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云冈石窟编年史
唐代纪事

618年戊寅(隋大业十四年,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⒌)

怀戎沙门高昙晟者,①因县令设斋,士女大集,昙晟与其僧徒五十人拥斋众而反,杀县令及镇将,自称大乘皇帝,立尼静宣为耶输皇后,建元为法轮。(《旧唐书》卷55《高开道传》)

①怀戎县,在今河北张家口涿鹿西南。昙晟之徒,寻为渔阳高开道所并。

619年己卯(唐武德二年)

武周进逼,总管齐王元吉委城遁走,武周遂据太原。(《旧唐书》卷55《刘武周传》)

二年,诏依佛制,正、五、九月及月十斋日,不得行刑屠钓,永为国式。(《佛祖统纪》卷39)

620年庚辰(唐武德三年)

夏四月……秦王大破宋金刚于介州,金刚与刘武周俱奔突厥,遂平并州。(《旧唐书》卷1《高祖纪》)

国朝以李氏出自老君,故崇道教。高祖武德三年,晋州人吉善行于羊角山见白衣老父,呼善行,谓曰:“为我语唐天子,吾是老君,即汝祖也。今年无贼,天下太平。”高祖即遣使致祭,立庙于其地。遂改浮山县为神山县。①(《封氏闻见记》卷1《道教》)

①《旧唐书》卷39《地理志二》:“神山,武德二年,分襄陵置浮山县。四年,改为神山,以县东南羊角山神见为名。”按:金代复改为浮山县,再改为忠孝县,今仍名浮山县。

621年辛巳(唐武德四年)

往者,刘武周窃据边陲,拥逼良善,石岭以北皆罹其弊。①虽复武周奔窜,寄命番夷,而残党余氛尚怀旅拒,至使朔漠犹警,关塞未宁,屡动干戈,久违声教。……念彼凋弊,若纳诸隍,但朔、代黎元逆命日久,今虽归附,仍屡反侧。其代州总管府内、石岭以北,自武德四年二月二十九日以前,所有愆犯,罪无轻重,悉从原宥。可并令安居复业,勿使惊扰。(宋《文苑英华》卷440录唐高祖武德四年二月《宥刘武周余党诏》)

①石岭,在今山西忻州南、阳曲东北。

四年秋九月,有前道士、太史令傅弈,先是黄巾,党其所习,遂上废佛法事十有一条。①大略云:释经诞妄,言妖事隐,损国破家,未闻益世。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凡是沙门,放归桑梓。则我家国昌泰,李、孔之教行焉。高祖纳弈献书。(唐释彦琮《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

①法琳《破邪论》卷1引《太史令朝散大夫臣傅奕上減省寺塔廢僧尼事十有一條》,云“武德四年六月二十日,朝散大夫、行太史令臣傅奕上奏。”明年正月,法琳遂上《破邪论》。

云州,隋马邑郡之云内县界恒安镇也。武德四年,平刘武周。六年,置北恒州。①七年,州废。(《旧唐书》卷39《地理志二》)

①《元和郡县志》卷14《河东道三》:“高齐文宣帝天保七年置恒安镇,……。自周迄隋,仍为镇也。隋乱陷贼,武德四年平刘武周,置北恒州,七年废。”按:北恒州,设于武德六年,非四年。

武德四年,扫定东夏。有敕:伪乱地僧,是非难识。州别一寺,留三十僧,余者从俗。上以洛阳大集名望者多,奏请二百许僧住同华寺。(《续高僧传》卷25《唐京师胜光寺释慧乘》)

622年壬午(唐武德五年)

释智满,姓贾氏,太原人。……遂往上党石墨山,聚徒行道。……时属隋初创弘大法,……乃徙居黎城之东山南流泉精舍。……又往雁门川,依瓒禅师,涉缘念慧。瓒僧中藻镜,定室羽仪,言行清澄,具如别传。满嗟遇后展,欣附有余,从瓒历游,所在宗习。又依住开化,结虑修心。俄为文帝追瓒入京,定门斯坏,众侣乖张,满乃录其同志五十余人,西入岚州土安山内,如前综业,大感学徒。隋季道消,贼徒蜂起,生民坠于沟壑,而满众宛然不散,斯亦道感之会也。大唐建义,四众归奔,乃率侣入城,就人弘道。初住晋阳真智寺,以化声广被,归宗如市。武皇别敕引劳,令止许公宅中,供事所须,并出义府;躬往礼问,睹而惧之,顾语裴寂曰:“孤见此禅师,衣毛惊起,何耶?”答曰:“计无余相,应是戒神所护耳!”重以他日修觐,曰:“弟子济拔苍生,今义兴大造,愿往还无障,当为立寺。”既登京辇,天下略平。武德元年,乃诏满所住宅为义兴寺,四事供养,一出国家。至三年,以满德为物归,道声更远,帝欲处之京室,下敕征之。又以北蕃南侵,百姓情骇,都督、弘农公刘让启留满住,用镇众心。有敕特听,同安朝寄。武德五年,玁狁孔炽,戎车载饰,以马邑沙门雄情果敢,①烽耀屡举,罔弗因之;太原地接武乡,兵戎是习,乃敕选二千余僧,充兵两府。登又下敕:“满师一寺,行业清隆,可非简例。”由是重流景行,光问遐迩,晋川髦彦,沙汰之余,睹满坐受嘉庆,皆来称美。或拜伏戒范者,或依承习住者,常数二百余人。……溘然而卒。春秋七十有八,即贞观二年六月九日也。(《续高僧传》卷19《唐并州义兴寺释智满》)

①雄情果敢的马邑沙门,其主体非武州山诸寺之僧莫属。马邑、太原二郡,括僧为兵者两千余人,可见隋朝寺院的繁荣。唐武德五年后,雁北佛寺恐无精壮之僧矣。

623年癸未(唐武德六年)

武周既死,突厥又以君璋为大行台,统其余众,仍令郁射设督兵助镇。高祖遣谕之,君璋部将高满政谓君璋曰:“夷狄无礼,本非人类,岂可北面事之,不如尽杀突厥以归唐朝。”君璋不从,满政因人心夜逼君璋,君璋亡奔突厥。满政遂以城来降,拜朔州总管,封荣国公。明年,①君璋复引突厥来攻马邑,满政死之,君璋尽杀其党而去,退保恒安。君璋所部稍稍离散,势蹙请降,高祖许之,遣使赐以金券。会突厥颉利可汗复遣召之,君璋犹豫未决。其子孝政曰:“刘武周足为殷鉴。今既降唐,又归颉利,取灭之道也。粮储已尽,人情悉离,如更迟留,变生肘腋。”恒安人郭子威说君璋曰:“恒安之地,王者旧都,山川形胜,足为险固。突厥方强,为我唇齿。据此坚城,②足观天下之变,何乃欲降于人也。”君璋然其计,乃执我行人送于突厥,与突厥合军寇太原之北境。君璋复见颉利政乱,竟率所部来降,拜安州都督,封芮国公,赐实封五百户。(《旧唐书》卷55《刘武周传》)

①刘武周死于武德五年。岑仲勉《突厥集史》谓:“明年者,武周既死之明年。”

②前述隋大业年间,尉迟敬德家于马邑郡平城乡京畿里;此言恒安,旧都坚城,可以据守。似乎北魏平城在隋代曾一度恢复使用?

云州,隋马邑郡之云内县界恒安镇也。武德四年,平刘武周。六年,置北恒州。①七年,州废。(《旧唐书》卷39《地理志二》)

①《新唐书》卷39《地理志三》:“云州云中郡,……县一,……云中,中,本马邑郡云内之恒安镇。武德六年,置北恒州,七年废。”盖北恒州之设,意在安抚苑君璋也。

624年甲申(武德七年)

七年,奕上疏请除去释教,曰:“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托。故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演其妖书,述其邪法,伪启三涂,谬张六道,①恐吓愚夫,诈欺庸品。凡百黎庶,通识者稀,不察根源,信其矫诈。乃追[忏]既往之罪,虚规将来之福。布施一钱,希万倍之报;持斋一日,冀百日之粮。遂使愚迷,妄求功德,不惮科禁,轻犯宪章。其有造作恶逆,身坠刑网,方乃狱中礼佛,口诵佛经,昼夜忘疲,规免其罪。且生死寿夭,由于自然;刑德威福,关之人主。乃谓贫富贵贱,功业所招,而愚僧矫诈,皆云由佛。窃人主之权,擅造化之力,其为害政,良可悲矣!案《书》云:‘惟辟作福威,惟辟玉食。臣有作福、作威、玉食,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人用侧颇僻。’降自牺、农,至于汉、魏,皆无佛法,君明臣忠,祚长年久。汉明帝假托梦想,始立胡神,西域桑门,自传其法。西晋以上,国有严科,不许中国之人,辄行髠发之事。洎于苻、石,羌胡乱华,主庸臣佞,政虐祚短,皆由佛教致灾也。梁武、齐襄,足为明镜。昔褒姒一女,妖惑幽王,尚致亡国。况天下僧尼,数盈十万,②剪刻缯彩,装束泥人,而为厌魅,迷惑万姓者乎!今之僧尼,请令匹配,即成十万余户,产育男女,十年长养,一纪教训,自然益国,可以足兵。四海免蚕食之殃,百姓知威福所在,则妖惑之风自革,淳朴之化还兴。且古今忠谏,鲜不及祸。窃见齐朝章仇子他上表言:‘僧尼徒众,糜损国家,寺塔奢侈,虚费金帛。’为诸僧附会宰相,对朝谗毁;诸尼依托妃主,潜行谤讟。子他竟被囚执,刑于都市。及周武平齐,制封其墓。臣虽不敏,窃慕其踪。”③(《旧唐书》卷79《傅奕传》)

①《通鉴》卷191胡注:“释氏以地狱、饿鬼、畜生为三涂,言人之为恶者必堕此也。又添阿修罗、天神、地祇为六道。”

②唐武德五年(622),法琳《破邪论》卷1谓:“今僧尼二十万众”。《广弘明集》卷7《辩惑篇》曰:“入大唐,寺籍佛、道二众不满七万。”

③傅奕此奏,《通鉴》系于武德九年。然《破邪论》云,傅奕上书攻击佛教在武德四年。

625年乙酉(武德八年)

武德八年,岁居协洽,驾幸国学,将行释奠。堂置三坐,拟叙三宗,众复乐推乘为导首。时五都才学,三教通人,星布义筵,云罗绮席。下诏曰:“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次孔,末后释宗。(《续高僧传》卷25《唐京师胜光寺释慧乘》)

626年丙戌(武德九年)

夏五月辛巳,以京师寺观不甚清净,诏曰:“……朕膺期驭宇,兴隆教法,志思利益,情在护持。欲使玉石区分,薰莸有辨,长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从沙汰。诸僧、尼、道士、女冠等,有精勤练行、守戒律者,并令大寺观居住,给衣食,勿令乏短。其不能精进、戒行有阙、不堪供养者,并令罢遣,各还桑梓。所司明为条式,务依法教,违制之事,悉宜停断。京城留寺三所,观二所。其余天下诸州,各留一所。余悉罢之。”事竟不行。(《旧唐书》卷1《高祖纪》)

并州有人解画,曾陷北虏,突厥可汗遣画佛像。此人时偷彩色,恐被搜获,纸裹塞鼻中,鼻出血数升。①此人后为僧,唐贞观中于山东住寺。(《太平广记》卷116《报应类》引《广古今五行记》)

①岑仲勉《突厥集史》:“下文言其人贞观中于山东住寺,则是武德前事,兹附此。”

627年丁亥(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

(正)[贞]观元年正月,诏京城德行沙门并令入内殿行道七日。度天下僧尼三千人。(《佛祖统纪》卷39)

五月乙丑,常安贼帅(范)[苑]君璋以众来降,①拜隰州都督。君璋初为刘武周腹心,武周[败],又归突利可汗,②后见頡利政乱,灾异屡起,知其必败,乃率所部来降。頡利遣兵追蹑,逆击走之。至太州,③遣子孝政先入朝,以是拜为都督,封国公,邑三千户,赐帛四十疋。(《册府元龟》卷164)

①常安,“恒安”之讳改。

②岑仲勉《突厥集史》:“武周下殆夺‘败’字。突利或頡利之讹。”

③太州,武德三年于太谷县置,六年废。

629年己丑(唐贞观三年)

十一月庚申,并州都督李世勣为通漠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任城郡王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幽州都督卫孝节为恒安道行军总管,营州都督薛万淑为畅武道行军总管,以伐突厥。(《新唐书》卷2《太宗皇帝纪》)

630年庚寅(唐贞观四年)

四年正月,李靖进屯恶阳岭,夜袭定襄,颉利惊扰,因徙牙于碛口,胡酋康苏密等遂以隋萧后及杨政道来降。①二月,颉利计窘,窜于铁山,兵尚数万,使执失思力入朝谢罪,请举国内附。太宗遣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等持节安慰之,颉利稍自安。靖乘间袭击,大破之,遂灭其国,复定襄、恒安地,斥土界至于大漠。(《通典》卷197《突厥上》)

①《旧唐书》卷194《突厥传上》:“先是,隋炀帝萧后及齐王暕之子政道陷于窦建德,(武德)三年二月,处罗迎之,至于牙所,立政道为隋王。隋末中国人在虏庭者,悉隶于政道,行隋正朔,置百官,居于定襄城,有徒一万。”

俭前在朔州,属李靖平突厥之后,有思结部落贫穷离散,俭招慰安集之。其不来者,或居碛北,既亲属分住,私相往还,俭并不拘责,但存纲纪,羁縻而已。及俭移任,州司谓其将叛,遽以奏闻。朝廷议发兵进讨,仍起俭为使,就观动静。俭单马推诚,入其部落,召诸首领,布以腹心,咸匍匐启颡而至。便移就代州,即令检校代州都督。俭遂劝其营田,每年丰熟。虑其私蓄富实,易生骄侈,表请和籴,(拟)[以]充贮备,蕃人喜悦,边军大收其利。(《旧唐书》卷87《张俭传》)

631年辛卯(唐贞观五年)

春正月,诏僧、尼、道士致拜父母。①(《通鉴》卷193)

①《佛祖统纪》卷39云:“七年,……勅僧道停致敬父母。”

贞观五年,有传法穆护何禄,将祆教诣阙闻奏。①敕令长安崇化坊立祆寺,号大秦寺,又名波斯寺。(《僧史》卷3《大秦末尼》)

①祆,胡神。祆教,又名火教、拜火教或波斯教。古代流行于伊朗和中亚细亚一带,北朝时传入中国。穆护,是唐代对祆教传教士的称谓。《旧唐书》卷198《西戎传》:“疏勒国,……俗事祆神,有胡书文字。于阗国,……俗多机巧,好事祆神,崇佛教。……波斯国,……俗事天地日月水火诸神,西域诸胡事火祆者,皆诣波斯受法焉。”《新唐书》卷46《百官志二》:“两京及碛西诸州火祆,岁再祀,而禁民祈祭。”

634年甲午(唐贞观八年)

【碑文】以隋大业九年岁次癸酉、五月丁丑朔、廿八日甲辰,终于马邑郡平城乡京畿里之第,春秋廿有五。鄂国公伤伉俪之长往,……以贞观八年十二月廿十二日,旌志于旧殡之所。公以位显望隆,……陪葬昭陵。……用依同穴之典,式备文物之仪,乃遣公孙潞王府仓曹参军循毓,驰驿迎夫人神柩于先茔,仍命所司造灵辇发遣,葬事所须,并令官给。(《唐代墓志铭汇编上》页288《鄂国公夫人苏娬墓志铭》)

637年丁酉(唐贞观十一年)

贞观十一年,驾巡洛邑。黄巾先有与僧论者,闻之于上。乃下诏云:“老君垂范,义在清虚;释迦贻则,理存因果。求其教也,汲引之迹殊途;求其宗也,弘益之风齐致。然大道之兴,肇于遂古,源出无名之始,事高有形之外。迈两仪而运行,包万物而亭育。故能经邦致治,反朴还淳。至如佛教之兴,基于西域,逮于后汉,方被中土。神变之理多方,报应之缘匪一。洎于近世,崇信滋深,人冀当年之福,家惧来生之祸。由是,滞俗者,闻玄宗而大笑;好异者,望真谛而争归。始波涌于闾里,终风靡于朝庭。遂使殊俗之典,郁为众妙之先;诸华之教,翻居一乘之后。流遁忘返,于兹累代。今鼎祚克昌,既凭上德之庆;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宜有解张,阐兹玄化。自今已后,斋供行立,至于称谓,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庶敦反本之俗,畅于九有;尊祖之风,贻诸万叶。”时京邑僧徒各陈极谏,有司不纳。①(《广弘明集》卷25唐太宗《令道士在僧前诏》)

①《佛祖统纪》卷39:“九年十月,玄琬法师终于延兴寺,遗表有云:圣帝方尊事三宝,不应使沙门与百姓同科。乞令僧有过者,并付所属,以内律治之。帝嘉纳焉。乃遣皇太子临吊,勅有司给葬具。十一月,诏曰:比缘丧乱,僧徒减少,华台宝塔,窥户无人,其令天下度僧尼三千人。有司详定,务取德业精明者以闻。僧徒有假托医巫,左道惑众,造诣官曹属致赃贿者,朕在情持护,必无宽贷诸犯过者。宜令所司依准内律明为条制。诏曰:老子李姓,是朕之祖,名位称号,宜在佛先。沙门智实、法琳等诣阙申理,诏不许。驾幸洛阳,实等复抗辞固争,以道士虽冐宗老子,其实遵三张符水醮箓之事,不宜居释氏上。勅宰相岑文本谕旨,实等固不奉诏。帝怒杖实于朝堂,民其服,流之岭表而终。”

638年戊戌(唐贞观十二年)①

元魏太祖道武皇帝,讳珪。运钟丧乱,宇内分崩,生民不见俎豆之容,黔首时睹戎马之迹。礼乐文章,扫地将尽。太祖以雄杰之深姿,包大君之雅量,克平朔野,奄有中州,大启龙光,潜被日(用)[月]。天兴元年,下诏曰:“佛法之兴,其来尚矣。于京邑建饰容范,修整寺舍。”又于虞、虢之地,造十五级浮图,起开泰、定国二寺,写一切经,铸千金像。召三百名僧,每月法集。

魏太宗明元皇帝,讳嗣。明睿宽雅,非礼不言;愍念四生,敬重三宝。仍于邺下大度僧尼。②魏世祖太武皇帝,讳焘。气盖当时,威振天下,匣牍四海,牢笼万邦。回向一乘,归依三宝。复伽蓝之胜地,创招提之净宫,仍于邺城造宗正寺。③后因崔皓,始沦正法。魏高宗文(武)成皇帝,讳濬。聪达颕悟,风格异伦。重兴佛教,修复寺宇。释门广被,始自文成。凡度僧尼三万许人。魏显祖献文皇帝,讳弘。德配彼天,道邻极圣。造招隐寺,召坐禅僧。

魏高祖孝文皇帝,讳宏。神光照室,和气充庭;仁孝绰然,岐嶷显著。听览政事,从善如流;哀矜百姓,恒思济益。以太后忌日,哭于陵左,绝膳二日,哭不辍声。仍于邺都造安养寺,④硕德高僧,四方云集。六宫侍女,皆持年三月六。⑤其精进诵经者,并度出家。事无大小,务于(赒给)[周洽]。常谓:“史官无讳国(恶)[忌]。”手不释卷,览之便讲;爱奇好士,情如饥渴。善谈庄老,尤敦释义;才藻富赡,文章百篇。悠然远迈,不以世务妨道。而幼承洪绪,早著睿圣之风。时以文明摄事,优游拱己,玄览独得,著自不言,神契所标,固以符于冥化。及躬总大政,一日万机,十许年间,曾不暇给。钦明稽古,(叶)[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文章。然而尽圣穷神,继天绍历,奉为先皇,于大觉寺修葺堂宇。⑥嚫施隆厚,供给丰华;影塔经台,粲然备举;上标金剎,下列银楹;雁翼临云,龙首承日;名僧继踵,法侣排肩;朝步莲池,暮栖香阁;风流慧苑,梵响禅林。召三百许僧,六时不坠。所度僧尼一万四千人。……

右元魏君临一十七帝,一百七十年,国家大寺四十七所。又于北代恒安治西,旁(各)[谷]上下三十余里,镌石置龛,遍罗佛像。计非可尽,庄严弘观。今见存焉。虽屡遭法灭,斯龛不坏。其王公贵室、五等诸侯寺,八百三十九所。(《辨正论》卷3)

①唐济法寺沙门法琳《辨正论》,文中记有贞观六年事,盖成书于贞观七年之后。十三年,此论传入朝廷,法琳被囚禁。法琳为唐代长安高僧最早记述云冈石窟者。姑录其有关记述于是年。

②、③、④法琳所谓“邺下”、“邺城”、“邺都”者,从前后文的意思推测,盖代指北魏首都平城。

⑤三月六,即三长月、六日斋。

⑥大觉寺,南北朝隋唐各个都城俱有此名寺院。《洛阳伽蓝记》卷4《城西》:“大觉寺,广平王怀舍宅也。”法琳记北魏孝明帝“仍于邺下造大觉寺。”此乃北魏洛阳、邺城之大觉寺,平城大觉寺不见他书记载,而法琳述云:“影塔经台,粲然备举;上标金剎,下列银楹;雁翼临云,龙首承日。”似乎是云冈第3窟的写照。第3窟前台,传说为“昙曜译经台”,台上两座三级石塔遥对;窟外石壁高阔,北魏曾建11楹大阁,窟顶亦有建筑遗址。

639年己亥(唐贞观十三年)

十三年,太宗幸九成宫,突厥可汗弟中郎将阿史那结社率阴结所部,并拥突利子贺罗鹘夜犯御营。事败,皆捕斩之。太宗自是不直突厥,悔处其部众于中国,还其旧部于河北,建牙于故定襄城,立李思摩为乙弥泥熟俟利苾可汗以主之。(《贞观政要》卷9)

640年庚子(唐贞观十四年)

恒安镇,……武德四年平刘武周,置北恒州,七年废。贞观十四年,自朔州北界定襄城,移云州及定襄城于此。①(《元和郡县志》卷14《河东道三》)②

①按:唐贞观四年,复置云州于汉定襄郡之盛乐城(即北魏盛乐),在今内蒙古和林各尔西北土城子。《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下》唐章怀太子李贤注:东汉“平城,属雁门郡,今云州定襄县也。”

②是年秋,《通鉴》卷195记:“君集虏高昌王智盛及其群臣豪杰而归。于是唐地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皆为州县。”

云州云中郡,下都督府。贞观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徙治定襄县。①永淳元年为默啜所破,徙其民于朔州。……云中,中,本马邑郡云内之恒安镇。武德六年置北恒州,七年废。贞观十四年复置,曰定襄县。永淳元年废。(《新唐书》卷39《地理志三》)

①《史记》卷57《周勃列传》《正义》引唐《括地志》云:“朔州定襄,本汉平城县。”

641年辛丑(唐贞观十五年)

唐贞观十五年,守臣重建。①(曹衍《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

①贞观中,云州镇守,仅见于《唐代墓志汇编》849页《大周唐故左戎卫右郎将古君夫人匹娄氏墓志并序》:“夫人讳净德,字□,其先代郡人也。……父武徹,朝散大夫,唐秦府库真、骠骑将军、右卫中郎将,檀、云、朔等州刺史,安西都护史,持节、上柱国、济源县开国公。”姑录存疑。

十五年十一月,薛延陁尽其甲骑,并发同罗、仆骨、回纥、靺鞨、霫等众,①合二十万,卒一人马四匹,度漠,屯于白道川,据善阳岭,以击思摩之部。思摩引其种落走朔州,留精骑以战,延陀乘之,及塞,诏营州都督张俭统所部骑兵及奚、霫、契丹等压其东境。(《册府元龟》卷985)

①《旧唐书》卷199下《北狄传》:“铁勒,本匈奴别种。自突厥强盛,铁勒诸部分散,众渐寡弱。至武德初,有薛延陀、契苾、回纥、都播、骨利干、多览葛、仆骨、拔野古、同罗、浑部、思结、斛薛、奚结、阿跌、白霫等,散在碛北。薛延陀者,自云本姓薛氏,其先击灭延陀而有其众,因号为薛延陀部。其官方兵器及风俗,大抵与突厥同。”按:铁勒,汉称丁零,后名狄历、敕勒、高车。

突厥诸部有思结者,先处代州五台县,其意尝欲归延陀,因是而叛。代州追兵逼及,会李勣旋军至,首尾围击。思结计无所出,走入峨谷中,自度必死,前杀其妻子,然后力战。勣又败之,斩首五百级,生擒一千五百人,虏其男女三千余口,获牛马称是。(《册府元龟》卷985)

642年壬寅(唐贞观十六年)

释昙韵,不详氏族,高阳人。初厌世出家,诵《法华经》有余两卷。时年十九,仍投恒岳侧蒲吾山,①就彼虚静,讫此经部。值栖隐禅师曰:“诵经非不道缘,常诵未即至道,要在观心离念,方契正道耳。”韵初承此告,谨即受而行之,专精念慧,深具举舍。又闻五台山者,即《华严经》“清凉山”也,世传文殊师利常所住处,古来诸僧多入祈请,有感见者,具蒙示教。昔元魏孝文,尝于中台置大布寺,帝曾游止,②具奉圣仪。前种华园,地方二顷,夏中发艳,状同铺锦,光彩昱耀,乱人心目。如是嘉闻数发,荡神悦耳,遂举足栖焉。遍游台岳,备见灵相,初停北台木瓜寺,二十余岁,单身吊影,处以瓦窑,形覆弊衣,地布草蓐,食惟一受,味不兼余。……至仁寿年内,有瓒禅师者,结集定学,背负绳床,在雁门川中,兰若为业。韵居山日久,思展往怀,闻风附道,便从瓒众。一沐清化,载仰光猷,随依善友,所谓全梵行也。属隋高造寺,偏重禅门,延瓒入京,众失其主,人各其诚,散归林谷,韵遂投于比干山。又游南部离石、龙泉、文成等郡。七众希向,夷夏大同;十善聿修,缁素匡幸。原此河滨无受戒法,纵有志奉,皆往太原。夷夏情乖,人皆怯往,致有沙弥三十其岁者。及韵化行,即传斯教,山城两众,皆蒙具足。唐运伊始,兵接定阳,屡逢屯丧,本业无毁,以夜系昼,摄心乖逸,幽栖积久,衣服故弊。……以贞观十六年端坐终于西河之平遥山,春秋八十余矣。(《续高僧传》卷20《唐蔚州五台寺释昙韵》)

①蒲吾,汉以来旧县,在今河北平山境。

②五台山建设始于北魏孝文帝,到在隋唐成为佛教名山。

644年甲辰(唐贞观十八年)

十八年十一月,突厥泥熟俟利苾北渡河,延陀恶之,数相攻击。俟利苾有众十万,不能抚御,悉南渡河,请处胜、夏之间,许之。(《唐会要》卷94)

646年丙午(唐贞观二十年)

六月,遣兵部尚书、固安公崔敦礼,特进、英国公李勣击破薛延陁于郁督军山北,前后斩首五千余级,虏男女三万余人。(《旧唐书》卷3《太宗纪下》)

八月,帝幸灵州,又幸汉故甘泉宫,诏曰:“……自朕御天下,二纪于兹,曩者聊命偏师,遂擒颉利;今兹始弘庙略,已灭延陀。……遂使雁山以北,无复单于;龙烛之南,大开封域。……”(《册府元龟》卷12)

647年丁未(唐贞观二十一年)

唐贞观二十[一]年,征龟兹,①有薛孤训者,为行军仓曹参军。及屠龟兹城后,②乃于精舍剥佛面取金。③旬日之间,眉毛总落。④还至伊州,乃于佛前悔过。所得金者,皆回造功德。未几,眉毛复生。(《法苑珠林》卷95《感应缘》引《冥报拾遗》)

①唐征龟兹,在贞观二十一年十二月。

②《旧唐书》卷3《太宗纪下》载:二十二年闰十二月,“破龟兹大拨等五十城,虏数万口,执龟兹王诃黎布失毕以归,龟兹平,西域震骇。”

③2005年4月,我沿南疆一线考察,停住克孜尔石窟二日,见龟兹诸处石窟壁画佛面、胸部,凡有金箔或涂金处均被刮毁,遂疑唐兵所为。可见,新疆佛寺的厄运,非唯伊斯兰教进入之后。

④总,《太平广记》卷116《报应类》引《冥祥记》作“尽”。


648年戊申(唐贞观二十二年)

【碑文】廿二年夏六月,……太宗因问功德何最?法师对以度人。自隋季天下祠宇残毁,缁伍殆绝,太宗自此敕天下诸州寺宜度五人,①弘福寺度五十人。②(《唐代墓志汇编下》2186页《唐玄奘法师塔铭》)③

①《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令天下寺观,各度五人。”《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京城及天下诸州寺,宜各度五人;弘福寺,宜度五十人。计海内寺三千七百一十六所,计度僧尼一万八千五百余人。未此已前,天下寺庙遭隋季雕残,缁侣将绝。蒙兹一度,并成徒众。”

②长安弘福寺,玄奘初归翻经之所;高宗后,师又驻锡西明寺。

③《旧唐书》卷191《玄奘传》:“僧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人。大业末出家,博涉经论。尝谓翻译者多有讹谬,故就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贞观初,随商人往游西域。玄奘既辩博出群,所在必为讲释论难,蕃人远近咸尊伏之。在西域十七年,经百余国,悉解其国之语,仍采其山川谣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记》十二卷。贞观十九年,归至京师。太宗见之,大悦,与之谈论。于是诏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于弘福寺翻译,……凡成七十五部,奏上之。”另,《藕香零拾》收录宋张礼《游城南记》:“东南至慈恩寺。少迟,登塔观唐人留题。张注曰:寺本隋无漏寺。贞观二十一年高宗在春宫,为文德皇后立为慈恩寺。永徽三年,沙门元奘起塔。初为五层,砖表土心,效西域窣堵波,即袁宏《汉记》所谓浮图祠也。长安中摧倒,天后及王公施钱重加营建,至十层。”

650年庚戌(唐高宗李治永徽元年)

永徽元年九月,高侃击车鼻,①……诸部尽内附,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十都督、二十二州分统之。自是北边无寇三十余年。(《唐会要》卷94)

①车鼻,突厥可汗名。

魏氏北台恒安石窟,三十里内连次而列,高二十余丈,内受千人,终劫不朽。(道宣《释迦方志》卷下《通局篇》)①

①道宣《释迦方志》成书于是年,故录其有关北魏平城时代佛教内容于此。

魏(元氏)太祖道武皇帝,于虞地造十五级塔,又造开泰、定国二寺,写一切经,造千金像。三百名僧每(日)[月]法集。魏高宗文成帝,重复佛教,更开释门,凡度僧尼三万许人。魏显祖献文帝,造招隐寺,召坐禅僧。魏高祖孝文帝,于邺造安养寺,召四方僧,六宫侍女皆持年三长月、六日斋,①有慕道者放令出家。手不释卷,顷便为讲。为先皇再治大觉,②大行供施,度僧尼一万四千人。……右元魏君临一十七帝,一百七十年,国家大寺四十七所。北台恒安,镌石置龛,连三十里。王公等寺八百三十九所,百姓所造寺者三万余所。总度僧尼二百余万,译经四十九部。佛教东流,此焉为盛。惟太武世信用司徒崔皓佞说,凌废正教,潜隐七年。后知诈妄,戮诛崔氏,还复佛教,光阐于前。(《释迦方志》卷下《教相篇》)

①三长月,即三长月斋,谓在正、五、九三月持长斋。六日斋,即六斋。“斋”字后,《法苑珠林》有“月别造像”。

②大觉,《法苑珠林》无此二字。按:道宣《释迦方志》、道世《法苑珠林》对北魏平城时代各帝的记述,多因承唐初法琳的《辩正论》而缩写之,故易生误;然间或也有新意。

661年辛酉(唐显庆六年,龙朔元年⒊)

【碑文】龙朔元年,任朔州善阳县丞。毗赞一同,波清徽于代壤;翼宣百里,睦甿黎于胡蕃。乃有荒狄酋渠,航溟欵化,纶旨情留庶物,招引还塗。①(《唐代墓志汇编上》401页《乐玄德墓志铭》)

①此虽述朔州之事,但邻近云州(今大同市),可见当时边塞情形。另,《唐代墓志汇编上》849页《昝斌墓志铭》:“公讳斌,字务斌,平阳人也。……父敬本,唐任云、夷二州刺史,上柱国、永城县开国公。”昝敬本任云州刺史,约在唐高宗前期。

释明隐者,少习禅学,……在中台北木瓜谷寺三十年,唯以定业,余无所怀。又往佛光山寺七年,又住大孚寺九年,志道之徒,相从不绝,道俗供事,填委山林。永徽二年,代州都督以昭果寺僧徒事须纲领,追还寺任,辞不获免。龙朔元年十月,卒于此寺,端坐熙怡,如在久定。其五台山有故宕昌寺,①甘泉美岫,往而忘返,有僧服水得仙,身如罗縠,明见藏府骨髓。武德年末,行于山泽,今村中父老目者十余人说之。②五台山者,斯为神圣所憩。中台最高,所望诸山并下,上有大泉名曰太华,傍有二塔,后诸小石塔,动有百千,云是孝文从北恒安至此所立,石上人马大迹,俨然如初。从中台东南三十里,至大孚灵鹫寺,南有花园,前后遇圣,多于此地。(《续高僧传》卷27《唐代州五台山释明隐》)

①宕昌寺,疑是北魏太和年间宕昌公王遇(钳耳庆时)所建。

②此系道宣自述游五台山的经历。

唐龙朔元年,下敕令会昌寺僧会赜往五台山修理寺塔。①其山属代州五台县,备有五台。中台最高,目极千里,山川如掌。上有石塔数千所,砖石垒之,斯并魏高祖孝文帝所立。(《法苑珠林》卷14《唐代州五台山像变现出声缘》)

①《佛祖统纪》卷39:龙朔“二年,勅会昌沙门会赜诣五台山礼文殊真容。众见金光满殿,空声赞云:善哉!”

662年壬戌(唐龙朔二年)

六月……乙丑,初令道士、女冠、僧、尼等,并尽礼致拜其父母。(《旧唐书》卷4《高宗纪上》)

663年癸亥(唐龙朔三年)

龙朔三年二月十五日,移燕然都护府于回纥部落,仍改名瀚海都护府。其旧瀚海都(督)[护]府移置云中城,①改名云中都护府。仍以碛为界,碛北诸蕃州悉隶瀚海,碛南并隶云中。(《唐会要》卷73)

①云中城,《唐会要》卷98作“云中古城”,即今内蒙古托克托。云中都护府,麟德元年(664)改名“单于大都护府”。城内有振武军,设振武军节度使。

664年甲子(唐麟德元年)

元氏之先,北代云中虏也,世为豪杰。……本姓托跋,鲜卑胡人也。西晋之乱,有托跋庐,出居晋楼烦地,晋即封为代王。于后部落分散,经六十余年,至庐孙拾翼鞬。或言涉珪,魏史云即道武皇帝,魏之太祖也。改号神瑞元年,当晋孝武太元元年也。出据朔州东三百里筑城立邑,号为恒安之都。为符秦护军,坚败后,乃即真号。生知信佛,兴建大寺。恒安郊西大谷,石壁皆凿为窟,高余十丈,东西三十里,栉比相连,其数众矣。谷东石碑见在,纪其功绩,不可以算也。其碑略云:自魏国所统赀赋,并成石龛。①故其规度宏远,所以神功逾久而不朽也。(《大唐内典录》卷4《后魏元氏翻传佛经录》)②

①赵邦彦《调查云冈造像小记》,据窟内遗刻的北魏太和以后的造像题记,云:“《内典录》所谓并成于道武帝之世者,不攻自破。诸碑之造像主,或为邑(畿)[义]信士女等五十四人,或为比丘尼,安得谓为统魏国赀赋以成之耶?……自昙曜开窟以后,邑里信佛之徒,承风而起,先后继作,遂克蔚为巨观焉。”

②道宣《大唐内典录》卷末记:“龙朔四年春正月于西明寺出之。”龙朔四年,即麟德元年。

665年乙丑(唐麟德二年)

释昙曜,未详何许人也。少出家,摄行坚贞,风鉴闲约。以元魏和平年,任北台昭玄统,绥辑僧众,妙得其(一)[心]。①住恒安石窟通乐寺,②即魏帝之所造也。③去恒安西北三十里,武周山谷北面石崖,就而镌之,建立佛寺,名曰灵岩。龛之大者,举高二十余丈,可受三千许人。面别镌像,穷诸巧丽;龛别异状,骇动人神。栉比相连三十余里。东头僧寺,恒共千人,碑碣见存,未卒陈委。④先是太武皇帝太平真君七年,司徒崔皓邪佞谀词,令帝崇重道士寇谦之,拜为天师,珍敬老氏,⑤虔刘释种,焚毁寺塔。至庚寅年,太武感致疠疾,方始开悟。兼有白足禅师,来相启发。帝既心悔,诛夷崔氏。事列诸传。至壬辰年,太武云崩,(子)[孙]文成立,即起塔寺,搜访经典。毁法七载,三宝还兴。曜慨前凌废,欣今重复,故于北台石窟,集诸德僧,对天竺沙门,译《付法藏传》并《净土经》,流通后贤,意存无绝。时又有沙门昙靖者,以创开佛日,旧译诸经并从焚荡,人间诱导,凭准无因,乃出《提谓波利经》二卷。意在通悟,而言多妄习,故其文云:东方泰山,汉言岱岳,⑥阴阳交代,故谓代岳。出于魏世,乃曰汉言,不辩时代,斯一妄也。太山,即此方言,乃以代岳译之,两语相翻,不识梵、魏,斯二妄也。其例甚众,具在经文,寻之可领。旧录,别有《提谓经》一卷,与诸经语同,但靖加五方五行,(同)[用]石糅金,⑦疑成伪耳。并不测其终。隋初开皇,关壤往往民间犹习《提谓》,邑义各持衣钵,月再兴斋,仪范正律,递相监检,⑧甚具翔集云。(《续高僧传》卷1《元魏北台恒安石窟通乐寺沙门释昙曜》)

①一,大正藏本、频伽藏本作“心”。

②恒安,是北齐所立镇名,在今大同市御河东的古城村。隋代设云内县,而恒安镇犹存。镇废,大约隋唐之际。恒安石窟通乐寺,应是唐贞观十五年云冈石窟重建寺院后的称谓。

③陈垣《记大同武州山石窟寺》云:“魏帝所造,魏文成帝所造也。文成以前塔寺,既为太武所毁,则此灵岩石窟,必为文成复法以后所造,盖即昙曜白帝所造也。曰‘东头僧寺,恒供千人’,疑即今石佛寺东之最大石窟,然已荒落不堪矣。既名通乐,又曰灵岩,则寺非一寺,名非一名,记载缺略,至为可憾。此传成于贞观十九年,当西历之六百四十五年。《古今译经图记》、《开元释教录》、《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均沿用其文。《贞元释教录》成于西历八百年,而于‘碑碣见存,未卒陈委’二语,亦复沿用,未识当时碑碣,果否有流传也。清初迄今,不过三百年,而道旁摩崖诸碑,已无一可辨。盖此山之石,松而易泐,不耐风雨,造像犹可,刻碑未见其能永年也。”按:“东头僧寺”,乃“栉比相连三十余里”石窟之东头,今从焦山石窟,经吴官屯石窟、鲁班窑石窟,到云冈,足足三十里,僧寺即指云冈石窟无疑,非谓一窟。云冈东部摩崖题刻小字,风雨之下,保持不足三百年,的确如此。《续高僧传》,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卷2考订:贞观十九年成书,麟德二年续补完成。

④考道宣游方,没有跨过雁门关北,对北魏平城佛事特别是武州山石窟,没有亲身感受。他在《续高僧传序》中讲:“昔梁沙门金陵释宝唱撰《名僧传》,会稽释惠皎撰《高僧传》,……缉裒吴越,叙略魏燕,良以博观未周。……中原隐括,未传简录,……惟隋初沙门魏郡释灵裕,仪表缀述,有意弘方,撰《十德记》一卷,偏叙昭玄师保,未奥广嗣通宗。……今余所撰,恐坠接前绪,故不获已而陈之。”所谓《十德记》,全称《光师弟子十德记》,盖述东魏北齐慧光一脉僧徒情况。道宣撰《昙曜传》,取材十分有限,大约只是在魏收《释老志》、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和法琳《辨正论》基础上,加进了当时“往往来者述之”的内容。

⑤珍,大正藏本、频伽藏本作“弥”。

⑥岱,大正藏本、频伽藏本作“代”。

⑦同,大正藏本、频伽藏本作“用”。

⑧监,大正藏本、频伽藏本作“鉴”。

666年丙寅(唐麟德三年、乾封元年⒈)

麟德三年春正月……天下诸州置观、寺一所。……二月己未,次亳州。幸老君庙,追号曰太上玄元皇帝,创造祠堂。其庙置令、丞各一员。(《旧唐书》卷5《高宗纪下》)

667年丁卯(唐乾封二年)

沙门昙曜,帝礼为师,请帝于京西武州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万代。①今时见者传云:谷深三十里,东为僧寺,名曰灵岩,西头尼寺,②各凿石为龛,容千人。已还者相次栉比。石崖中七里,极高峻,佛龛相连,余处时有断续。佛像数量,孰测其计。有一道人,年八十,礼像为业,一像一拜,至于中龛而死,尸殭伏地,以石封之,今见存焉,莫测时代。③在朔州东三百里,恒安镇西二十余里。往往来者述之,④诚不思议之福事也。(《广弘明集》卷2《魏书释老志》)⑤

①以上文字,抄袭《魏书》卷114《释老志》;以下是道宣新增的介绍。

②厉寿田《云冈石窟源流考》:“今云岗石窟西七里吴官屯村西山坡上,地名姑子庙,有小佛龛十余。因历年已久,风雨剥蚀,佛像残缺,或为两书所言之尼寺名石祗洹舍者,即是此地。但中间为河水所隔断,尼寺之痕迹,早已湮没不彰也。”按:两书,谓《水经注》与《广弘明集》。吴官屯石窟,今在道路北,壁间残存禅窟15个,另有若干摩崖龛型造像,确为北魏雕刻,佛像较为清瘦。

③云冈第5窟东龙王庙岩壁凿小窟颇多,俗云寄骨洞,传曰封尸骨处。20世纪80年代末考古发掘时,发现一墙封小窟内有骷颅十余个。

④道宣(596~667)在《续高僧传》中,自述贞观前曾北游陕、晋、冀塞内。他到过五台山,但没有来过云冈。道宣晚年,编撰《大唐内典录》、《广弘明集》,同时增补《续高僧传》,其中对武州山石窟的记述,显然超越了他的前著《释迦方志》和唐初法琳的《辨正论》。讲述更为详细的原因,即所谓“往往来者述之”。既是“来者述之”,反映的当为现实情形,即便是僧徒转述,也不会早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云州及定襄县的东迁重建,否则《辨正论》和《释迦方志》中将有所体现。“往往来者述之”,一则反映出贞观以来,随着北疆形势的好转,雁北地区逐渐恢复,云冈石窟人气转旺。二则说明,道宣对恒安石窟一些新的叙述,是初唐情况,而非北魏情况。

⑤《广弘明集》,麟德元年道宣撰,是年成书。故录其有关北魏平城时代佛教内容于此。


敬重正法门第二十六:……敬礼易州石经、①朔州恒安石窟经像。②(《广弘明集》卷27道宣《统略齐文宣净行法门》)③

①易州石经,即今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法苑珠林》卷18《感应缘》引《冥报记》:“隋幽州沙门释智知苑,精练有学识。隋大业中,发心造石一切经藏,以备法灭。既而,于幽州西山凿岩为石室,即磨四壁而以写经。又取方石,别更磨写,藏诸室内。每一室满,即以石塞门,用铁锢之。时隋炀帝幸涿郡,内史侍郎萧瑀,皇后弟也,性笃信佛法,以其事白后,后施绢千匹及余钱物,以助成之。瑀施绢五百匹。朝野闻之,争共舍施,故苑得遂功。苑尝以役匠既多,道俗奔凑,欲于岩前造木佛堂并食堂、寝室,而念木瓦难办,恐繁费经物,故未能起作。一夜暴雨,雷电震山,明旦既晴,乃见山下有大木松柏数千(万)[株],为水所漂,流积道次。山东少林木,松柏尤希,道俗惊骇,不知来处;推寻踪迹,远自西山,崩崖倒[木],漂送来此。于是远近叹服:自非福力,孰感神助?苑乃使匠择取其木,余皆分与邑里。邑里喜悦,而助造堂宇。顷之毕成,如其志焉。苑所造石经,已满七室。至唐贞观十三年卒,弟子犹继其功。殿中丞相李玄奖、大理丞采宣明等,皆为临说云。临至十九年从驾幽州,亲问乡人,皆同不虚。”按:“临”,即《冥报记》作者唐临。

②按云冈石窟经像,今有像无经。其经,约为两种可能:一是古寺所藏或所译佛经;二是今第5、6双窟与第7、8双窟间的两座龟趺丰碑,当年可能刻有经文。

③道宣《统略〈净住子净行法门〉序》云:“自教流震土六百余年,道俗崇仰,其踪可悉。……昔南齐司徒竟陵王文……宣公萧子良者,崇仰释宗,深达至教。……以齐永明八年,感梦东方普光世界天王如来,树立净住净行法门,因其开衍。……始于怀铅,终于绝笔,凡经七旬两帙都了。……故江表通德,体道乘权,综而习之,用开灵府。陈平隋统,被及关河。传度不亏,备于藏部。后进学寡识昧,前修曾不披寻,任情抑断,号曰伪经。相从捐掷,斯徒众矣,可为悲夫!余以暇景,试括检之,文实精华,理存信本矣。……辄又隐括,略成一卷,撮梗概之贞明,摘扶疏之茂美,足以启初心之跬步,标后锐之前踪。又图而赞之,广于寺壁,庶使愚智齐晓,识信牢强。万载之道遐开,七众之基成立。敬而信者,是称净行之人;宗而行之,不亡净住之目。”由此可知,南齐萧子良著《净住子净行法门》,曾流行于江南。到在隋朝,传至北方,收入藏经。唐初疑列伪经,高宗时道宣整理为《统略〈净住子净行法门〉》一卷。按:易州石经,隋炀大业始造;朔州恒安石窟,乃北周隋朝的称谓。净住子萧子良永明八年(490),是否将云冈石窟列入礼敬法门,不得而知;但谓“敬礼易州石经、朔州恒安石窟经、像”,则似隋唐之际僧人的语言,当时列为四众礼敬的正法门;也许属于道宣增加的内容。

宣律师云:“造像梵相,宋齐间,皆唇厚、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之相。自唐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夸宫娃如菩萨也。”又云:“今人随情而造,不追本实;得在信敬,失在法式。但论尺寸长短,不问耳目全具。或争价利,计供厚薄;酒肉饷遗,身无洁净。致使尊像虽树,无复威灵。乃至抄写经卷,惟务贱得,弱笔粗纸,使前工无敬,自心有慢,彼此通贱,法仪减矣。若使道俗存法,造得真仪,鸟兽尚不敢污,何况人乎?”(《释氏要览》卷2《造像》)

668年戊辰(唐乾封三年、总章元年⒊)

总章元年,诏百僚、僧、道会百福殿,(仪)[议]《老子化胡经》。①沙门法明排众而出,曰:“此经既无翻译朝代,岂非伪造?”举众愕然,无能应者。乃勅令搜聚伪本,悉从焚弃。(《佛祖统纪》卷39)

①大正藏本作“仪”,频伽藏本作“议”。

元魏君临一十七帝,一百七十年,国家大寺四十七所。北台常安,镌石置龛,东[西]三十里。王公等寺八百三十九所,百姓所造寺者三万余所。总度僧尼二百余万,译经四十九部。佛教东流,此焉为盛。(《法苑珠林》卷100《兴福部》)①

①唐道世《法苑珠林》成书于此年。

672年壬申(唐咸亨三年)

三年,勅洛阳龙门山镌石龛卢舍那佛像,高八十五尺。(《佛祖统纪》卷39)

初,咸亨中,突厥诸部来降附者,多处之丰、胜、灵、夏、朔、代等六州,谓之降户。(《旧唐书》卷194《突厥传上》)

673年癸酉(唐咸亨四年)

中台上,有旧石精舍一所,魏棣州刺史崔震所造。①又有小石塔数十枚,并多颓毁。今有连基叠石室二枚,方三丈余,高一丈五尺。东屋石文殊师利立像一,高如人等。西屋有石弥勒坐像一,稍减东者。其二屋内,花幡供养之具,[登+毛]荐受用之资,莫不鲜焉。即慈恩寺沙门大乘基所致也。基,即三藏法师玄奘之上足。以咸亨四年,与白黑五百余人往而修焉。……南有故碑二,见今已倒,抑文字磨灭,维余微映。余洗而视之,竟不识一字。一前刺史崔震所造,一忻州长史张备所立。……从此东南行,寻岭渐下三十余里,至大孚图寺。寺本元魏文帝所立,帝曾游止。具奉圣仪,爰发圣心,创兹寺宇。孚者,信也,言帝既遇非常之境,将弘大信。且今见有东西二堂,像设存焉。其余廊庑基域,彷佛犹存。《括地志》以孚为铺,《高僧传》以孚为布,斯皆传录之谬也。(《古清凉山传》卷上)

①崔震,疑即《魏书》卷40《陆俟传附孙琇传》所载世宗景明二年(501)的廷尉少卿崔振。然北魏无“棣州”,《隋书》卷30《地理志中》谓:“开皇六年置棣州,大业二年为沧州。”姑录存疑。

中台南三十余里,在山之麓有通衢,乃登台者常游此路也。傍有石室三间,内有释迦、文殊、普贤等像,又有房宇、厨帐、器物存焉。近咸亨三年,俨禅师于此修立,拟登台道俗往来休憩。俨本朔州人也,未详氏族。十七出家,径登此山礼拜,忻其所幸,愿造真容于此安措。然其道业纯粹,精苦绝伦,景行所覃,并部已北一人而已。每在恒安修理孝文石窟故像,虽人主之尊,未参玄化,千里已来,莫不闻风而敬矣。春秋二序,常送乳酪、毡毳,以供其福务焉。①自余胜行殊感,末由曲尽。以咸亨四年,终于石室。去堂东北百余步,见有表塔,跏坐如生,往来者具见之矣。石堂之东南,相去数里,别有小峰。上有清凉寺,魏孝文所立。其佛堂尊像,于今在焉。(《古清凉山传》卷上)②

①俨禅师修理云冈石窟北魏故像,应在咸亨三年(672)以前;所谓“春秋二序,常送乳酪、毡毳”的“人主”,乃指突厥部落之主。宿白先生据此推测第3窟大像为初唐作品,恐失历史依据。按唐高祖世,刘武周、苑君璋割据雁北;太宗贞观四年收复恒安,十四年云州迁至,帝然傅奕之说,不喜佞佛劳民,寺院建设盖寡;高宗崇重道教,以天尊玄元为李氏之先;至则天武后,云州废为荒城。初唐时期,云冈石窟没有大规模开窟造像的历史条件。

②《古清凉传》,唐高宗时蓝谷沙门慧祥撰。

674年甲戌(唐咸亨五年、上元元年⒏)

十二月,……壬寅,天后上表,以为:“国家圣绪,出自玄元皇帝,①请令王公以下皆习《老子》,每岁明经,准《孝经》、《论语》策试。”……诏书褒美,皆行之。(《通鉴》卷202)

①胡注:“老子姓李名耳,唐祖之;乾封元年,尊为玄元皇帝。”

679年己卯(唐调露元年)

调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温傅反,单于管内二十四州并叛应之,众数十万。单于都护萧嗣业率兵讨之,反为所败。于是以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率太仆少卿李思文、营州都督周道务等部兵十八万,并西军程务挺、东军李文暕等总三十余万,连亘数千里,并受行俭节度。唐世出师之盛,未之有也。行俭行至朔州,知萧嗣业以运粮被掠,兵多馁死,遂诈为粮车三百乘,每车伏壮士五人,各赍陌刀、劲弩,以羸兵数百人援车,兼伏精兵,令居险以待之。贼果大下,羸兵弃车散走。贼驱车就泉水,解鞍牧马,方拟取粮,车中壮士齐发,伏兵亦至,杀获殆尽,余众奔溃。……贼众于黑山拒战,行俭频战皆捷,前后杀虏不可胜数。伪可汗泥熟匐为其下所杀,以其首来降。又擒其大首领奉职而还。余党走依狼山。行俭既回,阿史那伏念又伪称可汗,与温傅合势鸠集余众。明年,行俭复总诸军讨之,顿军于代州之陉口,从反间,……伏念果率其属缚温傅诣军门请罪,尽平突厥余党。(《旧唐书》卷84《裴行俭传》)

680年庚辰(唐调露二年、永隆元年⒏)

秋七月,……突厥余众围云州,中郎将程务挺击破之。①(《旧唐书》卷5《高宗纪下》)

①《旧唐书》卷93《唐休璟传》:“调露中,单于突厥背叛,诱扇奚、契丹侵掠州县,其后奚、羯胡又与桑乾突厥同反。”《新唐书》卷111《程务挺传》:“拜右领军卫中郎将,破突厥六万骑于云州。”《册府元龟》卷358:“窦怀哲为云州都督。调露二年,突厥余众围云州,怀哲与左领军中郎将程务挺率兵击破之。”

永隆元年,沙门智运于洛阳龙门山镌石为一万五千佛。(《佛祖统纪》卷39)

682年壬午(唐开耀二年、永淳元年⒉)

十二月,……突厥余党阿史那骨笃禄等招合残众,据黑沙城,入寇并州北境。(《旧唐书》卷5《高宗纪下》)

云州云中郡,下都督府。贞观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徙治定襄县。永淳元年为默啜所破,①徙其民于朔州。……云中,中,本马邑郡云内之恒安镇。武德六年置北恒州,七年废。贞观十四年复置,曰定襄县。永淳元年废。(《新唐书》卷39《地理志三》)

①时突厥可汗是骨笃禄,默啜之立,在此后十一年(693)。

永淳元年,为贼所破,因废云州及县。(《旧唐书》卷39《地理志二》)

寻拜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又率兵击突厥元珍等于云州,斩首万余级,获生口二万余人、驼马牛羊三万余头。贼闻仁贵复起为将,素惮其名,皆奔散,不敢当之。(《旧唐书》卷87《薛仁贵传》)

684年甲申(唐中宗李显嗣圣元年,睿宗李旦文明元年⒉,则天后光宅元年⒐)

秋七月,突厥骨咄禄、元珍寇朔州,命左威卫大将军程务挺拒之。(《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纪》)

687年丁亥(唐则天后垂拱三年)

突厥骨笃禄、元珍寇朔州,①遣燕然道大总管黑齿常之击之,以左鹰扬大将军李多祚为之副,大破突厥于黄花堆,②追奔四十余里,突厥皆散走碛北。(《通鉴》卷204)

①《旧唐书》卷194《突厥传上》云:“其年八月”。

②胡注:“意即黄瓜堆。按朔州有黄花堆,在神武川。”

690庚寅(唐则天后载初元年、武周天授元年⒐)

秋七月,……有沙门十人伪撰《大云经》,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①制颁于天下,令诸州各置大云寺,②总度僧千人。(《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纪》)

①《旧唐书》卷183《薛怀义传》:“怀义与法明等造《大云经》,陈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下生,作阎浮提主,唐氏合微。”

②《通鉴》卷204:“冬十月……壬申,敕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区,藏《大云经》,使僧升高座讲解,其撰疏僧云宣等九人皆赐爵县公,仍赐紫袈裟、银龟带。”《僧史》卷3《赐僧紫衣》:“赐紫自此始也。”

691年辛卯(武周天授二年)

夏四月,令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①(《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纪》)

①《通鉴》卷204:“夏四月……癸卯,制以释教开革命之阶,升于道教之上。”《佛祖统纪》卷39:“二年,勅僧尼依旧立在道士女冠之上。勅荆州神秀禅师入京行道。历三朝皆礼为国师。”按:神秀(约606~706),即禅门之北宗创始人。

692年壬辰(武周天授三年、如意元年⒋、长寿元年⒐)

四月,大赦天下,改元为如意,禁断天下屠杀。……九月,大赦天下,改元为长寿。……并州改置北都。①(《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纪》)

①隋唐踵北齐山西旧制,置河东道,治并州太原,辖域相当于今山西省全境。

694年甲午(武周长寿三年、延载元年⒌)

五月,上加尊号为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大赦天下,改元为延载,①大酺七日。(《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纪》)

①《僧史》卷2《管属僧尼》:“唐初……僧尼皆隶司宾。案《会要》云:则天延载元年五月十五日,敕天下僧尼隶祠部。不须属司宾,知天后前系司宾也。此乃隶祠部之始也,义取其善攘恶福解灾之谓也。”

始令佛经制卍字,为如来吉祥万德之所集,音之为“万”。(《佛祖统纪》卷39)

695年乙未(武周证圣元年、天册万岁元年⒐)

正月,……初,明堂既成,太后命僧怀义作夹纻大像,①其小指中犹容数十人,于明堂北构天堂以贮之。……乙未,作无遮会于明堂,凿地为坑,深五丈,结彩为宫殿,佛像皆于坑中引出之,云自地涌出。又杀牛取血,画大像,首高二百尺,云怀义刺膝血为之。(《通鉴》卷205)

①胡注:纻,纻麻;“夹纻者,以纻布夹缝为大像,后所谓麻主是也。”

697年丁酉(武周万岁通天二年、神功元年⒐)

初,咸亨中,突厥有降者,皆处之丰、胜、灵、夏、朔、代六州,至是,默啜求六州降户及单于都护府之地,并谷种、缯帛、农器、铁,太后不许。姚璹、杨再思以契丹未平,……固请与之,乃悉驱六州降户数千帐以与默啜,并给谷种四万斛,杂彩五万段,农器三千事,铁四万斤,并许其昏。①默啜由是益强。(《通鉴》卷206)

①《唐会要》卷94:“圣历元年三月,默啜请为其女求婚。武后遣阎知微等册为迁善可汗。初,虏降者多处丰、胜、灵、夏、朔、代六州。至是,默啜求之,乃悉驱降户归之,并许其婚。由是默啜益强盛。”按:默啜继骨笃禄任突厥可汗,在693年。岑仲勉考证:册迁善可汗在证圣元年(695)。

698年戊戌(武周圣历元年)

八月,……默啜寇飞狐,乙卯,陷定州,……九月,……戊辰,默啜围赵州,长史唐般若翻城应之。……癸未,突厥默啜尽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余人,自五回道去。所过,杀掠不可胜纪。(《通鉴》卷206)

699年己亥(武周圣历二年)

制:“州县长吏,非奉有敕旨,毋得擅立碑。”①(《通鉴》卷206)②

①《通鉴》卷212记开元六年(718),“广州吏民为宋璟立遗爱碑,璟上言:‘臣在州无他异迹,今以臣光宠,成彼谄谀;欲革此风,望自臣始,请敕下禁止。’上从之。于是他州皆不敢立。”《唐律疏议》卷11曰:“诸在官长吏,实无政迹,辄立碑者,徒一年。若遣人妄称己善,申请于上者,杖一百;有赃重者,坐赃论。”

②《唐律疏议》卷27:“诸毁人碑碣及石兽者,徒一年;即毁人庙主者,加一等。”卷19:“诸发冢者,加役流;发彻即坐。招魂而葬,亦是。已开棺椁者,绞;发而未彻者,徒三年。”

700年庚子(武周圣历三年、久视元年⒌)

则天又将造大像,用功数百万,令天下僧尼每日人出一钱,以助成之。仁杰上疏谏曰:“臣闻为政之本,必先人事。……今之伽蓝,制过宫阙,穷奢极壮,画缋尽工,宝珠殚于缀饰,瑰材竭于轮奂。……皆托佛法,诖误生人。里陌动有经坊,阛阓亦立精舍。化诱倍急,切于官征;法事所须,严于制敕。膏腴美业,倍取其多。水碾庄园,数亦非少。逃丁避罪,并集法门,无名之僧,凡有几万,都下检括,已得数千。……”则天乃罢其役。(《旧唐书》卷89《狄仁杰传》)

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旧唐书》卷185《良吏传下》)

704年甲辰(武周长安四年)

太后复税天下僧尼,作大像于白司马阪,令春宫尚书武攸宁检校,糜费巨亿。李峤上疏,……监察御史张廷珪上疏谏,……太后为之罢役。(《通鉴》卷207)

705年乙巳(唐中宗李显神龙元年)

二月……丙子,诸州置寺、观一所,以“中兴”为名。(《旧唐书》卷7《中宗纪》)

九月,制曰:“如闻天下诸观皆画化胡之变,诸寺亦画老君之形。一种尊容,两俱不可。限制到后十日,并除却。若有故留者,即科违敕罪。其《化胡经》,先有明敕禁断,如闻在外仍颇流行,自今诸部化胡经事及余说化胡事处,并宜除削。”(《册府元龟》卷51)

神龙元年,诏韶州慧能禅师入京,①不就。诏天下试经度人,山阴灵隐僧童大义,年十二,诵《法华经》,试中第一。(《佛祖统纪》卷40)

①慧能(638~713),禅门南宗的创始人。

707年丁未(唐神龙三年、景龙元年⒐)

二月……庚寅,改中兴寺、观为龙兴,内外不得言“中兴”。①(《旧唐书》卷7《中宗纪》)

①《通鉴》卷208胡注:“示袭武氏后,不改其政也。”

708年戊申(唐景龙二年)

三月丙辰,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筑三受降城于河上。①初,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境,河北有拂云祠,突厥将入寇,必先诣祠祈祷,牧马料兵而后渡河。时默啜悉众西击突骑施,仁愿请乘虚夺取漠南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其南寇之路。……以拂云祠为中城,距东、西两城各四百余里,②皆据津要,拓地三百余里。……自是突厥不敢渡山畋牧,朔方无复寇掠,减镇兵数万人。(《通鉴》卷209)

①《旧唐书》卷7《中宗纪》:“三月丙子,朔方道大总管张仁亶筑受降城于河上。”按:仁亶,以讳睿宗旦,改名仁愿。

②中受降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西城,在今五原西北;东城,在今托克托南。

时又盛兴佛寺,百姓劳弊,帑藏为之空竭。替否上疏谏曰:“……今天下之寺盖无其数,一寺当陛下一宫,壮丽之甚矣!用度过之矣!是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陛下何有之矣!百姓何食之矣!……一旦风尘再扰,霜雹荐臻,沙门不可擐干戈,寺塔不足攘饥馑,臣窃痛之矣。”疏奏不纳。(《旧唐书》卷101《辛替否传》)

710年庚戌(唐景龙四年,少帝李重茂康隆元年⒍,睿宗李旦景云元年⒎)

景云元年,……大赦天下。赐百官封爵,普度僧、道三万人。帝初受内禅,请法藏法师从受菩萨戒。(《佛祖统纪》卷40)

711年辛亥(唐景云二年)

睿宗即位,又为金仙、玉真公主广营二观。……替否时为左补阙,又上疏陈时政曰:“臣……伏以太宗文武圣皇帝,陛下之祖,拨乱反正,开阶立极,得至理之体,设简要之方。省其官,清其吏,举天下职司无一虚授,用天下财帛无一枉费。赏必俟功,官必得俊,所为无不成,所征无不伏。不多造寺观而福德自至,不多度僧尼而殃咎自灭。……中宗孝和皇帝,陛下之兄,居先人之业,忽先人之化,不取贤良之言,而恣子女之意。官爵非择,虚食禄者数千人;封建无功,妄食土者百余户。造寺不止,枉费财者数百亿;度人不休,免租庸者数十万。是使国家所出加数倍,所入减数倍。仓不停卒岁之储,库不贮一时之帛。……寺舍不能保其身,僧尼不能护妻子,取讥万代,见笑四夷。此陛下之所眼见也,何不除而改之?……伏惟陛下爱两女,为造两观,烧瓦运木,载土填坑,道路流言,皆云计用钱百余万贯。惟陛下,圣人也,无所不知。陛下,明君也,无所不见。既知且见,……又何以继祖宗、观万国?……” 疏奏,睿宗嘉其公直。(《旧唐书》卷101《辛替否传》)

713年癸丑(唐玄宗李隆基先天二年,开元元年⒓)

二年,勅采访使王志愔,应诸郡无勅寺院并令毁拆。(《佛祖统纪》卷40)

714年甲寅(唐开元二年)

二年春正月,……丙寅,紫微令姚崇上言请检责天下僧尼,以伪滥还俗者二万余人。①(《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②

①《通鉴》卷111:“中宗以来,贵戚争营佛寺,奏度人为僧,兼以伪妄;富户强丁多削发以避徭役,所在充满。姚崇上言:‘佛图澄不能存赵,鸠摩罗什不能存秦,齐襄、梁武,未免灾殃。但使苍生安乐,即是佛身。何用妄度奸人,使坏正法!’上从之。丙寅,命有司沙汰天下僧尼,以伪妄还俗者万二千余人。”

②《旧唐书》卷96《姚崇传》记其开元九年(721)临终诫子孙语:“今之佛经,罗什所译,姚兴执本,与什对翻。姚兴造浮屠于永贵里,倾竭府库,广事庄严,而兴命不得延,国亦随灭。又齐跨山东,周据关右,周则多除佛法而修缮兵威,齐则广置僧徒而依凭佛力。及至交战,齐氏灭亡,国既不存,寺复何有?修福之报,何其蔑如!梁武帝以万乘为奴,胡太后以六宫入道,岂特身戮名辱,皆以亡国破家。近日孝和皇帝发使赎生,倾国造寺,太平公主、武三思、悖逆庶人、张夫人等皆度人造寺,竟术弥街,咸不免受戮破家,为天下所笑。……抄经写像,破业倾家,乃至施身亦无所吝,可谓大惑也。亦有缘亡人造像,名为追福,方便之教,虽则多端,功德须自发心,旁助宁应获报?递相欺诳,浸成风俗,损耗生人,无益亡者。假有通才达识,亦为时俗所拘。如来普慈,意存利物,损众生之不足,厚豪僧之有余,必不然矣。且死者是常,古来不免,所造经像,何所施为?夫释迦之本法,为苍生之大弊,汝等各宜警策,正法在心,勿效儿女子曹,终身不悟也。吾亡后必不得为此弊法。若未能全依正道,须顺俗情,从初七至终七,任设七僧斋。若随斋须布施,宜以吾缘身衣物充,不得辄用余财,为无益之枉事,亦不得妄出私物,徇追福之虚谈。道士者,本以玄牝为宗,初无趋竞之教,而无识者慕僧家之有利,约佛教而为业。敬寻老君之说,亦无过斋之文,抑同僧例,失之弥远。”

二月,……闰月癸亥,令道士、女冠、僧尼致拜父母。①(《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

①《佛祖统纪》卷40述曰:“自晋成帝至隋炀,凡四诏沙门致敬王者。远法师谓:袈裟非朝宗之服。瞻法师谓:僧无敬俗之典。遂寝其事。自唐太宗、明皇,凡二诏僧道致敬父母。既时停罢,然不闻当时以何为议。……自明皇至我朝,无复为此非议者矣。”

七月,……戊申,禁百官家毋得与僧尼、道士往还。①壬子,禁人间铸佛、写经。②(《通鉴》卷111)

①《册府元龟》卷159录七月戊申制曰:“如闻百官家,多以僧尼、道士等为门徒,往还妻子等,无所避忌。或诡托禅观,妄陈祸福;事涉左道,深斁大猷。自今已后,百官家不得辄容僧尼、道士等至家。缘吉凶要须设斋,皆于州县陈牒寺观,然后依数听去。仍令御史、金吾明加捉搦。”

②《册府元龟》卷159录壬子诏曰:“自今以后,(林)[禁]坊市等不得辄更铸佛、写经为业。须瞻仰尊容者,任就寺礼拜;须经典诵读者,(勒)[勤]于寺(赎)取[读],如经本少,僧为写供。诸州寺观并准此。”

716年丙辰(唐开元四年)

夏六月……癸酉,突厥可汗默啜为九姓拔曳固所杀,斩其首送于京师。默啜兄子小杀继立为可汗。是夏,……其回纥、同罗、霫、勃曳固、仆固五部落来附,于大武军北安置。①(《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

①《新唐书》卷39《地理志三》“代州雁门郡,……其北有大同军,本大武军,调露二年曰神武军,天授二年曰平狄军,大足元年复更名。”按:大武军(大同军),在今朔州市东。

四年,西天无畏三藏来。……师译出《毘卢遮那》等经,密教一宗于兹为盛。(《佛祖统纪》卷40)

717年丁巳(唐开元五年)

嘉祐为忻州刺史。时突厥九姓新来内附,散居太原以北,嘉贞奏请置军以镇之,于是始于并州置天兵军,以嘉贞为使。(《旧唐书》卷99《张嘉贞传》)

开元五年,分鄯阳县,于东三十里大同军城城内置马邑县。①(《元和郡县志》卷14《朔州》)②

①《辽史》卷41《地理志五》:“唐开元五年,析鄯阳县东三十里置大同军,倚郭置马邑县。”

②《册府元龟》卷992:六年二月戊子,制曰:“……仆固都督曳勒哥出马骑八百人,充大武军右军讨击大使。左萦右拂,先偏后伍,作扞云、代,指清沙漠,……领本部落蕃兵,取天兵军节度。”

720年庚申(唐开元八年)

开元七年,检校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天兵军大使,摄御史大夫,兼修国史,仍赍史本随军修撰。八年秋,朔方大使王晙诛河曲降虏阿布思等千余人。时并州大同、横野等军有九姓同罗、拔曳固等部落,皆怀震惧。说率轻骑二十人,持旌节直诣其部落,宿于帐下,召酋帅以慰抚之。……于是九姓感义,其心乃安。(《旧唐书》卷97《张说传》)①

①《文苑英华》卷613录有张说《进佛像表》:“臣某言:去年行塞至朔州忍辱尼寺,见有高祖、太宗造金像银趺,刻题尊号(《集》作‘讳’)。彼州士女屡睹佛光。臣恳思圣心,如在咫尺。伏以皇帝事业,远存荒塞,拯溺救焚,身勤虑苦,归诚佛宝,何神不据?信知功遍区域,泽周生人,心凭神(《集》作‘圣’)灵,躬履危险,故皇天眷命,奄有邦家。后嗣圣人,钦承大宝,当思积德,而兴帝国;系本艰难,而成事业。(二句,《集》作‘当思由积德而兴帝系,本艰难而成王业。’)先圣一心奉佛者,盖为百姓求福也。陛下为继文之主,实创业之功,再廓氛祲,重安庙社,垂统万亿,同符祖宗。夫惟兴王,必藉佐命,咸有一德,克享天心。《书》曰:‘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于一德;非商求于下人,惟人归于一德。’功臣同德,可不念哉?物有小而感深,事有微而效(《集》作‘传’)远。臣谨将金像随表奉进。谨□。”

721年辛酉(唐开元九年)

沙门阿你真那,唐云宝思惟,北印度迦湿蜜罗国人,剎帝利种,彼王之华胄。幼而舍家,禅诵为业。进具之后,专精律品。复慧解超群,学兼真俗;乾文呪术,尤工其妙。加以化导为心,无恋乡国。以天后长寿二年癸巳届于洛都,勅于天宫寺安置。即以天后长寿二年癸巳,至中宗神龙二年丙午,于授记、天宫、福先等寺,译《不空羂索陀罗尼经》等七部。后至睿宗太极元年壬子四月,太子洗马张齐贤等缮写进内。至延和元年六月,勅令礼部尚书、晋国公薛稷,右常侍、高平侯徐彦伯等,详定入目施行。三藏自神龙二年已后,更不译经,唯精勤礼诵,修诸福业。每于晨朝,磨香为水,涂浴佛像,后方饮食。从始至终,此为恒业。衣钵之外,随得随施。后于龙门山请置一寺,依外国法式制造,呼为天竺。①已及门人同居此寺。精诚所感,其数寔多。寿年百余,以开元九年终于寺矣。(《开元释教录》卷9)

①龙门山天竺寺,唐景云二年(711)建,开元十年水毁。这种西式佛寺,后世鲜矣。

722年壬戌(唐开元十年)

九月,张说擒康愿子于木盘山。诏移河曲六州残胡五万余口于许、汝、唐、邓、仙、豫等州,①始空河南、朔方千里之地。②(《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

①开元二十六年,敕还故土,于盐、夏之间,置宥州以处之。

②《旧唐书》卷97《张说传》:“先是,缘边镇兵常六十余万,说以时无强寇,不假师众,奏罢二十余万,勒还营农。”

723年癸亥(唐开元十一年)

更天兵军节度为太原府以北诸军州节度、河东道支度营田使兼北都留守,领太原及辽、石、岚、汾、代、忻、朔、蔚、云九州,①治太原。(《新唐书》卷65《方镇表二》)

①《通鉴》卷212亦云:“罢天兵、大武等军,以大同军为太原以北节度使,领太原、辽、石、岚、汾、代、忻、朔、蔚、云十州。”据此,新旧《唐书》、《元和郡县志》所载开元十八或二十年复置云州,则可疑了。

726年丙寅(唐开元十四年)

张嵩《云中古城赋》:①

开元十有四年冬孟月,张子出玉塞,秉金钺,抚循边心,窥按穷发。②走汗漫之广漠,陟峥嵘之高阙。徒观其风马哀鸣,霜鸿苦声;尘昏白日,云绕丹旌。虏障万里,③戍沙四平。乘蒙恬之古筑,得拓跋之遗城。

伊昔晋人失政,亡彼金镜。海水朝飞,欃枪夕映。鹅呈而二京继覆,马渡而五胡交盛。慨逐鹿而争雄,空瞻鸟而莫定。于是魏祖发大号,鼓洪炉,天授宏略,神输秘图,北清獯猃,④南振荆吴。由是一太阴以建极,则广莫而论都。遂征板干,庀徒卒,铲嶕峣,剖岩屼,⑤因方山以列榭,按长城以为窟。既云和而星繁,亦丘连而岳突。月观霞阁,左社右廛,玄沼泓汯涌其后,白楼嶻嶴兴其前。开士子之词馆,列先王之籍田。灵台山立,(壁)[璧]水池圆。⑥双阙万仞,九衢四达;羽旄林森,堂殿胶葛。当其士马精强,都畿浩穰,始摧燕而灭夏,终服宋而平(梁)[凉]。故能出入百祀,联延七主。击鲁卫之诸侯,廓秦齐之土宇。礼兴乐盛,修文辉武,讲六代之宪章,布三阳之风雨。亦云已矣哉!俄而,高祖受命,崇儒重才,南巡主鼎之邑,北去轩辕之基。⑦鹏搏海运,凤举天回。嗤纥真之鸟死,⑧忆新野之花开。自朝河洛,地空沙漠,代祀推移,风云萧索。温室树古,瀛洲水涸,城未哭而先崩,梁无歌而自落。

魏家美人闻姓元,新声巧妙今古传。昔日流音遍华夏,可怜埋骨委山樊。城阙摧残犹可惜,荒郊处处生荆棘。寒飚动地胡马嘶,若个征夫不沾臆。人生荣耀当及时,白发须臾乱如丝。君不见魏都行乐处,只今空有野风吹。乃载歌曰:云中古城郁嵯峨,塞上行吟《麦秀歌》。⑨感时伤古今如此,报主怀恩奈老何!(《文苑英华》卷45)

①《旧唐书》卷103《郭虔瓘》:“张嵩为安西都护以代虔瓘。嵩身长七尺,伟姿仪。初进士举,常以边任自许。及在安西,务农重战,安西府库,遂为充实。十年,转太原尹,卒官。”

②穷发,《乾隆大同府志》卷30作“冀碣”。

③虏,《乾隆大同府志》卷30、《道光大同县志》卷19作“边”。

④《乾隆大同府志》、《道光大同县志》作“沙漠”。

⑤剖岩屼,《乾隆大同府志》、《道光大同县志》作“剞崛屼”。

⑥壁,《乾隆大同府志》、《道光大同县志》作“璧”。

⑦基,《乾隆大同府志》、《道光大同县志》作“台”。

⑧嗤纥真之鸟死,《乾隆大同府志》作“览桑流之冰泮”。按:纥真,山名,即今大同市东北采凉山。《大清一统志》:“纥真山在大同县东,亦名纥干山。”《旧五代史》卷68《寇彦卿传》记唐昭宗作俚语云:“纥干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魏书》卷113《官氏志》:“纥干氏,后改为干氏。”姚薇元《北朝胡姓考》疑北魏纥干氏本居此山,遂因山为氏。我以为,因纥干氏所居而名山。

⑨《史记》卷38《宋微子世家》:“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

吕令问《云中古城赋》:①

正北曰并,有唐作京。密近戎狄,张皇甲兵。②尹也,总居守之任;将也,当节制之名。故卒乘辑睦,而王都肃清。于是断武谊,按亭燧,电转前旌,风吹横笛;杨叶箭的,莲花剑骑。下代郡而出雁门,抵平城而入胡地。③挟纩称暖,投醪必醉。则知抚之者诚难,用之者不易。是时,阴闭群山,寒凋众水,④川平塞(回)[迥],⑤冰饮霜宿。慷慨乎大荒,徜徉乎游目。区脱潜遁,屠耆慑逐。⑥诉古城之谓何,传魏家之所筑。

伊昔晋京版荡,海县沸腾,不有所命,将何以兴?王师赫怒,爰整其旅,雾集云屯,龙骧凤举。弃万里之沙漠,傍五原之风土,肇为此都,实惟太祖。夫其规典章,辨封疆,池桑乾之水,苑秦城之墙。百堵齐矗,九衢相望,歌台舞榭,月殿云堂。开儒士于(壁)[璧]沼,⑦贮美人于玉房。翕习沸渭,⑧荧荧煌煌。取威定霸,于是乎在。施令作法,罔或不臧。武破六州之内,文宅三川之阳,何其壮也。既而年代倏忽,市朝迁徙。干戈鼙鼓之雄,绮罗丝竹之美,孰不烟散雨绝,沙埋灰委。树名欢而讵存,鸟称乐而俱死。危堞既覆,高墉复夷。廖落残径,依稀旧墀。榛棘蔓而未合,苔藓分乎相滋。伏熊斗贙,腾麕聚麋,常鸣悍鷩,乍啸愁鸱,不可胜纪,但令人悲。

胡风起兮马嘶急,⑨汉月生兮雁飞入。可怜久戍人,怀归空伫立。有客志远才雄,秉义由衷,负诗书礼乐之用,蕴萧曹魏邴之风,虏庭高枕,⑩河源凿空。霜犯鬓而先白,尘染颜而少红。三为都护,五掌元戎,益封而广国,事利而业崇。独见凌云而作赋,谁言坐树而论功者哉!(《文苑英华》卷45)

①吕令问,开元时人,历任校书郎、新丰尉。观其《云中古城赋》,前言太原尹冬巡北边,后云此客“三为都护,五掌元戎”,“独见凌云而作赋”,知所指为张嵩。盖吕令问随张尹巡边,和其赋也。

②戎狄张皇甲兵,《乾隆大同府志》、《道光大同县志》作“广漠逶迤长城”。

③胡,《乾隆大同府志》、《道光大同县志》作“北”。

④水,《乾隆大同府志》、《道光大同县志》作“木”。

⑤回,《乾隆大同府志》、《道光大同县志》作“迥”。

⑥区脱潜遁屠耆慑逐,《乾隆大同府志》、《道光大同县志》作“草树平芜山原重复”。

⑦壁,《乾隆大同府志》、《道光大同县志》作“璧”。

⑧翕习沸渭,《道光大同县志》作“潝潝沸沸”。

⑨胡,《乾隆大同府志》、《道光大同县志》作“边”。

⑩虏,《乾隆大同府志》、《道光大同县志》作“藩”。

玄宗开元十四年,中书门下奏:僧尼割属鸿胪寺。从之。(《僧史》卷2《管属僧尼》)

727年丁卯(唐开元十五年)

一十五年正月,敕僧尼令祠部捡挍;①道士女冠隶宗正寺。盖以李宗入皇籍也。(《僧史》卷2《管属僧尼》)

①清梁章钜《南省公余录》卷1“《唐会要》:延载元年五月,敕天下僧尼、道士隶祠部。开元二十五年,以道士、女道士割隶宗正。各寺僧尼,令祠部检校。”

唐开元十五年,有敕:天下村坊佛堂,小者并拆除,功德移入侧近佛寺;堂大者皆令闭封。天下不信之徒,并望风毁拆,虽大屋大像,亦残毁之。(《太平广记》卷104《报应类》引《纪闻》)

729年己巳(唐开元十七年)

十七年,敕天下僧尼三岁一造籍(供帐始此)。(《佛祖统纪》卷40)

730年庚午(唐开元十八年)

开元十八年,①复置云州及云中县。(《元和郡县志》卷14《河东道三》)

①《旧唐书》卷39《地理志二》作“开元二十年”。

云州云中郡,下都督府。贞观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徙治定襄县。永淳元年,为默啜所破,徙其民于朔州。开元十八年复置。土贡:犛牛尾、雕羽。户三千一百六十九,口七千九百三十。县一,有云中、楼烦二守捉。城东有牛皮关。云中,中,本马邑郡云内之恒安镇。武德六年置北恒州,七年废。贞观十四年复置,曰定襄县。永淳元年废。开元十八年复置,更名。有阴山道、青坡道,皆出兵路。(《新唐书》卷39《地理志三》)

更太原府以北诸军州节度为河东节度。自後节度使领大同军使,副使以代州刺史领之,复领仪、石二州。(《新唐书》卷65《方镇表二》)

731年辛未(唐开元十九年)

五月壬戌,五岳各置老君庙。①(《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②

①《通鉴》卷113:“五月壬戌,初立五岳真君祠。”

②《册府元龟》卷159录四月癸未诏:“自今已后,僧尼除讲律之外,一切禁断。六时礼忏,须依律仪;午后不行,宜守俗制。如犯者,先断还俗,仍依法科罪。”

733年癸酉(唐开元二十一年)

唐开元二十一年,云州置魏孝文帝祠堂,有司以时享祭。州有魏故明堂遗迹,即于其上立庙。①(清《道光大同县志》卷7)

①《光绪山西通志》卷56:“魏孝文帝庙,在大同县。《唐会要》:‘开元二十一年,云州置孝文帝祠堂,有司以时祭享,州有魏故明堂遗迹,即于其上立庙。’”

(元)[玄]宗开元二十一年,亲注《老子道德经》,令学者习之。①(《封氏闻见记》卷1《道教》)

①《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二十一年春正月庚子朔,制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每年贡举人量减《尚书》、《论语》两条策,加《老子》策。”

734年甲戌(唐开元二十二年)

张果者,不知何许人也。则天时,隐于中条山,往来汾、晋间,时人传其有长年秘术,自云年数百岁矣。尝著《阴符经玄解》,尽其玄理。则天遣使召之,果佯死不赴。且人复见之,往来恒州山中。开元二十一年,恒州刺史韦济以状奏闻。玄宗……遣中书舍人徐峤赍玺书以邀迎之,果乃随峤至东都,肩舆入宫中。玄宗好神仙,①而欲果尚公主,……竟不奉诏。……后恳辞归山,因下制曰:“恒州张果先生,游方外者也。……可银青光禄大夫,号曰通玄先生。”其年请入恒山,锡以衣服及杂彩等,便放归山。乃入恒山,不知所之。玄宗为造栖霞观于隐所,在蒲吾县,后改为平山县。(《旧唐书》卷191《方伎传》)

①《新唐书》卷109《王玙传》:“玄宗在位久,推崇老子道,好神仙事,广修祠祭,靡神不祈。玙上言,请筑坛东郊祀青帝,天子入其言,擢太常博士、侍御史,为祠祭使。玙专以祠解中帝意,有所禳祓,大抵类巫觋。汉以来葬丧皆有瘗钱,后世里俗稍以纸寓钱为鬼事,至是玙乃用之。”

737年丁丑(唐开元二十五年)

开元二十五年春正月壬午,制:“……道士、女冠宜隶宗正寺,僧尼令祠部检校。……”(《旧唐书》卷9《玄宗纪下》)

738年戊寅(唐开元二十六年)

二十六年正月丁酉,制曰:“道、释二门皆为圣教,义归弘济,理在尊崇。其天下观寺大小各度一十七人,简择灼然有经业戒行,为乡闾所推,仍先取年高者。”(《册府元龟》卷51)

二十六年,敕天下诸郡立龙兴、开元二寺。(《佛祖统纪》卷40)

739年己卯(唐开元二十七年)

二十七年,敕天下僧道遇国忌就龙兴寺行道散斋,千秋节祝寿就开元寺。(《佛祖统纪》卷40)

凡天下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一千一百三十七所道士,五百五十所女道士。每观,观主一人,上座一人,监斋一人,共纲统众事。而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其德高思精,谓之炼师。而斋有七名:其一曰金箓大斋,调和阴阳,消灾伏害,为帝王国土延祚降福。其二曰黄箓斋,并为一切拔度先祖。其三曰明真斋,学者自斋齐先缘。其四曰三元斋,正月十五日天官,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为下元,皆法身自忏衍罪焉。其五曰八节斋,修生求仙之法。其六曰涂炭斋,通济一切急难。其七曰自然斋。普为一切祈福。而禳谢复三事:其一曰章,其二曰蘸,其三曰理沙。①大抵以虚寂自然无为为宗。凡天下寺,总五千三百五十八所。三千二百四十五所僧,二千一百一十三所尼。每寺,上座一人,寺主一人,都维那一人,共纲统众事。而僧持行者有三品:其一曰禅,二曰法,三曰律。大抵皆以清净慈悲为宗。

凡道士、女道士、僧、尼之籍,亦三年一造。其籍一本送祠部,一本送鸿胪,一本留于州县。凡道士、女道士衣服,皆以木兰、青碧、皂荆黄、缁坏之色。若服俗衣及绫罗,乘大马,酒醉,与人斗打,招引宾客,占相吉凶,以三宝物饷馈官寮,勾合朋党者,皆还俗。若巡门教化,和合婚姻,饮酒食肉,设食五辛,作音乐博戏,毁骂三纲,凌突长宿者,皆苦役也。凡道观三元日、千秋节日,凡修金箓、明真等斋,及僧寺别敕设斋,应行道官给料。……凡国忌日,两京定大观、寺各二散斋,诸道士、女道士及僧、尼,皆集于斋所,京文武五品以上与清官七品已上皆集,行香以退。若外州,亦各定一观、一寺以散斋,州县官行香。(《唐六典》卷4《尚书礼部》)②

①理,或作“埋”。

②《唐六典》,题名“御撰”,称“李林甫等奉敕注”。完成于是年。

740年庚辰(唐开元二十八年)

【碑文】夫人讳实活,本泹加部落鲜卑人也。……出适于冠军大将军、右武卫大将军啜禄之偶也。……虽远蕃黑水,尝报汉赤诚,不期诸而卒于彼。夫人去开元十八年,属林胡不宁,酋首背伴。夫人霜操不易,忠志不移,乃潜谋运奇,与男泹礼等,出生入死,率众投汉。……十八年八月十三日,制授男泹礼袭父冠军大将军、右武卫将军、左羽林军上下,赐锦袍钿带;开元二十八年七月,制充河东道军前讨击副使,仍充云州十将使,特赐姓李名恂忠,更与紫袍金带。……夫人以开元廿八年十一月廿一日,卒暴于京师义宁里之私第也,春秋六十有五。(《唐代墓志汇编下》1516页《啜禄夫人郑氏墓志铭》)①

①《唐代墓志汇编续集》576页复录此墓志铭,但辨认“郑氏”为“郎氏”。

741年辛巳(唐开元二十九年)

二十九年春正月丁丑,制两京、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并崇玄学,①置生徒,令习《老子》、《庄子》、《列子》、《文子》,每年准明经例考试。(《旧唐书》卷9《玄宗纪下》)

①《封氏闻见记》卷1《道教》:“二十九年,两京及诸州各置(元)[玄]元皇帝庙,京师号(元)[玄]元宫,诸州号紫极宫。寻改西京(元)[玄]元宫为太清宫,东京(元)[玄]元宫为□□宫。”

五月,命画玄元真容,分置诸州开元观。(《通鉴》卷214)

742年壬午(唐天宝元年)

公始以马邑镇军,守在代北,外襟带以自隘,弃奔冲而蹙国河东,乃城大同于云中,①……(《金石萃编》卷100《王忠嗣碑》)②

①是年筑大同军城,见《新唐书》卷133《王忠嗣传》:“拜左金吾卫将军,领河东节度副使、大同军使,寻为节度使。二十九年,节度朔方,兼灵州都督。天宝元年,北讨奚怒皆,战桑干河,三遇三克,耀武漠北,高会而还。时突厥新有难,忠嗣进军碛口经略之。乌苏米施可汗请降,忠嗣以其方强,特文降耳,乃营木剌、兰山,谍虚实。因上平戎十八策,纵反间于拔悉密与葛逻禄、回纥三部,攻多罗斯城,涉昆水,斩米施可汗,筑大同、静边二城,徙清塞、横野军实之,并受降、振武为一城,自是虏不敢盗塞。徙河东节度使,进封县公。”按:唐大同军城,系在北魏故平城基址上的重建。

②大同军城之筑,恐非一年完成。《旧唐书》卷103《王忠嗣传》:天宝“四载,又兼河东节度采访使。自朔方至云中,缘边数千里,当要害地开拓旧城,或自创制,斥地各数百里。自张仁亶之后四十余年,忠嗣继之,北塞之人,复罢战矣。”

云州,本云州,天宝元年,改为云中郡,①升大同军节度。②乾元元年,复为云州。同光元年,复为大同军节度。领县一。云中,旧县。(清陈鱣《续唐书》卷16《地理志》)

①从近年大同市出土的唐代墓志铭看,自天宝七年至晚唐,初云“新城”,后云“大同军城”,又谓“云州城”,或谓“云中”。可以肯定:天宝元年筑大同军城,大同军遂自朔州移驻。后来,又将云州(云中郡)府治由城东的原恒安镇城移入大城,州(郡)、军始同治一城,城亦为云中县。大同军城既立,云州城(恒安城)遂有“东州城”之名,后来州郡迁入大城,遂改名“东城”,唐末李克用与耶律阿保机会于东城是也。明清以降,名曰“古城”,即今古城村。

②《通典》卷172:“大同军,雁门郡北三百里。调露中,突厥南侵,裴行俭开置,管兵九千五百人,五千五百疋。南去理所八百余里。”《唐代墓志汇编续集》页701《高弘谅墓志铭》:“夫人李氏,……父浩川,皇大同军兵马使,兼知九姓部落使、左金吾卫大将军。”按:高弘谅死于大历三年(768),四十五岁。其岳父李浩川任职大同,约在天宝年间(742~756)。从中,亦知当时大同地区有突厥九姓部落驻牧。

743年癸未(唐天宝二年)

二年春正月丙辰,追尊玄元皇帝为大圣祖玄元皇帝,两京崇玄学改为崇玄馆,博士为学士。三月壬子,……改西京玄元庙为太清宫,东京为太微宫,天下诸郡为紫极宫。(《旧唐书》卷9《玄宗纪下》)

744年甲申(唐天宝三载)①

夏四月,……敕两京、天下州郡取官物铸金铜天尊及佛各一躯,送开元观、开元寺。②(《旧唐书》卷9《玄宗纪下》)

①是年正月丙辰朔,改“年”为“载”。

②《旧唐书》卷24《礼仪志四》:“三载三月,两京及天下诸郡于开元观、开元寺,以金铜铸玄元等身天尊及佛各一躯。”

745年乙酉(唐天宝四载)

天宝四载九月,诏曰:“波斯经教,出自大秦。传习而来,久行中国。爰初建寺,因以为名。将欲示人,必修其本。其两京波斯寺,宜改为大秦寺;天下诸府郡者,亦宜准此。”(《册府元龟》卷51)

746年丙戌(唐天宝五载)

丙戌五月,制天下度僧尼并令祠部给牒。(《佛祖历代通载》卷13)

747年丁亥(唐天宝六载)

六载,敕天下僧尼属两街功德使。始令祠部给牒用绫素。①敕天下寺院,择真行童子,每郡度三人。(《佛祖统纪》卷40)

①《僧史》卷2《祠部牒附》:“案《续会要》:天宝六年五月,制僧尼依前两街功德使收管。不要更隶主客。其所度僧尼,仍令祠部给牒。(唐祠部牒,皆绫素、锦素、钿轴盖纶诰也。非官何谓。)给牒自玄宗朝始也。及德宗建中中,敕天下僧尼身死、还俗者,当日仰三纲,于本县陈牒。每月,申州附朝,集使申省。并符诰同送者,注毁其京城,即于祠部陈牒纳告(告身即戒牒也)。”

748年戊子(唐天宝七载)

【碑文】《唐故定襄郡定襄府果毅都尉安定梁君墓志铭并序》:」夫检身名节之地,励行仁义之圃,标特百夫,忠信十室,又」不得其死,然者何?吾知兰薰以摧,玉缜而折,有是已。公讳」秀,字定秀。其先安定乌氏人也。晋大夫益徽列乎前,汉将」军统克绍于后,即其裔也。公羇丱成童,风神遹骏。尝谓:生」而设弧于左,示有四方公事。弱冠,遂发轫河洛,学剑燕代,」相六郡之风土,注三军之耳目,物无不可。首官于石岭镇,」时与功偕。俄,将于安定府。寻而,授定襄府果毅都尉。公仁」勇智决,敦诗阅礼,渧交以信,出言有章。挹其宇者雾披,入」其门者云峙;琴心酒德而无阻,寸禄计储而□爽。故显道」者寝处于公矣。此邦之人,实维御侮。境□□□,势吞林胡。」佩纯钧,驰灭没,扞弦掌祔者三之二,撩□□□者四之一。」洎乎霁景迟暖,阳和兆分,广场□平,层城直启。武人三陌」而距跃,骏马千蹄而骤[足+甫]。公志栖高寝,路混流草,倏尔发」肌,奄然毙踣。绵绵盈晨,属纩以俟。虽楚人坠车而心醉,终」宾党升毂以魂[氵+复]。春风正时,朝露溘至。呜呼哀哉,享年若」干,即以其载月日殡于新城之东原礼也。灾非梦得,二竖」有协于膏肓;丧事朋来,十龟空嗟于旁午。铭曰:」皇穹莫究兮,胡仁而辅?言冒垂堂兮,日中见枓;矧不好」弄兮,奄罹斯苦;十朋执绋兮,九原相土;弱子孀妻兮,□」云泣雨。」天宝七载岁次戊子正月壬申朔廿五日丙戌。(大同市博物馆藏《梁秀墓志铭》)①

①此方碑,高58﹒5厘米,宽59﹒5厘米。20世纪80年代,出土于大同市御河东曹夫楼一带。

751年辛卯(唐天宝十载)

二月丁巳,安禄山兼云中太守、河东节度使。①(《旧唐书》卷9《玄宗纪下》)

①《藕香零拾》收录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上:“又为河东节度。二月二日,遂加云中太守,兼充河东节度采访使,余如故。禄山奏请户部侍郎吉温知后事,大理寺张通儒为留后判官。云中之事,一委吉温,禄山甚重之。”

宋昱《题石窟寺——即魏孝文之所置》:①

梵宇开金地,香龛凿铁围;②影中群象动,空里众灵飞;

簷牖笼朱旭,③房廊炼翠微;④瑞莲生佛步,宝树挂天衣;

邀福功虽在,兴王代久非;谁知云朔外,更睹化胡归。(《文苑英华》卷234)

①宋昱,杨国忠党,玄宗天宝末任中书舍人,肃宗至德元年(756)为乱兵所杀。宋昱游云冈,应在天宝末年之前,姑系是年。

②铁围,即“铁围山”,亦称“铁轮围山”。佛典所说围绕一小世界的山,周匝如轮,由铁而成,围绕咸海。大乘典籍说,大迦叶率五百罗汉在王舍城举行第一次结集时,文殊、弥勒等菩萨在铁围山令阿难诵出大乘经,称“铁围山结集”。

③簷,即“檐”;或作“簾”,误。

④翠微,唐太宗在终南山所建宫殿名。这里,盖指云冈第9、10及12窟前室廊柱式宫殿造型。

752年壬辰(天宝十一载)

天宝中,西蕃、大石、康三国帅兵围西凉府,①诏空入,帝御于道场。空秉香炉,诵《仁王密语》二七遍,帝见神兵可五百员在于殿庭,惊问空。空曰:“毘沙门天王子领兵救安西,请急设食发遣。”四月二十日果奏云:“二月十一日,城东北三十许里,云雾间见神兵长伟,鼓角諠鸣,山地崩震,蕃部惊溃。彼营垒中有鼠金色,咋弓弩弦皆绝。城北门楼有光明天王怒视,蕃帅大奔。”帝览奏,谢空。因敕诸道城楼置天王像,此其始也。②(《宋高僧传》卷1《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③

①《僧史》卷3《城阇天王》云:“凡城门置天王者,为护世也。唐天宝元年壬子岁,西蕃、大石、康居五国来寇安西。”按:天宝五载至于十二载,不空住锡长安;安西(治龟兹)被围,当在天宝十载高仙芝攻大食败归后。姑赘是年。

②《僧史》卷3《城阇天王》云:“帝因敕诸道节度,所在州府于城西北隅,各置天王形像、部从供养。至于佛寺,亦敕别院安置。迄今朔日,州府上香华、食馔,动歌舞,谓之乐天王也。所号毘沙门者,由此天王与于阗国最有因缘,偏多应现于阗国。是毘沙部,故号毘沙门天王,如言于阗国天王也。”

北宋末沙门睦庵(善卿)《祖庭事苑》卷6:“今有状毗沙门天王像,必右手擎宝塔。……手擎浮图,今相习尽塑于州邑之城上或伽蓝、营垒之间是也。”

755年乙未(唐天宝十四载)

冬十月壬辰,幸华清宫。甲午,颁《御注老子》并《义疏》于天下。(《旧唐书》卷9《玄宗纪下》)

十四载,安禄山反。十一月,以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诏子仪以本军东讨。遂举兵出单于府,收静边军,斩贼将周万顷,传首阙下。禄山遣大同军使高秀岩寇河曲,①子仪击败之,进收云中、马邑,②开东陉,以功加御史大夫。(《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

①《通鉴》卷217:“安禄山大同军使高秀岩寇振武军,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击败之,子仪乘胜拔静边军。大同兵马使薛忠义寇静边军,子仪左兵马使李光弼、右兵马使高濬、左武锋使仆固怀恩、右武锋使浑释之等逆击,大破之,坑其骑七千。进围云中,使别将公孙琼岩将二千骑击马邑,拔之,开东陉关。”

②《文苑英华》卷880颜真卿《郭子仪家庙碑》:“天宝末,安禄山反于范阳,令公以节度使拥朔方众,围高秀岩于云中,破史思明于嘉山。”

禄山之乱,诏千里于河东召募,充河东节度副使、云中太守。十五载正月,迁上党郡长史、特进,摄御史中丞,以兵守上党。(《旧唐书》卷187下《程千里传》)①

①《新唐书》本传略同。

756年丙申(唐天宝十五载、唐肃宗李亨至德元载⒎)

十五载正月,以光弼为云中太守,摄御史大夫,充河东节度副使、知节度事。①二月,转魏郡太守、河北道采访使,以朔方兵五千会郭子仪军,②东下井陉,收常山郡。(《旧唐书》卷110《李光弼传》)

①《通鉴》卷217:“上命郭子仪罢围云中,还朔方,益发兵进取东京;选良将一人分兵先出井陉,定河北。子仪荐李光弼。癸亥,以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分朔方兵万人与之。”

②《旧唐书》卷121《仆固怀恩传》:“及安禄山反,从郭子仪讨高秀岩于云中,破之,又败薛忠义于背度山下,(抗)[坑]贼七千骑,生擒忠义男,袭下马邑郡。”又,《全唐文》卷452邵说《代郭子仪谢兼河东节度使表》:“今月日伏奉恩制,授臣使持节、云州诸军事,兼云中太守。”

757年丁酉(唐至德二载)

二年,贼将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廷玠等四伪帅率众十余万来攻太原。①(《旧唐书》卷110《李光弼传》)

①《通鉴》卷219:“史思明自博陵,蔡希德自太行,高秀岩自大同,牛廷介自范阳,引兵共十万,寇太原。”按:史思明等春正月发兵,围李光弼于太原十月,城不能拔,遂归。年底降唐。明年复叛。

十一月,……河南、河东郡县,皆下之;惟能元皓据北海,高秀岩据大同未下。……十二月,……思明……以所部十三郡及兵八万来降,并帅其河东节度高秀岩亦以所部来降。①(《通鉴》卷220)

①《旧唐书》卷200上《史思明传》:“肃宗大悦,封归义王,范阳长史、御史大夫、河北节度使,朝义已下并为列卿,秀岩云中太守。”

758年戊戌(唐至德三载、乾元元年⒉)①

乾元元年,复为云州,领县一,户七十三,口五百六十一。②在京师东北一千九百四十里,去东都一千六百四十二里。(《旧唐书》卷39《地理志二》)

①是年二月,改“载”为“年”,改元。

②此盖高秀岩降书所报人口,不含驻扎大同军城的军府人户。

760年庚子(唐乾元三年、上元元年闰⒋)

上元初,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以军讨大同、横野、清夷、范阳及河北残寇,用光进为都知兵马使。(《旧唐书》卷161《李光进传》)

762年壬寅(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⒋)

代宗宝应元年八月癸酉,诏曰:“道释二教,用存善诱,至于像设,必在尊崇。如闻州县公私多借寺观居止,因兹亵黩,切宜禁断,务令清肃。其寺观除三纲并老病不能支持者,①余并仰每日二时行道礼拜。如有弛慢,并量加科罚。”(《册府元龟》卷52)

①《唐律疏议》卷6曰:“观有上座、观主、监斋,寺有上座、寺主、都维那,是为三纲。”

【碑文】公讳曦皓,字曦皓,京兆长安人。……少以强荫补千牛备身,授尚舍直长。于时西戎为国□敌,势倾山海,蕃邦病之,附落请公,追继前绪,制授押蕃军使。……无何,匈奴远离巢窟,至于太原。……累转左武卫大将军、大同军使。尔后开门延敌,讫不复至。公统武行师,大抵以检身禁暴为军志。士□甘乐放纵者,或未便之;然履忠蹈义之人,亦为公殚力。凡所著绩□□劳而成。以宝应元年九月十二日遘疾,终于任。春秋五十五。(《唐代墓志铭汇编续集》页697《慕容曦皓墓志铭》)

764年甲辰(唐广德二年)

二年春正月……丁卯,司徒、兼中书令郭子仪充河东副元帅、河中等处观察,兼云州大都督、单于镇北大都护。(《旧唐书》卷11《代宗纪》)

767年丁未(唐大历二年)

始,上好祠祀,未甚重佛。元载、王缙、杜鸿渐为相,①三人皆好佛。缙尤甚,不食荤血,与鸿渐造寺无穷。上尝问以“佛言报应,果为有无?”载等奏以:“国家运祚灵长,非宿植福业,何以致之!福业已定,虽时有小灾,终不能为害。所以安、史悖逆方炽,而皆有子祸;仆固怀恩称兵内侮,出门病死;回纥、吐蕃大举深入,不战而退。此皆非人力所及,岂得言不报应也!”上由是深信之,常于禁中饭僧百余人,有寇至则令僧讲《仁王经》以攘之,寇去则厚加赏赐。胡僧不空,官至卿监,爵为国公,出入禁闼,势移权贵,京畿良田美利多归僧寺。敕天下无得箠曳僧尼。造金阁寺于五台山,铸铜涂金为瓦,所费钜亿。缙给中书符牒,令五台僧数十人散之四方,求利以营之。载等每侍上从容,多谈佛事。由是中外臣民承流相化,皆废人事而奉佛,政刑日紊矣。(《通鉴》卷224)

①《宋高僧传》卷16《唐朔方龙兴寺辩才》:“天宝十四载,玄宗以北方人也,禀刚气,多讹风,列剎之中,余习骑射,有教无类,何可止息。诏以才为教诫,临坛度人。至德初,肃宗即位。是邦也,宰臣杜鸿渐奏才住龙兴寺,诏加朔方管内教授大德,俾其训励,革猃狁之风,循毘尼之道。复命为国建法华道场。”

769年己酉(唐大历四年)

四年冬,大师奏:天下寺食堂中,特置文殊师利为上座。恩制许之。①(《大唐故大德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行状》)

①《宋高僧传》卷1《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四年冬,空奏天下食堂中置文殊菩萨为上座。制许之。此盖慊憍陈如是小乘教中始度故也。”

771年辛亥(唐大历六年)

大历六年辛亥岁四月五日,敕京城僧尼,临坛大德各置十人。以为例程,有阙即填。此带“临坛”,而有“大德”二字。乃官补德号之始也。(《僧史》卷3《德号附》)

回纥请于荆、扬、洪、越等州置大云光明寺。其徒白衣白冠。①(《佛祖统纪》卷41)

①《佛祖统纪》卷41云:大历“三年,……敕回纥奉末尼者建大云光明寺。”

772年壬子(唐大历七年)

十月十六日,中书门下牒不空三藏牒,奉敕:京城及天下僧尼寺内,各拣一胜处置大圣文殊师利菩萨院。仍各委本州府长官即旬当修葺,并塑文殊像。装饰彩画功毕,各画图具状闻奏。不得更于寺外别造。(《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16)

773年癸丑(唐大历八年)

八年正月乙未,敕天下寺观僧尼、道士不满七人者,宜度满七人。三七人已上者,更度一人;二七人以下者,更度三人。(《册府元龟》卷52)

779年己未(唐大历十四年)

五月帝崩,太子即位,诏:自今毋得置寺观及请度僧尼。(《佛祖统纪》卷41)

780年庚申(唐德宗李适建中元年)

丁内艰,起复右卫将军、云州刺史。①……迁代州刺史。(《全唐文》卷623熊执易《武陵郡王马公(旴)神道碑》)

①马旴,扶风人。父马璘,西北名将,两唐书有传,分别谓卒于大历十二年和十一年。按:马旴服丧三年,约即是年出任云州。另,《全唐诗》卷280《送彭开府往云中觐使君兄》,作者卢纶,号“大历十才子”;彭使君,任职云中,约在马旴以后。

781年辛酉(唐建中二年)

【碑文】《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大秦寺僧景述。……大秦国有有上德曰阿罗本,占青云而载真经,望风律以驰艰险,贞观九祀,至于长安。帝使宰臣房公玄龄总仗西郊,宾迎入内,翻译书殿,问道禁闱,深知正真,特令传授。贞观十有二年秋七月,诏曰:……所司即于京义宁坊造大秦寺一所,度僧廿一人。……高宗大帝……而于诸州各置景寺,仍崇阿罗本为镇国大法主。……玄宗至道皇帝令宁国等五王亲临福宇,建立坛场。……天宝初,令大将军高力士送五圣写真寺内安置,赐绢百疋。……肃宗文明皇帝于灵武等五郡重立景寺。……代宗文武皇帝……我建中圣神文武皇帝……大施主金紫光禄大夫、同朔方节度副使、试殿中监、赐紫袈裟僧伊斯,和而好惠,闻道勤行。远自王舍之城,聿来中夏。……大唐建中二年岁在作噩太蔟月七日大耀森文日建立。①时法主僧宁恕知东方之景众也。朝议郎、前行台州司士参军吕秀岩书。(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②

①太蔟月,即正月。

②该碑,1623年出土于陕西周至县。大秦,即东罗马帝国;景教,指基督教聂斯脱利派。

786丙寅(唐贞元二年)

十二月,……命马燧以河东军击吐蕃。燧至石州,①河曲六胡州皆降,②迁于云、朔之间。(《通鉴》卷232)③

①石州,即今山西离石。

②胡注:“河曲六胡州时已为宥州,盖诸部酋长,各以旧州名带刺史,故于时犹有六胡州之名。”

③据唐《贾耽四道记》,今阴山以南的内蒙古黄河两侧地区,时“皆灵、夏以北蕃落所居。”

787年丁卯(唐贞元三年)

三年,京兆尹宇文炫奏,乞以乡落废寺为学舍材。敕曰:“奉佛之宫转为儒馆,此侵毁三宝之渐。罪在不宥。”(《佛祖统纪》卷41)

789年己巳(唐贞元五年)

五年三月,诏曰:“释道二教,福利群生,馆宇经行,必资严洁。自今州府寺观不得宿客居住,屋宇破坏,各随事修葺。”(《册府元龟》卷52)①

①《僧史》卷3《赐僧紫衣》:“德宗归心释氏,诏法师端甫入内殿,与儒、道论义,赐紫方袍。”

于鹄《题北台僧》:①

上方唯一室,禅坐对金容;行道临孤壁,持斋听远钟。

枯藤离旧树,朽石落危峰;不向云间见,②唯应梦里逢。③(《文苑英华》卷221)

①于鹄(742~812年前),诗人,籍贯不详。大历中,应试不第。后隐居汉阳山。贞元五年前后,辟荆州节度使从事。后居麟州刺史、鄜坊丹延节度使王栖曜幕。十八年王栖曜死后,复游长安,失意而终。《新唐书》卷60《艺文志四》记:“《于鹄诗》一卷”。按:北台,是隋唐人对大同的旧称,也可能指五台山之北台。僧,一作“寺”。诗中所述,疑为今云冈或青磁窑石窟(壁上凿出方室一间)。

②间,一作“中”。按“云中”,指明地点,仿佛更正确。姑系是年,姑且存疑。

③唯,一作“还”。


790年庚午(唐贞元六年)

【碑文】《唐故京兆府、甘泉府折冲都尉,赐紫金鱼袋,上柱国常君墓志铭并序》:」君讳崇俊,河内人也,后迁太原,今为家矣。其先承高辛之芳裔,袭文王」之遗风,望积常山,派流沧海。曾祖讳谦,左骁卫大将军,展效边城,」屯戎细柳,名标铜柱,声振金微。祖讳君节,汾州司马,留心经史,纵志衣冠,与」□□和光,题舆接□。父讳玄贞,乡闾标称,尘俗楷模,志好文儒,兼披内典。公」即府君之次子也。□□温恭,致身尽义,好神仙之道,习古人之风。于戏,谁谓上苍不」惠,膏肓尔疾。贞元六年□□□□□□□□日,终于大同军私第,时年七十有六。」夫人□□□□六□□□□□□□□□□仪,名光女史,日月不居,早归泉壤。」兴光元年二月□□日,终于大同□□□□子用等攀慕摧裂,泣血绝浆,永」怀同光之节,□□□□□□□□□□□□□□以其年十月癸未朔十七日己」酉,于大同军城东南七里丙地平原,礼也。北走玄塞,南驰雁山,犹恐代异时更,」陵谷迁变,遂勒贞石,永记其垅。铭曰:」猗嗟常君,尅修文教,事上能忠,荣亲至孝。」蒲柳之年,桑榆之日,长夜已侵,奄归玄室。」爱子泣血,抚櫬临茔,千秋万岁,长赴佳城。」贞元六年岁次庚午十月十七日撰。(大同市博物馆藏《常俊墓志铭》)①

①该方碑,砂岩石质,纵47厘米,横48厘米。

793年癸酉(唐贞元九年)

【碑文】《唐故同十将、冠军大将军、守左金吾卫大将军李君墓志铭并序》:」公讳某,字海清,其先陇西城纪人也。以贞元九年五月八日遇暴疾,卒」于云州城北平坊之私第也,享年五十有三。祖莫遮,中郎」将。父天德,奉诚军十将、开府仪同三司、太常卿。公即开府之元子」也。雅量周身,雄勇当代,忠以奉主,孝以荣亲。自幼从仕,迄终」天年,令问有称,言白无点。以父仕边塞,不愿离违,」元戎频欲任以腹心,难抑其志,遂转受同十将,复得同军筮仕,□」养不亏。忠贞传于一门,孝友彰乎千里。即鍼书父子异代」齐勋,恩授冠军大将军、上柱国。嗟乎,不尽老莱之心,翻悲卜」商之泣。壮心半展,曷其云亡?公平昔怀抱放旷,清闲多以琴」酒自娱,不以名利为意,人所达者也。信而有征,曾不寝疾,偃然」如归鸿。故国路遥,返葬未遂,即以其年五月十九日权窆」于云州城西南五里。夫人清河张氏,镜孤鸾影,剑阙龙」泉,女萝靡依,梁木其坏。嗣子太华、次子太初、三子万」迪等并柴毁羸骨,棘心孔哀。恐陵谷将变,式志斯」文。铭曰:人之生也,福兮祸倚,乐极哀生,魂」然悲起。伤慈父之肝情,独寘々而长已。坟陇行」卜,城隅之旁,玉瘗其响,珠潜其光。苹山峨々,逝」水汤々,月弔玄夜,风悲白杨。(大同市私人藏《李海清墓志铭》)①

①该方碑,砂岩石质,纵44厘米,横46厘米。2002年出土于振华南街。

【碑文】《故河东节度散将、守左金吾卫宁州三会府左果毅都尉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武君墓志铭并序》:」君讳青,其先太原郡人也。高辛之令绪,姬氏之芳苗。周有圣」母临朝,握金镜而照天下;唐有飞将济世,轮宝刀以定」山东。衣冠礼乐,弈叶重荣,至于今矣。祖讳令珣,①任蔚州」刺史,兼横野军使,风神爽朗,器宇温凝,旁分四岳,潜动云雷,独」占二天,高悬日月。父讳崇彦,任岚州方山县令,屈展骥之」资,就飞凫之任。君即先君之次子也。慕班超之高志,怀白起之」深谋,远辞汾州,久游边郡,叨名军旅,频立功勋,特奉推扬,早登官位。」又能远继先贤,善训爱子,忠以报国,孝以荣亲。致身花」幕之间,还望青云之里。此乃父之贤也,子之明也。闻《诗》闻《礼》,道之备」矣。呜呼,谁谓天与其才,不与其寿;膏肓示疾,药饵无征。洎贞元」九年十月廿七日,时年七十九,终于大同军私第。将以远归乡邑,」占筮未宜,遂择其年十二月十五日,权殡于大同军城西南五里」平原,礼也。嗣子升朝、进朝、江朝、谏言等,号天叩地,泣血」绝浆,能修凶仪,深彰孝行,犹虑日月居诸,陵谷迁变,遂」勒贞石,永记德音。铭曰:」伟夫武公,早岁从戎;收勋塞外,料敌云中。」五郡传名,三军颂美;气结阴山,心清寒水。」天何不惠,奄归冥寞;古木风悲,荒营月落。」青鸟卜地,嗣子号天;孤魂何托,长归草玄。(大同市博物馆藏《武青墓志铭》)②

①武令珣,见两唐书,安禄山拔之于行伍,任为大将,战死。是故,武青以叛逆子孙,充任边军。

②该砂岩方碑,纵50厘米,横50厘米。20世纪末,出土于振华南街。

800年庚辰(唐贞元十六年)

昔之桑门上首,好与贤大夫游。……今有释文畅者,道源生知,善根宿植,深嗜法语,忘甘露之味,服道江表,盖三十年。谓王城雄都,宜有大士,遂蹑虚而西,驱西逾纪,而秦人蒙利者益众。云、代之间,有灵山焉,①与竺乾、鹫岭角立相望,而往解脱者,去来回复,如在步武。则勤求秘宝,作礼大圣,非此地莫可。故又舍筏西土,振尘朔陲,将欲与文殊不二之会。脱去秽累,朝诣觉路,吾徒不得而留也。……故诗而序之。又从而谕之曰:今燕、魏、赵、代之间,天子分命重臣典司。方岳辟用文儒之士,以缘饰政令。服勤圣人之教,尊礼浮屠之事者,比比有焉。②(《柳宗元集》卷25《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③

①灵山,指五台山。从唐代开始,五台山以文殊菩萨道场而兴盛,云冈石窟寂寞少闻。

②可见当年云、代风俗。

③柳宗元(773~819)此序所附诗,今无传。这里,推测置于是年。

804年甲申(唐贞元二十年)

二十年,日本国遣使者朝,其学者橘逸势、沙门空海入中国,学秘密教于不空弟子慧果。①(《佛祖统纪》卷41)

①日本岩崎继生《大同风土记》(侯振彤译)云:“公元804年进入唐朝的空海僧(弘法大师),他最初为了向京城长安青龙寺的惠果恭而学德,到达唐朝的京城。以后在当时的五台山或灵岩寺(现在的石佛寺灵岩寺洞)等地进行了传经,接受罽宾国的般若三藏的传授,经当时的云中(现在的大同)之地进入五台等等。”

806年丙戌(唐宪宗李纯元和元年)

是岁,回鹘入贡,始以摩尼偕来,于中国置寺处之。①其法日晏乃食,食荤而不食湩酪。回鹘信奉之,可汗或与议国事。(《通鉴》卷237)

①回鹘,今维吾尔族古称。旧称回纥,其先匈奴之裔,后号铁勒,依托高车,臣属突厥,唐开元中始盛。贞元四年(788),请唐改称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义。元明称畏兀儿。胡注:“回鹘之摩尼,犹中国之僧也;其教与天竺又异。按《唐书会要》十九卷:回鹘可汗令明教僧进法入唐。大历三年六月二十九日,敕赐回鹘摩尼,为之置寺,赐额为大云光明。”

皇帝陛下,……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憎尼、道士,又不许别立寺观。①(《旧唐书》卷160《韩愈传》)

①《旧唐书》卷174《李德裕传》:“元和已来,累敕天下州府,不得私度僧尼。”《通鉴》卷240:“上晚节好神仙,诏天下求方士。”

807年丁亥(唐元和二年)

二年春正月……庚子,回纥请于河南府、太原府置摩尼寺,①许之。……二月辛酉,诏僧尼道士全隶左右街功德使,自是祠部司封不复关奏。(《旧唐书》卷15《宪宗纪上》)

①《宋史》卷490《外国传六》云:高昌“复有摩尼寺,波斯僧各持其法,佛经所谓外道者也。”

809年己丑(唐元和四年)

六月,以灵、盐节度使范希朝为河东节度使。朝议以沙陀在灵武,①迫近吐蕃,虑其反复,又部落众多,恐长谷价,乃命悉从希朝诣河东。希朝选其骁骑千二百,号沙陀军,置使领之,而处其余众于定襄川。于是执宜始保神武川之黄花堆。(《通鉴》卷137)

①《新唐书》卷218《沙陀传》:“沙陀,西突厥别部处月种也。……贞元中,沙陀部七千帐附吐蕃,与共寇北庭,陷之。吐蕃徙其部甘州,以尽忠为军大论。吐蕃寇边,常以沙陀为前锋。久之,回鹘取凉州,吐蕃疑尽忠持两端,议徙沙陀于河外,举部愁恐。尽忠与朱邪执宜谋,曰:‘我世为唐臣,不幸陷污,今若走萧关自归,不愈于绝种乎?’尽忠曰:‘善。’元和三年,悉众三万落循乌德鞬山而东,吐蕃追之,行且战,旁洮水,奏石门,转斗不解,部众略尽,尽忠死之。执宜裒瘢伤,士裁二千,骑七百,杂畜橐它千计,款灵州塞,节度使范希朝以闻。诏处其部盐州,置阴山府,以执宜为府兵马使。沙陀素健斗,希朝欲藉以捍虏,为市牛羊,广畜牧,休养之。其童耄自凤翔、兴元、太原道归者,皆还其部。尽忠弟葛勒阿波率残部七百叩振武降,授左武卫大将军,兼阴山府都督。”

【碑文】《皇清河崔府君墓志》:」唐垂景命,贤哲萃辅。令族之盛,莫匪称先。呜呼,清河崔」府君。君讳峤,曰若稽古,高辛氏之后,自丁之裔,史册详」矣。府君祖,唐之勋臣。考讳爱,开元中以经明高选,署汾州」别驾,莅政课绩,恩和春色;邦县编户,大捐风议。府君即别」驾之令嗣。幼为人杰,长成国器;风骨荣耀,郁为众异。倾遇」国步多难,师乱幽都,洎公全家,寄居恒赵。繇是不筮于仕,」屏身云林,醉及沧浪,信包人物。府君妣史氏,高堂袭庆,」桂芳月华。公严训资孝,移顺资敬。奉亲鱼橘,色养无」忒。罔极之后,遭魏博众起,公转诣河东,不幸遘疾。以大曆」十四年四月一日倾于寿阳县,春秋五十有七。呜呼,痛哉!」夫人王氏,嫠也漂影,冰渊玉寒。因托云州,育长孤幼。故得」兰芳自美,柏舟詠河。悲夫,星霜变移,奄然生疾。以元和四月」四月廿七日倾于里舍,享年七十五。府君嗣子一人秀林,女三」人,承家孝悌,哀号逾礼。以其年七月五日奉寿阳之榇,归」于云州城东南七里合袝,礼也。羽翣祭器,如士大夫之仪。」于是行路惨凄,饮恨抆血;流水乌啼,与时俱咽。乃刊贞石,」志之斯文。词曰:」于皇崔君,孤标不群;令族之盛,题舆之门。」惟此伉俪,云中之坟;呜呼人事,千秋不闻。(大同市殷宪藏碑)①

①该碑,砂岩,方形,各54厘米。2000年3月,大同城南智家堡村北沙场出土。

813年癸巳(唐元和八年)

【碑文】公讳卓,字山立,……隶属神策,宿卫中禁,垂二十年。……除云州刺史,兼侍御史,统十百夫,食二千石。六条不紊,三载政成。天不慭遗,歼我良吏。春秋六十三,元和八年正月十五日终于位。(《唐代墓志铭汇编续集》页839《吴卓墓志铭》)①

①另,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考得:元和中,有云州刺史独孤密;《白居易集》卷53有《云州刺史高荣朝除太子宾客河东都押衙制》,在元和末。

819年己亥(唐元和十四年)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①上疏谏。(《旧唐书》卷160《韩愈传》)

①《通鉴》卷240云:“自战国之世,老、庄与儒者争衡,更相是非。至汉末,益之以佛,然好尚者寡。晋、宋以来,日益繁炽,自帝王至于士民,莫不尊信。下者畏慕罪福,高者论难空有。独愈恶其蠹财惑众,力排之,其言多矫激太过。”


824年甲辰(唐穆宗李恒长庆四年)

【碑文】《唐故清河张府君墓志铭并序》:」夫谥者,必以义理指陈;绍宗秩者,将叙美而绩勋。岂」谓源流不差,枝派益广;昭穆既述,宗祧靡繁?」公之胤绪,经秦历汉,弈叶重光,冠盖相承,至于今朝矣。」父讳庭俊,以元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倾于大同军新政坊私弟。性」好玄虚,全真养道。公讳山岸,春秋卌有七,以长庆四年」九月廿二日,倾于大同军新政坊私苐。公,族望清河,太原并」州人也。顷为拨乱,移家云中,荏苒异乡,五十余载。不趋」名位,放旷丘园,纵恣婆娑,取乐其志。夫人李氏,以元和」九年二月十七日,[歹+冬]于大同军新政坊私弟。夫人肃清匪识,eq \o\ac(□,女)女」史有贤,上和六亲,下睦九族,邻里惟敬,军郡称贤。越姬」姜之德,比《关雎》之咏。嗣子高六,年才七岁,语由呕哑,天假」敏聪,性唯忠孝。苴麻在首,泣血绝浆。遂用长庆四年仲冬」月九日,卜茔于军西南六里凤翅之岗。四望崎岖,山岩」[翆—羽+山]屼,翼动如飞。恐日月亏盈,山河改革,故刊贞石,彰」于后人。词曰:忠良之胤,贤哲间生;孤标绝世,」史略纵横。玄龟应地,吊鹤来迎;嗟之双树,埋掩泉扃。(大同市博物馆藏《张山岸墓志铭》)①

①该砂岩方碑,纵41厘米,横43厘米。1986年出土于振华南街。

825年乙巳(唐敬宗李湛宝历元年)

十月庚子朔,河南尹王起奏,盗销钱为佛像者,请以盗铸钱论。(《旧唐书》卷17上《敬宗纪》)

826年丙午(唐宝历二年)

道士赵归真说上以神仙,僧惟贞、齐贤、正简说上以祷祠求福,皆出入宫禁,上信用其言。(《通鉴》卷243)①

①唐敬宗并信释、老,而此时僧风亦颓。《通鉴》记本年六月“己卯,上幸兴福寺,观沙门文潊俗讲。”胡三省注曰:“释氏讲说,类谈空有。而俗讲者,又不能演空有之义,徒以悦俗,邀布施而已。”

【碑文】《唐故河东节度都游弈军左一将、判官、忠武将军、守左金吾卫大将军、试太常」卿李府君墓志铭并序》:」府君讳莫华。夫谥名者,义理指尘;绍宗族者,将叙美而积勋。原流」不差,枝派益广,即宗祧美繁。公之胤叙,本望陇西,即是」皇帝之苗裔。因官转职,遂至云城。荏苒时多,至于今矣。公即海」气竭出,莫灵间生。一自有唐,[臾+贝]于今矣。祖讳思明,天生孝悌,处」众出群,明闲礼律,乡党共推,大限有极,早岁沉轮。父讳嗣」晖,文武双美,忠孝两全,年始初立,俄归逝川。府君辕门卓立,」弓剑全身;诗书满腹,歌酒推先;见善而就,见恶不前。训男」得远近钦风,诫女曹家之则。府君行年八十有二,天禄告终,」抱瘿枕疾,救疗不痊,宝历元年九月十七日,终于大同军游」弈军营内之私弟。呜呼,长天星落,酆城剑埋,军人恸哭,将」幕悲哀;儿女号叫,声□如雷。孀妻叩地,嗟宝剑之先沉。」府君遗腹四子:孟曰晏,仲曰旻,季曰暠,小子晕等善□父母」曰孝,善兄弟曰友,利物曰仁,分财曰义。四德之美,公等兼」之。虽分眉寿,终悲过隙。遂卜宝历二年十月廿七日辛酉,」权殡于大同军城西南八里平原礼也。其地西隆东起,后」前仰罡,名四会。公卿将相恐后迁移山谷,海变搡榆,刊」石勒铭,传芳终古。起词曰:」九原撰日,万古荣魂;长辞白日,永谢乾坤。」哀哀儿女,号泣孤坟;月临边土,风凄塞云。」泣苍黄之圹野,垒万劫之孤魂。(大同市博物馆藏《李莫华墓志铭》)①

①该砂岩方碑,纵54厘米,横53厘米。1986年夏,出土于大同机车工厂。

《唐振武节度使、单于大都护府张维清政绩碑》,宝历二年,高釴撰。旧在和林格尔厅北。《宣室志》:黑山之阴,有卫公庙。宝历中,张维清都护单于。……先是,单于府以惟清有美化,状其政绩,请护军骆忠表闻以上。有诏,命中书舍人高公釴文其事,刻于碑。诏既至,而未有碑石,方命使采石于云中郡,①未还。及修卫公庙,铲其西,得一石,方而长,其下有刻出“张”字,历然可辨。……于是以石为碑,刻高公之文焉。(《光绪山西通志》卷98《金石记》)

①云中郡,即今大同市。说明当时大同山中犹有采石作业,但不知云冈沟还是方山。

827年丁未(唐宝历三年、唐文宗李昂大和元年⒉)

【碑文】《唐故节度散将、骑都尉、试左金吾卫大将军,兼奉诚军」押衙,太原武府君墓志并序》:李武伯撰。」公讳言,字谏言,其先太原人也。洎乎得姓,至于今之日,千有余年」矣。官勋弈叶,代有奇才。府君浪迹游边,遂为边上从」事。曾祖徹,祖清,父,或以文,或并前志,志之,不可再而述」也。公即府君之第四子也。初授节度散将、骑都尉、试左金吾卫」大将军,兼奉诚军押衙。妙年雄勇,志性刚强;非礼不言,」进退有度;感激在怀,深心有托;三友以信,行及六亲。以恩」义和邻里,乡党皆慕其德风,则仁者之用心,有异于常」伦者也。呜呼,大运不留如箭,公遘疾于云州任贤坊之」私第。不逾时月,奄然而去,享年六十有四。前夫人渤」海高氏,贞元廿年十月廿八日,先公而亡,今乃与公合袝」焉。即以大和元年十一月三日,奄玄宫于先茔,州西五里」之沙原礼也。有子三人,长曰士则,次曰士政,小曰士颖,茹荼」泣血,哀过于礼,高柴曾子之俦也。事继亲,承顺颜色,孝过于」古人。兄弟议其年代深远,谷变陵迁,请而记之,遂为铭曰:」大哉武氏,世出其贤;惟公钟美,必绍其先。雄心好勇,从事于边;静难解纷,」强敌无前。方之古人,孰可比肩;今夕何夕,不享其年。茫茫厚土,杳杳穷泉;」嗟乎永别,叨不闻天。松作薪兮垅为土,后人知是何人墓;此数字兮不磨不灭,」俾子孙兮知其处所。故不亏于泉路。(大同市博物馆藏《武言墓志铭》)①

①该砂岩方碑,高53厘米,宽54厘米。20世纪末,振华南街出土于。

830年庚戌(唐大和四年)

文宗大和四年正月,祠部请天下僧尼冒名非正度者,具名申省,各给省牒,以凭入籍时入申名者,计七十万。造帐入籍,自大和五年始也。(《僧史》卷2《僧籍弛张》)

八月……太原柳公绰奏云、代、蔚三州山谷间石化为面,人取食之。(《旧唐书》卷17上《文宗纪》)

大和四年,复检校左仆射、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观察等使。……陉北有沙陀部落,自九姓、六州皆畏避之。公绰至镇,召其酋朱耶执宜,直抵云、朔塞下,治废栅十一所,募兵三千付之,留屯塞上,以御匈奴。①其妻母来太原者,请梁国夫人对酒食问遗之。沙陀感之,深得其效。②(《旧唐书》卷165《柳公绰传》)

①《新唐书》卷218《沙陀传》:“大和中,柳公绰领河东,奏陉北沙陀素为九姓、六州所畏,请委执宜治云、朔塞下废府十一,料部人三千御北边,号代北行营,授执宜阴山府都督、代北行营招抚使,隶河东节度。”

②《通鉴》卷244:“自是杂虏不敢犯塞。”

831年辛亥(唐大和五年)

五年,敕天下州郡造僧尼籍。(《佛祖统纪》卷42)

835年乙卯(唐大和九年)

七月,……李训奏僧尼猥多,耗蠹公私。丁巳,诏所在试僧尼,诵经不中格者皆勒归俗;禁置寺及私度人。①……冬十月,……郑注欲收僧尼之誉,固请罢沙汰,从之。(《通鉴》卷245)

①《日知录之余》卷3《杜牧杭州新造南亭子记》:“文宗皇帝尝语宰相曰:‘古者三人共食一农人,今加兵、佛,一农人乃为五人所食,其间吾民尤困于佛。’帝念其本牢根大,不能果去之。”

836年丙辰(唐开成元年)

诏天下寺院立观音像。①(《佛祖统纪》卷42)

①《太平广记》卷101《释证类》引《宣室志》:“唐敬宗皇帝御历,以天下无事,视政之余,因广浮屠教。由是长安中缁徒益多。及文宗嗣位,亲阅万机,思除其害于人者。尝顾左右曰:‘自吾为天子,未尝有补于人。今天下幸无兵(革)[戈],吾将尽除害物者,使亿兆之民指今日为尧舜之世足矣。有不能补化而蠹于物者,但言之。’左右或对曰:‘独浮屠氏不能有补于大化,而蠹于物亦甚,可以斥去。’于是文宗病之,始命有司诏中外罢缁徒说法书义。又有请斥其不修教者。诏命将行,会尚食厨吏修御膳,以鼎煮鸡卵,方燃火于其下,忽闻鼎中有声极微,如人言者。迫而听之,乃群卵呼观世音菩萨也。声甚悽咽,似有所诉。尚食吏异之,具其事上闻。文宗命左右验之,如尚食所奏。文帝叹曰:‘吾不知浮屠氏之力,乃如是耶!’翌日,敕尚食吏无以鸡卵为膳,因颁诏郡国各于精舍塑观世音菩萨像。”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1《寺立观音像》:“天下寺立观音像,盖本于唐文宗好嗜蛤蜊。一日,御馔中有擘不开者,帝以为异。因焚香祝之,乃开,即见菩萨形,梵相具足。遂贮以金粟、檀香合,覆以美饰,赐兴善寺。仍敕天下寺各立观音像。”

842年壬戌(唐武宗李炎会昌二年)

八月,回纥乌介可汗过天德,至杷头烽北,俘掠云、朔北川,①诏刘沔出师守雁门诸关。②……诏太原起室韦、沙陀三部落、吐浑诸部,委石雄为前锋。易定兵千人守大同军,契苾通、何清朝领沙陀、吐浑六千骑趋天德,李思忠率回纥、党项之师屯保大栅。③(《旧唐书》卷18上《武宗纪》)

①《旧唐书》卷195《回纥传》:“乌介诸部犹称十万众,驻牙大同军北闾门山,时会昌二年秋,频劫东陕已北,天德、振武、云朔,比罹俘戮。”卷174《李德裕传》:“乌介势孤,而不与之米,其众饥乏,渐近振武保大栅、杷头峰,突入朔州州界。沙陀、退浑皆以其家保山险,云州张献节婴城自固。虏大纵掠,卒无拒者。”

②《新唐书》卷8《武宗纪》:“六月,……河东节度使刘沔及回鹘战于云州,败绩。”卷171《刘沔传》:“会昌二年,……拜河东节度兼招抚回鹘使,进屯雁门关,虏寇云州,沔击之,斩七裨将,败其众。”

③《新唐书》卷180《李德裕传》:“回鹘自开成时,为黠戛斯所破。会昌后,乌介可汗挟公主牙塞下,种族大饥,以弱口、重器易粟于边。退浑、党项利虏掠,因天德军使田牟上言,愿以部落兵击之。议者请可其奏。……德裕曰:‘沙陀、退浑,不可恃也。夫见利则进,遇敌则走,杂虏之常态,孰肯为国家用邪?天德兵素弱,以一城与劲虏确,无不败。请诏牟无听诸戎计。’帝于是贷粟三万斛。会嗢没斯杀赤心以降,赤心兵溃去。于是回鹘势穷,数丐羊马,欲藉兵复故地,又愿假天德城以舍公主,帝不许。乃进逼振武、保大栅、杷头峰,以略朔川,转战云州,刺史张献节婴城不出。回鹘乃大掠,党项、退浑皆保险莫敢拒。帝益知向不许田牟用二部兵之效,乃复问以计,德裕曰:‘杷头峰北皆大碛,利用骑,不可以步当之。今乌介所恃公主尔,得健将出奇夺还之,王师急击,彼必走。今锐将无易石雄者,请以藩浑劲卒与汉兵衔枚夜击之,势必得。’帝即以方略授刘沔,令雄邀击可汗于杀胡山,败之,迎公主还,回鹘遂败。”按:退浑,即吐谷浑。黠戛斯,即唐初结骨,居伊吾西,焉耆北。开成五年(840)破回鹘。

843年癸亥(唐会昌三年)

二月,……太原刘沔奏:①“昨率诸道之师至大同军,遣石雄袭回鹘牙帐,雄大败回鹘于杀胡山,乌介可汗被创而走。已迎得太和公主至云州。”②(《旧唐书》卷18上《武宗纪》)

①刘沔,时任河东节度使。会昌二年十二月,刘沔奏移军云州;三年五月,还太原。

②《旧唐书》卷161《石雄传》:“会昌初,回鹘寇天德,诏命刘沔为招抚回鹘使。三年,回鹘大掠云、朔北边,牙于五原。沔以太原之师屯于云州,沔谓雄曰:雄受教,自选劲骑,得沙陀李国昌三部落,兼契苾、拓拔杂虏三千骑,月暗夜发马邑,径趋乌介之牙。时虏帐逼振武,雄既入城,登堞视其众寡,见毯车数十,从者皆衣朱碧,类华人服饰。雄令谍者讯之:‘此何大人?’虏曰:‘此公主帐也。’雄喻其人曰:‘国家兵马欲取可汗。公主至此,家国也,须谋归路,俟兵合时不得动帐幕。’雄乃大率城内牛马杂畜及大鼓,夜穴城为十余门。迟明,城上立旗帜炬火,乃于诸门纵其牛畜,鼓噪从之,直犯乌介牙帐。炬火烛天,鼓噪动地,可汗惶骇莫测,率骑而奔。雄率劲骑追至杀胡山,急击之,斩首万级,生擒五千,羊马车帐皆委之而去。遂迎公主还太原。”按:拓拔,即党项。

门下:……顷以虏骑犯塞,王师戒边,……其太原管内忻、云、汾、代、蔚、朔六州,振武、天德及河中、晋、绛、陕沿路州县,今年秋粮及地头钱宜放免。(《文苑英华》卷434唐武宗会昌三年七月八日《减放太原及沿边州郡税钱德音》)

河东节度使罢领云、朔、蔚三州,以云、蔚、朔三州置大同都团练使,治云州。(《新唐书》卷65《方镇表二》)

会昌三年,……敕天下末尼寺并令废罢,京城女末尼七十人皆死。在回纥者流之诸道,死者大半。(《佛祖统纪》卷42)

844年甲子(唐会昌四年)

升大同都团练使为大同都防御使。(《新唐书》卷65《方镇表二》)

会昌四年六月,停内斋及内长生道场。(《僧史》卷3《内斋附》)

845年乙丑(唐会昌五年)

夏四月,……敕祠部检括天下寺及僧尼人数,大凡寺四千六百,兰若四万,僧尼二十六万五百。……秋七月庚子,敕并省天下佛寺。中书门下条疏闻奏:“据令式,诸上州国忌日官吏行香于寺,其上州望各留寺一所,有列圣尊容,便令移于寺内;其下州寺并废。其上都、东都两街请留十寺,寺僧十人。”敕曰:“上州合留寺,工作精妙者留之;如破落,亦宜废毁。其合行香日,官吏宜于道观。其上都、下都每街留寺两所,寺留僧三十人。上都左街留慈恩、荐福,右街留西明、庄严。”中书又奏:“天下废寺铜像、钟磬,委盐铁使铸钱,其铁像委本州铸为农器,金、银、鍮石等像销付度支。①衣冠士庶之家所有金、银、铜、铁之像,敕出后限一月纳官,如违,委盐铁使依禁铜法处分。其土、木、石等像合留寺内依旧。”又奏:“僧尼不合隶祠部,请隶鸿胪寺。其大秦穆护等祠,释教既已厘革,邪法不可独存。其人并勒还俗,递归本贯充税户。如外国人,送还本处收管。”

八月,制:“朕闻三代已前,未尝言佛,汉、魏之后,像教寖兴。是由季时,传此异俗,因缘染习,蔓衍滋多。以至于蠹耗国风,而渐不觉;诱惑人意,而众益迷。洎于九州山原,两京城阙,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遗君亲于师资之际,违配偶于戒律之间。坏法害人,无逾此道。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饥者;一妇不蚕,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寺宇招提,莫知纪极,皆云构藻饰,僭拟宫居。晋、宋、齐、梁,物力凋瘵,风俗浇诈,莫不由是而致也。况我高祖、太宗,以武定祸乱,以文理华夏,执此二柄,足以经邦,岂可以区区西方之教,与我抗衡哉!贞观、开元,亦尝厘革,刬除不尽,流衍转滋。朕博览前言,旁求舆议,弊之可革,断在不疑。而中外诚臣,协予至意,条疏至当,宜在必行。惩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济人利众,予何让焉。其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②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③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隶僧尼属主客,显明外国之教。勒大秦穆护、祆三千余人还俗,④不杂中华之风。於戏!前古未行,似将有待;及今尽去,岂谓无时。驱游惰不业之徒,已逾十万;废丹雘无用之室,何啻亿千。自此清净训人,慕无为之理;简易齐政,成一俗之功。将使六合黔黎,同归皇化。尚以革弊之始,日用不知,下制明廷,宜体予意。”(《旧唐书》卷18上《武宗纪》)⑤

①《通鉴》卷248:“上饵方士金丹,性加躁急,喜怒不常。”《太平广记》卷174《俊辩类》引《尚书故实》:“会昌毁寺时,分遣御史检天下所废寺,及收录金银佛像。苏监察者,不记名,巡检两街诸寺,见银佛一尺已下者,多袖之而归。人谓之苏扛佛。”

②《通鉴》卷248:“寺非应留者,立期令所在毁撤,仍遣御史分道督之。财货田产并没官,寺材以葺公廨驿舍,铜像、钟(磐)[磬]以铸钱。”

③《通鉴》卷248:“上恶僧尼蠹耗天下,欲去之,道士赵归真等复劝之,乃先毁山野招提、兰若。”胡注:“盖官赐额者为寺,私造者为招提、兰若。”宋朱弁《曲洧旧闻》卷4《招提兰若》:“《僧史》云:‘后魏太武皇帝,始光元年,创立伽蓝,为招提之号。隋大业中,改天下寺为道场。至唐复为寺。’……盖招提、兰若之号,自明帝以来,天下之寺,皆曰招提、兰若,无别名也。故至唐始复为寺,而国自立寺,名以赐之;未及赐者,尚仍旧名。故曰‘毁招提、兰若四万余区’,皆未尝有公私之异。”

④《新唐书》卷52《食货志二》:“武宗即位,废浮图法,天下毁寺四千六百、招提兰若四万,籍僧尼为民二十六万五千人,奴婢十五万人,田数千万顷,大秦穆护、祆二千余人。上都、东都每街留寺二,每寺僧三十人,诸道留僧以三等,不过二十人。腴田鬻钱送户部,中下田给寺家奴婢丁壮者为两税户,人十亩。以僧尼既尽,两京悲田养病坊,给寺田十顷,诸州七顷,主以耆寿。”

《佛祖统纪》卷42:“四月,诏检校天下寺院僧尼数。五月,敕两都左右街留寺四所,僧各三十人;天下州郡各留一寺,上寺二十人,中寺十人,下寺五人。八月,敕诸寺立期毁拆,括天下寺四千六百所兰若四万所,寺材以葺廨驿,金银像以付度支,铁像以铸农器,铜像、钟磬以铸钱。收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僧尼归俗者二十六万五百人。穆护、火(祓)[祆]并勒还俗,凡二千余人。”《通鉴》卷248:“五台僧多亡奔幽州。……乃封二刀付居庸关曰:‘有游僧入境则斩之。’”

十月乙亥,中书奏:“汜水县武牢关是太宗擒王世充、窦建德之地,关城东峰有二圣塑容,在一堂之内。伏以山河如旧,城垒犹存,威灵皆盛于轩台,风云疑还于丰沛。诚宜百代严奉,万邦式瞻。西汉故事,祖宗尝行幸处,皆令邦国立庙。今缘定觉寺例合毁拆。望取寺中大殿材木,于东峰以造一殿,四面置宫墙,伏望名为昭武庙,以昭圣祖武功之盛。……”从之。(《旧唐书》卷18上《武宗纪》)

846年丙寅(唐会昌六年)

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讳忱,……会昌六年三月一日,武宗疾笃,遗诏立为皇太叔,权勾当军国政事。翌日,柩前即帝位,……五月,左右街功德使奏:“准今月五日赦书节文,上都两街旧留四寺外,更[各]添置八所。[左街]两所依旧名兴唐寺、保寿寺。六所请改旧名,宝应寺改为资圣寺,青龙寺改为护国寺,菩提寺改为保唐寺,清禅寺改为安国寺,法云尼寺改为唐安寺,崇敬尼寺改为唐昌寺。右街添置八所。西明寺改为福寿寺,庄严寺改为圣寿寺,旧留寺。二所旧名,千福寺改为兴元寺,化度寺改为崇福寺,永泰寺改为万寿寺,温国寺改为崇圣寺,经行寺改为龙兴寺,奉恩寺改为兴福寺。”敕旨依奏。诛道士刘玄靖等十二人,以其说惑武宗,排毁释氏故也。①(《旧唐书》卷18下《宣宗纪》)

①《太平广记》卷74《道术类》引《列仙谭录》:“唐武宗皇帝好神仙异术,海内道流方士多至辇下。”《僧史》卷3《内斋附》:“宣宗即位年六月二十二日,敕复置内斋,许僧道献寿。”

杖杀道士赵归真等数人,流罗浮山人轩辕集于岭南。五月乙巳,赦天下。上京两街先听留两寺外,更各增置八寺。僧尼依前隶功德使,不隶主客,①所度僧尼仍令祠部给牒。《通鉴》卷248)

①胡注:“唐初,天下僧、尼、道士、女官皆隶鸿胪寺。武后延载元年,以僧尼隶祠部。开元二十四年,道士、女官隶宗正寺。天宝二载,以道士隶司封。贞元四年,崇玄馆罢大学士后,复置左右街大功德使、东都功德使、修功德使,总僧尼之籍及功役。元和二年,以道士、女官隶左右街功德使。会昌二年,以僧尼隶主客。太清宫置玄元馆,亦有学士,至六年废,而僧尼复隶两街功德使,即是年也。”

武(帝)[宗]皇帝始即位,独奋怒曰:“穷吾天下,佛也。”始去其山台野邑四万所,冠其人凡至十万人。后至会昌五年,始命西京留佛寺四,僧惟十人,东京二寺,天下所谓节度、观察,同、华、汝三十四治所,得留一寺,僧惟西京数。其他刺史州,不得有寺。出四御史按行天下,以督之。御史乘驿未出关,天下寺至于屋基耕而刈之。凡除寺四千六百,僧尼笄冠二十六万五百。其奴婢十五万,良人(拔)[枝]附使令者倍笄冠之数。良田数十万顷,奴婢口率与百亩,编入农籍。其余(钱)[贱]取民直,归于有司;[寺材],州县得以悉新其公署、传舍。今天子即位,诏曰:“佛尚不杀而仁,且来中国久,亦可助以为治。天下(用)[州]率与二寺,用齿衰男女为其徒,各只三十人;两京数倍其四五焉。著为定令,以徇其习,且使后世不得加也。”(《日知录之余》卷3《杜牧杭州新造南亭子记》)

847年丁卯(唐宣宗李忱大中元年)

闰三月,敕:“会昌季年,并省寺宇。虽云异方之教,无损致理之源。中国之人,久行其道,釐革过当,事体未弘。其灵山胜境、天下州府,应会昌五年四月所废寺宇,有宿旧名僧,复能修创,一任住持,所司不得禁止。”(《旧唐书》卷18下《宣宗纪》)①

①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1:“宣宗居皇叔之行,密游外方,或止江南名山,多识高道僧人。初听政,谓宰相曰:‘佛者虽异方之教,深助理本,所可存而勿论,不欲过毁,以伤令德。’乃遣下诏,会昌中灵山古迹招提弃废之地,并令复之,委长吏择僧之高行者居之,唯出家者不得妄度也。”

851年辛未(唐大中五年)

六月,……进士孙樵上言:“……陛下即位以来,修复废寺,天下斧斤之声至今不绝,度僧几复其旧矣。……愿早降明诏,僧未复者勿复,寺未修者勿修,庶几百姓犹得以息肩也。”……冬十月乙卯,中书门下奏:“今边事已息,而州府诸寺尚未毕功,望且令成之。其大县远于州府者,听置一寺,其乡村毋得更置佛舍。”从之。(《通鉴》卷249)

大中五年,敕京城及外州府国忌行香并须清洁,不得携酒肉入寺烹炮,既失严恪之心,颇乖追荐之道云。(《大宋僧史略》卷2《行香唱导》)

852年壬申(唐大中六年)

十二月,中书门下奏:“度僧不精,则戒法堕坏;造寺无节,则损费过多。请自今诸州准元敕许置寺外,有胜地灵迹许修复,繁会之县许置一院。严禁私度僧尼;若官度僧尼有阙,则择人补之,仍申祠部给牒。其欲远寻师者,须有本州公验。”从之。(《通鉴》卷249)

854年甲戌(唐大中八年)

卢钧节度太原,表宙为副。①是时,回鹘已破诸部,入塞下,剽杀吏民,钧欲得信重吏视边,宙请往。自定襄、雁门、五原,绝武州塞,略云中,逾句注,遍见酋豪,镌谕之。视亭障守卒,增其禀。约吏不得擅以兵侵诸戎,犯者死,于是三部六蕃诸种皆信悦。(《新唐书》卷197《韦丹传附子韦宙传》)②

①卢钧为河东节度使,在大中中,九年入朝任左仆射。韦宙巡边,姑赘是年。

②《太平广记》卷79《方士类》引《感定录》:“唐宣宗晚岁,酷好长生术。”

856年丙子(唐大中十年)

十年,敕:每岁度僧,依本教于戒、定、慧三学中,择有道性通法门者度之。此外杂艺一切禁止。(《佛祖统纪》卷42)

858年戊寅(唐大中十二年)

十二年,敕天下诸寺修治诸祖师塔。(《佛祖统纪》卷42)

862年壬午(唐懿宗李漼咸通三年)

夏四月己亥朔,敕于两街四寺各置戒坛,度人三七日。①上奉佛太过,怠于政事,尝于咸泰殿筑坛,为内寺尼受戒,②两街僧尼皆入预。又于禁中设讲席,自唱经,手录梵夹。③又数幸诸寺,施与无度。(《通鉴》卷250)

①胡注:“两街四寺,谓慈恩、荐福、西明、庄严也。三七,二十一日。”

②胡注:“内寺尼,盖宫人舍俗者;就禁中为寺以处之,非教也。”按:东晋孝武帝、北魏孝文帝皆曾立寺宫中。

③胡注:“梵夹者,贝叶经也;以板夹之,谓之梵夹。段成式曰:贝多叶出摩伽陀西国中,用以写经,其树长六七丈,经冬不凋。”

864年甲申(唐咸通五年)

十一月乙酉,以大同军防御使卢简方检校工部尚书、沧州刺史、御史大夫,充义昌军节度、沧济德观察等使。①(《旧唐书》卷19上《懿宗纪》)

①《新唐书》卷182《卢简方传》:“卢钧镇太原,表为节度府判官。会党项羌叛,钧使简方督兵乘边,旁河相险,集树堡鄣,自神山至鹿泉县三百里,扈遏其冲,贼不得骋,候逻便之。累迁江州刺史。徙大同军防御使,大开屯田。练兵侈斗,沙陀畏附。擢义昌节度使,入拜太仆卿。领大同节度,久之,徙振武军,道病卒。”

865年乙酉(唐咸通六年)

【碑文】《唐大同军故衙前兵马使彭城郡刘府君墓志铭并序》:乡贡进士白允之撰。」府君讳良信,家本云州府云中县人也。父讳兴守,职终河东节」度押衙。并门传武略,世习儒风,弈叶连芳,光于后裔。其受氏受封」之始,立仁立孝之规,录在《谱谍》之上,此不复书。公即府君第一之子也。幼而」立节,刚直不群,孝悌修身,恢弘壮气。尽礼乐于乡党,倾仁义于邻里。曾」为九州之游,探玉塞绝烟。经百战之艰难,金疮遍体。黑山之北,破虏」弥多;黄河之西,功威远著。勇而不慑,猛而不惧。公德自天生,艺叶神志,心能」廓落,人闻爱畏。何图咸通六年八月廿一日殁于云州,享年五十有一矣。有」妻李、霍二氏;有男四人,长曰圣郎,次曰定戎,幼曰大塞、小塞;有女七人,长曰」道﹖常氏,次曰韩氏、成氏、茹氏,三人在室;仕子喜娘、小喜是也。其男女克」遵严训,忠孝谦和。与人结交,深而益敬,遂使家业不废,名节转高。事亲」尽忠于父之道。小娘子识度冲远,能和能柔,心怀令洲,气袭兰荪。一家」之风,九族之美。圣郎等号天叩地,取当年十一月十九日,殡于州城之西南十」里店之东隅,①袝葬原之礼也。嗣子等但以悲深陟屺,恨切风枝,卜宅」兆以摧心,恋父恩之洒血。妻孥无路,泣泪如泉。允之饱饮家风,诚」托荒芜,叙述先德,铭曰:」彭城刘氏,功业名贵;久战沙漠,声流万里。除蛮斩寇,扫妖如蚁;」报国尽忠,于家治理。能英能杰,有爱有畏;身归大夜,云愁不已。」魄逐孤月,魂随逝水;哀哉苦哉,谁不渧泪。(大同市博物馆藏《刘良信墓志铭》)

①该砂岩方碑,纵58厘米,横57厘米。1986年夏,出土于大同机车厂大门东侧。此地,今天仍属十里店村,可以证明唐代以来,大同城址未移,地名往往仍然。

869年己丑(唐咸通十年)

庞勋乱,诏义成康承训为行营招讨使,赤心以突骑三千从。……勋平,进大同军节度使,赐氏李,名国昌,预郑王属籍,赐亲仁里甲第。回鹘叩榆林,扰灵、盐,诏国昌为鄜延节度使。又寇天德,乃徙节振武,进检校司徒。王仙芝陷荆、襄,朝廷发诸州兵讨捕,国昌遣刘迁统云中突骑逐贼,数有功。(《新唐书》卷218《沙陀传》)

872年壬辰(唐咸通十三年)

五月……以天德防御使、检校左散骑常侍段文楚为云州刺史、大同军防御使。……十二月,以振武节度李国昌为检校右仆射、云州刺史、大同军防御等使。国昌恃功颇横,专杀长吏,朝廷不能平,乃移镇云中。①国昌称病辞军务,乃以太仆卿卢简方检校刑部尚书、云州刺史,充大同军防御等使。(《旧唐书》卷19上《懿宗纪》)

①《旧五代史》卷91《晋书·张从训传》:“张从训,字德恭。本姑臧人,其先回鹘别派,随沙陁徙居云中,后从唐武皇家于太原,从训遂为太原人。祖君政,云州长史,识蕃字,通佛理。”按:唐末五代大同城居者,多西来的突厥、回纥人,如安、康、张等姓。

873年癸巳(唐咸通十四年)①

三月,以新除大同军使卢简方为单于大都护、振武节度、麟胜等州观察等使。时李国昌据振武,简方至岚州而卒。自是沙陀侵掠代北诸军镇。(《旧唐书》卷19上《懿宗纪》)

①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1:“懿宗即位,唯以崇佛为事。……末年迎佛骨,才至京师,俄而晏驾。”

876年丙申(唐僖宗李儇乾符三年)①

乾符三年,段文楚为代北水陆发运、云州防御使。是时无年,文楚朘损用度,下皆怨,边校程怀信、王行审、盖寓、李存璋、薛铁山、康君立等曹议曰:“世多难,丈夫当投罅立功。段公乃儒者,难共计。沙陀雄劲,李振武父子勇冠军,我若推之,无不应,则代北唾手可定,拾取富贵若何?”咸曰:“善。”乃夜谒国昌子云中守捉使克用曰:“岁艰禀食削,吾等不忍饿死,公家威德著闻,请诛虐帅,安部内。”克用许之,募得士万人,趋云州,次斗鸡台,城中执文楚至,杀之,②据州以闻,共丐克用为大同防御留后。不许,发诸道兵进捕,诸道不甚力,而黄巢方引度江,朝廷度未能制,乃赦之,以国昌为大同军防御使。国昌不受命,诏河东节度使崔彦昭、幽州张公素共击之,无功。(《新唐书》卷218《沙陀传》)

①《旧唐书》卷38《地理志一》:“乾符之后,天下乱离。礼乐征伐,不自朝廷。”

②按:李克用杀段文楚事,诸史所记时间参差。《旧唐书》本纪载于懿宗咸通十三,《新唐书》为僖宗乾符三年、五年。按《旧唐书》卷158《郑余庆传》:“乾符中,盗起河南,天下骚动。阴山府沙陁都督李国昌部族方强,虎视北边。属(灵)[云]州防御使段文楚军储不继,郡兵乏食,乃密引沙陁防部攻城,杀文楚,遂据振武军云、朔等州。”知《旧唐书》本纪失误。

【碑文】《唐故宣州左押衙、检校国子祭酒,充左教练使、诸水军营使,」兼侍御史赵郡李公夫人汝南郡殷氏墓志铭并序》:乡贡进士姚涯撰。」夫日月不固,人世岂常;运偶数穷,嘻夫命矣。夫人,其先汝南人也。洎以汤君祚灭,辛」纣基终,微子封邦,武王霸国,殷宗不泯,乃为氏焉。夫人考讳同皇,歙州」军事判官、文林郎,试大理评事,早逝阴冥,声华尚著。夫人以笄岁嗈飞,礼」适于陇西公也。①公,宣州左押衙、检校国子祭酒,充左教练使、诸水军营使,兼侍」御史,讳审。公之祖皇,试太常寺协律郎,讳环;公之考,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庆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讳良。皆文爵武班,乘轩剖竹,命虽流逝,德尚民謌。」夫人族冠缨裾,世承簪絥,徳入鹊巢之咏,美彰荇菜之谣。自令胤离乡,官从他」国,每抱倚门之望,长怀断织之悲,有路面期,无宵梦忆。情悬志念,遥辞云」水之乡;舍舸乘舆,远届风沙之塞。五千里外,溢喜气于黄香;三十年来,解愁」颜于陶母。岂图遘疾,魂坠冥台。以乾符三年正月廿二日,奄终华帐,享年七十」有九。令嗣,大同军都防御左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充清塞军使,②曰温让。自违故国,终日倾心,每怀膝下之思,几落风前之泪。才」荣侍养之勤,亲期不待,倏罹殃罚。恸哭匪莪,未归松樌之原,兆窆魏都之」野。以其年十一月十七日,安厝于云州城西南七里剏茔之礼也。虑以岁时绵」邈,陵谷更迁,乃琢铭埏,竚列丰石。其词曰:」昭灼浓华,芳菲桃李;行采蘋薇,志馨兰蕙。令洲咸称,箴规懿美;」蔼蔼徽光,洋洋千岁。上天胎祸,人世俄倾;镜台鸾坠,虫丝纲生。」乌啼陇树,月残坟茔;冥泉一固,阴尘永扃。(大同市博物馆藏《李殷氏墓志铭》)③

①前谓“赵郡”,此言“陇西”,记载混乱。可见,唐代风行郡望,时人比附名族,随意诌言。

②清塞军,在今阳高县。

③该砂岩方碑,纵46厘米,横46厘米。20世纪末,出土于振华南街。

877年丁酉(唐乾符四年)

十月,诏昭义节度李钧、幽州李可举、吐浑赫连铎、白义诚、沙陀安庆薛葛部落合兵讨李国昌父子于蔚州。(《旧唐书》卷19下《僖宗纪》)

880年庚子(唐广明元年)

六月,代北行营招讨使李琢、幽州节度使李可举、吐浑首领赫连铎等军讨李克用于云州,时克用令其大将军傅文达守蔚州,高文集守朔州。吐浑赫连铎遣人说高文集令归国,文集与沙陀首领李友金、萨葛都督米海万、安庆都督史敬存以前蔚州归款于李琢。时克用率众御燕军于雄武军。七月,沙陀三部落李友金等开门迎大军,克用闻之,亟来赴援,为李可举之兵追击,大败于药儿岭。李琢、赫连铎又击败于蔚州,降文达,李克用部下皆溃,独与国昌及诸兄弟北入达靼部。乃以吐浑都督赫连铎为云州刺史、大同军防御使,吐浑白义诚为蔚州刺史,萨葛米海万为朔州刺史,加李可举检校司徒、同平章事。(《旧唐书》卷19下《僖宗纪》)

云朔之间尝大旱,时暑益甚。里人病热者以千数。①(唐张读《宣室志》卷2)

①张读,唐僖宗乾符中,任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其所记云朔大旱,当为僖宗时事。考《新唐书》卷9《僖宗纪》:“乾符之际,岁大旱蝗,民愁盗起,其乱遂不可复支,盖亦天人之会欤。”卷35《五行志二》:“广明元年春夏,大旱。”由此得知,云朔大旱可能持续了数年。大旱引发的热病,又见《唐代墓志铭汇编下》页1537《符氏墓志铭》:“符氏者,……本贯云州云中县人也。曾祖考进昌,授大同军□军十将,……倾因寇戎侵境,……殁于是日。婚彭城郡刘氏夫人。……去乾宁四年,时疾倾丧,寿年八十七。嗣子四人:长子少端,……忽降温灾,卒于本贯,寿三十一。……次曰少知,……因降温疾,卒于本贯。……光化三年岁次庚申十一月十八日,于马邑县城西南八里特置新茔,迁厝毕矣。”研究此铭,符氏祖孙四代,迁葬上两代四人,其中少端、少知死于“温灾”,说明大同当时瘟疫的严重,曾导致居民的迁徙。

885年乙巳(唐中和五年、光启元年⒊)

河东节度使、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陇西郡王李克用,以幽镇侵扰中山,领蕃汉步骑五十万众,亲来救援,……至三月十七日,以幽州请就和断,遂却班师。……便取飞狐路却归河东。克用重记。(乾隆《恒山志》“李克用题曲阳北岳庙碑”)

890年庚戌(唐昭宗李晔大顺元年)

三月,……武皇攻云州,拔其东城。赫连铎求援于燕,燕帅李匡威将兵三万以赴之,战于城下,燕军大败。①(《旧五代史》卷25《唐书·武皇纪上》)

①《旧唐书》卷180《李全忠传》:“赫连铎据云中,屡引匡威与河东争云、代,交兵积年。”按:武皇、河东,皆指李克用。

大顺元年,克用击破孟迁,取邢、洺、磁三州,乃遣安金俊攻赫连铎于云州。幽州李匡威救铎,战于蔚州,金俊大败。(《新五代史》卷4《唐本纪·庄宗纪上》)

891年辛亥(唐大顺二年)

四月,武皇大举兵讨赫连铎于云州,①遣骑将薛阿檀率前军以进攻,武皇设伏兵于御河之上,大破之,因堑守其城。七月,武皇进军柳会,赫连铎力屈食尽,奔于吐浑部,②遂归幽州,云州平。③武皇表石善友为大同军防御使。④(《旧五代史》卷25《唐书·武皇纪上》)

①《新唐书》卷212《藩镇卢龙传》:“铎本吐谷浑部酋也,开成中,其父率种人三千帐自归,守云州十五年。”

②《新五代史》卷74《四夷附录三》:“吐浑,本号吐谷浑,或曰乞伏乾归之苗裔。自后魏以来,名见中国,居于青海之上。当唐至德中,为吐蕃所攻,部族分散,其内附者,唐处之河西。其大姓有慕容、拓拔、赫连等族。懿宗时,首领赫连铎为阴山府都督,与讨庞勋,以功拜大同军节度使。为晋王所破,其部族益微,散处蔚州界中。庄宗时,有首领白承福者,依中山北石门为栅,庄宗为置宁朔、奉化两府,以承福为都督,赐其姓名为李绍鲁。终唐时,常遣使朝贡中国。晋高祖立,割雁门以北入于契丹,于是吐浑为契丹役属,而苦其苛暴。是时,安重荣镇成德,有异志,阴遣人招吐浑入塞,承福等乃自五台入处中国。”

③《新五代史》卷4《唐本纪·庄宗纪上》:“二年二月,复拜克用河东节度使、陇西郡王,加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四月,攻赫连铎于云州,围之百余日,铎走吐浑。”

④大同军防御使,盖即云州防御使。《旧五代史》卷50《唐书·李克宁传》:“累至云州防御使。乾宁初,改忻州刺史。”

892年壬子(唐景福元年)

八月,赫连铎诱幽州李匡威之众八万,寇天成军,遂攻云州,营于州北,连亘数里。武皇潜军入于云州,诘旦,出骑军以击之,斩获数万,李匡威烧营而遁。(《旧五代史》卷26《唐书·武皇纪下》)

894年甲寅(唐乾宁元年)

六月,大同军防御使赫连铎及李克用战于云州,死之。①(《新唐书》卷10《昭宗纪》)

①《旧唐书》卷20上《昭宗纪》:“六月壬辰,李克用攻陷云州,执大同防御使赫连铎,以其牙将薛志勤守云中。”

898年戊午(唐乾宁五年、光化元年⒏)

【碑文】《大唐故张府君墓志铭并序》:」府君讳行本,字道滋,其先清河郡人也。暨自周、隋及」唐,冠盖不绝。唯唐初将军僧遥,即其裔也。」府君旧版,爰止雁门,数代枌榆,皆寄于彼土。顷因多」难,流云中。虽世袭于丹青,而放闲于碧绿。自故」府陇西公怜其巧辩,署以衙前兵马使,乃举为绘士」之酋。加以缨冕混俗,绘素神通,□三晋之贤豪,备四」人之盛业。至于庄严佛事,模写真容,纵隋之展虔、」晋之顾恺,不可同年而语也。呜呼,东波叹逝,西日流光,以」乾宁五年九月三日寝疾,终于任贤里之私弟,享年六」十四。夫人王氏,庆于俗考,而殆谢偏钟,乃持一志之贞,是」契三从之德。有子二人:长曰敬玫,不坠盛业,犹重义轻」金,而乃庆表循陔,念生陟岵,毛子嘉捧檄之义,仲由」持负米之时。次男敬伸,惠而早亡。新妇崔氏、李氏等,皆」孝感香江,贞动寒笋。孙男三合,孙女尹哥、伴伴等,并妍」姿挺秀,花皃雍容,咸与扣地之哀,莫尽同天之戚。以是」年九月廿四日,葬于云州西北原礼也。或虑时更代,陵谷推」迁,爰刊琴珉,佇兹不朽。其铭曰:爰兹哲人,乃眷硕德;」焕若丹青,洁然金碧。俯厚地以无私,念终天而永隔。(大同市博物馆藏《张行本墓志铭》)①

①该砂岩方碑,纵41厘米,横43厘米。20世纪80年代,出土于大同城西北卧虎湾一带。

900年庚申(唐光化三年)

李存进,振武人,本姓孙,名重进。……事武皇,从入关,还镇太原,署牙职。景福中,为义儿军使,赐姓名。……光化三年,契丹犯塞,寇云中,改永安军使、雁门以北都知兵马使。天复初,破氏叔琮前军于洞涡。三年,授石州刺史。(《旧五代史》卷53《唐书·李存进传》)

902年壬戌(唐天复二年)

秋七月,以兵四十万伐河东代北,攻下九郡,获生口九万五千,驼、马、牛、羊不可胜纪。九月,城龙化州于潢河之南,始建开教寺。(《辽史》卷1《太祖纪上》)

903年癸亥(唐天复三年)

五月,云州都将王敬晖杀刺史刘再立,以城归于刘仁恭。武皇遣李嗣昭讨之,仁恭遣将以兵五万来援云州,嗣昭退保乐安,燕人掳敬晖,弃城而去。①(《旧五代史》卷26《唐书·武皇纪下》)

①《旧五代史》卷52《唐书·李嗣昭传》:“五月,云州都将王敬晖据城叛,振武石善友亦为部将契苾让所逐,嗣昭皆讨平之。”卷55《薛志勤传》:“王晖据云州叛,讨平之,以志勤为大同军防御使、检校司空。”

905年乙丑(唐哀帝李柷天祐二年)

天祐二年春,契丹阿保机始盛,武皇召之,阿保机领部族三十万至云州,与武皇会于云州之东,握手甚欢,结为兄弟,旬日而去,留马千匹,牛羊万计,期以冬初大举渡河。①(《旧五代史》卷26《唐书·武皇纪下》)

①《辽史》卷1《太祖纪上》:“冬十月,太祖以骑兵七万会克用于云州,宴酣,克用借兵以报刘仁恭木瓜涧之役,太祖许之。易袍马,约为兄弟。”又《辽史》卷41《地理志五》:“国昌卒,克用取云州。既而所向失利,乃卑词厚礼,与太祖会于云州之东城,谋大举兵攻梁,不果。”