岫,冷冷倒水出豀豅。

碑遗古院神工罕,经晒高(云)[台]夕梵同。②净接青莲天地辟,石床深洞月朦胧。

千仞孤峰百尺楼,云天高并两悠悠。西秦风雨当轩梦,北魏烟岚半偈收。

更有寒山支介石,岂无轮海泛虚舟?远鸥独立坡沙浅,分得寻常几点秋。(《顺治云中郡志》卷14)

①《顺治云中郡志》“王仪”名下有小字:“守备,江南人。”这五字,不知何人、何时所加,但约指观音堂所存顺治八年佟养量碑末的信众之一:“掌印守备王仪”。我怀疑这里有误。《顺治云中郡志》卷14,先录胡文烨《游石窟寺》诗,紧接为其同僚陈禹谟、刘宏誉的同名和韵诗,再后是石碣韵《石佛寺》,最后为王仪诗“前题”(《雍正朔平府志》作“《石佛寺》二首”)。王仪武官,能否赋出如此好诗不论,单就不与其他三位官长同题,即值得怀疑。按:明代也有一个“王仪”,《明史》有传,字克敬,文安(今河北文安或陕西延川)人,嘉靖二年进士。历仕南北,宦途坎坷。知苏州府,治有惠政。任山西右参政,分守冀宁。二十一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二十三年失事,停俸贬秩。二十九年镇通州,笞枷仇鸾所部大同军不法卒,被逮斥为民,死。隆庆初,子缄讼冤,平反。我们推断明朝王仪是该诗的作者。方志语焉不详,盖因其与大同有这段宿怨。

②云,《雍正朔平府志》作“台”。

1544年甲辰(明嘉靖二十三年)

秋七月,俺答犯大同,总兵官周尚文战于黑山,败之。(《明史》卷18《世宗纪二》)

二十三年,雨雹。(《道光大同县志》卷2《岁时》)

1545年乙巳(明嘉靖二十四年)

八月……俺答……犯大同,参将张凤、指挥刘钦等战死。(《明史》卷18《世宗纪二》)①

①《明世宗实录》卷301记七月二十日,“兵科给事中孟廷相陈言边务,言:‘宣大总督远驻朔州,传报稽程,调遣不及,宜令翁万达常住大同阳和城适中之地,以便调度。’从之。”

1546年丙午(明嘉靖二十五年)①

夏五月戊辰,俺答款大同塞,边将杀其使。……冬十月……癸巳,代府奉国将军充灼谋反,伏诛。②(《明史》卷18《世宗纪二》)

①是年开始,宣大总督翁万达大修边墙,其中包括大同西路边墙。

②《明史》117《诸王传二》:“二十四年,和川奉国将军充灼坐罪夺禄,怨充燿不为解,乃与襄垣中尉充[火+耿]谋引敌入大同杀王。会应州人罗廷玺等以白莲教惑众,见充灼为妖言,因画策,约奉小王子入塞,藉其兵攻雁门,取平阳,立充灼为主,事定,即计杀小王子,充灼然之。先遣人阴持火箭,焚大同草场五六所,而令通蒙古语者卫奉阑出边,为总兵周尚文逻卒所获,并得其所献小王子表,鞫实以闻。逮充灼等至京,赐死,焚其尸,王府长史等官皆逮治。总督侍郎翁万达疏言:‘大同狭瘠,禄饷不支,代宗日繁衍,众聚而贫。且地近边,易生反侧。请量移和川、昌化诸郡王于山、陕隙地。’诏改迁于山西。……代宗自简至懿,封郡王者凡二十有三,而外徙者十王。”按:充燿,代王。

1547年丁未(明嘉靖二十六年)

助马堡,今归左云县。明设营守备一员,旗军六百三十四名,马三十匹。设参将一员,中军守备一员。嘉靖二十六年,自应州移驻本堡,分辖九堡:助马、拒门、灭鲁、威鲁、宁鲁、破鲁、保安、云西、云冈。援兵营、老家营共兵六千八百八十六名,马骡一千六十四匹头。以上营守备军兵、马骡,国朝奉裁。(《雍正朔平府志》卷8《武备》)

1548年戊申(明嘉靖二十七年)

八月丁巳,俺答犯大同,指挥顾相等战死,周尚文追败之于次野口。(《明史》卷18《世宗纪二》)

是年,大同大稔。(《乾隆大同府志》卷25《祥异》)

1550年庚戌(明嘉靖二十九年)

夏六月丁巳,俺答犯大同,总兵官张达、副总兵林椿战死。……秋八月……丁丑,俺答大举入寇,攻古北口,蓟镇兵溃。戊寅,掠通州,驻白河,分掠畿甸州县,京师戒严。召大同总兵官仇鸾及河南、山东兵入援。(《明史》卷18《世宗纪二》)

1551年辛亥(明嘉靖三十年)

三十年春三月壬辰,开马市于宣府、大同,兵部侍郎史道经理之。①……冬十一月,俺答犯大同。(《明史》卷18《世宗纪二》)

①《明史》卷81《食货志五》:“嘉靖三十年,以总兵仇鸾言,诏于宣府、大同开马市,命侍郎史道总理之。兵部员外郎杨继盛谏,不从。俺答旋入寇抄,大同市则寇宣府,宣府市则寇大同。币未出境,警报随至。帝始悔之,召道还。然诸部嗜马市利,未敢公言大举,而边臣亦多畏慑,以互市啖之。明年,罢大同马市,宣府犹未绝,抄掠不已,乃并绝之。隆庆四年,俺答孙把汉那吉来降,于是封贡互市之议起。而宣、大互市复开,边境稍静。然抚赏甚厚,朝廷为省客兵饷、减哨银以充之。频年加赏,而要求滋甚,司事者复从中乾没,边费反过当矣。”

1552年壬子(明嘉靖三十一年)

三十一年春正月壬辰,俺答犯大同。甲午,入弘赐堡。二月癸丑,振宣、大饥。①……三月戊子,大将军仇鸾帅师赴大同。……八月己未,收仇鸾大将军印,寻病死。乙亥,戮仇鸾尸,传首九边。己卯,俺答犯大同,分掠朔、应、山阴、马邑。九月乙酉,犯山西三关。……癸卯,罢各边马市。(《明史》卷18《世宗纪二》)

①《乾隆大同府志》卷25《祥异》:“三十一年,大同镇饥,人相食。”

1554年甲寅(明嘉靖三十三年)

六月癸酉,俺答犯大同,总兵官岳懋战死。己丑,侍郎陈儒振大同军士。(《明史》卷18《世宗纪二》)

1555年乙卯(明嘉靖三十四年)

九月……丙午,俺答犯大同、宣府。(《明史》卷18《世宗纪二》)

1557年丁巳(明嘉靖三十六年)

三十六年春二月,俺答犯大同。(《明史》卷18《世宗纪二》)

1558年戊午(明嘉靖三十七年)


云冈堡,建于前明嘉靖三十七年,万历甲戌改建于冈上,周一里四分零,高连女墙三丈五尺。地近腹里,无分管边墙,止设火路墩八座,今裁并。(《雍正朔平府志》卷8《武备》)


云冈堡,东至大同,西至高山,各三十里;南北俱村。接火墩八座。新旧二堡:旧设崖下,嘉靖之戊午也。因北面受敌,议移岗上,万历之甲戌也。旧者仍留,以便行旅;新者尚土筑,女墙系包砖,共高三丈五尺,周围一里五分。下有寒泉,皆佛窟,亦灵境也。石佛,考佛坐象,体高五丈一尺五寸。(《光绪左云县志》卷3)①

①《雍正朔平府志》卷4《建置》:“云西堡、云冈堡、灭鲁堡、三屯堡,以上四堡,建自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俱设官兵。国朝顺治年间奉裁。”卷8《武备》:“云冈堡,今裁,归左云县,改为民堡。明设操守一员,旗军二百一十八名,马一十二匹。以上官军,国初奉裁。”

1559年己未(明嘉靖三十八年)

六月乙巳,辛爱犯大同。(《明史》卷18《世宗纪二》)

1560年庚申(明嘉靖三十九年)

桑乾河,卢沟上源也。发源太原之天池,伏流至朔州马邑雷山之阳,有金龙池者浑泉溢出,是为桑干。东下大同古定桥,抵宣府保安州,雁门、应州、云中诸水皆会。穿西山,入宛平界……嘉靖三十三年,御史宋仪望尝请疏凿,以漕宣、大粮。①三十九年,都御史李文进以大同缺边储,亦请“开桑干河以通运道。自古定桥至卢沟桥务里村水运五节,七百余里,陆运二节,八十八里。春秋二运,可得米二万五千余石。且造浅船由卢沟达天津,而建仓务里村、青白口八处,以备拨运。”皆不能行。(《明史》卷87《河渠志五》)

①《明史》卷227《宋仪望传》:“巡盐河东,请开桑乾河,通宣、大饷道,言:‘河发源金龙池,下瓮城驿、古定桥,会众水,东流千余里,入卢沟桥。其间,惟大同卜村有丛石,宣府黑龙湾石崖稍险,然不逾五十里,水浅者犹二三尺,疏凿甚易。曩大同巡抚侯钺尝乘小艇赴怀来,历卜村、黑龙湾,安行无虞。又自怀来泝流,载米三十石达之古定河,足利漕可征。’时方行穵运,率三十石致一石。仪望疏至,下廷议。兵部尚书聂豹言:‘河成便漕,兼制敌骑。’工部尚书欧阳必进言:‘道远役重。’遂报罢。”

1561年辛酉(明嘉靖四十年)

六月壬申,太原、大同、榆林地震,宁夏、固原尤甚。城垣、墩台、府屋皆摧,地涌黑黄沙水,压死军民无算,坏广武、红寺等城。(《明史》卷30《五行志三》)

1564年甲子(明嘉靖四十三年)

【碑文】《重修云冈堡记》:」古者,石佛寺通西四卫道也。于嘉靖□□」七年,内为右卫饷道,改□云冈堡,□□□」一员,把总二员,坐堡一员;召募官□□□」名。所以保障地方、转送粮饷甚便。是我□」巡抚杨爷、镇守张爷垂恩,而民沾其泽也。累年风雨推坏,操」守吴公殚厥心思,随其规模,委把总陈公,」用本堡军士河南运土,修造堡门一□、□」楼一座;筑堡东面敌台三座,上盖城楼」□间;修公馆二所;修塌堡墙一面,周围栏□」墙,挑洗壕堑;修盖披塌营房百间,改□□」装,什物鲜明;要路挑穵,赚窖三百余个;□」饬火路烽[火+候]、墩台十座。公早兴晚休,□□」不问巨费,区处捐财,不时犒赏,始终勤﹖□」,一一修饬。其忠于为」国者哉。乃我吉宣,具重修始末,事工虽未□,」前请为纪工记录。其大者,操守、指挥吴公」昆,把总陈公嘉谟、袁公镇,兴斯举者悉□」之。」嘉靖四十三年七月吉日,坐堡官吉宣。(日本《云冈金石录·明清以来金石文》第七洞前室《重修云冈堡记》)①

①此碑,今存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为“云冈”得名的最早记载。我想,嘉靖三十七年夏秋,重修石佛寺堡,同时改名云冈堡;既称“云冈堡”,说明石佛寺此前必定已有“云冈”之称。参见附录:《云冈筑堡与古寺衰微》。另,第7窟外,现有《新作云冈石佛刹记》青石碑头,亦见《金石录》,不知造于何时,也不知何年何代曾建塔、打刹?

1566年丙寅(嘉靖四十五年)

冬十月……闰月甲辰,犯大同。参将崔世荣力战死。(《明史》卷18《世宗纪二》)

1567年丁卯(明穆宗朱载[后+土]隆庆元年)

九月乙卯,俺答寇大同,诏严战守。(《明史》卷19《穆宗纪》)

1569年己巳(明隆庆三年)

三年春正月壬子,大同总兵官赵岢败俺答于弘赐堡。……九月丙子,俺答犯大同,掠山阴、应州、怀仁、浑源。(《明史》卷19《穆宗纪》)

1570年庚午(明隆庆四年)

夏四月……丙午,俺答寇大同、宣府,官兵拒却之。(《明史》卷19《穆宗纪》)

四年四月辛酉,宣府、大同雨雹,厚三尺余,大如卵,禾苗尽伤。(《明史》卷28《五行志一》)

九月……癸未,寇犯大同,副总兵钱栋战死。(《明史》卷19《穆宗纪》)

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一员。正统元年,始遣佥都御史巡抚宣、大。景泰二年,宣府、大同各设巡抚,①遣尚书石璞总理军务。成化、弘治间,有警则遣。正德八年,设总制。嘉靖初,兼辖偏、保。二十九年,去偏、保,定设总督宣大、山西等处衔。三十八年,令防秋日驻宣府。四十三年,移驻怀来。隆庆四年,移驻阳和。(《明史》卷73《职官志二》)

①《明史》卷73《职官志二》:“巡抚大同地方赞理军务一员。初与宣府共一巡抚,后或分或并。成化十年复专设,加赞理军务。”

1574年甲戌(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年)

万历二年秋七月,大疫。(《道光大同县志》卷2《岁时》)

云冈堡,建于前明嘉靖三十七年,万历甲戌改建于冈上,周一里四分零,高连女墙三丈五尺。地近腹里,无分管边墙,止设火路墩八座,今裁并。(《雍正朔平府志》卷8)

云冈堡,东至大同,西至高山,各三十里;南北俱村。接火墩八座。新旧二堡:旧设崖下,嘉靖之戊午也。因北面受敌,议移岗上,万历之甲戌也。旧者仍留,以便行旅;新者尚土筑,女墙系包砖,共高三丈五尺,周围一里五分。(《光绪左云县志》卷3)

1581年辛巳(明万历九年)

九年四月己酉,蔚州地震,声如雷。房屋震裂。大同镇堡各州县,同时地震,有声。(《明史》卷30《五行志三》)

1582年壬午(明万历十年)

十年二月,地震。(《道光大同县志》卷2《岁时》)

1586年丙戌(明万历十四年)

【门额大字】迎光①

【门额落款】大明万历十有■■■」钦历饬大同左■■■(日本《云冈金石录》镇城东门《云冈镇城门题字》)

【门额大字】怀远

【门额落款】大明万历十有■■■」钦历饬大同左■■■(日本《云冈金石录》镇城西门《云冈镇城门题字》)

①此为云冈下堡夹墙东门上所嵌碑题。白志谦《大同云冈石窟寺记》:“云冈堡门以西,尚有大小石窟数个。堡门前后门顶上,嵌‘迎薰’、‘怀远’二额,为万历十四年所立。”按:“迎光”,恐为“迎薰”。今第7窟前室东侧放有长方形砂岩石碑,横右书大字“□远”,左上角竖书小字“钦历饬大同左……”,据原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所长员海瑞回忆,系云冈下堡夹墙西门上题字,20世纪50年代末拆毁门楼,搬移所内。

1591年辛卯(明万历十九年)

【塔铭】开山历代祖师:明公、①[土+冬]﹖公、汝﹖公、喜公、□□、

□□、糹﹖惠、续贵,徒宗玉、宁崇福﹖。

万历十九年九月拾九日,重修见塔。释子宗禄、宗净﹖。

门徒惠义、惠安,□徒﹖■■、明觉、■■」eq \o\ac(□,朔)朔平府石匠杨进﹖全。②(日本《云冈金石录》台上南方墓塔《祖师明公等墓塔记》)③

①参见附录:《全真道与云冈石窟》。

②朔平府,乃清朝建制。“朔”字,误。

③此塔铭,原镶在砖塔上壁,今无存。

1592年壬辰(明万历二十年)

【钟铭】万历二十年六月吉日造。(日本《云冈金石录》第六洞佛阁《万历二十年造铁钟记》)①

①此钟,今已无存。盖毁于20世纪50年代末“大炼钢铁”时。

1601年辛丑(明万历二十九年)

二月甲戌,振大同、宣府饥。……六月,京师自去年六月不雨,至是月乙亥始雨。山东、山西、河南皆大旱。(《明史》卷21《神宗纪二》)

1605年乙巳(明万历三十三年)

十二月壬寅,诏罢天下开矿。以税务归有司,①岁输所入之半于内府,半户、工二部。(《明史》卷21《神宗纪二》)

①又,《明史》卷21《光宗纪》:“四十八年七月,神宗崩。丁酉,太子遵遗诏发帑金百万犒边。尽罢天下矿税。”

释义玄,字古镜,姓贾氏,云中人也。父林,母李氏。生有异征,髫年厌俗,礼郡中定盛出家,志切向上。及长,辞师(操)[游]方。初至京都,于万寿戒坛受具足戒。遍礼名山,参访知识,决策(已)[己]躬,有所发明。念福慧未圆,功行不具,中年还乡,广作佛事。结饭僧缘,不以数计。造渗金像以严佛土,绘水陆以拔幽冥。修桥梁以济万揭,建窣堵一标人天。跪诵《往生咒》三十六万遍,以资净业。凡在利益,靡不精心竭力,以导利多人。由是四众归依,王臣敬仰。①云中边地逼虏,民情慓悍,以玄之教化,转杀机为善种,变鸱鸮以好音,见者欣说景从。体厚而性柔,学富而行高,故感代藩。国主三世崇重,吉阳、端惠诸王咸为外护,建普兴禅院,遂为开山祖。以明万历乙巳年入灭,世寿八十,僧腊四十有奇。塔于云中郊外,释德清为之铭云。②(民国喻谦《新续高僧传四集》卷54《明云中普兴禅院沙门释义玄》)

①明叶权《贤博编》:“古名贤多与僧徒往返,然必通禅理、有戒行、知文翰者,方与之交。如今俗僧治家供役,酒色无赖,比常人尤甚。士大夫喜其应接殷勤,遂与相狎。且不论其深意莫测,但默睹其炎凉体态,桀骜形状,已极可厌恶矣。谚云:‘不交僧与道,便是好人家。’此言有感而发。”

②此石幢今佚,铭文尚存于《憨山老人梦游集》卷28:“《云中普兴禅院开山第一代住持古镜玄公塔铭》:日月丽天,生盲获益;春回大地,幽谷阳生。故吾佛世尊法身弥纶,凡在有情,无不具足。虽边地篾戾,苟因缘会遇,无不使令入佛知见。转腥膻而为净土者,是在开化之功何如耳!予于玄公深有感焉。公讳义玄,别号古镜,云中贾氏子。父林,母李氏。生有异征,髫年厌俗,礼郡定盛和尚出家,志向上事。长,辞师操方。初至京师,于万寿戒坛受具足戒。徧礼海内名山,参访知识决䇿,(已)[己]躬下事,有所发明。念福慧未圆,功行不具,中年还乡,广作佛事。结饭僧缘,不以数计。造渗金像,庄严佛土。绘水陆以拔幽冥,修桥梁以济厉揭,建窣堵以标人天。跪诵《往生呪》三十六万遍,以资净业。凡在利益,靡不精心竭力,以导利多人。由是四众归依,王臣敬仰。云中边地逼虏,民情慓悍,以公之教化,转杀机为善种,讵非现比丘身说法者耶!公体丰厚而性柔和,见者欣说景从。内典外书,无不该涉,学富而行高,故感代藩。国主三世崇重,吉阳端惠诸王咸为外护,建普兴禅院,遂为开山第一代住持。公生于嘉靖丁亥,入灭于万历乙巳,世寿八十,僧腊四十有奇。塔于云中郊外。予于丙辰长至月,吊紫栢老人于双径,大都龙华故人月清潭公,走书持状乞铭,乃为之铭曰:法身普遍,无处不周;如月现水,清浊同流。是故众生,有情皆具;善恶虽殊,其性不二。转化之机,系于善导;以水投水,不妙自妙。是故至人,随处示现;若是无缘,对面不见。倘以妙用,入众生心;如月在水,愈清愈深。能以善化,转彼杀机;以无我故,知之者希。日照中天,春回大地;时若至时,无处不是。公以缘现,而以缘灭;生灭去来,了不可说。表剎凌空,法身常住;是知我公,真机独露。”按:丙辰,即万历四十四年(1616)。德清(1546~1623),号憨山,安徽全椒人,擅诗文、书法,朝野知名;紫栢,名真可(1543~1603),字达观,吴江人。二人俱在明代四大高僧之列。

1606年丙午(明万历三十四年)

【钟铭一间】凡晨昏午刻,焚香设」供,僧众云集,宝殿鸣」钟者,预凡沐手,虔诚」念击钟。偈云:」愿此钟声传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三」途地狱罢刀轮,一切」众生成正觉。」次云:

【二间】闻钟声,烦恼轻,」出地狱,离火炕,」菩提长,智慧生,」愿成佛,度众生。」唵伽啰啼野娑婆诃,」南无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

【三间】大同南门顺城街,」先年有禅师宝华」建立大佛像,虽成,鸣」钟未造。因此,本街」善人刘国用等各」施己资,造钟壹」口,重壹千斤。」上供

【四间】诸佛龙天,下济八难三」途。以是造钟功德,普曾」恩有,①齐冥福慧,均致」檀越。开后,用示不朽矣。

计开书名:昌化王十二府竹圃、」潞府奉国中尉廷芳,刘国用、孟清、」李经、康禄」加、尚武、吴仲堂、」宋尚斌、宋天儒、

【五间】李宝、张云路、」徐国辅、李永、」贾宗尧、宋世全、」陈九思、王太、」郭成、蔡应学、」张天相、侯科、」张大渔﹖、张大量、」罗英、薛登科、」加继先、侯朝卿、」王天兴、王国青、」李登夅、常蕙、

【六间】萧宗儒、谢承恩、」赵臣、」段廷雨、张文义、」郑科、员朝臣、」牛朝忠、武元、」刘应元。」刘国用同妻解氏,」万历三十四年十月吉造。

【七间】住持僧人福俊。」李定、李天成、王应。」金火匠人张莅、张汴﹖、张浑,」男张四政。(日本《云冈金石录》关帝庙《刘国用等造铁钟记》)

①“曾”,疑为“会”。按:此钟,今已不存。

1610年庚戌(明万历三十八年)

三十八年四月,旱,饥。九月,疫疠,多喉痺,一二日辄死。(《道光大同县志》卷2《岁时》)

1620年庚申(明万历四十八年、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⒏)

【碑文】《游石佛寺》:①」石佛寺创自后魏拓拔氏时,以定伯之猛力,作冈壁」之清华接构,②历七帝百余年,神峰遍石佛二十座。盘」空数级,梯石数盘;似帆欲扬,如翅斯倚。金人错其虚」臂,蕊宫蔚于高天。奇树映楼阁以葱茏,丹膏并异卉」而冥密。断鳌不足比其纷披,操蛇不足异其转徙。梵」天化城,不足穷其高融奥博也。方岳、玄中张君命酒」其上,③乐我兄弟。缭夕影之素气,朗风林之奇声。于是」雪荧荧而布天花,月冉冉其出丛樾。虚白环身,玄清」涤虑。恍矣,接幽想于众生,现空明于一切。④主人尽觥」筹之摘发,诸君极本量之推排。孰云灵境常然,信是」生人绝觏。予故欣言韵之,聊以输毫于大观,而溢齿」于清赏,差为飞惬云尔。

是谁发幻想?一凿石光遍。百仞入雕缕,虚空足可践。皱」秀而透瘦,丝丝见佛面。天绅当顶垂,宝络从云绚。或聚」或纷披,或立或飞溅。或如覆釜铛,或如脂涂线。山山净」名身,石石佛宅眷。八百金刚子,盘盘作石串。有时解点」头,天风吹作霰。有时幻琉璃,牟尼珠片片。是雪是月光?」分火激流电。细酒沸真珠,瓮花添幽艳。主人多布罍,随」荫罗鲜馔。醉里语相忘,无心不可见。世事几消除?鬓发」随时变。即如瘦石骨,霜雪几陶炼!彼哉播余膻,何殊蛮」触战!人间尘土事,一半寄缨弁。丈夫但乘时,奚必端明」殿!有志不得申,三公等贫贱。得酒但盆饮,饮多少健羡。」一分可留心,或在笔与砚。愿以云林谱,续作石佛传。

《石佛寺回途中即事》:」凉月浸寒水,新雪添晴耀。彼白亦此白,如以照取照。光」明互相发,虬枝写层峭。古寺欹瘦石,寒禽影相召。禅灯」老瓶水,琉璃滑波掉。世间浓冶物,过眼难相料。清光当」胜地,混沌未开窍。尘土莫关肠,好发□□□。□□催老」历,颠毛雪多少。别去难致辞,临﹖风但一笑﹖。」其时同游者,徐大参檀燕、王将军振宇。⑤」万历己未冬初也。⑥相毫厘而密移,人□□□□,文﹖每向﹖」左将军杨太初,溯流风而韵,俱妙情□□□涉。更念拓」拔氏之霸力已烬,亿化身之瑶光久留。凡□□□□相,」圣无存而不妙。倘予生其少逸,会移家而□□,□□家」山,是用刻石。庚申八月中秋日。」户部分司、西吴吴伯与识并书。⑦」云中古淮山人朱廷[雅—牙+弓]摹勒。⑧

①此长方形横碑,旧在云冈第6窟佛阁内,现立第8窟前室西侧。清《道光大同县志》卷20录有吴伯与《游石佛寺并引》,唯后文《石佛寺回途中即事》无收。这里,依照碑文,对照《县志》,参以日本《云冈金石录》第六洞佛阁内《游石佛寺记》,抄录。

②“作”,《道光大同县志》、《云冈金石录》皆作“仰”,误。今观音堂门廊西壁,镶有吴伯与《礼观音堂》碑,与云冈碑同时书刻。文中有“仰”、“作”可辨。

③方岳,系地方长官的代称;张君,即大同知府张晓。此公,方志失载,《明神宗实录》有记。万历四十六年(1618)八月十二日,大同巡抚文球题:“应、蔚、朔三州,大同、怀仁、山阴、马邑、灵丘、广灵六县,平虏、朔州、阳和、天成、镇虏五卫西路营田,各开垦荒地有差,乞将参将余自强、知府张晓等纪录。”四十八年(1620)七月初八日,“升……大同府知府张晓为山西口北道兵备副使。”《崇祯长编》载,天启七年至崇祯元年,任宣大总督。

④“现”,《县志》作“觇”。

⑤“振宇”二字漫泐,补。观音堂吴伯与《礼观音堂》碑文中有:“左将军王振宇”。

⑥据此,大同知府张晓与吴伯与、徐檀燕、王振宇等游云冈,时1619年。

⑦吴伯与,字福生(见《礼观音堂》碑)。《明史》卷97《艺文志二》“传记类”,录有“吴伯与《内阁名臣事略》十六卷。”《顺治云中郡志》卷5谓:“南直宣城人,癸未进士,天启元年任。”《乾隆大同府志》卷10曰:“湖广武陵人,进士,天启元年。”时吴伯与督饷宣大,《府志》云:“以户部郎中任,三年一代,掌出纳边储。亦间有以主事敕遣者。”吴伯与的职务是户部郎中(或主事)。然天启元年(1621)任,有误。作者赴云冈酒会,在万历己未(1619)冬初;书碑,在庚申(1620)八月中秋日,天启元年当为离任年。

⑧《万历野获编》卷23《山人名号》云:“山人之名本重,如李邺侯仅得此称。不意数十年来出游无籍辈,以诗卷遍贽达官,亦谓之山人。始于嘉靖之初年,盛于今上之近岁。”《乾隆大同府志》卷23《人物》:“朱廷[雅—牙+弓],字恒源,号古淮山人,代府宗人也。甚有巧思,能集晋、唐诸家书刻之,咄咄逼真。尤工摹勒右军行书,边旁凑合,转折向背,毫发皆肖。足迹半天下,所至必有手迹,峨眉山铜碑尤推独绝。”《道光大同县志》卷5谓:代府镇国中尉。

1621年辛酉(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

夏四月……戊寅,募兵于通州、天津、宣府、大同。(《明史》卷22《熹宗纪》)

1625年乙未(明天启五年)

任澄清《云岗洞观石佛》:①

巍巍古洞倚云开,斧斫神工亦异哉。千佛灵光归净土,诸天法象傍岩隈。

石龛不惹风幡动,兰若惟看夜月来。空寂然俨西域界,喜逢僧话共追陪。

①《雍正朔平府志》卷5“马邑县知县”条:“任澄清,陕西盩厔县人,举人,天启年任。”韩府《历代咏云冈石窟诗萃》云:此诗选自明《万历马邑县志》,作者任澄清,陕西人,天启五年任马邑知县。

1626年丙寅(明天启六年)

六年六月丙子,京师地震。济南、东昌及河南一州六县同日震。天津三卫、宣府、大同俱数十震,死伤惨甚。山西灵丘昼夜数震,月余方止。城郭、庐舍并摧,压死人民无算。(《明史》卷30《五行志三》)

1628年戊辰(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元年)

五月……插部从镇川堡拆墙而入,约兵二万,皮袄手约三万,其老小、牛羊、骆驼及攻城云梯、钩竿器具悉从弘赐堡入,亦有四五万,至孤店村合兵一处。①抵大同东河,环聚大营,就水草,扎海子滩、代王坟,离大同镇城堡仅十余里。(《明实录·崇祯长编》卷9)

①孤店村,今名古店村。

1629年己巳(明崇祯二年)

【额横书】阿弥陀佛。

【塔铭】妙明天﹖□□■■」应色化有■■■」行菩萨■■■■」幻灭归逸﹖■■」永劫,坐金莲■■

崇祯二年四月吉旦立■(《云冈金石录》云冈台上北方墓塔《妙明墓塔记》)①

①此塔铭,今云冈石窟文研所仅存右上角,细灰砂岩,似乎是由一矩形捶板石改刻,面上仅余“阿弥”二字。

1632年壬申(明崇祯五年,后金太宗皇太极天聪六年)

六月……甲戌,大军发归化城,趋明边。丁丑,明沙河堡守臣使赍牲币来献。己卯,库尔缠等自得胜堡,爱巴礼等由张家口,分诣大同、宣府议和。……庚辰,驻大同边外。库尔缠偕明得胜堡千总赍牲币来献。上不纳。(《清史稿》卷2《太宗纪一》)

1634年甲戌(明崇祯七年,后金天聪八年)

天聪八年七月,上亲率大军由宣府西略。八月甲戌,上阅大同城。癸未,至左卫城南驻跸。闰八月,班师。(《光绪山西通志》卷81)

1641年辛巳(明崇祯十四年,大清崇德六年)

崇正十四年,旱。(《道光大同县志》卷2《岁时》)

1642年壬午(明崇祯十五年,大清崇德七年)

十五年春,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大同。岁饥疫,疏乞振济。搜军实,练火器,戢豪宗,声绩甚著。(《明史》卷263《卫景瑗传》)

1644年甲申(明崇祯十七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元年)

二月辛酉,李自成陷汾州,……丙寅,陷太原,……三月庚寅,贼至大同,总兵官姜瓖降贼,代王传[火+齐]遇害,巡抚都御史卫景瑗被执,自缢死。……己亥,李自成至宣府,……甲辰,陷昌平。乙巳,贼犯京师,京营兵溃。丙午,日晡,外城陷。①丁未,昧爽,内城陷。帝崩于万岁山,……明亡。(《明史》卷24《庄烈帝纪二》)

①清佚名《謏闻续笔》卷1:“先是,上遣中官杜勋监大同军,人传勋死于贼,上为下诏褒恤,赠荫加等。而勋实已降贼,为前驱。十八日晡,抵齐化门,云有机密上闻,缒之入见。不知作何语,而社稷存亡于是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